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傣汉双语在花腰傣民族聚集区的教学浅论1
傣汉双语在花腰傣民族聚集区的教学浅论
戛洒镇平寨小学
刀世杰
我是一名傣族籍教师,在民族地区工作已有13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傣族学生,在多年的小学汉语教学中,我感觉到在傣族地区的小学生汉语理解能力较差、口语交际能力不强,特别是1——3年级的小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能力较差。这些一直成为傣族小学生学汉语文教学的重要障碍,成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一大难题。经过近几年的教学以来使我茅塞顿开,民族地区的傣族学生为什么这么差呢?根本原因就是语言上的障碍,由于傣族学生入学前绝大多数是在本民族语言环境中生活,与家庭成员的交流都用本民族的母语。这样到了入学年龄,仍只会讲傣语。入学后立即学汉语,语言障碍使得学习汉文的难度增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与厌学情绪,从而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在民族聚集地使用双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傣语辅助教学的潜力和优势就凸现出来。傣语辅助汉语教学,这样的教学法作用很大,关键的是母语起了“拐杖”作用。傣语和汉语同属汉藏语系,傣语和汉语相同相近的地方较多,小学低年级教学借学生懂母语的优势,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又降低了初学汉语的难度,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增强。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得到了一下这些经验:
一、双语教学的概念、作用及意义。
所谓双语教学,即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国际通行的一般意义的双语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在教育过程中,有计划、系统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体,使学生在整体学识、两种语言能力以及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学习及成长上,均能达到顺利而自然的发展。在这里,第二种语言是教学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科目。
实践证明,实行双语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民族地区的一些学校和在一些民族学校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符合当地群众的需要与愿望。实行双语教学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以民族语言为教学语言,使用民族语文课本,学生可以在母语的帮助下,逐步学习汉语言与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并顺利过渡到汉语言的学习环境,以民族语为母语、对汉语接触较少的学生,减少了因直接进入汉语言环境导致的语言障碍而带来的学习困难,可以缩短儿童的教育进程,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入学率与巩固率,有利于民族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将其应用于成人扫盲教育,成效也十分显著。
推行民族语与汉语并重的双语教学,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种手段,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少年在实行双语教学的学校中,不仅能够学习到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识,还能够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
字的学习、了解民族的文化与历史,这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发展。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区之间、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广泛,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信息主要靠汉语传播。学习好汉语,少数民族便可以充分地借鉴、应用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与技术,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作为族际语,汉语也是各民族间进行交流、增进了解,共同缔造一个繁荣稳定社会的必要工具。
二、进行傣汉双语教学的主要措施。
1.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傣语辅助教学,利于学习情境创设和思维激活。
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对二年级的两个班进行双语教学。一班我一进教室,首先用傣语向同学问好,同学们也用傣语向教师问好,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讲授新课文时,教师先用傣语将课文大意复述一遍,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文分析过程中,教师关键时经常插入傣语说明,不时引起学生的阵阵笑声。相对而言,二班在教学时,我用汉语进行教学,尽管我的教路很清晰,讲述也善于使用儿童语言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课堂气氛始终沉闷。特别是提问,整节课都由基础好的那五六个学生轮流回答。课后我还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教学效果检测,结查是无论课文内容复述,还是知识点掌握,一班都优于二班。实验结果说明,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在一班教学时使用母语辅助教学,有效地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使课堂气氛活跃,形成良好的学习情境,利于思维激活。小学二年级的傣族学生,汉语水平较低,但教师在关键处采用母语说明提示,使学生在明确问题的过程中减少了作为他们最为困难的语码转换的环节,即将汉语信息翻译为傣语语文领悟的环节。二班在教学时用汉语提问,民族学生思维过程首先将信息按母码解码,还原为汉语表述,使难度增大。通过两个班的教学检测,显然看到利用母语辅助教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纠正汉语表述的语序。
很多词语用傣语翻译成汉字顺序是颠倒的,有些词语是绝对不能简单的进行翻译,例如:傣语“红花”,译成汉语按傣语的语序说成“花红”,如果教师不及时纠正,那么就很容易闹笑话。在傣族地区就流行着一个这样的笑话“一位傣族妇女,因为从没上过学,与汉族沟通很困难,有一天她在集市上遇到了老公的拜把子弟兄,就邀请那位弟兄到他家做客,她是这样说的:弟兄,你来我家做客,我杀你给鸡吃!结果可想而知,她的这番好意把那位汉族弟兄吓了一跳。像这样的笑话还有很多,所以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刚开始学习汉语,把母语转换成汉语来表述比较简单直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发现语序颠倒的问题要及时纠正。
