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班制模式的探索(一)
走班制模式的探索
(一)──记2012年南充十一中的走班教学记实
当走班教学的思潮波及到南充这个不大不小的城市时,差不多已经是2011年年底了。我校校长根据考查学习,结合自己对走班教学的理解,根据十一中生源实际,提出了走班教学的号召。全校师生沸腾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走班教学热潮在十一中展了。
为了做好走班教学,各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教科室制定了高中各年级每周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部落实各班的课表安排,后勤部为走班教学提供教室等保障,学工部提供学生管理保障,督查室制定了师生督导评估方案。一切准备就绪后,我校高2013级从2012年3月开始了走班尝试。
根据学生上学期的期末成绩,以学科成绩排位,筛选出需要进行走班提高的学生名单,在不打破行政班管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自主选择重新组合教学班,利用星期
六、星期天上午试行集中走班。
刚走班时学生兴趣高,教学秩序井然有序,教师很投入,学校领导很高兴,认为改革可以进一步深入了,于是从4月份开始,高2014级也正式加入了走班的行列。可是好景不长,4月底的期中考试让我们感到了压力。学生虽然是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选择的科任教师,学习激情又很高,教师又很投入,为什么学生的成绩没有上去呢?
通过期中考试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学生的走班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走班,每周仅两天,没有真正收获走班应达到的学习效果。第二、学校对走班教学的评价机制没有建立完善,不利于提高老师教学的责任感。第三、作业的及时处理和讲评不能到位。这几个方面的主要矛盾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继续走下去呢?新的改革总会有新的矛盾,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才能向好的方面发展。经学校反复研究,各教研究组认真讨论,大家针对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又继续进行了尝试。
5月收假后,教导处根据期中考试成绩再一次按学科排名,根据成绩重新确定了走班学生名单,每人从升学学科中选择两科进行走班,并选择该学科自己喜欢的教师,进行一周内全时段走班。一切都按学校预设好的模范发展,全校师生都充满了激情。下课后各班学生立即奔赴下一堂课的教室,这情景给人的感觉是欣欣向荣,活力四射。教师们都被这场景感动了,不时的在QQ群中晒出那感人的场景。家长,社会,兄弟学校都象看稀奇一样来学校观摩,我们的成就感十足,大家都舒了一口气,认为我们学校的改革终于成功了。
当别人的赞许还在耳边吟绕时,新的问题又来了。第一、学生的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自习课和非升学课在本班,走班课在教学班,班主任的管理很难到位,学生放纵的现象较普遍。第二、教师的授课得不到充分落实。虽然,各班都建立了学习小组,建立了自管委员会。但学科教师很难对来至不同班的学生进行有效撑握。第三、学生下课走班,工具书的佩带很不方面,经常出现拿错书本的现象。第四、由于教师的差异性较大,个别教师一周下来几乎没有学生上课了。第五、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评价越来越不好,认为学校是把学生用来搞实验,从而牺牲学生的未来。诸多问题让学校董事会难以承受。东天有转学的,西天有调班的,个别优秀教师甚至要求离开我校。一连串的问题无法调和,终于轰轰烈烈的走班教学在2012年上期期末考试前一周停止了。
虽然此次探索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坚信,走班教学的改革必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教学改革的一次跨越。学校经历了这次探索,既培训了师资,又为未来学校的革新积累了经验,我们不后悔,我们还需更多,更深层次的学习研究。
2012年10月
第二篇:高中新课程“走班制”教学模式探索
高中新课程“走班制”教学模式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教学实践中,常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在教学中,虽然教学过程是统一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方式不同,情感活动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不一样,学习的过程和方式也不一样。因此,在固定的班级上课,即使是分层次教学,也会出现班级里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授课教师又必须在计划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的尴尬局面;二是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适用)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因此,多数学生感觉学习是一种很痛苦的事情,部分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很难完成必修课程的学业要求。受此情绪的影响,这些学生就会养成散漫、拖沓、放纵的不良习惯,学习缺乏主动性,完成作业不及时,久而久之,学习任务就会堆积如山,学生就会厌学,甚至弃学。因此,有必要施行“适当选学,自主择班”的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二、“走班制”教学的理论依据
1、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 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育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3、孔子提出的基础教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基本原则,也是新课改基本理念之一: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必须尊重学生和学生间认知上的差异,尊重学生和学生间情感上的差异,尊重学生与教师、学科知识间的差异。
4、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和发展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调控,学习效果自我反馈。
三、“走班制”教学设置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遵循教育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不同学科,不同模块的特点和任课教师的教学特长,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的要求,合理设置和安排教学内容。
2、基础性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所选内容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
3、差异性原则:根据学生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
4、自主性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学习内容的设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四、“走班制”教学的基本内容
