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及辅导(模版)

时间:2019-05-13 04:5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章 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及辅导(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章 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及辅导(模版)》。

第一篇:第三章 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及辅导(模版)

第三章 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及辅导(续)第七节早恋心理与性心理

《案例》:“你能不能再爱我一次,你刚开始太伤我的心了,以前的事,我也有错,我不能把错加到你身上,对不起。”

“我以血向你发誓,我是爱你的,我以为你不爱我了,才想起找一个男生来忘记你,我看到你和婊子在一起心里就不好受,Do you love me? I love you.1314,258258。你爱我吧。求求你不要爱她,爱她不如爱猪,我算是看透她这个骗子,她是我的干姐姐,她和我做对,我陪她,陪到底看谁能陪过谁。你想帮她谁都不反对,谁都管不着,但是,帮到最后你不要后悔,世上不卖后悔药,就象咱们俩以前,就对不起你自己了,好了不说了,世上不卖后悔药,知道了吧。”

《案例》:“我需要一个肩膀,一个可以让我放心的靠着的肩膀,我需要他,我真的需要他,但是他为什么不能明白,不能明白我爱的人是他,活在世界上就真的这么痛苦吗,我的伤心,我的痛苦,我的难过,我的一切谁来替我分担,谁来理解我?!我等了多少天,但我等来了什么?我等来的只有痛苦和泪水,我到底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才能弥补这一切?谁能帮我?

“我对你的爱你却没有感觉到,我说过不会放弃就永远不会放弃,爱一个人很难,我终于知道了这一点,我知道了我爱错了,北风把叶子吹落,吹落了他的选择,而北风吹落后选择了逃避,我真的真的爱错了你,爱上了一个不该去爱的人,我祝福你和你爱的人开开心心,白头偕老。” 这两段文字前一案例为情书,后一案例为日记,如果出自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人们也许尚能接受,但它们却是出自两个十二岁的初一女生,这就不能不叫人有些担忧了,而课题组了解到,这两个女生的初潮都还没到。

《案例》:HXT,女,2005届初三学生,她在给我一封告别信中这样写道:

“我知道在你眼里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整天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可你要相信我,我也是在努力地改变我自己,但要让我焕然一新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很高兴能在初三最后一学期遇到你,你是我第一个说心里话的人,明天我们就要离开学校了,这时同学们都在狂欢之后睡着了,只有我在给你写这封告别的信。

“我从小是跟爷爷奶奶长大,据说我父母是我三岁的时候离的婚,父亲只身去了深圳。小学时我的学习相当好,每年都是三好学生。小学毕业后,因爷爷奶奶去了北京,就跟妈妈一起生活。此前,我什么都没干过,就连袜子都没洗过,但跟妈妈后什么都要自己干,而且妈妈好象有洁癖,整天骂我这里不干净,那里的卫生没搞好,说我像猪一样脏。我和她本来就没有多少感情,这样一骂,使我和她之间的距离更远了。我渴望她能和我说说话,能和我一起出去玩一两次,但是她除了工作之外就是工作,回到家里除了骂我就再也没有话了,且对我要求特严,我有一种掉进冰窖的感觉,觉得特别的孤独。初一第一学期的时候,一位高年级的男生注意上了我并开始关心我,每天放学的时候都等着我和我一起坐两站路,我觉得他就是我所爱的人,他说他也爱我,那时我刚来月经,还很不正常,有时肚子痛的不得了,但又不好告诉别人,对于他的关心我简直就象一个掉进水里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第二学期刚开学时间不长,他就要求和我发生性关系,我毫不犹豫地就给了他,我觉得我爱他就应该满足他。后来我们又有过几次。没过几个月,他初三毕业了,我们也就分了手,我知道他是另有了女朋友。当时我很是伤心了一段时间。初二的时候,我又和同班的一个男生谈上了,也就是半学期不到的时间,我们又分了手,这一次是我提出分手的。

“此后我又谈了好几个男朋友,有时是同时和两三个谈,这些人当中有同学也有社会上的人。我不再对其它的事感兴趣,只觉得和男人们来往很有意思,他们会给予我在妈妈跟前得不到的东西(这当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有时几天不回家,开始我骗妈妈说是住在同学家,但后来妈妈不再相信,就开始跟踪,发现了我的情况后,把我关在家里一顿暴打,那次打的太厉害了,我确实害怕了,也答应不再和男生来往,但一到学校,我还是忍不住要和男生谈。我的学习成绩也就一下子滑到底了。不得已,妈妈给我转了学,到了这个学校后,我也曾想过要好好学习,但我总是管不住自己,而老师也不把我当一回事,于是我在收敛了一段时间后就又和以前一样了,和男生一起喝酒抽烟谈恋爱。记得有一次,你问我爱不爱我的男朋友,我说我说不清楚,你不相信,其实我是真的不知道我到底爱不爱他们,我也没想过要和他们结婚。我只觉得感情是自己的,身体也是我自己的,如果我没有权力支配我的感情和身体,那我还有什么自由。

“其实我觉得你对我们挺好的,只是遇到你太晚了,如果早一些,可能我也不会像今天这样什么都学不下光惯了一身的坏毛病。现在,就要离开学校了,我知道我是考不上高中的,我妈说过,要是考不上高中就让我去深圳找我爸由他负责我的就业。我知道我再也没有上学的机会了,所以现在非常留恋。都是谈恋爱害了我,如果不是早恋我想考一个高中将来再上大学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HXT是我碰到的女生中最令人头痛的一个,在我和她们接触的十多个星期中,和她的谈话不下五次,几乎达到两个星期一次。正如她在信中所说“一身的坏毛病”。所有的老师都放弃了她,不管她在课堂上睡觉还是看杂书或者是写情书都行,只求她不大吵大闹就算是烧高香了,但就连如此之低的要求她都做不到,经常大闹课堂。晚上翻院墙出去上网,而且每次都是包夜,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回校。有一次我和她谈话,我说你这样夜不归宿不怕出事吗?她说:我不让别人出事就算他们有福气了。当我谈及学生的早恋时没想到她比我说话还要大方。她说哪个女生没谈恋爱?说百分之百那是夸张,但百分之八十还是有的,而且女生中也没有几个是那个的了。我说是什么?她说处女呗。停了停她又说当然我也不是,这你应该能看出来的。我说我看不出来。她说不会吧。说这些的时候她竟然没有一点点姑娘的羞涩感。

恋爱心理学认为,一般的恋爱心理由三部分组成,即激情、关爱和承诺,它们就像三个点一样决定了恋爱的这个平面,缺了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行。但在对中学生早恋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却得到了如下的一组数据: 你恋爱的目的:很想得到别人的关心(45%);很爱对方(38%);很好奇(31%);生活没意思,谈着玩(29%);和对方结婚(18%);不谈没面子,因为别人都在谈(18%);和对方结婚(12%);

这是一组多选题,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恋爱目的填出一个或多个选项。从这一问卷调查中不难看出,得到对方关爱的目的明显高于其它目的,很爱对方(即激情)次之,而和对方结婚(承诺)却只占到很小的比例。由些可知,中学生的早恋实值上是和成人的恋爱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在成人的恋爱中,承诺(和对方结婚)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而在中生的恋爱中,这一比例却降到最低点。由此可见,他(她)们的恋爱大都是一种谈着玩的没有要和对方组成家庭之目的的恋爱,是由情感处于主导地位的而缺乏理性的恋爱。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自青春期开始后(一般在11——12岁),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和生理上的变化,学生的性心理开始萌动,他们渴望得到这一方面的知识,而每个人获得知识的渠道又完全不同,就目前而言,在教科书上所得到的很少,大多数是从街头书摊上买一些相关的书籍,但这些书刊中则以淫秽的性描写据多,这就使他们从性心理发展的起始时期就受到了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促使他们想通过一切可能的机会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一方面他们在异性面前尽力地表现自己,一方面倾慕比自己大的异性,并对向往者的一举一动都无比关心。同时希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并尝试着接近个体异性。

在这一时期过后,一部分人会寻找自己喜欢的异性朋友,并开始谈恋爱。男生一方面想将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加以验证,一方面在性冲动的刺激下会向女生提出性要求,而一部分女生为了表示自己对他的爱的真实性,就会同意男生的要求,从而发生性关系,这些学生一旦有过第一次之后,就会无所顾及地发生更多的性行为。从而导致在学习上分心,无法集中注意力,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的还会因为恋爱的多次失败而导致出现心理问题,影响今后的生活。

对于早恋的防治,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家庭教育。家长在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可有选择性地购买一些青春教育读本或有关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教育的书籍,交给学生或放在学生能够看到的地方,让其从中了解有关知识,并在适当的时候向其正面介绍一定的性知识。如果家长觉得做起来有困难,可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由心理医生对其进行辅导,帮其度过青春期的危险时段。而心理辅导时间应以其进入青春期的一两年内(即第二性征出现的一两年内)为主,此时让他们了解相关的性生理和心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早恋的危害,才能使其自觉地远离早恋,洁身自好。如果一味的限制其和异性同学的交往,封锁其对性的信息了解,只能适得其反,如同治水,疏导的作用远胜于封堵的作用。第九节偷拿别人东西心理

《案例》:TA曾有偷拿别人东西的习惯,据其自叙,始于小学四年级,一天中午,他到校较早,当时班上无人,他发现一个学生的书桌上放着一块橡皮,那是一块他非常想要但家长还未给他买来的一种,他偷偷地把那块橡皮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当时的想法仅仅是先拿来用,等妈妈买来后再把新的还给同学,他这样想着,也就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同学发现橡皮丢了之后,也没有怎么找,当时他虽然有些紧张,但在第二天还是把那块橡皮拿出来用了,谁也没有提起这件事,后来妈妈不知是什么原因给他并没有买,他也就再没有把它还给同学。

后来他就有了要偷拿别人东西的欲望,但主要也就是拿一支钢笔或一本小人书之类。有一次他拿了别人一支钢笔,结果被同学发现后告给了老师,老师对他讲了很多道理,但他并没有听懂多少,他只知道这种事是错的,他很紧张地等待着惩罚,但是老师并没有对他进行打或者骂,也没有告诉家长,更没有让他在班上做检查(其它同学所犯的较大错误老师都是会这样做的,有时还会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念检查的)。这使他觉得这件事并不严重。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就又开始拿别人的东西了。

