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

时间:2019-05-13 02:5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

第一篇: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

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

摘 要: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实施新课程,必须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淡化倡导合作交流、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教学方法。积极构建思想品德学科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主题词:新课程理念 引领 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实施,是初中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新课标、新教材,既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教学本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高的要求。

怎样贯彻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精神,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有一个高起点呢?在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学改革要想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首先必须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以就教于广大同仁。

一、坚持“一个观点”----育人为本,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读者》上有一段利奥·巴恩格利亚先生写的话:“我们整天在干些什么?我们如此忙于传授知识。如果我们没有教莉亚妮任何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地生活着,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教给她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背诵,这又有什么用呢?”教学过程若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职。素质教育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要求教育者以育人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就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使其人格得以尊重,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发展,主体地位作用得以发挥。即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本领。要通过教育,使学生逐渐成长为有个性、有适应性、幸福愉快,有智慧、有意志、有品德、有追求的人。这就要求中学政治教师必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核心”“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新理念,要把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不仅看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使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主体性增强的过程;要把自己视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即要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使师生得到共同的成长与发展,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学科价值。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行“微笑教育”,理解生命的生成性。人的生命总在不断生存新的生命,生命本身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个历程,生命一直在产生新的意义。要育人为本,就要热爱生命,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情景,以微笑传递爱心。有人说,教育的真正秘诀就是“爱”,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心换心。课堂上把对学生的期望以微笑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蔼,为此受到鼓舞,进而协调好学习生活中的生命状态,把生命力量引出来,使学习的过程成为生命成长的历程。

2、实行“尝识教育”,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不同的“样子”,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教师要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宽容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细心呵护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对学生要学会欣赏和赞美,让成功和自信伴随学生一生。故此,上课时要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从不吝啬任何一句赞扬的话,如:“你的提问太棒了”、“你的回答很有创新”、“你的这次小组活动比我组织得好,我祝贺你”…….每一个表扬和鼓励都是发自老师的内心,是真诚的。而这种真诚、欣赏和赞美,犹如温暖的阳光洒遍每个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打消了顾虑,发现自我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不用同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独特的自我,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3、实行“平等教育”,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每节课无固定讲台,而是巡回于学生之中,彻底改变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的灌入法,实行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合作探究,教师由指挥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徒关系变为平等、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将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和教师式的学生,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诱发其学习热情,以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自主发展的目标”。

二、营造“一种氛围”----师生互动,学生学习愉快、轻松、和谐、有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中学思品教师必须从自身的学科实际出发,尽力营造“五动”的教育教学氛围。这就是:

“学生求知主动”----教师要积极营造融洽、活跃的学习氛围,就要求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友好、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己和朋友,成为学生最可依赖的支持源,要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每一位学生,以父母般的情怀去善待每一位学生,以合理而科学地举措去帮助每一位学生。例如,可尝试将课堂的排列方式由“秧田式”变为圆桌式来开展小组讨论,利于信息的多向传递和师生间、学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教师从积极的旁观者的身份予以指导;也可直接改变谈话的语气,使自己以朋友、知己的身份出现,而不是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只有如此,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与探索,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课堂教学生动”----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环节灵活多样,形式多变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课堂更加生机盎然,使不同才能、特长、兴趣和性格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其各种能力都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师要主动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体验、观察、研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则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学习中的各种情况,预期好下一步的指导方案。

“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教师要自觉创造“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提高”的教育环境,要通俗易懂地指导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不断地勤于反思,勇于探索,敢于批判,逐渐培养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落实行动”----教师要不断创设学生知、行转化的教育条件。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活动,使学生日益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理想。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对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着力“三个环节”——创设教学情景、引导主体探究、组织实践活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联系,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宽松、平等、愉悦的情景氛围中去感受、去思维、去认识、去实践,达到优化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教学目标。教师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新体验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活动探究,并通过有效组织和适时点拨,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这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关键环节。

