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广东优秀作文
题目自拟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作文第一篇:生逢其时
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时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踌躇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得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而我却以为,不论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们都该怀着宽恕与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
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狄更斯,彼时改革初行社会动荡,英国贵族与底层贫民矛盾激化,资产阶级戴着虚伪的面纱招摇过市,那算不上一个好的时代,换句话说,那并非一个适合文艺发展的时代。可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狄更斯并没有纵情歌酒怀着绝望的心情自暴自弃,也没有愤懑偏激、用一支笔写作生命的孤注一掷,相反他给当时的英国开出的一剂良方是宽恕与爱。他书写《双城记》、《雾都孤儿》,他写的不是革命时史,而是捕捉了那个时代的氛围,用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仇仇相报终无已时,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只有宽恕能拯救这个世界,仁慈如狄更斯看似最不适合那个阴暗的时代的,可是他能勇敢地直面它,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那个社会,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做出了最合适的壮举。
而在现代,二十一世纪的伊拉克,我仿佛又看到了这种力量——那个生活在巴格达的八岁少年卡马尔。哈希姆。他行走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那片土地,有这么一句诗歌形容这个时代的中东,“山坡上的灵车来来往往,日以夜继。”没有少年的玩乐,没有吃得饱的热饭,只有硝烟与战火,明灭不熄,多少人在贫民窟、难民营里祈祷,来生不要生在这里,可是卡马尔并没有,他拿着相机记录伊拉克的点点滴滴,每一个温情的画面:有老人坐在书店的门口阅读,太阳从棕榈树后徐徐升起,咖啡馆的门外摆着一杯免费饮料。这算是一个糟糕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生活的时代,然而卡马尔用自己的微薄的力量去记录那些爱与温暖,鼓励每一个伊拉克人勇敢地、努力地活下去,这是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最合适的救赎。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然而又有多少人终生困于自己的生不逢时而最终郁郁而终。如那个错生在帝王家的亡国诗人李煜,如那个最忧愤了一生最终病死的贾谊。倘若他们能正视自己的年代,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什么,那么历史会否有所不同?
不论我们生在繁华的时代,抑或萧条的岁月,都应当拿出自己的力量。那不是残忍的力量,不是无情的力量,它或许微弱并伴随苦难,却能在深渊中带来光明,在坚韧中捍卫我们的爱 ——这便是生逢其时的全部诠释。
【评语】
文章一开头便点明“个人”与“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及“个人”对“时代”、“世界”所应该采取的人生态度,这种思路和观点显然是考生在阅读、理解原材料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思考”。接着,文章采用了两个例证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分别生活在19世纪的狄更斯和21世纪的伊拉克少年摄影者,他们一个用文学,一个用相机,来实现“个人”对于“时代”的价值:在“阴暗的时代”,狄更斯作品里的“宽恕”、“仁慈”独有意义,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卡马尔相机里“温情的画面”独有价值。这两个例证,都较为充分、深刻、细致地阐释了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用的生活”的基本观点。最
后两个自然段,作者否定了“生不逢时”的人生观,并且指出,既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那么,在任何时代,“拿出自己的力量”,都可以说是“生逢其时”,从而强化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可以看出,这篇文章自始至终都围绕了“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用的生活”的主题,中心突出,观点鲜明,立意深刻,论证充分,结构严谨,是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
但这篇文章有几处语病和标点符号的错误,有些知识陈述也可以更精准严谨。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吴敏
优秀作文第二篇:我想生活在唐朝
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里是诗的世界。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梦回无数次,幻想千百回,我想生活在唐朝。在唐朝,我可以与李太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可以与他并肩闯天下,学诗学道,任剑闯逍遥。每日,我与他高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我与他于花间独酌,于月影下舞剑。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里是属于诗的神圣殿堂。太白秀口一吐是半个盛唐。在唐朝,我可以接触到高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感受他的悲愤;我可以接触到畅言“阁中带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王勃,感受他的才气;我可以接触到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登科后才人,感到他的得意和轻狂。我想生活在唐朝,生活
在诗的世界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生活在唐朝,我可以领略到杨贵妃的惊人美貌,可以感受到唐玄宗的痴情,可以感受到那股缠绵悱恻的哀怨之情。马嵬坡下的溅血,散发的是一股苍凉。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我想领略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唐朝的盛转衰。传说中唐朝恢宏大度,充满泱泱大国的气度。我想生活在唐朝,如诗如画的世界。“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只为妃子笑;“漠漠水田飞白鹭,莺莺夏木啭黄鹂”,王维眼中的唐朝如此如诗如画,吸引着我的向往。我想生活在唐朝,每日陪伴王维看那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看那明
月在松间上,那清泉在石上流。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想生活在唐朝,那个用诗来构造的朝代。安史之乱的践踏,使我感受到了杜甫的悲愤。当他听闻河南河北收复之时,高吟“青春作伴好还乡”时,我感受到他的狂欢。我想生活在唐朝,领略一群爱国人士发出的肺腑之音,聆听大唐王朝的号角声,领略由盛转衰的悲壮。没有人为杜甫送葬,没有人为他默哀,我想守在他身边,用他的诗、他的才,来表达那股爱国之情。
我想生活在唐朝,无论是盛唐还是衰唐,它都是诗化了的世界,充满了诗意,如画江山在王维手中成了诗境,豪迈之情在太白口中一吐便成了千古之情,热血洒落的战争在诗的表达下尽显其情境。唐朝,一
个诗的朝代。
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是诗的世界,埋藏着千年的情感。
【评语】
本文是一篇颇有诗情画意的议论性散文。作者能够由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写出自己的一种愿望——梦想生活在唐代。作者围绕这一点,比较有层次、有逻辑的阐发了这种愿望主要缘于那是一个诗的时代,“诗的世界”.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就可以直接去感受李白、陈子昂、王勃、王维、杜甫等的诗情“才气”和他们所创造的“诗境”,甚至可以跟着他们“学诗学道”.作者不但能表达出自己这种梦想性选择的理由,而且能使整篇文章的语言较有文采呈现出较浓的抒情色彩。这篇文章还表现出作者对唐诗意义有较透彻的理解并且能根据表达的需要通过思考对唐诗进行重新整合。应该说它是高中生学以致用的典范之作。当然本文也存在不足,比如文章有的内容(如杨贵妃例)与立意不够吻合;三个文段用作标题的诗句与全篇立意的关系显得牵强。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周小蓬
优秀作文第三篇:各有千秋
“江山代有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言,道出了每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灿烂文化的真谛。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者虽处于动荡之世,思想却激跃出前所未有的夺目火光。儒、道、法 „„各家思想在碰撞中交流,在争辩中借鉴,它们是乱世中明亮的火焰,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造就了诸子百
家的璀璨辉煌。
人们时常感到生不逢时,期望回到或飞越到某个时空的过去或未来,但不曾想,每个时代自有它得天独厚,不可比拟的机缘巧合,从而衍生了不可复制描摹的独特,春秋战国如此,中国近代亦如此。
近代中国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感与高远目光,造就了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的无比震撼。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白话文小说如《阿Q正传》等新式文学作品,让人震耳发聩,唤醒了国人麻木的灵魂与涣散的斗争意志,我们亦会赞扬这个时代,钦佩这些爱国者,或者向往这血与泪交融而出的文化结晶。
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上演着它们唯一的独有的历史,各有千秋。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
宁静浩瀚的大海,孕育着古希腊的绚烂文明。精美的雕塑,奇妙的神话,闪耀的哲学之光„„无不让人心往神驰,愿可生活在那美好的和谐中,但也有人愿活在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刺激”时代。
文艺复兴时,资产阶级为反封建求民主,从古希腊文学典籍中汲取精华。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说:“我愿回到古希腊那民主的年代,却更愿活在当下,肩负我的责任,将人文主义延展于今。”的确,各个时期的文明成就各有千秋,我们只能选择喜欢或倾向于哪个,却不能脱离我们的时代,但文化责任感却让人甘
愿在这时代开辟人类精神新天地。
古往今来,是时代造就了人,造就了文化,或是人与文化创造了时代,我们不得而知。即便我们因自己的喜好向往生于某一时期,却因活在当下而一味埋怨,这终使这一时代的光芒黯淡。与其一味地活在幻
想中,不如尽自己所能让自己的时代大放异彩。
周国平曾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朝圣路,每个人孤独的路便组成了人类这一时代的精神家园。”每个人的向往不同,一如历史学家汤因比钟情一世纪的新疆,居里夫人外甥女涵娜独爱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却愿生在未来世纪„„人们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若将向往化为创造时代文化辉煌的动力,这个时代
亦有一番美丽的天地。
春秋百代,各有千秋。
【评语】
这篇作文是在作文题所给材料的基础上,谈文化与时代关系的议论文。全文围绕着“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这一主题展开严谨周密的论证。作者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全文充满思辨,从春秋到近代的血泪交融的中国文化,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西方文化,字里行间既有对各国各时代所呈现出的纷繁多样的文化形态的体认和向往,也有对文化发展的曲折与艰辛的深切关怀和反思。
整篇文章结构周密,短短千字之内,作者高屋建瓴,在把握文化和时代的辩证关系的论述上,处处显示作者独具匠心的认识,对于高中生来说,这点难能可贵。
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文字简洁从容,尤其是文章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画龙点睛,寥寥数笔,精当点题。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徐珊
优秀作文第四篇:生不必逢时
言语,故余以为:生不必逢时也。
余尝闻或叹其时运之不济,命途之多磨,捶胸怨道:“生不必逢时”,然余又闻我命由我不由天之豪迈
生不必逢时也。若君以为,生于乱世则遭难于身,生于太平盛世则高枕无忧,则君将悔矣。有言道:“乱世出英雄,”造就英雄伟才之因非时非出身也,而因人也。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若有才,终将有用武之地,英雄不问出处,是英才是庸才,以其所成之就而论之。成大事者,看己之才德,非天时地利也。
泱泱中华,百家争鸣,文化之灿烂非他国能及。汉赋之绮丽,唐诗之魁奇,宋词之精奇,明清小说之传奇,皆因各朝文化之异,各时有各时之精华所在。无论生于何时何地,凡有才能者皆将占有一席之地,何须叹生不逢时也,生活之趣,成功之道,非时能佐之。余以为天生我才必有用,黄天不负有心人。能发挥己之所长,做力所能及之事者,皆能觉生活之趣,以平凡而生不凡,终成大事。
有名言如是:态度决定高度,人之心,定人之行,心,若惧尔生存之境,则使尔因惧避世;心,若能坚则无论尔于何时何地,亦不会轻言弃语,纵生不逢时,尔不自弃,自当有所作为。埋怨无用,哀泣无用,是不能就我我就时,方为真理。有心,坚若如此,又有何惧之?
