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专题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资助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一、认识新课改的内涵和目的
课改具体内容就是从应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发生的有目的、有标准、有成果的新尝试、新变化。课改的目的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可用人才。
二、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知识的精彩讲解和学生被动式的学习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的目的。但教学效果却是不如意的,而且学生也没有能真正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就要求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的需要而设计,让学生主动体会认知知识的过程和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让我们的教育从“要学生学”的困境中走向“学生要学”的良好局面。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对待新课改,研究新课改,适应新课改,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修养呢?
1、研究学生,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要求
教育是传授学生知识、塑造学生性格的过程,因此,如果不尊重人学习知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地按照统一的要求来教育存在个性差异的学生,这会使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不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要求优化教育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知识,让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具有了自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认识知识认知的规律,优化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效益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学习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的前提之上的。因此,在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新知识往往有精彩的讲解,但学生的反应却是无动于衷。其根源主要在于教师没有尊重新知识学习的规律,因此,教师应该应该引导学生由已学知识或生活经验、生活常识的回忆慢慢转向对新知识的学习。
要提高课堂效益,除了以上的需要改进以外,教师还应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及知识结构体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仅备好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让你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
3、转变教育理念,从培养知识性人才向培养学习型人才转变
传统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培养社会需要的知识性人才,然而,通过30年的教育实践得出,在此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是缺乏适应能力的、是短时间内容易被社会淘汰的,因为他们缺少的是终生学习的能力。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就要求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型人才,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喜欢终生学习的人。
三、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总之,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参与新课改的一线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重新的定位。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我深知,学生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扎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第二篇:课改新时代与课堂革命
2018,课改新时代与课堂革命
2018,课改新时代与课堂革命
——对课改深化与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思考
“课改新时代与课堂革命”,将成为2018年基础教育的热词与课改的风向标。核心素养颁布,新高、中招政策出台,课标修订,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推行,小一科学课的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与研学旅行加速,标志着课改一揽子的顶层设计细化完成,课改从施工性实施阶段走向精装修性的深化阶段,即课改新时代。课堂革命的提出,表明课堂问题积重难返,课堂改革是焦点、是硬骨头,用改良、改革已不足以解决课堂的疑难杂症,需要掀起心灵、观念、技术、行为的革命来强制推进,来重塑课堂新样态,构建师生新关系,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让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责任担当的改革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为此,我认为2018年的基础教育课改务必要聚焦、关注“课改深化与核心素养教学转化”这两大主题。
一、课改深化——打赢课改的后半场
课改是持久战,需要连续不断发力。课改进入新时代,表明课改己进入关键的下半场。那么中小学如何赢在课改后半场呢?
(一)、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是关键。
