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的树木》教学反思和心得

时间:2019-05-13 04:2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的树木》教学反思和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的树木》教学反思和心得》。

第一篇: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的树木》教学反思和心得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的树木》教学反思和心得

三台县心妙小学 吕永刚

本节课是我指导学生观察校园里树木后的教研课.在本课教学中有优点也有不足,现反思、总结如下: 从教学目标来看,学生能用语言和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一棵树进行描述,并比较所有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教材的活动安排上看,不难看出这节课的活动是不多,但是每一块教学的难度是很大的,而且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其中一个活动,就比如拓印树皮,这在美术课里可能需要用几节课的时间来学习拓印的技巧,而在科学里要求学生用一节课里的其中一个活动来完成,几乎不太可能。另外写观察一棵树木的日记,它的难度也偏大,学生还不会写作文呢,所以,写这样的一篇观察日记是需要花费比较大的时间,因为要求教师做指导之后,学生才会写观察日记。

我对教材的处理:首先拓印这一活动完全删除,留给学生的回家作业完成,要求在家长的指导小完成拓印树皮的活动。其次主要活动放在写观察日记,原本要求学生在校园里观察一棵大树之后把观察到的信息写下来,并整理成一篇类似与书本第7页的日记。在前上课的时候我是让学生按照上节课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校园里的其中一棵树,然后回到教室写观察日记,结果出现了一节课20分钟时间是学生在校园观察,有几个组甚至在浪费时间。所以,大大影响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最后导致课堂时间不够,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甚至是最后比较大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来不及教学。好在大部分学生早就已知大树的相同点是有根茎叶(树根、树干、树冠),需要阳光、水、空气等。不同点是树叶、树干等不同特点。后面两个班级上课时我调整了教学过程,其中让学生到校园观察这一环节删除,改为回忆第一节课同学们观察的大树的特点,参照第一课的一张表格直接整理观察过的香樟树的一些特点,并写成观察日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观察日记的质量是比较高的,而且还有一些时间正好来说说大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的话教学目标只能说基本完成。课外作业是拓印树皮,有必要请学生在课外到校园或公园观察一些树,并写出树的特点。

学生完成活动和作业情况来看。学在这一课要求学生书写的部分比较多,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书写成这样的语言表达,应该还是不错的了。

反思:继续指导学生对书面表达科学观察到的现象的描述,不可松懈,这点在现有的中国教育来看,是非常要紧,原因在于考核是靠书面表达来评判成绩,而非语言表达。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反思

这节课给我同时也给我的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一堂课,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维方式,能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真正做到主动的学习,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作为教师,我尽可能的把课改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融通在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质的突破和提高,真正下放权力,不摆架子,尊重学生,主动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彻底改变过去教师唯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里,作为教师的我,对于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解答,只缘于自己知识水平的限制。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当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知识空间,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准备方面,我遵循便于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原则,尽可能多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氛围中进行合作研究。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富有特色的记录——探究、研讨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拓展延伸、续写科学诗,感受生命世界的无限美丽。

《校园里的植物》教学反思

在《校园里的植物》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一些植物的不同特征,我组织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植物,并在记录纸上记录植物的特征。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探究习惯、记录习惯和文字能力还比较弱,我先带领学生一起观察一种植物,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实验小组组成观察小组,观察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植物。这样,可以集中多个学生的智慧,获得取长补短的效果。但这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第一课,而且在教室之外,如何把握好一个学习小组是需要注意的。从教学的实践来看,关键是要明确目标,组织一个小组,并加强组长的指导。在评价中关注学生小组的表现,以小组的成功评价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意识到合作的方法。在合作的活动中并不排斥个人的智慧,合作最重要的表现是在学生个人遇到问题时能提出各人的建议或看法,在讨论交流的时候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否则,合作就会失去作用,教学组织就会混乱。

