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4:0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

第一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 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

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课之本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给学生听。”结合“新课标”提倡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根据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我采用了没有教法的教法:以学生课堂的动态生成我的课堂教学,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以求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揣摩鲁迅的博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目标:

1、在感受文本中,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

2、在反复的感悟和融情的想象中,发展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鲁迅“博爱”的共鸣。

教学重、难点:读中感悟、揣摩、体会鲁迅博爱的胸怀,推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过程:

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给每个故事加一个小标题

2我们初步了解了伯父是这样一个人。可是现在,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

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伯父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能够让这么多的人都爱戴他?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说一说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读第一个故事

1、学生通过鲁迅伯父委婉的批评我,而且还送给我两本书这件事,体会到了鲁迅先生是一个慈爱,关心少年的人。

2、师:是呀,这样一个关心我,疼爱我的伯父不幸逝世了,从此,我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我们再来回头读这一句,我想大家现在的理解比刚才会有更深刻了。投影:我呆呆的望着……一滴一滴地掉下来。齐读。

3、指导学生的朗读上,于老师善于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上下功夫。他善于以情促读,多次加温,结果让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一次比一次有感情。] 读第二个故事

1、读中指导读法:“那怎么——”破折号的作用?学生读完第二个故事

2、以演促读,创设情景,理解难理解的句子“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3、师:鲁迅先生经常受到敌人的迫害,他敢于跟敌人做斗争。他多么富有斗争精神!他的语言多么幽默、风趣!可是,伯父逝世了,周晔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投影:我呆呆的望着……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我们再来读这句话,相信你们比刚才体会得更深刻。

[二次趁热打铁,以情促读] 读第三个故事

1、学生通过“跪”“拿”“敷”“扎”等动词体会出,鲁迅先生关心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

2、对第一段最后一句的朗读一唱三叹:

师:就是这样一位……教师投影:我呆呆的望着……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范读。齐读。拓展

你们还知道那些关于鲁迅先生的评价、图片、文章、名言名句等要和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

我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之后,出示了自学提示,我让学生通过魔都课文了解作者写了那几件事。给各部分加上相应的小标题,使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然后在解决两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够得到人们的尊敬?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采用一唱三叹的方法,让学生以读悟情,找准字眼,以“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为切入点学完课文,学生很容

易就懂得鲁迅先生赢得那么多人爱戴是因为先生崇高的精神品格,还有伟大的人格魅力。

第二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案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

和平中心小学 辛淑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通过一定的语境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等词语的意思。

2、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懂得鲁迅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3、感受“救护车夫、关心女佣”两个小故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的品质。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教学难点

对“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黄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两句话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还记得《少年闰土》那篇课文的作者吗?对于鲁迅先生,你知道多少?

2、简介鲁迅先生。

3、揭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第一关:读准字词、理解词义关

A、出示字词:殡仪馆

追悼

吊唁

水浒传

镊子

绷带

女佣

爱戴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B、通过一定的语境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等词语的意思。

2、第二关:理清思路关

A、思考:文章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B、交流后出示:(1)谈论《水浒传》(2)谈“碰壁”的故事

(3)救护车夫(4)关心女佣阿三

3、第三关:独立思考找到中心句

A、思考: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B、交流后,出示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三、感受“救护车夫”小故事,抓住鲁迅的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的品质。

1、自由读第四段,一边读一边划下对自己有启发的文句,读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反馈(随机)

(1)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者,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2)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3)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黄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3、填空练习:“救护车夫”这个小故事主要抓住了鲁迅先生的()和()描写,写出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和对他们遭受苦难生活的(),以及对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黑暗社会的()

四、感受“关心女佣”小故事,抓住阿三的语言反复揣摩,体会鲁迅的品质。

1、引读后,出示句子:

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2、读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总结

六、板书设计

为自己想得少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为别人想得多

第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

和硕县第一小学 马桂芬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或通过一定的语境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等词语的意思。

2、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懂得鲁迅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3、感受“救护车夫、关心女佣”两个小故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

对“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黄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两句话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还记得《少年闰土》那篇课文的作者吗?对于鲁迅先生,你知道多少?

2、简介鲁迅先生。

3、揭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第一关:读准字词、理解词义关

A、出示字词:殡仪馆 追悼 吊唁 水浒传 淌 镊子 绷带 女佣 爱戴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B、通过一定的语境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饱经风霜”等词语的意思。

2、第二关:理 清 思 路 关

A、思考:文章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B、交流后出示:(1)谈论《水浒传》(2)谈“碰壁”的故事(3)救护车夫(4)关心女佣阿三

3、第三关:独立思考找到中心句 A、思考: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B、交流后,出示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三)感受“救护车夫”小故事,抓住鲁迅的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鲁迅的品质。

1、自由读第四段,一边读一边划下对自己有启发的文句,读读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反馈(随机)

