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04:3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第一篇: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对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禹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侯丙锋

今年是我们河南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第四年,也是我们河南省实施新高考的第二年,我也在探索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怎样应对新高考的挑战中走过了三年多的路程,下面就结合我自己的体会就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历史教学问题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领会课标精神

在过去的“大纲”教学时代,教学大纲对教学知识点作了详尽的要求,对教学顺序也作了严格的规定,教、学、考均以教材为依据,大家只要按教材顺序把内容讲深讲透,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而且,现在的情况是“一标多本”,仅我们省就有四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教材版本不同,教材内容也有区别,但高考试题是一样的,况且新课标全国卷全国今年有14个省份使用,其他省份也有很多版本的教材,那么高考试题只能依据《新课程标准》来命制,因此,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应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当前的日常性工作,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最大的亮点和特色就是过程与方法这一点,强调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并且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二,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来组织实施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而新课标的理念在2011年的高考中已经有所体现,尤其是过程与方法这一方面,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的第41题,就强调运用多种方法多角度论证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来组织实施,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这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教学目标集中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例如,新版高一历史教材进行复习时就可以以专题形式重新整合了教材,淡化处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一些偏、难、繁、旧的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条理线索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建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地配合他们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设计“阅读与思考”栏目,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倡导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要求的把握和选择。活动课的安排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这种课型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即在历史学习中,学生通过形 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不断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使学习历史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体现在课堂教学理念中,教师应作为一名学习者和参与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尽快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加强学习和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课程需要。

(二)要实现课堂的转变,课堂教学过程要实现由教师教的课堂向学生学的课堂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快乐学习,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学习的过程,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具体表现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主要有探究:多数以问题趋动为主,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思考性、挑战性,在教师引导下就某一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发展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的过程中,一般是在教学难点、疑点处设计讨论,给学生三至五分钟交流时间,然后再让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再加以点评。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是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比较散漫,不得要领。往往给人的感觉是流于形式。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感受到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有梯度,有思考性的问题。讨论题要具有启发性,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其思维有一定的自由度。问题一般涉及三类:一为史实性问题,学生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二为解释性问题,根据教材可以基本解释清楚。三为评价性问题,学生要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研读补充材料,经过思考得出结论(每一学生的结论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一类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如何评价洋务运动”、“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等。互动: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合作:小组分工,通力合作,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欣赏:倾听或观赏与本课有关的影视作品、音乐和图片。展示和展讲:通过角色扮演,再造历史场景,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交流:交流各自学习的心得体会和感受,以及方法和技巧,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第三,要适当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教材中语焉不详的地方,课堂上单纯的说教,很难让学生真正的深入理解,突破难点。网络中大量的图片、视频短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只要认真地加以收集、整理,恰当地运用,就可以变枯燥的历史“一言堂”为生动的历史“大观园”。如在讲《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课时,红军长征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难点问题,课本上对本部分叙述简略;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搜出了历史地图,采用路线方向的移动、区域颜色闪烁、图片、视频短片的插入等演示方式,使死地图变活。学生积极认真的参与其中,兴趣很高。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好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动态的文字,动感的画面以及优美的音乐,生动的解说,一幅幅历史画面生动地呈现在眼前,可以很容易地将学生带入到历史的氛围当中。对于现代的高中生来讲,用老一套的方法讲述他们熟悉的东西,学生肯定觉得枯燥无味,而多媒体网络教学恰恰克服了这一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 性,达到了课堂改革的目的。另外,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解决时间紧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使用视频、丰富多彩的画面去调动学习主动性,并且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第四,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适应新课程的必然选择,新课程新课程的实施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使用的教材具有开放性,并且要求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展现主动性,要求历史课堂具有生活化倾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虽然少了一些传统的羁绊,但只有对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才能增长历史教学智慧、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过去的许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正在受到新课程的挑战。我们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在不断变化,使得原来自认为很出彩的教学设计变得不合时宜。特别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他们各有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历史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他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也是动态的,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的。教学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如班风、学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你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并弥补历史课堂上留下的遗憾。