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通过展现教学情景,创设教学情节,营造一种特定的教学氛围,以唤醒学生的激情,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产生思想意识的创造体验。如在进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框节的教学时,教师播放了两组画面,一组是火星与地球的画面:火星上是一个荒凉的星球,冰冷的岩石、干涸的土地,没有生命,毫无生机;而地球上有山河湖泊、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生命自由生活,充满活力。同是太阳系里的星球,却显示出不同的生命景象。在情景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如此精彩,生命值得我们尊重与关爱,生命值得我们歌颂与赞美,地球——这个缤纷美丽的世界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所有生命的摇蓝。此时,一个有声有色的学习场景展现在学习者面前,学生思维的火种已“熊熊燃烧”,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生这个主体已“活”了起来。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绪和情感时,必定会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紧接着教师又展示了另一组现实生活画面:地球上物种在消失,环境被污染,生命受威胁,地球这个湛蓝色的星球已是危机四伏。让学生在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中,了解生命的脆弱,体验生命的可贵。通过这种循循善诱或疏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自由设疑、自由思维、自由讨论和自由选择,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善于探索,通过对过去已有的经验回忆和对当前情景新信息的整合,迁移上升为理性知识,然后转化为各种能力。

最后,教师组织开展“编织生命网”活动,让学生扮演“人、牛、羚羊、兔、狮子、鹰、草”等各种生命角色,将比较抽象的食物链方面的知识,通过游戏方式与学生一起编织,激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让“枯燥”的思想品德课堂“鲜活”起来,在游戏活动中让学生感悟到:大千世界,每一个生命之间只是这其中的一个“结”,生命与生命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当其中某一个“结”消失的时候,整张网就坍塌了……。这不仅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而且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使思想品德课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创设教学情景、引导主体探究、开展实践活动三个环节,符合思想品德课新教学理念的要求,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并将课程的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赋予其重要的价值取向,使学生通过“(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运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教师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使教育目标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真正实现从“感知→概括”、从“概括→应用”两次飞跃,圆满完成教育目标。

四、强调“综合评价”----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作为“德育功能”突出的思品学科应尽量减少量化结果,多多采用质性评价手段,在注重过程的同时,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去年秋我市政治学科采用新评价模式,传统纸笔考试占40%,而学生在校一日常规执行测评、社会实践活动测评、家中表现测评等质性测评各占20%,这种新的评价收到良好效果。在实践中我认识到其好处在于充分调动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家长及其他育人的积极性,各司其责,形成完善的育人网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的“综合评价”观,要使教学不局限于认知的目的,它还关注学生态度的发展、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整,关注学生整体生命的健康成长;教师不只是严谨地执行写得详细、系统而完整的教案,而且根据教学实况随时改变原来的计划、调整教学活动和进程;教科书不被当做金科玉律,教师不只是“吃透”教科书、准确无误地宣讲教科书,而是把教科书当做与学生进行交往、对话的部分材料,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改变教科书中的次序或在内容上有所补充和舍弃;教学过程不只是准确、计划周密、环环相扣、层次清晰,而是有着一些松散、一些随意、甚至一些杂乱以及在这种松散、随意、杂乱的情景中师生智慧、情感的真切流露;教学气氛不是刻意营造、而是在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同合作的活动中自然形成;教师的活动范围不只是在讲台,而是经常走到学生中间,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学生关怀和帮助;教师不只是精心设问、接连发问,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有时间自由提问;教学不把学生的活动安排得又多又密以显示教学的形式多、容量大,而是真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留些空白让学生有自主活动的时间;教学不一定每堂课都很完整、都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但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临时遇到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不是为了活跃一下气氛或是鼓励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进展,而是出自内心的热望与欣赏;教师把眼光放在每个学生身上,对每个学生都充满着期待,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欢喜;教学更多显示的不只是教师自己的能力而是学生尽情施展的才华;师生双方都沉浸于教学活动中忘掉了各自的角色,共同感受到生命力量的涌动和生命质量的提升…..这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从这样的角度来评价教和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发展性评价。

总之,素质教育观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是一种完整的育人的教育。它的真正意义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真知,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这就是我们广大思品课教师的新理念;而一马当先、与时俱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则应是我们广大思品课教师的新作为。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范文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

【摘要】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受教学模式、教学习惯以及对教学质量过分担忧的影响,我们的教师还难以真正迈出传统教学结构的束缚,几乎仍是如出一辙的环节:复习—新授—训练—小结—作业,灌输知识仍是课堂所要达到的目标,还难以体会到课改的气息。正应那句老话:穿新鞋走老路。所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课改中迫在眉睫的关键。根据平时的教学体会,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合作、兴趣、氛围、能力