3.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傣汉互换形象教学。
刚刚进入一年级学习的傣族学生,汉字对于他们来说还非常陌生,在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时,我发现很多小朋友认识拼音很困难,为了更生动形象,使学生发音准确,在教学时我用傣语辅助
教学。例如:b(与傣语爸爸的发音“阿伯”的“伯”相同);m(与傣语摸鱼的发音“摸吧”的“摸”相同);d(与傣语碾米时用的箩筐发音“徳”相同)。这样通过傣汉语互换,学生能更形象的记住拼音,同时也激起了他们认识其他拼音的欲望。
4.在词语解释教学中,傣汉双语帮助学生扫除模糊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遇到很多傣族学生抬着字典来问我有些词语他们不能理解,或者理解起来概念很模糊。这就表明在词语教学时仅仅从字典上的解释来引导学生是很难让他们真正弄懂的,这需要教师用母语对词语进行更具体形象的讲解,例如:肩膀,是指人的胳膊或动物前肢和躯干相连的部分。这样和学生解释,学生肯定理解不了,用傣语讲解是这样的:肩膀,傣语发音是“窝哇”,“窝”指头部;“哇”指倾斜;合起来理解就是“头部倾斜的地方指肩膀”,简单明了,傣族学生能更快,更明了的理解。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用傣汉双语讲解能达到直观、省时、明了的效果。
三.今后的展望。
使用母语辅助教学,有效地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使课堂气氛活跃,形成良好的学习情境,利于思维激活,促进知识迁移,排除语言障碍,使低年级傣族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文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傣族教师,我们要充分应用母语来辅助教学,使教学更生动、更富有人文化,让双语教学在民族地区发出奇异之葩!
第二篇:傣汉双语教师培训学习心得
德宏州2012年双语教师培训学习心得
2012年9月19日 ——9月22日,本人有幸参加县教育局举办的德宏州2012年双语教师培训学习心得,分别听了州教育局、教研室的……等专家老师的讲课,使本人大开眼界,教学业务水平得进一步提高,现将收获体会列举如下:
一、在开班仪式上听取了各位领导讲话精神,认清了双语教学目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双语课标及设置方案,结合实际开展好双语教学,为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打下坚实基础。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实施双语课程既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又能传承民族文化。双语课程将致力于培养光大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学生的汉语言文字及民族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双语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杨捷老师为我们详细解读了《德宏州义务教育(含学前)少数民族双语课程标准》。认真分析了双语课标的结构、理论基础、教学条件、设计思路以及学段目标与内容,强调好教师能使任何教科书都出奇迹,克服差课程的缺陷,而差教师却会把好课程和好教师教坏。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总体设计就是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教学过程的组织筹
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想学,我要学,爱学,自愿学的心理。采用多元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提倡自主探究,合作探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获得新知识。激发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浓厚兴趣,让少数民族学生在双语教学活动中主动获取汉语和本民族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和谐发展,为培养民汉兼通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三、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应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少数民族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少数民族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专家、老师们的讲课能结合实际,通俗易懂,理论结合实际,联系生活,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作了向导。针对该学习的教学内容,该如何备课如何施教作出正确指导。我体会最深的还是课堂教学设计,一节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得到牢固的知识,加深理解认识,并在课上发挥,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领会掌握新知深刻,反而课堂设计差的,使学生厌学,懒学,促使课堂纪律差,乱搞小动作,同时一个教学内容,同时一个班学生,为什么不同的老师上课就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效果,这就说明了老师的教学能力、本领、素质、知识的差别,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更新知识,改变观念
加强学习新课标,并积极参加校本研究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子。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①在教学本民族拼音文字时,要围绕拼音文字,设计教学环节: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理解,认真学习数学的新理念,积极参与校本双语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
②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达到奋斗目标。
③注重双语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不断学习融会贯通新的理念,新的知识。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体地位、独特感受和体验。
④学会掌握儿童数学思维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学习及研究。注重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培养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⑤精心创设交际情境。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积极组织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转变从“要我学成为我要学”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2012年9月26日
第三篇:苗汉双语教学在苗区里的重要性.