《植物、动物、人》教学反思

科学课重在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这节课我也设计了不少的活动,但40分钟的课堂时间往往不够用,虽说新的课程理念并不局限科学课的时间,但拖堂在学校生活中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把未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课继续,既影响了教学效果又耽误了教学进度,这是我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一个难点,有待于今后去摸索、解决。

《观察水》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经历了对动植物及自身的科学探究之后,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感官观察的方法。他们每天的生活都要接触到水,根据生活经验,他们对水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但就是这最平常不过的“水”,孩子们很少有意识的去观察它、研究它,可以说,他们对水既是熟悉又很陌生。

《观察水》 教学反思

未能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实验,未能充分让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科学离不开实验,因此科学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实验。学生在科学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科学有规律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三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好奇心比较强烈和积极,但是由于教师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完整、高度不够,教学设计没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去。具体体现在:在让每一个小组到讲台前面来找水的过程中,教师没能照顾到台下更多的学生都只能进行等待,在压抑着自己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望,这样的设计和教学就让这节课的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同时学生充分应用自身感知手段认识事物特征的的过程就显得“苍白”、“消瘦”。因此,在以后教学预期学习目标定位上要有足够高度,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选择更优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科学能力。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创设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观察水,感知水的神奇。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亲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东西,更多的收获应该是经过岁月冲刷而根植于他们头脑中的东西。

《神奇的水》学情分析

从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对水、水的神奇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零碎的、模糊的信息为学生研究《神奇的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

从体验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我悟出了这样的道理:设计体验活动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想:

1、让学生现实生活情境中亲身体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求知欲,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2、要利用儿童常见而在现实生活中被忽视的活动引导体验,帮助学生更细致地关心生活。

3、注重启发引导,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及环保知识

在收获的同时,也有失败,我在教学之后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不足。

1、对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可以让学生课前去观察,收集信息,学生学习兴趣会更好。比如,在这课教学之前,我如果让学生去调查一下家乡的引用水情况,也许就会有学生发现有的水源被污染了,意识到要保护水,让孩子亲身体验,比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会起到更好的效果,2、在导入设计时,不但要让学生感兴趣,重要的是教师的设计要能真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应对教材深入理解和挖掘,吃透教材,以便更好地教学。

《常见材料》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亲历活动中,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物品的材料组成,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二、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不足之处: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科学探究不能走过场,只有保证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才能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事物的特征,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如果把“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中有哪些是由两种以上的材料构成的”的活动时间再放手些,让学生在本节课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这样也许会让学生更有收获。

二、没有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却忽略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在给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汇报时,如果加强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完善给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这样学生就能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纺织材料》教学反思

在课上常常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的实验动作差别太大;

2、常规太差;

3、掌握程度层次不齐;

4、忙忙碌碌一节课没有任何收获。

上实验课本来时间就紧,一部分学生不听实验要求就开始动手,这样子没有目的的实验注定是失败的,可是不管怎么强调还是难以控制阿!在比较两种纺织材料的吸水性时,准确地强调了:必须把材料的下端垂直浸入水中,可是有的学生却直接扔进去导致了实验的误差。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大胆的设计未来的服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只好让学生在课下来完成了。

《金属》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结构上遵循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先认识金属物品的金属属类,然后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该种金属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介绍探究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逐一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归纳出金属的基本特征,即有金属光泽、能传热、可变性(具有延展性),最后,以拓展的方式在补充常见金属性价比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引用已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水平。

在讲授这节课时我做了一些调整,先让学生来做实验,然后再进行书本中的第一环节,这样子学生会更清楚地接受知识,但是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1、学生打磨金属的方法不太正确;

2、学生所带的塑料勺导致实验误差,本节课的材料分别是塑料勺、金属勺、木筷子要把这三种材料放入热水中,目的为了感受金属良好的导热性能,但是有的学生带了冰激淋或奶粉的那种小勺子,这样放入水中塑料勺就会先发热,实验结果就有误差;

