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的一点体会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的一点体会
作者简介:
李金华,女,1974年7月出生,中学一级职称。自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教学经验丰富,曾有多篇论文获自治区级,国家级奖励。曾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盟级优秀班主任,获自治区级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内容摘要:
数学课堂的低效的现象已被广大教师重视,问题出在学生,根源还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动起来,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言行激励学生积极得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并且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建立民主和谐、不断成功与进步的学习氛围,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活力 兴趣 探索 情感 有效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的一点体会
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很痛苦,教师在这一节课中要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才是高效的。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认识到数学课堂的低效现象很严重,所以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已被广大数学教师所重视。一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怎样在这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这一直是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感觉到如果在这几个方面积极地“动”起来,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一、提高教师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实教学内容。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主要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增强效率。
1、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积极动起来。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教师则更多地成为学习环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要从原有的单一传授知识的模式中转变过来,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有“动”的想法:怎样在课堂上让学生活动?怎样开展活动?如何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如何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形成问题的结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必须花时间去琢磨学生,教师就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也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上好“以学论教”的每一堂课,从而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 要积极的动起来,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言行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现阶段新课程除了强调知识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发展,这样的师生交流也要求教师要先动起来。
2、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教学内容动起来。
皮亚杰强调“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在新课程的教材中每一节课几乎都有情景引入,怎样让学生通过问题情景的解决来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则是教师要先动起来的目的。在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有不少图形的变化问题,比如《变化的三角形》一节,我采用几何画板做课件,能较好体现“三角形的面积随三角形高的变化而变化”,学生通过拖动变化能清楚地看到“高”在变化时,“面积”的数值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学生在此过程中对学习内容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感受到问题的变化过程。所以积极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让课堂教学内容动起来,很好地展现问题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发生过程中形成直观的印象。还能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有些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让课堂教学内容生动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体验,符合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3、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给予特别关注,因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收获的多少等是衡量课堂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并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同时认真思考 课堂教学中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力争让每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有所得。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脑思考。围绕问题,分析推导,探索结论等,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想、数学方法。数学问题如果只停留在传授上知识就不易升华。记得在《一次函数》的一节课上,有一个问题的结论是:4x+2y=19,我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关系式编一道实际问题,结果学生编出了各种各样的例子,而且把我本来要扩充的问题也包含其中。这样处理,学生都能积极动脑举一反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其次,要让学生动手,那么在数学学习中掌握一定的解题技能也是必需的。而学生动手的过程往往就是解题技能的掌握过程。同时还要利用好在新教材中几乎每一节都有的需要学生交流小结的内容。因为在交流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新教材中不少问题都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回答只要合理即正确。所以教师处理这样的内容时,要善于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交流,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也不能简单否定,这样往往学生的回答会出乎老师意料地精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所以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才能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体会,悟出的一些道理,单纯通过教师的讲解是不可能实现的。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这节课以活动为主。第一环节:教师摆球,让学生摸球。通过变换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事件发生情况;第二环节:小组内按给定要求摆球,先猜摸球结果,谈谈猜测理由,再验证,小组内也其乐融融;第三环节:创设生活场景。某商场正举行抽奖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若干名,摸到红球获一等奖,摸到黄球获二等奖,摸到白球获三等奖。先要求学生替商家设计抽奖箱内球的摆放方 案及活动方案,然后再进行抽奖活动。这样的环节设计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灵活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中虽然存在着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代数知识、几何知识、统计知识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教授几何知识时我采取从直观到抽象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统计知识时采用让每个孩子经历统计过程的方法,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2、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最基本的出发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都是教师要考虑其中的因素。如过多的讲授对一年级学生效果不大,因为他们年龄小,思维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将一些概念强加给他们,只会带来低效或负效。再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 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喜静的学生就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关注学生,认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根据不同的情景合理提问,提高学生理解问题的深度。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合作,来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教师的提问能力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直接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课堂提问,还需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探索的空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热烈的课堂气氛,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无从谈起了。
其次,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教师对课堂所提的问题,应精心准备,严格控制好“量”,即质量和数量,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应该离开教学目的,从而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具体而有效的提问,可以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所以要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再次,要根据学习进程及时追问或补问。课堂里,如果说一开始的设问是为了启发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认知冲突,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么,在教学进程中通过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追问,更可以让学生理解深刻。但是只有 教师做到心中有目标,才能及时提出高效的补问和追问。例如:在讲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一节课时,问: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问: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等,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效率。