苗汉双语教学在苗区里的重要性
摘 要:双语教学是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教育体制,是党的民族语文政策的重要体现。双语教学已经成为推动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繁荣,对培养少数民族“民汉兼通”的双用人才,实施西部大开发,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关键词: 苗族、语言、双语教学、苗区。
苗文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实行“双语文”教学能加快汉语文及其他各学科的教学进度以及农村扫盲两个方面。民族语文进入学校开展“双语文”教学,大大促进了学校学生“三率”的提高,在以母语苗语为主要交际工具的苗族地区,儿童在入学前大都不通汉语,甚至很少听到别人说汉语,一入学就要学习汉语汉文,由于没有语言基础,很难消化吸收,学生往往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提高很慢,从而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的提高。以下结合自己在苗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谈谈苗汉双语教学在苗区里的重要性。
一、苗族语言文字是苗族人民心智活动的工具,具有开发智力的功能,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不通汉语的苗族聚居区,在儿童入学前只掌握母语的条件下,启蒙阶段实行双语教育的必要性已经被实践反复证明。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接受启蒙教育,首先要学习和掌握认知方法。识字必须通过母语联想到字形所表达的意义才便于记忆。吸收知识也必须运用语言在感知过程中的概括功能,才能够根据已知事物来认识未知事物。在这些环节上,儿童的母语与启蒙阶段的教学语言相一致,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实验证明,儿童的发展在不同教学体制、不同教材、不同教学方法下,是有显著差异的。在不通汉语的苗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育,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困难。这些困难不仅表现在双语教育的组织上,而且表现在决定双语教育的内容和对双语教育效果的测量方法上。从苗族地区实际情况看,在不完全通汉语的苗族聚居区,苗族儿童只有实行有效的双语教育才能够真正开发智力,普及义务教育,进而培养出苗汉兼通的有用人才。
三、、苗族语言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和少数民族学生心理沟通,促进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协调对促进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协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关系融洽,和谐的程度。教师与学生心理上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当教师与学生心理协调时,二者在心理上的相容性就大,就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反之,其心理相容性就小,就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作用,教学效果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教师在面对少数民族学生教学时,适当地使用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有利于和少数民族学生心理沟通。因为有着“共同语言”,所以师生间容易产生亲密感,从而使师生间达到心理上的协调。在教师对学生充满着爱和包容的作用下,在师生间使用“共同语言”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师生间在课堂中很容易产生真诚、信任、愉快的心理气氛,使课堂上充满了一种“美妙的和谐”。这种气氛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教学效果。
四、苗族语言在教学中应用有利于加深高年级的少数民族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在未经从小就使用全盘汉语教学的少数民族的高年级学生,由于他们受本民族语言的影响较大,对本民族语言所表达的含义的理解也较深刻,因此,针对这样的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对教材中的有些部分,难点或疑点听不懂或不太理解的地方,民族教师可以使用其民族语言给学生翻译讲解教材,使之弄懂教材中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在学生真正理解了教材内容的含义后,又要引导学生熟练地应用汉语普通话来表达教材内容的含义。这样,少数民族语言在教学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这对少数民族学生教学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五、苗汉双语教学有利于培养苗区学生的民族情节和民族精神。
培养现代化科技人才是实现苗语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与时俱进的战略性举措。当前有些人(包括某些专家)过于夸大外语教学的功能,认为外语优越我们的母语,一些学生家长盲目崇拜,即使面对培训班不菲的学费,也心甘情愿。对此,教育专家提出了质疑。某中学一位校长说;语言教育是培养我们民族情节,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一种手段。母语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亲情的联系,而我们现在的一些人对自己的母语如此不尊重,真是莫大的悲哀。语言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文化心理的塑造。有些学校进行的教学策略,必须分清主流语言和非主流语言。在我区,主流语言是作为所有苗族儿女共同语的苗语。只有“以我为主”,着力于弘扬民族精神,民族大团结、强化民族意识等,才能处理好苗语学习和外语学习的关系。着眼于苗区更加繁荣发展,学习和赶上政治、经济、文化先进的民族,我们需要在苗族地区大力的推行苗汉双语教育。然而,对于一个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的民族来说,本族语言文化对本民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不仅要改变落后的面貌,跟要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