总之,历史新课程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换而言之,就是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者中的首席”,而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

河南省禹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侯丙锋

邮箱

504734064@qq.com

电话

***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新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新思考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的使用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本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的教科书。现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新教材》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分类概念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理解、体会同样的物品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二、《新教材》选择、设计了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教材安排了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分类也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以及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体会、理解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三、《新教材》设计了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与动机。《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色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教材展示了“小猪帮小兔盖房”“野生动物园”“学生运动会”“我们的校园”等这些学生很喜欢也很熟悉的情境,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了许多奇妙的知识,需要学生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供了方便。

四、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例如在加减法的含义的教学中就开始引进多种算法的思想,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过程中都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新教材》正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本好教材。因此,我认为在教学

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学习

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必须加以珍惜。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赞扬和鼓励。这样能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有不懂的问题时能够畅所欲言,进行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

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首先,我用“变形金刚”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接着,我给每一个学生一套立体图形学具,学生接到后发现只不过是一些药盒、易拉罐、皮球等,如此而已,有什么巧妙之处呢?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更加强烈了。这时,我不急于讲授新知识,只是引导学生像玩“变形金刚”那样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弄,看一看,摸一摸,看能发现什么。那场面可热闹了,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拼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全班进行交流,介绍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

我由衷地赞赏学生所进行的探索,接着又提出挑战:“如果同学们把各小组的学具合在一起,我们会拼成什么呢? 这次场面更加热烈了,我简直不敢相信孩子们的想像力有那么丰富。由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实物,由现实的到虚拟的,由呆板的到带有故事情节的,真

是应有尽有。其中有一个学生竟把全班同学的学具集中在一起拼出一个“美丽的大森林”呢!这难道不是创新思维的萌动吗?

我想,一堂好课不仅仅是学生学会某个知识,而应该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起点。“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节,学生听到下课铃响时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神态,发出的是不情愿的长叹,这都说明学生的创新活动没有停止。我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还在摆弄学具。试想,他们放学后,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会创造出什么呢?我们应该使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生。

三、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

例如,在教学“比高矮”一课时,我先请两位身高相差较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判断他们两个谁高、高矮。学生们一下子就判断出来了。紧接着,我又请了两位身高相差不大的同学站在前面让大家接着判断谁高、谁矮。这一下学生们可判断不出来了,该怎么办呢?“比个儿,”一个学生大声说,“大家会比个儿吗?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可以互相比一比。”听到指令,学生立刻行动起来了。嘿,学生们的想法还真多,有的背靠背站着比,有的共同靠着墙站,然后标个记号比;有的面对面站着比;还有的并排站着比„„

然后,我让比得最好的学生介绍并演示自己的方法。正当比得不好的学生因为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而遗憾时,我却让他们谈一谈自己是怎样比的,总结一下自己没有比好的原因。这样,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都得到了满足,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从而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创造行为。

四、发挥合作优势,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合作研讨,即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协作与讨论,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评价

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小组内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差等生得到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节,按不同标准来分类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例如:

1、按铅笔的颜色分;

2、按铅笔的长短分;

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

4、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

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

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

7、按有铅笔尖和没有铅笔尖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当我把学生的方法介绍给其他教师时,他们无不为学生的创造才能而惊叹、称赞。

我认为,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总之,实验教材为我们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它系统有效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当然,以上几点只是我在课改初始阶段的肤浅认识,不当之处,恳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精选)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

关于高考这件话题,老师们是逢会必说啊。这次也不例外。平克虹老师从高考的历史背景,题型等做了详细的分析,我对其中三点感触最深:

