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下历史教学技艺初探
论文题目: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技巧初探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十五中学
作 者:叶又又
时 间: 年11月21日
2010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技巧初探
【内容摘要】为迎接和适应21世纪的竞争和挑战,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全面启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此形势下,如何认识中学历史教学技巧,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摆脱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之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成为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
知识衔接
素质教育
教学技巧
研究性学习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现实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现结合高中历史教学,谈谈个人对历史教学技巧的几点体会:
一、巧妙进行课程编排,引导学生掌握初高中知识衔接的方法。
众所周知,学生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是很有限的,导致他们在进入高一阶段后根本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高中新课程又要求按专题进行学习,特别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或专题、课题),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取材料,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获取历史知识,解决特定历史问题。同时,由于教学时间较为紧张,要想专门抽出一块时间进行初中知识的复习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编排上,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将初高中的知识衔接起来。具体方法:一是抓住典型,随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章制度等,引导学生查找出初高中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领会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链接。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知识既容易消化、吸收,又可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的内容;历史课程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也不再只是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为学生获得某方面知识提供的必要的学习资料。二是开展活动,鼓励交流。要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与交流欲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然后组织开展“知识寻宝”与“知识探究”等活动,或是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写手抄报、出黑板报、讲解历史故事等,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找出初高中知识中有相互关联的历史典故、战争故事、人物关系等,并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二、学会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偏重于将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变成“只听不说”的哑巴,其创造性和个性受到压抑与扼制。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方法:
(1)是善于设疑。“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特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和功能。它既涉及到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又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无疑为历史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指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提出或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便于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 度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导入设疑(鸦片战争前夕,中国还领先世界吗?例如没有林则徐禁烟,英国还会侵略中国吗?);对历史现象设疑(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呢?);对历史概念设疑(课文中说林则徐是民族英雄,那么,民族英雄到底指什么样的人?);也可以设疑历史结论(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结束时设疑(鸦片战争后中国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教师的设疑,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到教材并非无疑,而是处处有疑,若不能质疑,说明并未学好教材。
(2)是激发兴趣。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的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以下结合本人的课堂教学实例归纳了五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大家共勉。
第一种:适时设置悬念。正如听故事,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个悬念的设置激发听众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吸引听众一辑一辑地听下去。历史教学也是这样。如果教师平铺直叙,一讲到底,不想方设法去设置一些好的疑问,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依旧会无动于衷。因此,适时设置的悬念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最好动力。
例如,在讲述《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时,导入新课时,设置悬念“你知道罗马城的标志吗“?在讲述《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时,提出“你知道历史上有两个罗斯福总统吗”?在讲美国内战时,设疑:在美国的一次有关最著名的总统的民意测验中,林肯位居其首,为什么林肯那么爱美国人民欢迎呢?同学们看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吗?林肯曾经说过,正是这部小说引发了一场战争,是什么战争?它的原因、性质和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
总之,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第二种:穿插历史小故事。许多学生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能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历史。据我们对学生的意见调查表明:80%的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或多讲同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以增进自己的知识面。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述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时,引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在讲述爱琴文明时,引出爱琴海的来历;在讲述周朝时,不妨用“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轻松一下„„当然,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故事仅是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并且不能花时太多,同时要切合课文。
第三种:巧用音乐和历史片断。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历史最大的特点是不能重复,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工具是教科书,而教科书主要借助的是文字叙述来传播历史,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个历史课枯燥乏味的误区。
我用情境渲染和再造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出这个误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情境的体验中,增强主体参与的意识,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例如:从《开国大典》视频中掀开历史的画卷;从《长征》的电影剪接中,让学生领略中国革命的艰辛,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真的没有现在的新中国,使他们不忘历史,珍惜现在,面向未来;从《国际歌》的播放中感受受压迫和侵略的世界劳苦大众团结战斗的精神;一首深情的《春天 的故事》让大家重温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颂扬“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丰功伟绩„„这样就使学生从新的视角审视历史,从而在新奇中增强求知欲,更加有利于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