六、苗汉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苗区教学效果。
记得我当初刚参加工作时,就被安排教一年级,开始还以为很轻松,谁知我所教的“数字的认识”都两星期了,可是孩子们还不能把阿拉伯数字1-9写出来,这可把我急坏了,赶紧向五十多岁的杨老师请教。
杨老师告诉我,在山区低年级教学普通话教学的同时辅于苗语翻译,效果更好。因为,我们这里的孩子都是用苗话交流,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汉语基本听不懂,普通话讲得再好,孩子们听不懂,那他们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讲汉语,让他们形成语感,关键的地方,难懂的地方要用苗语翻译过来,让他们听得懂,这样效率才能提高。
和他交流完了,他还教我几句苗语数字教学口诀:
1宁杯答几呆呆,2宁打驽囊屋载;
3宁内沟几弯弯,4宁得其好沟片;
5宁巴勾勾级克,69几长几没变;
7宁考剖各剖豆,8宁眼镜欧类签。汉语翻译:
一是手指直又直,二是鸭子水中钻;
三是山路弯又弯,四是小旗飘飘快;
五是钩子钩裤子,六九互倒样不变;
七是挖锄来挖地,八是眼睛两个圈。
并告诉我边教边做所比事物的手势,或者所比的事物的形象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保证我两天就可以让学生掌握九个数字了。果然两天后,我的学生就掌握九个数字怎么写了。
杨老师教我的几句苗语数字教学口诀,也成为我的法宝,至今我还受益着呢。通过上面的教学,我了解到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我们苗区的低年级的学生更应该用苗语和普通话双语教学。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育既能保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使用和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又有助于少数民族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顺应民意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在苗族教育中,实施苗汉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推进“双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提升各民族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我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是广大人民群众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需要,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对于新疆建设发展、实现我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四篇:彝汉双语教学的普及对彝区脱盲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彝汉双语教学对彝区脱盲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学院 2011级民语班 201103010004 印金成
内容提要:彝族是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民族,彝族的文化影响了彝族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国的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四省区,其方言的差别比较大,希望能通过四省区专家、学者们的协同努力,尽快统一表音表意的文字,使得彝族文化有统一的载体,这样才能方便各地的彝汉双语学习,便于对外交流。彝汉双语教学应注重培养人才,积极推行素质教育,让学生不仅是学会一种语言,而且是引导思维,让他们学习另一种文化。彝族地区的发展比较落后,因此我们要从教育入手,加大教育的扶持力度,完善教学体制,积极推进彝汉双语教学的进度,这样才有利于彝族地区的脱盲和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彝汉双语教学 彝族古籍文化 素质教育 古彝文 彝文翻译组
彝族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在认识自身悠久文明的同时,就更应该接受更为先进的汉文化和国外文化,这样,我们的民族教育才能同其它国内外民族和地区同步迈进。我国各个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做好推行彝汉双语教学的工作,把先进的汉文化同古老悠久文明的彝族文化结合起来,互补长短,互通有无。“西部大开发”在引进沿海资金和人才的同时,我们自身更是要培养后继双语人才。目前,彝族地区的教育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双语人才更是缺乏,推进彝汉双语教学有利于各种人才的培养。事实证明,一个彝汉双修的建设者更有利于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的沟通与引进,它将更全力以赴地全身投入自己家乡、自己民族的建设事业,只有个民族实现繁荣,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的复兴。
彝族以其独特的文化跻身世界民族之林,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现已成为世界民族学者、专家和有志之士们的研究对象。要让外界对彝族有一个完整、正确的认识,必须靠大家的努力,但更应该靠的是彝族人民自身的努力,彝族学者只有精通汉语言文学,才能把彝族的古老文明介绍出去,也才能把彝族文化传颂出去,这就是彝族有志之士的希望,而彝汉双修文化是目前我们必备的条件。我们应该贯彻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彝族地区进行高水平的管理,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彝汉双语人才,“西部大开发”中,针对的内陆贫苦地区,这些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在管理和经济方式有着自身的特色,因此我们在经营和管理时要因地制宜,更应该善解人意,对当地民族自身的状况有所认识,充分地了解彝族的古老文化,这样才能做出相应的认识和符合当地建设的决策,推行彝汉文化教学是多方面的需要,合乎整个彝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业,是切实可行的。到目前为止,贵州多个地区也推行了彝汉双语教学,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目前的成绩上,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广这一教学课程,为培养彝区自身的建设人才打好有力的基础。