姜太公苦等半载,白双鬓老去华颜,亦磨不去其雄心壮志,故其等来文王,最终成百家之宗师,皆因其心坚。太史公历宫刑之辱,亦不因时而弃,终留无韵之离骚之史记于世,其皆因表心坚胜于时势。
集上文之所述,故余以为:生不必逢时,纵时不就我亦应由我就时,以心坚而成大事,不甘认时任命,甘让己生碌碌无为,此乃弱者所为,余鄙之。
【评语】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这篇文章好在:审题精准;审体妥帖;“审人称”颇优;此外,作者优质的语用素养、结构素养、理性认知素养亦有目共睹。
具体说来,“审题精准”表现在他扣紧了“材料一”的主旨来反向立意,此立意难度系数高,写作风险较大,然有明显的辨异性,“辨异写作”常常是考场作文的制胜方略,本文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审体妥帖”表现在文章的议论散文文体特色突出:论点鲜明,文情并茂、文气沛然。用第一人称写作,直接扣住了题目所要求的“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全文文笔老练,简笔繁笔的使用各尽其宜各得其妙,积极修辞素养良好。文章结构紧凑,逻辑自洽,收纵自如。不足在于:用例稍嫌陈旧,第四段的阐释宜更切题一些。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永璟]
优秀作文第五篇:我爱这时代
我也偶尔会在文章里,畅想未来斑斓的图景;我也偶尔会在白日梦中,痴想如果我回到古代会有怎样的奇遇。但是如果时光穿梭真的能够实现,如果有人邀请我迁居到另一个时代,我一定会坚定地告诉他:
我不愿意。
因为我爱这个时代。
我爱这个时代,因为我的根在这里。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电视、电脑、洗衣机,习惯了和好友在电话上的闲聊或讨论,习惯了家门口的菜市场,习惯了人满为患的公交车。更多的,已经融入血液,成为深深的依恋。我无法想象,我该怎样与古人谈论维生素或是微积分,也不知如何才能使他们接受自由乃天赋人权。我也无法想象,未来的世界究竟会怎样发达,又会怎样问题重重?我接受了这时代的滋养与教诲,注
定了我对这时代无尽的依恋。
我爱这时代,因为这时代充满美与机遇。虽然,这时代里有着像药家鑫杀人、小悦悦遭遇冷漠路人、动车事故、食品安全屡出问题等危机,但这时代里也有“最美妈妈”、“最美大妈”、“最美老外”等等真善美的典型。青少年越来越多地投身社会公益,从争当志愿者到支教助学到为环保人权奔走呼吁,他们的身上彰显了品格精神之美,也让人看到,我们的舞台正在变得越来越大,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追求梦想的自由。当我看到“菜花甜妈”站在舞台上羞涩而自信地唱出《送你葱》,当我看到18岁少年已经在华为基因中从事喜欢的研究,我知道,这个时代如此美好,这个时代梦想更近,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机遇无穷!
我爱这个时代,因为建设它的责任已来到我们的肩上。我们从降生之时起,就承载了家庭的期望、祖国的期望。我们也无数次构想过自己的事业,遥望过自己的理想。只有我们能继承父辈的事业,只有我们能为后辈的幸福奠定基石。这份光荣的使命让我们怎能不心潮澎湃,心怀自豪!这个时代,既是我责任所
在,也是我心之所在。
我为这个时代而激动自豪,我为这时代而梦寐思忖。纵然还有千千万万个别的时代,它们自由热爱它们的赤子。我爱这个时代,我的根、我的梦、我的责任所在!
【评语】
这是一篇考场高分作文。此篇文章的亮点有三:一是观点切题,层次明晰。文章从原材料的引伸义出发,建设性地提出“我爱这时代”,符合命题要求。在阐述观点时,围绕“我的根在这里”、“充满美与机遇”、“责任已在我肩”等三个层次来展开,条理明晰,对其原因的探讨,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深刻性。
二是语言凝练,富有概括性。比如文中的第三段,在论述“我的根在这里”的观点时,该考生形象地搜取了“电视、电脑、洗衣机、电话、菜市场、公交车”等意象,全面而生动地传达了“这个时代对我的滋养与教诲”.在第四段,该考生在援引材料时,也是言简意赅,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的。
三是行文自然,情感真挚。小作者没有空洞的议论,无谓地抒情;而是时时将“我”、“我们”切入到行文中,在冷静客观地叙述中针对议论,传达了一种对时代的深切的“爱”,令人动容。
佛山三中高级教师胡兴桥
优秀作文第六篇:生于此岸,心无岸
洪荒宇宙之中,岁月长河之上,我们就降生在这一时代,不偏不倚,不快不慢,诞生在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有林立高楼,灯红酒绿;我们停靠的这个海岸,有冷漠喧嚣,名利冲突„„
于是我们埋怨此岸的风景,一心想跋涉到看似富饶的彼岸。恰如历史学家汤因比,他选择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去感受众多文化交织迸发的绚烂景象。但正如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其两面性,所以面对身处的时代要积极地投入其中,纵使身处喧嚣,只要在心中修篱种菊,也如身处净土。
还记得大唐时代的玄奘,那时只有烽火狼烟,锦书雁帛,交通不便,但他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穿越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心怀“宁可西行求生,绝不东还求生”的信念,最终达到印度,取经返回大唐。从此,让更多人在佛经中虔诚地洗涤尽自我的灵魂。玄奘没有生于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但他凭借心中的信念,到达了心中的圣地。因此,环境的束缚并不重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适应时代,尽自己所能为脚下的土地
植树种花,涵养灵魂的源泉。
所以面对生活节奏快的今天,我们要在日常工作后为自己冲一杯净心之茶,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面对道德缺失,人情冷漠的现状,更要坚守内心本真,尽自己所能为世界点亮一丝光。
生于此岸,认真走好每一步,尽管岁月的跫音落在了此岸,灵魂却尽情地游荡,去感受过去的淳朴,揣摩未来的发展。著名作家熊召政便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独自行走在黄山的雨夜中,他不感到寂寞,因为黄山的每一山、每一水、每一木都是等待了他千年的酒友,陪他把酒言欢,与他在崇山峻岭间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让他领略了千年间时光留下的箴言。
恰如居里夫人所说的:“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生活在这个钢筋水泥筑成的年代,我们也依旧寻得自我的价值,同时也能在心灵清净中闻宫商角徵羽,行仁义礼智信,我无法赶上李白的春夜桃李夜宴,也不想到未来的土星上居住,我需要的是好好爱护脚下的土地,欣赏此岸的风景,然后让心灵携取古今的有益的思想,细描未来的美妙,且歌且行,足矣!
