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托教学模式 构建和谐课堂
依托教学模式
构建和谐课堂
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解读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
什么是教学模式、教学有没有模式、教学需要不需要模式,以及研究教学模式对实施素质教育又有什么促进作用等,是近年来我们 一直在关心和探讨的问题。我认为,认识教学模式,要抓住一个前提、两个要素。一个前提是指任何一个教学模式,特别是成功的教学模式都一定会有一个明确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两个要素:一个是结构,一个是程序。教学模式可以看作是一种结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程序。如果我们把结构看作是一种横向关系的话,那么程序就是一种纵向的关系;如果我们把结构看作是一种静态关系的话,那么程序就是一种动态的关系。
如此看来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相对稳定的示范型的教学结构。我们创建了“情境---问题”式教学模式。
二、理论依据
1、小学数学教学新理念(1)数学课程
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本精神,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践体系。数学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2)数学学习内容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一理念强调了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3)数学学习方式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 时间和空间。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4)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空间。转变教师的角色。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决定的。学习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学习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学习者主动地去接触有关的信息,以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建构客观世界,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并赋予意义。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共同参与者。
三、“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流程(四个环节)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联系生活、拓展应用——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四、操作阐释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学习知识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内驱力。
具体操作: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生长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等创设问题情境。
(2)情境内容的创设可以是多方面的,有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有数学化的生活情境,情境中的素材,可以来自学生、来自生活、来自教材,不受教材的局限,充分体现内容的开放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情景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选取问题情景的内容。● 学生身边的人和事 ● 现代社会发展现实 ● 现代科技最新成果。
● 现代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 重大节日、纪念日
(3)创设情境的呈现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学生动手操作、生活实际、演绎推理,也可以是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观察等等。情境有两种,一种是真实的情境,一种是“虚拟”的情景。真实的情景就是实实在在的、学生亲身感受的客观情境。“虚拟”情景就是从客观情景中抽象出来的情景。“虚拟”情景的呈现方式有: ● 图文并茂型(如情境图)● 数字表格型 ● 文字叙述型
● 故事形式:设计一些真实的或想像的故事,故事里包含有学习内容。●多媒体画面演示:如电视、录像等。
(4)激励学生分析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将问题转化、分解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目标必须是教学的重点,要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检测性,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能够顺利完成的。●学生活动:(进入情境,提出问题)(1)以积极的态度和情感进入情境,分析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问题。(2)对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好奇,大胆提出问题,并充许异想天开。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问题。
说明: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当是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主线。它是调动、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核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新课学习中,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教学环节的最核心要素,新一轮教学改革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观察、猜想、探索、验证和动手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具体操作:
1、自主探究。
(1)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探究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实施自主探究教学时教师首先应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情境。常用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
A、设置认知冲突
即呈现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的现象或事实,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不平衡,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再发现的过程。
认知冲突为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提供了直观感性的材料,是问题的直接来源之一。设置认知冲突一般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a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设置认知冲突; b在学生认知中的转折点上设置认知冲突; c在知识的跨越点上设置认知冲突; d在相似知识的辨析点上设置认知冲突。B、生活问题数学化
拓展数学信息源的渠道,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加工提炼成有待探究的数学问题。这样让生活中的问题原型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获得对数学问题的独特感悟。
C、设计开放题
即只提供有关的信息,而为学生留取广阔的问题空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水平,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2)引导发现数学问题
明确自主探究方向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应使学生获得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理解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所以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能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自己去感悟发现。因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动机;同时能准确地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充分体现,也为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指明方向。
当然要使学生能够发现并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和引导,从而让学生真正面临问题情境,发现问题的存在。在具体教学中可采用如下策略:
A、尝试发现策略
由于数学知识一般都具有连续性,所以在面对新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使学生感知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构成学生认知的内部矛盾,唤起他们对问题的关注。
B、交流质疑策略
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遇到的新事物进行大胆的猜测,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质疑,使每个学生输出信息又获取信息,互相触发思维的“火花”,并从中明确问题的实质。
