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04:4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

松林坡初级中学2009—2010年度第二学期中继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

教师:裴伟

学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有很大的收获,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总结如下: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我国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建构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就没有今天的广泛影响,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2、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3、转变思想,寻求学科教学新途径。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先有一桶水。”这是我幼年上学时,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那时我觉得老师必须是拥有广博知识的人,同时他教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必须是他精通的,只要跟着老师学他所教授的知识就可以了。但这样的观点我觉得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就能完全适用了,应该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只要教给学生找水、舀水的方法,其它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了。”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放弃以往教师单纯教授,学生照单全收的陈旧方式,要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质疑、解疑、释疑的过程中探求方法,并能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往往收到的教学效果会非常好。

例如,在教学中我经常尝试先把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布置下去,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摸索,一般是两个同学为一个小组,通过两个人的探讨、操作实验(可结合自己的经验或是参考教材介绍的方法),然后自己通过自己的语言总结操作方法。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同学汇报自己组内的操作过程,当然每组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各具特点,教师并不做过多的评判,让学生们自己去比较哪种方法更便捷、更省时,且效果最好。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还避免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对于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起着很好的作用。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解决。

此外,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课上也是应该得以充分体现的。学生创新思维具有五大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动的灵感。教师应该课堂中及时抓住学生所闪现出的点点光辉,要将那些有独到见解的孩子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让他们带动其他同学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样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思想,不要拘泥于以往固定的模式般的教学方法,尽量使每个人的思维空间得到最大限度。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合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总结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总结 篇1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我国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建构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就没有今天的广泛影响,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2、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3、转变思想,寻求学科教学新途径。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先有一桶水。”这是我幼年上学时,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那时我觉得老师必须是拥有广博知识的人,同时他教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必须是他精通的,只要跟着老师学他所教授的知识就可以了。但这样的观点我觉得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就能完全适用了,应该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只要教给学生找水、舀水的方法,其它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了。”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放弃以往教师单纯教授,学生照单全收的陈旧方式,要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质疑、解疑、释疑的过程中探求方法,并能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往往收到的教学效果会非常好。

例如,在教学中我经常尝试先把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布置下去,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摸索,一般是两个同学为一个小组,通过两个人的探讨、操作实验(可结合自己的经验或是参考教材介绍的方法),然后自己通过自己的语言总结操作方法。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同学汇报自己组内的操作过程,当然每组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各具特点,教师并不做过多的评判,让学生们自己去比较哪种方法更便捷、更省时,且效果最好。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还避免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对于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起着很好的作用。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解决。

此外,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课上也是应该得以充分体现的。学生创新思维具有五大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动的灵感。教师应该课堂中及时抓住学生所闪现出的点点光辉,要将那些有独到见解的孩子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让他们带动其他同学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样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思想,不要拘泥于以往固定的模式般的教学方法,尽量使每个人的思维空间得到最大限度。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合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总结 篇2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感受到教学工作的艰巨。同时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使我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在这短短的几天培训中,我深深的体会到:

一、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正如陈莹老师讲的:业务上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既具有大学本科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学历;具有在学校信息技术化教育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学历;具有在本科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能力;有帮助学生利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有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研究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另一大支柱,是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许多成果的热门课题。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对中小学整体的教学结构改革和素质教育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计算机媒体资源应用实例

这一部份内容是由闫铁莹老师讲授的,主要讲授如何对资源进行整理和搜集,主要是指对各类资源进行修改和完善,融入自己的理解,使之与实际教学相匹配。修改和完善既包括对资源的结构进行修改,也包括对资源的元素进行修改。

另外,还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几种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进行了指导,使我们能够对声音、视频、图像进行简单的处理,对我们平时的教学课件制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对课堂问题的处理方法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这一部分主要是由王建群老师讲授的,这位老师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他的课简单又实用,主要是2个部分“一、存在的问题;二、对策研究”。对我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我们和老师一起互动,我们也把我们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说了出来,由老师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处理意见。使我对教堂教学中的问题有了最有效的处理方法,使我提高不少。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辨析

董德宝老师的课也是比较有效的课,他对课程整合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什么是整合?为什么要整合?怎么整合?这三个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使我们对模糊的问题有了明确、有效的认识,使我们不但在理论上有了提高,而且还对我们的实际教学也有引路性的指导。

