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家乡新吉安-家乡发展变化
我的家乡新吉安
我的家乡吉安市地处江西省中部,位于赣江之滨。吉安古称庐陵、吉州,自古人杰地灵,素有“江南望郡”、“金庐陵”的美誉。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吉州为吉安,“吉安”之名自此始,并一直沿用至今。
吉安,在历史上因“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而享有美名。新时期下,吉安市,随处可见到这样的标语牌:做大吉安市,崛起银三角。它代表了吉安人民改变家乡面貌的心愿和决心。的确,吉安市这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方面发展都是蒸蒸日上,吉安的变化就像日历,每天都翻出崭新的一页,我为吉安的崛起而喝彩!
一、数字中的新吉安
世界500强企业落户,4.3寸单色液显总产量全国第一,自主研制的数控凸轮轴磨床填补国内空白,江西的第一台自主品牌手机“盛泰”、笔记本电脑“紫光贝贝”诞生于此,拥有江西唯一生产真彩液晶显示屏的厂家„„。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一份批示中称吉安“不声不响,只做不说„„如此干下去,必将产生大的变化。”江西省省长吴新雄在吉安调研时称赞吉安“变化大、工作实、班子好。”2008年,吉安在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中排名第二。这
里正在上演一场“静悄悄的急行军”。
——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83亿元,增长15%,增幅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财政总收入27.54亿元,增长21.4%;地方财政收入17.83亿元,增长20.6%。全市超过两亿元县(市、区)3个、亿元县(市、区)12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2亿元,增长2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百亿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04元,增长22.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66元,增长14.3%。
——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9.8亿元,增长31.7%;上缴税收7.7亿元,增长25%。全年粮食总产量295.5万吨,增长8.7%。实现旅游收入34.4亿元,增长39.6%;实现旅游创汇845万美元,增长67.8%。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92:34.63:37.45,其中二产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
——全市签约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56个,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3个,实际进资42.1亿元,增长74.5%;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增长23%;外贸出口8800万美元,增长67.5%。
——吉安市、井冈山市同时入选2005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省获此荣誉仅有4个城市;中心城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顺利通过省政府检查验收;渼陂村晋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二、视觉中的新吉安
2000年,吉安刚刚撤区建市,那时的吉安路面窄小坑洼,交通不便,路面绿化很少,城市卫生状况也很不好。十多年后,吉安围绕“文化庐陵、山水吉安”的城市定位,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全市实施重点城建项目258个,完成投资125.2亿元,城镇化率提升2.03个百分点,达到39.62%。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达到59.6平方公里,新增2.9平方公里。
——改造后的沿江路、井冈山大道焕然一新,成为一条条花团锦簇、一街一景的景观大道;白鹭洲公园、滨江公园和体育场新姿迸发,山环水绕、藏风得水,涌动着城市的灵气;长虹卧波的吉安大桥飞架东西,使市中心两区浑然一体,其投资规模之巨、造型之美堪称“千里赣江第一桥”;后河上一桥一景,两岸组团式的新景观、新社区延绵十里,尽现“半苏州”的风光;新体育馆等一批城建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进展顺利。一批县城公园改造、城镇供水项目和城区道路工程相继竣工。城市规划得到加强,城市框架迅速拉开,城镇功能有效提升。
——全国第一条环保高速——泰井高速建成开通,直入景区;井冈山机场完成扩建,新增了航班航线;首次开通了始发列车,吉安至北京、深圳、厦门始发列车正式开通;吉井铁路动工兴建;县乡公路建设加速推进,“公路三年决战”全面完成,54.6%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初步形成了融“铁、公、水、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吉安成为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和大西南经济辐射的最佳半径。
三、风貌中的新吉安
——吉安旅游景点众多,独具风姿,不但文化古迹多,革命遗址聚集,而且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一个文化的家园,一个红色的摇篮,一个绿色的宝库。庐陵文化旅游、井冈山旅游和绿色生态旅游构成了吉安旅游观光的独特魅力。
——高校建设。井冈山大学是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高校,也是同济大学对口支援和南京军区委托培养军队干部的高校。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井冈山大学视察并指导工作,指出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井冈山大学,要把井冈山大学建设成高水平大学。井冈山大学国防生学院坚持以井冈山精神培养新一代的革命军人,受到中央军委的高度评价。
——广大吉安人民思发展,议发展、促发展,凡事以发展为重,处处以发展当先,焕发出不甘落后、艰苦创业的勇气,众志成城、一往无前的士气,敢闯新路、锐意创新的底气。全市上下形成了“干事业一条心、抓工作一盘棋、搞建设一股劲”的大氛围。
——政府搭台推动创业、干部领头带动创业、能人崛起领跑创业、百姓齐心共谋创业,全民创业潮起潮涌。围绕全民创业,市直52个部门单位奋勇争先,推出了许多“干货”不少、“含金量”颇高的扶持、服务措施。
四、家乡的未来——我相信!