C、观察比较策略
观察和比较是学生认识发现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感知问题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在观察中辨析、思考事物间的关系(特别是相似对象间的不同点和不同对象间的相似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问题意识。
D、联想迁移策略
数学知识和技能都是内在联系着,并总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所以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某种数学现象的规律和方法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联想迁移:其它的类似现象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和方法?或者说在学生遇到新的数学现象时应使学生养成联想迁移的习惯:以前学的类似现象有什么规律和方法,现在的新知识能不能也用同样的方法解决?在学生解决了当前问题后,教师还应启发学生自问:某原因导致其结果后,会不会又有其它结果?在什么条件下会有?有原因是不是必定有相关的结果?等等。总之,教师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断激励学生对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
(3)自由选择探究策略
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由于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数学探究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探究,而这种思维活动总是表现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为了保证自主探究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学生的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后有所结果,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相当必要的。这样他们才能获得科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生的自主探究才会逐步向科学探究的方向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一旦掌握了自主探究的方法,他们就可以运用这种数学思维方法,独立地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提高 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决策与改造的基本能力。因此,在探究中教师应更注重引导学生揭示知识背后的知识,提炼出知识本身蕴涵的策略思想,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常用的自主探究策略主要有以下五种:
1、化归策略
化归策略是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策略。使用这种策略的关键是在准确把握新旧知识关系的基础上,把新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解决。然后根据两者的关系加以分析、重组,使旧知识得到改造、发展,最终“创造”出新知识。
2、归纳策略
归纳策略是指从学生已知的具体事实或个别性前提通过猜想验证推断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结论的探究方法。在教学一些公理性的数学知识,如:运算定律、性质时较多使用这种策略。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问题的实际简单枚举一些具体的数学事实,然后由学生感悟归纳其中具有共性的现象或事实,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
3、分解策略
有些复杂数学问题的探究学生很难一步到位,这时需要学生善于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的小的简单问题,然后通过解决小问题导致总问题的解决。有时也可以从问题要达到的目标出发往回一步一步推理,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4、比较策略
比较策略是指从具有同一属性的事物间寻找差异性,或从具有差异属性的事物间寻找同一性的探究方法。这种策略有助于认识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属性的异同,从而提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5、假设验证策略
在探究一些起始概念和抽象概念的时候经常要用到假设验证策略。在使用这个策略时,需要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的结论作出假设,然后通过操作实验、合情推理等手段加以检验。
说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的启发。学生围绕学习目标,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别,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学生自主探索的质量有赖于教师的激励和指导。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课改中学习方式改革的一个明显特征,合作学习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呢? A、合理构建合作小组
首先合作学习的重要而有效的形式是“学习互助小组”,小组成员的搭配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合作小组通常在四至六人之间为宜。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在组建学习小组和座位安排上进行合理搭配,同时兼顾不同性别和不同性格,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实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也可根据合作目的及具体情况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随机的合作小组,如同桌两人、前后四人等。
其次,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履行职责。培养小组长的组织、协调、归纳等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B、及时把握合作时机
在让学生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在成员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组内合作交流,合作才有价值。教师要善于抓住最有利的时机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都最好及时地安排合作学习才更有价值。教师把握时机、适时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C、适当指导“合作策略”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a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就是学会在与人交谈时,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不随意打断或插嘴。而应是发自内心的意会。学会倾听是合作的前提。合作小 组必须听清教师的提问,听懂小组分工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言。
b学会表达
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会表达。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基础知识较差、思维能力较弱、不善于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说”是表达的一种主要形式,却不是唯一形式。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有时候语言的表达却跟不上思维,出现他们想到了却一时说不出来的“急死人”的场景。这时表情、眼神、手势动作、图画、学具或非文非图的代号就成了好帮手。
c学会思考
思维是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始终的,这里所指的思考主要是交流讨论后的反思。通俗地说就是指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回顾一下自己的智能活动过程,及时总结数学知识的学习策略。唯有反思,才能控制思维操作,才能促进理解,提高自己的原认知水平。
d学会欣赏与宽容
渴望得到欣赏、希望得到理解是每个人的愿望,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赞赏别人的优点与成功,包容别人的缺点。它能促使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的形成,使每个学生在全部学习活动中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生动活泼、进取自信的态度,积极思考,敢于创新,从而实现高效的合作效能。
说明: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结构中居于一个特殊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操作中要注意处理好这一环节,要安排充足的时间进行生生、师生间相互有效的交流评价,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进行指导,了解、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要注意学生倾听、表达、分工、协作等合作能力的培 养,评价时,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水平和结果的评价,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评价。
3、归纳小结。
师生合作总结,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模型。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对全班已有各种意见自觉进行比较、归纳、概括,得出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策略。