一、创设民主气氛,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教学相长。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学生始终处于“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绝对的权威,既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也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这种“以师为本”的理念下,教师很难调动起学生“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是成为在有限的时间记住有限的课本知识点的工具,至于主动探究、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欠缺的。

心理学家康姆斯和斯耐格对学校学生如何促进学习提了三条建议:第一条提的就是“给学生必须提供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到耐心启发,循循善诱,而不是颐指气使,“横桃鼻子,竖挑眼”的。只有我们给予学生应有的平等和尊重,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教师,才能激发学生潜化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表扬和鼓励,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满腔热情的肯定和评价。

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是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驾驭课堂的一种教学能力的体现。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是一个巧妙的引入,可以是一段师生精彩的对话,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比喻,可以是一个风趣幽默的插曲,也可以是一个看似平常的手势或教师的一个眼神,还可以是一次真诚的表扬和中肯的批评,甚至有时一个会心的微笑也可以。比如,上课时,有学生讲话,你不妨给他一个警示的眼神或一个会心的微笑,这样既可以使其明白自己己违反课堂纪律,又让学生感到教师有颗宽容心,还可以不影响其他学生上课,教学不会间断,气氛又和谐,岂不是一石多鸟。如果此时,老师严厉批评他一顿,会让学生觉得丢了面子,觉得老师不通情达理,因此,师生关系可能因此僵化,整个教学气氛会因为你而紧张,这样既可能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又达不到教学效果。当然,这些教学细节不一定都是在备课中全部能打造出来的,更多的是在课堂讨论中,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中迸射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平时脚踏实地的积累和对每一堂课的精雕细琢。

目前,从考试分值的角度说,该门课程在无形之中定位了“小课”的地位,每周就2节课,按传统方式精打细算安排时间,学新课的问题能解决,往往考试、考核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就必须丰富师生交往形式,重过程,以过程为主线,巧妙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整合多媒体资源,从分发挥多向交往的功效。如: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课前准备的作用,让他们课前预习,学会收集资料等,创设情景,适当的让学生执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力为他们提供方便,也可以加强交往,共同讨论。

此时,他们觉得自己将可能会象老师那样为同学们上课就会更认真的做好预习、分析教材的工作。这些工作做细做好了,相应的思想观念也会留在脑海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可以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进而实现该门功课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引入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增加些活动课,也可把一些教学的任务安排到班会活动中。这样,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和思维能力、判断力、表现力、组织能力等都会得到一定的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扩大学生的自主活动空间,增强师生交往的多维性。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对于促进学习效果、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作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则是点燃学习兴趣的火炬。”有了兴趣,才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使学习获得明显的成效。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哪门课感兴趣,便会对哪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激励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景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设置学习障碍,能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学习障碍干扰学生,即“布惑”,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的情景之中,并以

此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并去解决问题,并去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如我们在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时,提到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时可向学生“布惑”:“目前我国经济还落后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还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呢?”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取查阅资料,运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即不但比现状,还要比起点,比发展历史,从而比出两种经济的发展速度,以此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通过动手、动脑让学生比较信服,也觉得丰富了只是,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兴趣。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那些内容深刻、耐人寻味、诙谐幽默的趣味性语言,运用录像、表演、歌曲等创设教学情景,激发情感等,必然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

三、结合热点,把握时代脉博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长青的”。思想品德课是时代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因而其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时代,也不能滞后于时代。更何况当前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兴趣非常广泛,对国内外诸多“热点”问题,喜欢了解,更喜欢评论。这时,教师应该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号准学生的思想脉博,再把这些问题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思想品德课既有说服力有又增加了吸引力。学生也会 4

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从而取得学生的共鸣和支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综观近几年的中考开卷考试题,有关时事政治、乡土材料的内容占较大的比例,这些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题型涉及选择题、简答题和以材料为背景的分析说明题。试卷命题已完全改变了以往的只注重知识的覆盖率的做法,而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寻找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现在的学生由于学习功课压力大,很少有时间去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所以对一些背景材料不了解,很难正确回答问题。据了解,每年中考考试中后,有一部分考生走出考场第一句话总是抱怨“书上找不见答案”。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摆脱过去那种“读死书、死读书”的做法,学习只限于死记硬背,既不关心国家大事,不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不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一见试题涉及的都是课本中没有的社会热点,学生就会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书本知识与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相结合,从初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课本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比如:目前,社会上对中学生上网的利弊问题在展开大讨论。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热点作为切入口,结合八年级思想品德“网络是把双韧剑”这一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先放一段事先编辑好的有关目前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的录像,然后教师列出四个问题,要求全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一)、中学生上网各有哪些利弊?(2)、谈谈你怎样正确利用网络。

(3)、在对网络的利弊认识中,我们应该把握怎样的观点。(4)、联系实际谈谈青少年应该怎样充分利用网络,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充实?

