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上培训研修日志-国培研修日志小学语文[小编推荐]
网上培训研修日志-国培研修日志小
学语文
“国培计划”——小学语文研修日志(三)
“国培计划”——小学语文研修日志
红河县小学语文一班
张睿杰
很多老师都认为习作教学,不好教,以前我也把习作教学当成我工作中的难点。但通过这次国培第二阶段《小学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与案例》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用文字清楚的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1 ~ 4 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特别是一年级,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借鉴优秀老师的做法,我对一年级下学期的作文教学中尝试探索进行“写话入门三步骤”。
第一步广泛开展“生活中识字”,增加识字的兴趣,扩大识字量,提高对汉字实用性的认识。这步可以让孩子在将来的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让孩子在交流中唤醒阅读与生活中的词语积累。
第二步紧接着开展“每天一句话”的小练笔,让学生感受到写话就是表达心情、记录行为、留下记忆,如同说话一样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也如同呼吸一样是生活的需要。这让孩子提高对写话的兴趣,让他们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第三步则结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契机,引导学生在欣欣然感受美好春光的同时,带着“找春天”的目的有意识观察大自然,形成《观察周记》。促使学生眼中有物、言之有物,调动视、听、嗅、触多种感官投入自然。于是,从未有过的新鲜的认识和体验自然也随之而来,跃然纸上。也让孩子养成观察自然的好习惯。
美国学者克莱默认为,促使儿童书面语言充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语言的创作,即创设一种情境,使儿童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创作者。书是读出来的,文章是写出来的。我觉得在制定好计划之后,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依据学生的起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去运用学生的经验;必须采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写作,去写儿童感兴趣的东西;让孩子的作品成为他生活的必须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只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
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虽然看不见这些根须,但必须悉心保护它们。因为失去它们,生命和美
就会凋谢。”可见,优秀的作文来自于兴趣的滋养和浇灌。一年级孩子的写作兴趣很容易调动,但一直保持对写作的兴趣,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针对孩子的特点,及时的修改我们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国培研修日志1
小学数学国培研修日志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教师国培研修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我对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和建议有了重新的认识,统计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就是“做数学”的具体体现,它在呈现形式上绝不是单纯的调查活动,它可以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探索;也可以表现为课内外相结合;还可以是完全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
调查活动。它是灵活、开放和形式多样的。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因此,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正是一种符合儿童天性的学习方式。他们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也在经历着数学过程,也在体验着数学思想,教师应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做数学”的过程中,而不是学数学,说数学。
比如在统计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班会活动,目的是增进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交流。首先让学生们自己选题,希望了解哪些信息:“同学们每天怎么来上学?”;“同学们喜欢读哪类图书?”;“同学们的爱好是什么?”;“我们最喜爱的运动是什么?”;“我们最喜爱的动物是什么?”……然后让学生们分组去调查收集数据,用表格归纳整理,并且制成统计图。比如从统计图中了解到喜欢动物故事的同学最多,根据这个统计结果,班里可以组织一个动物研究会,办一个动物图片展览,还可以把各种图
表制成墙报、手抄报等,整个活动就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
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能改善生活。统计教学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说“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亲近生活的过程。如:一年级下册的统计教学之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要求:这些内容在生活中什么地方可以用到?请你提出一个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并用刚刚学过的统计知识来解决你所提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仿照教材中的例子来联想到自己生活的一些问题,如一个月的天气变化情况(晴、阴、雨)、全班同学家中电器的拥有情况(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全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每次考试的分数段等等。又如:二年级下册的统计教学之后,有条件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回家参加“种豆“的实践活动,每天观察豆的生长情况,并作好记录。一周后让同学们把大豆端到学校比一比“谁的大豆长势最好”,然后根据大豆的生长记录制成统计
图;并给优胜的学生照相留影,这样大
大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同学们深深体会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统计的知识来解决,而且大家在合作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有什么太大的困难,这样的问题就比较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在统计和概率的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看、说、想、动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国培计划小学英语研修日志
研修日志二
2016年11月16日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我自感受益匪浅,国培专家们对小学教学问题的讲解,发人深省,令人三思。最近学习
到关于师德师风的内容,感触良多。