1、“走班制”教学的慨念 学生自主选择二次学习知识点,选择任课教师,学校根据学生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安排专题任课教师,固定时间,固定教学场所重新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提高的过程。
2、“走班制”教学的基本流程 选课→定向→选师→学习
选课:就是在每一模块的学习后,学社根据自己接受知识的实际填写所需学习内容调查表,学习根据学生意愿,统计二次教学内容。定向:就是在学生选课之后,学校根据统计的结果设置学习内容和开课节数,根据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设置授课教师。
选师:学校在年级公布开课内容和任课教师,学生二次选择,根据自己所需学习知识的需要及对教师的期望程度自由选择任课教师。学习:就是在选择教师的基础上,重新统计人数,安排学习地点、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二次学习。
简言之,就是教师不动,学生动,教室不动,班级动;教学基本内容不动,形式动。
3、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报名统计需要再次学习的知识点。第二步:根据统计内容决定开课内容及任课教师。第三步:根据授课计划进行二次报名,选择班级和教师。第四步:在每天上课公示学生所去的班级。
五、实施“走班制”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一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通过“走班制”教学课前的两次自主 选择,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越来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从而自觉地担负其学习的责任。二是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增强。在“走班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只是一个专题知识的引导者,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了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这种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三是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增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补救。四是学生积极参与对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有所帮助。在积极参与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化。学生在常规课堂学习知识时表现出的差别,通过“走班制”教学的积极有效参与能得到弥补,能缓解授课制中学生两极化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第三篇: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范文
走班制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当人类昂首步入21世纪的时候,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出现,已悄然改变了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这对未来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化社会使终身学习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是未来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走班制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正是要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为目的,最终达到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走班制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理论依据
(一)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经历和个人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影响每个人智力发展的三种因素,特别是外在环境和教育条件对个人发展和表现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传统的固定班级授课进行改革,以满足具有不同智力结构和能力特长的学生充分发展,就是实施走班制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实行走班制,学生能因材择学,学生拥有更多选择学习的机会,有利学生自主选择发展主攻方向,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继承和再创造是实施走班制教学的价值所在。
(三)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
走班制就是在尊重独立人格,尊重人的复杂情感,尊重人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它能紧紧地围绕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生命个体的固有特点,体现了人类自身和谐发展的观点。
二、走班制教学的基本做法
(一)制定走班制教学的学习目标
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主动适应学习过程,学会获取信息,拓宽知识,发现、解决问题。要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激发出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
(二)实施走班制教学的基本条件
首先,要构建一个全新的课程结构,以适应未来人才需要的培养目标。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中,我校选取了化学与体育学科进行走班实验;学校自主开发的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任选课与研究性课程全部为走班制教学,包括《智能机器人》,《单片机工作原理》,《交际英语》等十余门。
其次,要有强有力的师资保障,这是走班制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加强在职教师校本培训,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科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研究意识及研究能力,促进个体专业发展与个性化形成的必由之路。走班制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就是校本科研的主题,通过校本教研活动这一载体提供实践的主阵地。
第三、资源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它包括硬件和软件系统化建设。我校在2000年易地搬迁重建成现代化的寄宿制学校之后在校内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已经达到了省内一流学校的水平,在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宿舍、食堂等不同的楼体,不同楼区设计成主题内容鲜明的科技长廊。教学楼设置的是诺贝尔获奖者及其成果的简介,让学生置身于当代科学的最前沿,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渴求;在智能机器人活动室,电工电路教室,汽车模拟驾驶室,手工制作室等活动室中,学生走出课堂重新找回自我,在属于自己的那个实践天地中畅游,充分发挥着个人的创造力;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和自然资源做为硬件设施补充;信息化资源不容忽视,标准的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听音室,多媒体互动教室,直接上互联网进行教学正标志着人类进入21世纪学习的革命的到来。
