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
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
摘要: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它对于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及幼儿发展本身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幼儿园中什么样的常规真正适合幼儿发展,如何引导幼儿由“要我怎么做”变成“我要怎么做”,却值得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深思。
关键词:常规 幼儿发展 自主
一、常规的内容及意义
常规就是需要经常遵守的规则和规定。一些学者对常规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认为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而有的则将“常规”视为规定,具体包括三方面含义:(1)遵守各种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及其顺序的规定;(2)遵守一日生活各环节具体制度规定;(3)遵守幼儿的一般行为规范的规定。显然常规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同时常规的建立也对幼儿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人认为常规发挥着三种作用:(1)常规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2)帮助幼儿学习在集体中生活;(3)维持班级活动的秩序;还有人认为通过常规培养,将道德教育同幼儿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不仅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可以激发良好的情绪,可促进他们对生活及社会知识技能的掌握,增强行为的目的性、意识性,发展自律能力,学习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形成。从上述可以看出,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建立,无论对于班级保教秩序,还是对于幼儿发展自身,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二、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
不难发现,现有的探讨一般将常规教育看成是班级管理及教育的手段,较多关注其下面的积极意义。但在幼儿园中什么样的常规才算合理,什么样的常规真正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却值得幼儿教师深思。
1、一些常规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
只要去过幼儿园的人一定会看到许多老师在组织活动时整班幼儿整齐划一的小手放在小腿上坐好;体育游戏开始之前孩子们总是规规矩矩的站好听老师讲解游戏玩法。老师总是夸奖××小朋友,在活动中听指挥、不乱跑;也经常会批评××小朋友老是又跑又跳一点也不安宁。其实正常的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这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从生理上讲,孩子需要跑跑跳跳、喊喊叫叫,不能像大人一样安安静静地坐着。如果我们“强迫”他们规规矩矩,不跑不跳,他们的动作就得不到相应的发展,他们的性格也容易变得忧郁、孤僻、缺乏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同时孩子也是在活动中通过和周围事物的接触来认识世界,如果我们总要求孩子老老实实地坐着,他们怎能去真正接触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从而去认识周围事物呢?
2、一些常规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同时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而有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如发现幼儿有违反常规的行为便大声喝斥,或当着全体幼儿批评、训斥,使幼儿心理受到极大创伤,久而久之极易使幼儿形成自卑、怯懦的性格,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过度强调常规教育,教师工作重心倾斜。
另外许多老师将常规视为幼儿园教育有效的条件,即认为常规是教育的前提,似乎没有了这个前提,教育效果就不能保证。于是她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上,使教师的工作重心开始倾斜。一个幼儿违反了常规,教师就在全班幼儿面前花较长的时间来纠正,使别的孩子也不能进行活动;在进行活动区活动中,玩具没收拾好,教师也要面对全体儿童花大量的时间指错,并强调常规,最后使幼儿真正活动的时间所剩无几。活动中常规的确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幼儿真正的纪律性与自制力来自他(她)对活动的投入而非外部的约束,一味强调常规与纪律,把它当作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无异于本末倒置。
4、在常规教育中强调指示性,缺乏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在幼儿的常规教育中,孩子们往往得到的是“指示”,如小朋友吃饭不能说话,上课要坐好,平时要听指挥等„„孩子们总是在“我说你做”中建立起各项常规,老师的话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圣旨”。孩子们也总是说 “如果这样老师会批评的。”难道我们想象中孩子遵守常规的理由就应该是老师会批评吗?如果孩子们没有老师的批评就可以做任意的一件事吗?这显然是不对的。孩子虽小,但与成人一样同样有自尊心。如果老师只一味地用自己是“老师”这一角色的优越感去压倒、管住孩子,从而使孩子形成一切听从他人的习惯,而没有主见与缺乏创新意识,这显然与新时代所需的人才素质是极不相称的。
三、教师在常规教育中的几点做法
1、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常规建立时,首先教师应从长期自居的“领导者”、“指挥者”的宝座上走下来,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束缚中走出来,不要板着面孔“发圣旨”,给孩子以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教师可把对孩子的要求在一个平等融洽的环境中提出与孩子们共同讨论。我们在解决班级幼儿乱扔玩具的问题时,没有对孩子们机械地提出要求,而是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们讨论。首先老师对孩子们说:“今天早上老师进教室时有哭声,老师到处找发现是许多玩具宝宝在哭。玩具宝宝为什么会哭呢?”“它们饿了想吃饭。”一个孩子回答到。一个孩子却说:“玩具宝宝哭脸是因为它们想出去玩。”一些孩子却懂事的回答:“不对,是一些小朋友把玩具扔了地上,所以玩具宝宝才会哭脸。”这时一些扔玩具的小朋友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这时老师拿起几块放在积木筐中的积塑问小朋友:“这些玩具没有被扔在地上,为什么也在哭呢?”“是小朋友弄错了,把积塑送到积木的家里去了。”一个孩子立刻回答到。老师紧接着问:“那我们应该怎样帮助这些玩具宝宝呢?”“送玩具宝宝回自己的家。”孩子们齐刷刷的回答到。从这以后,每次游戏结束后,孩子都能主动地将玩具分门别类的收放好。通过这种方法充分的调动了孩子们的自主性,使幼儿园的常规教育由传统的“要孩子们怎么做”转化成孩子们自主地“我要怎么做”。
2、教学先行,以教学促常规