课改初期,为了矫枉过正,过分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中作用,淡化、弱化了教师地位、作用,尤其是教师专业素养在提升课堂高度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因此,重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是课改进入后半场的标志之一。
如何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倡导教师读书是首选途径。其次重视教师基本功代际提升:课程资源开发、教育科研、信息技术使用;读懂学生的分析师、重组课程的设计师、联结世界的策划师。三是探索、践行“互研互训小课题研修工作坊”及“观教察学校本教研”的新机制。
(二)、是实施课堂综合改革是核心
课改己进入后半场,课改己进入深水区,作为主战场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将进入从单一课堂流程、模式改革进入课堂综合改革,课堂改革将打破瞎子摸象的片面改革观,将迎来多策并举、协同作用的生态改革观——实施课堂教学综合改革,构建课堂新生态。
1、重建课堂改革的环境协同系统。班改、课改一体化是重建课堂改革协同系统的有力抓手。班级架构、管理从班干部制走向部委制;构建班级组织新形态:班级教研组、班组群,放大班级教研组功能;创生、放大班级自组织与自教育功能。
2、重构课堂改革的时空系统。课堂时长新设计:打破固定时长,实施连排、长短课时等。课堂空间新组合:依据学习方式设立独立钻研学习区、合作讨论区、教师帮扶区、观看视频学习区等。构建新的学习社区:不同班级、相同学科群的混龄成长生态群。
3、重塑课堂改革的八大要素系统
课堂教学不仅仅需要关注教学流程各个环节,更需要关注教学大格局的策划。为什么改?一一改学习情绪,在“欲、育”上做文章;改什么?一一改学习内容、改学习模式、改学习目标。关注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转化路径;探究深度学习、高阶思维与合作学习关系;推进合作学习新样态。怎么改?一一改教(导)、改学、改习。关注学生个性化学程设计,指导学生优化学习路径并提供给学生工具、模型和脚手架;放大习、研究习,补上习改短板。什么平台上改?一一改教学技术、改学习工具。什么手段助改?一一研改、评改。
千万不能窄化课堂改革!从单
一、碎片化课堂改革走向课堂生态构建的综合改革是大势所趋,是赢在课改后半场的关键之一。
(三)、采取课程与课堂改革整合是有效抓手
课改初期提出“课改主战场在课堂,课改重心是课堂改革”并没有错,然而随着核心素养提出,课程改革决定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
深度课改,将从课堂走向课程,课程改革因课堂而实现落地,课堂改革则终将因课程实现升华,我们要站在课程的高度审视课堂,课堂则会实现哲学、智慧、文化和生命化的意义和提升。
二、课堂聚焦——打通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核心素养落地的主战场在课堂。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针对核心素养教学转化提出如下三大路径、六大策略,非常有借鉴意义。就课程内容而言,基于课程意识、学科本质的教学一一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就教学主体而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一一活动化策略(项目学习、做中学)、自主化策略;就教学方向而言,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一一意义化策略。
在此,我主要围绕“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课堂流程设计与实施”这一微观操作层面分享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思考。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流程设计原则
1、聚焦目标升级、目标链构建、目标个性化的定制 统筹谋划,构建学习单位的目标链。在明确学生五知(己知、欲知、能知、需知、新知)前提下,在“三读(读课标、读教材、读文献)一梳理(知识纵向线、横向线、主要教学策略、课标要求)”基础上,对学科素养、综合素养目标要进行分解、解读,提练学时单位的核心概念,把握全局性理解框架体系,统筹谋划,构建学习单位的目标链:研制总体的整体全程式目标、设计阶段的连续性递进式目标、形成具体的针对性弹性类目标;依据课标总目标、级段目标、单元目标确定学时目标、课时目标、环节目标;思考学养目标、跨学科协同目标、上位的核心素养目标之间关联。学习目标个性化设置及达成度。从大一统、整齐划
一、教师制定的公有制目标向师生协商制定的股份制目标,甚至向个性化、学生私人定制的私有制目标转型;用学生立场、学生明白语言表述目标;关注目标制定的科学、适度、具体、可测、分层、可操作性。
2、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翻转教学设计。
借鉴《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的翻转设计理念,避开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在分解清晰目标基础上,先设置达成目标可评估、监测、量化的指标、方式、途经,再依此为依据,考虑为达标所需要学习哪些内容,提供哪些学习资源、搭建什么样脚手架。具体讲:查看课程标准,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制定学习目标、课程预期结果;收集“观察和对话、测验和考试、学生自我评估”过程与结果的评估证据;围绕以下方面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在此基础上做好教学方法、教学顺序以及课程资源、材料的选择。
3、编制突出“学”的学时学程设计案
从碎片化课时目标设计走向以一个学习单位(主题、课文或单元)进行整体、系统学程设计。基本原则是:整体策划、综合设计、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崔允漷先生提出一个完整的学程设计案基本框架为:学养目标、协同目标、关注必备品质、核心能力;学程整体导航图:学时内容范围、阐明相关内容地位与作用、指明学习路径、介绍重难点及其突破策略、说明评价标准。学习流程尽量体现下列维度:思维活动、环节主导问题、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建议。设计命题立意、情境创设、试题设问符合核心素养测评理念的测评题,最好还要注明每个题与目标设计照应关系等。
4、植入信息技术因子
将纸质学时学程设计案转化为电子学时学程设计案;利用微课提升自学效率;点拔时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变形象、微观变宏观、静态变动态,将原来因有危险在课堂上不能演示的实验,借助计算机摸拟出来,展示环节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全员参与,借助信息技术精准定位学情、反馈。尤其要从课堂技术手段信息化转向用信息化的思维重构课堂。
5、增加问题提出与问题归类优化环节
