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几种评价方式探究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几种评价方式探究
南宁市五一路学校王志欢
内容提要: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贯穿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之中。它强调改进与激励功能,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以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结合历史教学实践探究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
一、课堂教学随机性评价的应用策略
二、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的定义与运用
三、作业批改中体现人文评价
四、终点性(也叫测试考核)评价运用策略
导语:“从一开始上课,老师站上讲台就有了评价,赞许的目光或语言行为可以激励和调整学生学习的状态。新课程教学中的评价功能应该使学生始终对历史学习保持兴趣并主动投入到知识学习中来,使教室保持浓厚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评价、随机性评价、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作业批改中的人文评价、终点性(也叫测试考核)评价。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贯穿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之中。它强调改进与激励功能,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科学和适当的课程评价方法,能使教师及早地诊断出学生的能力与不足。教师通过赞许、鼓励学生等表示,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互动合作学习的和谐、激发学习探究的热情;教师婉转而中肯的评价,又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帮助,及时纠正自己或他人的错误、调整学习心态,让自己处于一个最佳学习状态中。同时,教师根据评价的材料,及时改进教学进度和方法,使课程教学永远保持新鲜和生动。
从形式上,课程教学评价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课堂教学随机性评价、2、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3、作业批改中的人文评价、4、终点性(也叫测试考核)评价等。
一、课堂教学随机性评价的应用策略
众所周知,“随机”就是要即时、即兴、即地地抓住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闪光点或火花,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及时的评价。由于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在日常历史教学过程中,随机性评价是教师运用最多的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因为随机性评价往往随堂进行,而且往往与整个教学活动融为一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评价不仅不破坏和中断教学进程,而且促进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自觉、更有趣、更充满活力,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活动。课堂教学随机性评价中,教师可使用的评价方法很多,包括与学生的随机交谈、对学生的随机提问、参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发问卷、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让学生当场说出或写出对某一问题的见解或答案等,教师用简洁有力的话如“你的思路很好”、“非常好”、“换个角度想想你会找到答案的”等等发挥评价作用,甚至教师的肢体动作:如鼓掌、竖起大拇指、微笑、点头等,也能起到评价(暗示)作用。有一个教育家说过:“从一开始上课,老师站上讲台就有了评价,赞许的目光或语言行为可以激励和调整学生学习的状态。„„„新课程教学中的评价功能应该使学生始终对历史学习保持兴趣并主动投入到知识学习中来,使教室保持浓厚的学习氛围”。
随机性评价可出现在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来完成教学目标。如在学习历史七年级上册《北方的民族汇聚》,讲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时,我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后,让学生自报民族成分,有同学说是汉族、壮族、苗族、瑶族等,有一个学生扭捏地说“我是么佬族的”。同学们都笑起来,那个学生的脸顿时涨得通红。我叫他站起来,问到:“你老家在哪?”,“巴马。”我又问:“家乡有什么习俗?”,“过年时舞狮子、跳神、吃糯米棕”。我笑着对他说:“同学们笑可能是因为你的民族名称比较陌生和有趣,其实么佬是一个很美丽的名称,在民族语言中是母亲的意思。么佬族人数很少,主要分布在我们广西北部的罗城、巴马等地,是一个能歌善舞又勤劳勇敢的民族。我们大家为能与你做同学而感到自豪呢。” 同学们都鼓掌起来。我趁机启发:“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积聚居的地区,但我们今天在这里共同学习与生活,穿同样的衣服、同说普通话、在外表上绝对判断不出谁是哪个民族的,这说明什么?”同学们有的说民族间和平共处、平等,有的用歌词:“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马上给予肯定:“很对,而且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各族人民一律平等。大家知道吗?在我国历史上民族的汇聚与融合一直是发展的主流,下面我们将要学习的北魏的孝文帝在这方面就作出过巨大贡献。”
在上面的课例中,教师正是恰当、适时地利用了课堂教学随机性评价,引导学生转向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具有导向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在这里教师平时积累起丰富的知识、阅历和真诚友善的语言、态度,化解了课堂教学小小的“意外”,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把历史与生活连接起来,从生活中感受历史,结果把本来难度较大的“民族关系”内容通过学生联系自身情况加以理解了。
课堂教学随机性评价具有新颖、灵活的特点,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各种历史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合作和协调发展等,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协作学习精神是在得到教师肯定和引导后逐渐形成的。如在学习“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内容时,我在屏幕