【评语】
文章以比喻为题目,生动形象,比较含蓄,富有诗意。“此岸”,比喻当代,“无岸”,比喻放飞心灵,“感受过去”,“揣摩未来”.前者主要由居里夫人的话引发,后者主要由汤因比、涵娜、伊雷娜的话引发,全文紧扣材料,切合题意。文章侧重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把两个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写,体现了一种构思的艺术。在思路方面,由时代的两面性,引出人们的“埋怨”,随即提出观点;接着举玄奘为例加以证明;然后提出,“生于此岸”,要坚守本真,照应了文题的前半部分。在此基础上,再论述如何做到“心无岸”,并以一位作家的体会为例进行论证,照应了文题的后半部分。最后总结全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据典型,有针对性。语言表达颇有文采。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虽然说理分析还不够深刻,语言表达上也有瑕疵,但仍不失为一篇写得较好的文章。
(华南师大附中正高级、特级教师 邹寿元 评)
附:今年广东高考作文是分省命题以来首次出现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评卷老师多认为,今年题目出得好,既考对材料的理解,又考因材料而“引发”的“思考”,虽然审题难度增大,但不易被“套作”,对选拔人才有利,不过考生答题情况让老师多颇为失望。
昨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还公布了今年高考作文的一类高分作文,提供六篇范本,并请评卷老师作详细点评。值得一提的是,六篇范本中第四篇学生采用的是文言文。高考作文阅卷为“二评”,两评卷老师分数相差六分还会再“三评”。一类高分作文为55分以上。本报摘录4篇,以飨读者。
零分作文有1670多篇
作文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写作教研室主任陈妙云老师告诉南都记者,今年作文题型与往年相比有变化,两段材料、不限制标题,这给考生较大的应试空间,学生答题不易“套作”,题目本身出得很好,但可惜的是学生面对题目变化,应试灵活性不够。
陈妙云介绍,今年作文平均分是37.8分,学生普遍的问题是对材料的理解把握不够,通俗点讲就是没读懂材料,以往学生作文喜欢“套作”,现在离开模式化写作,没得套就没辙。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老师向记者透露,今年高分作文和低分作文都表现得较为极端,55分以上作文少了,20分以下比例增加。据其统计,今年满分作文仅15篇,但零分作文有1670多篇,两个数字都比往年表现极端。记者对比查阅,去年作文平均分为40.38分。
陈妙云分析,高考作文只要学生有写字就有分,一个字都没写才会得零分,今年低分作文多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考生时间来不及,二是审题难度大写不出来。
有学生文言文写作拿一类高分
今年教育部出台新的考试考务规定,首次将“高考时,除外语科外,笔试一律用汉文字答卷”改为“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这一变化提醒高考考生,非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如繁体字、甲骨文、火星文、网络语言等都不能写入高考试卷,尤其是作文题。
这位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老师向记者介绍,近两年广东高考都出现过考生用甲骨文、篆文写作,但今年未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使用网语也比往年少,但发现有学生用较“通俗版”的文言文写作,而且还拿到一类高分(55分以上)。“我们并不提倡考生用文言文来写作,不过考生作文本身符合题意、材料完整、结构严谨同样可以拿到高分,这点我们没有区别对待。”这位老师点评道。
老师吐槽
从作文看学生思维能力较弱
作文评卷组组长陈妙云告诉记者,从今年作文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表现不甚乐观,我们的中学作文训练依然没有太多改观,“作文其实就是一门交流工具,要交流得好,就要学会思考和表达,但目前来看,最大问题是思维能力较弱。”
另一位语文阅卷组老师也提到这个问题,思维能力弱,表现最突出就是为评卷老师深恶痛绝的“套作”现象仍然出现,比如有的学生从“活在当下”的责任谈起,本来立意挺好,但写着写着就跑题了,中间全部在写“责任”,很明显考生先准备了一篇“责任”的话题来“套作”。这位老师说:“今年评分标准在审题上并不苛刻,不论学生写活在当下、未来还是过去都可以,但可能新材料作文让学生不习惯,总体上很少看到立意新颖、材料丰富、结构严谨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作文,总体感觉学生文章缺乏思想性。”
近日有网友发布法国高考题目,引发社会热议,陈妙云说,和法国高考题目相比,我们的作文题可说“弱爆”了,今年稍微题型新变化,考生就难以应付,这是值得国人深思的。
第二篇:2012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精选
2012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精选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作文第一篇:生逢其时
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时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踌躇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得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而我却以为,不论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们都该怀着宽恕与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
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狄更斯,彼时改革初行社会动荡,英国贵族与底层贫民矛盾激化,资产阶级戴着虚伪的面纱招摇过市,那算不上一个好的时代,换句话说,那并非一个适合文艺发展的时代。可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狄更斯并没有纵情歌酒怀着绝望的心情自暴自弃,也没有愤懑偏激、用一支笔写作生命的孤注一掷,相反他给当时的英国开出的一剂良方是宽恕与爱。他书写《双城记》、《雾都孤儿》,他写的不是革命时史,而是捕捉了那个时代的氛围,用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仇仇相报终无已时,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只有宽恕能拯救这个世界,仁慈如狄更斯看似最不适合那个阴暗的时代的,可是他能勇敢地直面它,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那个社会,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做出了最合适的壮举。
而在现代,二十一世纪的伊拉克,我仿佛又看到了这种力量——那个生活在巴格达的八岁少年卡马尔。哈希姆。他行走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那片土地,有这么一句诗歌形容这个时代的中东,“山坡上的灵车来来往往,日以夜继。”没有少年的玩乐,没有吃得饱的热饭,只有硝烟与战火,明灭不熄,多少人在贫民窟、难民营里祈祷,来生不要生在这里,可是卡马尔并没有,他拿着相机记录伊拉克的点点滴滴,每一个温情的画面:有老人坐在书店的门口阅读,太阳从棕榈树后徐徐升起,咖啡馆的门外摆着一杯免费饮料。这算是一个糟糕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生活的时代,然而卡马尔用自己的微薄的力量去记录那些爱与温暖,鼓励每一个伊拉克人勇敢地、努力地活下去,这是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最合适的救赎。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然而又有多少人终生困于自己的生不逢时而最终郁郁而终。如那个错生在帝王家的亡国诗人李煜,如那个最忧愤了一生最终病死的贾谊。倘若他们能正视自己的年代,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什么,那么历史会否有所不同?