目前仍有许多彝族地区贫穷落后,针对这些地区的建设,首先应该在彝族聚居村寨区域内创造学习条件的学习环境,省语委民族工作部门和教育部门应给予关心重视,采用扶贫形式,例如送书建校舍,解决和改善彝族聚居村寨教学条件差的现象,对这些地方做好宣传,确保彝族适龄儿童不失学,关于教学问题不应该只针对学生,对这些地区的成年人也要采取适当形式给予脱盲教学。对于彝族文化在它自身的发展史上是辉煌的,但要与汉文化相比,有它落后的一面。对于它的教学体系目前还不够系统,主要因素是表现在彝汉双语语言文字不统一,其次是四省区的彝文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彝族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应该摒弃各种观念,要在学者们的努力下,尽快统一表音表意的文字,使得统一的文化有一个统一的载体,这样才便于各地的彝汉双语学习,便于对外交流。要通过各地彝学会及川、黔、滇、桂四省区彝文古籍协作会等组织的协同努力,我相信彝汉双语教学一定能培养出很多人才的。然而,彝汉双语教学不仅是学会另一种语言,而且是引导思维,学会另一种文化。目前彝文课本的更新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者的需求,这一点确实影响了许多学习者的积极性,打击了许多学习者对彝汉双语教学的热爱,也对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没了感情,失去了学习彝汉双语的兴趣,所以彝族语文课本亟待新编与改革。
彝族有自己古老的文字——古彝文。彝文起源较早,约在公元一、二世纪时就已初具雏型,到了公元十世纪以后,逐渐发展成熟。彝文过去曾被称为“爨文”,是一种表意的音节文字。彝文是一种比较完整的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说文解字,也可以梳理和阐释字与字之间的复杂深层关系,可以揭示彝族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原生态及至全面准确地把握文字的演变心脉。古彝文本来就是一种一字一音,一音一义的表意文字,但由于文字的传承关系,异体字较多。古彝文在古代主要是由彝族知识分子布摩所掌握传承,并逐步形成卷帖浩繁的彝文典籍文献。彝文的传承在古代是由彝族布摩来教化传承于世的,有家传和师传两种,家传以父传子为主,也有伯传侄,师传也多限于舅传甥之类的亲戚集团中。各地彝族布摩使用的彝文字数不等,贵州省毕节地区民委彝文翻译组1978年编辑的彝文字典,收集了七千三百多个单字。
彝汉双语教学的提高有利于彝族古籍文化的继承,而整理与出版彝族古籍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事业,也是我国彝族精神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共产党及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他们多次作过重要指示。“整理民族古籍,把祖国宝贵遗产继承下来”。做好民族古籍整理的工作,一是要“救书、救人、救学科”,二是要培养专业的双语人才,搞好彝族自身建设,加强各地彝区的基础开发建设步伐,确保有关经费的投入,确保各项规划任务的完成。强化管理和不断提高彝族古籍整理者业务人员素质。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有关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全社会对民族文献的保护,还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大量珍贵的彝族文献被不法分子廉价收购,倒卖出境,很多古籍面临自然消失的危险。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国家有关立法部门必须抓紧立法工作,用法律加以保护。在加快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时又要从本地彝族古籍资源和双语人才、财力的实际出发,使规划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还要把彝汉双语教学纳入民族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纳入整体发展的轨迹,这样民族文化传承才后继有人。
教育事业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必须要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我们的民族高等教育是整个民族教育的龙头和终端,我们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今后要依靠民族双语教育,主要是依靠高等民族双语教育。民族高校培养出来的双语人才是民族聚居区社会各方面的骨干力量,民族科学技术在民族聚居区是第一生产力,归根到底是离不开本民族双语人才的使用。他们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掌握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对社会主义的民族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生产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民族的素质教育状况决定了民族聚居区的社会发展面貌。
因此,民族高校处在整个民族教育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直接决定了民族大学德、智、体育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以培养高素质的民族双语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彝族聚居区的彝汉双语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彝族双语教学的质量。高等学校教育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由自发学习转变为自觉学习,从而提高彝汉双语教学的水平,特别是有文字的彝族,他们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还有他们的双语现象等差异都应当收录作比较研究。我们要对彝族各大方言区内的彝语彝音认真总结研究,彝语爱好者可在各方言土语区内互相对照学习,期望各方言逐渐走向想通,这样才能提高彝汉双语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彝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双语人才。