上打出《西汉出击匈奴示意图》让学生上来分析三次出击匈奴战争,注意时间、重要人物、出击路线、战役地点和形式、结果等。有一个平时很胆小的同学(王江)举了手,我立即点他上来,王江上台后才讲上两句话就错了,引起下面同学的轰笑。于是王江放下教鞭就想下来,我让他再想一想,他摇摇头。我说:“别紧张,你是一下子记不起来吧?老师允许你找一个好朋友上来帮助你好吗?” 王江点了全班学习最好的林建上来,在林建的指点下,王江完成了讲解。我马上表扬他们,对他们团结合作、完成任务的做法给予很好的评价,忽然王江又站起来,说:“老师,我还发现这三次战役有很突出的特点。”他跑上讲台,拿起教鞭指着地图说:“我发现第一次战役基本在长城沿线展开,是拉锯争夺战,我觉得最关键,因为打败仗的话对汉军士气打击很大;第二次战役沿后来的丝绸之路展开,是西汉试探性的进军,因此还是沿匈奴势力范围的边缘打;两次战役胜利后在士气、经验、实力都处于最佳时第三次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就是必然的了。” 王江滔滔不绝让我和其他同学很惊讶,我更加肯定了他善于思考、勇于发言的精神,同时号召其他同学向王江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后我分析原因时,我想:在王江举手的时候,他其实有了一些思考与看法;林建上来和他一起讲解时,给了他勇气和自信,并理清思路;老师的鼓励又让他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后来我在历史课上有意识的多给他机会,锻炼他大胆、主动的学习品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节课中,教师不带多少刻意的鼓励、评价,换来的却是一份惊喜。而这种不带痕迹的评价一旦得到强调,教学就会成为一种新型的、充满乐趣和生机的、给学生一自信和鼓舞、多种可能性敞开的教学过程。它不仅仅局限于关注知识的学习,更促进了学生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学生进步的基石。
二、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的定义与运用
从评价的性质上看,评价有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所谓量化评价要了解学生情况时,教师在设计和使用调查方式中,尽量摒弃主观情感和主观导向,把学生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公正地询问和搜集有关资料信息,并将它们转化为种种数据和量表,由教师经过认真分析,得出较原始真实的结论,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利用和作为教学方法改进的依据。量化的方法主要测评了“量“的问题;所谓质化评价,是相对量化评价而言的一种评价,教师在搜集原始资料时,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一起参与和一起感悟,达到真正的了解对象,在情感上产生交流或共鸣。使学生和教师能够相互了解,形成共识。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些量化评价和质化评价运用,比较普遍的方式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整体进行;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进行。常见方式有:
1、建立学生个人作品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如收集学生的历史作业、小论文、手
工作品、历史手抄报等与历史学习有关并能反映学生情况的材料,每件资料最好有教师、家
长、同学和自我的评语,教师以此作为对学生阶段性或中点性评价的依据,也可以作为教师
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借鉴,还可以作为关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个性发展依据。
2、问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面向学生整体,它因为具有全面、时效、真实、操作灵
活等特点而被教师使用,在问卷调查教师可以把需要了解学生对历史的情感态度、学生对历
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知识程度、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影响等内容
列出,教师通过收回的问卷进行量化分析,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行阶段性总结,调整
和改进下一步的教学方法。
3、学习中观察。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历史学习中的表现加以记录,对学
生历史学习的成效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观察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知识、技能、行为和
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作为整体评价学生历史学习的依据。在观察学生历史学习时,教师既要
保持冷静观察,又要投入感情与学生交流,最终通过分析和评价,是学生与教师能够互相了
解,形成共力。
4、开展活动的评价。即通过活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图表、参观
考察、社会调查等,对活动结果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通过活动,可以了解学生对历史的直
观认识,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
趣,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5、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新课程历史教学改革注重发展学生学习个性,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又注重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随着教育本身的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师生间评价、学生
自我评价、学生间评价都可以加入到评价过程来,这些评价可以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通
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能够互相了解,形成学习共力。
三、作业批改中体现人文评价
作业布置和作业批改是教师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全面学习状况的一个最关键的任务。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中,历史学习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还要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此,历史教师不但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且还要做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在师生间的交互活动中,新课程改革赋予作业布置和作业批改既传统又新型的内容,即在作业批改中渗透人文关怀。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要么平时很少布置历史作业,到了快考试时,发一张张试卷和训练题给学生做,采取“考前突击”,有时也能取得好成绩,这是“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不能提倡;要么用干巴巴不带感情的数字或简单以“好”、“不好”来对待学生的作业;甚至有时学生交上来的历史作业,老师让它们“石沉大海”,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应以改进。事实上,学生对自己经过独立思考、精心完成的作品是很自豪的,也急切听到别人、尤其是老师的看法和评价,这时候教师如果抓住批改作业的机会,通过一些恰当的带有人文关怀的评语或其他方式与学生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那么,肯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能获得学生对于自己历史教学效果真实的第一手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教师改进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如在教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时,学生对明朝加强君权的一些措施,如:废除丞相,废行省制度,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难以理解,我就试着从对历史人物明太祖朱元璋的认识和评价入手,由浅入深进行,以帮助学生理解。