——良好的区位优势。吉安位处香港、广东经江西到中原的核心地带,既是沿海腹地,又是内地前沿,北与长江三角洲对接,东与闽江三角洲毗邻,南与华南经济圈呼应,是至关重要的“黄金走廊”。近年来,吉安的交通区位条件得到根本改善。航空方面有井冈山机场,铁路方面有京九铁路,水运方面有赣江航道,公路方面,赣粤高速、泰井高速、武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己经形成。
——丰富的自然资源。吉安市水力资源丰富,发展水电事业有着良好的前景。境内河流众多,流域总面积约29000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196.75亿立方米,全省最大的水力发电厂万安水电厂就在吉安。地下矿藏方面也资源众多,探明的矿产资源就达50多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6 %,有4000余种植物和1000多种动物,是国内杉木、湿地松、毛竹、油茶等经济林的重要生产基地。——旅游资源潜力巨大。吉安境内山清水秀,生态优美,红、绿、古三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井冈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山”,属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市内还有武功山、青原山、玉荀山、白水仙等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当今世界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古窑遗址吉州窑,以及白鹭洲书院、新干商墓遗址、永丰西阳宫等一大批人文古迹。
——完备的基础设施。吉安全市公路总里程达9000公里,形成了市至县“一小时交通圈”;水、电网络健全,邮电通讯发展迅速,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市现有12个县级工业园区。1个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72.5平方公里,己实现“七通一平”和硬化、绿化、亮化,己具备了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坚实基础。
盘点吉安,丰硕的成果,迭出的亮点,凸显出一个发展的越来越好的新吉安。我相信,随着吉安在市场潜力、资源禀赋、土地供应、人力条件、环境容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一个开明开放、经济稳定、舒适宜居的新吉安将在江西中部迅速崛起,吉安逐步成为产业基地、旅游胜地、开放高地、宜居福地的美好蓝图也将会顺利实现,吉安人民也将一起为家乡的发展全力以赴,我相信我的家乡的未来会是一片光明!