幼儿天性好玩,喜欢新奇的事物。但也因其年龄的特征注意力容易分散转移。但我们经常也会看见幼儿遇到自己喜爱的物品会爱不释手,遇到自已喜爱做的游戏也会乐此不疲。因此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应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并深受幼儿喜爱的内容,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组织集体活动时,还应准备好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动手动脑,以避免幼儿在活动中等待时出现的争抢、吵闹等不良现象。另外在活动中教师还应注意面向全体、师生互动,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探索发现,避免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如果活动中的出现有违规的幼儿时,教师也应先以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来吸引孩子再次参与到活动中去,而不应该因为幼儿的违规来终止活动。这样孩子才能真正的投入和参与到活动中来,而常规建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也就迎韧而解。
3、树立榜样,多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
幼儿模仿性强。思维具体形象,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孩子感受着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不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一板一眼地表现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有的教师要求幼儿着装整洁,而自己却披发、着装怪异。孩子回到家怎么也不愿扎辩子,家长一问孩子竟回答:“老师是这样的”。所以教师应检点自己的举止,要求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努力做孩子们的表率。同时同伴间的影响力对孩子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时机,让孩子向孩子学习,孩子教孩子。在常规教育中,教师也应多从正面引导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久而久之使之巩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另外在幼儿园的常规建立中还有许多良好有效的方法,在文章中也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教师应做“有心人”,把握好常规教育的度,不应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更不应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引导幼儿建立适合其年龄特征,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常规。
参考文献:
1、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的特征及反思》,《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1期。
2、何春梅:《托班常规的建立》,《幼儿教育》2001年2月。
3、熊易群:《教育幼儿的艺术》,教育科学业出版社
第二篇: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
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
[摘要]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在实践中常规教育经常被异化为对幼儿严格管理和过分限制,以期用高控制手段求得外表上的恬静、有序。常规教育的动身点和归宿应是发展幼儿内在的自由,以协商幼儿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教育;纪律;秩序;自由;社会
幼儿园常规是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规则,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各类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安排,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制度,幼儿基本的行为规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是协商幼儿在了解幼儿园常规的基础上学会自我控制。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班级是其人生中加入的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它有要求其成员一起遵守的行为规范和组织秩序。幼儿一旦进入班级生活,就从自然式的家庭生活中走出来,开始接受群体生活规范的约束。我们知道,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协商幼儿在这个个体社会化的初级阶段逐步认识、理解和掌握常规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能够协商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和集体生活,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秩序。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某些现状和分析
常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在实践中,常规教育却经常被异化,这一现象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笔者拟从常规教育的目的、实施常规教育的手段以和途径三个方面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某些现状进行分析。
(一)常规教育的目的就幼儿园常规而言,卫生常规、行为习惯常规和学习活动常规较受关注。卫生常规可以细化为进餐常规、喝水常规、盥洗常规、卫生常识等;行为,习惯常规可以细化为入园常规、礼貌常规、坐姿常规、午睡常规、上下楼梯常规、散步常规等;学习活动常规可以细化为教学活动常规、晨运和早操常规、游乐场常规、沙池常规、体能游戏常规等。常规教育的目的是协商幼儿学习在集体中生活,发展幼儿的自理和自律能力。
然而,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却异化了常规教育的目的。例如,幼儿园规定幼儿在进餐时要坚持恬静,不挑食、不剩饭,其目的是为了协商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但有的教师片面地理解常规的内容,为了不使幼儿剩饭菜,他们会强制要求幼儿吃下所有饭菜。由此,有的幼儿不得不含泪吞下所有饭菜。虽然从外表上看幼儿确实吃完了饭,但幼儿是在不愉快的情绪下吃完的,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很难说是有益处的,也很难说能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又如,幼儿园午睡常规的动身点是保证幼儿的睡眠时间,但幼儿之间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幼儿很难入睡,午睡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煎熬。但是,许多教师为了方便管理,要求所有幼儿必需午睡,即使睡不着也必需躺在床上,不能进行其他活动。再如,有的教师为了让幼儿达到常规的要求,给幼儿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常规要求幼儿在活动室里活动时要轻声说话,不要乱扔玩具,于是,有教师为了营造一种“恬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要求幼儿遵守他制定的补充“规则”——禁止操作部件细小、不易收拾或容易发出响声的玩具。
上述现象标明,教师把常规视作一种强制性的规范了,为了达到这一规范而对幼儿进行严格的“管理”。于是常规教育便成了教师对幼儿进行严格控制的过程。
(二)实施常规教育的手段
幼儿一入园就进入了常规教育的“视野”。教师经常需要借助各种管理技术来规范幼儿的行为,以协商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保证幼儿园正常的保教秩序。
念儿歌是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其基本方法是让幼儿反复诵读有关儿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通常都很喜欢诵读具有音乐韵律的儿歌,因此教师经常借助儿歌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如:“卷起两个小袖口,轻轻拧开水龙头,我把小手伸出来,洗洗我的一双手„„”又如:“小手拍拍放枕边,身体转向右侧卧。风不吹,树不