1,如果让谁学不好英语,就让他天天做题。这好像是一个笑话,可最符合我们高中的现状。老师忙着选题,出题。学生忙着做题,总结。英语原有的乐趣都在一张张的卷子中流失了。这一点在做阅读理解时特别明显。明明文章很幽默,可学生读下来面无表情,甚至没有题的阅读材料他们都不感兴趣,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2.高考无听力。这个问题我们河北省的师生真是深有体会。首先领导们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不愿意考听力有两个原因:第一,考听力对农村的考生不利,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条件建语音室,这的确是个事实。可是每个学校总得有条件给老师发个录音机吧。他们不知道高考不考听力其实是剥夺了学生听听力的机会。这使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到了大学的四六级考试听力都占到了35%。第二,考听力容易出事。其实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一定风险的。举例来说每年的高考都有人作弊,甚至还出现过大规模有组织作弊的情况,那高考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取消啊。只要我们精心准备,把风险降到最低,尽力而为就行了,不能因为害怕而不去做。

3.英语考试以及平时的英语教学我们都要注意强调应用,注重交际,突出语篇。这在高考的命题原则中就可以看出来。高考语言类考试的命题原则是:1,高考试卷中知识性题目的难度有所减低 2.写作能力要求适度提高,书面表达能力部分评分标准变化。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有效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有效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新的教学理念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历史课堂教学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在面对众多教学理念时大都采用“拿来主义”,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如何找寻到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实现高效历史课堂,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前景 历史 有效教学

如果说高考是教学的风向标,高中教学就是风向标的标尖。长期以来,为了在高考中胜出,教师们尽可能地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通过题海战术进行高强度的训练。教和学本来都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事情,但是在应试教育下,大家疲于应付,苦不堪言。怎样才能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把握重难点

一节高效的历史课,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比较好的方法是采取学案教学,学案教学既明确了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又能使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案可以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组成一个有层次、有联系的问题体系。

在制定学案的教学目标时,不能按照课本顺序一成不变,应该具有“大教材观”,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敢于打破教材顺序进行“目标重组”和“建构”。只有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科学的、高效的、合理的,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三维目标的本质要求。

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那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就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在历史教学中要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方法还是比较多的,以下就简列几种。

1.精彩有趣的课堂导入。生动形象的导入语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一方面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内在动力。精彩的课堂导入,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可以让学生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可以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为高效的历史课堂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新理念的倡导下,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不仅要用教材教,还要整合其他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造条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巧设问题、引人入胜。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高效的目的,取决于教师是否能有效地提问。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互动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特征。以前,我国课程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当前,不能再把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而是要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那么,使学生喜欢学习以及如何学习则成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怎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呢?

首先,要营造良好氛围。要想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热情、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其次,适当补充与课本有关的历史资料。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收入课本的只是极少部分。课堂中,适当补充一些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扩充学生的知识面都有好处,而且还可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科学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人以渔,?{其一世。”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为构建高效的课堂提供重要的保证。

1.记忆方法指导。对于历史,有大量的历史信息需要记忆,但是记忆并不代表死记硬背。记忆应该建立在对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并且要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去记忆,提高记忆的效率。要让学生“学习有路方法为径”,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鼓励质疑。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3.培养“通史”意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思考中外历史的发展,抓住“中国特色”与“世界联系”之间的接合点,推进对历史发展趋势、中外历史间相互关系的进一步理解,构建大历史观。

总之,要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关键在于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恰当,并想方设法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花,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自主地进行学习,就能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历史课堂的有效性研究是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愿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水平,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学适应高考的思考与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适应高考的思考与探索

实施近两年的高中新课程,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然,作为一次改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存在一些困惑和矛盾,有一些迫切问题急需解决。这些需要大家一起来共同研究,形成共识。今天有机会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现阶段课改与高考成功对接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感到非常荣幸。

