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策略1要点

时间:2019-05-13 04:1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策略1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策略1要点》。

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策略1要点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自主探究教学的构建及策略

【摘要】实施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论述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内涵、应遵循的原则,着重阐述了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以利于探究式学习有效而顺利的开展。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探究式教学 原则

策略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的能力”[1]根据这个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凸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面我就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自主探究教学的构建及策略简要进行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与初中思想品德课自主探究式教学

1、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初中新课程改革对思想品德课提出的要求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通过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往往要比书本上教条的讲解更为有效。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而真正的价 1

值观体验是蕴含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课内外的结合是这门课程开展的重点。鼓励学生深刻思考在生活体验和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矛盾,积极地探究解决方法和思考的方向,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新课改主张将学习的主体归还给学生,提倡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要密切关注内容的现实性和社会性,同时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这些都与探究式教学的目的不谋而合。[2]

2、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倡导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是指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一定的知识和基本的分析能力的前提下,将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并以生活主题模块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互动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教师启发性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思维结果,再通过学生自我的表达能力陈述出来,并反复修正,最终得出个人信服的正确答案。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可以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将攻克难题当做乐趣,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是探究式教学的现实意义所在。

3、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评价标准多元化便于实施探究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强调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而德育教育更重要的是在施教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考、感悟,最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定位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

应是多元的、综合的,这才符合这门课程的内在需求。所以,传统的评价体系,很难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也难以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3]只有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才能充分调动师生热情,才能有效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二、自主探究教学的基本内涵

自主探究教学是一种教学观念或教学的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一种教学的行为方式。自主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探究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等渠道,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教学,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和自主讨论为前提,以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为基本的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讨论、探究问题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注重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推动学生关心生活、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2、主体性原则。学生在学习中有了自主权、发言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3、问题性原则。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问题的存在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动机,并引起学生搜索加工处理信息,最终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实践活动性原则。把室内外校内外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成长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构建自主探究教学的策略

(一)自主探究教学构建的途径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茂、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奇、新、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新奇感、新鲜感、趣味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康姆斯和斯耐格对学校学生如何促进学习提到“给学生必须提供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到耐心启发,循循善诱。只有我们给予学生应有的平等和尊重,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教师,才能激发学生潜化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才能。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几乎满堂讲解,学

生只能被动听记,整个课堂沉闷不堪,学生自主思考、个性解答几乎没有,很难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

实施探究式教学,可以把教师从课堂的知识讲授中解放出来,这样可以有效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使之在教学中的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的作用体现得更为明显,教师“教”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加强。这样的师生关系呈现民主互动态势,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共同发展。

3、优化教学设计,拓宽自主探究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着眼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方法激起学生思维冲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学生对教学过程有无兴趣,能否主动积极参与,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如何“导学”。一个优秀的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和教学内容,巧妙地创设各种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情境。如在教学“珍惜父母给予的生命”时,可以让学生网上查阅我国每年中小学生意外死亡人数,上海及本县中小学生意外死亡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学生把自己调查的的数字,以表格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有的学生还找到了一些死于车祸或溺水的惨不忍睹的图片资料向全班展示。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生命如此脆弱,稍不注意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然后让学生反思自己以前在遵守交通法规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方面做得怎样?今后又如何做?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如何自觉地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并

讲出具体防范保护措施,引导学生有效的认知和思维冲突,主动地提出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使自主探究收到良好的效果。

4、加强学生提问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参加讨论,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可以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故事的种类很多,如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技故事、军事故事、时事故事等,但无论什么故事都要有情节和主题,不仅吸引人,而且蕴含着一定的道理。

5、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富有创意的活动。

在讲“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环保局要策划一则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请写出你的创意。不一会儿学生就设计出这样的图画和描述:一条蜿蜒大河,河边管道污水滔滔,学生旁注:黑龙江;一位学生感慨道:一江污水向东流;一位学生笑颜道:用墨水不花钱;一位学生赋诗一首:春眠不知晓,处处机器吵,夜来风雨声,酸雨知多少。可见,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何等广阔,创新意识是何等奇特。

6、尽量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处处有活动,时时有活动,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教材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事例、问题、冲突,设置了令人深思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辨别、选择,把相关的思