摇,幼儿园里静悄悄。我是一个乖婴幼儿,规规矩矩睡年觉。”简单的规则,合辙的韵律,再加上朗朗上口的词句,能有效代替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增加常规教育的趣味性。幼儿也会因为常规教育过程中良好的情绪而抑制了行为受限制引起的不快,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和接受常规。[1]
虽然念儿歌是实施常规教育的有效手段,但是有些教师不恰当地运用这种教育手段,使得儿歌也成了对幼儿的一种约束。例如,有些教师经常把常规教育当作一个独立的教育内容来传授,在集体教学活动时专门抽出时间来教这些儿歌,让幼儿机械地反复诵记,希望幼儿能够通过诵记的方法记住这些常规,并在一日生活中遵守这些常规。而当幼儿违反了某些常规时,教师又会要求幼儿重新诵记这类儿歌,甚至对幼儿进行反复的训诫和说教。事实上,常规教育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无论是洗手歌还是午睡歌都应该在幼儿的活动到达这一环节时自然地进行,使幼儿能在当前的活动中贯彻实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三)实施常规教育的途径
正如福柯所讲:“纪律的第一个重大运作就是制定活动表,把无益和有益的乌合之众变成有秩序的群体。”[2]制定生活制度就是对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主要环节的时间和顺序作出安排,将幼儿在园生活细致地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并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和劳逸结合等原则,作出合适的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中所有的环节和其时间都应该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这种安排使得常规教育也有效地“进驻”到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因此,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是实施常规教育的有效途径。[3]
合理的生活制度为幼儿园教师保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依据,保证了幼儿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时间感、秩序感。然而,教师在执行生活制度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误区,使得常规教育无法发生应有的作用。
例如,幼儿经常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不知道自身接下来要做什么,只是盲目跟着教师转,只知道“老师要我这样做,大家都是这样做的”。[4]
又如,一日生活中的环节太多,环节之间过渡太快、太突然。有些教师对过渡环节的组织不太重视,形式较为生硬、死板,当幼儿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时,个别教师还采取强制或恐吓的方法。午睡起床时间,有的幼儿没有睡醒,还想继续睡,教师就板起面孔说:“快点起床了,再不起床下午就不准回家了。”于是,幼儿只好被迫进入教师要求的活动状态。[5]
再如,一日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集体活动时间远远多于个体自由活动时间。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在午睡时间所有幼儿必需午睡,即使睡不着也要躺在床上;先拿到食物的幼儿必需等到教师统一号令才可以开始吃饭,等等。其实类似上述的做法并非常规教育的本意,也不利于幼儿从道德的他律阶段过渡到自律阶段,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二、常规教育的动身点和归宿:幼儿内在的 自由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使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然而在异化了的常规教育中,教师采取的是“防范式”的教育手段,以“高控制”求得外表上的井然有序。因此,常规教育经常陷入这样的怪圈:高控制形成幼儿对教师的高依赖,这种高依赖反过来影响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的形成,最终导致幼儿缺乏对行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对幼儿的控制。[6]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反而限制了幼儿的发展。为此,我们应该正本清源,还常规教育以应有的作用。
(一)防止给幼儿强加不必要的规则
蒙台梭利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儿童早期的个性表示,防止抑制小朋友们的自发活动,防止蛮横无理地强加各种任务,加重小朋友们的负担。”[7]
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常规教育是在教师的民主而不是强制的方式下实现的。教师不能为了求得外表土的恬静,为了方便自身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不必
要的规则对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限制,它不利于提高幼儿的自制能力,也不利于幼儿由他律向自律的发展。我们要促使幼儿形成内在的纪律意识,而不是屈从于外在的控制。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防止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二)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早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就说明了“以儿童自由为基础”的纪律观,即纪律是通过自由获得的。她指出,“当一个人称他为自身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时,他能够节制自身的行为,我们就可称他是守纪律的人”;“这种纪律蕴含着与旧时代那种绝对的、不容讨论的、高压下的‘不许动’截然不同的教育原则”; “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小朋友不要混淆好与不动,也不要混淆坏与活动”;“我们的目的是建立积极的纪律而不是建立静止不动的纪律、被动的纪律、屈从的纪律”。[8]
假如我们把常规教育的目的简化为要幼儿“听话”,那么这种常规教育实质上是在教幼儿学会忍受,学会迎合与伪装,学会迂回和讨价还价。[9]这种理念和行为是以牺牲幼儿的主动性为代价的,幼儿只是盲目地遵从教师的要求,为了防止受罚而被动地遵守规则,在教师视力不可和的范围照样“我行我素”。
教育家洛克早就指出,驯良死板的儿童既不会吵闹,也不会使成人受到任何干扰,但是这种儿童终生终世对于自身和他人都没有用处,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我们培养的儿童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因此,常规教育的动身点和归宿应是发展幼儿内在的自由,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孙爱琴.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文化批判[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10.
[2]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167.
[3]郑名,孙爱琴.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和批判[J].教育研究,2006,(4):90-92.
[4]张淑敏.关于幼儿一日生活安排的建议[J].山东教育,2001,(10):50-51.
[5]侯娅丽。合理组织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J].科技资讯,2006,(12):134.