一、课程改革的回顾

2007年9月,我省高中阶段全面进入第一轮课程改革。在西安市教育局、市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部署和具体指导下,从2006年12月开始,我市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准备与实施阶段,方向明确,措施到位,工作扎实,推动有力,成效显著。尤其是准备阶段的现场会和学科及管理培训会,对学校成功实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实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伊始,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强化课堂教学中新课程理念实施与运用的教学督导与检查,使各校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活动方向明了,路子正确。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西安市教育局和市课改办的指导下,我市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发展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新课程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看到整体成绩的同时,通过交流,我们也发现,就西安市乃至全省整体而言,课改工作发展也不平衡。“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在一些学校仍然存在。具体而言,既有认识上的偏差,也有行为上的滞后,更有侥幸心理的存在。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局面,对2010年的高考工作势必产生较大影响。

二、对现阶段课改与高考成功对接的思考

我们认为,新课程改革与高考命题随着时间的变化,它们的关系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高考命题大纲讨论和出台前夕,应充分考虑高考适应新课改。二是高考考纲基本确定后,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就必须适应高考。目前拟出台的我省高考改革方案,充分顾及目前实际,做了重要改革。现在的问题是,面对我市首批进入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高二年级学生,高考备考近在咫尺。如何应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就成了大家高度关注的问题。面对现状,市教育局,市新改办及早动手,提前安排对这一问题进行研讨,是尊重教育规律,切合实际,加强教学管理与研究,解决大家关心、关注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重要举措。

我们对现阶段课改与高考成功对接的思考是: 1、2010年的高考,是我省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年高考,作为国家意志体现的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思想,热必在高考试题中予以体现,这毋庸置疑;

2、纵观全省课程改革实际,各地发展不均衡是不争事实。高考关注全省教学实际,兼顾全省绝大部分考生利益无可厚非。鉴于此,我们认为2010年高考试题架构发生本质变化的可能性不大;

3、任何新生事物的推进都需要一个过程,是一个渐变的历程。课程改革必须遵循这一规律,高考命题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导致失败。故此,2010年高考试题本身发生质变的可能性也不大;

4、通过我校研究已进入课程改革高考省份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课改理念得以体现,试题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试题的内涵变化不大;

5、我省课改工作实际近两年来,部分地区、学校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等原因,过多地注重了形式,对知识内在结构、相互联系、体系梳理等方面关注不多,研究不够。部分学生在部分学科中“夹生饭”的情况依然存在;

6、由于“一标多本”的教材模式,一些学校的教师对教材研究不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基本教学重点有所忽视。

7、根据吕厅长讲话精神,陕西省高考方案已基本确定,最迟在六月底出台。因此,现在课改下的教学就必须适应、靠近高考方案。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就成为当务之急。

三、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新课程实施不久,我们在校内和校外进行了一次学情和教情抽样问卷调查,并且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广泛听课。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普通存在的突出共性问题是:

(1)注重形式多,强调落实少。(2)平铺直叙多,情境创设少。(3)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4)随意提问多,激发思维少。(5)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6)重复作业多,分层布置少。

(7)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差,解题能力欠佳。(8)继承传统多,自主创新少。

(9)多媒体使用的多,利用板书引导学生思维少。

上述种种现象表明,新课程理念并没有完全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还未完全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改变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构建自主合作、优质高效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革命”。

四、对先期进入课改省区高考方案的研究与解析

对于先期进入课改的省区的高考政策以及实际运作情况,我们做了认真的分析,下面谈谈我们对这些问题研究整理的情况。2007年6月,山东、广东、海南、宁夏4省区的高三学生作为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首批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继4省区之后,2008年江苏进入新课程高考,2010年我省也将进入新高考。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4省区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作了大幅度调整。山东实行“3+X(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1”模式,广东实行“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模式,海南实行“3+3+基础会考”模式,宁夏实行“3+小综合”模式。与之相对应的考试内容、命题方式和评价标准,也是各有侧重、各具亮点。

“基本能力测试”是山东省新课程高考的创新之举。考试内容涵盖了人文、科学、艺术、技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六大领域、12个学科的必修内容。