我先布置一道作业: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评价明太祖朱元璋”,要求从“他为什要这样做”入手,理解加强君权的一系列措施。然后设问“假如你是明太祖,你会怎样做?”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猎奇心理,使一个枯燥的问题变得生动活泼,学生感兴趣。学生积极通过图、上网书查资料,都很认真地完成任务。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有一个学生写道:“废除丞相是朱元璋自私自利的表现之一,因为丞相制度从秦始皇设立以来,历时1500多年,自有存在的理由;但朱元璋废除丞相目的是为了皇帝专权。如果皇帝英明,事事亲力亲为,国家还有发展,但如果皇帝昏庸、懒惰,则国家就容易乱了。我认为古代的皇帝和丞相好比现在的总统和总理,总理每天要处理许多国家大事,总理是不能没有的。”对学生每一篇作业我都作了批阅,纠正了学生的一些历史知识错误,对学生的见解加以鼓励,在以上这篇论文批阅中,我写到:“读了你的论文,老师感觉到你是一个认真学习、善于思考的好学生,你的观点很有新意,对老师也是一种启发,后面与现实的制度对比很好,以后继续发扬。………希望你同意老师把你的观点在班上读出来,供大家讨论。”
优秀的教师会抓住任何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历史老师由于每周课时安排少,因此作业批阅是难得的接触学生学习、思想的机会,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的了接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便于师生间交流的加强。将评语引入历史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教好的效果。
四、终点性(也叫测试考核)评价运用策略
终点性(也叫测试考查)评价是学期或单元结束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终点性评价的最重要策略是考试。
在当今的体制下,学生虽然在平时的学习中,经常能得到教师的随机评价,指导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但还是有很多学生重视各种考试的结果,考试后汲取的教训往往更能激励他们改正错误,追求上进,这就是终点性评价发挥的优势。终点性评价可以是一个单元结束时对学生的全面考察,也可以是期末或一个学年对历史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的深入考察。要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不但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更要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如在教学过程进行中的形成新考试,就可以采用自主测验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命题、编制试卷、组织考试、评价总结,使历史考试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考查结果的展示方式上,可以是评语,也可以打分。
如在一次期中考查中,考察重点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创造性,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列出打分标准:
1、学习态度。是否对历史课感兴趣、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自主学习、是否自信等。
2、创造性。是否乐于探索、是否积极参与协作与讨论活动、是否能独立思考、是否在遇到困难时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加
以解决等。
终点性评价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总体评价是个体评价的基础。考试后,对此次学生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要进行总结恩明白,自己是不
是也有同样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给他们一个自我反思的空间。
2、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尽心恰当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教师具有导
向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一个良好得不偿失促进作用。因此,考试后带有人文关怀的评价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闪光点,教师必须探索着运用。
总之,在新课程历史教学改革要求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作出科学的论证,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有的评价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能把这些方法割裂开来,实际操作中将几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运用。
参考资料:
1、《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2、《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刘海燕主编)
3、《初中历史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李启明主编)
4、《艺术教学实施指南》(舒承智主编)
第二篇:探究新课程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
探究新课程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新课标、新教材的课目设计中,大都是以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兴趣、情感、技能的培养很有益,深受学生的喜爱。活动性很强的美术课很难组织评价,教师往往会弱化、忽略评价,如果评价运用不当,也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在活动性很强的美术课中怎样合理、有效的实现评价的价值是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渠道,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合理、有效的运用评价,让学生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呢?本人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发现多维性、多级性的评价方法效果极佳。
《美术课程标准》的制订,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所以与《美术课程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及时反馈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调整学习的进度,使用合适的学习策略来完成学业任务。
新教材有很大部分课目都是以活动贯穿整个过程的,如:湘版教材一年级上册《会飞的娃娃》、《小小食品店》;一年级下册《碟儿飞飞》、《彩球滚滚》;二年级上册《洒水成画》、《摇滚小精灵》;二年级下册《蹦蹦跳跳》、《堆沙》;四年级上册《剪纸故事》、《雪花飘飘》;四年级下册《真情对印》、《花团锦簇》等都是非常典型的活动性很强的课目,这些课的共同特点是活动多,学生动得多,几乎所有的时间
都处在兴奋的状态中,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情绪更是难以控制,教师的组织难度非常大。这些都不利于教学评价的开展。