[6]郑三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人民教育,2006,(11):20.
[7][8]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2-117.
[9]郑三元.幼儿园班级制度化生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0—104.
第三篇:幼儿园一日常规教育的反思
幼儿园一日常规教育的反思
在我所实习的短短几个月里,我认为农村幼儿园的一日常规教育急需规范与科学化,合理化。
每天早上八点,在孩子们和其他老师陆续来园的时候,我们几个在园里住的老师就开始打扫整个校园的卫生。八点四十,孩子们基本到园,开始跳舞。九点,进班上课。十点左右下课。十一点,上课;十一点半家长接孩子。在园里吃中午饭的只有几个那些家长没空接的孩子。吃完中午饭,有的孩子就早早的来到幼儿园。到园之后,孩子们自由的玩耍。两点的时候上课,三点下课,四点上课,四点半接孩子。
农村幼儿园的条件远远不如城市幼儿园的条件,根本无法做到加点、午休等活动。而其在上课与自由活动时间的安排上,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们注意力持续集中时间的问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上课的一个小时中,除了小班的孩子老师中间会带着出来上一次厕所之外,其他的班级基本要上够一个小时。在上课的前一二十分钟,孩子们的注意力较为集中,在剩下的时间里,大部分孩子们就不那么注意听老师在讲什么了。而老师们一般最多在课中间让孩子们抱臂静息休息几分钟,这样的做法往往会使有的孩子打瞌睡,尤其在下午的时候,有的孩子就能睡着。在下课活动的一个小时里,孩子们自己在校园里游戏、活动。我认为,这样的一日时间安排存在着很大的不科学性。应该把给孩子们上课的时间与自由活动时间交叉进行,上课的时间要考虑到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而让孩子们活动的过程中,有的时间可以交给
孩子们自己组织游戏,而有的时间老师可以适当适时介入和孩子们一起组织活动。
除了在幼儿园一日时间安排,对于幼儿的日常常规的规则教育也非常重要。老师对于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会帮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有秩序的生活,发展幼儿的自理和自控能力。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老师首先要起到一个榜样模范作用。在幼儿园实习的过程中就发现每次老师要求孩子们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面,而她自己却不能做到这一点;老师怕孩子们吃瓜子会不安全,不让孩子们带瓜子到幼儿园里,而老师在发现有孩子带瓜子之后,对孩子说教一番没收瓜子之后,老师自己却把瓜子吃了。我想,也许这样不注意不起眼的行为,看在孩子们的眼里,他们便会去模仿。孩子的模仿性强,老师为人师表,言行举止,行为习惯,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时时刻刻都做好孩子的表率。其次,在一日的常规的教育中,老师们不能只是简简单单去生气地吼孩子们,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要灵活机动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就像有的孩子上课乱跑了,老师不能只是一味的生气的去吵孩子,去批评他,老师应该和蔼的去引导他,对孩子的教育要有爱心和耐心。
第四篇:幼儿园常规教育
幼儿园的常规培养教育是指对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规则、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过程,是贯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的。在常规培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如引导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对他人要懂得文明礼貌、知道爱护公物、学会分享与谦让、学会等待与轮流以及关心、同情他人等,要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
如果按照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内容来划分,幼儿园的常规可以分为生活常规、游戏常规、学习常规三部分。虽然每个幼儿园会根据本园的具体情况对这三部分的常规进行具体的规定,但是大致的内容是相同的。
(1)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因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因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生活常规一般包括来园、盥洗、饮水、如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班的生活常规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在具体的要求上有所不同。比如,在中班增加了劳动常规;到了大班增加了值日、收拾和整理活动的常规。下面是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
◆早晨按时入园,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大声向老师问好;
◆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整理自己的衣物并把自己的物品放到规定的地方;
◆参加班级的晨间游戏活动和晨间锻炼;
◆三餐和吃午点以前能按照规定的步骤洗手,大、小便后知道洗手;
◆安静进餐,不挑食,自己吃,不撒饭;饭后按要求把碗勺放到指定位置;
◆安静午睡,安静起床,尝试自己穿衣服;
◆离园时拿好自己的物品,向老师道别。
(2)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既包括室内游戏和户外体育游戏,也包括个人游戏、小组游戏和集体游戏。幼儿园的游戏常规主要是指这几类游戏的常规。为了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商议制定游戏常规。下面是中班幼儿的游戏常规:
◆能自己选择游戏活动,并有目的地活动;
◆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遇到问题主动想办法解决;
◆与小伙伴一起玩,能大胆表达与交流;
◆学习轮流按顺序游戏;不经过别人允许,不插手别人的游戏;
◆注意保持安静,不大声喊叫影响他人;
◆爱护玩具,能按照要求有序地收放玩具材料;
◆学习自主解决游戏中的困难与纠纷。
(3)幼儿因的学习活动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教师要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遵守纪律、认真倾听与交流、敢于大胆表现自己的好习惯。下面是大班幼儿的学习常规:
◆能积极、愉怏地参加各种学习活动;
◆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育,大胆且大声地回答问题;
◆有良好的坐姿、举手姿势、站姿、握笔姿势,懂得用眼卫生。
◆注意倾听教师和同伴的讲话并勇敢地回答问题。
◆大胆探索与尝试,有目的地进行操作;
◆注意观察和学习同伴的经验,积极与大家讨论问题。
在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同时,教师要保证幼儿的一日生活是安全的、快乐的、有意义的,要让幼儿获得应有的发展。
第五篇:幼儿园常规教育(精选)
幼儿园常规教育
幼儿园常规教育主要包括:一日生活常规、教育、教学常规等。幼儿园教师要会科学、合理地制订各项常规,要耐心细致,持之以恒地教育幼儿遵守各项常规,以使幼儿园常规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一节 生活常规
一、进餐的常规
培养幼儿进餐的常规,能促进消化和吸收,保证供给幼儿充足的营养素;保证进食卫生,预防病从口入;养成文明的进餐习惯。
进餐时要求幼儿遵守的常规如下。
(1)饭前洗手。进餐前用肥皂泡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洗干净手。洗净手后,不再干别的事,以免造成再次污染。
(2)吃饭时保持桌面、地面和衣服的清洁卫生。吃饭时,不用手抓饭,不剩饭菜。
(3)学会正确使用餐具。小班幼儿学会正确使用勺子,中、大班幼儿学会正确使用筷子。
(4)吃完饭后,能把碗、筷放在指定的地方,把椅子放入原位后离开餐桌。
(5)饭后用温水漱口,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擦嘴。
(6)中、大班幼儿可轮流担任餐前准备和餐后的整理工作,如饭前分碗、筷、小勺等。
二、饮水的常规 幼儿对水的需要量比成人大,在一日活动中应多次安排幼儿喝水,喝水时要求幼儿遵守的常规如下:(1)教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识别自己水杯的标识,能根据自己的标识,正确拿取杯子。
(2)组织幼儿拿取水杯,可用分组轮流的方法,以免拥挤,并减少等待的时间。
(3)分组组织,轮流取水,并学会排队,做到不拥挤。
(4)喝完水,立即把杯子放回原位,不玩杯子。
三、就寝的常规 幼儿睡眠除了要培养良好的睡姿,能自然、安静入睡等良好的习惯外,就寝时还要求幼儿遵守就寝的常规,它能使午睡室整洁有序,能让幼儿学会穿脱衣、裤、鞋、袜,就寝时要求幼儿遵守的常规如下。
(1)睡前能按顺序穿脱外衣、外裤、鞋子,并把衣裤叠整齐放在床后头或教师指定的地方;鞋子整齐地摆放,做到美观、整洁。起床后,会自己按顺序穿衣裤、鞋袜;起床后会自己整理床铺,将被子叠整齐,放置在床头。
(2)小班幼儿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以上任务,中班开始慢慢过渡到独自完成。
四、盥洗的常规
(1)分组组织幼儿,按顺序轮流进入盥洗室,尽量避免拥挤,以免发生矛盾。幼儿盥洗时,应有教师在现场指导、照顾和督促幼儿认真洗,洗干净,提醒幼儿不玩水。
(2)能用正确的方法洗手、洗脸。
(3)懂得节约用水的道理,学会节约用水的方法,盥洗时,不 要把水龙头开得太大,不浪费水。
五、入厕的常规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除了培养幼儿定时大便、按时小便等排便习惯外,同时要求幼儿在入厕时遵守一定的规则,可以让幼儿尽快学会自己料理生活的技能,培养讲卫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入厕时要求幼儿遵守的常规如下。(1)对初入园的幼儿,要会用语言表达要大、小便,学会坐盆或蹲坑,有些幼儿不习惯幼儿园的便盆或蹲坑,教师应耐心说服,逐渐使之习惯。(2)4岁后的幼儿,开始学习自己料理大、小便,学习自己穿脱裤子,自己擦屁股,应事先将手纸裁好,放在固定的地方,方便幼儿拿取。一般纸宽10厘米,纸长13厘米左右,并教会幼儿使用方法。第二节 教育、教学活动常规
一、集体活动中与人交往的常规
1.学会使用礼貌用语。(1)小班幼儿,会说“谢谢”、“再见”等简单的礼貌用语。(2)中、大班幼儿会说“谢谢”、“再见”、“请”、“不客气”、“您好”等常见的礼貌用语。并会主动用礼貌用语跟人打招呼和回答别人的问候。
2.学会有礼貌地听别人说话。听别人说话时有礼貌,表示对说话方的尊重,会赢得对方的好感,有利于交往。(1)小班幼儿,要做到能安静地听人说话,不随便插嘴,不打断别人说话。(2)中、大班幼儿,要做到能集中注意力,耐心地倾听别人说话,不打断别人说话,学会用轮流的方式与人交谈,不抢着讲,不乱插嘴。与人交谈时,做到有目光和表情的交流。个别交谈时,知道要控制音量,以对方能听到为准,不影响其他人。3.在自由结伴游戏时,能热情而有节制地寻找合作伙伴。找朋友时,会面带笑容,态度友好、动作轻柔,自然大方。4.在集体活动中不与他人相撞。5.学会看问题不仅要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出发,也要考虑别人的立场和观点,能和同伴共同商量解决活动中出现的简单问题,玩具的分配、游戏角色的分配等。
二、劳动的常规