软件系统建设则是注重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与内涵的基础上,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做为学校的隐性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可以以此弥补学校办学条件的不足。
总之,在实施走班制过程中,应使学生成为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老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资源的引导者,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并且提高利用率,只有这样才能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它的功能,使其与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三)建立走班制学习的管理机制
1、改进班级的管理工作是推进走班顺利进行的前提。走班制下的班级管理工作首先要选配高素质的实验教师担任班主任,进一步明确班主任的职责、权利、工作程序以及与原固定班级班主任的分工,这样的教师不仅要能胜任走班的教学,还要热爱学生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思想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胜任走班的班主任工作。此外全体走班教师要强化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员管理的意识,实施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育人职责。
2、建立与走班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施走班制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加强教学检查,提高以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的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在自我和群体的不断反思中,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实验室管理,全天候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新发现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入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加强校本培训,使教师自觉地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主动调整课程结构,端正教学态度,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追求教学效果,用个人的人格魅力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赢得学生,在面临被学生选择的激烈竞争中找准 自己的位置,延续自己的教育生命。
3、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使学生在形成合理化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促进个性化的发展。首先要下发课程计划包括本学期、本年级学校所设置的课程,注明必修和选修,每门选修课要配置选课指南。其次配备选课指导教师,在学生自己设计出学习计划的同时,在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负责解答学生选课过程中的疑问;第三,课程选择后的确认要以书面形式向学生反馈选课结果,填写确认书。如有变更需延时结业或改修,需向教务处备注变更。
4、建立新的评价制度是走班制实施的有利保障。采用学生学业成绩档案袋记录方式,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事实,包括学生活动、实验、制作、研讨和书面测试等多种形式,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以发展有所提高,即达到了评价的目的。
三、实施走班制教学的体会。
走班制教学打破的不仅仅是固定班级的授课模式,使程度相近的学生走到了一起,更把教师推向了接受学生选择的境地,作为教师必须重新认识现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的需求,进而重新完成教师的角色定位,以适应激烈竞争的教师职业。要想不被我们这个课程改革时代所淘汰,就必须全方位提升个人的专业素质。走班制教学使教师认识到教师的价值在于,桃李满天下的学生在社会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做出突出的贡献。教师如果想让自己不落后于时代的需求,就要学会实现古老而新鲜的教学原则,实现教学相长,要想长时间的保持自己知识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就要学会从学生那里获取营养,从而从另一个角度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进程。
第四篇:走班制分析
如今,一些中学为培养所谓“尖子生”,在同年级搞“快慢班”。高中设“快慢班”的目的是能多几个学生考入重点大学,学校为能向高校多输送人才;而初中学校设“快慢班”的目的则是能多几名学生考入“重点高中”。据了解,“快慢班”是每次大考分一次班,考好了的就进“快班”,考砸了的就进“慢班”。学校如此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家长忧心忡忡,进了“快班”者高兴,好像万事大吉;进了“慢班”者,全家沮丧,孩子及家长无脸见人。进行这样的分层次教育教学实验,到底是好是坏?
说实在话,学校分“快慢班”的理由是:把能自觉学习的学生与顽皮的学生分开编班,保护自觉学习的学生,依此来取得“状元”轰动绩效,换来更大的利益。这种绕开问题,躲避问题的做法,不符合教育的伦理与使命、责任与义务。
如今,此法在多数学校却大行其道。“快慢班”最早出现于20多年前,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深入,曾遭教育专家的迎头痛击和一些名校的抵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曾一度干涉。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在中小学早就不称“快班”和“慢班”了,代之的是“重点班”和“普通班”,“实验班”与“普通班”或“省招班”与“普通班”;小学则有“特长班”与“普通班”,如此等等。
所谓普通班、重点班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的,所以往往通过一次考试选拔,而分层教学则根据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进行分层,应该说对学生是很公平的。近年来,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分层走班制,正在上海、广东的部分学校试行。它使水平接近的学生走到一起,不仅使学生之间的竞争有了可比性,而且大大提高了上课效率。这是相当务实和具有超前理念的。同时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也为素质教育开启了一扇“窗”。
一、分层走班制的界定何为“分层走班制”?