通过教学实验发现:如果让学生全部停下来进行整体评价,不仅老师很难组织,浪费很多时间,而且阻碍学生的活动热情,很大一部分同学都不愿意停下手中正在创作的作品或是正玩得起劲的活动。可见,在活动课中进行评价不仅重要,而且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经常困扰教学者的的一个很大问题。那么寻求新的、效果好的评价方法势在必行。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多维性、多极性的评价方法,使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绝不是简单进行优劣高下的区分。除了基本的检查和固有的选拔、筛选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积极导向的功能。
一、评价方法。
1、学生在谈话交流中进行互评。
活动性很强的美术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发现”“探究”“创作”“思考”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孩子们在活动中进行交流、互相评价正是达到了这一要求,除了受评者得益之外,评价他人美术作品的学生也可以从中吸收别人的长处,还能培养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例如湘版美术教材一年级下册《彩球滚滚》一课是典型的活动性很强的课目,在第二课时装饰报纸球的创作过程中,我安排了一个自由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自由交流,可以拿自己的球找同伴一起在布置的活动场地玩一玩。在这个过程中我听到很多这样的对话:“你的彩球颜色真漂亮!”“你装饰的彩球好有意思的,就像一个小朋友的脑袋,还有头发。”“我觉得你的彩球象小猫的头,好漂亮的,这个胡子是怎么做的?”“我们交换玩一玩好吗?”„„此外我还发现学生们在和别人交流之后又回来再装饰自己的作品。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审美水平,能使自己的作品完成得更好。
2、在“自我展示,自我推销”中进行自我评价。
在活动性很强的美术课中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推销”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
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例如在湘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剪纸故事》一课的教学中安排了“我们来交易”这样一个活动环节:学生把自己创作的作品带到交易会上找同学进行交易,要进行交易首先要介绍自己作品的特点、创作的方法、自己的优势等。老师则扮成中介与双方进行交涉最后达成协议。在活动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就连那些平时作业完成得不是很好的学生也自我推销得特别起劲,一笔交易不成再寻找另外的交易,忙得不亦乐乎,有一些同学在几笔交易失败后,在中介人员(老师)的指点下又回来改进自己的作品,然后再去进行交易。
实践发现: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学得最好;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学得最好。那么“自我展示,自我推销”的自评活动正是给了学生这样的机会。
3、师生交流式评价方法。
教育者应该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或对某些长处有所发展的学生都给予鼓励。如:作品有创新,色彩效果好,造型准确,制作精巧等等都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在学习上逐步上台阶,不断地由小成功积为大成功,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信心,激发内在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实质是彼此交往,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交往愉快决定着活动愉快,愉快的交往中,师生关系是和谐、民主、平等的。根据美术学科特点,教师可以与学生形成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彼此尊重,互教互学,自由、民主,形成“学习共同体”。比如:学生在欣赏一件美术作品时,教师变强制欣赏为自主欣赏,再师生交流看法,共同分享,学生可以驳倒老师,老师也可顺于学生,美术作品本身给人的感觉因人而异,其魅力也在于此;学生在创造一个美术作品时,教师不做监督者,而做参与者,彼此一起完成,鼓励互相合作,互通有无,使师
生关系更为融洽;学生交上作品时,要表示出分享到美的快乐,对有些创新之处,除了表扬,还要引以己用,并将此表露给大家。
总之,这种审美快乐的获得,便拥有了一种精神财富,并促使人们追求美、创造美、为美奋斗不息,他们的直觉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和相关技能便会逐步提高,这无疑令人收益一生,情感生活丰富多彩。
4、在小结中进行总体评价。
总结评价是面对全体同学,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评价,达到整体提高的效果。如果教师在课上总是表扬班里那几位画得好的学生,其他学生虽有进步也得不到肯定,画得差的学生总是遭到批评,这样长期下去,使一些学生对美术课没有了兴趣,有的甚至上课不带任何画具,不完成作业。这些学生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画画的材料,干脆放弃了这门课程的学习。
总体评价除了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外,必须制订不同层次的不同评价标准。要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大面积地受到表扬和鼓励,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要求各层次的学生都应向高一层次前进,这有才利于学生不断进取。因此教师在小结中的整体评价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评价反思。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活动性很强的美术课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
1、整体观:要求把评价贯彻到活动中去,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整体。
一方面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应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
2、多元化:这种评价强调多元取向和多元标准,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和等级。此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是被积极提倡的。
3、过程性:这种课的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尽心评价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实践证明:在活动性很强的美术课中采用多维性、多级性的评价方法非常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而且满足了学生们的需要,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篇: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探究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探究
会泽县第二中学
董学江