3、看表格了解金属的性质,学会利用金属的特性为生活服务,这一知识点个别同学还是不会分析。

《塑料》教学反思

一.从生活出发,走进科学

本课设计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究学生身边最常用的材料,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塑料的特征分析透彻,理解深入。“设计新型材料”一环节将学生的创造欲、想象力极大激活,且贴近生活,渗透“S-T-S-E”理念,将科技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二.从调查入手,渗透数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科问应该重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本课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调查,家庭塑料袋使用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在课堂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数据统计起来。

三.追求“一英尺深”的挖掘。

深教材料中设计让学生猜想“塑料温热”后的现象,由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大家很快猜到塑料会变软,这一环节浅尝而止,没有真正挖掘深度。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将实验引深入塑料杯加温,学生马上看出“塑料”的变化,不但变软、变形,还有异味产生,学生马上活跃起来:“老师,塑料遇热后变形了,还有怪味产生”,“我知道了,塑料燃烧后,还会污染空气呢!”这样的处理,使得教学更深入了,学生理解更透彻了,真正体现了“一英尺的深度”。

《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教学反思

本课的预期学习结果是让学生知道提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知道问题可以从观察、怀疑和制作中来,并且从爱提问发展到会提问。本节课的难点在于让学生从怀疑中产生疑问。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将课分为“看—做—想”三个部分,看既观察,用伽利略的故事引出仔细观察后让学生观察教室和同学。上课后觉得不足的地方是还需要强调学生是在观察中提问题,提出的问题是自己观察到的。接着教学在制作中提出问题。另外一点就是对学生的关注度上我做得还不够。

第三篇:三年级科学校园的树木教案

三年级科学校园的树木教案

编写者 第教时教学内容

1、观察树木的方法;

2、观察记录一棵树;

3、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设计理念作为观察生命体的活动,校园里的树木是学生最容易观察的。任务: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具体认识一棵树,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进行有序的描述。并用简图的方式记录。用简图记录可以帮助学生抓住物体的主要特征,抓住观察的重点。这种方法在植物单元、动物单元会多次用到。课时教学目标

1、会说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2、知道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3、会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并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4、会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5、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教学资源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修改意见教

程教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板书设计树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树干、树皮都有树叶、果实……树的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 课后记录

Xkb1.com

第四篇:三年级上册科学优质课教案《校园的树木》

2.《校园的树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作为观察生命体的活动,学生最容易接触观察的莫过于校园里的树木了,因此本课从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人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生命体的概念。

上一节课解决了科学观察的重要性问题,本课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科书设计了三个活动:一是怎样观察树木;二是到校园里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描述记录;三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观察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本课要求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笔记。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来记录。用简图记录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从而抓住观察的重点。这种方法在“植物”单元、“动物”单元要多次用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

2.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过程与方法:

1.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2.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3.用拓印树皮的方法观察树干。4.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评价任务

1.能够用各种方法有序的观察一棵树并进行描述。2.通过观察认识树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选定几棵校园里的树,作为课堂中观察使用。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美丽的校园中有许许多多树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到校园里观察树木吧。

二、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1.明确任务。

师:每位学生都要亲身去观察一棵树,那如何来观察呢? 2.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先思考后汇报)

师: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的气味、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果实和树叶„„)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在笔记中。

3.画简图方法:在远处先观察整棵树的形状,可以先画树干,再画树冠,只要大致画出轮廓就可以。观察P5上的“不同形状的树”,并要求学生把树的形状画在P5上的记录夹中。

4.拓印树皮方法:阅读P6上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5.学写观察笔记:自学P6上的观察记录。(1)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2)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

①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②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3)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师:我们所写的观察记录必须是真实的,记录的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

三、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树木并做好记录 1.每组选择一棵树作为观察对象。

①.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②.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2.比一比,哪一组观察到的内容最多,记录的最好?

四、整理、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2.展示: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

3.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评一评,哪一个最好?