在学生只关注解题大背景下,强调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其现实意义。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提取有效信息、抽象、建模的项目学习,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要载体;同时课堂上问题要逐步减少教师预设的问题,有意识增加学生感兴趣、自己提出的问题;课堂上要减少封闲性、固定答案问题,增加开放性、多元答案问题;课堂上要减少过多的碎片化的”瘦“问题,整合或设计系统化、主干的“胖“问题;多关注与现实生活、真实情景中问题;多关注需要抽象、归纳、建模然后才能解决问题。另外还要重视主问题设计。主问题就是锁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核心问题,是深层次思维的引爆点。
另外要放大合作学习中展示(交流)后现场生成及展示后讨论、争鸣的反馈环节。
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流程设计可以概括如下:从个人设计走向集智协作设计;从流程设计走向学程案设计(即从教的设计走向学设计):从课时设计走向单元、学时设计;从目标、内容、方法、资源到评价的正向设计走向从评价出发倒退的翻转设计;从单一关注课时目标设计走向三类、三级、三种目标链设计:从预设过度的静态设计走向目标、问题、方法等多元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设计;从单一设计走向整体建构、系统设计;从教学性教学设计走向教育性教学设计;从内容设计走向为概念而学的全局性理解设计;从仅关注知识获得设计走向思维、素养双生长设计;从仅有学科意识设计走向课程意识、跨学科协作落实综合素养设计。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课堂基本流程改造
1、学习目标呈现
学习目标不一定非得课的起始部分全部呈现,预设目标也不是固定不变,可分步呈现,可动态取舍、调控与生成。更重要的是课结束时让学生回过头核对学习目标达成度。
2、学习内容选择
我们要致力于用具有挑战性的真实任务情境呈现学习内容和任务,将“去情境”的符号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为知识发生、发展的现场,避免过于简化和形式化。关注基于学科”和“基于主题”的统整的综合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典型的学科实践过程,增强程序和模型意识,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
强化两个方面内容的重点学习。当前我们课堂教学改革,比较关注的是第一次信息转换效率、效益、效果的改革,也取得一些成效,然而却忽视了信息自我转换时的信息深度加工,也就是深度学习、高阶思维没有完成。表现在学生记忆没有实现临时记忆转化为编码贮存的永久记忆;碎片化知识没有实现同化、顺应后的自我系统建构,不能快速提取、解码、重组、重构。因此课堂改革重点或侧重点、用力点应指向破解“如何对信息深度加工”这个主要矛盾,把这一或无或虚课堂环节做实。传统试题中所给条件、要求、欲解答的问题非常明确,而现在试题,仅提供一个供学生阅读文本,学生必须先筛选有用的关键信息,再进行抽象、建模,然后才能做答。也就是说,先要把文本材料读懂,筛选出有用的关键信息并通过建模思维转化成传统考试中条件、结论明晰的试题,再解答。这就要求从原来解决问题学习,走向构建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链条学习。
3、学习方式
聚焦学科本质,把握学科结结构,关注多元认知方式整合。打通学科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通道与关联,让两者形成良性互动与互补;要积极探索项目学习、跨学科主题整合、真实情景的实践活动等课堂模式;提倡索利于思维、素养双生长的“混合学习”模式,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目标、结果为导向,学生可自学,可以小组讨论,可以互教互学、可以帮扶、可以救助老师,可以观看网络视频、微课等,进而增加课堂的思维流量。这样就有效放大了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学习者的特征,进而使师生进入“新学习时代”
4、学习方法
基于个体学程学习,基于标准确定目标的自主学习,基于每一位学生学习路径,要提供给学生工具、模型和脚手架。
课堂要以问题为主轴,借助多元对话互动、反馈、导向性评价实现对知识的整体表征、多角度表征。自学环节,阅读文本时,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疏理、提炼知识结构;合学、展示环节植入六顶思考帽操作方案,提升思维全面性、深刻性;总结环节可让学生画思维导图、用康奈尔笔记法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利于系统建构、深度记忆。
重视学科阅读,重视问题建模,把理清、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个环节夯实,让学生经历完整解决问题链条的学习。即拉长传统教学链条,重心前置。具体讲:首先让学生独立阅读试题材料,接着再圈画出关键信息;再让学生用自己语言组合复述相关信息,后让学生抽象、建模成相关问题,最后再让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题思路、方法。
关注反思性学习、机械练习对迁移质量、层次影响。减少、杜绝低端大量重复练习形成的无意识的、自动的迁移,借助深度反思性学习实现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迁移。实现低端、内部关联迁移到高端外部拓展迁移能级跃迁。
5、学习评价
依据编制学科能力素养结构图进行试题命制。要根据学科考查的素养目标,列出考查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双向细目表,编制学科能力素养结构图,并对每一道试题进行能力功能定位;命题时需要注意试题素材选取的真实性,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实际,力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解决问题;题目难度和时间要合理配置,减少大量计算和记忆的题目,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维空间,鼓励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答案。要从关注碎片化、固定化的学科知识的习得到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学科问题的解决;从关注对书本知识理解、复制、反应到关注个人对知识的建构、解读、感悟;从关注学什么到关注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要深入挖掘分数之下所隐藏的学生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要真正实现从知识衡量转向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
让我们吹响课堂革命号角,大踏步迈进课改的新时代!