[摘要]: 高中物理新教材继承了我国物理教材优势,以国际视野追求发展,新教材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时代性;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体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体现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总之,新教材为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物理、新教材、教学探究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是枯燥的,这也是许多高中物理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高中物理教学任务重,尽管新教材已将高中物理许多内容做了删减和降低难度,但任何物理老师都不敢妄言轻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物理教师不得不将高中课堂当做自己独唱的舞台,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物理知识。二是高中物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要求提高,知识稍微复杂一点,大多数学生已经不能理解和接受,时间长了便对物理学科失去兴趣,新课改的实施,对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这是诸多物理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此问题的解决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提高意义重大,本人在现行高中物理教学中,一直不断的控索,总结得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一、深刻理解新大纲、新教材,转变教学思想观念
从新旧大纲的对照中,我们可以发现:1.新大纲对教学目的作了调整,强调使学生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强调对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科学态度、科学志趣的培养。2.课程安排有较大变化:分必修物理课(I类物理课)和必修加选修物理课(II类物理课)。前者是基本要求的物理课,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后者是较高要求的物理课,适合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3.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里,谈到加强能力的培养时,特别指出“要破除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观念”;还要求落实课题研究,并着眼于能力与意识的培养。4.在教学内容和要求方面减少了说明,减少了限制,利于因材施教。
新教材更具有其新的特色:16开彩页印刷,图文并茂,强调了基础知识,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增设了不少新栏目,例如“为什么?”、“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等。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有所加强。教材还十分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贴近了生活。由于高一年级两类物理的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因此高一年级新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和选学,这样既能弥补知识面偏窄不足,又给程度较好的学生留有进一步钻研的余地,而不会给大多数学生增加负担。
这些变化都是从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角度去考虑。因此教师教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改变以往只重传授知识的做法,密切联系实际,重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实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实施新大纲
新教材、新大纲的实施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为达到新教学目标,适应新教材的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偏重记忆、理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做法,以“活动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了尝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1)创设一个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改变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变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为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充足的课堂时间里自主学习、讨论辩析。例如在学习“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这个内容时候,恰好是我国发射“神舟三号”卫星之际。抓住这个扩展知识面的大好机会,教师布置同学们收集报刊、杂志、网上的有关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开设一节由同学主持、演讲、讨论,教师客串发言的活动课。这样既活跃了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使他们学会收集信息、拓宽知识面,同时还使他们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学习科学的志趣。
(2)创设趣味性学习过程。新大纲在能力要求中包括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其中要求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会用图象表达和处理问题。这样跨 2 学科、用图象来反映物理规律学生历来感到很困难、很乏味。为此教学中我们利用我国民间故事“龟兔赛跑”设置了趣味性学习过程。要求同学们把自己记忆中“龟兔赛跑”的故事反映到位移一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中去,而且故事不限版本,只要求能根据自己所作的图象叙述出故事。同学们一听,情绪高涨,人人动手在图象中描绘故事。我们还从中选择六、七个不同的图象到实物投影机上显示,并由作者讲述故事。这样的动脑、动手、动口的趣味性学习活动,既联系了实际,提高兴趣,又化难为易。
(3)针对学生对概念的糊涂认识有意设计概念的冲突情景。如学生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后,常常把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混淆。为此设计了一些矛盾冲突若是马拉车的力等于车拉马的力,为什么是车被马拉走,而不是马被车拉走?把这些司空见惯问题上的似是而非之处,出其不意地在学生面前展开,激起惊奇感,促使学生主动思索、探究,2.增加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重新发现”,在探索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一般课本上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早就发现的知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习惯依赖教师、迷信课本,只照章记忆,忽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教学中应增加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探索,使他们认清概念、规律所依据的物理事实,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简谐运动中的固有频率与振幅关系这一问题时,我们不是直截了当给出书中结论,让学生记忆,而是补充设置几个探索性小实验,一是测定弹簧振子在气垫导轨上以不同的振幅振动的周期,由同学们用实验秒表或者是自己的手表来记时测定周期大小。二是模仿伽利略号脉观察教堂吊灯摆动,发现“摆的等时性”的过程。以活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自己参与得出知识的结论,而且亲身体验了科学家发现问题的过程。发现者的自豪之感洋溢在他们的脸上,久久没有消失,同时科学的种子也在他们心中萌芽了。