不论我们生在繁华的时代,抑或萧条的岁月,都应当拿出自己的力量。那不是残忍的力量,不是无情的力量,它或许微弱并伴随苦难,却能在深渊中带来光明,在坚韧中捍卫我们的爱 ——这便是生逢其时的全部诠释。
【评语】
文章一开头便点明“个人”与“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及“个人”对“时代”、“世界”所应该采取的人生态度,这种思路和观点显然是考生在阅读、理解原材料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思考”。接着,文章采用了两个例证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分别生活在19世纪的狄更斯和21世纪的伊拉克少年摄影者,他们一个用文学,一个用相机,来实现“个人”对于“时代”的价值:在“阴暗的时代”,狄更斯作品里的“宽恕”、“仁慈”独有意义,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卡马尔相机里“温情的画面”独有价值。这两个例证,都较为充分、深刻、细致地阐释了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用的生活”的基本观点。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否定了“生不逢时”的人生观,并且指出,既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那么,在任何时代,“拿出自己的力量”,都可以说是“生逢其时”,从而强化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可以看出,这篇文章自始至终都围绕了“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用的生活”的主题,中心突出,观点鲜明,立意深刻,论证充分,结构严谨,是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
但这篇文章有几处语病和标点符号的错误,有些知识陈述也可以更精准严谨。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吴敏)
优秀作文第二篇:我想生活在唐朝
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里是诗的世界。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梦回无数次,幻想千百回,我想生活在唐朝。在唐朝,我可以与李太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可以与他并肩闯天下,学诗学道,任剑闯逍遥。每日,我与他高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我与他于花间独酌,于月影下舞剑。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里是属于诗的神圣殿堂。太白秀口一吐是半个盛唐。在唐朝,我可以接触到高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感受他的悲愤;我可以接触到畅言“阁中带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王勃,感受他的才气;我可以接触到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登科后才人,感到他的得意和轻狂。我想生活在唐朝,生活在诗的世界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生活在唐朝,我可以领略到杨贵妃的惊人美貌,可以感受到唐玄宗的痴情,可以感受到那股缠绵悱恻的哀怨之情。马嵬坡下的溅血,散发的是一股苍凉。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我想领略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唐朝的盛转衰。传说中唐朝恢宏大度,充满泱泱大国的气度。我想生活在唐朝,如诗如画的世界。“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只为妃子笑;“漠漠水田飞白鹭,莺莺夏木啭黄鹂”,王维眼中的唐朝如此如诗如画,吸引着我的向往。我想生活在唐朝,每日陪伴王维看那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看那明月在松间上,那清泉在石上流。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想生活在唐朝,那个用诗来构造的朝代。安史之乱的践踏,使我感受到了杜甫的悲愤。当他听闻河南河北收复之时,高吟“青春作伴好还乡”时,我感受到他的狂欢。我想生活在唐朝,领略一群爱国人士发出的肺腑之音,聆听大唐王朝的号角声,领略由盛转衰的悲壮。没有人为杜甫送葬,没有人为他默哀,我想守在他身边,用他的诗、他的才,来表达那股爱国之情。
我想生活在唐朝,无论是盛唐还是衰唐,它都是诗化了的世界,充满了诗意,如画江山在王维手中成了诗境,豪迈之情在太白口中一吐便成了千古之情,热血洒落的战争在诗的表达下尽显其情境。唐朝,一个诗的朝代。
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是诗的世界,埋藏着千年的情感。
【评语】
本文是一篇颇有诗情画意的议论性散文。作者能够由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写出自己的一种愿望——梦想生活在唐代。作者围绕这一点,比较有层次、有逻辑的阐发了这种愿望主要缘于那是一个诗的时代,“诗的世界”.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就可以直接去感受李白、陈子昂、王勃、王维、杜甫等的诗情“才气”和他们所创造的“诗境”,甚至可以跟着他们“学诗学道”.作者不但能表达出自己这种梦想性选择的理由,而且能使整篇文章的语言较有文采呈现出较浓的抒情色彩。这篇文章还表现出作者对唐诗意义有较透彻的理解并且能根据表达的需要通过思考对唐诗进行重新整合。应该说它是高中生学以致用的典范之作。当然本文也存在不足,比如文章有的内容(如杨贵妃例)与立意不够吻合;三个文段用作标题的诗句与全篇立意的关系显得牵强。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周小蓬)
优秀作文第三篇:各有千秋
“江山代有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言,道出了每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灿烂文化的真谛。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者虽处于动荡之世,思想却激跃出前所未有的夺目火光。儒、道、法 „„各家思想在碰撞中交流,在争辩中借鉴,它们是乱世中明亮的火焰,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造就了诸子百家的璀璨辉煌。
人们时常感到生不逢时,期望回到或飞越到某个时空的过去或未来,但不曾想,每个时代自有它得天独厚,不可比拟的机缘巧合,从而衍生了不可复制描摹的独特,春秋战国如此,中国近代亦如此。
近代中国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感与高远目光,造就了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的无比震撼。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白话文小说如《阿Q正传》等新式文学作品,让人震耳发聩,唤醒了国人麻木的灵魂与涣散的斗争意志,我们亦会赞扬这个时代,钦佩这些爱国者,或者向往这血与泪交融而出的文化结晶。
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上演着它们唯一的独有的历史,各有千秋。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
宁静浩瀚的大海,孕育着古希腊的绚烂文明。精美的雕塑,奇妙的神话,闪耀的哲学之光„„无不让人心往神驰,愿可生活在那美好的和谐中,但也有人愿活在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刺激”时代。
文艺复兴时,资产阶级为反封建求民主,从古希腊文学典籍中汲取精华。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说:“我愿回到古希腊那民主的年代,却更愿活在当下,肩负我的责任,将人文主义延展于今。”的确,各个时期的文明成就各有千秋,我们只能选择喜欢或倾向于哪个,却不能脱离我们的时代,但文化责任感却让人甘愿在这时代开辟人类精神新天地。
古往今来,是时代造就了人,造就了文化,或是人与文化创造了时代,我们不得而知。即便我们因自己的喜好向往生于某一时期,却因活在当下而一味埋怨,这终使这一时代的光芒黯淡。与其一味地活在幻想中,不如尽自己所能让自己的时代大放异彩。
周国平曾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朝圣路,每个人孤独的路便组成了人类这一时代的精神家园。”每个人的向往不同,一如历史学家汤因比钟情一世纪的新疆,居里夫人外甥女涵娜独爱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却愿生在未来世纪„„人们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若将向往化为创造时代文化辉煌的动力,这个时代亦有一番美丽的天地。
春秋百代,各有千秋。
【评语】
这篇作文是在作文题所给材料的基础上,谈文化与时代关系的议论文。全文围绕着“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这一主题展开严谨周密的论证。作者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全文充满思辨,从春秋到近代的血泪交融的中国文化,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西方文化,字里行间既有对各国各时代所呈现出的纷繁多样的文化形态的体认和向往,也有对文化发展的曲折与艰辛的深切关怀和反思。
整篇文章结构周密,短短千字之内,作者高屋建瓴,在把握文化和时代的辩证关系的论述上,处处显示作者独具匠心的认识,对于高中生来说,这点难能可贵。
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文字简洁从容,尤其是文章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画龙点睛,寥寥数笔,精当点题。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徐珊)
优秀作文第四篇:生不必逢时
余尝闻或叹其时运之不济,命途之多磨,捶胸怨道:“生不必逢时”,然余又闻我命由我不由天之豪迈言语,故余以为:生不必逢时也。
生不必逢时也。若君以为,生于乱世则遭难于身,生于太平盛世则高枕无忧,则君将悔矣。有言道:“乱世出英雄,”造就英雄伟才之因非时非出身也,而因人也。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若有才,终将有用武之地,英雄不问出处,是英才是庸才,以其所成之就而论之。成大事者,看己之才德,非天时地利也。
泱泱中华,百家争鸣,文化之灿烂非他国能及。汉赋之绮丽,唐诗之魁奇,宋词之精奇,明清小说之传奇,皆因各朝文化之异,各时有各时之精华所在。无论生于何时何地,凡有才能者皆将占有一席之地,何须叹生不逢时也,生活之趣,成功之道,非时能佐之。余以为天生我才必有用,黄天不负有心人。能发挥己之所长,做力所能及之事者,皆能觉生活之趣,以平凡而生不凡,终成大事。
有名言如是:态度决定高度,人之心,定人之行,心,若惧尔生存之境,则使尔因惧避世;心,若能坚则无论尔于何时何地,亦不会轻言弃语,纵生不逢时,尔不自弃,自当有所作为。埋怨无用,哀泣无用,是不能就我我就时,方为真理。有心,坚若如此,又有何惧之?