教师活动:创设恰当氛围,组织学生辩论,并同时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结,教师只作点拨引导,将最优方法推荐给学生,但不应把某一种方法强加给学生必须使用,应该是“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哪一种方法”。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这一环节既是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情况和检测掌握运用学法的效度,又是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能力的训练。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在课堂上尽可能的照顾这种差异,采用分层练习的方法,即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设计基础题、提高题、综合题。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能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要,充分体现人人都能发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练习中评价教师要学会欣赏,学会等待。
具体操作:
教师活动: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好练习(练习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度,有趣味性,习题既要有强化新知的单一基础题,又是要有动手操作的实践题,既要有突破难点的针对题,又要有克服思维定势的变式题,既要有以新带旧的综合题,又要有一题多解的开放题)。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分类反馈评价,指导、调控。
学生活动: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完成。新授课的练习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习题的选择偏向于基础性、专项性。教学中要选取最新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
说明:在分层练习中,不能给学生划分等级,等级是隐性的,在引进开放题 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把握好“放”的度,不能忽视 “收”的作用,既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教师的主导性。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不容忽视的,课堂教学总结的任务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总结规律使学生对全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获得明确清晰的印象,二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对有关内容的联想和思考,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把课堂总结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给学生留下一个能激发兴趣的悬念,使课的开始引人入胜,总结扣人心弦整个教学过程协调完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归纳所学的内容,回顾梳理形成知识体系;谈本课的体会收获,总结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的乐趣。具体操作:
学生活动:自学回顾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是怎样学习的?还有什么问题?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提高原认知水平,达到内化整合,自我建构的目的。
教师活动:聆听思索,分析学生的反思过程,引导、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的建构过程。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反思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小学数学课堂总结六法:
复述法。根据板书或提问进行整理复述,明确本节内容。口诀法。编制口诀朗读记忆。
图表法。用图表或列表归纳知识或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游戏法。组织一场游戏作为课堂总结。
引申法。提出与本课有关的引申题,或与教材例题不同的解法。
设疑法。有意设置一个悬念,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创新,产生一种向往,这对学生预习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五、教学建议。
1、正确理解运用模式。
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教学理论的简化表现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把握并运用好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无论未来社会如何发展,社会需要的绝大多数人永远是具有合理思维方式的人。用模式指导规范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好常规课,教给学生简洁易懂、明确严紧、合情合理的数学。
2、内外兼修。
教学模式的展开、展好,还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活的教学机智,能根据所选教学模式选择好教法,准备好教具,设计好学生的学法。这样,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才能真正灵活地运转在课堂之上。教师必须努力掌握本学科的教学理论与知识技能,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1)研读教材
a、教好教材 b.改进加工教材 c.丰富教材 d.开发教材
(2)、抓好环节教学。
教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抓好环节教学,努力把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展开、展好。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这副骨架,只有在所教内容的填充下才能显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要注意抓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课堂每个环节的联系,让程序环环相扣,知识层层生辉。
(3)、实践反馈调整
将实践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用于教学模式的调整,研讨产生新的教学模 式。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一种理论。它来源于实践,又要回头指导实践。但由于它本身还存在着不足和局限性,所以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应用不能千篇一律。有些知识虽然性质相同,但具体操作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创造性的使用模式。有模式不唯模式,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创新,创造性的使用模式。
(4)、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预设与生成,恰当利用生成资源。
3、教师必须有激情和真情。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教师的入情入境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用心上课,打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拥有: 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
绥中教师进修学校
魏
静 2008、9、11 12
第二篇:笃行“五字”教学模式,构建和谐高效课堂(定稿)
笃行“五字”教学模式,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围子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之路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它体现着学校的治学理念、办学特色,加强课堂教学,是学校创新发展的生命所在。近几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并把全力构建优质高效课堂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生命之所在。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通过施行“五字”教学模式,从师生素质的提高到教学质量的飞跃,从教学特色的凝练到文化使命的担当,我们摸爬滚打,坚定执着,走出了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的改革创新之路。
一、问题的解读:
基于目标的“导、学、议、练、结”五字教学模式探索
(一)理论基础,推进目标教学法
在2009年,我校全面开展了目标教学法的研究,在全体教师中普及目标教学的相关理念。课堂中教师如何能熟练做到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对症下药,改进教学策略