顾名思义,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各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去相应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
分层走班制的本质: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二、“分层走班制”的运行模式
(一)“走班制”包括三层含义
首先,“走班”的学科和教室固定,即根据专业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流动听课。其次,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即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第三,以兴趣为主导的走班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内容,不固定教师与教室。主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思维。
(二)确定各层次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方式
“走班”教学,流动上课,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作业及考试的难度等切合该层次学生的实际。除实行流动上课形式的学科以外,其他学科仍在原行政班上课。班主任老师不仅要抓好行政班的管理,而且要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分层教学班中,绝不能使学生失控。
(三)要搞好宣传发动,使教师、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实施分层走班制的必要性
首先要通过学校的各种宣传媒体,使他们理解走班制的意义、实施办法,并及时澄清与走班制有关的问题,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走班制”是否变相地分快慢班?这是家长十分关心的问题。对此,实施者要做出回答:无论何种形式的快慢班,都是对学生的“定性”,学生长期固定班级,易形成“好班更好,差班更差”的局面。而“走班制”是动态的,不存在这个问题。走班制是使学生根据自己水平的提高来形成流动性的学习。
(四)确定学生所属层次班
在基本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并确定学生的层次。对不同思维模式的课程,分层教学都不宜捆绑进行。试行分层教学,要允许学生自己选择,真正达到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目标。一般说来,学校按以下方面操作:将学生以往的一年成绩都换算成标准分,根据标准分划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学习潜力、学习兴趣、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目前主要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具体操作是将学生以往的一年成绩都换算成标准分,根据标准分划分三个层次。学习潜力包括接受知识的快慢、知识的应用能力等。学习兴趣是指确定层次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程度。教师的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成绩、作业、课堂表现等几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学生自评并不是盲目地让学生给自己打分,而是在“走班”前把每个层次水平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要求等告知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况作自我评判。根据上述五个方面的评判一般分A、B、C三个层次,也就形成“走班”后的三个班级。
(五)分层走班制的课程设置课程一般分四个部分:按要求弹性完成国家规定的基本型课程,一般设立对学生基础、发展趋向等分化较大的学科,分层教学并设立部分学科专用教室;有校本特色、满足学生个性与兴趣发展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则在学校、同学和导师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菜单中,选择研究课题;另外,还包括以自理、自立、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生活经验课程。学生在师长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能和国家需要,按照学校“套餐式”课程的目标和教学方式,选择走班,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上海晋元中学对每年初进校门的高中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自主选择方法、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课程中正式开设走班教学。在学生逐步熟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在期中考试后,对数、理、化、英语、计算机、体育六门基础型课程进行选择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看成一个“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保证学生在一个较适合自己的层面学习。作为学生,他要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作为学校和老师,绝不是简单地按学生的成绩或学生的智力分班,而是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学习潜力、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等四个方面的综合情况,合理确定学生各科所在层次。因此,绝大部分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优势,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他们既得到了尊重,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走班制”的实施使该校的学生明白:对自己而言“最好的”就是“最适合”的。“套餐式课程、走班制运作”的设置与实施,为上海晋元中学在探索和实现素质教育个性化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六)“分层走班”学生的成绩评价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的教学目标、内容不同,诊断性测试和形成性测试也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考什么题学生可以选择。在平时检测中,某些学科可允许采用“自选式”,即A、B、C三层共答部分和任选部分。任选部分难度不同,难度越大,得分系数越高。某些学科可允许采用“选层式”,如理化,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层次的题目作答。外语可采用“累加式”考试。试卷主要从学生答题完成时间和准确性来区分A、B、C各层的能力和水准。同时,提出要打破不到60分就是不及格“禁区”,改变仅以几次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传统做法,加强平时的学习检测,淡化期中、期末考试,将平时的课堂提问、谈话、作业、课题研究、阅读等评价信息都纳入学习成绩。平时采用分层检测,期中、期末采用诊断性考试。课堂学习效率检测可用作选择流动班参考,使学生明确“走班”不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而是以学习效率为标准,在哪个层面上学习,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关键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
三、“分层走班制”教学的优点