姜太公苦等半载,白双鬓老去华颜,亦磨不去其雄心壮志,故其等来文王,最终成百家之宗师,皆因其心坚。太史公历宫刑之辱,亦不因时而弃,终留无韵之离骚之史记于世,其皆因表心坚胜于时势。
集上文之所述,故余以为:生不必逢时,纵时不就我亦应由我就时,以心坚而成大事,不甘认时任命,甘让己生碌碌无为,此乃弱者所为,余鄙之。
【评语】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这篇文章好在:审题精准;审体妥帖;“审人称”颇优;此外,作者优质的语用素养、结构素养、理性认知素养亦有目共睹。
具体说来,“审题精准”表现在他扣紧了“材料一”的主旨来反向立意,此立意难度系数高,写作风险较大,然有明显的辨异性,“辨异写作”常常是考场作文的制胜方略,本文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审体妥帖”表现在文章的议论散文文体特色突出:论点鲜明,文情并茂、文气沛然。用第一人称写作,直接扣住了题目所要求的“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全文文笔老练,简笔繁笔的使用各尽其宜各得其妙,积极修辞素养良好。文章结构紧凑,逻辑自洽,收纵自如。不足在于:用例稍嫌陈旧,第四段的阐释宜更切题一些。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张永璟]
优秀作文第五篇:我爱这时代
我也偶尔会在文章里,畅想未来斑斓的图景;我也偶尔会在白日梦中,痴想如果我回到古代会有怎样的奇遇。但是如果时光穿梭真的能够实现,如果有人邀请我迁居到另一个时代,我一定会坚定地告诉他:我不愿意。
因为我爱这个时代。
我爱这个时代,因为我的根在这里。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电视、电脑、洗衣机,习惯了和好友在电话上的闲聊或讨论,习惯了家门口的菜市场,习惯了人满为患的公交车。更多的,已经融入血液,成为深深的依恋。我无法想象,我该怎样与古人谈论维生素或是微积分,也不知如何才能使他们接受自由乃天赋人权。我也无法想象,未来的世界究竟会怎样发达,又会怎样问题重重?我接受了这时代的滋养与教诲,注定了我对这时代无尽的依恋。
我爱这时代,因为这时代充满美与机遇。虽然,这时代里有着像药家鑫杀人、小悦悦遭遇冷漠路人、动车事故、食品安全屡出问题等危机,但这时代里也有“最美妈妈”、“最美大妈”、“最美老外”等等真善美的典型。青少年越来越多地投身社会公益,从争当志愿者到支教助学到为环保人权奔走呼吁,他们的身上彰显了品格精神之美,也让人看到,我们的舞台正在变得越来越大,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追求梦想的自由。当我看到“菜花甜妈”站在舞台上羞涩而自信地唱出《送你葱》,当我看到18岁少年已经在华为基因中从事喜欢的研究,我知道,这个时代如此美好,这个时代梦想更近,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机遇无穷!
我爱这个时代,因为建设它的责任已来到我们的肩上。我们从降生之时起,就承载了家庭的期望、祖国的期望。我们也无数次构想过自己的事业,遥望过自己的理想。只有我们能继承父辈的事业,只有我们能为后辈的幸福奠定基石。这份光荣的使命让我们怎能不心潮澎湃,心怀自豪!这个时代,既是我责任所在,也是我心之所在。
我为这个时代而激动自豪,我为这时代而梦寐思忖。纵然还有千千万万个别的时代,它们自由热爱它们的赤子。我爱这个时代,我的根、我的梦、我的责任所在!
【评语】
这是一篇考场高分作文。此篇文章的亮点有三:一是观点切题,层次明晰。文章从原材料的引伸义出发,建设性地提出“我爱这时代”,符合命题要求。在阐述观点时,围绕“我的根在这里”、“充满美与机遇”、“责任已在我肩”等三个层次来展开,条理明晰,对其原因的探讨,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深刻性。
二是语言凝练,富有概括性。比如文中的第三段,在论述“我的根在这里”的观点时,该考生形象地搜取了“电视、电脑、洗衣机、电话、菜市场、公交车”等意象,全面而生动地传达了“这个时代对我的滋养与教诲”.在第四段,该考生在援引材料时,也是言简意赅,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的。
三是行文自然,情感真挚。小作者没有空洞的议论,无谓地抒情;而是时时将“我”、“我们”切入到行文中,在冷静客观地叙述中针对议论,传达了一种对时代的深切的“爱”,令人动容。
(佛山三中高级教师胡兴桥)
优秀作文第六篇:生于此岸,心无岸
洪荒宇宙之中,岁月长河之上,我们就降生在这一时代,不偏不倚,不快不慢,诞生在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有林立高楼,灯红酒绿;我们停靠的这个海岸,有冷漠喧嚣,名利冲突„„
于是我们埋怨此岸的风景,一心想跋涉到看似富饶的彼岸。恰如历史学家汤因比,他选择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去感受众多文化交织迸发的绚烂景象。但正如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其两面性,所以面对身处的时代要积极地投入其中,纵使身处喧嚣,只要在心中修篱种菊,也如身处净土。
还记得大唐时代的玄奘,那时只有烽火狼烟,锦书雁帛,交通不便,但他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穿越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心怀“宁可西行求生,绝不东还求生”的信念,最终达到印度,取经返回大唐。从此,让更多人在佛经中虔诚地洗涤尽自我的灵魂。玄奘没有生于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但他凭借心中的信念,到达了心中的圣地。因此,环境的束缚并不重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适应时代,尽自己所能为脚下的土地植树种花,涵养灵魂的源泉。
所以面对生活节奏快的今天,我们要在日常工作后为自己冲一杯净心之茶,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面对道德缺失,人情冷漠的现状,更要坚守内心本真,尽自己所能为世界点亮一丝光。
生于此岸,认真走好每一步,尽管岁月的跫音落在了此岸,灵魂却尽情地游荡,去感受过去的淳朴,揣摩未来的发展。著名作家熊召政便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独自行走在黄山的雨夜中,他不感到寂寞,因为黄山的每一山、每一水、每一木都是等待了他千年的酒友,陪他把酒言欢,与他在崇山峻岭间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让他领略了千年间时光留下的箴言。
恰如居里夫人所说的:“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生活在这个钢筋水泥筑成的年代,我们也依旧寻得自我的价值,同时也能在心灵清净中闻宫商角徵羽,行仁义礼智信,我无法赶上李白的春夜桃李夜宴,也不想到未来的土星上居住,我需要的是好好爱护脚下的土地,欣赏此岸的风景,然后让心灵携取古今的有益的思想,细描未来的美妙,且歌且行,足矣!