但是,在历史课教学中播放音乐或电影片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要控制一堂课中播放歌曲的数量和片断的时间,防止把历史课变为音乐课或电影课;要结合教学内容和音乐、片断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讨论,通过讨论问题让学生从歌声、影片中唤起的感情因素深入到理性的思考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和历史片断在历史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种:发挥诗歌的辅助作用。在古文学中,诗歌是高度凝缩的文学。优秀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带入历史情境中去,并迅速产生共鸣。讲述红军长征时一首《七律·长征》的吟诵;讲述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时,让学生背诵描写江南风光的美好诗句,如《忆江南》、《江南诗二首》,通过学生饱含激情的朗诵和老师的讲解,使学生体会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感爱江南的美好风光。
诗歌的运用,最大的优点是能渲染气氛、复现情景,调动学生情感,有利于思想教育。但它的应用范围不广。
第五种:图片的运用。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有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其用意在于强调形象化的重要性。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它以具体形象,给学生形成历史观念,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通过历史图片,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新课标教材历史图片丰富,能更迅速、更准确、更逼真地反映历史,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它以多种方式剌激学生的大脑,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
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方法当然不限于以上五种。教学是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社会、学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们都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反省、创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依靠自我不断求新探索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使学生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及发展过程,具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拓展了思路,达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如试题: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民政府的统治垮台。在总结失败的教训时,国民党内有人说:“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了。”蒋介石在退守台湾后曾发出感慨:“此次失败,并非是被共匪打倒的,实在是我们自己打倒自己。”请结你合史实谈谈国民党失败的原因。(题目自拟)
四、着眼长期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模式,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但是,在以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很多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老师交给的课题,而且学生之间对工作的分配互相推诿,有的甚至由老师动手制作,致使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所以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研究性 学习的同时,教师也要深入到学生当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究活动,并在必要时帮助学生排除一些探究的障碍,以便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调动学生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总之,作为历史教师,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并始终把它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上,以利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自主创新实践的能力,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肖川:《教育即解放》,载《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5期。[3]李臣:《活动课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篇: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
历史科组:朱铁甲
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于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本文仅就应用计算机进行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谈一些浅见.多媒体教学
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教学,实际上包含了三层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类型,这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多媒体教学(Multimedia Instruction)和超媒体教学(Hypermedia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运用计算机设备呈现教材内容,以及进行展示资料,模拟情境,提出问题,评定答案等教学活动.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多种媒体设备展开教学,把影像,动画,声音,图形,文字等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以传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超媒体教学则不仅包括多种形式的信息,而且与学习活动连结起来,提供浏览检索工具,提供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并可以使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创建自己的学习系统,以及进行相互交流.这三种类型实际是反映出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发展过程,即由单机演示发展到各种设备的联机操作,进而发展到运用电子技术创建编辑环境,形成所谓智能型计算机辅助教学(Intellectual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ICAI),使学习者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将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结合起来,构成三者互动的教学方式,其基础设备是计算机,其关键是计算机课件的编制.在编制历史课件时,要确定教学课题及其重点内容,选择各种教学资料和素材,编辑课件脚本,设计界面图形,连接方式,流程控制等,还要在制作完成后进行预演操作以便验证,加以修改和补充,并熟悉课件演示的方法和过程.历史的多媒体课件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可以分为很多类型,例如史料提供,图片展示,图示说明,影像播映,情境模拟,动画显示,要点归类,练习巩固等.这些类型往往是经过有机的整合,形成教学的实用材料,在课堂上即时使用;或把教学课件改编成学习课件,提供给学生,以便学生在课下自学.当前也有一些计算机公司制作和发行历史教学的软件,如备课系统,教学课件等,在使用时要注意进行再编制,以适应教学实际的具体情况.(二)网络教学
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网络技术发展迅猛,对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对教学改革的一大促动.现在的教学改革,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由单纯传授,机械记忆型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引导,实际探索的教学方式,提倡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的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 [1].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形成了基于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信息的收集,掌握和运用,而网络技术正是提供了这样的资源平台.更为重要的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已深入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已成为当代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网络教学的研究和实验,虽然刚刚起步,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一些中学历史教师也在进行着网络教学的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可以有很多方式的.例如: 1.网上参观.向学生提供有关的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名胜古迹的网站或网页,引导学生进行网上浏览,近距离观察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了解真实的历史原貌.利用网络技术缩短时空距离,借助网络进行“现场”参观和考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直接观察历史的事物,掌握更多的历史信息.2.网上阅读.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利用互联网的功能,找到相关的资料,进行在线阅读.也可以在课堂上即时检索到相关的阅读材料,投放在大屏幕上,对材料进行解读和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3.网上搜索.结合教学内容和重点,选定关键词,利用网络技术强大的搜索功能,进行和历史教学有关的内容搜索.