最后让每一组学生可以演小品、演讲等形式来阐述各自的观点。学生们经过激烈讨论后,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此课的学习,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社会热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不要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走向社会,关心国内外大事。要逐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指导自己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要有自己的见解。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管用什么形式的教学方式,最需要的是做到每堂课有理有节,活而不乱,取得学生的信赖,提高教学质量,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能驾驭课堂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很容易使课堂气氛超过必要限度,导致主次不分,主题不明,所以说,教学模式可以推陈出新,但最基本的课堂驾驭能力应该是永葆长青的,当然,这得有待于不同的教师用心积累,希望本文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创设多种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所以,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动力,培养学生其好奇心、求知欲,就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动起来,又落实课程目标,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情境探究活动,既能激“能”,激“趣”,又能增“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基本上还是使用延续了千年的黑板加粉笔的方式,这样,即使教学内容很丰富,素材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但长此以往也很难引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欲望了。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生活化的素材有时简单的语言也很难再现出来,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这时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一旦平淡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内容时,如果仅是通过言语向学生灌输应该怎么做,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但如果借助电脑课件,把社会生活中人们缺乏社会公德、不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反面材料以图片或录象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让学生看看电视中的公益广告,这样不用教师再灌输,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接受洗礼,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二)小品表演

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而且是易于接受、表现。为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变化教学方式,除了借助多媒体手段外,许多课内容还可以通过创设一些相关的小品来强化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寓教于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表演能力,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一个学生自我感觉良好,他将愉快地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而这自我一旦成功,又得到班集体的认可,那他会感觉到尊重和爱护,也会品尝到成功的愉快,他的情感自然会得到满足,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同样在“超越自负 告别自卑”教学中,可设计情景如下:自负的小枫,自卑的小林,自信的小佳在一次数学测验中都考了100分,放学了,他们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要求四人小组5分钟准备,派代表表演自负、自卑、自信的特点,比一比哪一组最生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各小组同学积极参与,精心准备,还生动表演,教室里一阵阵笑声和掌声告诉我们这一活动设计的成功。同学们在活动中参与、思考、体验,在活动中认识了自负自卑自信的不同特点,促使学生超越自负,告别自卑,最终也实现了课程目标。

(三)小组合作活动

当今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是一个交往频繁、高度相互依存的社会,因而也就既需要竞争,又需要合作。对于作为德育对象的学生来说,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发展自我,就要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和素质。

有人曾提出:“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由重点培养竞争转向重点培养合作的教育”。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共处、与人合作,实际上也就掌握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本能。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他们的最基本的素养要求。

新课程强调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作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分析,思考中,使学生体会在两难情景中作出选择的艰难,学会倾听他人不同的意见,体验人生中遇到意外时永不言弃的困难和坚强,在自主合作中永不言弃的主题得到内化。

当然,创设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旨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

总而言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始终是决定和表现人们的信念、信仰以及价值观的核心。在所有学科中,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而思想品德课要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关键在于变革创新。惟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才能被赋予更强的影响力和更广泛的学科功能。