1.对学生来说首先,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大小以及兴趣选择课程表、选择老师、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能力出发,有的放矢地选择、安排自己的课程结构,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套餐”并从中逐渐找到将来发展的方向。其次,使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等状况基本相当的学生“走”到一起,便于任课教师确定教学起点、重点、训练计划和培养目标,便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研讨、交流等活动。第三,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加大了同学间的互相影响,有利于增强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第四,学生按自己的水平选班,能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减轻了思想压力,始终保持乐观情绪和平衡心态,体会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感受。
2.对老师来说传统教法受到了冲击,灌输教育过时了,他们由过去的绝对权威的地位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变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采用了新的教学法,这种新的教学法让学生走出了“恶性循环”,如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出于种种原因成绩上不去,因此怀疑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下降,成绩也越来越差,形成了恶性循环,只有对他们抱有平等和尊重,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走出“恶性循环”。
四、“分层走班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措施
(一)出现的问题
1.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在“走班制”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交往范围从原来的一个班级的四五十个同学扩大到全年级的学生,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大,这种相互影响虽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由于原班级的教风、学风不同,学生间不良学习习惯、态度等方面影响也很大,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这是班级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目前难解决的问题。另外,班主任老师的工作会因此变得困难。由于相当多的学生不在行政班的班主任所教的教学班中上课,班主任就无法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班主任有“抓不住学生”的感觉。怎样使班主任的管理触角从行政班延伸到分层教学班,其中的难度也很大。
2.教学方面的缺陷
分层教学加重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同时,流动式上课不便于任课老师辅导,学生在课后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由于“走班制”属流动式上课,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又返回行政班,再加上不同层次班任课教师也不同,因此,很难安排某位教师到行政班辅导。这样一来,学生也颇有“跟不住老师”的感觉。此外,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水平不一,如何让他们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样是一个问题。
3.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走班制”使学生的活动频繁起来,经常化的来去匆匆,使部分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在感到好奇、好玩的同时,增添了一份忙乱和心散,很难找到那种心如止水的感觉。由于A、B、C三个层次是由高到低划分的,因此,如此“走班无形中会让学生产生‘我是尖子’、‘我是差生’”的心理暗示,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进步。
第五篇:走班制教学
什么是走班制?
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历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
走班制三种模式
1.按各校原有模式随机分班,根据选报意向适当增设分层辅导课或选修课;(行政班与走班共存)
2.按选择组合分班和开课,除数学、英语分层和选修课走班外,高一基础课原则上不走班,高二按所有科目适当走班;(行政班与走班共存)
3.完全取消行政班,根据学生意愿自主选择课程。(彻底走班)
哪些学校在走班?
国内北京、浙江等地多所高中近几年正在尝试走班制,广州近几年也有学校实行分层教学。其中,北京11学校将国家的课程校本化,设置了数百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职业考察课程,学生可以自由搭配,私人订制自己的课程。
在广州,越秀外国语学校和恒福中学正在试行走班,知用中学也计划推行。
高考改革政策一落地,走班是一定要做的。现在来看,即使高考不改,走班也可以推广,这激发了学生自己选择,自主发展的潜能。
北大附中和北京十一学校是北京市较早实行“走班制”的两所中学,北京十一学校面向全校4000多名学生,开发出了200多个课程,随着“选课走班制”的推进,课程建设能力将成为校际之间拉开距离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必须具备课程建设的能力,教师也需要有开发课程的本事。”
现状:
1.对于学校来说,完善与走班教学相配套的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学生和教师的行为,也显得更为迫切。
2.“分层走班”可能会导致学校必修课程无法按照行政班“齐步走”的方式开展教学,各个教学班在教学进度上会出现快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产生影响。“分层走班”为排课带来困难。一些课程要求具有同步性,而国家规定的课时又固定,在教师人数少和个人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在排课上需要排除很多干扰因素。
3.“走班制”不但会加大教师个人的工作量,而其还会为学校的硬件建设、师资数量等带来很大的压力.老师们不仅要分层备课,还要备好每一名学生,平时更要多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更出有效的教学形式。
4.因为教室容量所限,“标配”教室根本容不下,因此就会面临两个问题,要么扩容教室,要么增加教师。
措施:引入学分制,在具体操作上,将学生日常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日常学段检测成绩作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试共同构成学科成绩,用于学分认定。
理论基础:分层教学最初是教学法改革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念。国内外教育家、教学研究工作者展开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分层教学最初的形式是“班内”分层,有一定的效果但弊端很明显。随后借鉴国外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成熟的模式和实施办法后,提出“走班制”分层教学改革模式。