其中“整合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使我体会到教学监控能力是指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高级形式,是其他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的调节中枢。

五、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中国加入wto后,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性人才参加国际竞争。同时,信息社会呼唤信息人才,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要求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这些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直接由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高低来决定。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素质的教学方法。实施有效的教学:

1、有效教学是有明确任务指向的教学

2、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

3、有效学习是化教学策略实施的教学

4、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层理解的教学

5、有效教学是三维目标统一的教学

6、有效教学是师生生命价值彰显的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搞好信息技术教学。

六、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五天的培训虽然短暂,但使我的受益不浅,其感触非一一能言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最后,我想说,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之余再培训会获得的欣慰吧!我仍会继续学习各种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高信息技能的新兴人才。这将是我以后的最终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总结 篇3

经过8月11日至20日为期10日的信息技术培训,我们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也有很多的感悟。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使我感受到教学工作任务的艰巨。同时对我们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本知识课件的制作上。使我们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

在这短短的培训中深深的体会到:在我们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越来越深刻的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只有教师的素质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以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

1、通过培训使我收获最大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

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再教学生再学,老师不教学生不学的过程。未来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常规,使要学生学习变为学生要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主动探究,掌握学习的方法。特别是董老师的个人专业成长更是一下打开了我心结“做自己的事,认清方向,执着努力,不至于在过程中丢失”“人一怒就变成猪”让我平息了内心的烦闷。

2、通过培训分清楚了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概念。

教育技术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却并不同于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包括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而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我们的课堂增添情趣,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一个良好的结果奠定基础。

3、通过培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一改过去的“多媒体可有可无”的落后思想,我们积极采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并初显成效,可以说终于尝到了信息化教学的甜头。相信这些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证。但是,信息化教学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好几年了,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面的技巧和方法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发展。那样才可以说是真正发挥到了教育信息化的优点。从而使信息技术更好地辅助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4、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5、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

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使我们受益匪浅,其感触非一一能言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我们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通过培训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尽快团结行动起来,利用现在教育技术和国际互连网,以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总结 篇4

本次培训很实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

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矗

2、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本文由编辑整理。

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矗

3、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

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3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4、是学习收获巨大。

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虽然完成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总结 篇5

回首培训的足迹,当时学习的情景依然浮现在眼前、专家们精辟的论述仍回荡在脑海,给我许多思考,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使我对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

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一、整体把握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的重要性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通过培训使我收获最大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

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再教,学生再学,老师不教,学生不学的过程。未来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常规,使要学生学习变为学生要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主动探究,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点评,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三、教育学生,从爱出发。

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有了问题时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师爱要全面、公平。

四、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

一节好的信息技术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6767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抓住信息技术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信息技术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信息化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信息技术课得意义,乐学、爱学信息技术课。此外,我认识到:一节好的信息技术课,不要有“做秀”情结,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学习方法,体现信息技术课的灵魂,使信息技术课上出“信息味”!

五、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

学员们就学习方法、内容、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帮助。

总之,通过培训我明白了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善于积累、善于观察和学习;善于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善于控制自身的情绪。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行胜于言”的作风,体会到老师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的力量,更让我受到震撼的是一种严谨的作风。这无疑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一定利用本次培训成果,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活动,探讨新的教育理论,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总结 篇6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并且采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任务驱动模式来设计教材。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总结

果布戛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培训工作工作总结

我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安排在2010年3月1日至6月25日完成,培训工作特作如下总结。

一、搭建理论平台,作好培训准备

1、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教育理论学习,使教师们真正认识此次培训的重要性,为培训的顺利开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2、完善学校硬件及软件环境,为培训工作创造物质条件。

学校现在拥有多媒体教室、微机教室,为教师开展课程整合培训提供了保障。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和提高信息素养,是搞好培训的关键

1、提高教师的思想和理论素质。

思想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代化教育技术被越来越多的用到教学领域,对教育教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唯有积极提高自身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能力,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

在自学中,我们的培训方式。(1)全员性:要求全校教师必须参加自学。(2)全程性:在培训中,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应用于教育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3)校本性:在培训中,利用学校购买的实用教学资料,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按步骤、分层次地组织了多媒体辅助教学集中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4)发展性: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使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工作进入了更高层次。

三、探讨崭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所有教师都能结合本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