幼儿应从小学习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包括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教师应按照幼儿年龄的不同,鼓励幼儿参加劳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活动手、脑和整个身体,锻炼意志,培养爱劳动的态度和责任感。幼儿应遵循的劳动常规如下。小班幼儿(1)学习自己穿鞋子、袜子,能分清鞋子的左右脚,分清袜子的底和背,并能穿入脚上。学会自己拿勺子吃饭,不要老师喂。(2)学会自己搬椅子。方法为:双手分别握住椅子的两旁,椅背朝上,搬动椅子,不能在地面上拖着走。(3)会自己洗手;会用自己的毛巾擦手、擦嘴;会自己擤鼻涕。会把垃圾扔进垃圾箱。(4)会按老师的指令做简单的事。如帮老师拿扫帚、簸箕,帮小朋友拿衣服、鞋子,给花浇水、给小鱼喂食等。(5)会整理自己玩过的玩具、看过的图书,懂得东西从哪儿拿,应放回哪儿。中、大班幼儿(1)会自己穿脱衣服,会叠衣服;会扣纽扣、系鞋带。当同伴有需要时会帮助同伴扣纽扣、系鞋带。(2)会整理被褥,会把被子叠成正方形,会铺平床单。(3)会用筷子吃饭,不掉饭粒,不剩饭。吃饭时不高声说笑,不弄脏衣服,能钻心进餐。(4)会正确盥洗,盥洗时专心,不玩耍,不弄湿衣服和地面;动作迅速,不拥挤。(5)会自觉整理自己玩过的玩具、阅读过的图书,做到物归原处。(6)会按活动需要,摆放桌椅,搬动桌子时,做到两人抬着走,不推、拉桌子。(7)会擦桌子、窗户,会扫地,自觉保持环境清洁,自觉地将垃圾扔进垃圾箱。(8)会给植物浇水,给动物喂食,能做力所能及的园地劳动。(9)能较好地完成老师指派的劳动任务,如分发和收拾餐具、教具等。(10)能完成“值日生”的任务,尽到“值日生”的责任。
三、避免噪声的常规
噪声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众所周知,避免产生噪声人人有责。避免噪声的常规如下。(1)不高声喊叫。(2)与人文明交谈,个别交谈时会控制音量,集体交谈时,会注意倾听,不随便打断他人的发言或乱插嘴,做到一个接着一个发言。(3)唱歌、念儿歌时也要注意控制音量,能用好听的声音唱歌和念儿歌。(4)自由活动时,不狂奔乱喊,否则既制造噪声,又损伤嗓子。(5)轻轻地走路。(6)不在活动室里或走廊上跑跳,会轻轻地稳稳地走。(7)进午睡室,会小心地、悄悄地走。(8)轻轻地拿放东西。(9)搬桌子,两人抬着走;搬椅子,两手抱着走,不在地面上拖动,以免发出噪声。(10)饭后、饮水后、轻轻地把杯、碗、盘、勺、筷等放入指定的筐或桶内,尽量不发出声音。(11)平时不敲打桌子,不摇动椅子。
四、教学活动常规
幼儿园教学活动常规有一般性的组织常规,如排队、举手发言、坐姿端正等;也有特殊教学活动的常规,如针对音乐活动、体育活动等不同教学活动的特点,有一些特别的常规要求。教师应明确各项教学活动的规则要求,并指导、督促幼儿遵守各项规则要求,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好效果。
(一)教学活动中幼儿需遵守的一般常规
1.排队 在集体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中,少不了排队这一组织形式,它是活动顺利、有序进行的保障,也是一种文明的行为习惯。教师不但要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组织幼儿排队,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自觉排队的习惯。让幼儿知道,一般有三人以上出现等待现象时,就要自觉排队。(1)盥洗、入厕、饮水时遇到等待现象应排队。(2)集体走楼梯、过走廊,要排好队靠右边走,把左边空出来,供别人用,以免挡住别人的通道。(3)玩滑梯、秋千、浪椅等大型活 动器械时,要排好队,一个接着一个来,懂得先来后到的道理,学会必要的等待。保证活动的安全。(4)在早操、游戏、音乐、体育等活动中,能根据活动的需要和教师的指令,排成各种队形。(5)集体出游、散步需要排队,一般排成两路纵队,幼儿两两拉手行进。小班幼儿可用绳子做护栏,即绳子两端分别由两位老师牵住,幼儿排成一路纵队,用右手扶住绳子,就可向前行进,这种方法既安全,又方便低年龄幼儿行走,比一个幼儿拉着一个幼儿的衣服走效果要好得多。
2.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常规(1)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解,按老师的指令开始、展开和结束活动,步调一致、反应灵敏、行动迅速。(2)举手发言。养成勤于动脑,积极发言的主动态度。同时又要做到回答问题或要求发言时,应先举手,得到老师许可,方可起立发言。会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等待教师邀请。注意倾听同伴发言,不随便打断或插嘴。(3)不随便进出活动室。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如喝水、入厕,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不随便借故离开活动室,更不擅自离开活动室,随便进出。能坚持完成学习活动。(4)不随便玩弄事先准备好的学具、操作材料等学习用品,以保证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活动中。(5)坐姿端正。背部挺直,靠着椅背,肩部放松,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上。保持正确的坐姿,既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又能保证骨骼的正常生长。(6)活动结束后,自己收拾简单的学具、乐器、操作材料等学习用品,整理场地。离开时,能迅速地将椅子轻轻靠近桌子。
(二)特殊教学活动的常规
音乐活动中韵律活动的常规 1.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常规(1)听音乐的信号起立和坐下。一般采用旋律向上的音乐作为“起立”的音乐,用旋律向下的音乐作为“坐下”的音乐。(2)听音乐的信号开始活动和结束活动。(3)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活动后迅速找到空位子就座。(4)活动结束时,自己收拾道具和整理场地。2.活动进行的常规(1)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2)听音乐的信号变换队形,一般采用进行曲,听进行曲音乐,按音乐的节拍,边踏步边走成新的队形。(3)在没有队形要求的情况下,找比较空的地方活动。(4)在自由移动或活动时,不与他人或场地内的道具桌椅等相撞。(5)在自由结伴的活动中,安静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寻找、选择同伴、交换舞伴、分组或分配角色。(6)在自由结伴活动中,热情而有节制地与舞伴交流、合作。音乐活动中打击乐器演奏的常规 1.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常规(1)听音乐的信号整齐地将乐器从座位底下取出或放回。(2)乐器取出后,凡不演奏时须将乐器放在大腿上,做到不发出声音,眼睛也不看乐器。(3)开始演奏时,按指挥者的手势整齐地将乐器拿起,做好准备演奏的姿势。演奏结束后,按指挥者的手势将乐器放回大腿上。(4)活动结束后,自己收拾乐器和整理场地。2.活动进行的常规(1)演奏时身体倾向指挥者,眼睛注视指挥者,积极地与指挥者交流。(2)演奏时注意倾听音乐和他人的演奏。(3)演奏时注意力要集中,不做与演奏无关的事。(4)交换乐器时,须将原来使用的乐器放在椅子上,再迅速、安静地找到新位子坐下。(5)交换乐器过程中不与 他人或场内的椅子相碰撞。