想品德规范寓于形式多样的现实生活之中,使学生感到这些规范源于生活,是社会和谐发展所必须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情境,设计诸如讨论、抢答、小品表演、辩论、漫画、音乐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内容的呈现与开展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

(二)构建自主探究教学的方法

1、巧妙设计问题,导引学生自主探究

巧设问题就是巧妙地设置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发挥其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键是教师如何真正做到“巧设”。问题设置的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他们的思路。如在教学《捍卫国家尊严》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设计以下几项预习目标:①通读本节内容,能结合有关知识理解国家尊严的含义;②搜集古今中外捍卫国家尊严的典型事例及现实生活中与捍卫国家尊严相悖的人和事;③想一想,作为青年学生要不要捍卫国家尊严,为什么?;④结合国家尊严的表现,谈谈作为青年学生应如何捍卫国家尊严。因问题的设置在内容上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原则性,使学生感到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很多同学在课堂上争着抢着发言,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这种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学生不仅明白了捍卫国家尊严的道理,而且也知道了必须要把理论知识化为实际行动。从中可看到,巧设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形成探究的兴

趣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设问置疑的方法众多,概括起来,可归纳为:⑴激趣创设法。要求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生活,掌握学生兴趣的动向,在设立探究问题时尽量考虑以上因素,从问题本身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⑵音美渲染法。就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逼真的情景,通过情景感应对心理影响的效果,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开拓思路。⑶讨论争议法。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具有争议的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以辩论或讨论的方式来得出最后的结论,同时在倾听不同观点的过程中,要给予说服性的依据,锻炼学生的思维和逻辑能力,提高课堂的活跃性。[4]

2、成立探究合作小组,提高课堂探究实效

合作学习小组是自主探究式学习有效的组织形式。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各个不同的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者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在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之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小组内,形成团队,在学习小组内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在自主探究中,各组进行有计划的合作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要适时地引导探究合作小组互相讨论、切磋研究,主动探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解剖,步步扩大,让学生不停地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激励学生的活跃的思维、强烈的求知欲、萌动的创造性意识,让学生在思考、探索、求新过程中获取知识。

3、给学生探究的时空,提高自主探究的效果

自主探究式教学要求给学生一个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主动的进行参与。探究讨论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互动教学的核心组成,它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代表发言、课堂讨论、问题探究等形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习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在课堂上,教师应更多的关注生生互动以及学习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自由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就某一个问题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如,关于“克隆”技术的争论,关于中学生减负问题的争论等等。对于这些有争议的问题,凡是适合学生讨论的、能够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我们尽可能地引进,给学生以足够时间充分讨论。实践证明,这样做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探究能力的好方法。

4、拓展延伸引发内化,提升课后探究成果

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白道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化为实际行动,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拓展固有的教育空间,其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优化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的模式。当代中学生已不再满足教材中的简单结论,他

们思想活跃,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颇为关注。为此,教师必须把学生带入社会这个大背景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的同时多体验社会生活,既拓宽视野,又能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便更好地把握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不断确立学生的实践意识。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知识,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同时通过实践的锻炼,来进一步提高觉悟,磨炼意志,培养行为,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如教学“可持续展战略”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对战略的内容理解得更具体、更深刻,结合崇明生态建设,组织了“绿色调查、绿色行动”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等形式了解崇明生态现状和发展规划,使学生既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意识,又深深感到任重而道远。在绿色行动的社会实践中,学生开展了“绿色行动在家庭”、“绿色行动进校园、”“绿色倡议”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加强了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也锻炼了与人交往能力、合作互助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延伸了课堂教学内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课堂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的活动。今天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改革就要关注师生自主探究教学的质量,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与渗透,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活力,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增进课堂教学的实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

[2] 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西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12-13.[3] 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7):23-24.[4] 范昕莹.探究性学习问题浅析[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9,(1):34-37.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范文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

【摘要】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受教学模式、教学习惯以及对教学质量过分担忧的影响,我们的教师还难以真正迈出传统教学结构的束缚,几乎仍是如出一辙的环节:复习—新授—训练—小结—作业,灌输知识仍是课堂所要达到的目标,还难以体会到课改的气息。正应那句老话:穿新鞋走老路。所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课改中迫在眉睫的关键。根据平时的教学体会,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合作、兴趣、氛围、能力