第二篇:家乡发展变化
家乡发展变化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号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家乡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但是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就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践调查。因此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让农村人民的生活有了质的提高。当全国人民在沐浴着社会新风尚的阳光,那么建设怎么样的新农村、怎么样建设好新农村是我们大家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农村大学生,通过假期的实践调查,我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新农村建设的几个方面也 有了近距离的认识。
【关键词】:新农村 村容村貌 医疗卫生 中小学教育
引言:通过亲身体验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基层、了解家乡的发展,并通过这次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研究方法:通过走访调查了解村民的收入情况、教育状况。研究对象:江苏省启东市久隆镇久西村村民
一、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有关文献资料表明,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发展“二五”和“三五”计划时,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至少在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中都出现过这一提法或基本相同的提法。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必须看到,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内涵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
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明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二、村容村貌变化
经过这些年的大力建设,村容村貌有了明显的改观。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以前马厂村布局不合理。村里道路弯曲不直,没有一条正规大道,在加上村民房屋建设的高低不平,直接影响了村庄的形象。为了进一步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村两委积极筹措资金300万元,塑造新形象,村“两委”成立了规划组,他们通过精心规划、科学决策,制订了“五通、四改”的目标(即:电、通路、通水;通广播电视、通邮政电信;改院、改厕、改厨;改圈),推动以洁净“田园、水源、家园”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针对墙壁上的“牛皮癣”、乱扔果纸筹杂物和乱堆乱放的现象,村“两委”制订了制度,配齐相应的设施,村里聘请了15名保洁工对村庄大街小巷进行清理;还通过村广播进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了解日常卫生意识,倡导科学卫生习惯,养成科学卫生方式。同时对村中路名进行规范命名,在村口竖起村庄街道示意图,在路口、街口竖立路牌、街牌等等。通过深入开展村庄整洁工作,即亮化、美化、绿化了环境,也增强了群众的卫生意识和文明意识,促进了村容整洁。目前,已新修水泥路面3680米,铺设自来水管道10000米,90%的农户用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开挖下水管道近2600米,改造民居统一门前72户,主干道两侧民居达到了整齐统一;栽植各种果树、风景树3500多棵,全村绿化率达到31%,安装高标准路灯50余盏,建设知青球场一个,安装健身器材12套,实现农村沼气“一池三改”120户。广播、有线电视信号覆盖全村,家家户户都装有有线,95%以上的村民安装了电话,5%以上装有宽带网络。
在调查过程中,还特意抽出一天体验环卫工人的生活。以前村里卫生混乱,加之无人管
理,导致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垃圾堆,更有气急败坏的村民在家门口的垃圾堆旁写上骂人的标语来制止乱扔者,但是适得其反。这几年,村委会统一管理,设立专门的垃圾回收站,并入县里的垃圾管理站,并在街道两旁每隔20米设立一个垃圾桶。同时,成立环卫部门,雇佣赋闲村民定期打扫街道,回首垃圾,既保证了村里的卫生,有是的闲暇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收入。
三、医疗卫生
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政府应该承担重要责任;在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和农民收进水平偏低的现实条件下,也只有依靠政府加大投进才可能有效实施这一事业。卫生医疗事业本是公众服务事业,政府对其必要的投进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近些年由于指导思想的原因,国家对合作医疗没有明确的筹资政策,各级财政对合作医疗也没有明确的支出项目,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进仅仅是象征性的。我国一直以来在医疗保障方面的支出明显不足,中心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财政支持严重缺乏。
但是在2006年全市各区分批次开展了新型农村医疗体系的建设,由区财政、市财政共同补贴,每位农民每年只需交10元,即可享受医疗保险。
而在2008年本市开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该村积极响应,大力宣传保险的相关内容以及利民政策,鼓励村民参加养老保险。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按年龄的大小来交相应的保险费,就可以在此后的每个月获得一定的小额补贴,一直到其死亡,若死亡后缴纳的费用还未返还完,则全数退还与余下的费用。另外,70、80、100岁的老人,可获得每月20、50、100元不等的额外高龄补助。该政策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拥护,到年底时,全村老人基本都参加保险。
这一惠民政策为农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好处。
四、中小学教育改善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投资力度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比以前有所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存在诸如教育经费短缺,师资水平不高,应试教育制度依旧,学生自身素质低以及生源不断流失等问题,导致农村中小学教育状况一直令人担忧。经过多方努力,相邻村庄达成协议,共同出资组建一所高质的中小学。
学校建设首先是在校舍上,基本上改为教学楼,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拥有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
也有相应的配备;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
为了使村民的精神文化与物质财富同时富裕起来,村里常举办一些丰富村民精神和头脑的文化活动。近年来,村里还利用一些多余的收入进行全民运动设施的改造,建立了不少健身设施,还修建了一个篮球场地和多个乒乓球台。村里还经常为村民放映电影,内容丰富多彩,教育意义的效果也十分好。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学习了解了许多国家出台的关于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了解了新农村现在的面貌和农村的生活情况。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浅薄的见解,有些吹毛求疵地提出了一些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当然就像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人都会说的一句话,“总体的还是好的,比以前还是强多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各级乡政府还是为农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要不然我们也无法看到今天的成果。
总结: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能够在农村中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到农村基层,这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通过这次活动,我既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还丰富了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经验,自己的认识和理论水平也明显有了较大提高,也让我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信心,我会用饱满的热情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新学期的生活和未来的挑战。加油!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 [2]《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第三篇:家乡的发展变化
10、家乡的发展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家庭生活,家乡环境,家乡 人的观念变化。
2、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特点。
3、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重点: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难点: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活动一:介绍我的家
1、导言:同学们,今天老师邀请大家到我的家去做客,你们想去吗?