4.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同点: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水分、阳光、都有树干、树冠、树根;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

五、总结、课后延伸

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板书设计

校园的树木

相同 不同 长在泥土里 树的形状不同 需要阳光、水 树干有粗细 都有根、茎、叶 叶片形状不一样„„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上一课《我看到了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本课分为三个活动进行:一是怎样观察树木;二是到校园里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描述记录;三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和不同,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怎样观察树木:在上节课的观察基础上学生已能理解观察应有序进行,由整体到部分,所以当我提及远远看大树我们可以看什么?学生能提到看大树的树冠,画大树的树冠,看大树的高度等。通过出示教科书的图片,引导学生可以用简图的方式画不同的树木,结合图片学生已能找到树木的不同之处:树冠不同。

观察记录一棵树: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生也明确了从近处观察可以观察树的部分,树皮、树干、树叶等,本课的观察我引进了新的观察记录方法,在本课给学生介绍了运用感官和工具对树木进行细致的观察,如可以通过用手围、抱的方法进一步感知树干的粗细,介绍了“拓印树皮”帮助学生观察记录树皮,对于拓印树皮这样一个活动学生颇感兴趣,仔细介绍方法操作起来也没有太大问题,在具体实践中通过树皮拓片的比较,学生可以发现树皮的粗糙程度不同,这样的课外实践既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寓教于乐,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完整的观察记录,只是引导学生一起学习了教科书的记录,再一次明确了观察的顺序、方法。

整理观察记录:以问题“我们观察的这些树木生长都需要什么条件呢?”引起了学生的讨论交流,学生的有一定的已有经验,所以很快得出:树木生长都需要水、泥土、阳光,“那么这些树还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结合两节课的观察记录,学生又补充道“这些树都有树干、树叶、树皮”,同样讨论树的不同之处,学生也能结合观察记录进行交流。本课又一次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观察活动,而以捡落叶贴落叶、拓印树皮等活动的开展,再一次丰富了学生观察记录的方法,也使学生从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科学观察记录的乐趣意义。

第五篇: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1、玩具里的科学

玩具是学生的最爱,在课堂上让学生玩玩具,学生感到异常的兴奋,研究的兴趣很高。可以这样说,学生整堂课都是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要提出的问题无花八门、各种各样,有些问题老师根本都想不到。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研究兴趣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在自由活动中的改进和设计一种新玩具,可以看出学生就是小科学家或小设计师。有的同学设计的玩具很具有创新意义。

2、我们周围的动植物

我对这节课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总觉得好象缺少了一些真正来自于学生生活的直接体验。如果再让我来设计这样一节课,我觉得应该在这堂课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补充,充分运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也就是孩子们的直接经验,融入到教学课堂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养动植物的经验切入和展开,通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生活。比如说,我们每个班都有生物角,里面或多或少住着一些小动物及花花草草,我觉得能否将学生们饲养动植物的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中去。我常在教室的生物角看到孩子们饲养动植物的画面。

3、科学在我们身边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具体如下:

1、成功地以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饮料盒中的饮料遇热后从吸管中溢出来),引出了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这一现象、奥秘的积极性,自发地产生了学习、探究的欲望。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主体”的原则,注重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实验、解决问题,达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目的。

3、启发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激趣引入、生活中热胀冷缩现象的探究、未来科学现象的运用设想,是学习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目标。

4、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发展,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猜一猜”等小游戏,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学生亲切交流、讨论,学生在亲自实验操作中兴趣颇高,整个课堂呈现出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稍许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一些同学对个别问题回答得特别精彩,但我没能及时对这些同学给予更好的激励;一些同学因为过于积极回答问题,以至我提问题时不够均衡,个别学生觉得自己的意见没能得到充分的发表。这些都是以后应该注意的。

4.怎样认识物体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

5.给文具分类

1.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从游戏中,不仅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对男女分类获得了深刻的分类体验,而且从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这些绝不是靠老师和学生坐在课堂上讨论就可以做到的。通过探索自身生活上或所处社会上的问题,借此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