体育活动的常规(1)听口令或哨声踏步、走队形、做动作。(2)教师示范讲解时,集中注意倾听和观看。(3)解散活动时,应在指定的地方活动,不互相碰撞。(4)做剧烈活动时,不高声喊叫,以免损伤声带。(5)做体育游戏时,严格遵守游戏的规则。(6)成集中队形时,动作迅速,不发出声音。(7)结束活动时,会帮助教师收拾活动器具,整理场地。
第三节 常规培养的策略、方法。幼儿园各项常规一旦确定,教师就应教育、引导、督促幼儿遵守,严格要求,持之以恒,直至形成习惯。否则,哪怕制订得再好的规则,也只是纸上谈兵,失去意义。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参考以下策略、方法。
一、严格要求,毫不懈怠 幼儿园提出的各项常规,对幼儿来说,应该是符合实际,是他们接受能力范围之内的;但又应该做到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即对幼儿的心理形成适当的压力。心理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有利于促进幼儿积极向上。同时,幼儿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和发展,努力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和经受挫折的能力。
教师在培养幼儿遵守常规的过程中,要严格要求,给幼儿以适当的压力,让幼儿经受一定的挑战,变压力为动力。而不能“心慈手软”,一旦遇到困难,或太浪费时间,就放松要求,甚至放弃。严格要求,就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既定的规则办,说话算数,说到做到。若幼儿感到有困难,也不能放松要求,更不能放弃,要有坚定的立场,顽强的意志和耐心,帮助幼儿反复练习,以形成自觉的 行为。当然,严格要求不是大声地训斥或责备。如,当教师提出“搬椅子时动作要快,不发出声音”的规则要求,幼儿有能力做到,却没能做到时,教师不能因为怕耽误时间,影响下面的活动,虽然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可看看椅子也已经放好了,就算了。这样做其实就是对规则的放松,没有严格要求,因此也就很难达到要求。要做到严格要求,那就应该让幼儿把椅子放回原位,重新搬,有必要的话,可反复进行,直至达到要求。在反复进行的过程中,要有耐心,保持心平气和,不训斥、指责幼儿。又如,教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自己拿勺子吃饭的常规,一开始幼儿拿不好勺子,到处撒饭粒,花的时间更长,既给教师增添麻烦,又耽误时间,还不如由教师喂来得省事。教师不能因为麻烦或浪费时间而放弃规则要求,而是要坚持原则,耐心地、不厌其烦地一点一点地按要求去做,直至达到目标。
二、共同合作,持之以恒 共同合作,持之以恒,指的就是一致性和一贯性。一致性和一贯性是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尤其是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更显得重要。共同合作,可以从内容和对象两个层面去理解。首先从合作的对象看,既包括幼儿园保教人员之间的合作,幼儿园保教人员与家长的合作,同时也包括幼儿园教师、家长与幼儿的合作。从合作的内容看,一是指合作制订各项常规,二是共同遵守各项常规。合作制订常规,不仅要求幼儿园班级中的各位教育者合作参与,共同制订出一致的规则,同时,可请家长参与,以便家长深入了解幼儿园的各项规则。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鼓励幼儿亲自参与规则的制订,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规则的主人。幼儿园保教人员、家长、幼儿多方面合作制订的常规,更具有合理性、可行性,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共同遵守,为幼儿起榜样作用,也有利于家园合作共同督促幼儿遵守。如在交往的常规中,要求幼儿“会用礼貌用语,有礼貌地与人交谈”,幼儿只在幼儿园里被要求这样做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树立榜样的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与所有人交往的过程中都应该这样做。有多方合作,有一致的要求,常规就会很快成为幼儿的自觉行为。持之以恒,是指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要有一贯的要求,定下的规则,不随意更改,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不打折扣,不随心所欲,也不半途而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当一种常规刚刚建立时,需要每天坚持,以达到巩固。当一种常规已经巩固时,在执行时也要每次提醒幼儿做到。教师在提常规要求时更不能随心所欲。如,今天教师心情舒畅了,就会放松对幼儿的要求,哪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也可以随便说话,随便在地上打滚等。哪天教师心情不好了,就会“严格要求”,这也不许,那也不行,动不动就批评。当然,有这种行为的教师,前提是没有认识到常规教育的意义。幼儿园的常规不是教师用来压制幼儿,对幼儿实行控制的手段,而是塑造幼儿完善人格的积极措施。因此,在进行常规教育时,教师一定要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从幼儿身心健康出发,不惜付出耐心和恒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好效果。