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照片或自拍的短片,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家。
3、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照片,在小组内相介绍。
4、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活动二: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事情。
1、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家庭生活多么美好,多么幸福,你知道你们家过去的生活情况吗?
2、让我们去听爷爷奶奶讲吧。
3、播放录音:讲过去的生活。活动三:大搜寻活动
组织学生从长辈那里了解过去的家庭生活怎么样,并做好寻访记录。
板书设计:
10、家乡的发展变化
变化-发展-提高
课后反思: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了解家乡的家庭生活,家乡环境,家乡人的观念变化。家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特点。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四篇:感受我的家乡的发展变化
感受我的家乡的发展变化
常说科教兴国,那就先说教育吧。教育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在我们农村几乎家家都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子女的一生,读书是跳出农村,摆脱贫困的唯一方法,也是我们在将来求生存的有效途径。
现在我们这的小学已经不如我们那时的多了,通过竞争,合并了一部分,还有的倒闭了,因为小时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初中,我们那时就不多,就两所,现在还是两所。我们那时升学率很低,有时还为零,很难考取高中,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升学率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成材的越来越多,以前村里大学生很少几乎没有,现在多了。这是一种变化,内在实力的变化。教育制度不断进步,大中专教育已经从精英式教育转向了普通的民众,大学已经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
人民生活方面,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自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们的吃饭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人们已经不再追求吃的饱,而是追求吃的好,吃的健康,绿色食品,健康食品风行。
穿衣已经摆脱了绿、蓝、灰,军装、中山装到五颜六色的时尚休闲服装。我们有了世界级的品牌服装。大家的穿已经从趋同、一致变为追求自由,彰扬个性,表现自我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我们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我们了。
娱乐方面,从当时的小喇叭,收音机,录音机,黑白电视机到如今各家都装了有线电视,彩色电视机,各色音响设备。各种社区的合唱团,秧歌队,舞蹈队兴起,晨练的队伍在扩大,打太极拳,散步,跑步丰富多彩。人民体育休闲也很丰富,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体育也逐步的走出象牙塔。还有现在每逢节日,文化宫还找一批人排练歌舞,真正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出行方面,以前主要是靠步行,有些人家有自行车,看看现在满大街的永久牌、飞鸽牌电动自行车,各种各样的摩托车,还有家里已经有了汽车。还有现在县城里早就有了公交车,到县城里的每个地方只需花几快钱。可以说在这方面我们有了很大的完善与发展。
道路方面,这也就更不用了,俗话说:要想富,先铺路。这路是很关键的问题。有了那么多的车在路上行,关键是汽车,这路当然要好了。我们小的时候那路全是土路,下雨就没有办法出门,道路泥泞。而现在条条水泥路交错相接,又修了几条新的马路,交通便捷多了。据说今年还要修3条水泥路,有一条是经过我们家后的,可以说到那是不管到哪里路都好走了。总的来说道路在我的家乡有了很大的改变,雨天照样上街,上网,出去玩。
通讯方面,以前通讯是单位和特权者的事情,人们日常的联络时书信和电报。现在电报和书信的业务大大萎缩,几乎绝大多数人家都拥有电话,还有的是现在有的家庭里每个人都有手机,电话干脆断了,就用手机。人们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通过手机上网,看视频,拍照片和视频,听收音机,放音乐。当然,也有些烦恼,一是有骚扰电话,还有强制性的垃圾广告。有时,你无法拥有自己的休闲时间,晚上睡觉时手机关机,睡觉正香甜时来了电话,闹得你睡意全无。