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也正是利用网络中形象生动的众多资源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教师从课堂中心退居为辅导者,为学生广泛地收集学习资料,做好学生学习的后盾。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的成果

1、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训: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教师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图象给予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进入活动状态,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

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这种欲望一旦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教师的角色就从“权威”角色向“伙伴”角色转化,变“讲师”为“导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教学效果也就特别理想。

2、教师教学行为变得新颖而多样

利用整合课,能大大丰富教师获取的信息,网络资源经过教师的收集、分析、处理,可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获取本学科、本次教学内容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增强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和知识、思想的共享,使得教师在备课、学习中能充分地进行相互间的合作,可以集众人的智慧和长处为我所用,从而大大提高备课、研究的效率,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随着课程整合不断深入为教师创造了更多校内外交流互学的机会,通过教学观摩、课件制作展示、个案剖析、论文交流等形式,我们发现教师.运用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功能进行教育信息的收集、处理、检索、统计和分析等处理,大大提高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效率。

4、各学科教师共同成长

通过此次培训,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不断提高,一批业务精干、科研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师脱颖而出。

果布戛中学教务处

2010年6月25日

果布戛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09-2010学第二学期)

培 训 工 总 结

果布戛中学教务处

2010年6月25日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

杜凤霞

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统一安排,我校自1月18日在伊旗四中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了培训。通过学习,我收获很大。我认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好的教与学的媒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自主学习比以往传统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当前科技发展异常迅猛,每个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不断学习。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的构想得以实现。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利用多媒体技术能给学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任教的学科是小学语文,在教学当中,从现代化教育手段中,也体会到了现代化的运用之益。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电教媒体的使用,使他们精神振奋,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能够引起学生关注本课的焦点,起到了导课的作用,而且,也使同学们想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悠然而生。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学习心得体会

朱加鑫

2008年8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

在本次的学习中,我得到了许多有收获。现在就我在学习中的一些看法来作一下总结:

在培训中建立共同愿景。教师的共同愿景是提高专业素质、实现专业发展。培训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捷径。为此,各学校应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把培训目标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紧密联系,使教师的切身利益和学校发展、培训目标的达成等休戚相关,鼓励教师追求卓越,促使他们争当“教育家”。

1.通过培训加快角色转变。

面对新课程,教师要确认自己新的身份,成为学习的组织者,认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要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做反思性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身不足,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要争当课程开发者,不做课程的消极接受者、忠诚执行者,而要参与课程开发,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加快专业成长步伐;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既探索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可行途径,又力争把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

2.通过培训加快转型步伐。

随着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小学教育管

理也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中小学教师实现自身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具体说,就是要通过培训促使教师由教育型转向专业型,由经验型转向创新型,由修身立业型转向教书育人型,由教学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由单一教学型转向教学、教研、科研型,由学科知识型转向综合知识型,由注重知识传授型转向素质培养型,由传统的个人奋斗型转向现代的团队合作型。

3.通过培训加快专业发展。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为此,我们要通过培训促使教师拓展专业知识,加深对课程知识、学生知识和教学知识新内涵的深刻理解,拓宽自身在人文、科技、环保等方面的知识,向学者型教师发展;促使教师提升专业技能,重点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及行动研究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与实践的能力,提高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促使教师健全专业情意,确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的教育理想,规范职业道德和教育行为。

系统思考是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思考方式,它要求人们掌握问题整体运作的本质,以提升组织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要确保新课程改革卓有成效,就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学会系统思考,能够深入研究,从宏观整体的视角动态把握课堂教学的进

程,及时吸收学生的反馈,密切关注、深刻洞察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渐变,用系统的、动态的、鼓励的眼光支持和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下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总结(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总结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体会 一、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含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探》成果总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探》成果总结 鸡西大学 曲卫军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初探》是以我校省级精品课程——《葫芦丝巴乌吹奏法入门与提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现代教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总结2012.0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总结 在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我感受比较深刻,其主要观点有: 一、信息技术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唯一途径。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越来......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贯彻执行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这次国培开展了信息技术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我深深感到现代化教学技......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抽象的、难以理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论文整合——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姓名:xxxxxxxx 班级:xxxxxxxx 学校:xxxxxxxx目录一、摘要————————————————————3 二、正文 1、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思考与练习1.您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途径与方法的? 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信息素养? 什么是整合?整合的内涵是什么?很多教育技术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对整合内涵的认识。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