教学中我们还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例如把学生分组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定量探索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动能、势能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还利用测量的数据讨论了守恒条件。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3.把科技制作引入课堂,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创新意识和学习自信心
对科技制作活动,我们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在全年级开展。每个小组2—8人不等,学生自由组合。我们经历了发动学生、自由编组、确定项目、设计、寻找材料、精心制作、展示作品等环节。活动都由各小组自行确定,所以制作的作品形式多样,有水火箭、钉子椅、水棱镜……等五十多样。我们目的是发挥物理学科的实验优势,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简便材料,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运用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手脑并用,善于与别人合作的能力。
这次活动有所不同的是,把作品展示引进课堂:各小组把自己的作品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展示,介绍作品名称、原理、构造、材料、作用,还操作演示,回答同学们的提问。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给所有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我们把学生的作品陈列在校科技活动室,向全校师生展出,还推荐优秀作品到区、市参赛,有两项作品《凹凸桥》、《离心运动》荣获“广州市第四届青少年科技活动汇演”二等奖。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使用学生作品来做演示实验,如双线摆、反击式水轮机、水火箭等等。这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也使学生觉得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引导他们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4.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的重大改革是首次设立了“课题研究”项目。我们原来认为,自己都不懂,怎么教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了在高中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给予指导,把学生蕴藏着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开发出来,同时自己也从中汲取营养。
实践中我们开展了“灶具的演变”和“拔河中的力学问题探讨”等课题研究。研究中我们注意着眼于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以“拔河中的力学问题探讨”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学生由观看教师拔河比赛后,提出了研究课题,深入探讨,主要从力学角度研究了队员的力量、绳子的质量、队形、个人姿势、啦啦队、队员体重、鞋子等与拔河的关系,测量了几种常见鞋子与不同地面间的动摩擦因素,还把得出的初步结果用在班际拔河比赛中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完成研究报告。
三、实施新大纲、新教材过程中的几点存在问题
新大纲的目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新教材的编写比较灵活,给教与学都留有发展的空间,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如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我们思考:
1.新大纲、新教材的实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中如何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
2.对学生能力培养怎样避免低层次的重复训练,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由于教材中高一年级两类物理课的内容完全相同,所以新教材第一册的内容,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是较难的。如何使基础较差的学生经过努力也可以达到要求,有待我们探索。
4.新教材的内容比原教材增加了,对能力的要求也增大,但新大纲安排的时减少了。实际教学中常常觉得时间比较紧张,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研讨没有充足的时间。如何解决这个冲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
5.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稳定、持久,使学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03.3
[2]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3]廖伯琴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山东科技出版社,2004 [4]张大昌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方式》(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获得好的评价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抓住评价也就抓住了牛鼻子。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学生呢?
首先,要用多把尺子丈量学生。
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考试内容又比较呆板,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新课程改革以加德纳的多元能力理论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在评价方式上主张多元化。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多元能力理论和建构主义都主张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不同维度的综合评价,从而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果。它们认为学生在意义建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问题解决过程往往由发现问题、定义问题、信息搜索、整合信息和解决方案等技能组成;电子作品制作也可分为设计,组织,内容,演示等多项指标。