网络、电脑已经进入到寻常百姓家这就可以收发电子邮件,这可以方便的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目前通过网络和博客我们就可以完成相关信息的查阅和发布,可以看网络视频,玩网络游戏,在虚拟的世界里几乎可以完成许多现实是世界的事情,网上购物,网上订餐,订房,定旅游线路。网上博客的出现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发布源,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心灵感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过去人人羡慕的作家。现代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有些是我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的;不过与任何事物一样,发展中的中国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相信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的好,与那些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结论:
通过对会议精神的学习与理解,我感受到了家乡发展变化的巨大。在我和家乡人民看来家乡在道路方面,出行方面,通讯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各项基础设施正在完善。仔细想想家乡的发展变化,无不呈现在眼前。这些发展变化正是在我们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这正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先进性。
致谢:
感谢家乡可爱人民给我的支持。感谢党的英明领导使我的家乡有了巨大的发展,而这发展现在也正在进
我的家乡,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城市,整个城市充满了绿的气息。
长长的马路中央一条条绿化带里一棵棵绿叶繁茂的树显得那么生机勃勃,它们像一个个士兵一样庄严的立着。翠绿的枝叶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它们绿得那样新鲜耀眼。微风拂过叶子漾起阵阵绿波,好看极了。树旁的花草、蜜蜂、蝴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共同组成一道慈溪亮丽的风景线。
春天,家门前的小河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像面镜子。活泼可爱的小鱼在水里嬉戏,好像在跟玩捉迷藏。一旁的小草绿油油的,舒展着那幼嫩的绿叶。一棵棵苍天大树挺立在屋后,像一名士兵神气十足地站在那。在一棵百年古树下,孩子们正在玩耍。农民伯伯正在忙着插秧,为了秋天的丰收而准备。
夏天,路边的石榴花开了,池塘里的荷花也争着开放了。当火红的太阳升起,荷花和露珠被映得火红火红。一阵风拂过,农民伯伯脸上露出了一丝丝微笑。
秋天,一块块,里面集结着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的稻谷,金黄金黄的,农民伯伯正高兴地收割稻子。山上更是热闹非凡,瞧!苹果林,苹果林火红火红的,越过苹果林来到橘子林,橘子金黄金黄的,红枣、葡萄……一片丰收的景象。
冬天,寒风刺骨。大地上覆盖了层层积雪,但我的家乡依然美丽。雪花还在不停地下着,我不禁想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家乡是花园,有着鲜花的芬芳;家乡是森林,有着绿树的清凉;家乡是田野,有着收获的希望;家乡是雪景,有着冰晶的闪亮。
回忆过去,家家户户都为了不愁吃,小院里满是瓜果蔬菜。一年四季,只要能种点什么,小院里就会满满的,瞧去,各种颜色掺杂交错,杂乱无章。好拥挤、好杂乱的小院。现在,各家都不怎么种蔬菜了,而是种花。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春天,月季、玫瑰等竞相开放。夏天花儿更加繁盛,五颜六色。秋天,本该百花凋零,菊花却傲骨怒放。冬天,瑞雪纷飞,梅花却在枝头绽放。一年四季,芬芳不断。香啊,花园般美丽的家乡。
再想以前,村里村外都光秃秃的,几乎没有树。到了夏天,在外边聊天的大人都顺着墙边坐,小孩们大都躲在屋里扇扇子。屋里像蒸笼,屋外像热锅。而现在,房前屋后,街道两旁,村里村外,都种上了绿化树,虽说不像森林那样茂密,但也绿树成荫。夏天,大人们在树下乘凉,小孩们在树下嬉戏。茂密的树叶,送来了阵阵清凉。爽啊,森林般清凉的家乡。
回首以往,田野里种满了庄稼,密密麻麻的,有玉米、水稻、花生等。那时人们的种植技术还不是很高,虽然辛勤努力了,但收获的却不十分理想。那用一滴滴汗水浇灌出的庄稼,好像有意跟人们作对似的。现在呢,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遍地都是绿色无公害作物,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省时又省力,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业余生活也丰富了。春天,水稻如碧绿的海洋,泛起阵阵波浪;秋天水稻垂下了头,大地一片金黄,真可谓是“春种满野皆碧绿,秋收遍地是黄金”。乐啊,田野般满是收获的家乡。
回首往事,垃圾拥有一片乐土——街道,任意呆在每个角落,有时还迎着风翩翩起舞,甚至在水里游泳,让人看了就想躲,真脏啊。现在呢,垃圾都有了自己的归宿——垃圾场,街道整洁了,铺上了水泥路,成为了一个耀眼的亮点。净啊,冰晶般闪耀的家乡。
家乡在不断的变化。在我心中,家乡如妙龄少女,越变越好看,我从心眼里热爱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