【参考文献】

《新课程教学设计》,毕田增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严育洪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一0 王坦.现代教育改革引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必须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作为核心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突破原有的教学方式,逐步从传统和封闭走向现代和开放。那么,政治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笔者认为,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相对应的开放式教学,是我们突破传统束缚,打开教学门扉,使教学融入生活,实现课程改革新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如何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 要想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就要求教师能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1、寓教于乐。在讲“合作精神”时,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游戏----撑杆游戏。以小组为单位,站成一排抬起双手与胸齐平,手心相对,五指并拢,大拇指下放,把一根长杆放在所有人食指处撑好,要求大家把杆子下移至地面处,然后上移至原处。在这个过程中,若谁的食指离开杆子,便被罚下,若每组罚下三人,就是失败。其间同学们可以商议,看哪组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游戏特别强调所有人的一致性,结果虽然每组学生都很用心,但大多数组在开始不久就把杆子举过了头顶,然后就相互埋怨。每组做完后老师借此告诉大家,合作要求有一个领导,步调要一致,不能只考虑自己;出现问题就相互埋怨,只会把问题越搞越乱,不会把问题解决好。只有在相互理解,共同探讨失败原因的前提下才能找到成功的出路。最后老师挑选几个同学做示范,告诉大家这个游戏是可以成功的,打消同学们认为老师在做一件不可能的事的疑虑。这个游戏很有教育意义,学生乐于参与,认识很明确,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精神,加深了对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2、给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增强学生间的相互教育功能。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笔者提前给学生布置了“让你感动的生命展示会”的作业,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报纸和听闻等,每人介绍一种让人感动的生命,并说明令人感动的原因。同学们找了很多,如深海动物要承受巨大的海压和漆黑的世界,南北极动物要经受极度的寒冷和刺眼的阳光,迎客松能在石缝间求得生存,小草能在柏油路的间隙求得生存,仙人掌能在极度缺水的沙漠求得生存,残疾人能参加各种运动会等等。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珍惜自己身边的每一种生命,让学生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从而鼓舞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做生命的强者。

3、利用现代媒体、影视作品进行教学。如在讲“成功者的品质”时,可以结合影视作品。如《阿甘正传》展现执著有助于成功。在讲“生命的脆弱”时播放交通事故、天灾人祸的影片,这都是人力所不能抗拒的。在讲“关爱身边的环境”时,放《后天》的一些片断,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不关爱身边的环境,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还有一些歌曲也可拿来一用,如迈克·杰克逊的《地球之歌》等。

4、增进师生情感,师生共同成长。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要对每个学生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

5、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优美动听,要注意模仿影视演员、相声演员的语言技巧,音调和节奏也不能太单一,要抑扬顿挫。老师每一个真诚、善良、会意、由衷的微笑,饱含着对学生的尊重、鼓励、赞许、支持、关怀和同情的真挚感情,学生从中获得奋发向上、克服困难、奋勇拼搏的精神力量。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围绕激发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中心而因材施教,总可以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达到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如何在备课中充分体现其开放性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也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明确教学的任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顺利有效地进行学习做好准备。新课程要求注意备课的开放性和科学性。

首先,要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标准》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师教学的指南,教材是教学传递过程的主要载体,我们必须重视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要明确《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知识的要求,要从教材要求的具体内容出发,把握这些知识在整个节、章或网络体系中的地位,从而认识其具有的功能和作用。

其次,调查和了解学生,即备学生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了解学生情况,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过去的学生相比,现在的学生更有朝气,更有活力,兴趣更广泛,接触面也更广。他们总是站在时代最前列,他们始终关注社会,他们敏感敏锐。所以不要只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

再次,备结合点

其一,教材和学生的结合点

因为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不是单独由教材和《课程标准》内容决定的,而应结合学生的知识面和接受能力来决定。所以在备课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接受的最佳结合点;

其二,思想品德与历史与社会、科学等学科之间知识的结合点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逐步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本科的做法,而趋于综合,不仅学科内综合,而且要求加强科际综合,注意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只有教师在备课时挖掘得深,才能为更好的指导学生做好准备;

其三,教学和社会的结合点

这是由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我们必须以教材为依托,联系社会实际,拓展教材的内容。在结合中,要特别注意做到:观点材料化、材料学生化。要善于用现实社会中的材料来证明观点,并且将材料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最后,备教学法

即寻找突破重点、突破难点的教法和学法。由于教学中非预期因素很多,常常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留有余地。另外,为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学习,应力求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应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在教案的撰写上,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必过于细致、完整和严密,而应突出其灵活性、变通性,给老师上课以充分发挥的余地。

三、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其互动性。

授课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它是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的过程。传统教学理论把课堂教学分为几个相关联的教学环节,如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传统的上课方法也就是按照事先预期的计划进行“表演”,往往忽视学生主体的存在。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新颖性

在教学诸环节上,要新颖别致,要做到教师处理教材的方式新、教学过程新、教学角度新、教学中引用的材料新,以致教师的教态要新、板书要新、语言要新和教学手段要新,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师生平等性

民主平等是创新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师不应是课堂的主宰,而应是学生创新学习的引路人、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教师不应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权威,而应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有疑难问题的积极倡导者。只有在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氛围里,才能给学生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参与中有所收获。