一、创设民主气氛,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教学相长。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学生始终处于“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绝对的权威,既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也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这种“以师为本”的理念下,教师很难调动起学生“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是成为在有限的时间记住有限的课本知识点的工具,至于主动探究、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欠缺的。

心理学家康姆斯和斯耐格对学校学生如何促进学习提了三条建议:第一条提的就是“给学生必须提供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到耐心启发,循循善诱,而不是颐指气使,“横桃鼻子,竖挑眼”的。只有我们给予学生应有的平等和尊重,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教师,才能激发学生潜化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表扬和鼓励,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满腔热情的肯定和评价。

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是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驾驭课堂的一种教学能力的体现。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是一个巧妙的引入,可以是一段师生精彩的对话,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比喻,可以是一个风趣幽默的插曲,也可以是一个看似平常的手势或教师的一个眼神,还可以是一次真诚的表扬和中肯的批评,甚至有时一个会心的微笑也可以。比如,上课时,有学生讲话,你不妨给他一个警示的眼神或一个会心的微笑,这样既可以使其明白自己己违反课堂纪律,又让学生感到教师有颗宽容心,还可以不影响其他学生上课,教学不会间断,气氛又和谐,岂不是一石多鸟。如果此时,老师严厉批评他一顿,会让学生觉得丢了面子,觉得老师不通情达理,因此,师生关系可能因此僵化,整个教学气氛会因为你而紧张,这样既可能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又达不到教学效果。当然,这些教学细节不一定都是在备课中全部能打造出来的,更多的是在课堂讨论中,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中迸射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平时脚踏实地的积累和对每一堂课的精雕细琢。

目前,从考试分值的角度说,该门课程在无形之中定位了“小课”的地位,每周就2节课,按传统方式精打细算安排时间,学新课的问题能解决,往往考试、考核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就必须丰富师生交往形式,重过程,以过程为主线,巧妙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整合多媒体资源,从分发挥多向交往的功效。如: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课前准备的作用,让他们课前预习,学会收集资料等,创设情景,适当的让学生执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力为他们提供方便,也可以加强交往,共同讨论。

此时,他们觉得自己将可能会象老师那样为同学们上课就会更认真的做好预习、分析教材的工作。这些工作做细做好了,相应的思想观念也会留在脑海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可以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进而实现该门功课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引入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增加些活动课,也可把一些教学的任务安排到班会活动中。这样,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和思维能力、判断力、表现力、组织能力等都会得到一定的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扩大学生的自主活动空间,增强师生交往的多维性。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对于促进学习效果、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作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则是点燃学习兴趣的火炬。”有了兴趣,才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使学习获得明显的成效。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哪门课感兴趣,便会对哪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激励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景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设置学习障碍,能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学习障碍干扰学生,即“布惑”,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的情景之中,并以

此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并去解决问题,并去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如我们在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时,提到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时可向学生“布惑”:“目前我国经济还落后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还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呢?”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取查阅资料,运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即不但比现状,还要比起点,比发展历史,从而比出两种经济的发展速度,以此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通过动手、动脑让学生比较信服,也觉得丰富了只是,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兴趣。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那些内容深刻、耐人寻味、诙谐幽默的趣味性语言,运用录像、表演、歌曲等创设教学情景,激发情感等,必然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

三、结合热点,把握时代脉博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长青的”。思想品德课是时代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因而其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时代,也不能滞后于时代。更何况当前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兴趣非常广泛,对国内外诸多“热点”问题,喜欢了解,更喜欢评论。这时,教师应该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号准学生的思想脉博,再把这些问题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思想品德课既有说服力有又增加了吸引力。学生也会 4