我爱我那充满欢声笑语的家乡。
春天,柳树姐姐脱掉了白连衣裙,换上了绿婚装。调皮的小草弟弟探出了小脑袋,小花妹妹露出了洁白的面颊。农民伯伯在田野里辛勤的耕耘、播种。我们小孩子在草坪上玩耍。小鸟仿佛被吸引住了,也放声歌唱。在那美丽的乡村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声。
夏天,溪水哗哗的流着。我们小孩子在河边玩耍嬉戏。大人们在树阴下谈天说地。知了在叫着,好象在说:“热死了热死了!”小鸟在天空上自由自在地愉快飞翔。在那美丽的田野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秋天,枫树姐姐飘落着红叶,仿佛在迎接丰收的一年。小花准备去和它的哥哥姐姐们告别了。农民伯伯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在帮助农民伯伯干活儿。小鸟成群结队地在和这里的一切告别。在那充满欢笑的田野里留下了美好的告别声。
冬天,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我们在小路上愉快地玩耍。所有的植物都屈服了,只有那冬青树在风雪中傲然屹立。动物们大多都冬眠了。在这僻静的冬天里,留下了冬姐姐的足迹。
我爱我的家乡。
第五篇:我的家乡海南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我的家乡海南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它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以前的海南是一个很落后的小岛,如今的海南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下我将从海南的城市建设、居民收入、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来谈谈海南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一、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海南的交通运输业发展极为缓慢。新中国成立后,海南逐步修复了被破坏的运输线路,恢复了水陆空运输。作为发展经济的基础产业,经过多年的建设,海南交通运输业的规模、质量、技术装备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海南经济发展大潮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公路纵横成网。受地理环境、经济落后、多年战乱等因素的影响,解放前,海南公路建设一直相当缓慢,从1919年海南修建第一条公路开始,至1949年,全岛可供通车的公路仅有1045公里,而且多是路基狭窄、视线不良、破烂不堪、颠簸不平的等外公路。到2008年,海南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8563公里,公路网密度达53.04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60公里,占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的3.6%。
空路安全快捷。建省以来,海南民航运输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从民航运输事业落后的省份成长为国内民航运输强省之列的光辉发展历程,成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第三、四、五航权的省份。海南民航运输业是在解放以后起步的。1956年,中国民航海口站正式成立,广州—湛江—海口航线首航成功,海南的民航运输业正式诞生并得到发展。当时年客运量仅千余人次至2008年,完成旅客运输量为1836万人次。
水路四通八达。海南岛四面环海,有1584.6公里曲折绵长的海岸线,是典型的岛屿经济。海南岛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建造良好的港口提供便利,良好的港口设施促进水运业的蓬勃发展。海南岛的港口建设始于1936年。解放前夕,修建于海口、八所、三亚等地的港口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952年开始修复,当年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仅有19.3万吨。截止2008年,在海南注册的航运企业有130多家,船舶461艘,总吨位达到140多万吨。
铁路交通便利。海南岛的铁路始建于1940年日本侵琼时期,1942年建成通车。1992年国家计委立项批准粤海铁路跨海工程,2001年正式通车,成为中国第一条跨海铁路。铁路轮渡使琼州海峡变成了火车的坦途,从此,海南铁路真正成为全国铁路网的一部分。2007年,海南铁路西环全线通车投入运营,营业里程为526公里。同年9月,由铁道部与海南省共同出资建设的海南东环铁路正式开工,2010年12月30日东环铁路正式建成通车,海口到三亚仅需90分钟。与此同时,海南省西环快速铁路也在当天举行了奠基仪式,海南交通能力大幅提升,绕岛一周只需三个多小时。展望未来,经过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随着海南航天发射中心、博鳌机场等工程的建成,已在论证、规划的西环快速铁路、跨海铁路桥等工程的实施,存在问题不断得以解决,海南交通运输业将会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二、旅游业迅猛发展