2010年初,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堂教学调研小组,对全体教师进行课堂听课,意图发现病症,对症下药。经过近两个月的课堂调研,总结出以下问题:1.教师对教材、学生实际情况把握不够,想当然定位学习目标,难以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2.教学目标单一,关注知识目标,忽视能力目标,虚设情感目标的现象严重;3.教师和部分优秀孩子主导课堂,学生参与度低。教学目标的定位错位,使得教师很难生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积极地探究、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而有效的生成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样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学习枯燥乏味、课堂教学低质低效。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采取了“集体备课、说课、磨课”教研活动模式,通过集体备课,确立三维目标,催生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以及围绕目标整合教材的意识,催生教师目标达成和生成教学策略的意识,提高了老师的构课能力;通过说课,研讨有效课堂教学环节的建构,落实自主互助式学习过程的设计,落实研究生成性性课堂教学模式,有效的完成课堂教学目标;通过磨课,把说的讲出来,全面落实“集体备课、说课”的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员参与课堂改革。
(三)立足高效,探索课堂模式
2011年初,结合我校的实际和当前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现状,为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实现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在研究《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础上,推行了基于目标的“导、学、议、练、结”的五字教学模式。
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策略措施与手段
(一)推行五字模式学案教学
●导(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学(明确目标,独立自学),●议(小组互助,质疑释疑,教师精讲,目标达成),●练(检测反馈,巩固提升),●结(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五字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常态化模式,老师们普遍认为该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很具体、好操作,有的老师在实践过程中,还创造性地丰富了五字的内容,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不同的课型对五字赋予不同的内涵和具体的步骤。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案设计是教师站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对教材作二度创作后编写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文本。它包括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的主要环节(包括随堂作业)、课后知识整理的骨架(留空白让学生总结梳理)以及课后作业等部分。它既支持了学生的预习,又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同时又是学生复习的资料。教师在学案设计过程中,要突出问题引领,引领思考、思维和自主讨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填空。这就要求教师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把握好课程的总体要求;
(2)仔细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精心设计和编制各个学习环节的学习任务;
(3)重视研究学情,搞清学生学习的现状和认知水平,制定科学、适宜的学习方法;
(4)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着力探究适宜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教法和新手段。总之,学案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的一个平台,主要是要安排学生如何学,怎样学。
教师在编制学案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1)体现课标的要求;(2)依据教材;(3)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
(4)体现课堂学习的特征;(5)简洁明了,思路清晰;
(6)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个体学生;(7)重视基础性,兼顾拓展性;(8)讲求实效性,不要将学案编制成课本、资料的翻版。
(二)根据不同内容,倡导三种课型
新授课:感知自学、合作探究、展示反馈、精讲提升、当堂达标 1.学案引领,感知自学
学生在老师导的基础上依据学案,自学教材或实验探究,自学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感悟,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在此基础上,完成提纲中的问题(限时)。
2.合作探究,完善学案
自学过程结束后,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内提出自学中的疑难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可适当点拨,学生完善学案(限时)。3.展示反馈,达成共识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和纠正,形成全班的共识(限时)。4.精讲提升,梳理总结
教师或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师生共同整理构成知识网络以帮助完善学生的记忆。这一阶段留出时间让学生整理学案、理解记忆。可由组长负责检查落实,进行交叉巩固,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达标。5.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设计一组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题目难易适度,以能检测学生是否达标为目的。学生独立限时完成。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复习课:自主补缺、小组互查、归纳梳理、当堂检测、拓展练习
1.自主补缺 学生根据学案目标及预习提示自主复习,复习的过程要注重查漏补缺和对新授内容的拓展延伸、重新感悟。(限时)。
2.小组互查
自主复习过程结束后,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内互查知识掌握情况,对复习过程中的疑难进行讨论、帮教,(限时)。
3.归纳梳理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复习成果及疑难问题,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并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难,教师最后进归纳梳理,突出复习内容的重点、难点、考察点。
4.当堂检测,根据复习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学生总结。
5.拓展练习
教师根据本课复习效果,设计整合练习、拓展练习、基础练习等题型,训练学生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评课:自主纠错、错题解剖、展示点评、精讲提升、变式拓展
1.自纠错误
教师简要分析考试情况,发下试卷后学生先自主改错,(限时)。教师将阅卷过程中统计出的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学习小组。
2.错题解剖
小组内就错题深入解剖,从仔细读题、认真审题、总结已知条件、分析存在陷阱、题目考查的知识及规律、用到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现该错误的原因等方面进行集体研讨,达成共识。3.展示点评
各小组推荐学生进行展示,展示内容包括读题、审题、题目考查的知识及规律、用到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现该错误的原因等方面。使问题得到深化,点评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限时)。教师要适时点评。
4.精讲提升
对学生错题解剖中仍然不会的习题教师要进行精讲、点拨、释难,帮助学生归纳梳理相关的知识点。
5.变式拓展
教师根据讲评内容中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题型,有针对性的设计相似的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评价、总结。
(三)精心打造教学动车组
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构建了以小组管理、小组建设为核心的课堂管理模式——教学动车组。对小组的建设和管理做出新的探索。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的确立上,我们精心打造教学动车组,通过科学划分小组、合理安排座位等措施,充分利用学生差异资源,实现小组的最优化组合,促进学生共同发展;通过小组合理分工,实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激励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实现小组的最优化组合;通过设计个性组名、组徽、制定奋斗目标等方法,加强小组精神文化建设,营造团结向上的小组文化,增强小组的凝聚力;通过精挑组长人选,培养得力助手、贯彻实施“一帮一”,努力实现“兵教兵”,制定严格组规,培养良好组风;通过评选明星小组,促进竞争动力,落实小组管理。
(四)以赛课促改革 1.出台课堂模式教学评价标准
在五字教学模式下,我们制定了与“五字”教学模式相应的《围子初中 高效课堂评价标准》,该评价标准分别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主要从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率、自主学习时间、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学生知识的达成度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流程编排、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目标达成度等方面来评价老师的教。
2.加强同课异构活动及评课反思
各学科集中组织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听课、评课、反思一条龙,使同课异构研究常态化。