当时老师也许觉得偷东西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如果处理不当会使该生没脸活人,所以采取了低调处理的方法。现在看来,教师的这种处理方法是把儿童的事情成人化的对待了,因为成人发生这种事是很难再抬得起头的。但儿童并不是这样,他们会很快把这件事忘掉的,并且同学们没有对他采取提防等岐视态度。

后来这种习惯越发展越严重,自己没有而别人有的东西对于他来说都是一种诱惑,他都想偷拿来据为己有。后来被家长发现,痛打了一顿之后,就乘升初中的机会将他转到我校,家长转学的目的只是为了不让他的这种坏习惯被同学知道,以免给他的心理造成伤害。

因为不知道该生的这一毛病,新的班主任及同学未对他作任何的防范,这倒使他更加的滋长了这一恶习。先从学习用品开始,发展到生活用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竞连偷别人东西不下五次,直到再一次被人发现。而此时,他的心理早已出现了问题,看见别人的东西如果比自己的好,他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偷窃欲望。

班主任狠狠地批评了他,但效果并不明显,时不时的还会出现这种毛病,遂将情况上报,课题组遂将其列入研究对象。正在课题组想着如何找该生谈话的时候,却偶然发现了他写的一篇作文,这是一篇反映母亲关心女儿的作文,立意很好但水平尚差,于是我让他的语文教师做了修改,并在家长会上的公开课中把这篇作文制成课件作为授课时导入课题的一个题材播放了出来,标题的下面还打上了该生的名字,并由该生自己去读。由于公开课的效果较好(参加会议的家长约300人,而他的家长也就坐在听众之中),这篇作文又与课文的内容相吻合,使该生在家长、教师和同学的心目中产生了一个比较好的影响,一下子激发了他的进取心,树起了他的自信心,使他在很长时间内再也没有发生过偷拿别人东西的事情(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他尚处在成功的兴奋之中,注意力被转移了)。三周后,我找他谈话,他很爽快地向我诉说了他的这一坏习气形成的过程,我问他,学生只要有了进步老师都会表扬,但你改了偷东西的习惯后老师不会表扬你,你觉得对不对,他说对,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表扬了则说明他以前是个小偷,太丢人。我告诉他你的作文写的好,很有发展前途,将来也许会成为一个作家,一个诗人,但是如果你不能把自己的这一坏习气改掉,任何人都不会和你做朋友的,你也不可能成为作家或者诗人,因为他们的灵魂都是非常高尚的,同样在生活中也是非常受人尊重的。他说他明白了。此后该生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一问题。

从这位学生的问题形成过程看,他最早偷拿别人东西时,只是处于一种想把别人东西据为己有的目的,如果此时受到较为严重的惩罚,他可能永远不会偷拿别人的东西。这就使他的心理产生了一种利害对比观念,在这一对比中,他发现,如果拿了,自己就会拥有了对一些东西的所有权,而且别人不会知道,如果不拿,自己就不会占有这些东西。后来,教师发现了,但为了保全该生的声誉,只是做了轻微的说教,没有起到惩戒的作用。家长发现了,虽然打了他,但又将他转了学,在新的环境里,他的偷窃恶习还没来得及改正,就又被新的诱惑所吸引,而同学和老师对他没有任何防范,致使他觉得此时偷拿东西比以前更安全更方便。到后来,对别人东西的占有欲已经远远大于他对这些东西的需求欲。也就是说,目的并不重要,而偷的过程则成了他的追求,“看到一件好的东西,我会千方百计地把它弄到手,但到手后,我并不十分的珍惜。”(该生语)。此时他的偷窃,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他的心理需求,他从这一过程中获得了一种剌激,一种兴奋。如果此时对其进行惩罚,那么会产生两种情况,其一是因为惧怕而放弃,其二是觉得教师的惩罚对他是一种挑战,他会在口头上改正而在行动中继续偷窃,并会把每一次的成功都认为是对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战胜,从一次次的成功中获得心理的满足和剌激。因为他的心理兴奋点已经集中到这一事情之中,只有分散并转移其兴奋点,并让他认识到这一错误的危害性和危险性,才能使其自己控制自己,达到改正的目的。

《案例》:TB是从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开始偷东西的,第一次是乘一位同学不备,拿走了他的一支园珠笔并将他砸坏扔掉了,其原因是因为该生和他闹了矛盾。这一次报复行动的成功使他暗自高兴了好几天。此后,如果有谁再和他吵架打架他都会用这种方式去进行报复。但是有一次不同,那天,老师叫他到教室里去取老师丢在教室里的一本书,并将教室门的钥匙交给了他。他进去之后,发现了同学的一块手表,那块手表当时对他的吸引力太大了,他不由自主地将它装进了自己的口袋。第二天,同学发现自己的手表丢了,老师很快就把他查了出来,在教师的逼问中他承认了这一次以及前面所偷的的东西。教师请来了家长,并在班上对他做了公开的批评,爸爸觉的很没面子,就在一次狠打之后将他转了学,此后又转了几所学校,但在任何一所学校他都没改掉这一毛病,等转到我校上初一时已经十五岁了。

该生的偷窃心理主要是以报复他人为主。到我校后,曾把别人的牛奶偷来倒进卫生间,曾偷来别人的手机并将其砸坏扔掉。当班主任将此情况汇报给我之后,课题组把他列入研究对象,以上是课题组对他进行初步辅导时所了解到的情况。课题组由此订出辅导方案:进一步了解他的心理状态,从仇视他人的心理着手进行调治,再根除其偷拿东西的行为。

于是我选择了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因该生家在外地,双休日不能回家),我知道当别的同学都回家去了之后,学生公寓里仅乘的几个同学都有一种特别孤独的感觉,而这时,也是其心理最为脆弱的时候。我装出一副正好路过他的宿舍而碰到他的样子,随口说了声就你一个,走,我也是一个人,很没意思,你陪我出去转一圈。于是我领他走到校门外(按学校规定学生出校必须由家长或老师带领,否则一律不得出校)不远处的一个小市场上,买了一些小吃,然后走到较远处的一个田埂边上,我们坐了下来。由于这一系列较为亲切的接触再加上谈话地点的田野情趣,使他对我的戒备和抵触心理完全消失了,并产生信任感。在我的诱导下,他讲出了他的经历。

他的父母早就离婚了,他的爸爸工作又不稳定,经常需要到外地施工,而且一走就是好几个月,要等到轮休才能回到总公司,但回来不久,工作又会把他的爸爸从他身边拉走。小学时住在亲戚家上学,但他感觉亲戚对他并不好,每次他都盼着爸爸回来,但爸爸的轮休期总是太短。有次,他和亲戚家的孩子吵架,他被那个比他大两三岁的哥哥打的鼻青脸肿,他还要他滚出他们家去,他一气之下就要去找爸爸。那时他六年级,偷了亲戚家的两百元钱,一个人买了火车票就坐上了火车,他在车上坐了一天一夜,担惊受怕了一天一夜。没想到走出出站口时,他爸爸就站在出站口等着他,他一下子扑进爸爸的怀里哭了起来,他爸爸也哭了。从此后,无论他爸爸到那里施工,都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到当地的学校去读书,他从那时起到现在,共转了五六个学校。每到一个学校,他都要艰难地去听当地的方言,而当地的学生对他也不友好,经常会合起伙来欺服他,老师也对他不加保护,他经常挨打,他的东西也经常被人抢走。于是他学会了偷,并用偷的办法来报复那些欺负过他的人,谁只要和他稍有矛盾,他都要想办法去报复他。

我终于明白他的心理异常之处,在以后的的心理辅导中,课题组着重从人与人的关系着手,逐步消除他对别人的仇视心理。并让班主任教师多给他一些关心,有一次家长来学校,我们共同制订了一个方案,他爸爸在班主任处存了五百元钱,由班主任隔三差五地买一些零食小吃送给该生。周末回家时还把他的衣服拿走,说是要代回去为他洗(其实是交给干洗店)。一段时间后,他和班主任的关系非常融洽,对班主任的话几乎是言听计从,和同学的关系也处理的比较和谐,偷拿东西的毛病也改掉了。

同是偷拿别人的东西,但其心理因素却大不相同,从以上两个案例中不难看出他们的动机的差异,所以在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时一定要区别对待。值得一提的是,这类学生在其心理的驱使下,会产生一种对偷窃心理的依赖,也就是说,有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偷窃的想法,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调治,就会形成偷窃习惯,贻害终身。第十节 自杀心理

《案例》:2005年12月23日晚11时许,突然接到生活老师的电话,说初一某班一位学生服下一瓶子感冒药,准备自杀,我立该让将其带到校医室,并给医生电话上安排了抢救的事情后,就直奔校医室而去。不一会,该生被背了进来,校医马上对其进行洗胃,一直折腾到凌晨两点多钟,才算稳定下来。并让其在校医室观察了一夜,而我也就陪了他一夜。

第二天,我即对该生进行谈话,他给我讲述了自杀的原因,说是快到圣诞节了,同学们都要互赠礼品,他没钱了,就向爸爸打电话,想让往卡上存点钱,但爸爸说不存,他说你不存我就死给你看,他爸爸说要死你就早点死,于是他就喝了药。因为他曾听说过这种药具有安眠作用,超大剂量可以让人一睡不醒。

我说你能对我说实话吗?他沉默了一阵说:你昨天晚上守了我一夜,我知道你对我的关心是真实的,我不会对你隐瞒什么的。我说那你就讲讲你自杀的真实原因吧。

其实我也不想死,但是我又觉着活得很累,没意思。他说:我的父母打小很疼我,经常争着给我买东西,带我上公园,我感觉他们对我的好是其他任何一个家长都比不上的。但是,从去年开始,他们开始吵架,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而吵,反正他们吵得很凶,而且是把我关到我的卧室之后才吵,我本来就胆小,一听到他们的吵架我就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一个人哭,有时哭累了,也就睡着了,有时一晚上都睡不着觉。而且爸爸还经常喝醉,一回到家来就是吵闹,有一次还打了妈妈,我问他们为什么吵架,但是他们却说大人家的事你一个孩子家问什么。今年以来吵得更厉害了,我以前的学习本来是挺好的,但就因为这样,在小学毕业考试中两门课才考了120多分。于是我就又成了他们两人的出气筒,每次都是他们之间互相吵,然后共同骂我,再后又是他们之间吵。再后来他们就说要离婚,而他们把我送到这个学校来的目的就是不想让我受他们吵架的影响。就在送我来的前一天晚上,我大着胆子对他们说,你们吵也行,打也行,但就是不许离婚,要是离了婚,我马上死。没想到爸爸抬手就给了我一巴掌说你要死现在就给我去死。吓得我一句都说不出来。