旅游业迅速崛起,已成为海南具有深远发展潜力和前景的优势产业。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海南岛地理、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自1988年建省以来,海南省比以往更为重视发展旅游业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把海岛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来大力发展,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一大批新的景区、景点相继建成,来琼旅游人数显著增加。2003年全省接待旅游人数达123.41万人次,其中旅游饭店接待人数936.65万人次,比建省前1987年增长11.5倍,年平均增长17.1%;国际旅游收入7956.95万美元,比1987年增长5.9倍,年平均增长12.9%。截止2009年底,海南全省有星级旅游饭店238家、旅行社248家、旅游从业人员16万人、各类旅游景区(点)55家。2009年海南旅游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接待国内外游客2250.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1.72亿元。
近年来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逐步进行,海南旅游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设施配套水平也明显提高,道路、交通、机场、港口、电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三、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 实行改革开放之前,海南省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较低。1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1988建省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居民就业多元化,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成倍增加,得到的实惠最多,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59元,比1987年增长6.4倍,年平均增长13.2%。在农村,随着党的各项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88元,比1987年增长4.2倍,年平均增长10.8%。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587元增加到2003年的3368元,平均每年增长10.6%。在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7年的59.9%降低到2003年的44.8%,整体上步入了小康生活水平,向着追求享受型和发展型的小康生活转变,从“吃、穿、用”消费转向了“住、行、游”消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7年的61.0%降低到2003年的57.6%,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消费品种趋向丰富,由过去的“吃饱穿暖”这种典型的温饱型消费观念向“吃讲营养、穿讲漂亮、用讲高档、住讲宽敞”转变。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7.87平方米,比1987年增加10.47平方米。农村居民居住条件改善主要表现在住房质量的明显提高。
四、城市建设成就巨大,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解放以来到1987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前,海南城市建设非常落后。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随着海南经济快速发展,海南的城市发展揭开了新篇章,城市化进程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面貌大大改善。这一时期,城市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由1987年的16.60%上升到2003年的25.9%。城市道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园林绿化和环境整治迈上新台阶,建成了一批公园和景观带,绿化、美化了城镇环境,全省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3%。海口市已从一个边远小城发展成为一个初步现代化的省会城市,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三亚市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三亚市还荣膺2002年“中国人居环境奖”;涌现出田独镇、凤凰镇、博鳌镇、灵山镇等一批环境优美的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