阅读 314
第三篇:什么是职业教育和传统教育
学历+技能”北大青鸟双保险的职业教育
无一计之长,你可能在就业的道路上彷徨!
拥有一纸文凭,你可能因为没有经验而被据之门外!
纵然胸怀大志,你可能苦于没有精湛的技能来实现!
启迪深思的三句话,道出现在教育的弊端,对于备战高考和正在前途迷茫的高中生而言,职业规划的选择是很多的专家的建议。
每一个人来说,处在这个社会就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特别是那些刚刚毕业的高中毕业的学生,更需要机会,机会不会主动送上门,即使机会真正到来的时候,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也会失之交臂,我们只有在拥有学历的基础上在拥有一技之长,才能够更好的就业。经过多年的实践。2012年,北大青鸟西安兆隆校区的“学历+技能”职业教学模式已经更显成熟。北大青鸟依托于北京大学,将以更加完善的体制、强大的师资,给学子们打造一流的教学环境。
学历+技能职业教学的优势:
1)现阶段多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系列的问题,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实际技
能和能力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导致而引起,针对这个原因,北大青鸟兆隆的“学历+技能”,从学生就业能力等问题上解决了毕业生就业的最根本问题,有助于学生的就业及未来发展。
2)技能方面的优势:现在计算机软件方面的伴随着市场的需求,就业方面的优势还是很
可观的,优秀的软件方面的工程师的月薪资还是可以拿到上万这个数字的。
3)学习时间短,两年左右时间,让学员技能加学历双丰收,短频就业,实现IT白领的成功转型。
4)就业保障:北大青鸟西安兆隆入学的时候就签订就业协议,确保学员的就业。在全国
很多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就业中心,推荐就业。
北大青鸟兆隆的“学历+技能”职业教学模式,打破以前的教育理论性,更加注重技术技术的培养。分析现在的就业市场情况,高中毕业上一个职业教育的学校,往往比上一个大专或者网教投入得时间和精力更值得。
第四篇:课改 学校教学的一切革命
课改 农村学校教学的一场革命
汝阳县十八盘乡竹园初级中学 黄燕敏
2011年11月11日
我们国家提出课改,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10年,虽杜郎口、洋思率先垂范,取得了成效。到后起的山东昌乐和河南的永威一举成名,这些学校的巨大变化,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因此随之欲来是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在全国掀起学习热潮、遍地开花,但最终效果不佳,原因何在?本人结合本地实际,经过两年的学习探索,先后借鉴洋思、昌乐和永威的经验。面对农村学校教育,教师与学生向城市的流动,特别是教学改革现状,不禁引发出几点感悟:深刻体会到课改是农村学校教学的一场革命,举步艰辛,道路坎坷。打好课改这场革命硬仗,就得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清形势,转变观念。
就目前学校的教学现状,要想搞好课改,就必须让领导和教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只有领导重视并深入一线,吃透情况、把握好问题,才能结合实际,扎实开展课改。教师理念的转变是靠领导的引领和方法的提出,然后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去体会去感悟。教师个人思想观念转变了,课改才能开展。否则,你纵有千条妙计,教师本人有牢牢注意,不敢放手,既担心学生不能接受,又怕开展不成功。我们的课改就会在热嘲冷风中归位到过去传统的老方法老模式当中而宣告破产。因此,课改的前提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只有大胆积极地去尝试,才能开展课改。只有教师动真格,才能扎实开展课改。
二、制定方案,认真落实