引导教师回顾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习目标、教学内容(任务)、学习活动、学习效果等四项实况及细节。进行连续追问:你这节课预设的目标有哪些?围绕这些目标你安排了哪些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分别是为了完成什么学习任务?你组织了多少学习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必须的吗?如果不全是,哪些应该精简,哪些又应该强化?你觉得这节课学生的学习达到了哪些效果?其中最好的效果是哪一项?„„促进教师主动反思,改进课堂教学行为。
3、举行教师教学能力大赛
我校每年都进行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其核心就是通过学案教学,进一步推进落实五字教学法,全体教师参与赛课,由校长、教研组长、学科教师组成评课小组,进行观课、议课、评课,全面评价反思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活动。
三、取得的成效:
该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激活、生成”三个特点:
我们的“开放”,真正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预习课中,把讲学稿发给每个学生,然后让组长带领组员“预习”。预习的过程先以自学为主,碰到障碍时,组员之间开展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退居幕后,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协助者,起到的是点拨、启发、引导作用,而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教师参与学生知识的形成、归纳和总结,而不是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我们的展示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注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展示任务,小组长组织组员把预习得到的东西大声“说”出来,或者在学案上“写”出来。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重“分层”,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从而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主讲老师,都能体验到课堂学习的快乐。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发言积极,对其他同学所讲的内容大胆质疑,在质疑和解疑中共同提高。老师讲得很少,只是对学生的自学和展示内容进行点拔,指导,释疑。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智慧被激活,生命潜能被激活,从而生成了有价值的知识,生成了受惠终身的能力。这正是课改的终极目标。
该教学模式的实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我校“开放、激活、生成”课堂上,学生学知识再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们在经历了短暂的适应过程后,现在已习惯了自己讨论问题、自己探求答案、自己讲解知识。学习知识对学生来说不再是苦累的负担,而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和愉快的体验。经过几年的锻炼,这些孩子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二,改变了师生关系
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潜能,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大胆地阐发自己的观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才能特长,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一言六月寒。”老师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真正做到爱生如子,使师生关系如水乳般融洽。这样,教师们在课内课外与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改革让教师更加喜欢学生,情不自禁地注入了更多爱的情感,必将付出爱的行动。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老师敬而远之,他们主动向老师讨教,和老师亲近,亲其师而信其道。课堂教学方式的变换使得师生相处和谐,做到了名副其实的教学相长。
第三,形成了一支拥有创新教育理念,充满科研探索精神的教师团队 随着课改的推进,我校涌现出一批拥有创新教学理念的教师,王瑞霞、王海霞、马文青老师先后被评为潍坊市教学能手荣誉称号。吴占霞、方圆老师,分别荣获昌邑市初中课堂教学大赛文、理科优质课三等奖。7位老师在2011年昌邑市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各科一、二等奖。3位老师撰写的5篇论文分别在中国现代教育报发表,两位老师撰写的论文,分别荣获山东省中小学教科研优秀成果一、三等奖。两位老师撰写的论文,在昌邑市第十三届教育督导论文评选中分别荣获优秀奖和二等奖。14位老师撰写的论文,在昌邑市2011教科研论文评选中荣获一、二、三等奖。教师们的科研成果,印证了这是一支充满科研探索精神的团队。
应注意的问题或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对我们大胆创新,锐意改革的回报,同时也更坚定了我们继续创新教育的决心。由于“五字”教学模式推行时间较短,还不是很完善,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不少的困惑:
(一)如何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过去课堂教学中重教轻学,缺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现在,如果过度地重学轻教,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或轻视教师的主导性,也不可能有好的教学质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只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单纯地从知识的传授者、组织管理者转向了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恰恰相反──这两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离开了教师精当的讲述、巧妙的点拨和渐人佳境的引导,离开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又怎么能上出好课呢?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如何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学生的课堂学习远不只是学习知识,而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学会思考,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审美情操,发展个性等。我们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对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群体工作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即如何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具体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
(三)如何处理好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
教师应怎样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
(四)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角度出发,如何引领全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加以推广和应用?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课改路上,虽然面临众多困惑,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我深知前面道路曲折、困难重重,但有困难才更彰显课改的价值,围子初中全体教师将进一步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克难奋进,大胆实践,解决困惑,深化教学改革。“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我们坚信,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有全校师生的齐心协力,有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围子初中课改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定会实现更高的跨越。我们将始终不渝、坚持不懈办好让学生幸福、社会满意的教育。
第三篇:依托云端构建军队信息化教学模式
依托云端构建军队信息化教学模式
[摘 要]军队院校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深入推进,逐步将信息化教学变成为一种主流教学形式,实现了信息与装备的结合,从而提高了军队整体信息化作战的能力,为国防信息化建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对构建军队士官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首先从认知角度对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进行阐述,其次探索推进军队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之后重点分析了军队士官信息化教学的构建,最后提出了实施方法,并对岗位实践情况展开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模式;军队院校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8.06.09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06-0-02