师德师风是教学过程中最现实的一个问题。但它又不同于教学方式、方法等具体问题,它的表现通常都具有一定的隐藏性,却有极大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身正”,讲的就是师德师风,只有“身正”,只有师德好、师风佳,才有资格作为别人的“典范”,学习的榜样,也只有这样,才有资格当老师,这个师范大学的校训首先就对所有的师范学子敲响了警钟。
但这并不影响当下教师师德师风参差不齐,少数教师师德败坏,风气腐败,腐化学生的事情发生。眼下很多学生逢年过节就会送大量的礼金、贵重礼品给老师,甚至家长会后、家访时,学生家长都会借机请老师饕餮一番,以示自己对老
师的“敬爱之情”。但要我说,敬爱之情不需要大鱼大肉,逢年过节的关怀、问候更不需要贵重的礼品来彰显,这样 的做法,看起来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在尊重老师,实际上却在用社会上那一套低俗、恶俗的拜金主义在腐化校园。而那些好看的旗号,好听的口号,也让很多教师把持不住,认为这是一种“潜规则”,也就随之而“潜”进去了。
这样的风气,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对学生的腐化。让拜金主义植入到孩子脑海中的,也正是这样的行为。我相信,当下许多教师同志是可以抵抗得住腐败,却无法抵挡这种潜规则的。但正是糖衣炮弹,才是最可怕的。小学语文网上培训研修日志1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研究》,我的收获很大,尤其是对“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更是加深了理解。
1.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甄别、筛选、提炼,揭开不同阅读材料的表面现象,找出它们共同特征的方法。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求同思维,目的在于找到阅读材料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共性,从而认识规律,掌握“定法”。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对比较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探寻其共同点,领悟其规律性,以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就是通过分析、解剖、探寻同类阅读材料的相异之处,从而找出阅读材料个性特征的方法。它培养的是求异思维,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寻求差异,认识文章或人物的个性,以便掌握“变法”。通过求异比较可以探求事物各自不同的特点,使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个性。
求异之妙,在于使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阅读材料的个性魅力,从而汲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比较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思
维,一是求异思维,两翼协同扇动,才能飞得高远。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比较阅读中求同和求异这两种思维方法
第二篇:小学语文国培研修日志
小学语文国培研修日志
海棠湾镇温泉小学
张丽
一、国培对教师职业更加清楚的认识。
通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打心底热爱教育事业,既然以教育事业为主。就得竭尽心力搞好本职工作,以保证生活来源不受影响,并尽可能地体现出自己的精神价值。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教育学生,学生有学习的榜样,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言教不如身教。其次,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通过对孩子的爱,走进孩子的心灵,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此外,教师还要有一定的才能,德才兼备,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还要平等地、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学校是师生交往的场所,师生关系的好坏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因此优化师生关系,强化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的交往,是教师需要做好的头等大事,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做个出色的教师。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做人生的最大乐趣。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国培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教师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还要学会“容”纳一切。比如学生的表现、成绩、来源等。我 想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同时我们也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学生、欣赏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巧妙批评。
三、学习、工作态度更加严谨。
在这次培训中我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探讨一些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同伴的交流中充实,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看着同仁们充满爱意的帮助和积极上进的劲头和激情,我不断反思自己,不断的提升自己。“当教师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潜心钻研,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
四、终身学习、不断充电。
通过学习和反思,我认识到未来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师,而不再是“教书匠”。教师要想从“教书匠”转为科研型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给自己不断充电,消除职业倦怠。由于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大家都知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有一桶水,而且现在的一桶水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我们要给孩子们注入源头活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及时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在整理中思考,在行动中研究,这将是我今后所追求的目标。
五、国培让我明白新时代教师的使命。
伴随国家计划课程的改革,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面对一双双充满对知识渴求的眼睛,面对一个个充满朝气而富有思想的精灵,普通的说教已完全不能满足。角色的特殊性不容我们有半点的马虎或懈怠。通过本次培训,我明白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去学的,要去钻研的还很多,而且刻不容缓!培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也给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我将重新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白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努力向前!