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从而取得学生的共鸣和支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综观近几年的中考开卷考试题,有关时事政治、乡土材料的内容占较大的比例,这些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题型涉及选择题、简答题和以材料为背景的分析说明题。试卷命题已完全改变了以往的只注重知识的覆盖率的做法,而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寻找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现在的学生由于学习功课压力大,很少有时间去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所以对一些背景材料不了解,很难正确回答问题。据了解,每年中考考试中后,有一部分考生走出考场第一句话总是抱怨“书上找不见答案”。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摆脱过去那种“读死书、死读书”的做法,学习只限于死记硬背,既不关心国家大事,不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不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一见试题涉及的都是课本中没有的社会热点,学生就会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书本知识与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相结合,从初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课本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比如:目前,社会上对中学生上网的利弊问题在展开大讨论。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热点作为切入口,结合八年级思想品德“网络是把双韧剑”这一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先放一段事先编辑好的有关目前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的录像,然后教师列出四个问题,要求全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一)、中学生上网各有哪些利弊?(2)、谈谈你怎样正确利用网络。

(3)、在对网络的利弊认识中,我们应该把握怎样的观点。(4)、联系实际谈谈青少年应该怎样充分利用网络,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充实?

最后让每一组学生可以演小品、演讲等形式来阐述各自的观点。学生们经过激烈讨论后,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此课的学习,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社会热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不要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走向社会,关心国内外大事。要逐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指导自己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要有自己的见解。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管用什么形式的教学方式,最需要的是做到每堂课有理有节,活而不乱,取得学生的信赖,提高教学质量,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能驾驭课堂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很容易使课堂气氛超过必要限度,导致主次不分,主题不明,所以说,教学模式可以推陈出新,但最基本的课堂驾驭能力应该是永葆长青的,当然,这得有待于不同的教师用心积累,希望本文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创设多种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所以,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动力,培养学生其好奇心、求知欲,就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动起来,又落实课程目标,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情境探究活动,既能激“能”,激“趣”,又能增“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基本上还是使用延续了千年的黑板加粉笔的方式,这样,即使教学内容很丰富,素材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但长此以往也很难引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欲望了。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生活化的素材有时简单的语言也很难再现出来,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这时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一旦平淡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内容时,如果仅是通过言语向学生灌输应该怎么做,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但如果借助电脑课件,把社会生活中人们缺乏社会公德、不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反面材料以图片或录象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让学生看看电视中的公益广告,这样不用教师再灌输,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接受洗礼,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二)小品表演

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而且是易于接受、表现。为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变化教学方式,除了借助多媒体手段外,许多课内容还可以通过创设一些相关的小品来强化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寓教于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表演能力,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一个学生自我感觉良好,他将愉快地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而这自我一旦成功,又得到班集体的认可,那他会感觉到尊重和爱护,也会品尝到成功的愉快,他的情感自然会得到满足,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同样在“超越自负 告别自卑”教学中,可设计情景如下:自负的小枫,自卑的小林,自信的小佳在一次数学测验中都考了100分,放学了,他们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要求四人小组5分钟准备,派代表表演自负、自卑、自信的特点,比一比哪一组最生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各小组同学积极参与,精心准备,还生动表演,教室里一阵阵笑声和掌声告诉我们这一活动设计的成功。同学们在活动中参与、思考、体验,在活动中认识了自负自卑自信的不同特点,促使学生超越自负,告别自卑,最终也实现了课程目标。

(三)小组合作活动

当今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是一个交往频繁、高度相互依存的社会,因而也就既需要竞争,又需要合作。对于作为德育对象的学生来说,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发展自我,就要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和素质。

有人曾提出:“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由重点培养竞争转向重点培养合作的教育”。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共处、与人合作,实际上也就掌握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本能。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他们的最基本的素养要求。

新课程强调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作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分析,思考中,使学生体会在两难情景中作出选择的艰难,学会倾听他人不同的意见,体验人生中遇到意外时永不言弃的困难和坚强,在自主合作中永不言弃的主题得到内化。

当然,创设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旨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

总而言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始终是决定和表现人们的信念、信仰以及价值观的核心。在所有学科中,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而思想品德课要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关键在于变革创新。惟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才能被赋予更强的影响力和更广泛的学科功能。

【参考文献】

《新课程教学设计》,毕田增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严育洪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一0 王坦.现代教育改革引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及策略初探1