最后,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提问。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是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爱因斯坦也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
三、尊重学生,重视情感,提高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有效影响。
1、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体验,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对学习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学生积极的体验是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的。例如在比较钟面上的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创新。通常都是用数钟面上格子的方法比较大小,为了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此时,教师把两个钟面图复印下来,以小组合作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去比较。结果发现学生的方法非常丰富:有的做活动角比较,有的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发现一个角比直角大,一个角和直角一样大,有的学生甚至把其中的一个角剪下来,与另一个角重叠起来比,还有的用尺去量张开的长度进行比较,有的量起边的长短等。虽然有的方法不尽合理,但老师依然要和蔼的指出错误,让学生从活动 中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在民主的氛围中,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才会得到尊重和保护,学习的有效性才会得到提高。
2、用心设计课堂练习,适时鼓励学生,提高学习有效性。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时,要形式多样,要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要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浅谈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学习的一点体会
姓
名:
李
金
华
工作单位:牙克石市第四中学
邮政编码:
022150
第二篇: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屏南县路下小学
王多明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这些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很多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课堂问题设计指向明确。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而目前课堂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师问生答、师讲生练”。诚然,这种活动形式是传统教学活动的改良,是对过去单一讲授式教学的挑战,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深层次地剖析“师问”,不难发现,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教学活动的素材多数属于记忆性的问题,学生只需打开记 忆库便可找到完美的答案。这种问题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更谈不上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的探究过程。同样,“生练”在多数情况下,也摆脱不了简单模仿和按程序解题的模式,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长此以往,必将会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遏制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掩盖了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二是教学活动中的另类“一言堂”现象。这里所指的“一言堂”不是针对教师而言的,而是指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由教师的“一言堂”演变成的学生“一言堂”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常见于“师问生答”和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前者就不必赘述。针对后者,首先应该肯定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所做的有效尝试,但遗憾的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合作学习没能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合作交流又缺乏对小组中所有成员的关注,使得交流活动成了小组中学习成绩优良者的“独脚戏”,即所谓的学生“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活动,“合作”成了“独做”,交流形同虚设,未能真正意义地面向全体学生,其结果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因此活动效果只能是低效的。
二、精心预设探究活动
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教师认识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但是有的探究活动不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探究支点,太难则学生无从下手,感觉高不可攀;太简单,学生觉得没有探究的价值,不值得思考;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 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致使探究气氛活跃、探究形式多样、探究过程无序、没有任何收获。
数学教学探究活动要提高其实效性,就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探究活动目标,在具体探究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时间的调控、活动空间的构成、活动环节的控制、活动对象的全员参与等进行宏观协调,这些都需要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要分析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之想,疑学生所疑。对于探索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难点,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多种考虑,主观上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最小公倍数》之前,虽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通过课外学习,了解了最小公倍数的求法,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探究的目标是这样定位的: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活动中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理解并掌握用分解质因数、短除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整节课都是围绕着这两个目标组织探究活动的。出示探究问题:用多少个长8厘米,宽6厘米,能够拼成一个最小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多数学生迫不及待地利用手中的长方形学具拼摆,得出用12张这样的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的边长是24厘米。虽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思维的含金量太低,要诱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结合拼摆的图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一定是小长方形长与宽的 公倍数。启发思考:“如果我们再拼一个比这个正方形稍大的正方形,那么它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再大一些呢?”学生很快回答“24、48、72„„”。这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意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探究活动的深入,在本节课上他们能够用列举法、分解质因数法、扩倍法、短除法等多种方法求解最小公倍数,并且找到了各方法之间的联系、在比较中优化。
三、捕捉精彩细节,展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得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1、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他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
2、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如:我在教学“3的倍数”一课时,列举出一些3的倍数让学生观察,分析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有一位学生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如果是3、6、9,那么这个数是3的倍数;如果不是3、6、9,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于是,我把问题抛给大家:“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我们不妨先命名为‘某某猜想’,但这个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大家来验证。”在讨论中,有学生赞成,理由是:21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2+1=3,因而21能被3整除。也有学生反对,根据是:57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5+7是12,不是3、6、9,而57却是3的倍数。大家的验证结果,激起了那位学生的灵感,他将自己的想法做了修改:如果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不是一位数,再把它的和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一直到是一位数为止,看它是不是3、6、9。这就使原本一个错误的猜想演绎成正确的定理。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应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此细节处理得当,不仅使学生的不断碰撞,产生新的火花生成灵动课堂,而且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 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第三篇: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正本)(最终版)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监利县黄歇口镇大兴小学杨卫红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课改热点问题之一。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本人的点滴看法。
一、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的《求未知加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
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
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3、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也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人教版《第几》,在拓展部分,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4根火柴和1支铅笔,请他们把这些材料摆一摆,使铅笔排在第二的位置上。结果,等到交流反馈时,学生不仅仅摆出了我预想中的2种情况,即把它们排成一排,从左、右分别数过去,铅笔处在第二的位置上。还有一位学生把这些材料摆成了两排,火柴为一排,铅笔在第二排。这是多么灵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啊!