2.科学课要重视学生的亲历活动,当学生亲历了“文具店分类”这一活动时,他们的思维都得以展开了:“我们组在分的时候,先制定了一个标准。”、“老师,我还可以按品牌分类呢!”、“为什么我们组的同学不按大小分类呢?、”“为什么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呢?”、……这归根于学生在有了深深的体验后,问题意识格外强烈。这样,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兴趣更高,活动效果更好。

3、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运用学具进行实验和探究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非常有利。做法是在科学课的第一课时把每个班学生的学具分别归类装入大一些的纸箱(包装学具的纸箱就行)。为方便区分,要在纸箱外壳写上学具名与班级,会给日常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使学具达到“该使用时就使用”的佳境。教师、学生在日常教学中,都会感到从容、洒脱,对科学学习充满快乐,从而真正发挥出学具的独特价值。

3.同时,我还体会到,作为教师应该将自己作为课程主体,具有开放的教学观念。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要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教师不要被教科书、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所限制。本课,我充分利用了本校的资源,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这样,我们就能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条件,就能提供给他们生根发芽的沃土,使他们长成参天大树。

6.哪杯水热

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的能力。

通过对三上《哪杯水热》这一课的教学,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的能力。

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水,经过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这样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本课以“观察探究”为主线,让学生亲自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提出问题—观察研究—整理讨论—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探究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对于各个环节应由学生自行定夺。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大胆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在尽情地实验中,创新思维,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7.水温的变化

在科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教和学都大有益处。

创设情景,让学生大胆猜想。在科学教学中,应适时适度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大胆去猜想、设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造能力。如在教学《水温的变化》一课时,开课就设臵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对一杯水在加温和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进行猜测。让学生动脑思考,大胆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自己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并由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观察、实验中激发学生兴趣。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是科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实验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动手、动脑、动用各种感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在后面的小车绊住实验中,他们自己实验,观察,讨论,最终掌握知识。学生的这种求知心切,正表明他们学科学的浓厚兴趣被激发了。

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学生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对某些事物或现象进行细致观察,认识事物或现象的性质、特征和规律。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观察物体的能力和全面细致的观察品质,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非常重要。科学课中,巧妙灵活地运用实验教学能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养成良好的乐学品质,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探索知识的奥秘,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8.哪杯水多

《哪杯水多》是《科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我们怎么知道”单元中的一个内容。教材内容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比较和验证水的多少,通过三个装有水的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瓶子进行比较,引发学生的猜想与假设,产生不一致的意见,从而让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主动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比较多多少的问题,通过对量筒的认识学习,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量筒测量出水的多少的方法,并感受到用科学仪器进行观察给我们带来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为了这堂课,材料的准备就花费了我不少的时间。要找到三组不同的,但每组又得是相同的杯子,实在不容易。而在材料的选择上,要三组杯子的大小或者形状有较大的区别,并且要求是透明的。所以在选择杯子的时候,我准备用的是一个上粗下窄的塑料杯,一个细口径玻璃杯,一个较粗的集气瓶。这样的材料在第一环节能引起学生的不同的猜测。这是所预想的。完成了材料的收集后,又有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三个杯子的水各装多少?由于条件限制我只能找到250毫升的量筒,学生读数会出现相当的困难,所以我认真的考虑的这个问题。即要造成视觉上的错觉感,又要便于比较和读数。于是我反复琢磨和实践决定分别在三个杯子里装上了100毫升90毫升和85毫升的水。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程序的设计。

9.有趣的不倒翁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①转变自己的角色不够,没有完全由传授者、给予者转变成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没有完全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在实际教学中还没有脱离讲台,“高高在上”的时间还有一些。

②还过分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发展”较少。在实际教学中,我总怕学生出现意外,始终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

③主要还是“自发探究”,“自由探究”还少。这节课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去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时,学生的意志还过多受教师左右,不完全属于自由探究,其中有些地方还属于自发探究。