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能使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都能尝到成功的味道,都对自己充满信心。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渐深入人心,许多学校的确改变了过去单一评价学生的模式,按照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推出了诸如故事之星、博学之星、绘画之星、书法之星、创意之星、小孝星等,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登上光荣榜和领奖台。
其次,要注重过程评价。
新课程标准要求,一堂课的目标要从三个方面设计,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维目标”。在这“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评价。
注重过程评价要求我们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评价理论,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利用多元化、动态化、互动化的评价方式,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发展目标,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及措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种更为科学、全面的、适合学校实际的学生发展性评价机制,增强评价的改进功能,并以此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再次,要重视考试成绩
在现阶段,考试仍然是保证教育公平的主要举措,任何教育改革,如果忽视考试的作用必定会失败。所以我们评价学生,考试成绩仍然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反对的是唯分数论,但不是不要学生的成绩。
第四、要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有人说:“当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和忧虑;当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和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和感激。”这是非常正确的观点。我们的评价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五篇:新课程下有效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程下有效教学浅谈
凤县黄牛铺小学
陈玉娥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有: 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当前仍有不少课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率低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的动力系统遭到破坏,本应由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探究、寻求个性发展的“课堂”成了教师独挥教鞭、强力灌输、传道布施的“教堂”;学生学习的效果则表现为低效或无效,从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表现为
1.课堂教学模式使用僵化,导致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 课堂教学模式是发展变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重地注重模式,机械地套用一种模式,往往只流于形式,处于被动僵化的局面。实际上教学模式只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理论框架,实践早已证明:试图用一种教学模式去指导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是很难取得成功的。现行课堂中,教师为模式的顺利展开而忽视学生的参与,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使一部分学生课堂参与时间减少。现代教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造成的,在一系列的连续学习中,初始学习上微弱的实用时间差异可能导致后续学习实用时间差异的扩大,因此,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是当前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2.教学方法选择盲目崇尚新异
教学中要坚持以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而目前,过多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对有些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似乎粘上了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其实,没有系统地整理知识的掌握是肤浅的,方法也只是表面,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无益的。记忆性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普遍存在“有教无学”,“教多学少”,“教多少学多少”等弊端,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思维性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必须的记忆、理解,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全身心地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这固然好,但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学大于教”。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况,过于疲惫,对学习必然为产生厌倦心理。3.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
就学生而言,存在着学习行为的受动化问题,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控制,学习材料靠学校来提供,学习目标靠老师来确定,学习任务靠老师来安排、学习行为靠老师来督促,学习过程靠老师来调控,学习结果靠考试来评价。缺乏个性意识,不能自觉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缺乏参与意识,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缺乏问题意识,仅仅把学习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未能看到学习其实还是一个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让学习止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习起于提出新问题;缺乏合作意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仅靠自己的冥思苦想,生生合作、生师合作的形式并不多见,多方对话的情形也不常见;缺乏情感意识,忽略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培养;缺乏反馈意识,不能自觉地、多元地反馈交流自己的学习信息,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失当然也就不可避免,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往往导致课程的