课改,教师观念转变是前提;实施方案的制定是基础;认真落实扎实开展是保证。我两年来,先后两次自费赴郑州参加课改经验交流会。与名家名师面对面,受益匪浅,回来又带回名家课改讲座光盘和书籍,进行学习。仅蔡林森编著的《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一书长达416页,我用两周的时间认真学习了一遍。把适合我们借鉴的地方折起来或画出来,认真揣摩,再利用教师例会进行讲解学习。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制定课改教学模式,即:“高效课堂下的目标教学。”这种模式现在回味起来,也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或是必须做到的。并没有什么新鲜感,但真正去按照这个模式认真操作,效果一定明显。这个目标教学模式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示本节课目标;第二阶段,围绕目标设计问题,让学生学习或分组讨论;第三阶段,达标检测(检查当堂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为了配合课改工作的开展,我先后购置了24块小黑板,分配到各班各科。上课先检查教师带小黑板情况(小黑板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教导处负责检查通报。学校购置两台复印机和一台电脑,让老师查阅资料,复印练习题来为教学服务。学校听课、评课就按照目标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进行听课和示范课讲赛,对需要听课的教师不是先打招呼让老师准备,而是按照目标教学模式来了解教师课堂的课改动态和存在问题。本期我当堂听课,下课评课。本人的听课记录的前几页就写了这样一些话:
1、效果是评课的唯一标准。
2、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3、效果好就是学生紧张的进行一节课的学习,效果好就是一节好课。
4、当堂达到教学目标,即下课前该让学生掌握的学生掌握了。教学过程不图形式、不图花样、讲究效果。本期我每节课都按要求上课,自己所教的七(3)思想品德全班共45人,在这次段考中仅有3人不及格,其中有2人59分一个学生成绩最低44分,80分以上达20人。我认为,这种教法教师备课细一点,但上课很有规律,让学生参与,课堂气氛和效果也比较好。学生也能明确一堂课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印象也深。为配合课改的开展,我们还制定有评选学科带头人,本期每人每月提绩效工资的40%用于班级管理和教学教改。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
课改是一场教学革命,要动真格,但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相当的普遍和突出。例如: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变问题;课堂老模式弊端的改造问题;师资不足需要教师走出去,请进来,带回来经验和方法问题;课改的经费投入问题;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的人才管理以及城市和农村的地域差别和条件改善问题;教师参与课改时上课、备课的深度问题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改的顺利进行。
为此,要想真正的实施课改,就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做好教学改革的后盾,深入一线听评课。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改模式和激励机制,强化学校管理,把竞争激励引入课改,那么课改才不会形同虚设,不会走过场。只有这样,不远的将来,我们农村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
第五篇:慕课革命
慕课教育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
“未来的学位可能不像现在一样一定要在某一所学校上多少必修课选修课才能得到。未来很可能教育就是定制化的,单位招人不是看你是不是北大、清华毕业生,而是找上过这30门课的——几门是哈佛大学什么课,几门是剑桥大学什么课,几门是清华大学什么课,上过这些课才能满足企业要求。”
慕课,是从英文Mass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的简称“MOOC”,音译而来的。慕课的理想是要做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方,学到任何知识”。汤敏向记者介绍说,“任何人”,就是说不受国别的局限,不受学校规模的制约,不受年龄的限制,只要愿意学习都能满足你的需求;“任何地方”,就是说不管你是在名校云集的美国波士顿,还是在中国甘肃的贫困乡村,只要有一台电脑,接上互联网,你就能学到你想学的课程;“任何时候”,就是说你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用碎片时间,在喝一杯咖啡、等地铁的时间内,学到你想学的知识;“任何知识”,就是说你不但可以学到学校的课程,还可以学到工作职业上的,个人兴趣的,甚至是现在还不知道有什么用的内容。
国内互联网教育早已有之,四五年前就出现了网易公开课,用互联网的方式把优秀课程与大家分享。为什么那些不能称之为慕课呢?