广东省将“综合能力测试”改为“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在考晒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考生自主选择的“X”选考科目;

海南省实行基础会考且将会考成绩的10%计入高考总成绩,并将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考生档案,为高考录取提供重要参考;

宁夏新课程高考与前两年高考具有衔接性,总体上试题难度适中,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纵观4省区的新课程高考,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它们所采取的措施、科目的设置都不同,但在指导思想、评价标准、追求目标等方面表现出一些共性,体现了高考改革目标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融合。

就目前各地公布出来的新课程高考方案来看,2009年高考改革方案呈现四大亮点:

亮点一:体现新课程教学要求注重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考查

宁夏新高考方案“命题原则”第一条规定:“依据课程标准制定考试纲要,按照考试纲要命题。命题尽力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浙江省新高考方案规定的命题范围,除了受到课程标准、教育部颁布的《考试大纲》制约之外,还特别强调该省《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不得超出《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确定的范围。

广东省新课程高考方案中的“导向性原则”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新课改的主导地位既明确又具体。

其他省市的新高考方案,也分别有“考试内容将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紧密衔接”、“有利于中学推进课程改革”、“有利于高中新课改与高考的有机结合”、“各科目考试均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模块和部分选修模块为主要考核内容》”等规定。这样一来,新课程改革开始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普通担心的“新高考与新课程实验是否配套”等问题,答案也就浮出了水面。

亮点二:致力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试行多次考试

目前已经正式公布的9个新高考方案中,有5个明确将“减轻中学生过得的课业负担”写入了“指导思想”之中。

江苏省的新高考方案只考语文、数学和英语3科,其中语文、数学各160分,英语降至120分,总分440分。

辽宁省的新高考方案取消了原有的“反向小综合”,学生可以避开自己的弱项,专心于自己擅长的方面。

浙江省高校招生考试分多次进行。除全县统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笔试)、小综合和自选模块外,还有其他时间安排了“三项考试”。

亮点三: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占有重要位置,综合素质评价成参考 除了高考科目外,各省市还强化了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地位。学业水平测试保证了非高考科目应有的地位,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只注重高考科目而造成偏科,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人生打好基础。而综合素质评价,则保证了学生具备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基本素养、健康体魄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进一步深造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学习能力、审美能力、探究意识和劳动技能。

亮点四:注重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不同考生可选考不同科目 普通高中毕竟属于基础教育,语文、数学、英语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除江苏省语文、数学为160分,英语为120分,总分为440分外,其他各省市以上3个基础学科均为150分,总分为450分。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学生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业基础和特长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考试类别。

五、目前急需认识和处理好教学管理与高考成功对接的六大关系 新课程进行到今天,各学科必修内容已经学习完毕,必选内容的教学也大多结束,许多科目即将进入复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我们认为是十分重要的。

1、传统复习模式与新课程下高考复习之间的关系

在多年的高考复习过程中,各校都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诸如紧扣教材,单元过关,强化基础,加强落实等。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复习模式,诸如第一阶段的紧扣教材的基础复习,第二阶段的专题讲座,第三阶段的综合考练及查漏补缺等。这些基础复习的好方法我们认为在新课程下的高考复习中,特别是对必修内容和必选内容的复习中仍然是有效的。但是新课程又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认为在新课程复习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有些教材的逻辑性不够强,知识结构呈螺旋上升状况,复习中要注意把相关知识适当集中。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有进一步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必修内容复习过程中的单元过关。必修内容教学中,由于课时紧张,对新教材内容研讨不够等原因,不同程度存在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情况,复习中要加强单元过关,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三是加强对知识的归纳、整理、理解与提升。新教材的许多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入,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突出了与实际问题的紧密联系,但是忽视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只有加强归纳整理,才能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的关系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有许多选修课,即便在传统课程中也有许多选修内容,有些是高考要求掌握的,有的是高考不作要求的。即便是高考要求掌握的,又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经过多次研讨,我们认为,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一定要结合科目实际和学生实际,对不同科目和不同科类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3、复习与新课讲授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高考复习中,都是在新课完全讲完之后进行全面的复习,由于新课程各科中有许多相对独立的选修模块或专题,合理地安排复习和新课讲授之间的逻辑顺序,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新课程的课程安排和复习安排,由于相对独立的选修内容的出现,为教学的课程安排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也为我们教学研究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只要我们坚持一切从学生实际和课程实际出发,允许各种形式的实验,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4、必做题与选做题之间的关系