表面达成现象,这种表面达成现象的最终结果是产生出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因此,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
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应用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让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不仅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而且注重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选择和组合。确定合理的教学模式,新课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自信,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具体操作中,应坚持:第一,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包括:独立人格的空间,即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都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因为某个学生性格孤僻而歧视他;独立思维的空间,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生能回答的问题一
定要让学生自己回答,学生不能回答的,也要循循善诱,不能包办代替。第二,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选择是多方面的。一是认知过程中的选择。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让他把相关材料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他得以超越现象,发现规律和联系,使信息不致于流失,从而获得新的领悟。二是参与过程中的选择。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做到人人参与,双向交流,教学共振,听、说、读、写相结合,讨论、演示、操作、板书相统一。第三,给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一是展现个性,如开设“学科沙龙”;二是展现能力,如编导课本剧;三是展现学业成果,如举办小发明、小制作展等,让学生在得到展现的满足中认识、规范、评价和发展自我。总之,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其独特性,因而,不注重个性差异,没有对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培养和发展,是显示不出高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
3.活用教学方法,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到课堂上的知识传递,技能的形成,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感等诸多方面。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优化教学方法必须注意,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体现:一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如认知领域的目标,一般说来,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次的,可选用讲授法、介绍法和阅读法等;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可选用质疑法、探索法和启发讲授法等。二要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同时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发现法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就会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三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即使是同样的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不同,具体内容不同,所要求的教学方法往往也不一样。四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进行。一方面要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以引起学生强烈
追求和主动进取。另一方面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并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4.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教师为达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这样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而其有效性究竟如何,对学生的发展作用究竟有多大,都需要引起人们的思考。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应着力于: 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程标准中渗透着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真正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点。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旁观者、被动接受者,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再次,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虽然不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但积极参与引导、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通过示范、中介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把自己当做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加强教学的互动性,营造教学的和谐性
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教师在加强教学互动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绝对权威,不能以尊长的姿态与学生交往,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加入学生的交往。二是教师要建立多层次的互动,因为在教学中的互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每一方面的层次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充分利用多层次的教学互动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三是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的互动性,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