(三)灵活可变性

传统的教学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可控制性的特征。教师在讲课时严格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计划进行,忽视了教学中的许多非预期因素,以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离联系。所以新的教学方式是在事前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新的问题的出现而不断调整和改变。同时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控制能力和教学艺术。

(四)层次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生理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个性倾向、意志品质、气质类型的不同,对同一事物在理解的角度和深度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而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即可造就一大批不同类型、各种规格、充分发展的人才。教学对象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教学中授课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既指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具有层次性,而且指教学时间、空间、方式方法的层次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和培养,促使学生扬长避短,张扬学生的个性,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差异潜力。

(五)师生互动性

师生互动性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学交往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功能是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双向互动,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的互动性包括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活动与交流,导致双方观念和行为的适应和调整,相互沟通与促进。师生互动与教学密切相关,教学如果没有本质性的交往,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教学。有效的教育取决于有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它既是教学的核心、教学的条件,也是教学的内容和手段,所以在课堂上,要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和“死记硬背”的窠臼,采取“师生互动,人人来讲”灵活多样的方式,这样教师通过教可以重新学习,不断提高,学生通过学,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六)开放性

我们必须由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向开放式的教学转变,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表现在教育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在时间上的拓展表现为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学习政治;在空间上的拓展表现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的广泛结合,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加强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内容上的拓展表现为各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综合性。只有把整个政治教学置于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系统之中,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总之,新的教学方式应是一种互动的、开放的教学形式,能给学生以自由成长和发展空间。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如何进行的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如何进行的创新教学设计(预案)

目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方案已全面实施,以全面和谐、综合选择、民主科学、建构学习、合理评价等为特点的新课程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思品课教学如何迎接良好的新课程环境,贯彻新课程理念,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正成为广大思品课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思品课”课堂教学设计中的缺陷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育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即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解决教与学问题的一套系统化程序。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能有效的实现教学实施,进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平时的高校思想品德课堂中常出现一些因教学设计不够合理而导致教学环节混乱的情况。

1、没有认真分析教材

教材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思想品德课教材是党和国家意志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其中重要的理论观点都是按照国家重要文献以及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讲话提炼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必须落实“教材非常重要、是我们教学的基本依据”和“按照教材来讲,不能脱离教材” 等有关要求。可是,在目前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完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和创造力,当然也难以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另外一种是完全脱离教材的放任自流的教学方式,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这种教学方式既违反了教学基本原则也不能解决学生思想实际问题。这两种倾向的实质都是因为没有认真分析教材的问题。

2、忽视学生的内心需要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主要活动形式是让学生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与可能展开学习活动为目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思想品德理论课教学的传统过程难以满足学生追求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需要。多年来,思想品德理论课教学过多地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而忽略了它对个人的价值,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

3、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教学方法的选用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和找准学生需要之后,接下来的关键是选解决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是一些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简单化、绝对化。教师要么一味追求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课件色彩缤纷,声、光、电交相辉映,影视动画交替出现,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未能起到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要么继续沿用一个教室、一名教师、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五个一”方法,枯燥乏味,理论和现实脱节,缺乏生动性、创新性,影响着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效果,加重了学生对这些课的逆反心理。

二、“思品课”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好的教学设计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得教师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忽视教学设计,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学走弯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思品课的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达成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呢?

1、准确定位教学基点。

课堂教学设计要树立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理论难点与思想疑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提高思想理论素养的内在需求相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当代中国的大局,把握未来发展大势,为学生分析社会矛盾,反思思想困惑,提供科学的理论思维和价值导向。

2、精心设计教学切入点。

课堂教学要避免从定义、概念或学科理论体系出发,结论先行,搞所谓原理加例子。课堂教学首先要凸现“问题意识”,从社会实践或学科理论存在的问题导入,做到“浅入深出”,把深刻的理论包含在生动的事例之中。比如由“云南泥石流事件”等相关典型切入“敬畏自然、敬畏社会”,由“抗震救灾彰显民族凝聚力和整体道德形象”切入“公民道德建设”,对“钓鱼执法”的申诉及纠正,切入公民依法维护权利、社会坚持法律思维方式的重要,由中外抗震救灾不同情景对比等切入“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等等。