信息技术正在构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多元化的全新教育环境,而新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无限开放的网络平台上产生的,并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个新的模式就是信息化教学。云端课程、幕课、微课以及太空课程等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涌现,更是开启了教学模式的新篇章。军队士官院校教学的主体是部队岗位士官,促进岗位士官的信息化战场能力生成,是军事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大力推进军队院校信息化教学实施才能与信息化战场接轨,才能更好地完成军队院校改革创新,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依托云端构建新型军队信息化教学模式,使各教育环节完全数字化,旨在培养具有“能打仗、打胜仗”的综合信息能力的士官人才。军事院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
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战场,军事院校对岗位士官的教育也出现新的格局、新的理念、新的模型,但信息化教学的推进仍有滞留。
1.1 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推进
由于信息化教学正处于发展阶段,教学模式还不够成熟,实践措施还不够完善,无论是军校教员还是学员,都还没有具备相应的理念和技能,以百分百适应信息化教学。现今主要运用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具备部分优点,可实现知识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在情感语言交流等方面更是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现阶段的士官院校教学仍采用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W相结合的推进方式。
1.2 信息化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虽然信息化教学已经实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对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存在一定的思想偏差,而这个偏差,归根于教学传播者和知识接受者都在潜意识里质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因此,如何促使大家在观念上快速转变,是信息化教学全面推进实施面临的第一难题。特别是在军事院校的士官教学中,要想让士官学员在“填鸭式喂养”的状态转变为“自己动手吃饭”的状态,必须要有全新的信息化观念作支撑。
1.3 信息化资源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尽管各军事院校已投入了一些人力和物力,但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全面应用。主要缘由是信息化硬件资源仍不够健全,不能满足全军信息资源的共享;其次是师资资源不能完全与信息化教学相匹配,部分教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加强。为了防止“穿新鞋走老路”,军校教员要充实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精心设计信息化教学情境,精心布置网络平台教学任务,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员。推进军队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2.1 信息化教学是提升士官队伍战斗力的核心
教学模式的改变,已从规模扩张阶段转变为内涵提升和质量提高阶段,且重在技能的实践和应用,特别是在加快教学转型步伐的时刻,军队士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手中的信息化武器装备。而士官队伍的教学也不能局限在士官的某一项技能方面,需适应信息化战场的综合能力,大力开展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着眼信息化战场对士官能力素质的要求,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落脚于培养具有“能打仗、打胜仗”的综合能力士官人才。因此,快速推进信息化教学是现今提高士官队伍战斗力的核心。
2.2 信息化教学是促进士官学员自主学习的基石
信息化教学中信息资源丰富,知识储备量大,有利于战场教学模拟情境的创设。同时,信息化教学模式充分满足了士官需求、注重教学开展的针对性和士官的选择要求,课上学员可实行自己“点菜”,选取自己感兴趣、符合岗位需求的任务和实施方法;课下学员可利用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学习,增强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和适应性,满足“多面向”的教学需求。因此,信息化教学不仅可提高学员信息化素养,也是促进士官学员自主学习的基石。
2.3 信息化教学是促进教员信息素质提高的关键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双向选择互动式的教与学的方式,不再是简单的教员教、学员学,而是因材施教;课堂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房间、某一个训练场,而是全面开放式。这种多科目、多内容、多模式教学形式,促使教员必须由原来的“一桶水”改为“常流水”,这样才能完成课业,隐形的要求教员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素质。因此,教员必须加强信息化技术学习,增强自身信息化素养。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信息化教学打破了军事院校传统课堂的时空界线,学员的思维不再局限于书本和教员的讲解,学员的视觉不再局限于教室内的黑白板,学员的听觉不再局限于教员的提问声和战友的回答声,“个别化”“主动化”“互动化”以及“多样化”成为信息化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模式的显著特点。为了士官信息化教学的推进,首先依托云端构建虚拟教室,拓展教学时间由原来的课堂内到课内外联动,拓宽教学空间由原来的教室到互联网共享,具体实施如图1所示。
3.1 实施方案
在信息化教学情境中,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员与学员的学术交流既可以组合在同一时空下,还可以在时空分离下完成教学。所以,在信息化教学中,学员享受着内容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学习,学员的思维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内、训练场中。
依托云端构建的信息化教学,注重学员的个性化发展。信息化教学的课堂已拓展到课前,教员根据每名学员的基础和岗位情况,对学员进行教学任务分组,再依据教学大纲和岗位需求制定每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并制定信息化的评价系统上传到平台。随后,各小组成员依据分组情况在平台上获取教学任务,组内成员在虚拟教室内展开分析、讨论,对任务进行细化,形成实施计划,也可以划分成子任务,分配给小组成员。各成员初步实施后,确定小组方案后上传平台。教员在平台中获取各组的初步方案,分析检查。课堂中,师生共同商讨各方案的可行性,教员对方案进行点评指导,交流解惑,学员根据指导议案修改,加深对实战化装备操作的理解与应用。信息化课堂持续延伸至课后,各组成员在虚拟教室验证最终方案,并对比前后两种方案,且将总结报告上传平台,作为课后评价的依据。
3.2 实践应用
教学模式是连接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一定的教学理论实施的具体体现,而最终的结果是落于岗位实践。依据本课题方案在某实验班展开,并在学员毕业后的岗前考核进行调查,其中,传统教学中,不合格占2%、合格占32%、良好占48%、优秀占18%;“信息化”模式中,合格占17%、良好52%、优秀占21%。这表明,通过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可在原本枯燥的业务训练中增加真实台站情景,增强岗位值勤的直观性,使学员毕业后直接上岗。建立信息化课堂评价反馈机制
信息化教学手段打破了以教员、教材、教室为中心的知识传递模式,逐步让位于以学员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随之而来的是相应的信息化?u价机制。
军事院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以信息化技术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是否满足课堂、能否提升学员的信息化战场能力,需要健全的评价体系,促进信息化教学完善实施。评价的实施仍然要以士官学员为目标展开,那么如何判别是否适合,就需学员和教员及时反馈意见。反馈意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士官自我衡量是否达到自己设定的阶段目标,是否提升学习兴趣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二是通过教员观察学员课堂反应、课下探究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任务实施结果等。教员和学员共同监督衡量体系的可行性,积极反馈,及时更改,取长补缺,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模式。结 语
信息化教学是部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院校实战训练提供了新的机遇,它为部队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和路径,为信息化战场提供了坚固的基础和保障,未来的教育时代必是信息化教学的时代。但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它是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要在不断完善、不断实践中前进。
主要参考文献
[1]尹合栋,陈军.“互联网+”环境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构想――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5(6).[2]张平.浅议中职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8).[3]武生荣,马启龙.论信息化教学策略和方法[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5(7).[4]蔡向阳.微信应用于高职信息化教学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23).