六、要做学生心目中最美的老师。
教学工作是辛苦的,但是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火热的心,不能忽视师生沟通,生生沟通,我们要走进学生之中,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与学生心心相通,才能让我们感受到教学相长,收获到学生的成长、进步以及教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要当一个好老师必须具备爱的情感、能力和艺术。有了爱的情感,就能使学生亲近你;把情感转化成能力,就能使学生崇拜你;把能力转化成执教的艺术,就能使学生跟随你。要当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对学生的爱心和高尚的情操。
学无止境,教海无涯。今后,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去,在不断的运用和总结中转变教育观念,发挥人格魅力,轻轻松松上课,扎扎实实求发展,做快乐教师,教快乐学生。
第三篇:小学语文国培研修日志
小学语文国培研修日志
这次国培学习,使我了解了网络学习的覆盖面与资源的共享性。在此次国培学习中,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学习目标、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从思想上认识到此次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提升了学习理念、丰富了专业理论知识。
一、首先,在思想上,我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以良好的心态去重新审视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网络研修好处很多。有利于我自主安排学习,减少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也有助于我和许多老师的交流。
其次,提高了我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能编辑作业,能发贴跟贴,谈自己的观点,有问题求助于同行。这是一个双向的舞台,只有沉下心来,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在国培学习中,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知道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往、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以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通过学习,学会了交流。共同研讨,开拓了我的视野。通过这次培训提高,真是感受颇深,更显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1-
第四篇:小学语文国培研修日志
小学语文国培研修日志
参加了国培学习,有幸聆听众多专家的精彩讲解,通过网络参与了网上听课,从开始的心存疑虑到现在的的豁然开朗,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总的来说,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地备课,尽力去设计好教案,在备课和设计教案时首先要搞清楚,我教什么,然后想怎样教的法子。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去感悟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功夫。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潜下心来研读文本,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修炼自己的语言功夫。
我们要学习传统的精髓,活学活用。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每天为了这个目标努力,每天都要写教学日记,教学要有反思,读书要有心得。要树立独立思考的精神,留一点自己的学习时间,有一点自己思考的东西,创一点自己独到的东西。还要认真读几本书。读什么书?要读经典。如果脑子里装着很多古文、古诗,再熟悉一些中外的名家名篇,在教学中就会应付自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国培研修的平台像一架云梯,让我能不断地向上攀登。平台上那么多的学员文笔流畅,才思敏捷,学识渊博,像磁石一样吸引了我,令我感慨万千,羡慕不已,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充满了孜孜以求的激情,洋溢着不断攀登的动力,时刻充溢着强烈的学习欲望。
经过这次网上培训,我彻底领略了专家们的治学严谨、博大才学思到自己的学识水平相差甚远和平时教学方法的浅陋。感觉自己知识功底、教学方法、思想认识、心理素质等等都还有很大的漏洞,但是在专家及老师们的感染和熏陶下,我无形中有了较大的提高。
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也希望今后能参加类似的培训,进一步提升自己在教学等各方面的能力;我更希望,在此次培训之后,能学有所用,让自己的专业成长更快。
第五篇:小学语文国培研修日志
小学语文国培研修日志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 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 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 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 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 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 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 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 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 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 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 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 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 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 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 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 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杜甫的《春望》,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在 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探访诗仙李白》、《走进诗圣杜甫》等,达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策略二:抓住“诗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
想 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 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有一教师在教学《秋夜将晓 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的片段:
师: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学生摇头。)
师:请同学们听录音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塔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生: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
生:我看到了青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拔起。生:我看到了破落的村庄,瑟瑟的茅屋。„„
述案例成功的把“胡尘”两字化成了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试想,此情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同样,在教学《示 儿》时,可以抓住一个“悲”字,诗人为什么而悲?你看到了怎样的悲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死不瞑目,诗人老泪纵横,诗人用 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诗溘然长逝,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
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鲁迅先 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 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小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结尾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诗风清新自然,宛若民歌,意境优美。又如柳宗元的《江 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逼真地写出老翁在孤舟江雪中垂钓的生动形象,曲折地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表示不屈而 又孤独的心态,意境高远清丽。再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落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 浓”,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诗的意境或空旷,凄凉,或散逸潇洒,或构思独特,空灵飞动,或幽静清愁,令读者如临其境,美不可言。
策略三: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诗 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 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 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陆 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
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 境。
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 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通 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文的一种好办法。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 图”,他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清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们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 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 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门的声音里 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 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策略四: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 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 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 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三:
1、课前收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 的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笔者为学生提供学习导向,精心 设计了一些积累主题,有春色迷人,夏日风情,诗人咏秋、踏雪寻梅、名家专辑、爱国绝唱等,然后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资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初步的收 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堂交流:课堂交流是对信息的整合过程,也是认识深化、情感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对话交流中导情。例如,某一老师在教学张继的《枫 桥夜泊》时,围绕“愁”字提问:你知道谁为愁做过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愁的名句?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老师对学生问题导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对愁文化的深层 次认识。第一个问题是从情感认识方面的提高,第二个问题是从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让学生从书本起步,到书海漫游,由一点而带出一串,由个别而带出系统。短 短一首28字的小诗,融入的却是古今中外名人名句的万缕愁绪.3、课后延伸: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结构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40分中的规格,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信 息走进课堂,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
赞 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诗歌是满溢着生命的情感载体,闲情、乡情、友情、亲情、爱国情是诗人反复吟叹歌咏的主题,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能以情感点燃情感,实现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定会给古诗教学带来一片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