总之,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在新的科学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把探究作为学习的核心,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长足的发展。

10.认识水

本课主要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对水的观察活动,体验到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引导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乐趣。并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水是组成世界万物的重要物质,如人体内有水,植物体内有水,动物体内有水食物中有水……可以说我们的一切都离不开水,但对于学生来讲,水虽然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并学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但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的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都必须亲身经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

本节课能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和讨论,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真正把科学学科的教学理念贯彻到了课堂上。不过,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正

11.有趣的浮沉现象

1.打造一节充满兴趣的课堂。

课的导入部分设计了两个乒乓球在水中一浮一沉,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浮沉现象产生兴趣,接着又通过各种各样的材料来让学生进行探究,结尾处又设计了一个小魔术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不知不觉引导学生课后去进行探究。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课中两次实验都是让学生先猜测结果,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实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尽量让学生小组协助来解决,教师必要时给予指导,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3.不足。对课堂的调控不是很到位,虽然用到了评价,但没有完全发挥出作用,一到实验结束的时候总是有的小组不能迅速归位,平时的训练也不到位,体现在学生课上没有举手就乱发言,没有经过老师的允许就乱动桌上材料不听讲。

12.改变浮和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水》《有趣的浮和沉》两课基础上设计的,可是所教学生这两节课都没有学,对水的认识只限于感性的表面层次上的认识,不了解水的特性,对于生活中的浮沉现象更是认识较少,生活经常太少,因此教学时有一定难度。学生对教学仪器也不认识,对于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要求学生也不太了解。我设计教案时也没有细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给我以后的教学都起到启示作用)。两节课学生的兴致一直很高。开始对于我设计的鸡蛋在水中能上浮和下沉很感兴趣,提出问题也很有价值,这正是上课所需要的,说明了这里的孩子不笨。他们动手做实验时,做的也很好,虽然不会用规范的语言表达,但我认为已经很好了。(我想学生的能力是老师培养出来的,你不给他们机会,他们怎么去利用聪明呢?这里的实验课一次也不上,学生怎么能会做怎么会提出问题?)教学中,学生能积极动手,但是他们不会合作,头脑中不存在合作意识,也不注意别人在说什么,根本就不再注意老师要求的要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这也许是平时养成的习惯,(或者说是由于第一次上实验课,情绪过于激动有关。)或者说是老师的引导不够。但是总的来说,学生都想出了办法改变了物体的浮和沉。学生做完实验后我没有及时让学生整理仪器,是教学中的失误,这样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对待用过的仪器,在以后的教中,要尽量完善课堂环节。还有,学生不知道怎么填写实验报告单,我进行了个别辅导,但是在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我却没有利用好这些数据。在实验教学中,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定要组织学生及时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筛选,以利用就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学生的拓展与创新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太少,所以没有互动起来。所以老师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各种生活经验。

13.水面的秘密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探究、交流等活动,发现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初步得出结论。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

一、从生活入手,激起探究兴趣。

“生活是探究学习的源头活水。”“玩水”的经验学生并不陌生,虽然学生都玩过水,但对于水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并没有认真观察过,思考过。从生活中的普通水面入手,逐层深入,适时引导,让学生意识到小小的水面还藏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真是有趣。就像一颗小石头,在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将学生的探究激情荡漾开来,纷纷积极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二、有序地观察,引导自主探究。

这是一节观察课,本课就是让学生在各种探究活动中观察水面的变化,从而得出水面的秘密就是水有表面张力。

三、合理的拓展,问题使探究走出课堂。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导火索。我设计本课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从问题引入又从问题结束”。引入性问题是将学生领入探究学习之中,在探究中不是以解决问题而圆满,而是以最终又提出新问题进一步探究而圆满结束。

14.水往高处走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我时刻注意自己要以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我经常说:“你真行!”、“真不错”、“太棒了!”、“你的汇报真精彩!”、“你像科学家那样是一个善于观察、乐于动脑的好孩子!”等等一些鼓励、表扬的话语,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作为一名年轻的科学老师来说,我的教学经验还不是十分丰富,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有待于提高。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养,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课教学的探索之中,圆满地完成科学教学的启蒙任务,让科学素养之花更加美丽的绽放!