昨天妈妈来电话说他们就要离婚了,我就给爸爸打电话说如果他们离婚我就去死,但爸爸还是那句话,要死现在就去死。好,你既然让我去死,我就真的死给你看看,你看我敢不敢死。

我明白了该生自杀的真正原因:首先,他想以死来证明他的勇气,要让他的爸爸知道如果他们离婚他是真的有勇气自杀的;其此,他是想以死来威胁父母,不让他们离婚。于是课题组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心理辅导,使该生很快恢复了正常。

学生自杀的原因很多,因失恋的,因家庭原因的,因学习压力的,因处理不好同学关系的等等。但,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想结束生命的,一种是以死相威胁的。而在前者中,大致又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因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而又没有得到及时调治的。这类学生由于外部因素的刺激和人格的缺陷,使其对其它事物的兴趣减退,心理承受能力降低,有时会为某一件事的发生而联想出很多对自己不利的因素,或者引出许多不该因自己承担的责任。自己给自己的心理无端地制造不该有的压力,致使压力越来越大,当这种心理压力达到一定程度而又无法缓解时,就会产生厌世的念头。这种念头一旦产生,就会有一种“有很多理由让我可以离开这个世界”或“不再需要什么理由了,我完全应该离开这个世界”,的想法,从而自杀;或者因为某个并不重要的外部刺激使其心理突然崩溃,就象那根压倒骆驼的稻草一样,促使其自杀。

二、偶发事件所导致的。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之中,如自卑的学生突然遇到象失恋等突发事件的打击;学习成绩一贯较好的学生在某次考试中的意外失败;家长或学校对其过分的批评或责骂等等。

大多数学生在经历过一次自杀之后都不会再出现第二次。但也有例外,特别是以自杀相威胁的这一类,虽然他们的本意不是放弃生命,但在自杀的方式上和把握的尺度上谁也没有把握能做到既不死人又能达到目的,所以此类自杀者绝不可掉以轻心。原文地址:中学生早恋常见原因及对策作者:流年人生

文/安徽省来安中学 朱述山

多年班主任生涯中有很多难以处理也难以忘却的事情,中学生早恋就是其中之一。记得有一届是这样的:男孩子与女孩子的恋情似乎已经不是人们正常所说的恋爱了,似乎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家长、学校特别是我,为之劝说、奔波,但他们不仅毫不领情甚至是变本加厉,还有十几天就高考了,我们谁也阻止不了男孩与女孩恋情的进展,就这样在我们的束手无策中结束了高考。录取结果下来了,男孩子如愿考取安徽财政大学,而女孩子却名落孙山。让家长和老师意想不到的是,男孩子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补习,与女孩子一起再奋斗一年。第二年双方不仅如愿考取大学而且在同一所学校同一系所读书。正当我们想为之松口气的时候,国庆回来看我的男孩、女孩已经不是情侣了,他们很坦然的或者说漫不经心的笑着说:我们到学校后不久就分手了,现在还是好朋友。呵呵,按照流行语说:晕!

如何看待这件事呢?记得德国作家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这样说:“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青春少女谁个不善怀春”。应该这样认为:青春男女之间有了这样的情感应该是正常的,没有这种情感应该是不正常,当然付诸于行为即早恋甚至是沉迷也是不正常。

早恋,从字面上看就是过早的恋爱。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人们习惯上把早恋界定为“不到恋爱年龄而进行的恋爱”。关于恋爱年龄,人们习惯上参照的标准有两条,一是生活的自立的程度,二是法定婚龄相差的程度。如果用以上两个标准来衡量甄别,中学生之间的恋爱,都可以称之为“早恋”。但是中学生之间的早恋并不鲜见并且有似乎愈演愈烈的势头。

一、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原因多多,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往往是中学生早恋的诱发因素。家庭是中学生的主要栖息地和情感的依赖场所,就我的工作经验来看,中学生早恋的频率最高的因素往往是家庭导致的,父母的内向性格、父母外向举止、父母的动辄离异、父母的外出务工等等家庭环境,使得孩子缺少必要的教育和正确的教育,寻求外界的慰藉和刺激往往居多。

2、性成熟的提前是中学生早恋的生理原因,生理因素对中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较为显著。当代青少年性成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早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和改进,饮食和营养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性成熟的时间相对提前。再加上电视、电影、影像、文学艺术作品中,诸如接吻、拥抱、裸露的床上戏等出现频率是很高的。性刺激的增多,使得青少年的性本能在客观上得到了强化。加之青春期的学生生理本身的敏感和情窦初开,对中学生的早恋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3、猎奇的心理和心理上的“断乳”是早恋的心理因素。随着青春期的来临,性的逐渐成熟,中学生的思想、性格、情感都在急剧变化,进入“第二次断乳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渴求友谊,希望通过交朋友来倾诉心中的烦恼和迷惑,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的,在猎奇和盲目效仿的过程中分不清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其中意志薄弱者则可能发展为早恋,很多中学生就是在这样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误入早恋。

4、教育的不当和失误是中学生早恋的客观原因。学校方面来说,既有忽视的主观因素,也有人员和教材的客观因素,这是中国的教育的普遍现象,社会教育简直就是空白,心理的、生理的教育基本没有。

二、处理早恋的简单对策。对症下药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1、家庭教育仍然是突破口。家庭的和睦与和谐是至关重要的,给孩子以更多的关爱和温暖,让孩子在家中就能够享受那份平静与安详,而不需要在外寻找精神寄托;单亲家庭要要经常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弥补另一半爱的缺失;留守家庭要经常给孩子予以足够的沟通,最好一方留守陪伴以使孩子顺利的度过青春期的萌动。

2、加强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不应该回避而是积极主动的教育。青春期教育注意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和指导好中学生异性间的交往,教育男生尊重女生,女生要懂得自尊、自重、自爱。公开的是友情,规避的恋情,鼓励青少年与异性的交往,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灵。

3、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拓宽兴趣,使青春期的学生情感转移到积极健康的生活中。青春期的学生精力充沛,智力发达,兴趣爱好广泛。要把他们旺盛的精力引导到学习方面来,培养读书的习惯;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得他们精神有所寄托,旺盛的精力有所释放,特别是集体活动,让他们在集体的活动中荡涤自己的灵魂。

4、抓住苗头,防微杜渐。一般来说,早恋的迹象是很多的,只要我们能够多留心孩子的身心,家长和老师是能够及时发现中学生早恋的苗头,有针对性的、个别的做好教育工作,根据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现实的心理状态进行正确分析,准确判断,在尊重、理解、关怀、信任的基础上,引导中学生自我反省,自觉矫正早恋行为。当然努力创设一个适合中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防止出现早恋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综合活动的结果,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最佳配合是对中学生早恋教育的有效途径。关注学生,密切与家长联系,争取和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实效。中学生袒露心迹 自虐是证明自己的存在

2004-8-31 13:42:00 无意识心理咨询网 不祥 人们希望青少年的成长是快乐的。

8月15日,本报刊发《小女生惊曝“割腕游戏”》一文后,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各大门户网站和多家外地报纸都对此文进行了转载,不少家长、学生以及心理专家通过热线、网络等多种途径表达了各自的不同看法。

众多反馈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两位曾经有过割腕经历的孩子勇敢地站了出来,向记者袒露他们真实的心迹。

中学生 每次和父母吵架都用刀割自己胳膊

郭倩,15岁,北京朝阳区某中学初三学生。

8月16日,记者本想和郭倩谈谈对割腕的看法。没想到,郭倩竟然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和父母吵架后首次割胳膊

“大约从初二后半学期开始,因为一些小事,我和父母的关系闹得特别僵。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他们的一些言行开始反感起来,觉得他们特俗。

“有一次,我和母亲顶嘴后,她就随手拿起一本书扔在我身上。我撒腿就跑。那天,我逃课了。我一个人漫无目的地来到朝阳公园,在一片草坪上,我边想心事,边用小刀划胳膊。一刀,又一刀。血慢慢地渗出来,我的泪也流下来。

“后来,我在一篇日记里写道:‘举起刀的刹那,我的心在无声呐喊!小刀割在胳膊上,尖叫的却是我的心。’真的,刀割在胳膊上,我不感到疼痛,相反,我觉得是一种释放后的快感。从那次起,每当和父母吵架,我就会用小刀割自己的胳膊。”

父母觉得我不争气

“14岁时的我,感觉生活异常窒息。每天,我必须按部就班地在学校和家庭设置的网里挣扎,却找不到挣扎的根据。父母说,学习好了,一切就都ok了。我不信。这个逻辑太荒谬了。现在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人不到处都是!我觉得自己的确应该学习,但不应该在这种氛围里学,不应该学那些根本就用不上的东西。我压抑,谁知道。我想和父母沟通,可是他们说,‘你还小,不懂事。’

“我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可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很不知识分子,他们和我说话的态度一点涵养都没有。就在两个月前,母亲发现我胳膊上的伤痕后,就气急败坏地骂我,说我不争气,说我学流氓。我听了这话,差点拿刀自杀。我觉得自己很不幸地生活在这样的家庭。”

自虐是证明自己的存在

李耘,16岁,昌平某校学生。

“我不是多愁善感的人,但我有自己的隐私。割腕,对我来说就是隐私。今天,我之所以愿意说这件事,是因为从你的稿子里知道,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同龄人也在做这件事情。这让我感觉有些意外。”

孤独和快乐都是自己的 孩子自虐因渴望关爱

2012-2-22 15:05:53 荆楚网 高琛琛

“女儿一烦躁就揪自己头发,我该怎么办?”“让儿子罚站,他竟然扇自己耳光!”孩子居然伤害自己,家长不由惊慌失措。记者在不少育儿网站发现,“孩子自虐怎么办”的求助帖比比皆是。

被责骂 男孩针扎自己

明明(化名)今年5岁,妈妈常年在外地工作,家里多是爸爸王先生带他。前不久,因为和小朋友抢玩具,明明把对方的脸打肿了。回到家,王先生对明明劈头盖脸就是一阵骂。但明明接下来的举动让王先生目瞪口呆——他不知从哪儿弄了一根针,往自己手背上一阵猛扎。王先生一把抢过针,可明明的小手已经开始流血。这让王先生胆战心惊。