【评语】
文章以比喻为题目,生动形象,比较含蓄,富有诗意。“此岸”,比喻当代,“无岸”,比喻放飞心灵,“感受过去”,“揣摩未来”.前者主要由居里夫人的话引发,后者主要由汤因比、涵娜、伊雷娜的话引发,全文紧扣材料,切合题意。文章侧重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把两个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写,体现了一种构思的艺术。在思路方面,由时代的两面性,引出人们的“埋怨”,随即提出观点;接着举玄奘为例加以证明;然后提出,“生于此岸”,要坚守本真,照应了文题的前半部分。在此基础上,再论述如何做到“心无岸”,并以一位作家的体会为例进行论证,照应了文题的后半部分。最后总结全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据典型,有针对性。语言表达颇有文采。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虽然说理分析还不够深刻,语言表达上也有瑕疵,但仍不失为一篇写得较好的文章。(华南师大附中正高级、特级教师 邹寿元 评)
第三篇:广东中考优秀作文
广东中考优秀作文1
迎着海风,我们的旅游轮船在无垠的海面上漂浮着,突然,一个大浪犹如迎面而来、龇牙咧嘴的巨鲸,把我们吞进了它的肚子。周围漆黑一片,只见前方零星一点,略微有点光亮在闪烁,我尝试着睁大眼睛,终于找到了出口。
我游动着,感觉身子轻飘飘的,连忙环顾身体四周,两侧的双手既然变成了一对鱼鳍,双脚已然变成了尾鳍。我奋力的往前游着,好像我游到尽头就能找回从前的自己一样。但透过破碎的玻璃瓶看清了自己的模样,原来我变成了一条小丑鱼。
孤身一人、无依无靠、于是,我开始了我的寻亲之旅。
海底的世界是绚烂多彩的。上颌长尖、尾柄强壮的箭鱼从身边飞驰而过,还没来得及躲闪,早已被他们撞到十几米开外;海藻的茎枝上是小海马们在休息、聊天;远处黑压压一片,一定是海底老大巨鲸要来了,我欠着身子,躲在海草后面,原本热闹的海底,顿时变得静悄悄起来。我哼着曲调,给自己壮胆,继续没有方向的寻找着……
海底的世界是乌黑脏乱的。远处的亮光越来越明显,寻亲之路变得更有希望,我加快速度,摆动着双鳍。猛然间,一个东西捂住了我的脸,呼吸短促、手忙脚乱,终于挣脱了这个可恶的东西,原来是一个塑料袋;正是祸不单行,还没游多远,一股黑漆漆的水流迅速向我涌来,我一个踉跄,差点没把我冲回原地,待到海水平静下来,还能闻到身上的一股恶臭。“是哪个缺德的家伙,这么不爱惜水资源!”我心里骂到。
寻亲的路上风景是美好的,过程是艰难的。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向着那个光亮处游着,感觉海水颜色越来越浅,隐隐约约看到了海水外面的世界。是的,那幢高大的大楼就是我家;是的,那片翠绿的草地是我曾经的乐园;是的,那个熟悉的脸庞是陪伴我爱我的妈妈。“妈妈、妈妈、妈妈……”
“傻孩子,怎么了?”睁开朦胧的双眼,我早已被妈妈抱在了温暖的怀里,原来,这一切都是梦。
广东中考优秀作文2
我们活在这世上,便是生活。就像一幅画,记载着生活的一切,你便是自己的画师,要记住,生活永远是美好的。
——题记
罗素说:“最好的生活是建立在创造活动的基础上。”是啊,生活需要创造,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创新,精神生活的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
当古代人吃了“天然美味”时,他们培育出最早的水稻;当马云想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到最实惠的物品时,他开创了阿里巴巴;当罗斯福想改变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时,他创立了罗斯福新政。女神女娲当她独自生活在地球上时,她因为感到寂寞,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人类。无论是古代、现代还是神话,最好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创造活动的基础上的。
如果没有了神农发现百草,没人去研究医学,那么,我们的生命也许像未绽放的花儿弹指间灰飞烟灭;如果没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没有科学家们去研创新产品,我们的世界将不会是多彩的,如果没有电,没有电脑…我们的生活将充满黑暗;如果没有了古时人编改形成的语言、文字,没有专家研究国与国之间的语言,我们怎么用笔去书写我们美丽的人生,我们怎么用母语去与世界沟通。俗话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正是因为这些敢于创造的人们才为我们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好。
我们是21世纪的接班人,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最好的生活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就如同自己做的饭才是最香的、最值得品尝的'一样,最好的生活需要自己创造。在学校好好学习知识、好好学做人,为我们以后的美好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学习生活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只要我们每天定个小目标,然后尽所有努力完成它,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生活是自己创造的”,你今天的生活,取决于你昨天的态度和抉择,而你未来的明天,也会反映出今天的态度和抉择。
最好的生活是建立在创造活动上的,让我们拿起画笔,做自己生活的画师,一笔一划地画出我们最好的生活,让生活充满更美好的色彩。
广东中考优秀作文3
我曾是一个自卑的女孩,我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失败,太多太多的挫折,太多太多的冷漠,太多太多的孤独,这一切的一切,常常令我畏惧。有时,我真想退缩,真想放弃……
青春,是花季亦是雨季,但为什么正处于如花似玉的青春期的我,却感受不到一丝丝的多情善感,一丝丝的欢欣愉悦,却常常与寂寞相伴,与茫然同行。因为我很渺小,像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整日在自怨自艾中度过。
就在我孤独地流泪,寂寞地唱歌时,上帝终于注意到了我,把你派到我身边把我从苦海之中拯救过来。
你白皙的脸颜常冲我微笑。还记得你在班里夸我功底好,我在台上的每一次朗读、每一次背诵,您总说饱含感情、富有韵味。这时的我,羞红了脸颊,但心里却是甜滋滋的。从此,我每天都期待着你的课,每次都把手举得高高的,踊跃地回答着你的问题。渐渐地,我成了全班回答问题最积极的一个。不仅是在你课上,其它学科我也能自信地举手,这都是您的功劳,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
还记得,那次学校组织一个演讲比赛,我很想报名,但不敢挑战那些比我更优秀的演讲者,是你,又一次给我鼓励,你说你相信我,并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带着你给的信任,我参加了。在台上,我看见你正坐在墙角边注视着我,白皙的脸上依然挂着甜甜的微笑,眼睛里满是对我的鼓励和信任。那时,我在心里想:一定要好好表现,决不辜负您的期望。结果,我们班获得第一!
这次演讲的成功,又给我增添了莫大的自信。再这,我要谢谢你,请接受我对您最最真诚的感激和敬意!
从此,我不再自卑,面对困难我不再茫然失措,因为我看到挫折背后希望之芽正在萌发。是你,让我发现,原来,我也很优秀。
广东中考优秀作文4
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显得格外清静。忽然间几只小青蛙从幽闭的洞中蹦出来,“呱,呱,呱,”叫个不停,也难怪它们被闷了一个冬季,当然要出来锻炼锻炼了。那含羞草很害羞的从土地里偷偷探出个头来,像一个小姑娘。更有那天真活泼的小燕子,长着一对俊俏的剪刀尾儿,嘴里叼着泥,掠过田野,拼命得告诉人们春天到了。
春天曾多少人为她神魂癫倒。和尚一是讲究佛性,四大皆空的,而偏偏南宋的志南和尚却爱上了这美丽的春天,深深打动了他的心,吟唱出了“沾衣欲温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你说我能不被这春所打动呢?
清晨,我打开窗户,一股花香扑鼻而来,散溢在我的房间内,我沉醉在这花香中,这自然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走出家门口,花香越来越浓厚,随着香气的流动,我才知道是我家门前的桃树开花了,一朵朵粉红色的花儿,露出了微笑。太阳升起来了,暖和和的照在身上,又斜射在桃花上,闪闪发亮,一滴滴晶莹而透明的露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春天的雨是最寻常的,细细绵绵的从天空中飘落下来。特别是到了清明时节的雨,更带有几分情趣。一丝丝,一缕缕地落在地面上,冒出一层汽泡,河面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远远望去,山上气势宏伟,像仙人住的地方。雨慢慢的下着,落在人们的衣服上却没有留下一点水迹,雨里带着甜味儿,流向人们的心里。
风轻飘飘地朝这边吹来,吹在脸上滑滑的,舒服极了,像宝宝嫩嫩的小手摸在你的脸蛋上。风里带着泥土的气息,混着各种各样的花香味,这花香散发在天空中,令人心旷神怡。因野里的处处青草,在春风的吹拂下长高了许多。小孩子们正趁这个大好时机,都拿出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起来,风筝越放越高,带着他们的梦想飞向远方。
春天总是在人们的不经意中,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往往令人觉得很遗憾。正因为如此,人们更觉得春天的珍贵,面对春天,叫我如何不生爱惜之情呢?