二、要关注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更要关注合作探究的方法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让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评价反思等重要学习方式。”诚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
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已基本采用。然而在合作探究的方法上还有待于加强指导。如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只听或看一位优等生发言或操作,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不友好、不主动、不倾听等。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方法指导,学生不知道怎样合作探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其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首先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独立思考,要在所有学生都有了初步想法的前提下再进行交流、探究。其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观点,并对不同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认识。再次,要帮助学生树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团结互助,才能以诚相待,形成良好饿合作探究团体。第四,要帮助学生增强集体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要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要努力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三、要注重教学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
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写数学日记,可以写对某一个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记述他们在课堂上探究的经历,还可以畅谈他们的新发现,更主要的是反思学习方法。学生写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反思的过程,一个创新的过程,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经过教与学的不断反思,数学教学就一定能向纵深发展,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总之,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自己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四篇: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陈瑞君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02期
【摘要】新课标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程序设计,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和学生科学的思考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数学课堂 教学模式
第五篇: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幼儿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幼儿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信息化的日趋普遍,我们的社会每天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推动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主要原动力无疑是现代化教育。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国家教育部正大力推行课程改革,试图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发挥更大的自我探究力和创造力。幼儿学前教育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萌芽,是培养孩子们健康身心发展的奠基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必须与小学相互衔接”,因此,幼儿园的课堂教学也同样需要思考应该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个问题。
有效教学就是要遵循幼儿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要求教师努力追求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充分发挥教师和幼儿双方的主体作用,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那么,如何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选择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在正确把握整体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需要我们选择适合幼儿的(符合幼儿现有生活经验的,能引发幼儿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对幼儿长远发展有益的,有多重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价值分析,思考其蕴涵有哪些教学的价值。在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后再分析和思考:哪些价值是可以在本次活动中挖掘利用的,哪些是可以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渗透的,以此确定活动的教学侧重点。
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我们的目标必须是合理的,因为如果目标本身不合理,与儿童的发展是冲突的,那么这个活动再“精彩”也仍然不合理。这里有三层意思:
1.目标必须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切忌定位过高或过低。
2.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的、可测的、可评价的,切忌太空太大。
3.要有整合的思想,关注教育的多重价值,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能力等。
三、选择有效的方法手段,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好课的标准是真实、自然、简单,如果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来看,一节好课也应该是真实的(能看见幼儿最真实的一面,看见幼儿真实的发展)、扎实的(每个环节都很扎实,没有花架子,幼儿从中能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积累)、朴实的(自然不做作)。
1.教学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创设、游戏表演、讨论交流、观察、操作、示范讲解等,要选择最容易达成目标的、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方法。例如:健康活动“心里的小鸟”中体验法的选择。
2.教具、材料要能帮助幼儿主动高效地学习,不能对幼儿的学习产生干扰;操作起来方便。是选择课件,还是图片、实物都要依据活动的需要,合适的就是最好的。例如:健康活动“心里的小鸟”中小熊表情脸谱教具的的选择。
3.教具、材料何时呈现?如何呈现的问题,幼儿座位安排的问题等,都是活动前老师要考虑的细节问题。
四、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
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有目的的,切忌走形式。例如:活动的结尾环节,老师往往喜欢向幼儿抛出一个“诱饵“——等会儿老师带你们干什么干什么,等会儿你们去干什么等,其实活动结束并没有或不可能兑现。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活动并非少见,老师的初衷或许是想让幼儿仍然保持兴趣使活动持续延伸,或许就是无意识的随口出。而实际上,这样的结束毫无意义,还可能会令孩子产生老师说话不算数的印象。成功的教学结束语,不仅可以系统概括本活动的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拓宽、延伸教学的内容,激发幼儿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其实,每个活动结束并非一定要用什么花哨的语言,但是,一
定要注意自然熨贴,水到渠成;简明扼要,干净利落。
五、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
1.有效的提问。同样一层意思,问法不一样,幼儿的反应也不一样。
2.有效的引导。如何做到有效引导?首先,教师心中要有教学目标,教学思路要清,对教学内容钻研要透,这样可以避免引导的随意性。不少教师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透彻,只注意到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词句,很少考虑教材深层蕴含的内涵,所以,把握不住揭示内容的主线,启发引导就很难到位。其次,引导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引导幼儿回忆、提取与本次活动相关的经验,将学习活动一步步深入。最后,既要尊重幼儿的表现,又不能把幼儿的表现都视为金子,要有选择地加以引导和提升。
3.引导幼儿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发挥同伴资源的作用。
六、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反思不是简单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应该是更深层次的,要为提升自己的教学行为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往我们的反思往往是从寻找自身问题出发的,似乎带有一点自我批评的感觉。但这种情况给反思者自身带来不成功感,带来不愉快的体验。因此,我们提倡在反思中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分析教学之所以取得有效性的原因,这样的评价会更有激励性。
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追求,有效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做有思想的教师。泰戈尔说“最远的距离是到达你自己”,就是说改变自己是多么不容易。在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需要我们不断地改变自己,每天能多学习一点,多反思一点,多提升一点,多改变一点,这样教学活动有效性才能得到真正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