要玩具不成 女童竟撞墙

上周末,妈妈带4岁的妍妍(化名)去同事家与同事的小女孩玩。妍妍拿着小伙伴的娃娃,非要妈妈也买一个。见妈妈不理,妍妍把娃娃一丢,小脑袋往墙上直撞。妈妈大惊失色,同事赶紧把娃娃送给了妍妍。妈妈回家问过爷爷奶奶才知,妍妍已经有过好几次这样的举动了。

自虐是孩子渴望关爱

小小年纪的孩子,为何做出如此过激的行为?武汉市儿童医院儿童心理专家林俊主任医师分析,孩子可能在某一场合无意中发现,伤害自己,父母会很紧张,会满足自己的要求。得到了这样的强化刺激,下一次他们会继续伤害自己以达到目的。如果是这样,家长在孩子自虐时不要惊慌,在安全的前提下,应转移其注意力,直到其回复正常情绪,再给予安抚,强化孩子的正面情绪。

学习积极性被激发了

一、案例

俞奕伟同学从小父母离异,跟随母亲,母亲只有26岁,整天只知道玩乐,对他不闻不问,生活上、学习上,从不关心,一直有外公外婆照顾。他上课胆子很小,从不举手发言,老师请他回答问题,总是很紧张,学习很被动,提不起学习积极性,成绩提不高。并且他有离群现象,从不与小朋友交谈、玩耍,性格非常孤僻。甚至经常和同学发生口角、乱发脾气、说谎、不遵守纪律等行为。

二、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来去分析,一般来说,在小学阶段孩子都与母亲比较亲近。但俞奕伟同学的母亲从不关心他,对他不闻不问,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产生了“欲爱不能,欲恨不忍”的矛盾感情。他从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两位老人没有文化,除了让他吃饱穿暖,生活上、学习上很少关心他。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张志炯同学造成了性格孤僻,不合群,自卑感强,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经常和同学发生口角、乱发脾气、说谎、不遵守纪律等行为。我对俞奕伟同学进行了心理辅导,方法如下:

1、对症下药

从俞奕伟同学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渴望关心,希望得到爱。为了对他对症下药,我分析了他的心理,慢慢地与他亲近,找他谈心,给予他更多的爱和关心,经常让班干部与他一起玩,辅导他做作业,让他感受到了别人的温暖,让他感觉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爱他,关心他,并表示愿意与老师、同学做朋友。

兴趣是一种兴奋剂,人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他就不会把学习看成沉重的负担,相反,他将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出现,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愉快的学习中去。

比如:在一次语文活动课的教学中,我让大家词语接龙。我出了一个词语,让大家尽快接。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这时,我发现俞奕伟同学情绪高涨,一次次举手,便多次叫他来接,虽然他的回答有时是错的,但他的兴趣一直很高。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发现他的书包里多了一本《好词好句》,并且经常在课余时间拿在手中翻阅。

2、提高学习积极性

为了激发俞奕伟同学的学习语文积极性,为了使他有参与学习的机会,在课堂上,我总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他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在课堂活动中常以分组形式进行活动,每组为四人,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他搭配在一起,组内人员人人担任一定的角色,具有一定的责任,分别为:召集人——组织讨论,鼓励组员人人参与,避免个别人话语霸权;记录员——记录每人发言的要点,如实反映情况,防止信息削减;记时员——控制每人发言的时间,做到人人发言;噪音控制员——控制讨论声音,以免影响其他小组,让他担任噪音控制员。这样安排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平等性,为他营造了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开口锻炼的机会、发言的权利,避免了课内只给少数学生有发言机会,改变了一个发言全班听的局面。以往,他由于不懂、不会说、怕说和没想说等原因,极少举手,常处于“听众”的位置。现在在小组活动时,高中层次学生成了“桥梁”,他们的积极发言为其树立了“小组活动积极参与者”的形象,并在召集人的鼓励下,慢慢地激发了他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热情。这样他在小组学习中,有机会向同伴学习,增强了自信心,愿意表达和寻求帮助了,改变了处于“听众”的位置。在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使他得到了开口锻炼的机会、发言的权利。在小组学习时,教师巡视小组之间,了解情况,当讨论遇到障碍时,帮助学生理顺思路,适当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学习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交流,对他总给以优先,让他先回答,简单让他来说,再组织评价,错误的地方及时给予纠正,保证他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他在自己主动参与学习中获得知识,培养了他主动参与的能力。同时,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俞奕伟同学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在课堂上,经常认真听课,积极发言,学习主动多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也进步了。

3、借举手之劳激情鼓励

一次语文月考,成绩一贯倒数的俞奕伟学生出乎意料地取得了中等的分数。我在班上表扬了他的进步,并指出只要努力谁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同学们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他更挺直地坐着,专注地听着讲课,眼睛里充满了喜悦和兴奋。课间我又安排全班同学的订正试卷都交这位同学批阅,要求他先订正好自己的试卷,不是一般地完成,而是要做出最好的答案。听了我的安排后,许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啧啧”的声音,既惊讶又羡慕。这位同学把订正好的试卷给我看,我不由眼睛一亮:他不仅订正好了试卷中的错误,而且有些被批正确的答案又重新做了新的答案,书写又是那样工整、清楚,俨然是优秀学生的做派。我心里暗暗地高兴。我微笑地问他乐意不乐意做一回小老师,帮助老师做好订正检查工作。他说:“老师能相信我,您就放心,我一定能把事情做好。”平时在老师面前总是沉默寡言的这位同学,终于也能在老师面前不拘谨了。事后,他还说:“我要加倍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俞奕伟同学在我的努力下,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在课堂上,经常认真听课,积极发言,学习主动多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也进步了。

同时,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信任,给了俞奕伟同学无穷的力量,他终于发现了自己的潜能,他开始努力学习了,改掉了自己身上的坏毛病,他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关心集体,同学说他好象换了一个人

消除自卑,建立信心 案例:

说起我班的陈敏杰同学,任课的老师无不喊头疼。学习成绩差姑且不说,上课还经常捣蛋,扰乱课堂纪律,影响其他学生的听课。生性顽皮的他,还经常让老师为他操心,因为他时常会闯祸,如打架„„诸如此类的,数不胜数。家长也拿他没办法,遇见老师告状,就一味地教训他,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加剧了他逆反的心态。学习上的落后,使他总感到抬不起头来,有自卑的心理。在这一情况下有时的他就故意以违反纪律,出风头的形式来显示他的胆量和所谓的本事,其实他的心理非常苦恼,矛盾。分析:

现代心理学家指出:情感对人的行动具有动力能力。其实这种功能一旦运用到差生的转换工作中,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针对此类后进生心理上的表现,可以因材施教。1 恢复自尊,树立信心

后进生通常很自卑,因为学习成绩差,学生都看不起他。在这种自卑的心理影响下,他们对学习不够努力,觉得努力也不够用。老师们的批评和帮助对于他来说无动于衷。因而,帮助他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显得很为重要,这也是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2 及时鼓励,循循善诱

根据我班的这位同学的特点,我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进行批评。而更多的是对他进行表扬,对于在他身上出现的闪光点,哪怕仅是一点点,我都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此外,作为教师的我对他的缺点尽量做到不向家长“告状”,而是选择时机,个别指出。即使是批评也很注意适度,从关心和爱护的角度出发,不讽刺,挖苦,伤害其自尊心,而是循循善诱。3 以情动人,心灵交换

在一段时期的接触下,我发现康吉宇同学对老师有“戒心”。于是,我用真情来感化他,使他相信老师的真情善意,并深深地懂得,老师这样做都是为了他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他的戒心,由“戒心”转换为“贴心”,唤起他们对老师的爱。这种爱会更多地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如喜欢上他的课,积极回答问题,努力完成作业。长此以往,必消除他的逆反心理。4 融入集体,感受温暖

对于康吉宇同学,我经常鼓励他融入到集体中,鼓励他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使他在空间上接近班集体。与班集体在一起的时间多了,他的心自然而然地会对集体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这时。老师在深入地引导,使他们在心理上进一步地接受班集体,接受同学们的是非观念和对事情的看法。亲近家长,加强沟通

时间告诉我们,学校教育是否成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支持。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效果。因此,要帮助这类学生的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全方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氛围,帮助孩子摆脱心灵的困境。6树立榜样,促进转换

学生的模仿性强,教师必须处处以身作则,发扬自己以身立教的示范作用,以引起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模仿。同时,教师要适当地表现自己优秀的品格,强化其影响作用,促进后进生的转换。总之,老师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及时疏导,关心这类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因势利导,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残是种变态心理行为 若不及时治疗会发展为自虐狂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的潘小平主任告诉记者,高明5名中学女生的自残行为是一种病态症状,不能完全归罪于学习压力,她们应尽快接受心理治疗,否则病情严重的话会发展成为自虐狂。

当潘小平主任获悉有5名女中学生同时有自残行为时,表示十分吃惊。她说在平时的心理咨询门诊中,因学习压力而导致有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的中学生不少,但有如此之多的

学生同时有自残行为的则十分罕见。

据潘主任介绍,自残是一种变态心理行为,行为人在其他方式得不到自我满足时,就会通过自残来实现自我满足。像这5名女中学生,因为成绩不好,学习压力大,常被人欺负,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自尊,她们会觉得自己既然做什么都做不好,就会通过自残来发泄。她们用刀片割自己,让别人看到流血,看到伤痕,其潜意识是告诉别人:谁说我不行?我连自己割自己这种常人做不出的事我都能做,还有谁能欺负我?所以在割了手腕后,她们会很舒服,并以此来实现所谓的自我价值和成就感。这实际上是一种危险的行为,根据变态心理学的分析,自残与人格特征、本能、知识、个性有着较密切的联系,所以不能完全归咎于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以及来自学校、家长的压力,而是要对自残行为人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否则病情恶化将会发展为自虐狂。潘主任就曾见到一位自虐狂的病人,把用刀不断地砍自己看成是一种乐趣,一见到自己流血就会兴奋,像这样的病人,医生将其归为精神病人,需要服药治疗,治疗难度较大。

潘主任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据本报报道的情况,自残的5位女中学生目前还只是一种行为,还未达到“自虐狂”的程度,如不及时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潘主任表示,她愿意为5位女中学生提供治疗,希望她们可以健康成

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与疏导

许多中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受挫,不断发出“做人难”的感叹,因而知难而退,把自己封闭起来,最终导致冷漠、孤独,有的甚至走向轻生的道路。中学生人际交往受挫的原因很多,就心理方面而言,恐惧、自卑、封闭、孤僻、自傲、嫉妒、自我中心、多疑等心理障碍是造成交往受挫的主要因素,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剖析: 1.自卑心理造成交往受挫