第四篇: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高中政治课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山东省莘县第二中学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情况下,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更好地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和谐,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好每一个课堂,组织好每一个课堂。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中有很多抽象的原理,由于学生知识面窄,认知能力不高,理解这些原理很吃力,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实现课堂和谐呢?我在处理主次矛盾及其关系原理时是这样组织课堂的:【合作探究】写出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矛盾,要求结合板书内容详述主次矛盾及其关系原理。在课堂上学生兴致很高,小组内学生讨论热烈,很快就在黑板上板书讨论的结果。从1937年到1945年我国的矛盾有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等;从1945年到1949年我国的矛盾有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国民党与国统区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等。哪些矛盾是主要矛盾,哪些矛盾是次要矛盾,主次矛盾的关系怎样,学生结合原理展示起来比较轻松。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学会了突破难点的方法,达到了多赢的目的。显然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达到的课堂效果要比完全由教师讲解要好得多。这样既实现了师生课堂和谐,又实现了学生与知识的和谐。
高中政治课和谐课堂的构建,必须把握好知识的转化,即要把知识事例化,把事例常识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必须把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把课堂时间较多地还给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必须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把知识展示出来,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备好课,及时解决课堂上出现的突发问题,突发事件;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并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做好课堂的引导工作,不能只做旁观者,采取放羊式教学。只有通过构建和谐课堂,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王志锋
张渚高级中学
摘要:课堂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和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谐课堂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它有几个要素构成:一个共同的为着提高教学效率而奋斗的目标,教师和学生两个互为中心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引导与被引导和同学间的监督与协作的两者和谐关系,听说读写看五种齐备的功能以及一个所追求的师生间心领神会的境界。为了和谐课堂的顺利构建,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需要做出努力。
关键词: 教学教师学生和谐课堂
教学由教与学两部分组成。课堂四十五分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因此,一节课的课堂氛围如何从小处着眼是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从长远考虑,则是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成败的大事,它与学校的升学率以及学生的整个人生发展息息相关。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使教与学变成轻松愉快的活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使教学质量达到最优化,这是符合素质教育或是快乐教育的构建宗旨的。那么,何为和谐课堂呢?笔者认为,所谓的和谐课堂,就是在四十五分钟内有所教,有所学,教师尽心,学生尽力,谆谆善诱,心领神会,能够达到教与学的同步、统一的课堂。
一、和谐课堂的构成要素
如何判断一个课堂是否为和谐课堂呢,那就需要一些比较具体的判断标准:在和谐课堂里,师生应同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两者互为中心;教师和学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都应该是和谐融洽的,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协作共进;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听说读写看这五种功能,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和谐课堂追求一个理想境界,就是师生间能够心领神会、心心相通。下面将对这些构成要素做具体阐述。
1.一个目标
目前在我国的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所有的中国人民都万众一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同理,一个和谐课堂不论学生的数量有多大,整个课堂的共同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全体师生应该为着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而努力。如果一个课堂中存在多种想法:教师为讲课而讲课,讲完即课,没有尽心;学生呢,带个耳朵听听,听懂就懂,不懂也就算了,没有尽力。这样的课堂是肯定不会和谐的,教学效果也令人堪忧。只有师生同心协力,才能“断金”,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两个主体
课堂由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组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学界争论都比较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教师中心说和学生中心说。教师中心论者认为老师是课堂的中心,完全主导着课程的内容、进展和授课方式,学生应该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和节奏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步调,学生若是节拍错位或者违反整个曲调都是不被允许的。课堂是一个一对多的场所,为了使整个授课过程按计划有序进行下去,教师中心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问题,一味地按照教条、以统一的标准、模式来授课,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僵化,课堂沉闷,一个个棱角在日积月累中逐渐被磨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动脑能力。那么学生中心说呢,课堂上由学生来做主导,教师只是起引导和启发的作用,让各种思维和想法活跃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仅仅是一个供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解决疑问的场所。西方发达国家的课堂大多都是这样的。学生中心说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教育程度,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越强,则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越好;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很弱,甚至于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话,那么学生中心说将会使整个课堂呈现出秩序混乱、效率低下的情形。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都是采用的灌输式教学,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完全认同和习惯了这样的模式,他们的自主性已经变得较差,依靠学生自我教育的学生中心说课堂在目前实现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笔者认为,和谐课堂应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并重,两者都是开展正常教学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学生和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两者互为中心。对于学生来说,应以教师为中心,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切不可停滞思维、走马观花、过耳既忘,也不可充耳不
闻,自我研究探求;对于教师来说,应以学生为中心,“教”仅仅是一种手段,让学生学会才是真正的目的,教师不能抱着把课程授完即可的心态,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接受效果和学习情况来安排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授课速度,拓宽学生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渔鱼”。
3.两种关系