第四篇:2013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精选
2013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精选
【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为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优雅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
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勿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亚圣孟子有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
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
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
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
慈善,本该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字眼,是一个能让行善者体知自身对于社会超出个体有限价值的义举,亦当成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里的一把温暖的手炉,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尴尬人尽皆知,就如那个感激却婉拒的家庭。
使慈善处于如此进退维谷的境遇的,在我看来,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况下,我无奈地认识到,行善者的一颗赤诚之心无可置疑,而他们行善举的方式往往成了让爱传递的最大阻碍。正因为他们总是惯于以“救世主”的目光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善意,受助者在这目光的省视下被点燃的一颗过于澎湃的自尊心让善意之举充满了火药味,从而,受助者拒绝牺牲在弱势地位下愈显珍贵的尊严和平等来满足慈善家的自身价值认同。就如那最后以施舍之名拒绝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难以为继的他们需要这份帮助,也许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经历或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让他们艰难的选择拒绝。然而,慈善之路不应因行善方式不当而闭塞阻滞。既已找到症结,何不求良医以自治?真正的慈善家往往坚决丢下慈善这件标签,而以人类共同体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约翰多恩那句:“人不是一个孤岛,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帮助的对象,才能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他们以乐于接受而有意义的帮助与扶持,让受助人觉得,他们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进,而不是如难民领取政府施舍的粥粮。
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发现了“苦力”的价值的基础上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民教育运动中,与其称他为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为所有农民、苦力的老师、朋友。他曾说:“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他不愿安居太师矣,空谈误国计,而是扎根到农民中,探索真正对他们有用的善举开化与教育。
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要成为坚固的岛屿,需要慈善的力量来修补脆弱的堤坝,而要让慈善有力前进,就必须行善者脱下救世主的眼镜,带上捐助对象的眼镜,扎根到他的世界中,问一句:“你需要什么,我们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么?”这才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们以对的方式共同前进。
让爱双向流动
中国有句名言说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报答他人的善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被沿袭了下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接受了帮助
却当作理所当然,而不怀感激之心,报答以爱的话,谁还愿意提供帮助呢?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请莫伤好人心,让爱双向流动。
令人可喜的是,心怀感激的人在我们的社会是占主流的。当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发财致富时,他必定不会忘记自己以往艰苦的日子,这也就使他有了传递爱意给那些还有需要的人的愿望。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相信大多数人是愿意品尝到感激的喜悦之情的。当施舍者看到自己帮助的人懂得回报,哪怕不是对自己,而是对社会、他人,他已经看到自己所为的价值,这无疑让他产生了延续自己善举的动力。这是爱的付出,是爱的双向流动,也是爱的获得,社会因此受益。
也许你只付出了一分,但社会可能受益万分。还记得去年夏天北京那场特大暴雨吗?灾情在播报着,但温情也在上演着。一伙从河北农村赶来的人们救助灾民,置个人安危而不顾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赞赏。殊不知,他们都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获救者,是众人的无私奉献让他们拥有了继续生存的物资和信心。而现在,不忘回报的他们来帮助另一拨人获得新生。爱与正能量的流动顶托着社会,站立、前进。我们也忘不了那最美丽的乡村教师伍玉锡,身患胃癌十多年,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他这么多年来从没落下一节课,从没少批改一次作业。是社会人士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怀、帮助他支撑在讲台边。这种双向流动的爱比金子更宝贵、更坚硬。当
然也存在着爱的“返回链”缺失的现象。看看陕西一位任内帮众多企业融资,任后却惨被企业“抛弃”的局长便可知,单向的爱是多么痛苦,社会将会变得不那么和谐。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
慈善,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
材料中,富翁打算向三个贫困家庭提供捐助。一家高兴地接受了捐助。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了富翁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我很赞赏第三个家庭的做法,处事大方,不卑不亢,丝毫没有感到低人一等,在拒绝中告诉富翁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也启示了我们:在做慈善的过程中要维护受赠者的尊严。孟子在辨析义与利时曾说:“一箪食,一壶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虽然孟子谈的是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但这些话也道出了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侮辱性的施舍就连乞丐也不会接受。孔子曾说:“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因此,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何维护他人的尊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战中,英国国王霍华德巡视被轰炸后的伦敦贫民区,在一栋破烂的大楼门前,他脱下帽子,向主人询问:我可以进来吗?询问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尊重让人心生敬佩。又如,美国公立学校在大雪时一般都会停课,但有间学校却没有这样做,在大雪时依然上课。当家长向学校投诉时,校方的回答是:学校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很多,但学校停课时,他们就不能
有免费午餐,就得忍饥挨饿。家长又问是否能只让穷孩子来上课呢?对此校方解释道:我们不想让他们觉得是在被施舍。
不要让受帮助的人觉得是被施舍,这或许就是慈善的最高目标了吧!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了受赠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就像是一阵凉爽的春风,既抚慰了受赠者,又不至于吹乱他们的心绪。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少见一些“暴力”慈善,他们行慈善之实,却又在捐赠漠视受赠者的尊严。如高调做慈善的陈光标,我们不否定他确实帮了不少人,但他的方式却让人不得不思考这样做对吗?有一张照片,陈光标与受赠者们举起手中的钱,陈光标笑容满面,但我却看不到几个受赠者开怀的笑脸。他们是被帮助了吗?还是他们又成了“暴力”慈善的受害者?
在当今时代,“微公益”、“志愿活动”层出不穷,似乎是一个全民慈善的时代。但是,当我们准备做慈善时,千万提醒自己:不要伤害了受赠者脆弱的尊严。
我们在帮他人,同时也是在帮自己。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放低姿态,请小心呵护受赠者的尊严吧!
当慈善遭遇傲骨
随着首富比尔 盖茨,股神巴菲等全球富豪以“裸捐”发起富豪慈善活动,慈善之风便如无数个超级飓风,迅速席卷全球。这似乎是一种皆大欢喜的事情,捐者开心,得者开心。然而,并不是所有贫困者都会满怀感激地接过免费的赠予。在他们心中,这或许是一种施舍,一种尊严的丢失,骨气的丢失。
那么,当慈善也遭遇“滑铁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作为一个施善者,有这份良心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中国富豪陈光标高调行善,在获得无数荣誉的同时,也一直饱受诟病。原因在于他的急躁与高调。在他的每一张宣传照中,背景都是曾接受过他援助的贫苦百姓。但是那些解决了生活困难的农民,即使是笑着的,也难掩一脸的卑微与怯弱。陈光标这种高高在上的施善方式,无疑是伤害了他们的尊严,活活地挤走了他们的骨气。相反,大连市的微尘就做得比陈光标好多了。微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由无数匿名之人捐款而成,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这种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由此可见,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实大不相同。穷人也有尊严,当慈善遇上傲骨之人,最忌的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慈善的本意是帮助他人,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心灵上的。因此,用一种更温和,更合适的方式去做慈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
其次,作为一个受善者,要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事,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古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傲骨之人,最终活活饿死在街上。且不论施饭者态度如何,如果在生命危险时仍争一时意气,往往得不偿失。接受他人资助的人,固然是要留一点骨气,但这并不代表盲目拒绝他人好意。台大校长黄中天功成名就后回到耶鲁去感谢曾助他良多的宿管阿姨,那位美国大妈却一脸严肃地拒绝了,并要求他去帮助更多的人来感谢她。黄中天谨记在心,一生中资助了无数学子。黄中天的做法,才是受善者该有的“傲骨”,不白白地接受捐助,而是把曾接受过的善意经自己的手向四周扩散,这才能使慈善走得更远。
当慈善遭遇“傲骨”,施善者不能一走了之,受善者也不能固执己见。只有双方平心静气,改变一下方式,端正一下心态,才能使这场慈善皆大欢喜,施者开心,受者也开心。大家互相理解,你浇水,我施肥,才能使慈善之树更加拙壮成长。
点亮万家灯火
一个热心慈善的富翁,向三个贫困家庭提出捐助,却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复。
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
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
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
面对他人的善心与善举,我们理所应当以善回应,在这一来一往中,爱在传递,善在弘扬。
戒者,乃戒心、戒备,实在要不得。就好比在凛冽的寒风中饥寒交迫的时候,突然有人端来一笼热腾腾的包子,你却嗤之以鼻,眉眼高扬,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这该是多么让人心寒!比起施舍,我们更应说是帮忙与互助,没有富人与穷人间的高低不等,将彼此联系的应该是共同进步,谋求大众幸福的温暖纽带。若存戒备,则是筑起冷酷高墙,密不透风,爱也无从渗入。
虑者,乃忧虑、焦虑,也非为上策。虑者将他人轻松的好意化为了自己肩上无形的千斤重担,他们明白接受应当回报,却并未透彻领悟这回报的内涵。他们将目光聚集在所接受的善款上,思量着自己日后是否有能力负担起这重债,殊不知若是把接受的善心融入生活,发散出去,尽己所能点亮那些更需要光明的人们的心房,那该是最好的回报。所谓虑,也是多虑了。
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学会感激,点亮自己的心。在危难关头,适时抓住别人伸出的援手,也不仅仅是接受,更需要内心的空旷与澄明。倘若如戒者一样的拒绝,那么日后的生活该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更重要的是,不懂得接受,便不
懂得给予,闭塞的心又还容得下多少爱的填充?倘若如虑者一样的多虑,那么日后的生活该是被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压力压垮了腰,接受而只念偿还,不知更大范围地传播开去,爱心也是要枯萎在手心里。
惟有善者,不设无味戒备,不思多余念想,懂得接受,也该是会乐于分享。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话并不只在施予者,在受予者身上同样适用。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万家灯火。