有这类心理的学生往往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能力没有信心,只知其短不知其长,在交往中害怕其他同学不理自己,担心遭到其他同学的耻笑和拒绝,不敢主动,积极地与其他同学交往,怕见人、怕见生人、怕与人当面说话,特别是有异性在场时,表现笨嘴笨舌,面红耳赤,有的不敢正视,甚至于出虚汗、发抖、心慌意乱,久而久之使自己的性格变得孤僻和古怪起来,明知不该如此,但无法控制,从而产生了“社交恐怖症”。一些中学生害怕考试不及格,担心学业不佳,担心评优落空,担心自己的体力、能力不是一流的,害怕寂寞、孤独等。这些恐惧心理使他们生活暗淡、不愉快,给他们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于是就对人做假,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消除自己的不安,从而拉大了自己与周围同学的距离,人际关系变得疏远。著名的俄国作家契柯夫曾写过一篇文章《小公务员之死》,故事是这样的,这位公务员去剧场看戏,正在看得“非常愉快时”,突然打了个喷嚏,一星子唾沫飞到前排将军的光头上,他发现这位将军是自己上司的上司,立刻惶恐万分,将军并没有介意,而他却焦虑异常,散戏了,他心慌意乱地赶紧向将军道歉,将军觉得无聊,表情木然地走了,他更加心惊肉跳,觉得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过错。第二天,他悔罪般地找到将军办公室,还想解释,将军愤然极了,大声斥责他出去。这位公务员的精神再也承受不住了,心力交瘁地回到住处,夜里便死了。这位公务员之死,主要是由于在交往中严重的心理障碍所造成的,可见彻底消除社会中的心理障碍是多么重要。

2.孤僻心理引起交往受挫

孤僻心理的表现主要有两种。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另一种是自惭形秽,害怕别人不接纳自己,因而独处一隅。前者我们称之为“清高型”,他们总觉得别人都是低级无聊、庸俗浅薄的,不值得交往。由于这种傲视一切的思想在作怪,即使有时想“迁就”一下他人,也显得很不自在,别人自然也不愿接受这种恩赐。这种“傲慢与偏见”最终是自讨苦吃。后者我们称之为“自惭型”,他们往往因生理上的某些缺陷而常常体验着不能与常人相比的失望和痛苦,往往产生自轻自贱的情绪,由此陷入孤独的境地。

3.自傲心理所致交往受挫

自信心是青少年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品质,但过分自信,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傲慢自负了。三国名将关羽,虽战功显赫,威震四方,过五关斩六将,但因为傲慢自负而落得败走麦场的下场。西楚霸王项羽,骄傲自大,不可一世,听不进谋士范增的劝告,演自刎乌江的悲剧。可见“谦受益,满招损”,实际上自卑、自负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结果,对自己评价过低,只看到缺点而看不到优点,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过高,只看到优点而看不到缺点,产生自负心理。要培养自尊自信心理,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善于发挥优势,才能创造成功记录,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

 4.嫉妒心理造成交往受挫

它是个体内心对他人优越地位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人称“红眼病”。青少年学生的嫉妒心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学习,学习成绩优秀,人际交往能力强,工作成就出色的人往往成为嫉妒的对象,而在这些方面相对较差的人难免会产生失落感,甚至心怀不满,充满故意。②才貌,是指人生的智慧和外貌,优秀的才貌和女孩的长相,它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才貌较差就会产生嫉妒心理。作为中学生来看,要理智处理嫉妒心理,首先要正确看待人生价值,摆脱私人杂念,心胸开阔,不要花时间和精力嫉妒他人的成功。其次要发挥自我优势,事事想超过别人,处处要胜人一筹,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必须正确评价自己,从病态的自尊心和嫉妒感中解放出来,密切交往,从而让对方的优势对自己有所帮助。

5.自我中心造成交往受挫 有些中学生把“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等奉为座右铭,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等统统掩盖起来,试图与世隔绝。严重者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因而隔绝了人际交往。自我中心在交往中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有些中学生为人处事往往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兴趣和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令人叹惜的是,有些中学生死守自己的一切尊严,将自己困在狭窄的自我圈子里,竭力为自己建立一个完美的形象却又无力“独自作战”,而强烈的自尊使得他们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援助之手,使自己平添了几分烦恼:封闭、孤立、隔离、自卑。

6.多疑心理引起交往受挫

有些中学生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如果别人在一起说话时对自己投来了不经意的一瞥,他会认为别人在说自己的什么坏话;如果有人开了极平常的善意的玩笑,他也会信以为真,怀疑别人早就对自己有意见了,即使是别人相互之间的指责,他也会认为这是“指桑骂槐”。有些同学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蒙受了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焚,不再相信任何人。由于多疑而不相信别人,人为地局限了交往面,失去了中学生本应享受的一份欢乐,同时,还挫伤了别人的感情。多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了人的手脚,使人远离朋友,远离人群。作为我们青少年来看,要让情绪的表达合乎常理,合乎常情,即喜怒有常、喜怒有度,不能随心所欲,特别是在情绪不好时,不要随意迁怒他人,从而引起口舌大战,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友情,有的同学血气方刚,易义气用事,不顾后果,往往会干出令自己后悔莫及的事。

7、不能很好地建立真挚友情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黑夜的唯一光亮。”真正的朋友,往往是在逆境和患难之中获得的。奉承,迁就并不能保持友谊,只有正直和忠诚才能使友谊巩固。“浇树浇根,交人交心”,作为青少年来看,选择朋友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志同道合,要注意真正的友情与“哥儿们义气”的区别。有些同学,不讲原则、不分是非,为了“小团伙”的利益,容忍原谅包庇“哥儿们”错误,不该出手时乱出手,甚至以身试法。作为青少年来说,我们主张“先择后交”,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结交坏朋友,会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一些坏思想,坏习惯,阻碍我们的进步。因此,青少年要不交损友,善交益友,乐交净友。

有些同学的交往范围已从校内、班内扩大到校外,校外的一些社会青年借口到学校内找同学,顺手牵羊,或者故意做出一些损害其他同学利益的事,如偷自行车,实质上是有的学生引狼入室了,因为你们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是非观念不强,容易上当受骗,容易被他们带去做一些不符合我们身份的事情,如上网、打游戏机,看录像甚至做违法的事,所以我们不主张结交校外的同学或朋友,毕竟他们中的某些人没有职业,无所事事,往往容易惹事生非,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从而牵连到你。以上分析了当前中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心理障碍及解决办法,同学们首先要运用自我力量尝试克服,如果克服不了可以大胆向老师、父母、同学请求帮助,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扫除障碍。

1.恐惧心理引起交往受挫

恐惧心理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致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常称社交恐惧症。一些中学生害怕考试不及格,担心学业不佳,担心评优落空,担心自己的体力、能力不是一流的,害怕寂寞、孤独等。这些恐惧心理使他们生活暗淡、不愉快,给他们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结果导致个别同学一见生人就脸红,说话紧张,词不达意,甚至不愿在公共场所露面,不愿接触他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或者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惟恐自己达不到人们的评价标准而被人耻笑,于是就对人做假,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消除自己的不安,从而拉大了自己与周围同学的距离,人际关系变得疏远。

2.自卑心理造成交往受挫

自卑心理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不行,因而丧失交往的勇气和信心。自卑的浅层感受是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一些中学生当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面对周围的“佼佼者”,自己原先拥有的光环不再那么耀眼时,便自惭形秽,形成自卑心理。自卑的同学有的期望过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在交往中总想使自己的形象理想完美,惧怕丢丑、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绝与耻笑。这种心理使自卑者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因而常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范围内,不敢涉足新的交往情境,因而他们的交往水平很难提高,这又使他人降低了对自己交往能力的评价,变得更加自卑。

3.封闭心理引起交往受挫

有些中学生把“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等奉为座右铭,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等统统掩盖起来,试图与世隔绝。严重者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因而隔绝了人际交往。

4.孤僻心理引起交往受挫

孤僻心理的表现主要有两种。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另一种是自惭形秽,害怕别人不接纳自己,因而独处一隅。前者我们称之为“清高型”,他们总觉得别人都是低级无聊、庸俗浅薄的,不值得交往。由于这种傲视一切的思想在作怪,即使有时想“迁就”一下他人,也显得很不自在,别人自然也不愿接受这种恩赐。这种“傲慢与偏见”最终是自讨苦吃。后者我们称之为“自惭型”,他们往往因生理上的某些缺陷而常常体验着不能与常人相比的失望和痛苦,往往产生自轻自贱的情绪,由此陷入孤独的境地。5.自傲心理所致交往受挫

自傲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为傲气轻狂、居高临下、自高自大,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高兴时手舞足蹈,海阔天空,不高兴时乱发脾气,很少考虑对方的反应。与熟识的人相处,常过高地估计彼此的亲密程度,使对方出于心理防卫而疏远他。有的在一些后进生面前自我炫耀,轻视他人,常使对方感到难堪、窘迫;有的过高地估计自己,傲视一切,不能与人平等地交往。

6.嫉妒心理造成交往受挫

嫉妒心理是中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大敌,往往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嫉妒心理出现以后,很快就会导致嫉妒行为的发生,如中伤别人、怨恨别人、诋毁别人等。而更强烈的嫉妒心理还有报复性,它把嫉妒对象作为发泄的目标,使其蒙受巨大的精神损伤。实际上,嫉妒心理及相应的嫉妒行为除了能暂时平衡嫉妒者的心理之外,毫无可取之处。一方面,身受其害的嫉妒对象会远离这个“作恶多端”的嫉妒者,旁观者也会对嫉妒者的小人行径不满,嫉妒者以前建立的一些人际关系也可能由此而失去和谐,变得紧张起来。另一方面,嫉妒者并不是一个胜利者,他们自己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痛苦,在以后的交往活动中会裹足不前,不敢与那些条件优越或有很强能力的交往。

7.自我中心造成交往受挫

自我中心是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在交往中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有些中学生为人处事往往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兴趣和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令人叹惜的是,有些中学生死守自己的一切尊严,将自己困在狭窄的自我圈子里,竭力为自己建立一个完美的形象却又无力“独自作战”,而强烈的自尊使得他们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援助之手,作为交往心理障碍的自我中心极大地缩小了一个人的交往领域,告别了老朋友,也阻挡新朋友的出现和亲临,使自我中心者又平添了几分烦恼:封闭、孤立、隔离、自卑。