网上搜索要有具体的目的,但无论是进行资料查寻,汇集,还是进行资料加工处理,都是把网络的搜索作为工具,是为开展进一步的学习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不是存取大量的信息,而是为了理解信息而对其熟练地进行组织和处理.在历史课堂中能够存取和检索信息是较低水平的能力(即使在处理网络搜索的能力上也是如此).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历史理解,使他们在存取信息后有够进行分析和整理” [2].4.网上讨论.这是把网络的交流功能引入学习讨论的方式.利用有关网站的聊天室,或是校园网的论坛,组织学生围绕有关的学习主题,以发贴和跟贴的方式开展网上讨论.这种方式有一个好处,在这种虚拟的网络论坛的平台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使不善言辞的学生也加入到讨论中,甚至容许学生以化名登录,在讨论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5.网上展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展示教学的内容,学生可以展示他们的学习和研究的成果,现场在线介绍和交流他们运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情况.6.网上答疑.教师利用网络的论坛和电子信箱,对学生进行答疑,尤其是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学生也可以向老师发电子邮件,汇报自己学习的情况.这样就使电子邮件具有了教学互动和教学反馈的功效,成为师生联系的又一通道.7.网上课堂,即“空中课堂”,利用网络实现课堂教学.这种方式是将教师的课堂讲授进行录像,然后通过网络传播,或是在网上同步进行.网上课堂既可用于远距离教学,实现异地,异校的课堂教学,也可以在校内进行,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教学资源,如各种选修课的教学.以上所举的这些网上教学的方式,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也可以在课外学习中运用;既可以用于集体学习,也可以用于个人学习.另外,教师的备课,上课,教研,进修等活动,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进行的.例如,历史的教师开展网上备课,可以使不同学校的教师,甚至是不同地区的教师,在网上进行集体商议,互相切磋,交流材料,合成教案.现在有不少省市的历史教研机构已经建立了教学网站,汇集各种历史课件,提供给教师进行备课,这样就利用网络技术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由过去的“人自为战”,转变为“大兵团作战”,大大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的效益.二,历史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在教学设备和技术日趋成熟的情况下,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是最关键的.从目前的情况看,几乎没有教师反对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但教师在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却是参差不齐.有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教师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进行文字处理,但能够进行数据,图形处理,利用和编辑网络教学资源的还只是少部分[3].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操作设备和演示课件时手忙脚乱,遇到技术障碍时束手无策,讲述与演示不协调甚至脱节等.这些都说明,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采取学习,学习,再学习和实践,实践,再实践的态度.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上,应有清醒的认识,要不断跟上教育教学的发展,“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信息技术不再是仅供选择的和非必要的,你必须发展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你要尽可能熟练地,广泛地运用新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4].如前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对课程,教材,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等都会产生相当的影响,尤其是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冲击.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和进修,加强实践和总结.这里,谈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1.明确目的.任何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达成一定的目的服务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亦是如此.我们不是单纯地为使用新技术才使用,而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此,就要在备课的时候,进行全盘的考虑,既要备教材,也要备方法和手段.对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或网络教学,首先是要明确如何围绕教学的整体目标,怎样为整体目标的实现服务.特别是要考虑到运用信息传播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功效,对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提高会起到什么作用.国外的学者认为:”历史教育应在帮助学生有理解地掌握信息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信息传播技术的性质对这一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充分重视信息传播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潜力,就要对之有清晰的思考和有效的传播.清晰的思考之一,就是认识到历史教育不只是填满学生的硬盘空间,而是要帮助他们发展成为有能力的和理解力强的信息处理者.[5]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更有利于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2.合理设计.无论是单一课件的编制,还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设计,都要做好事先的准备,把设计工作做得科学而合理.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实用性原则,要能够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简明清晰,而不是繁琐,如文字编排不宜过长,过密和字体过小,图像不要模糊不清,录像不宜冗长拖沓等.每一设计都应该考虑到实际操作时所用的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呈现有效的信息.3.重点突出.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应该围绕教学的重点问题,使之能够帮助师生在教学中突破重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特别是在信息资源的利用上,如果过于偏离教学重点,很容易造成学生新的学习负担.所以,无论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图像和音像的编辑和播放,还是上网进行教学活动,都应该是紧扣学习主题和研究课题,围绕重点内容和重点问题进行,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效.4.综合使用.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技术是万能的,重要的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某种电教手段(如用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播放影视),那对学生实际上也是一种被动灌输,只不过是从教师的“满堂灌”变为“电灌”.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体现出整体的功效.5.调动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能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教学实际也反映出现在的学生在运用计算机等技术上是学得快,用得活的,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老师.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6.教师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并不能由于使用新的技术手段而削弱,更不能被取代.其实,技术越是先进,手段越是新颖,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就越是重要.因为教师不仅要驾驭教材,还要驾驭这些技术和手段,并且能够控制技术和手段的实际操作,以及引导学生在新技术条件下或新的学习条件和情境中进行学习.从教学理论方面讲,在教学关系上,学生,教材,教具,教师等这些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是关键性的.所以,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要加强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辅导.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其发展速度是很快的,我们的历史教师在这方面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只要我们勤于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一定能够开创出新的局面,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1]引自教育部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年4月.[2]James Arthur and Robert Phillips.Issues in History Teaching Routledge,London.2000
[3]参见丁婧,李艺:《普通中等教育的网络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第11,12期.[4]Terry Haydn,James Arthur and Martin Hunt,Learning to Teach History in the Secondary School,Routledge,NY, 2000.[5]James Arthur and Robert Phillips,Issues in History Teaching,Routledge,London.2000.