(1)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者,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2)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叫他在家里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3)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黄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3、填空练习:“救护车夫”这个小故事主要抓住了鲁迅先生的()和()描写,写出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和对他们遭受苦难生活的(),以及对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黑暗社会的()

(四)感受“关心女佣”小故事,抓住阿三的语言反复揣摩,体会鲁迅的品质。

1、引读后,出示句子: 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2、读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总结

(六)作业

1、自学第二、第三段,在感受深的地方写批注。

2、收集鲁迅先生的名言。

(七)板书设计

为自己想得少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为别人想得多

2014年10月

第四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案例分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说明: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理解性较强的讲读课文。主要通过几个事例的描写,使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从而在心中树立起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以及“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人格,并涌起无限爱戴之情。

本课的教学较适宜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合作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补中提高,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

本课教学准备分三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层次;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学习课文第一段,初步感受人民对鲁迅的爱戴。

第二课时:合作学习课文中的前两个事例,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三课时:继续合作学习文中后两个事例,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概括中心思想;体会文章通过几个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高尚品质的写作方法。本课教学以第二课时为例,内容是学习“谈《水浒传》”、“谈碰壁”二个故事,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关心教育以及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教学从整体入手,在复习旧知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本课的学习内容,并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先让学生轻声读故事内容,找出疑难,师生合作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呈现出来。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其间,教师在各组内巡视,了解学情,适时点拨,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接着,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情况及收获,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向其他组请教,并适时开展竞赛活动。待这一环节充分讨论后,教师对这一阶段的合作进行小结,以利于下一步合作的开展。

另外,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读为本,重视学生的自主读书、自悟读书,鼓励学生发表经过独立思考、有个人独特的见解、体会和看法,克服满堂课串问串讲的弊端。

课例片断评析: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1、复习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了鲁迅先生正因为有着“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博爱之心,所以得到了那么多人的爱戴。作者通过哪四件事回忆她的伯父的呢?生答师板:(略)

2、你最想学哪个故事?教师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意见确定学习内容。[文中列举的四个事例,尽管思想内容一致,但内容上互为独立,前后没有衔接。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目的想调动学习的兴趣。]

3、(以“谈碰壁”为例)学生轻读课文,寻找问题,做上标记。

4、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标上序号,呈现于黑板:

①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作者听了伯父的话,真的恍然大悟了吗? ②“那怎么 ”一句中的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

③伯父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

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

[“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疑起于思,这些问题都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在合作学习前先让学生独立通过读书找疑,便于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大大增加了合作时的信息交流量。教师进行归类整理又加以呈现,更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二)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1.确定合作形式。

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

[合作学习前,确定合作小组的形式很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率。学生面对所呈现的问题并不一定都有能力解决,也不是都感兴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自由组合式”较为合适。]

2.组内开始合作。(以第一组活动为例)

组长:请大家先讨论一下,怎样理解“恍然大悟”这个词的意思。

生1:可查字典。

生2: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生3:可通过理解重点词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

组长:这几种方法我们可以都试试,请每位同学选择一种方法去理解这个

词的意思。(每个同学都认真地在寻找答案。一会儿有同学发言了。)

生1:我通过查字典,知道了“恍然大悟”的意思是一下子明白过来了。生2:我们几个同学是联系课文中作者前后说话的语气,感觉到作者已经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因此,我们认为“恍然大悟”的意思是终于明白了。

另有学生:我觉得这句话应该这样读。(开始读),同学们纷纷表示读得不错,把作者一下子明白过来的感觉读出来了。

组长:我们理解了“恍然大悟”的意思,再一起来讨论作者是不是真的“恍然大悟”了?

组内马上有两种意见。教师在旁发现同学只顾争执,就及时进行点拔,鼓励学生细细地研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体会。

(小组成员再次认真读书,部分同学开始议论了。大多数学生认为作者并不是真的明白了,还说出了理由:从最后一句“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可体会到作者并没有真正明白过来。当时作者还小,对伯父的话并没理解,反而信以为真,因此,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刚才持不同看法的同学也表示这位同学分析得有道理,表示赞成。

[热烈的讨论,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思维活跃了起来,对问题做了深入切磋,提高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分组学习的关键体现在“合作”上,充分让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真正收到“合作”的效果,而不是形式上的“合作”。教师充分相信孩子,参与到小组之中进行指导,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教师在组间进行巡视,不时地参与到各个小组中来。其它小组讨论也非常热烈。有的小组已将不理解的问题记录了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三)、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1.请各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组员可随时补充。(以第四组为例)生1:我们组讨论的问题是:“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通过朗读,我们觉得这是个反问句,表面意思是“四周围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的。”经过讨论,我们又觉得鲁迅先生说这句话是另有所指的。所以我们认为“黑洞洞”可能是指旧社会黑暗的一面。

生2:这里的“碰壁”可能指鲁迅先生当时受到迫害。

(这时又有几个组表示对这个问题较难理解。)

2.教师指导。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投影片出示:“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表面意思。)

生:表面意思是说,四周围很黑,没有灯光,所以就碰壁了。

师: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不小心被墙壁碰扁的吗?