3、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师自身特长以及教学设备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特殊的时代性特征需要借助和依赖现代化科学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但我认为一定防止滥用。毕竟多媒体只是一个教学工具,仅仅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全部,课件切忌做得太花梢,达到吸引学生和辅助教学效果即可。如果教学需要也可以把收看录像、播放相关的记录片和讨论相结合,学生在观后进行讨论并写出心得体会,使学生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清楚表达、独立论证的学习习惯。另外,思想品德理论课软性的、叙述性的、说教式的、灌输式的“五个一”的方法还不能完全丢弃,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阐述向学生灌输。总之,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

4、讲究教学语言艺术。

教材中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蕴涵着很多文件化的语言,是按照中央文件编写并具有权威性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实现从书面语言到教学口语的转化,课堂用语应栩栩如生、诙谐幽默,体现情感、理性和课堂教学语境,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三贴近”原则,努力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地教学语言。老师要不断地注意学习收集社会的新兴词、流行语、网络趣事。从根本上说,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讲道理,老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学生以情真意切之感,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尽量少用讲述法,多用“对话”“访谈”的方式讲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达到应有的教学实效。同时,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不要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系统工作。在这项系统工作中,教学设计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把这一环节做好,才能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水平的提高,真正把思想品德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正喜爱、终生受益并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第五篇: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化学教学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化学教学

摘 要: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学也应做适应性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把握好:

一、挖掘教材要把握住深广度;

二、要抓住学生学习兴趣,搞好实验教学;

三、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化学教学 化学实验

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更高,更加强调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也更注重其实践性,在重视基础的同时,更应关注不同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必修教材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既要为每一位学生达到规定的学业要求去教学,又要为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日后个性的发展考虑。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仅仅拥有普通的长流水已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而要拥有富含养分的长流水。

一、理解教材,把握好教学的深广度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用教材来教学,而不是教教材。这给了教师很大程度的自主性,可以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拓展,而要控制好深广度。

例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在《化学1》(苏教版)专题一的第一单元就提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对此概念学习的认知,也仅仅局限在初三学习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基础上,了解化学反应类型的又一种分类方法,只要求能依据化合价的变化来判断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就可以了,并不作其他要求。为加深对此概念的学习,教材特意安排在专题二氯、溴和碘的性质之后。教材先抛砖引玉,用“你知道吗”栏目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原因,再在比较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分析得出: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引起的这一实质。而在专题一的第三单元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然后分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原因就顺理成章了。第二次学习这个概念,提到了“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但是对于氧化产物及氧化性强弱、有关方程式的配平等没有过多要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教材安排在专题三和四,例如铝热反应、铁的化合物的转化,还有依据硫、氮两种元素具有多种化合价的特点,设计了从二氧化硫到硫酸型酸雨的形成、硫酸和硝酸的工业制法等加以巩固。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材的编写思路是层层递进、逐步加深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和应用,是符合认知规律的。

当然教材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例子,如离子反应的教学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如果教师不顾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的内在体系,认为新教材系统性不够好,知识结构不够严谨,随意提前有关知识的教学。这样,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加重教师的教学负担,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并且很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从而造成“夹生饭”的现象。如果课后挤时间去弥补,这样做又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觉到跟不上或者题目难度大),甚至会放弃对化学科的学习。那么,我省近几年选修化学的学生人数急剧减少,除了高考制度的因素以外,我认为与化学教学也有分不开的关系。

二、学习新理念,把握好化学实验的教学

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有利于创设真实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1》《化学2》都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如果教学中能很好地运用这些实验,那么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就会极大地提高,也就不会害怕有关化学实验的问题了,对于选修《实验化学》模块也会充满信心。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对实验的处理并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有的甚至相差很大。课改已经推行好几年了,教师的实验教学变化不大。好多教师认为:实验教学没法改――要么教师做,学生看;要么学生做,老师看。是的,形式上就这两种,可是“做”“看”的过程均有不同。例如教师对于演示实验的教学,之前如能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设计原理、如何观察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等方面,再引导现象复述、总结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即便是学生没有动手操作,对他们也是一次积极地探究学习的过程。如果是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如能及时引导设计方案、指导操作、分析实验现象,那么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操作技能提高,更是探究认知能力的提升。这样就解决了实验教学浪费时间,学生只会看热闹,而不会看门道的问题。