第三篇: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在教新课程的学中,我不断学习课程标准,尝试了许多教学方法,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现谈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对新课标历史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的认识。
结合新课程标准,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启发性原则。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意识,将启发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教方法、导思路、激兴趣、诱思考,重视直观教学对学生的启发作用,鼓励求异思发散思维,及时反馈矫正,及时总结。
2、主体性原则。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已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学会学习”作为扎实执教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求教师在备课和执教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
3、民主性原则。要求教师面向每一位学生,建立起师与生、生与师之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中完成教学任务。
4、发展性原则。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5、实效性原则。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紧紧抓住课程标准,以教材为载体,写出最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6、系统性原则。历史知识的错综复杂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困难之一。但是,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必然性又决定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历史教学应该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线索,认识现象的因果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有序的、系统的掌握历史知识。
7、史论统一原则。历史科学是材料和观点的统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育价值的核心所在。在教学中,不但讲清史实,还要讲明观点和道理;不但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处世做人。要重视和坚持论从史出的认识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唯物史观和科学品格。
8、古为今用原则。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学习历史,是为了继承人类的宝贵遗产,建设和创造美好的未来。历史教师应善于将历史和现实、未来相联系,引导学生面向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第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原则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
1、会阅读。教学首先应指导学生形成爱阅读的习惯,掌握阅读的方法。课本是无声的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养成爱读教材的学习习惯,学会有效阅读的方法,逐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2、会听讲。语言沟通是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讲能力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培养提高学生听讲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讲习惯。其次是培养学生在听课时能听出重点,掌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3、会联想。学生能对学过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是其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对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如知识的类比联想。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通过准备题、新课导入语等形式把新知与旧知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启发学生从旧知寻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推导出新的规律,获得新的知识,完成从旧知向新知的迁移。这样,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通过联想把新知与旧知及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学习能力。
4、会质疑。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必须创造一种学生乐于大胆提问的教学气氛。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喜欢你,敢于向你提问题,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均应给予鼓励。
5、会练习。要教给学生关于练习的学习方法,首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不要搞题海战术,培养学生在练习时能有“五心”:审题细心,解题专心、碰到难题有信心、认真练习有恒心、向人请教要虚心。培养学生出习题、出试卷的能力。
6、会复习。温故而知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教会学生复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以及自己的学习笔记等自己进行复习,并利用列表、图示等方法找出知识的重点、要点和难点,把知识归类,对有关联的知识进行类比,不断提高学生复习的能力。
第三: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存在许多问题:
1、在教学目标方面,不重视课程标准的使用,在能力目标的界定、范围、内涵、表现形式以及各项能力要求与教材的结合上存有很大差距,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2、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注意建立知识结构,忽视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忽视主干知识的深化、升华,不能把新知识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3、在教学方法方面,忽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忽视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讲授,教材、方法、能力三者关系摆布不清,处理不好,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4、在教学手段方面,忽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媒体的使用,满足于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
为纠正上述存在的问题,有待于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真落实新课标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与联系,增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传统的历史教学具体史实性知识量太大,学生需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新一轮教学改革大大减少了知识量,使课堂内师生互动,探索性学习有了更多余地,这正是国家推行教学改革的精神所在,因此我想我们历史教师应重视讨论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教学机械刻板的僵化局面,使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处于主动状态,提起对历史科的兴