新课程理念下政治课堂教学方法与反思

作者:李月奎

永善县第一中学

[摘要]:新课程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及时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阐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反思 课堂教学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政治课堂教学质量?要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主体、注重教学改进方法,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学法,达到优化教和学的互动。本文将通过对课堂教学,重点在阐述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堂教学:

一、创设合理性的教学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身边事例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政治与生活的联系——政治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政治。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消费问题、旅游问题、就业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回将学生引进学习之门

二、课堂上教师应对学生关注以调动其主体积极性

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发现,尽管我们的教学设计很新颖,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只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一些学生对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当然也激发一部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教师和学生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老师们应该一如既往的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贯彻不能立竿见影的,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当前新课改条件下应该更多的给予孩子们思考发挥的空间,教法学法都不是唯一的也没有最好的,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

三、教师在课堂中改进教学方法以体现新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新课改条件下高中政治教学方式、方法必须改进。因此,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第一,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与书本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 理解。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于生活和学习中善于探讨的问题,并让大家一起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第四,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还需要在政治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过去,我们对教学的理解往往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说教学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照办,教师提问、学生答。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是主动的,学生是从属地位、是被动的。而现在,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平等。”这种观念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往、双向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同发展进步,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

四、重视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当下,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教学中,我们也会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效果不好学生往往不能进行实质的讨论。这些说明,教学要重视实效,而不能只顾形式。比如说,新课程把“教学方式的转变”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而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但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是怎样的课堂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进行长期的实践。如在讨论课堂上很少有实质性的讨论。结果,“小组讨论”成了课堂上的“放羊”。这样的课,学生高兴是高兴了,快乐是快乐了,是没有太大实效的,在课后还得用更多的时间来补课,因为学生在课上并没有掌握什么白花了时间!新课程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但不是只要“放”就是好课、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认为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指导,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太难也不会有实效性的讨论,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这样,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走形式,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五、优化教和学的互动以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引导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为此,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今天课堂再也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而需要学生主动地广泛地参与。它使学生完全的解放出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它要求学生去观察,去聆听,去阐述,去实践,去体验,去感悟,从而解放学生的思想,升华他们的情感,获得深刻的认识:“实践决定认识”,创设问题情境,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能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中去表演,去思考。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合作与交流。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并没有高人一等的特权,而是以一个交流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出现,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真正充当着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从而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改善行为,实现知行的转换,真正体验到克服挫折,取得成功的快乐,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育人的最终目的。

总之,在新 的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在变、内容在变,我们必须激起学生兴趣,关注学生主体、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引导学法、优化教和学的互动。师生角色作出调整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促进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编.《素质教育观念提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7

[3]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编.《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通识培训(内部资料)》2002.12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1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孙早利

(辽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辽宁 辽阳市111000)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施的关键与最终实现的途径则是课堂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又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利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物理课的教学设计,已成为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根据科学的教育观、物理新课程理念及物理学科特点,笔者认为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引入激趣化

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引起学生兴趣的规律有两条:当所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时;当所学知识揭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涵义时。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使他们感受到身边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增大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应用物理知识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圆周运动”一节时,笔者设计了“水流星”实验,当水桶旋转到倒悬在空中时,桶中的水并没流出来,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争着来做这个实验。这一现象与学生原有的认识不一致,因而产生了认知冲突,激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了学生的潜在意识来投入学习研究。

二、教学目标三维化

物理课堂教学目标是对物理课堂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结果的表述,它确定了教学工作的方向,制约着物理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新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物理课程目标,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世界,并结合物理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遵循四个原则,即课堂教学目标与物理课程目标一致性原则,三维目标纵横贯穿的整体性原则,高层次目标中包含低层次目标的层次性原则,教学目标的难度适中、明确、可测量、易操作的具体性原则。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物理课堂教学,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其关键是从知识教学转向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探究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式学习、情景学习、活动学习、技能操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物理调查和物理专题研究,使学生在更广泛的空间去体验物理的乐趣,发掘物理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四、教学手段信息化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信息呈现方式,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系统或教学课件,突显课堂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因为多媒体教学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灵活地放大和缩小场景,化无形于有形,化抽象为形象,所以借助多媒体能让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在效果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等方面,比以往常用的幻灯、挂图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五、教学过程互动化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着活动、民主、自由。要实现民主,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引导者不仅要引导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要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