第五篇:2013广东高考优秀作文[范文]
第一篇: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
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勿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亚圣孟子有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
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
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
【点评】
“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此文开篇高屋建瓴,以人性的切入去探勘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做了确切的辨析,虽不过三言两语,却字字切中要义。接着,作者在对慈善的关怀本质、施行方式、落实对象的几个层面上进行了缜密有效地论述,思想成熟深入,表达掷地有声,展现了一位关注社会思考独立尊重内心的中学生的良好风范。
文章结尾两段尤为令人称道。作者不被材料锁定,在有限的生活经验之上,以更为宽阔的胸襟,扩大了对善行的“施者”的界定,同时,与之延展的慈善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
确实,行善路上,人人都是高贵的善性传递者,财富与善心不一定成正比,尊严也从来没有排行榜。善在大爱里,更在细节中。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讲师 徐珊 第二篇: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
慈善,本该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字眼,是一个能让行善者体知自身对于社会超出个体有限价值的义举,亦当成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里的一把温暖的手炉,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尴尬人尽皆知,就如那个感激却婉拒的家庭。
使慈善处于如此进退维谷的境遇的,在我看来,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况下,我无奈地认识到,行善者的一颗赤诚之心无可置疑,而他们行善举的方式往往成了让爱传递的最大阻碍。正因为他们总是惯于以“救世主”的目光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善意,受助者在这目光的省视下被点燃的一颗过于澎湃的自尊心让善意之举充满了火药味,从而,受助者拒绝牺牲在弱势地位下愈显珍贵的尊严和平等来满足慈善家的自身价值认同。就如那最后以施舍之名拒绝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难以为继的他们需要这份帮助,也许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经历或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让他们艰难的选择拒绝。
然而,慈善之路不应因行善方式不当而闭塞阻滞。既已找到症结,何不求良医以自治? 真正的慈善家往往坚决丢下慈善这件标签,而以人类共同体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约翰多恩那句:“人不是一个孤岛,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帮助的对象,才能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他们以乐于接受而有意义的帮助与扶持,让受助人觉得,他们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进,而不是如难民领取政府施舍的粥粮。
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发现了“苦力”的价值的基础上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民教育运动中,与其称他为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为所有农民、苦力的老师、朋友。他曾说:“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他不愿安居太师矣,空谈误国计,而是扎根到农民中,探索真正对他们有用的善举——开化与教育。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要成为坚固的岛屿,需要慈善的力量来修补脆弱的堤坝,而要让慈善有力前进,就必须行善者脱下救世主的眼镜,带上捐助对象的眼镜,扎根到他的世界中,问一句:“你需要什么,我们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么?”这才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们以对的方式共同前进。
【点评】
本文紧扣富翁热心慈善事业,捐助三个家庭的材料,引出有关慈善的话题,并以此为中心内容展开论述,符合本次作文的材料内容和含意范围。
文章开篇简单点出慈善的意义后,顺势提出慈善遭遇婉拒的尴尬问题,进而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行善方式不当,紧接下文论述如何改变方式,以人类共同体的平等身份行善,并举晏阳初的事例以佐证。最后,以共同努力改善慈善的方式为愿望收束全文,回答了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
文章观点明确,真正有效的善行需要采用适合捐助对象的行善方式,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搭建起平等互信的桥梁,让善意顺利进行,让爱心顺利传播。对当前慈善存在的社会问题分析较深入,认识较深刻,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思路清晰,论述较有层次。
比较遗憾的是,文中一些长句的语言表达不太流畅,意思不太清晰,全文例证较薄弱,不够丰富有力。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陈一平第三篇:让爱双向流动
中国有句名言说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报答他人的善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被沿袭了下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接受了帮助却当作理所当然,而不怀感激之心,报答以爱的话,谁还愿意提供帮助呢?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请莫伤好人心,让爱双向流动。
令人可喜的是,心怀感激的人在我们的社会是占主流的。当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发财致富时,他必定不会忘记自己以往艰苦的日子,这也就使他有了传递爱意给那些还有需要的人的愿望。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相信大多数人是愿意品尝到感激的喜悦之情的。当施舍者看到自己帮助的人懂得回报,哪怕不是对自己,而是对社会、他人,他已经看到自己所为的价值,这无疑让他产生了延续自己善举的动力。这是爱的付出,是爱的双向流动,也是爱的获得,社会因此受益。也许你只付出了一分,但社会可能受益万分。还记得去年夏天北京那场特大暴雨吗?灾情在播报着,但温情也在上演着。一伙从河北农村赶来的人们救助灾民,置个人安危而不顾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赞赏。殊不知,他们都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获救者,是众人的无私奉献让他们拥有了继续生存的物资和信心。而现在,不忘回报的他们来帮助另一拨人获得新生。爱与正能量的流动顶托着社会,站立、前进。我们也忘不了那最美丽的乡村教师——伍玉锡,身患胃癌十多年,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他这么多年来从没落下一节课,从没少批改一次作业。是社会人士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怀、帮助他支撑在讲台边。这种双向流动的爱比金子更宝贵、更坚硬。
当然也存在着爱的“返回链”缺失的现象。看看陕西一位任内帮众多企业融资,任后却惨被企业“抛弃”的局长便可知,单向的爱是多么痛苦,社会将会变得不那么和谐。
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点评】
写考场文章以立意为先。这篇文章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其立意境界很高,认为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还是可以流动的,呼吁“让爱双向流动”。捐助与受助都是爱的表现,彼此应该互相尊重,互有沟通交流,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并且一直传递下去。从立意这个角度来讲,作者这样的立意在众多考生中算是上乘的,也是最值得肯定的一种立意。
围绕着“让爱双向流动”,作者在第二段,从施舍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双向流动的意义。第三段,运用了两个事例,作者从受助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流动的价值。第四段从反面例子入手,表达了单向的爱的痛苦。最后发出呼吁: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
作者思路清晰,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是一篇考场优秀作文。不足的地方是用例略有不当之处,可以选更恰当的例子。另外,第四段的反面例子写得略嫌仓促,分析未够透彻。
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讲师 胡家俊 第四篇:慈善,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
材料中,富翁打算向三个贫困家庭提供捐助。一家高兴地接受了捐助。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了富翁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我很赞赏第三个家庭的做法,处事大方,不卑不亢,丝毫没有感到低人一等,在拒绝中告诉富翁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也启示了我们:在做慈善的过程中要维护受赠者的尊严。孟子在辨析义与利时曾说:“一箪食,一壶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虽然孟子谈的是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但这些话也道出了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侮辱性的施舍就连乞丐也不会接受。孔子曾说:“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因此,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何维护他人的尊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战中,英国国王霍华德巡视被轰炸后的伦敦贫民区,在一栋破烂的大楼门前,他脱下帽子,向主人询问:我可以进来吗?询问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尊重让人心生敬佩。
又如,美国公立学校在大雪时一般都会停课,但有间学校却没有这样做,在大雪时依然上课。当家长向学校投诉时,校方的回答是:学校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很多,但学校停课时,他们就不能有免费午餐,就得忍饥挨饿。家长又问是否能只让穷孩子来上课呢?对此校方解释道:我们不想让他们觉得是在被施舍。
不要让受帮助的人觉得是被施舍,这或许就是慈善的最高目标了吧!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了受赠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就像是一阵凉爽的春风,既抚慰了受赠者,又不至于吹乱他们的心绪。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少见一些“暴力”慈善,他们行慈善之实,却又在捐赠漠视受赠者的尊严。如高调做慈善的陈光标,我们不否定他确实帮了不少人,但他的方式却让人不得不思考这样做对吗?有一张照片,陈光标与受赠者们举起手中的钱,陈光标笑容满面,但我却看不到几个受赠者开怀的笑脸。他们是被帮助了吗?还是他们又成了“暴力”慈善的受害者?
在当今时代,“微公益”、“志愿活动”层出不穷,似乎是一个全民慈善的时代。但是,当我们准备做慈善时,千万提醒自己:不要伤害了受赠者脆弱的尊严。
我们在帮他人,同时也是在帮自己。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放低姿态,请小心呵护受赠者的尊严吧!
【点评】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其突出的特点是观点鲜明,论据较充实,论证较有力。文章从作文题提供的第三个家庭对待捐助的态度引出自己的观点即:“做慈善,应该维护他人的尊严。”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的有关论述和做法,主要采用了举例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了维护受捐助者尊严的重要性和效果。作者为了让读者明白尊重受捐者尊严的意义,还运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说明了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受捐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还能够联系现实,在肯定当前一些人善举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劝告做慈善的人应该放下架子,小心呵护受捐者。全文思路清楚,论证较严密有力。结构较严谨。
全文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的关心,对正确慈善和提升慈善质量有较深入的思考,与那些说空话和套话的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文章存在的主要不足在于个别语句表达不够准确顺畅,如第二自然段。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周小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