汤敏说:“简单地把老师的课程拍下来放到网上,刚开始非常兴奋,但看着看着就看不下去了,太闷、太长。慕课是什么?把很多网络游戏的东西,揉进教育中,重新组成了远程教育2.0。它的特点是所有的课变成知识点,不是45分钟、50分钟一堂课,缩短为5到10分钟一堂课。其次,随堂考试,上完5分钟课后马上考试,给你十个题目回答,且要百分之百答对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跟游戏攻关一样。慕课的好处是,每个概念都学得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往前走。它有很多有趣的东西,使教育课程完全跟过去不一样。”
谈起为什么要做慕课?“动因当然是教育公平,我们要让更多贫困地区或者说让更多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从历史角度来说,我们正处于新一场工业革命的前期,也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汤敏直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未来消费是个性化的消费、私人定制式的消费,于是未来的生产也应该是私人定制化的生产,是小规模的生产。我们现在整个体系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什么?大生产、流水线,所以我们的教育也是把人培养成螺丝钉,拧到哪儿就好好做,所有知识都是一样的。”
“高考什么意思?全国答一样的题,你不严格按照标准就扣你分,进不了好学校。为什么要这样?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的是流水线,人才也是流水线。”
“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新时代的兴起,这种僵化的教育方式、陈旧的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着的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在汤敏看来,数字鸿沟、知识鸿沟、技术鸿沟都来源于教育鸿沟。学校变成了一架越来越复杂的考试机器。家长学生苦不堪言,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乐趣,剩下的只是为考试、为分数而学习。社会需要的不是仅会考试的毕业生,而是有创意、能创业的新型人才。国际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创新的人才是要靠创新的教育培养出来的。“要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要让我国的年轻一代在赢者通吃的激烈国际竞争下取胜,教育不改革,行吗?”
汤敏告诉记者,这种改变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重大。现在中国整个制造业已经世界第二,整个制造业是大生产,全世界的生产都拿到中国来,这时如果世界一变化不要生产线了,那我们的经济就是非常危险的。中国要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走出去,更重要的是我们第二次工业革命培养人才的方式一定得走出去,而到现在传统办法是走进死胡同的。
教育反复讨论来讨论去都觉得没有出路,而现在慕课方式完全有可能,为什么这么说?优质教育资源的分享,可以把大量的教育分工细化。现在清华只能开出五千门课,为什么?因为一共才两千老师,一个人开一到两门半课。但慕课可以在十万门、二十万门课里选各种各样不同的课程,这时,学生的学习可以个性化,可以根据爱好,根据未来发展前景,根据未来社会需要去挑想学的东西,这就更利于发挥个人能力。
慕课要“革”教育不公平的“命”
“慕课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任何有学习愿望的人能够低成本地,通常是免费地学习。它正在改变着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方式,使授课者与学习者能跨越时空,让知识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不是一场教育革命,又是什么呢?”
最近一年多以来,汤敏在多个场合反复阐述这场新的学习与教育模式的革命,并将其称之为“慕课革命”,甚至将其最新出版的著作名称直接命名为《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那么,慕课到底算不算是一场革命呢?
汤敏认为,首先要定义好什么是革命。按百度百科的说法:革命是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当然,这里所说的革命,指的是技术上的革命,行业上的革命。而不是社会意义上的,更不是政治意义上的革命。
汤敏强调,慕课“革”的最重要的是教育不公平的“命”。对中国来说,教育不公、创新不足、终身教育体系缺失这三大问题,是传统的教育模式解决不了的。
他分析道,比如说教育不公的问题。现有的教育,最多只能解决“有学上”的问题,而在“上好学”上,在教育质量上,是不可能做到公平的。教育质量的公平最根本的是教师资源分配的公平,贫困地区师资与北京重点学校师资的差别极大。但是,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是无解的。就是把人大附中、景山学校拆了,把他们的老师都调到贫困地区去,又能解决几个乡村学校的问题呢?把北大、清华拆了,把老师都下放到三本学院中,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认真想一下,择校热、学区房等问题不就是因为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不同引起的吗?多少农民背井离乡、多少学子漂洋过海、多少父母倾家荡产,不就是为了自己或孩子能上个好学校吗?由于教师之间是有差别的,而每位教师能教的学生有限,所以教育差距在所难免。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之大,国人有目共睹。事实上,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不但在发展中的中国,就是在发达国家也不可能达到教育质量上的公平。”