三、激发兴趣,主动学习人的大脑皮层活动有它规律,“优势兴奋”就是其中的一种。当人的大脑皮层处于“优势兴奋”状态时,就会使人感到工作或学习过程十分的轻松、愉快,使人注意力高度集中,激 起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大大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促进大脑皮层“优势兴奋”状态形成的主要因素就是“兴趣”。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等,就是因为兴趣能使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使人产生工作、学习的愉快感,激发人们工作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使工作和学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幼儿的常规教育中,幼儿园教师同样要善于利用大脑皮层优势的原则,尽量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手段和方法,对其进行常规训练,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尝试用以下方法。1.游戏形式或游戏口吻 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是幼儿容易接受的学习形式。把常规教育内容寓于游戏的形式中,或用游戏的口吻进行组织,会大大激发幼儿学习常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如前面提到的《吃饭=组装车》这一例子中,教师为了培养幼儿不挑食、自己吃完一份饭菜的习惯,就是利用孩子对汽车的兴趣,用游戏的口吻,把食物比作汽车零部件,把进食比作组装汽车,大大激发了幼儿的进食兴趣。又如:在打击乐活动中教师为了培养幼儿自己收拾打击乐器的常规,用幼儿乐于接受的游戏形式进行组织。具体方法是:请几位幼儿,人数与乐器的种类相同,即有几种打击乐器,就请几位幼儿,一位幼儿负责收一种乐器,每人发一个小箩筐;负责收乐器的幼儿手提小箩筐,跟着《找朋友》的音乐节奏,用跑跳步,轮流跳到拿同一种乐器的幼儿面前,幼儿逐个把乐器放入他(她)的筐内。用这一游戏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乐器收得又快又好,活动环节显得紧凑,因为《收乐器》的环节很自然地成 了打击乐活动的最后一环节,没有一点附加的感觉,效果很好。2.儿歌类文学作品 儿歌、谜语一类的文学作品,有很强的节奏感,富有韵律美,念起来朗朗上口,幼儿乐于接受,感兴趣。因此,用儿歌来伴同幼儿学习常规,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让幼儿学习自己系鞋带,可配上系鞋带的儿歌“两根鞋带交朋友,两个朋友拉拉手(第一次交叉打结),两个朋友鞠鞠躬,再拉一次手,变成小蝴蝶(第二次打蝴蝶结)。”如让幼儿自己学扣纽扣,以防扣错扣眼(幼儿很容易扣错扣眼,这是个难点),可配上谜语“兄弟四五个,各进各的门,要是走错了,出来笑死人。” 如培养幼儿坐姿端正的常规,可配儿歌“椅背靠一靠,双脚并并拢,小手拍一拍,放在大腿上。” 这些儿歌不仅能激发幼儿对学习常规的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常规的学习要领,更有利于幼儿对常规的掌握。教师应根据具体需要选择相应的儿歌,也可自己编写儿歌,让幼儿在朗朗上口、饶有趣味的儿歌陪伴下,愉快地学习。在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榜样作用是第一重要的因素。有人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在园的大部分时间都与老师在一起,再加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会有意或无意地进行模仿和学习。可见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形成,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儿常规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俗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幼儿。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时时注意自己举止言行的规范,才能给幼儿以身 示范的教育影响。幼儿园里经常使用的间接榜样是文学作品活动——讲故事。幼儿喜欢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充分利用故事等文学载体,运用文学作品中的教育典范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如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教师向幼儿讲述《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发生的事情,启发幼儿爱惜粮食。为了强化教育效果,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幼儿通过角色游戏的表演加深印象,模仿、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正面强化是指对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巩固其良好品行。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的正确行为,由于获得及时的正面强化刺激而固化下来,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教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用照相机拍照下来,然后在班级的小红花园地里展览。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哪只小手?为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应及时鼓励、赞扬,以使幼儿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除了以上策略和方法,幼儿园老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有很多深入的实践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