8.多疑心理引起交往受挫

多疑是一种完全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心理,他们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或是无中生有,结果认为人人都是假的,不可信,人人都不可交。有些中学生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如果别人在一起说话时对自己投来了不经意的一瞥,他会认为别人在说自己的什么坏话;如果有人开了极平常的善意的玩笑,他也会信以为真,怀疑别人早就对自己有意见了,即使是别人相互之间的指责,他也会认为这是“指桑骂槐”。有些同学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焚,不再相信任何人。由于多疑而不相信别人,人为地局限了交往面,失去了中学生本应享受的一份欢乐。同时,还挫伤了别人的感情。多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了人的手脚,使人远离朋友,远离人群。

二、心理障碍克服方法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不仅影响着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而且影响着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中学生要努力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提高交往水平。

1.正确认识自我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过低,都将会阻碍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多方面、多途径地了解自我,不只从稳定的生活世界周围,而是从自己的整个生活经验来了解自己。既要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也要了解自己操纵周围事物,把握周围世界的状况;既了解自己的能力、身体特征,也了解自己的性格、品德等等。这样,才可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自己在范围广大的交往领域中适应各种交往情境。其次,要让学生学会从周围世界中获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避免自己的主观理解所带来的误差。另外,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还要学会认识自己的实力,避免自傲或自卑心理的产生。最后,要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也要了解自己的短处,以便更好地在交往中过程中吸取和学习别人的长处。

2.客观地悦纳自己和他人

成熟的、健康的交往模式应该是“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这种心态的特点是,充分体会到自己拥有一种强大的理性能力,并对生活的价值有恰当的理解,是相信自己与相信他人,爱自己与爱他人的统一。这种人能客观地悦纳自己和他人,正视现实,善于发现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光明面,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进取、和谐的精神状态。“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的心理状态,既有助于人际交往,也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喜欢自己,也喜欢别人,学会爱他人并能体验和接受他人的爱,尊重自己,同时更要尊重他人,以奠定平等交往的心理基础。

3.掌握交往技能

人际交往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掌握以下几种交往技能: ①避免争论。心理学家建议,解决不一致的最好途径是讨论、协商,而不是争论。争论的结果,往往是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

②宽容别人。在人际交往中,切不可因为别人有这种那种缺点就模加挑剔、指责,甚至故意疏远、嫌弃别人,那样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③真诚待人。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一种特征。要做到努力地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不是把自己的价值观、个性强加于人;当别的同学有求于自己时,只要是正当要求,就要尽自己所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当别的同学有困难时,要主动地去帮助。

④善意批评。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要想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为别人的错误提供必要的反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掌握以下几种批评的技巧: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入手,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间接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批评的措词和态度应该是友好、真诚的,使对方感受到你批评的善意和友情。

⑤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在交往中应做到不卑不亢,自然地与人交往,而不是刻意地想引人注目,惹人喜爱。那样做反而会惹人生厌。

⑥少说多听。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要善于聆听对方的谈话,而不能只顾自己滔滔不绝,让对方做你的听众。

⑦增加交往频率。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要主动地找同学谈谈心,讨论一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互相传递信息;也可以一起下下棋、打打球;还可以搞点郊游、远足之类的集体活动,以加强对对方的了解和信任。

⑧坦然认错。交往中,如果发现自己有什么过错的话,要尽早地向对方认错,争取对方的谅解。切不可为保全自己的面子不敢认错,甚至文过饰非,那样势必会失去对方的信任。

第二篇:问题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问题学生心理辅导个案

心理健康是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心理辅导和教育手段等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它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上产生矛盾和斗争,会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甚至发展成为精神障碍。面对学业上的压力,师生、同学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以及父母过高的期望,学生心理承受力显得十分脆弱,一旦遇到挫折,常出现失常或过激的行为,有的甚至走向极端。而在学校里,教师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熟悉,而且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情况熟悉,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惑,是学生最佳的“心理医生”。我们为师者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个案基本情况

李海萍从我接手以来,下课总是到处乱跑、上课总是坐不好,好像凳子上布满了钉子,一坐定就痛。更可恶的是,他上课老搞小动作、走神、打扰同桌的听课、有时甚至特意在课上冒出一两句话引起哄堂大笑,严重影响到同桌及周围同学的正常听课。下课还经常去网吧不在宿舍,也经常跟同学闹意见,不是小打这个,就是骂那个,投诉他的同学可从来没有停止过。但他也有闪光点:头脑灵活、接受能力强,反应能力快,是一位带有小聪明的小男孩。于是,老师的责任心促使我暗暗下了决心:让他从野孩转变成乖孩,这对他自己、对同学都大有好处!

二、调查研究,查明原因

经过家访,与家长交流;再加上平时细心观察他与同学的交往、与他本人谈话中了解到:

1、家庭原因:无人管教

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会有一个问题家庭:

他在家是没有管的,他爸很忙,整天不在家,妈呢?每晚都出去玩,不是去打牌就是打麻雀或做什么其它的。曾因为他去网吧上网的问题,我和他的妈妈反映过情况,她妈却说得很好听:“有这样的事吗?不会吧?我每天问他在学校怎样过的,他都说很认真听课学习的。”最让我生气的是,每当我与他的家长沟通时,她都显示出很重视的样子,还说:“只要他有什么情况尽管跟我说,我一定会教育他的。”但结果第二天还是一样!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

2、自身原因:自制力差

据老师和同学们平时对李海萍的观察了解,他的学习习惯比较差,爱动,爱讲话,经常管不住自己,不仅是在英语课上,其他课上他也如此。他的这些行为正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3、老师原因:简单处罚

李海萍由于调皮捣蛋,被投诉的次数可以说是十个手指头都数不清。老师也自叹黔驴技穷,便罚他站壁角:“好好站着,好好反省,放学再回家”。起初,还站得挺好,过没多久,就开如自得其乐了。老师看见了呢,就立得笔直,做深刻反省;老师一转脸,瞬间换了副面孔,一会儿跟同学挤眉弄眼;一会儿踮起脚来东张西望;一会儿哼哼唧唧。可见,这种简单处罚对他已经毫无效果了。

三、对症下药,实施措施

(一)、从家庭入手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正如鸡蛋与温度。没有适宜的温度,鸡蛋永远也变不成小鸡。

1、榜样的原则。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家庭教育的最主要的原则之一。俗话说:欲教子者先正其身。这是告诫做父母的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不要忘记旁边有个正在成长的以你为榜样的孩子。我与马小杰的家长约法三章,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改变他的不良习惯!。

2、教育一致性的原则。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诸方面教育共同影响的整体成果。如果各行其事,彼此矛盾或互相抵消,教育是不会成功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不但要密切配合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使其取得一致。我与李海萍的家长约法三章:出现了问题就尽量寻找方法去解决,而不是只把责任推给老师,而自己作为家长则无动于衷!

(二)从学校入手

自制力是孩子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它可以克服任性、多动的毛病,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意志和能力,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与今后的不断发展。针对李海萍自制力差的特点:我常找这个孩子单独谈话。在谈话中,我肯定了他的优点,告诉他,他是个思维活跃的孩子,老师非常喜欢他,可就是在课堂上有时有点控制不住自己。如果,他能坚持改正这个小缺点的话,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老师期待着他的表现。孩子有点不敢相信、但又有点欣喜地答应了。而当课堂上他再开小差时,老师一个带着微笑的眼神,或者是凑到他耳边低低讲几句话,他马上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带着腼腆的笑容,改正了。

对于李海萍的“投诉”,我知道,简便罚站对于他来说已经失效了。真可谓“特殊人物”特殊“处理”!记得有一次:下课铃刚响不久,报告的学生又来了,“老师,海萍和阿谋又吵架了,而且比上次更凶,就快动起手来了。”听了一学生的汇报后,我马上来到现场。海萍抽泣着说:“是他先打骂的,我就准备打他了”。听了这话,我强忍怒火,心平气和地对肇事者竖起了大母指:“骂得好!骂人最练习口才的最佳方法,你们看海萍骂得比作家还有水平呢!”围观的同学哈哈大笑,海萍也掩饰不了他调皮本性,做了个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鬼脸。我接着把小黄拉到一边,再进行批评教育:“你不要以为自己就没错了,他是错第一,你是错第二,因此,你也要罚。不过现在给你机会,你马上想办法与阿谋和好,等会两人手拉手地来向我认错,两人就免罚了。”海萍马上转身向阿谋走去,我也回来办公室。大约15分钟后,两人真得手拉手的来找我了,后来可想而知,肯定是皆大欢喜,我认为宽容他们就是宽容自己吧?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大度是一种长者风范、智者修养。当你怒气冲天时,切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于学生之间的小问题、小纠纷,不是要不要管的问题,而是怎样管的问题。教育无小事,事事关乎着一名学生的情感。当我们用心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得到的却是一代人思想的进步和升华。面对学生犯错时,如果能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孩子犯的过错,无声胜有声,让学生自我纠错、排除孩子之间的纠纷。

四、个案的教育效果

通过家长、同学、老师的努力,李海萍的自我控制有了明显增强,注意力也比较集中了,学习节奏加快了,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作业书写认真,特别是抗干扰能力,已初步形成,学习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五、个案教育引发的思考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我们老师要便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我们要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其心理教育,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明确自己是学生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这一特殊角色,应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利用班集体的优势和特点,向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他们有理想、有抱负,追求美好的生活,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迎接未来社会的严峻挑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要有一颗阳光之心,把它的光和热洒向每一个孩子,可造就一个生机盎然、绿意蓬勃的美丽世界,让孩子能更健康地成长!