根据陕西省高考方案讨论稿的思想,结合新课程的实际,新课程下的高考与原来的高考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选做题。考生根据自己的选修内容从同等难度的试题中任选一题解答,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和复习提出新的课题,如何恰当地处理必做题与选做题之间的关系,开设好相关选做题的专题与模块,值得很好的研讨。

5、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复习教学之间的关系

学业水平考试是高考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进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地利用学业水平测试的时机,对教学过程起到促进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绝大部分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是相应教材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根据对知识理解的循序渐进的原则抓住这个机会,对相应科目的必修内容做一次全面系统地复习,是十分有益的。在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课时少,应该抓住必修内容中的重要知识,形成知识链。即要关注各知识点,又要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真正使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成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今后高考复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6、传统内容与新增内容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教材增加了许多传统教材中没有的内容,这些内容一部分是该科目知识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前沿理论的成熟部分,另一部分是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一些基础理论和重要方法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处理这些内容,不仅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和参加高考都是十分必要的。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它既是对传统教学过程优良传统的继承,又是对传统的发展和补充。认真研究新问题,处理好各种关系,会使我们在新课程教学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

六、以适应2010年高考为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

1、紧抓课标策略

任何教学活动以及管理,都要根据《新课程标准》、高考《考试大纲》和课本要求展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抓课标,紧扣大纲,紧贴课本。这样才能把握好方向、范围、重点、深度、广度以及方法等。以“标”为纲,“纲”举目张,以“本”为本,标本兼治。抓课标学习,吃透课标精神;抓课标研究,明确目标;抓课标梳理,构建教学内容;抓课标反思,重建教学方式。

2、抓45分钟策略

高中新课程方案规定的八大学习领域中,除综合实践活动外,其他七大领域都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实现。144总学分中的121学分都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仅各学科必修学分就要达到93学分。不难看出教学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如何利用好四十五分钟,是教育教学和管理以及改革的永恒话题,值得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任何教育改革都将以课堂教学来实现,可以说,课堂效果的效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成败。

从一进入新课程,我校就将教学管理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把必修模块的教学更作为重中之重。我们重点做到“三抓”,即抓新教材研究、抓新教法研究、抓实效性研究。向45分钟要效率,减少课堂教学中的无效信息。

3、抓“点”和“面”结合策略

我校在以往的教学管理中,十分注重抓好点面结合工作。以点带面,突出点的提升和引领作用,同时推动面的普及和深化工作。在“占”上,我们曾举办典型课例教学观摩、分析活动。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陕西师大杂志社联合举办了“全国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及其分析专题研讨会”,邀请了外省教师和高中数学课标组和教材主要负责人来校讲学,并与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我校相关学科教师参加了雁塔区高中语文、英语、化学、历史等学科新课程课堂观摩教学;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还参加了西安市高中新课程课堂观摩教学。不少教师还分别在陕西师大、省教育学院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展示了新探索、新教法,有的还赴一些基层区县学校讲课。

在“面”上,我们以学科组为单位,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开展同课头的课例研究。把贯彻新课程理念,提高必修模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作为重点。研究新课程背景下模块教学的内容、方式、评价问题,探索课堂作业的方法及模块评价、考试方式等问题。

4、抓教师教学方式转换的策略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抓好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使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改变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由过去的单一接受性学习方式到自主、探究、合作、实践、接受性学习方工。