引言:“走班制”分层教学基于“因材施教”原则而产生,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个体化教学。它的来源是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但它又是分层教学法的创新和扩展。关于分层教学的研究,国内外尚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的贡献。“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意义:
2.1 理论意义
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走班制”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进行分层,体现了“学生学习为主体”、“因材施教”等理论。分层教学研究过程中已有大量的文献,从理论角度、实际运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修改理论当中不完善的地方。这使“走班制”分层教学在理论上更加完善,更好的体现个性化教学。
2.2 现实意义
分层教学法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大中小学校,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国外也有不少中小学、职业院校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对“走班制”分层教学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并研究分析,寻找各种对策与解决办法,用实证经验证明“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弊端。从国内外实证文献中了解并获取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从产生的矛盾与问题中来研究这一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更具有现实意义。“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
3.1 国内研究
“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阶段较晚,并且名称也不统一。分层教学法的起步和研究则较早,始于二十世纪初。最初是以“快慢班”形式出现。分层教学法的探索与实验研究,给“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从1916年开始,分层教学法研究开始,并大量展开。虽然分层教学法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但大量的学者和教育家都一直致力于其研究,以期待找出适应我国国情和教育改革的有效方法。
分层次递进教学,是“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前身,它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并进行了研究。河南省鹤壁市淇滨中学2003年开始推行“走班制”教学,在全年级占一半数量的6个班级的语、数、外等部分学科实行了“走班制”的尝试。此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众多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开展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十几年来,“走班制”分层教学的试验多数在中职院校内进行改革与研究,中小学也引进。在中小学和中职院校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地经验总结和改进,为分层教学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通过图书馆、知网、万方数据以及Internet网查询,研究分层教学法的相关著作、文献共计1550多篇。专门研究“分级教学”或“走班制”分层教学法的论文有1000多篇。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分层教学研究多应用于中小学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而且以“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形式居多。这些研究方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一定的弊端,并遇到难度,可操作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高职院校为背景进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研究与探讨相对较少,但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国外文献资料中,提及分层教学法的著作有20余本,论文文献有100余篇。
3.2 国外研究
分层教学法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它最先出现于美国。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实行了分层教学法,在中小学校中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出不同的层次,并且学生始终待在这个层次的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但因这种方法对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了区别对待,受到来自各界的批评,认为它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会造成了对“低能儿童”的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由此,分层教学陷入了低谷。到了9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对精英人才的培养,大部分学校又重新开始了对分层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当中。
根据现有的研究,美国教育界提出的“分层教学”实际上结合了“小班化”教学方式,与“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结合起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逐渐形成走班的选修制。就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分层教学法的最初形式是按智力、能力和学习成绩进行分组分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研究也多是基于中小学校各班中进行分小组的实践研究,并且主要针对教学教法的研究改进。
总结
从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综合来看,国内外关于“走班制”分层教学法的直接研究较少,但间接研究和相关研究――即教学教法研究较为丰富。由于国情和学生数量的不同,国内虽然对分层教学法的研究也较多,但起步阶段多引用了国外的研究。许多学校在学科教学中采用 “班内分组、分类教学”的方式。但近几年面对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班级人数逐渐增多的情况,班内分组分层教学不能适用于人数较多的班级进行优化教学。因此出现对分层教学的新探索,即“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出现。
期待更多大量的文献,给各类学校、高等院校在“走班制”分层教学研究提供更多有价值、可借鉴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经验。
参考文献:
[1](英)班克.中等学校的成败[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7:7.[2]Gordon Dryden.Jeannette Vos Ed D.The Learning Revolution [M].Jalmar Press,1994.[3]李默,郭炳德.“走班”分层打破“快慢”分等[N].中国教育报,2005-11-9.[4]黄晓颖.国外分层教学的历史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