第三篇:心理问题学生辅导总结

心理问题学生辅导总结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想和矛盾对在校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正直成长中的中学生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之中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和集中于青春期的各种冲突,使中学生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有些心理问题甚至是非常严重的,为此我们对在校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知识问卷调查,由于是不记名的问卷,因此学生的答卷坦白、明晰:在学习上存在自卑、惧怕、焦虑、厌学等心理,在生活上有攀比、贪图享乐的心理,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有严重的逆反心理,在交往中存在偏执、惟我独尊的心理。以下是对中学生中常见的6种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对策的分析。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贪图享乐心理

现在有不少中学生认为“享乐主义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艰苦奋斗是上一辈人的事,与我们这一带人毫不相干”。于是就追求享乐、贪图安逸,追时髦、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在学生中越来越严重。这种思想在行为上具体表现为:不爱劳动,怕脏怕累;好吃零食,花零钱多;衣着讲究,互相攀比。2惟我独尊心理

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愿望的实现中,处处都得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世中,只能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不知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去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3逆反心理

中学阶段由于年龄的特点,不少学生因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思考,对榜样和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纪律要求消极抵抗。

4自卑心理

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低人一等,不可救药,变得心灰意懒,消极颓废,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还有部分中学生没有某些缺陷与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不被喜欢的位置,优柔寡断,没有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快乐。

5惧怕心理

就中学生群体而言,存在着优等生惧怕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的现象;就中学生个体来说,存在着惧怕数学、语文或英语、惧怕使父母希望落空,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现象。一旦惧怕惯了,往往就形成性格上过于羞涩和胆怯,从而产生心理问题。他们会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学习上会随大溜,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

6厌学心理

有些中学生缺乏认真、刻苦、勤奋、钻研的精神,加之心理上的重重矛盾,如:渴望尊重却遭受歧视,自尊心与自卑心的矛盾,要求上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纪律约束与自由散漫的矛盾,等等,造成厌学等心理问题。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1家庭的影响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偏重智力开发而不顾其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对他们提出过多的苛求。过重的压力,繁多的学业,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社会影响的机会全部挤掉。而孩子的心理健康,则没有多少家长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家长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智力开发一样重要。由于父母对心理教育的忽视和无知,导致了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智力开发严重失衡。智力开发超前,心理发展滞后,在中学生身上形成强烈反差。重智力、轻心理的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心理素质造成了严重的先天不足。与此同时,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赏罚褒贬,极其世界观、信仰、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对具有高度模仿性而缺乏选择性的中学生来说,起着性格上的奠基作用。一个人如果从小就生活在“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家庭里,接受所谓“为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的教育。以“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为人生性信条,那么,在这种家庭环境里成长的人,必定是心胸狭窄的人。2 社会的影响

当今的社会正处在变革时期,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影响人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出现了某些不健康的思潮与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并存的局面。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在猎奇心的驱使下,有时也会去其精华,取其糟粕。如随着电脑的普及和淫秽、凶杀等不健康录象制品、不洁书刊的泛滥,学生接触社会传媒不良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他们往往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学校的影响

当前,由于不少学校还未实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了衡量学生有没有出息的唯一标准,学生也将考试升学的挫折看成是人生的挫折和失败。而由于学校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又没有预先告诉他们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学生在考试、升学的挫折面前,想到家长或教师的斥责,自然感到惶恐,感到前途渺茫,有些人

便选择了逃避,对自己彻底放弃,有的甚至离家出走,给家庭、学校、社会,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应有的缺憾。

另外,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心理上疲劳,情绪焦虑不安。不少学校的课业负担体现为“三超”即:超负荷的学习量,超高的学习难度,超常的学习时间。在教育方式上,一些教师的做法却是反教育的。据笔者调查,目前,有少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用警告、讽刺、挖苦、揭短、遗弃等手段代替思想教育,用简单粗暴的惩罚手段代替严格的管理,用威胁的手段代替激励。这些“精神虐待”现象并非教师有意所为,他们的出发点是敦促学生上进成才,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心理学家指出,精神上受虐待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心理和思想伤害,可能比肉体受虐待的孩子更大,因为这是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严重摧残,而自尊心受到挫折的人,又会出现多种心理障碍。学生自身的原因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发展错综复杂,他们追求成人感,有独立性意向。但这些心理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依赖性出现矛盾。他们只要求权利却不愿尽义务,只要求被爱而又不懂得爱别人。由于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较低,产生“明于知人,黯与知己”,“严以责人,宽以律己”的不良倾向。一些学生过于自信、自负,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新的驱使下,故意表现得蛮横无理,甚至有意与教育者对抗,行为表现与教育者的意愿往往背道而弛。此外,中学生处在青春萌动期,对异性有好奇心和神秘容易出现早恋问题,期间要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那些落入情网的学生,往往精神萎靡不振,形成心理障碍。有的紧张、恐惧、羞涩;有的苦闷、自卑、惆怅、失望、孤独、悔恨、愤怒。

三解决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一些标准,知道解决心理问题困扰时的解脱方法。二是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沟通的目的。四是家校连手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应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作些宣传,让家长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家校连手形成合力,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素质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领导要为教师提供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应成为教师的必备素质,应成为考核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自觉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自觉的调试自身的心理状态,不以自己不良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如有

不悦,应及时进行排遣,万万不可把目标转向学生,要知道教师不经意的伤害会使学生心灵遭受极大的痛苦。总之,每一位教师都应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优化课程结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要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优化课程结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一定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充实并丰富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内容。二是删减目前基础教育教材的某些内容,降低某些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选修课、活动课的设置,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种学习是在比较放松的氛围中吸纳知识与技能,不会有过重的负担。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融洽班集体的关系

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然而由于目前学校的教育以升学为目的,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导致学校生活紧张、单调。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从客观上束缚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这样的班集体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也就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咨询、学习小组、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在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5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即主要依靠自己解决自身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教师不可能教学生一辈子,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使其受益终生。部分中学生过多的失败体验使他们很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提高中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客观地自我评价,找到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产生自我激励,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体验,从而实现自我调控是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的关键。一方面,坚持悦纳原则,教师不仅要善于愉快地接纳每一位学生,而且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纳悦情感,使得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并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制定目标及有计划的实施,培养学生保持适度的学习紧张感,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逐步提高学习成效;第三,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将心理活动与行动效果紧密结合,学会总结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失败的教训和进步的经验,增强自我约束、监督和调控能力。

第四篇:问题学生个案心理辅导方案

问题学生个案心理辅导方案

案例:

张某是初一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均没有养成好。作业马虎,写字潦草,课堂上说话说不停,老师提醒批评能安静一下,但坚持的时间很短。合群困难,平时独来独往,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有时甚至用装怪或捉弄同学来引起大家的注意,可同学们反而更不喜欢他。在班上人缘不好,同学都不愿意跟他同桌。但劳动卫生比较积极,乐于为班为老师做事情。

张某是外来工子弟,单亲家庭。本来家境不错,但父亲因病而花费不少,最后不治去世,剩下母亲一人打工。母亲从事发廊工作,迟起夜归,张某的作息时间不太吻合,没有时间管教子女,只能在口头上要求,家庭教育缺乏。晚上张某在其工作地方学习、复习,环境嘈杂,效果很差,导致作业很多时候要重做。假期时候张某基本留守家中,或与其它同龄人活动,家长亦较少监管。辅导方案:

一、分析学生的情况

1.自身因素分析:张某遭受挫折(如纪律性差,受老师批评,同学不喜欢他)后引起多种反应,从效果上看有积极、消极之分。积极的方面是想要引起同学注意他,乐于为班里做事情;消极的行为包括攻击同学、不能专心听讲等。消极的挫折反应是成为他某些心理问题与行为的直接原因。2.家庭因素分析: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守护者,更是他们生活学习经济来源的支撑者。在孩子迈向成人的过程中,如果家庭成员由于疾病、天灾等离开人世,会对初中生稚嫩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母亲不能很好地管教他,未能给予孩子应有的爱和关心,这是造成他这样子的原因。3.学校因素分析:班集体是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条件。班级中如果存在某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将会对学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消极影响。其他学生对张某不喜欢也是造成他那样的原因。

4.社会因素分析:社会环境无形之中影响着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良的社会环境也就使人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张某生活的环境太复杂,会对他的成长造成负面的影响。

二、教育方法

为了让他对学习重新产生兴趣,在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树立起信心,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联系家长,家校合作

通过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劝说他母亲多与孩子交流,及时了解他的生活、学习情况。我把他的学习情况、性格、交往的发展状况分析给家长听,建议他母亲综合考虑张某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要求,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帮助他实现提升学习、友好交往这些目标。要注意观察他实现目标后的表现,帮助他及时调整并加以鼓励,循序渐进。2.采用关爱,树立信心。

在一次班会课上,我叫他到我办公室做一套题。趁此机会,在班上与大家约定,要用爱心感染他,耐心帮助他,他的缺点要包容,帮助他克服;对于他的任何进步我们都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在办公室里,作为教师的我主要扮演导演的角色,尽量与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和颜悦色的表情和他交谈,用语重心长的、幽默的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适时引导他。首先要接纳他,理解他,更加关心爱护他,并成为他的知心朋友;然后再适当选择个别或小组辅导形式,让他在和谐、轻松、安全的氛围中和教师交流,3.创造机会,融入集体。

我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在他从我的表扬、同学的赞许中对自己充满自信后,他的情绪产生了一定的兴奋性,让他以进一步成功的“可能”来引导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别人交往,体验交往的乐趣。让他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增添信心。4.自我认识,强化意识

适时给予他鼓励,让他自我认识到这段时间的改变,找出他改变后现有的优点,使他找到自信,然后慢慢地意识到自己该如何融入班集体,怎样才能做得更好。5.转移重心,设立目标。在他走出自我否定的低谷、重新恢复自信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明确地告诉他: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三、成绩与效果

在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之后,他改变了,已有了一定的信心,成绩又上升了。课堂上也能较认真地听讲,积极发言,比以前进步了许多,偶尔有特殊情况发生,也能领悟到并自觉改变。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且质量较高。对其它同学也热情友好多了,能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受到很多老师的欢迎和关爱。

在一次交谈中,他讲道,当我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是老师帮助了我,让我要勇于面对现实,并战胜困难,让我消除了自卑的心理压力,尽管我的基础很差,但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会学好的,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当然,作为教师我相信他所说的话是发自内心的,也相信只要他一直坚持下去,他一定会更加优异的。

第五篇:问题学生辅导.doc

心理问题指导之一:如何缓解学业焦虑?