彝族文化普及教育与语言教学研究是提高彝族文化素质,发展彝族地区经济的关键,没有文化素质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从民族现实上看,彝族地区普遍为偏远的高寒山区,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人的整体素质低,人才短缺而影响了西部大开发中的经济发展,这是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造成的。开发教育提高彝族地区文化素质是决定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动力。因此,在今天的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彝族地区文化的落后是最为可怕的。中央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实在难得,彝族地区只有优先发展彝汉双语教育,才能培养更多适应西部大开发的专业彝汉双语人才,才是实施中央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关键。以彝汉双语文化推动彝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促使今天社会的文明,这些都是彝族地区彝族先民所具有的优良传统,也是今天文明社会向前发展的必备之路。
目前贵州彝族语言使用有以下几种类型:(1).在彝族聚居区,人们平常交际时都使用彝语,这些地区除妇女、儿童和部分老人不懂汉语外,一般都能说汉语。(2).在汉彝杂居区,彝族无论老少,均使用彝汉两种语言。有的以彝语为主,汉语为辅,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南部的猴场镇,本民族内部交际时使用的都是彝语,与外族往来时,以汉语作媒介;在家说彝语,外出说汉语。(3).使用彝汉两种语言,但以汉语为主,彝语为辅,他们在族外交际中,均广泛使用汉语,彝语的使用仅限于家庭范围和祭祀活动等时使用。(4).部分三种民族杂居的地区,普遍存在“三语”现象,也就是以一种语言为主,另两种语言为辅,该地的彝族除懂彝母语外,不同程度地掌握着苗语和汉语,在同苗族和汉族交际时使用苗语和汉语。
生活在彝族聚居地区的彝族人民群众,现今不但使用彝汉双语,而且还有各类不同类似的古籍文献典籍,这些珍贵典籍,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抓紧组织专业双语人才对这些千古传承的彝族古籍文献作分类与编目。要对浩如烟海的彝族古籍进行整理,我们要将它们分为书面载体古籍、金石载体古籍、口碑载体古籍和原生载体古籍来进行编目与整理。
若要让我们以上的彝族古籍代代传承,就得提高我们彝族地区的教学质量,要大力发展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学,大力开发彝族地区的社会进步人才才有希望发展彝族地区的经济,民族发展的百年大计是以教育为本,彝汉双语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大业,彝汉双语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素质大计,现在的彝汉双语教育发展水平决定着未来彝族子孙后代的兴衰成败。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彝汉双语教育事业,把彝汉双语教育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政府也十分关心民族地区的彝汉双语教育工作。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彝汉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彝族地区始终起伏不稳,特别是现阶段已面临滑坡的严峻形势。面对这一现象,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把拯救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子孙素质的前途提升到一定高度,透过我国教育发展现象看到彝族聚居区的教育落后。并且充分认识到落后的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育靠其自身去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高寒山区的彝家子弟靠其父母微薄的农业经济收入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实证明也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限于沉重的家庭经济负担,所以有的彝族子女从小就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父母把他们留在身边,以至于有很大一部分儿童是文盲的现象。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彝族落后地区只有依靠党和政府尽快制定扶贫义务教育政策,加大力度对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育的投入,实行减免彝族地区学生的书杂费和增加寄宿制民族学生的助学金,并以政府行文采取彝汉双语教育与强制性相结合的手段,让所有彝族适龄儿童都得以入学接受教育,不要让他们再世世代代地愚昧下去了。同时,要以政府行为,增加彝汉双语教学实施设备经费投入,改善彝族地区的彝汉双语师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他们的彝族双语教育教学能力,力求与发达地区教育相并进的效率为目的。要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彝族地区彝汉双语学校的优秀骨干教师,鼓励和安排师范院校毕业的优秀彝汉双语学生到彝族地区学校任教,充实和加强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育的师资力量,应大幅度提高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育教学质量。缩短彝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差距。这样才有希望走向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明天,彝族子孙后代的教育素质提高了,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才有展望。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从1955年开始,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成立了彝文翻译组,翻译过不少的各种诗文及印刷了一批彝文史书。