互动的方式很多,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式来看,有以教师为主的互动(“问话式”,教师问学生答)和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对话式”,互问互答)。就互动的内容来看,主要是通过“问题——操作、思考——回答”的方式来展现。例如高一新教材《力的合成》课堂教学,老师问“一桶水,可以由两个人提起,也可以一个人提起,这两个过程相同吗?” “已知分力求合力就叫做力的合成。那么如何去求合力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二力合成进行研究,例如:“3N和4N的力,合力是多少?” “可以等于5N吗?可以等于3N吗?可以等于1N吗?”“合力与分力之间到底遵循着什么样的关系,如何验证?”通过师生互动、实验研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六、教学小结反思化

课堂小结是教学基本环节之一,如果处理得当,则是“画龙点睛”。课堂小结,应促进学生学会归纳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为此,应将小结交由学生自己完成。要留足够时间给学生自我总结反思,反思的内容可以是: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问题? 你还想知道什么?要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教师可做适当的引伸与提高。

七、教学板书审美化

按照认识论的规律,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而教学板书设计的目的,一是引起学生注意,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能有提示。二是方便学生记忆和运用。教学板书要有新意,条理分明的板书应融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让学生享受板书美的同时,接受新的知识。

八、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三部分。物理新课程倡导以评价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为中心,其评价标准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张综合地、积极地、真实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在评价中,一是要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二是要体现评价途径的多元化,既要评价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情况,也要重视评价学生在探究能力、科学情感、科学态度与科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在教学评价设计时,不但要制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标准,而且要制定评价探究能力、实验技能、兴趣爱好、批判性思想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差异等方面发展的标准,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总之,高中物理新课程课堂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探索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过程。在课堂实践中不要拘泥于预先的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手脚,一切以学生为主,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景变而变,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为全面提高物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联系:sunzaoli@sina.com

0419-4990422 通讯地址:辽宁辽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111000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有些教师意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并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遭到了失败,于是这些教师宁可对这种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我们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无奈地说:“我又何尝不想放开课堂、放开学生,让学生能顺心地学,可是课堂千变万化,一旦放开,学生的兴趣是有了,可是把课堂的有限时间占用了,后面的教学内容完不成,这样还能叫成功的教学吗?”对于课堂教学的这种尴尬处境和疑问还有很多。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呢?以下是我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课堂纪律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多少年来,课堂纪律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尺度。然而,这一做法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冲撞。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上过这样一堂公开课,课题是《有几棵树》,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试教,其中一个班级的学生确实很守纪律,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如举手发言、拿书、写字外,其余动作都是多余的,甚至连教师让他们讨论问题或提出问题,举手发言的学生甚少。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但跳着、喊着、抢着回答,还提出不同的看法,请看学生是如何算“8+6”的。

生1:把6分成2和4,8+2=10,10+4=14。

生2:把8分成4和4,6+4=10,10+4=14。

生3:把8分成5和3,把6分成5和1,5+5=10,3+1=4,10+4=14。

生4:把8放在心里,往后数6个,得14。

生5:摆学具。先摆8个,再摆6个,一共14个。

生6:我早知道6+8=14,所以8+6=14。

生7:我会算9+6=15,所以8+6=14。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一个班级的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学习效果也不会高,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却很愉快,学习的效果也大大提高。

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课堂切实需要纪律,课堂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七嘴八舌”也不是个性发展。可是,守纪律是否就要两手背后,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外,不做其他动作呢?这显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而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影响教学而采取的一种预防手段。只要学生在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跳跃,如果教师把这看作是防碍教学,以纪律为名去强行抑制,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就会受到压抑。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体验感悟的场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课堂。学生可以两手自由摆放,两脚随便活动,而且可以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还可以找教师请教,没有喧闹声,但有激烈的讨论声,有时还伴随着表达喜悦、遗憾或沮丧的动作和声音。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我在上《观察物体》一课时,整节课采用教师问,学生答,气氛热烈,学生回答也不错。但我在反思中发现没有一个问题学生主动提出来的,这样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是,我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上《可能性》一课时,我让学生做摸球游戏,并填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白球 5 0 3 9 黄球 4 9 6 0 然后让学生看表格提出问题。如:①为什么第二组摸的全是黄球?②为什么第四组摸的全是白球?③为什么第一组摸的白球比黄球只多了1个,而第三组摸的白球却比黄球少3个?并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这样一节课的难点就不攻自破了。我觉得这样教学,把问题习惯于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质的变化。