5、抓教学常规策略

教学常规是教育教学管理行之有效的法宝,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学校长期以来形盛成了抓备课、抓课堂教学、抓作业布置批改、抓讲评的良好制度。

6、抓学生学习方式变化策略

学生是学生的主体,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拥有正确的学生观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新课程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得法于课内,活用于课外”,使学生有一个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真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7、抓教学有效性策略

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大化效果,我们实验和总结了5种方法,在全校推广。即“先学后讲法”,“三讲三不讲法”,“及时矫正反馈法”,“三布置三不布置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8、抓疑难问题的点拨辨析策略

根据学习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事先进行一些调查,找出学生学习难点和易错、易混点,以及学生不易掌握的解题方法和规律,在学案中列专栏讲解,把问题完美解决。每一个讲解的知识点都理举出1—2个典型例题,师生共同分析和解决这些题目,通过对例题的解析,教师能归纳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每道例题解决后,跟上1—3个变式训练题,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9、抓总结反思策略

教师引领学生对本课时复习的内容做出总结,对复习的效果做出评价。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时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可以让部分学生口头进行反思,也可以在学案的最后用书面形式进行反思,教师通过批阅,可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于对后面教学工作做出调整。

10、抓归类点拨方法指导策略

教师对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题目进行整理、分析,在课堂上集中讲评。讲评按预先设计好的方案分析进行,分类方法主要有:根据错误原因分析:根据题型分;根据知识点分等。教师可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进行分类讲解。讲评时,不仅要讲出题目的正确做法,更重要的是进行方法指导。对于单元练习,还可以总结出知识网络。对每一类错题都设计几个变式训练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通过变式训练,归纳、整理出这一类题目解题的方法和思路,明确此类题目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哪些,如何避免。

七、对陕西省2010年新课程高考命题有关问题的分析

1、陕西省2010年的新课程高考命题的依据是国家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和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大纲《课程标准版》,所以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课改区的考试大纲十分必要。

2、命题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是陕西省教育厅颁布的陕西省高中新课程学科指导意见和好将公布的陕西省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学科考试说明,这里会具体规定选修模块的考试内容。

3、陕西省高考会更加切近新课程,为陕西省实施新课程把脉,不仅仅作为实施的检验,而且作为推动新课程最有力导向。它会进一步影响全省新课程的广泛深入,作为陕西省实施素质教育的助推器。

4、试题的难易程度和试卷的结构会注意与老高考的衔接,会保持试题形式和难易程度的相对稳定。

5、在自主命题的科目中,将更会突出陕西省的地域特色,加入更多的陕西文化以及相关内容的考察。

6、会加大创新力度,在充分调研和考察外省的经验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好的做法,避短扬长,并力争有自己的突破,形成自己的特色。试题的形式,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7、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考查中,会以必修内容为主,选做题的模块选择会考虑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新课程的衔接。

8、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将作为高校寻取的重要参考。

当然我们期望陕西省的新课程下的高考更为科学,更有利于学校的新课程开展,更有利于学生负担的减轻,更有利于创造性学生培养,更有利于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我们将拭目以待。

下载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战斗在第一线的历史老师也都努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时至今天,历史课堂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思考

    2013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思考 王平杰 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较为贴切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对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求活 求实 求真 ——对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邱克稳 新一轮的高中课改即将在天津市全面铺开,新课程中历史教材的改动无论从体例上、还是从内容......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几点思考 听力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自从2001年7月全国高考开始增加听力测试题以来,高中英语听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更......

    新课程背景下复习课教学设计几点思考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新课程背景下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新课程背景下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内容摘要 复习课作为小学......

    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对策与思考

    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对策与思考 孔令周(浙江省瑞安市第十中学 温州 325200) 【摘 要】在新高考方案实施的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外部与内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化学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该如何备课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该如何备课 摘 要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方式[合集5篇]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方式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历史课程由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组成,都属于专题史。必修课的三个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