再看终身教育问题。现在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需要不断学习。企业家、白领、蓝领、农民工都需要不断掌握新技能、学习新知识。但是现有的教育体系满足不了这么大规模的、多样性的继续教育的需求,现有的教育体系能把在校学生教好就不错了。现在开的那些MBA班、EMBA班只能满足极少数人的需求。且以应试为中心培养出的中国学生创新能力弱,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也就是说,不管如何改,用传统的方式都不可能解决中国教育中的这三大核心问题。
然而,慕课就有可能做到教育公平。汤敏用自己的亲身试验进行了诠释。友成基金会正在与中国最好的中学,人大附中和中小学联盟网合作,把他们的课用慕课的模式搬到18个中西部省的贫困县中的130多所贫困乡的中学里去。上万名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够直接听人大附中老师讲课。
“具体做法是,头一天我们把人大附中老师的课录下来放到网上。当天晚上,当地老师先看一遍,把人大附中课中超出教学大纲的部分去掉,把45分钟的课变成30分钟左右。第二天先放录像,当录像里人大附中老师开始与学生互动时,当地老师把录像停掉,让当地学生来回答人大附中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对了接着放录像,如果发现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当地老师就解释几分钟,等大家都会了再继续放录像。一个学期下来,班里平均成绩提高了近20分。在广西百色地区的一个班,平均成绩提高了40分。”
“这个试验的意义在于,用互联网的方式,这种模式很容易推广。我们能把数学课这样上,其他的课也就能这样上;能在18个省的130所学校中上,就能在1300所或者130万所学校中上;能把人大附中的课搬到乡村学校中去,也就可以把北京四中的、北京十一中学的以及其他好学校的课录下来,让乡村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选择一个最适合他们的课来学;如果连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都可以用这样的教学模式,那么县城中的、城市中非重点学校也都可以学到最优质的教育。”汤敏说。
政府的“为”与“不为”
“慕课带来的教育产业大洗牌深刻的影响到每个人,这场革命谁都输不起,事关国计民生,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其中,政府的参与和主导是不可避免的。”
各国政府都在把目前的教育变革上升至国家战略。韩国宣布在2015年废除纸质教材,日本本科毕业要求的124个学分中可通过远程教学获得60个学分。
那么,在慕课上,政府到底应该做什么?对此,汤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首先是做好顶层设计。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提前考虑在我国发展慕课的战略问题,尽快出台推进慕课发展的指导思想、框架原则,“国内很多企业、高校、教育机构的参与多是自发性的,缺少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
其次是关注农村,关注贫困地区,关注弱势群体。农村的孩子,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很多要到初中才能接触到计算机,且还是一个星期一两次课而已。政府的工作就是要用行政力量,让这些数字革命尽早惠及农村学校,尽早用慕课的方式先解决贫困地区师资不足的问题。开展慕课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学校要接上宽带互联网。对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来说,接入宽带互联网还不是很普遍。教育部门应该与电信部门合作,优先解决所有学校宽带接入问题。
此外,还应该允许试验,鼓励试验;组织对各种试验的评估;要保护竞争。“慕课正在挑起一场新的教育革命。不排除有一些人担心自己的工作机会被替代,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些老师对这些新教学方式有抵触情绪。政府应该鼓励有能力的学校与老师去创新。要保护竞争,防止一些人用行政手段、用手中的权力来阻止新的教学方法的进入。”
除了讲到政府该做什么,汤敏还谈到在慕课领域政府不该干什么。
第一,不该过早大规模推广,甚至强行推广慕课。应该让市场慢慢形成,让子弹飞一段时间。“我赞成的方式是,要大胆大量试验,小心谨慎推广。”
第二,不要过早定出过多与过细的规则。“我们对慕课教育还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过早制定出过多过细的规则,会扼杀创新。这个领域变化特别快,很多问题我们现在实际上还看不清楚。因此,如果一定要有一些规则,这些规则也应该粗放一些,可定可不定的规则,先不忙定。”
第三,尽可能减少一刀切式的政策。我国幅员辽阔,从国土的面积到人口的分布。各地的情况差别很大,过多的一刀切式的政策,特别是对于像慕课这样的新生事物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可以借鉴经济领域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经验,可以让各地进行自己的试验,逐渐制定自己的政策。在国家层面,更多的是组织交流各地成功与失败的办法,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