15.天气与生活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研究,通过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来深入研究。因此在设计教案时,我首先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理解教学重难点。这课是以学生对天气的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研究“天气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感悟到研究天气的重要性,激起学生探究与天气有关问题的欲望。因此,要让学生经历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过程,使他们能够对大量信息进行有效地搜集、处理,使他们充分地体验到科学探究中证据的重要性。通过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快乐。从而认识到天气对人类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并且明确知道在哪些情况下人们会最关心天气。

在执教这节课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切入点。学生的生活经验就像是一棵大树的根系,根系越庞大,知识的生成相对来说就越容易。因此,课前布臵学生充分地搜集自己最喜欢的天气的照片或图片。上课后我就让学生描述今天的天气情况,并结合自己的图片在小组内相互欣赏交流: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让学生把自己对天气的理解感受充分的进行交流。学生交流完自己的图片之后,我安排学生来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照片或图片,让他们把自己最喜欢的天气和同学们来分享。学生在这个环节显得特别兴奋,他们纷纷争着要把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同学们交流。我觉得在这个环节学生的积极表达是本堂课的一个重要亮点,我们就是要学生在学习中充分的进行自主探究,让他们真正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所以,在小组交流之后,安排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探究的积极性,使他们把自己对科学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

16.今天的天气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上课之前先研究了本节课的课型,经过反复推敲,经过对事实性学习的定位,初步将本课类型归为讨论交流式的事实性学习课,在本课环节的设计上,我主要从三大步上体现学生讨论交流式的事实性学习的全过程。

第一大步是贴近生活,感受事实。即通过我们当地各种天气现象,进行讨论交流来了解天气的重要性,并学会关心天气。

第二大步是参与活动,讨论交流。第三大步是师生交流、了解更多关于天气事实的资料。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备课、上课,我觉得相对于我自身来说,有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教学目标设定准确,教学重点突出。根据学生的表现,我可以确定自己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到位的,并且在课上教学重点的体现比较突出,较成功的达成了预期学习结果。

其次,能结合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设计适合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即设计天气符号,在设计这一重点环节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我注重了三个小环节,第一处是引导学生自己创新设计天气符号,第二处是学生对自己设计的符号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设计要求来评价,以求学生在语言表达中发展形象思维,第三处是在出示标准的天气符号之后,让学生再次来评一评标准的天气符号好还是自己设计的好,这里用意不但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更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的习惯。

17.我的雨量器

这是一节以动手操作为主线的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我设计的思路是:复习导入,初步构建降雨等级观念——介绍降雨等级,明确等级标准——认识雨量器,了解基本构造——设计制作雨量器,培养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成果展示,在自评互评中巩固知识——拓展延伸。由于有教研室老师来听课,课前对教案也是反复推敲斟酌,觉得其它环节还比较好操控,只是对第三个环节心存顾虑:学生准备的瓶子上下不一样粗,在画刻度时他们会如何处理;即使引导他们找到解决方法,在测量时他们能否想到应对措施……。在忐忑不安中,这节课开始了。

跟预想的一样,前面环节很顺利的过渡到第三个环节。先让同学说说打算怎么做,孩子说得也很好,大体思路明确了,这节课的主要部分也开始了——制作雨量器。每个小组的制作活动都紧锣密鼓的开始了,我在小组间浏览,观察各个小组的展情况。果然不出所料,他们在画刻度时出现了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些准备的是可乐瓶子的小组身上(可乐瓶底部有四突起)。课上到这儿我的心情也平静下来,面对出现的这些问题也没有忙着去纠正解决,心想放给学生吧,让他们自己解决吧。我继续巡视,这时我在一个组发现了让我兴奋的答案。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孩子的潜力其实是无限的,只要你肯于、敢于放手,孩子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