第四篇: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经过近三年的新课程教学,特别是在高考后,认真比较发现有很大的差别。旧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重视个性的发展。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细碎繁琐、面面俱到的“通史”体系,建构了“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的专题史体系。按照《课程标准》,高中历史教材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选修模块。精心选择典型的、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历史事实,构成一个学习模块,每个学习模块都以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若干专题构成。既重视每一个模块的相对独立性,构建便于学生学习的体系,各个模块又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模块的组合化。构成了一个视野更广阔、内涵更丰富、联系更紧密的历史学科体系。在激发学生兴趣、拓宽视野方面独具匠心,为学生提供历史学习的多种选择。
新课程下教学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关系。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客体,更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效、成败。我们的课堂常常被教师所主宰,导致学生失去亲身探究实践的机会,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一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部分学生学历史无兴趣,跟教师教学时的满堂灌、照本宣科,有密切的联系。为此,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并帮助学生建立新学习方式。如学到“百团大战”这个知识点,教师就可以借资料或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查找有关的史料,提出“百团大战”当时应不应该打?进行课堂辩论。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进行课前或课中的启发,进行情境启发,渲染课堂气氛。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让学生如临其境,去感受历史、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二要充分发挥的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自主活动,探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教师要大胆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学的过程留给学生。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探究性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探究性问题,然后自己通过网络等多途径去查找史料、阅读史料,并结合历史教材,让他们自己思考、质疑,论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讨论课,或写历史小论文。三要培养学生课后学习反思。学生的反思也是课后反思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自己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缺憾,如何使自己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又有个性。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均应该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如固守传统教学模式,那必将在新课改下的教学、高考中难有作为。
第五篇:新课程下的历史的教学反思
我在中学从事历史教学大纲13年,使用了三个版本的历史教材,以往教材“繁,难,偏。旧。”,导致学生厌学历史,加之历史课与语文,数学课比较,处于从属地位,是“小儿科”,学校,学生都不重视历史学习,教师工作热情低,历史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考什么,教什么,一切以中考,高考的高分值为目标,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满堂灌,教师45分钟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囫囵吞枣,兴趣寡然,死记硬背以应负考试,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提高素质教育,强调教学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怎样不负历史重任,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历史课,通过新课程培训的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
过去历史教师是典型的学者,满腹经纶,上课滔滔不绝,包得太多,讲的过细,即使偶尔提问,学生也不过是照本宣科,假模假样地充当”主体”,新课程教学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观是课程观的重点。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解决疑难的积极性,应该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内动力;教师要充当一名优秀的导演,指导课堂内的每一位演员——————学生进行精彩的表演,学生看的懂的尽量不讲,教材里能找到答案的尽量不啰嗦,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互相争论。允许百家争鸣。教师在这里应满面春风,使用以下语言:”你真棒”。”你考虑问题和有新意””你再深入想想”。教师多宽容。多肯定。学生的思想火花,每个学生都有巨大潜能,教师要独具慧眼,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他们每一节历史课都兴趣盎然。
二、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操境界
以往的历史教学,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对付一本书,实际上历史教学不但要给学生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且要通过各种具体生动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播放一段与教学相关的音乐,绘制一幅形象的历史插图,摆上几样逼真的仿真文物,教师再利用历史教学内容,创造情景,声情并茂地讲读,可以极大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在<<原始的农耕生活>>时,挂出两幅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草图,摆上水稻和小米的实物,顿时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感受历史离我们如此近。这哪是几千年前的东西但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培植了出来,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尊敬,自豪之情,由此而生,古老的历史焕发了青春的活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融入课堂扮演历史人物,如讲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时,我结合课文有关《论语》的学习内容。辅导学生将孔子虑心好学,诲人不倦的精神表演一下,穿上古装衣模仿古人言,绘声绘色地在课堂上表演一番,大胆的学生踊跃上台课堂气氛顿时踊跃起来,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更主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对名人事迹身体力行的表演,使其在道德理想审美等方面产生了积极而健康的态度,强化了进取,开拓,爱国爱民的美好情操。
三、设计新颖独特的练习题,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向
以往作为训练和测评学生学习能力的历史练习题形式单调;选择。题空。问答机械呆板。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对历史课的兴趣大减;创新思维是指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开放性的历史练习对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开动脑筋,每课课设计一至两道贴近教材,又有创意的练习题以配合课堂教学,例如:
1、描绘山顶洞人的一天生活
2、设计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住房,说明它们的科学处
3、结合诸子百家的思想,你对学校在学习纪律存在的问题向校长提建议
4、尝试在动物骨头上刻字,再现甲骨文风采`
开放性历史练习题的创新;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健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