高三学生学业焦虑主要表现为考试焦虑何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考试焦虑体现在对考分的过分看重,说到底市对自己未来前途的焦虑。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由于群体效应,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指标。二是不自觉地将获取高学历等同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学生渴望自我实现与现实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而导致的认知不协调。

只有减轻心理负担与学习负担,才能减轻学习上和精神上的压力,才能健康愉快地成长。为了缓解和消除考试焦虑,可以尝试以下几个策略:

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

未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不要过多地担忧将来的事情,而应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考前作好知识准备以及应付考试突发事件的对策和心理准备,有备才能无患。

不妨采用“极限思维法”,想象你所焦虑的事件可能的最坏结果。你就会发现现状还是值得乐观的。

学习动力不足(即学习动机问题)也常常令学生苦恼。一方面学生都有提高成绩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又容易产生浮躁、厌烦情绪,导致学习无动力或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分内在(具有持久性)和外在(具有短暂性)两种,学习者只有“知学”、“好学”并且“乐学“,从价值上给自己的学习以较高的评价,才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当然,学习的外在动机也是必要的,只有二者和谐作用,才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心理问题指导之二:正确看待信息问题

一些同学由于付出的努力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归因理念。精神分析者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一书中说:“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自卑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为我们发现我们所处的现状都是可以进一步改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卑也可成为一个进步的动力,人生正是在对自卑的不断超越中而渐入佳境的。

但是,持久的、过分的自卑感则容易造成心理疾患。在遭遇挫折时,建议同学们不妨尝试以下策略:

1、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

2、善于将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

3、体验内心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要相信之所以失败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或无效努力。

4、不妨制定阶段性目标。

5、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

6、增强自信心。

7、乐观、平静地对待挫折,因为挫折对于成功同样是必要的。

心理问题指导之三“如何改善人际沟通?

有许多学生因在生活、学习中存在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沟通困难而感到苦恼,究其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彼此立场、观点的差异。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不妨学会“换位思维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毕竟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

当然,最好还要有一些沟通的技巧,它会进一步改善你的人际关系。

心理问题指导之四:怎样克服精力分散?

中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走神儿”现象。造成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因单调刺激而引起的厌倦感,如学习材料重复、枯燥;否定注意对象的价值导致意志努力失败或放弃努力;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精神疲劳而引起的疲劳效应。“注意紧张状态”理论提出学习单元时间概念。由于个性差异,每个人的学习单元时间可能不尽相同,有人认为一个人的最佳学习单元时间约为25分钟,通俗地讲,一个学习单元时间即是一个注意紧张状态,学习者应避免在一个既定学习单元时间内分心。

可以尝试以下克服注意力分散的三步控制法:第一步,当出现某种滞涩情绪时,学习者应敏感地意识到,并提醒自己不能成为情绪的俘虏。第二步,尽快着手按已定的复习计划学习。第三步,继续学习,直到完成。

明白了上述道理,学习者就应该克服在一个学习单元时间内注意力分散的不良习惯,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心理问题指导之五:正确理解应试与备考

社会呼唤素质教育,学生呼唤素质教育。一些高三学生认为目前很多学校“应试教育”严重,因而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有逆反心理,这样的情绪在客观上影响了高三阶段的复习和备考。

首先,我们应当肯定,学生强烈希望推行素质教育,这是积极进步的表现。老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满腔热情地帮助后进生,而不是只把目光投向升学有望的学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不是只注重智育;要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不是搞满堂灌、题海战术。

其次,我们应指导学生正确看待备考和应试。“应试”与“应试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目前来讲,都需要考试。虽然高考制度还不够完善,有待于进一步改革。但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高考仍不失为一种较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手段。目前,我们国家还不可能普及大学教育,高考的竞争必然是很激烈的,我们应客观地面对这个现实,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使自己早日成才。

心理问题指导之六:摆脱苦闷自卑心理

高考前,我们不主张搞题海战术,但适当的备考复习还是需要的。有些学生由于几次考试成绩不好,就认为自己不行了,因而容易产生苦闷自卑的心理。

欲胜人,先胜己。复习备考,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消除苦闷自卑的心理,增强自信心呢?

第一,要正确看待自己。充分看到自己的实力,不要求每次考试成绩都能十分理想,不要因一两次考试成绩不好而否定自己。不要总拿自己的成绩跟班上成绩拔尖的同学比。你在这个班成绩是中下的,在全校也许是中等的,在全省也许就是中上等的了。

第二,要认真分析考不好的原因。也许是没有复习好,也许是心理紧张没有发挥应有的水平,也许老师出题太难。

第三,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就算自己学习基础较差,接连考试成绩都不理想,也不应自卑。正确的态度是赶快找出原因,改变方法,调整计划,补缺补漏,再接再厉,争取高考发挥出自己在最高水平。两军相战勇者胜,“鹿死谁手”,还未可知,没有理由轻视自己。

心理问题指导之七“学会缓减心理压力

高三阶段,随着高考的临近,同学们进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状态,你追我赶,于是有些同学感到竞争激烈,压力大,心情紧张。对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及时地给予疏导,学生自己也必须学会缓减心理压力。

心理研究发现,保持适度的心理压力有利于高考复习、备考。但压力过大,会造成紧张、急躁心情;没有压力,也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考生必须学会调节自身的心理压力。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随着高考的临近,同学们抓紧时间复习,积极备考是正常的,正如军队临战前要练兵,运动员比赛前要训练一样。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能把压力变为动力。其次,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做到以“我”为主,紧而不乱,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要把平时当考时,考时当平时,尽量以平静的心情来复习备考。

再次,还要注意搞好团结。同学间既竞争,又友好,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要怕同学超过自己,你帮助了同学,也会得到同学的帮助,并会赢得同学的友谊。在一种宽松友爱的氛围中复习,会收到更好的效果,高考中也会发挥出自己在最高水平。

心理问题指导之八:家长应支持理解孩子

高三学生大多数时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这样一来,免不了经常唠叨,有意无意地给孩子造成了压力,使学生感到家庭压力大,烦躁苦恼。

家长们希望孩子能上大学,能成才,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教导要得法。父母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也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高三阶段,孩子们学习紧张,心理压力大,容易烦躁,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宜施加过多的压力。家长应做到内紧外松,不妨抽点时间带孩子上街购物,或到公园游玩,调节一下孩子的心理,沟通和孩子的情感。

高三阶段,考试会多一些,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考试的分数。有时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父母也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责骂孩子,应心平气和地同孩子分析考不好的原因。

对孩子心中的烦恼,家长应和老师配合,给予及时的疏导和消除。对孩子的每一个有点、每一次进步,家长都应给予鼓励和赞扬,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庭应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平静港湾,家长应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家庭环境,使孩子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进行复习备考。

教师和家长都应及时发现高三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及时给予关心和疏导,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疾患,使他们能以一种自信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复习备考,迎接高考,走向更广阔的人生之路!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我们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五、活动形式

活动的设计要有创意,活动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主要有如下三大类。

一是操作法:主要有游戏、做心理小测验、动手操作等。我举例加以说明。例如,在一堂有关“时间管理”的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让学生做一个“撕纸条”游戏,以一张纸条的长度代表人一生拥有的时间,让学生逐渐撕去已经过去的、休息的、娱乐的和他事业取得成功的时间并不多。这样的操作真正达到辅导的效果。

二是集体讨论法:讨论的内容要来源于学生自身、身边的事或当前社会热点。在讨论前,必须先确定讨论形式;提出一个讨论主题时,必须让学生静思几分钟,以使讨论达到实际效果。从人员的分配角度来分,讲座的形式主要有:分组式(每组2-8人)、对半式(主要用于辩论)、师生商谈式。

三是角色扮演法:可以是由部分同学参与的、事先排练的小品表演,也可以是由全体参与或个别参与临场发挥式的现场角色扮演。

四是主题联想法:辅导教师提出一个主题,并以音乐或积极的暗示语创设相关情景,让学生闭目联想,使学生获得情景体验,从深层次了解自己,体会别人。

此外还有心理训练法等:如,放松训练,自我表达能力训练,自信心训练,行为训练等。

五、活动形式

活动的设计要有创意,活动形式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主要有如下三大类。

一是操作法:主要有游戏、做心理小测验、动手操作等。我举例加以说明。例如,在一堂有关“时间管理”的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让学生做一个“撕纸条”游戏,以一张纸条的长度代表人一生拥有的时间,让学生逐渐撕去已经过去的、休息的、娱乐的和他事业取得成功的时间并不多。这样的操作真正达到辅导的效果。

二是集体讨论法:讨论的内容要来源于学生自身、身边的事或当前社会热点。在讨论前,必须先确定讨论形式;提出一个讨论主题时,必须让学生静思几分钟,以使讨论达到实际效果。从人员的分配角度来分,讲座的形式主要有:分组式(每组2-8人)、对半式(主要用于辩论)、师生商谈式。

三是角色扮演法:可以是由部分同学参与的、事先排练的小品表演,也可以是由全体参与或个别参与临场发挥式的现场角色扮演。

四是主题联想法:辅导教师提出一个主题,并以音乐或积极的暗示语创设相关情景,让学生闭目联想,使学生获得情景体验,从深层次了解自己,体会别人。

此外还有心理训练法等:如,放松训练,自我表达能力训练,自信心训练,行为训练等。

下载第三章 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及辅导(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章 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及辅导(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及追踪辅导记录

    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及追踪辅导记录 一、个案介绍: 丁俊根,男,9岁,官窑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他的特点是好动、贪玩,对学习不感兴趣,喜欢看电视,喜欢打球、骑自行车。每天放学一回到家......

    情绪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情绪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一、 个案基本情况 姓名:小X 性别:女年龄: 16 年级: 初三 外形特征:身体发育健康,面目清秀,个子娇小,喜欢穿低腰宽腿裤,爱化妆,比较注重个人形象。 行为......

    厌学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厌学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一、个案的基本数据 姓名:小X 性别:男 出生日期: 年龄:15岁 外貌特征:身体发育正常,身材瘦小,皮肤偏黑,头发遮住眼睛,平时不太讲话,也没有特别喜欢的体育......

    问题学生个案辅导分析报告

    平凉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阶段性成果二 61 问题学生的个案辅导案例分析 庄浪县第二幼儿园 董芳芳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不间断变化使青少年......

    问题学生辅导案例

    问题学生辅导案例 —关注也是爱 潍城区南关中学 董秀云 “当老师真好,站在讲台上那么威严,所有的学生都听老师的话,多威风!”“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受同学们尊敬和爱戴的老师......

    问题学生辅导小结

    问题学生辅导小结 经过几个月的辅导,我发现他比以前开朗多了,现在和我在一起也活泼多了,特别是通过与同龄伙伴交住,进步非常明显,他在平等,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的伙伴交往中,他......

    问题学生辅导小结

    问题学生辅导小结 经过几个月的辅导,我发现他比以前开朗多了,现在和我在一起也活泼多了,特别是通过与同龄伙伴交住,进步非常明显,他在平等,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的伙伴交往中,他的......

    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心理辅导个案(一) 辅导时间:2017-9- 5 辅导对象:李小双 年级:八年级 性别:男 年龄:14 问题表现: 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搞一些惹人注意引人发笑的恶作剧。当老师批评他,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