实际教学中,个别教师会放弃“做”实验,而选择“讲”实验或者多媒体“模拟”实验。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学生“记”实验现象和结论,之后只能是机械应用,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那我们富有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为什么会选择效果最差的方式呢?客观原因是个别实验条件不允许,无法满足“做实验”的要求,教师只能这样如此,这尚可理解。但一些常见的试管实验(如溴的萃取、铵盐的检验等)也采取“讲实验”的方法,究其原因就两点:一是教学时间紧,师生没有提前准备,或者准备不充分(教师没有指导学生设计方案、学生也没有考虑)就去做实验,效果不会好。实验课结束后,操作或设计类问题学生还是不会,教师还得讲解,于是,大家都认为那就不如直接讲,不用浪费做实验的时间了;二是化学科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还是局限于各种考试。尤其是阶段性的考试,做了实验和没做实验的效果几乎一样,学生的能力、学习兴趣等体现不出差别,为眼前利益大家也认为“做实验”不如“不做实验”,因此也就“讲实验”了。这样做肯定不符合课改的要求。

新教材对化学实验做了较大的改变,没有规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而是以两个栏目“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呈现。也就是说,只要条件允许,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做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试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等等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从中领悟新的化学知识,从而提高科学素养。新课程理念非常重视学习的自主探究过程,而化学实验是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知识模块。因此,教师应改变观念,重视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做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兴趣,不断学习,得以提高。

三、合理设计教学,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过程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该面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尤其是《化学1》《化学2》的教学更应如此。

近几年来,学生学习化学科的兴趣并不高,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是高二选修化学的学生的人数在减少。高一学生,到了第二学期学习兴趣也明显下降。通过调查发现,一是因为受上届学生的影响,认为化学科在高考中容易受限,不易得优,不利于上名牌大学。再就是感觉到化学难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使得学生产生这种误解:最主要的还是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例如:与初三知识脱节,使学生的学习出现断层而感到学习困难,致使失去学习兴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化学知识了解的很少,主要是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领略化学学科的魅力。进入高中后,要学习一些抽象的理论,还有很多知识点……如果衔接不好,就会导致学生放弃化学的学习。《化学1》(苏教版)在一开始,就学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就是为了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衔接。如果教师认为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在教学中压缩课时或做过多补充,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的基础有差异,又经过一个暑假,有的知识点已经遗忘,等等原因,就会给后面的教学带来困难。例如:依据物质的组成来分类是化学上一个很重要的分类方法,在此要学习很多概念(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这些概念掌握不好,接下来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就相当困难。还有,教材在专题一第一单元安排了“物质的量”的学习,该部分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又比较抽象,新概念多而且集中,日常生活中又接触不到,学习就相对吃力一些,甚至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教师不能认识到这些,教学中又补充“阿伏伽德罗定律的推论”知识及相关计算,无疑会加重学习负担,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接受新知识、应用新知识要有一个过程,所以教材把“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的学习放在第二单元。如果为了系统性强一些,放在“气体摩尔体积”之后,那样重点、难点高度集中,会给学生更重的心理压力,甚至要“望化学而生畏”,又谈何学习兴趣。

我认为,在必修课程的教学中,如要照顾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在课外进行。课堂教学一定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要尊重不同个体,要符合多数学生的认知过程。另外,在必修内容的学习中增加选修的内容,对以后不选修化学的学生也不公平,是过重的负担,还有可能在高一阶段就让他们慢慢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不应该是我们为师者的初衷。当然,教学中要把握的东西还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

总之,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一定要更新教学观念,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实现教和学的最优化,体现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高效率,学生能力培养上的高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王磊主编.《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005年4月

2.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1》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

下载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新课程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语文教学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语文教学 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可以使教学走出“费、慢、低、差”的困境,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还学生自信和独特个性。走进新课程,我们做什么?以下是笔......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河北省肃宁县南于庄中学王素婷 摘要:面对新课程改革,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以便更好地为学......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策略1要点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自主探究教学的构建及策略 【摘要】实施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论述了初中思想品......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树立“依标扣本,不唯教材”理念;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建构,以“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的理念为出发点,以“国情教育”为重点,以“实......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1 一、课标依据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认识自我”部分:“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知道青春期心......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1 反思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内省活动,是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1 导入新课,应该简洁明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想要继续学下去的欲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课前导入环节时,必须充分考虑它的......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新课改以来,从事思品课教学的教师都会深切地体会到,思品课教学长期因循“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讲授---板书---讲授”近呼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把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