课堂由学生和老师两个主体组成,和谐课堂中存在着两种关系:教师和学生间的引导与被引导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监督与协作关系。这两者关系都应该是和谐融洽的,这要求全体师生的关系良好,有较强的默契度。教师是引路人,为学生的学习思考指明方向,学生不光要从老师的言语中获取信息,也要从老师的眼神、动作中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需要做到什么程度。老师不可能时刻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和谐课堂上还要求同学之间有一种监督与协作关系。当发现周边的学生有走神或其他举动时,可以用一个动作或眼神表示提醒,有讨论或自习时间里,有一些问题通过相互的讨论就能得到解决,且印象深刻。同学间的协作是很重要的,在班级团队中,不论是处于强势还是弱势地位的人,都能从中获益。为别人释疑的同学对问题会有更深的理解与记忆,从讨论中可能会纠正自己原先错误的想法或是发现新的思路,以前有疑问的同学则可以获取知识,消除疑问。
4.五种要素
在和谐课堂上,需要灵活运用多种器官,做到听说读写看齐备。对于学生来说,听课也是一门艺术,同一个四十五分钟同样的授课内容,不同的学生听到的效果是有差异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学生们也不可能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善听的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语音语调分辨出重点、难点,仔细倾听加强记忆。学生在课堂上“说”的作用是多重的:一是锻炼了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二是被说过一遍的知识其记忆的效果比仅仅是听要好得多,这想必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笔者今天就还能记得一些课堂上回答过的提问;三是学生说的内容反馈给老师,老师能够基本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状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步伐。读读课文,做做练习,当然是课堂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看”也是很重要的,不能被忽视,听课缺少了“看”的辅助,就变成盲人摸象了,边听边看,能够加快理解和记忆的速度,漏听或是听不懂的地方通过看书看讲义看板书也能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
听说读写看并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教师在课堂上也需要做到这五种要素齐备。说课是老师的主要任务,适当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听和看对于老师来说同样很重要,面对众多的学生,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有“千里眼”、“顺风耳”,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动作,听学生的发言和动向,督促溜号的学生,调整自己的教学步伐。
5.一个境界
和谐课堂追求一种理想境界,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能够超出语言的限制,能够做到心领神会。一个教师需要面对多个学生,在课堂短暂的时间内,是没有办法逐个进行言语交流的,为了增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就需要借助于肢体语言。教师能够从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或一个动作中知悉学生的需求,学生也能够读懂老师眼神中的深意。这种心灵间的默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产生的,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经过长期间的培养。如何课堂能够达到这种境界,课堂气氛将更加和谐,教与学都将变得更加轻松。
二、和谐课堂的构建
一个普通的课堂怎么样才会成为和谐课堂呢,和谐课堂应该如何来构建呢?构建一个和谐课堂,所要做的努力绝不仅仅在于这四十五分钟,课前课后的许多工作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并且需要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的共同努力。
1.教师的努力方向
在构建和谐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在讲台上游刃有余,课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要做好备课笔记,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要仔细挑选针对性强的例题,拓展思路,多考虑几种解题方法,课堂练习要准备好。切不可照搬多年的老教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及知识的变化及时更新教案,要确保学生学到的是最新的、权威的知识。
备课还仅仅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课堂便是化理论为实践的地方。在授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观察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反映了解到,若完全按照备课笔记的节奏、顺序进行下去会影响学生的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接受
使,应及时调整上课步伐。备课笔记不是教条,备课是为了更好地上课的,当理论与实践发生矛盾时,应该顺应实践的需要,切不可硬搬教条。
课后,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提问和习题测验结果中总结反馈信息,重新审视课堂的教学效果,反省并想办法改正现有授课方法中的缺陷,总结出新的理论来指导以后的课堂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若教师们能够节节课后自省,更新教学方案,那么,教学理论和教学效果也将呈螺旋式上升。
最后,教师要适时给学生一些表扬,加强正面激励效果。批评与表扬学生是教师的权利,同时也是一种义务,很多教师只习惯用批评,从负面刺激中迫使学生改正错误。然而,过多的批评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负面激励过当,学生和教师间的和谐关系将被打破,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改正错误,反而会变本加厉,产生恶性循环。与批评相比,表扬是一个更好的工具,适时给学生一些表扬,加强正面激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在课堂上的些许表扬就好像是为学生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注入了一丝新鲜的血液,使他们获得了继续奋斗的动力,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为和谐课堂的构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2.学生的努力方向
在构建和谐课堂的过程中,学生所要做的努力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课前一定要预习,而且是要带有认真思考的预习。预习过后,对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已经了解,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这样在课堂上听就更加有针对性。对于课前自学过的学生来说,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则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复习的过程,事半功倍。倘若不预习的话,在课堂上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着重点,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节拍,事倍功半。如此对比,同一个四十五分钟下来差距就很明显了,如果再乘以日积月累的系数,这个差距则可被放大N倍,再想要追赶就很困难了。滴水可以穿石,千万不能小看预习的十几二十几分钟,和谐课堂要求学生课课预习,不要让自己有拉下的机会。
其次,在课堂上,要做到人到心到,跟着老师的节奏,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在有不理解处重点听,如果听老师讲解过后还是有疑问,就要灵活处理了。此时,观察一下其他同学的表情神态,觉得自己的疑问是比较共性的问题时,可以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疑问,这也是和谐课堂上对老师的最直接的一种反馈,老师可
以根据问题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使学习效果最好。若仅仅是个别问题,则可课后单独和老师沟通,不要打断老师的正常教学。课堂上的教师资源是有限的,和谐课堂要求学生学会合理、最优化地使用教师资源。
课堂的时间有限,学生和教师单独沟通的时间很少,学生要充分主观能动性,课后多找老师沟通,解决自己课堂上遗留的问题,也可博得老师的认同感,增加师生关系,为以后的课堂和谐埋下伏笔。
三、小结
和谐课堂能够使教与学的过程在较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帮助教师和学生减轻现有教育模式下所带来的种种压力。和谐课堂要求教师和学生间以及学生相互之间都有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这需要经过大家的努力在长时间的培养中才能产生。可见,构建一个和谐课堂,所要花费的努力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教学是个一对多的活动,相对来说,教师资源是比较有限的。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想要成功构建和谐课堂需要学生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利用课后时间多和老师沟通,用好用足教师资源。这样,既可以使教师得到反馈信息,也拉近了双方的关系。正因为教师资源的有限性,同学之间也应该相互帮助,同学间相处的时间很长,如果能够在一个融洽的氛围中相互监督、协作共进的话,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