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觉得首先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认真对待学生的“两极分化”

过去,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接受同样的学习任务,回答着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作业,迫使这些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完成任务。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减少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减轻了学习压力,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另外,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发生了变化,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是师生互动中出现的新问题。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可能面临学生提出新问题的挑战,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就无暇按传统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辅导和帮助,这些都促使个别学生向差的一极分化。所以,对于两极分化,应当具体分析。原来是齐步走,现在拉开了距离,好的更好了、更活跃了,一般能达到基本要求,就不能叫“两极分化”。有这样一道题:3盒彩色笔,每盒12支,求一共有多少支?你会用什么方法算?学生反馈时有:算法一,(摆学具);算法二,(口算法)12×3=36。算法三,(连加法)12+12+12=36。算法四,(折数法)8×3=24,4×3=12,24+12=36。算法五,(数的分解组成法)10×3=30,2×3=6,30+6=36。这样教学,一部分学生只会用

一、两种算法,而一部分学生每一种算法都能理解。我们应该看到,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改,让所有学生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关键是要选择和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也可以适当使用分层教学,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做到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

四、注重课堂机智的运用

课堂教育机智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敏而灵活地教育学生,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能力。

有一次,在上《时、分、秒》一课时,突然听到“啪”的一声,一个闹钟掉到水泥地面上,玻璃碎了。“刷——”,所有的目光倏地聚在这个学生的身上。接着许多学生叫了起来:“赔!要赔给阳阳同学!”于是,我接过学生的话茬,说:“赔?当然要赔!不过应该由老师来赔,因为这个闹钟是我要求带来的。”说完,我微笑着对她说:“现在,老师把班级的这个挂钟借给你。”然后转身对大家说:“事先申明,如果这个打碎,还是老师赔!”闻听此言,大家安静下来了,自信回到了女孩的脸上。这个片断我至今记忆犹新,因为在那一瞬间,那个学生的神情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知道,学生无心打破闹钟,自责已经让她心情不安,如果再加以批评,那么这个学生探究的天性和热情,也许就这样会被压抑、被泯灭,她将无法继续安心上完这节课,甚至会影响她今后的研究和学习。所以当时我最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让这个学生从惧怕中走出来。

也许许多教师会这样认为,课堂出现意外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设计不到位。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把课“做”得圆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要知道,“非预设性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特征。新理念下的课堂是鲜活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这里不应该有花架子,不应该有装腔作势,不应该有娇情表演,有的是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教师真真实实地教。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不失为一个小插曲儿。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总之,教师要进行成功的教学,不仅要学习课程标准理念、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还是要在情感上认同,大胆祛除传统模式化教学的束缚,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将其自觉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地摸索、反思、积累教学经验,尽快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策略1要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策略1要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浅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浅谈 会龙中学 代明绍 通过校本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特别是本期4月份教学活动周交流学习,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一、什么是课程、新课程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1、课程就是学科的总和。2、新课程是针对我国新课改而重新编写教材和设定教学科目的统称 。新课程的实施......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学习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学习体会马兰庄初级中学吴建杰听了王教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这一报告,使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新的认识,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教学中更深刻的体会的......

    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

    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 摘 要: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实施新课程,必须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创设学生主动参......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如何进行的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如何进行的创新教学设计(预案)目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方案已全面实施,以全面和谐、综合选择、民主科学、建构学习、合理评价等为特点的新课程理念正逐步深......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1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作者:曲婷恩 内容摘要:走进新课程,反思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我们究竟给了学生什么?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了吗?挖掘了他们的潜力了吗?启迪了他们的思维......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由江苏省教育厅师资处和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共同举办的江苏省第七届“蓝天杯”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仍由《小学教师培训》编辑部具体承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推荐机......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与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