随着要求学习彝文的人越来越多,原有的彝语文工作队伍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推行彝族文字的工作由此在全国应运而生。为了推行此项工作,国家在贵州各地兴办起了彝文学习班。在这一时期内,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与一些彝文教师组织起来共同编写了贵州彝文刻本,提供给群众学习使用。到了1980年,第三次全国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在北京召开,随后贵州省彝汉双语文教学试点工作也全面开展起来,这一工作在各地彝区开展得比较好,对这项工作坚持时间最长的是毕节地区。毕节地区在一些乡村学校内开展起彝汉双语教学,同时还对来自各地的彝文教师进行培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彝文教师和学员,为推行彝汉双语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为了保证彝汉双语教学能在彝区维护下去,毕节地区民委办了彝文辅导进修班,有很多学员来参加学习,并且成绩突出,针对彝区的教育,我们应倡导把民族双语教学纳入正常的教育管理轨道,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要抓好对双语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为培养彝语文专业人才,加强和充实彝语文工作队伍,进一步搞好彝语文的推行和彝文古籍的整理工作,中央民族大学举办彝文专修班,贵州民族大学也设立彝文本科班,为贵州的彝语文工作培养骨干力量,这样,彝汉双语教学工作从乡村发展到城市,从民办小学发展到中学和大学,从短期培训发展到列入长期教学的计划,在这期间各级民委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形式对民族双语文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了双语教师的素质,为双语文教学点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教材和读物方面,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等单位组织编写了小学课本和一些课外读物,1983年到1984年,毕节彝文翻译组在试点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基础上,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了小学《彝文课本》一至六册及《彝文识字课本》,这些教材和读物基本满足了小学阶段彝汉双语教学和农村初级扫盲之用,对双语教学和农村扫盲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好促进作用。在民族地区实行彝汉双语教学,可以大大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如毕节市三关寨彝文试点中学,1982年开始在初中增设了彝文课,学生学习彝汉双语文后,当年的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就有显著提高,随后的几年效果也很显著,到现在,彝汉双语文教学的功绩仍然被人们所赞许,彝族与汉族的交往多了,很多人都能用双语进行交流,彝族地区的发展欣欣向荣,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了。
在彝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证明,彝汉双语教学符合彝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需要,对彝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都有极大的作用和效果。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6.9%,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也是多种语言文化和宗教交汇的地区之一。我们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又是少数民族教育长期照搬内地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用语、学历学制等方面都忽视了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这种照搬模式的教育方法是不对的,必须要尽快改进。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如何发展适合西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自身的教育事业问题,是摆在我们每个西部人眼前的一项重大任务,而双语课程作为实现现代化民族教育的主要手段,对提高民族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强力呼吁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及有关教学主管部门,应该尽快采取有力措施落实民族双语教学的各项决策,才能推动西部地区民族教育事业与民族古籍整理传承人才的蓬勃发展。
注:张和平、余海.贵州彝汉双语教学的回顾与前瞻[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286、290页.张和平.在不同汉语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文教学势在必行[C].贵州双语教学论文集.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
38、45页.杨亚东。开展双语教学,提高民族文化素质[C].贵州双语教学论文集.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5、209页.④陈英.彝文古籍翻译略论[C].贵州双语教学论文集.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64、274页.⑤陈达明.贵州彝汉双语教学研究[C].贵州双语教学论文集.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21、229页.⑥马学良.论双语与双语教学[C].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论集.民族出版社.19、30页.⑦陈达明.双语教学的作用和意义[C].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论集.民族出版社.70、76页.