18.我的风向仪

1、在活动中体现创造。

新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给学生留有自由发展和创新的空间。因此,在制作风向仪的过程中,我准备了其他几种不同的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材料,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制作,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不易受到限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在拓展中探究新知。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他可以使学生在探究中学到新知,还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讲课中我设计了拓展活动,让学生成立气象研究小组,利用自己制作的风向仪进行风的观测,通过观测探究了解本地在这个季节刮风的特点,找到本地的气象特点。通过汇报会的形式,对观测探究的结果进行汇报,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9.一周的天气

上完这节课,我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备课、上课,我觉得相对于我自身来说,首先,教学目标设定准确,教学重点突出。学生的表现,我可以确定自己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到位的,并且在课上教学重点的体现比较突出,较成功的达成了预期学习结果。其次,能结合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设计适合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第三,注重结合生活实际来了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四,本节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的还不错。比如在学生评价他们自己设计的天气符号之后,教师能够在学生出问题的地方及时纠正,区分阴与多云的区别,适当调整一些不合理的设计,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

以上是我觉得还有一点点以后可以继续发扬的地方,当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20.空气在哪里

在本节教学中,学生对空气的探究有着极大的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关空气的知识将不断出现,因此学好本课,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这节课引导的好,就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打下极好的基础。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空气确实存在并占据空间,是借助水的帮助,通过空气在水中形成气泡来间接看到空气。第二部分是我们周围存在着空气。在学生懂得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空气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别的实验去发现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这部分是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运用所学本领的积极性。第三部分是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看、听、说、玩中认识空气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人人参与实验,并在实验中细心点拨,最后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我积极贯彻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力求在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主要采用 “实验法 ”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亲身感受空气存在,并占据一定空间。本课教学既需要学生之间团结合作,进行探究实验,也需要学生多感观参与学习,发挥每个学生手、脑、耳、眼、嘴等功能,让他们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五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21.空气的成分

1、教学过程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立足于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引导讨论教学过程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学生在课堂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专注、相互合作的精神以及对自已的见解的执着,再辅以教师的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出色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从学生下课后一改往日课间休息的喧闹,仍在为课堂上的问题争论不休,不难看出,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又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2、教学效果反思:上课前,我对本课的教学方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特别是通过创设探究情景,进行了认真的构思。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在课前布臵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在学生中征集探究情景的引入方案,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22.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是我们青岛版三年级上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一课,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直面的感知比较、了解“空气污染”的状况,激发学生去形成积极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意识,产生观察、比较、思考……的自觉行为,并且渗透环保意识。在本次活动中,我把“萌发环保意识”和“空气的重要性”放在突出的位臵。学生对此内容很感兴趣,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对于环境污染的话题也讨论得很热烈,发言非常的踊跃。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了空气的存在,和减少污染的方法,同时也萌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下载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的树木》教学反思和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的树木》教学反思和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这样一点:科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觉得提得很好,很及时,很贴切,我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是......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陈海川 小学课堂,特别是中低年级的课堂,教师往往不敢放手给学生,我也不例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其实是“教师主体、学生被动”,课堂实效性不高。执......

    校园的树木教学反思

    《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体会童年校园生活的纯真与快乐。 3.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

    《校园的树木》教学反思

    《校园的树木》教学反思 按照要求,这一课应该带学生走进校园观察树木,这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可能是生平第一次认真仔细科学地进行一项观察活动。看看这些小不点那兴奋的......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南街小学张甜 三年级科学课程是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的,适应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面向全体......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魏开超 一、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蚂蚁》 蚂蚁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蚂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2、通过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引导和鼓励学生......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5篇材料)

    《水生植物》教学反思 考虑到让学生准备材料的危险性,在上本节课的前一天我去近郊的河里捞了些水葫芦作为上课用的观察材料。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