第五篇:浅谈彝汉双语教学在彝族地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共)
浅谈彝汉双语教学在彝族地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新房春蕾小学 王德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加剧,应该加快彝汉双语教学的步伐,使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双语教学的教材应该立足于彝族的传统文化,以彝族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事物为主体,吸引学生的题材为内容,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彝汉双语和发展,从而推动了彝族地区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双语教学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已经实施或准备实施双语教学,而我们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实施双语教学。我作为双语学校的一名年轻成员,经历了三年双语活动的全过程后,对此也颇有感想。
我觉得在小学阶段开展双语教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双语教学从广义的层面上来说,就是以两种语言作为语言教学的教学。由于彝语作为“民族语言”的特殊性,我校的双语教学是以汉语为第一语言,以彝语(母语)为第二语言的组合。主要目的是借助学生“对彝语的理解来促进汉语的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它不单纯于平时学生的语言交流,而是渗透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单从语文教学来说吧,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要求我们教师找到适合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如何提高学生的汉语使用水平呢?我认为:(1)注重培养学生口语使用能力。因为普通话口语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自然也就成为学校的教学重点之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让少数民族同胞更好地了解汉语、使用汉语,与此同时加强他们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的发展和民族团结。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普遍由于信息闭塞导致文化底子薄,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以前学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一味注重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无形中将学生与实际生活隔离开来,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普通话的口语能力。这里所说的口语能力不仅包括学生听得懂说得出,还要包括他们的用词谈吐和文明礼貌的教育。因为大多数少数民族的语言都和汉语有巨大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在对于汉语口语能力的学习中一定会觉得难度很大。在口语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汉语的基础知识学习。在小学低龄阶段,首先要强调汉语拼音的学习,然后关注学生对汉语文字的认知和运用。最终要使学生做到发音准确,能读、会写、会用学过的汉字。(2).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学习汉语的困难比较大,学生们并不是从小就接触和使用汉语的,换句话说,汉语对大多数彝族学生们来说相当于一门“外语”,学生们觉得汉语艰涩难懂也是自然的事。尤其是小学生,汉语的学习对他们而言更是难上加难。这时如果能在教学中加入多媒体,通过文字、声音的结合,形象生动的图片,以及声情并茂的影片,这样大量的信息不但不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反而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汉文化,使学生能够在理解喜爱汉文化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汉语,显然事半功倍。如在学习《赵州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赵州桥的雄伟和壮观,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探索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实行的是平等的民族政策。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提高学生的汉语使用水平的任务,还要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相互理解,为民族团结作出贡献。现行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表现民族间美好感情的文章,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蕴含在文章中民族团结的内涵,并传达给学生。
结合我校实际,为了使彝汉双语教学能够得到有机开展,我认为应做好以下的协调工作:
一、逐步解决和完善彝语(母语)和汉语的衔接,实现彝族地区有特色的彝汉双语教学体系。教育教学过程是语言的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必须有共同的语言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否则教育教学无法进行。彝族儿童的第一语言是彝语(母语),人在语言的交流中本能的第一反应是母语,如果应用母语以外的其他语言进行教学的话,所交流的对象将毫无反应或反应迟钝,这是因为从母语到外语有一个过渡阶段。这好似走直路和弯路是同样的道理。
二、通过多年的基层教育教学工作,本人体会到低年级(1-3年级)的学生,特别需要应用双语教学进行教育教学。刚进校的农村彝族学生应用汉语教学就像坐飞机,对老师所说的话是没有反应的,所以老师只能应用哑语比划。当然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极差的,这也是民族地区教学质量较差,教学成绩上不去的原因之一。应用双语教学进行教育教学提高彝族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因为人对语言的接受过程是比较长的,至少需要几年,这对于短时间内完成的每一节课、每一章、每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是矛盾的。所以必须应用自己的母语这一快捷方式进行教学后逐步过渡到汉语的教学。在双语教学的过渡过程中必须从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中开始教学。教学中尽量应用实物或图片直观教学,让学生深刻记住该物体彝语、汉语双语的说法及词语的具体含义。
三、应发挥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彝族地区的学生见识不多,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不行的,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应用彝语解释所教学的字、词、句然后应用汉语进行对比教学,这样重复进行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生字,生词的教学至关重要,先突破了生字关后其他就一刃而解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就大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四、应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热爱民族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其次双语教材和配套读物有待加强、规范和统一。我们目前的双语教学,实际是在应付教学工作,因为沉重的教学压力使得双语教学没有更好的发挥其内在的功能。彝族地区的教师,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师都应该懂得彝语基本常识,如果师生都彼此不懂对方语言就存在很大的语言障碍,无法沟通,当然就谈不上教与学的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