生:不是。

师:显然,这句话另有所指,有着深刻的含义。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教师随手发给学生事先准备好的小资料(有关时代背景介绍)。

3.小组再次合作讨论。

现在,请同学们以A型组合(异质组),重新开始小组讨论,大家互相帮助看能否结合资料上的内容,对这句话的意思“恍然大悟”。

[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距甚远,理解这句话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老师没有空洞的讲解,没有包办代替,而是采用了让学生“读-思-议-再读-再思-再议”的办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让学生从句子表面意思的理解引入深层次的理解。又适时地提供材料,改变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重新讨论,很有必要。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对差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需要优生的帮助。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各小组又展开讨论,纷纷举手发言。)

生1:我知道“黑洞洞”的意思,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人民失去了自由,过着悲惨的生活,“黑洞洞”指的就是黑暗的社会现实。

生2:“碰壁”指鲁迅先生遇到了困难,他的文章被国民党反动派禁止发表,反动派对他本人也进行迫害。

生3:鲁迅先生虽然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继续进行工作。师:我也来补充一点。鲁迅先生面对斗争中的挫折毫不畏惧,冒着生命危险先后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发表文章,与敌人展开巧妙的斗争,他要为广大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呐喊。现在你能否从“谈碰壁”这件事中感受到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我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引进竞争、巩固合作。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已初步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品质。故事主

要通过对话来描写人物的,同时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也进行了生动地描述。我们能否发挥想象,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表演出当时的情景?

2、仍以刚才的A型组合形式,人人参与,开展朗读竞赛。(各组同学情绪高涨,声情并茂地分角色练读,气氛热烈。)

3、学生互评合作学习情况,教师作小结。对合作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表扬,并指出合作中的不不足之处。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谈《水浒传》”、“救助车夫”这两个故事也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自读自悟,应该是可以完成的。教师则对难点给予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具体过程略。)

实践反思: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引进竞争、巩固合作”这一学习模式在整个教学教过程中是以循环、滚动的方式进行的。小组活动的形式也随着呈现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而灵活变化,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象又随着小组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信息获得量、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读书,参与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有创见性的体会和看法。教师也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参与小组学习,及时掌握学情,善于调控,捕捉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疑难之处,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第五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两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女士在鲁迅逝世九周年时所作。文章以一个孩子和亲人的视角,通过作者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的回忆,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一个侧面。

二、教学目标:

立足于以鲁迅文化为核心的课程观。在深入研读此文的基础上,着力于打开学生的视野,通过相关文本的穿插和引入,构建开放的、有内在紧密关联性的课程视野,展现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

三、课程资源:

备课时曾参照下列资源: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箫红《回忆鲁迅先生》、林贤治《人间鲁迅》、臧克家《有的人》、周海婴、鲁迅本人的相关作品,如《“碰壁”之后》、《“碰壁”之余》等。

四、教学设计:

一、不能不说鲁迅

师:同学们,谈到中国文学,谈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恐怕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他就是——鲁迅。你们对鲁迅有哪些了解?

生:我们学过的《三味书屋》上提到,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了,他就在课桌角上刻了一个“早”字。

师:从小就爱学习,通过课文知道的。

生:我知道鲁迅的原名叫周树人,他妈妈姓鲁,他为了纪念他妈妈所以取名叫鲁迅。师:你知道得真多!

生:我知道鲁迅写的文章非常尖锐,如果有谁写了批评青年的文章,他就说在苗圃里面遛马,如果谁写了爱情小说,他就说鸳鸯蝴蝶派,有人唱流行歌曲他就说是亡国之音。我看过他写的小说,我非常喜欢他的文章。

师:你知道得更多了!读过他的什么作品?

生:《呐喊》小说集。

师:厉害!也读过他的杂文是吗?我通过你的发言就听出来了。的确,鲁迅的杂文像匕首,像投枪。

大家知道书本上对鲁迅评价的最常见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师:你看课文了是吗?在我国,在所有提到鲁迅的资料当中,都有这样一句话: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就是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一个评价。但是闫老师在这里并不是要把这句话当成一个概念灌输到大家的脑子里,我想通过今天这节课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才是自己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思考鲁迅是个怎样的人物,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是不能不说鲁迅?

二、向鲁迅走去

师:1945年,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之际,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用满怀深情的笔触,写下了一篇纪念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采撷关于伯父的点点滴滴,一起去感受那份字里行间的深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请学生任选课文一个自然段读读,随机纠正、点评。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关于鲁迅先生,在侄女周晔的记忆中,哪些情景最令她难以忘怀?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将有关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痛别伯父谈《水浒》 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三、人们眼中的鲁迅

板块一: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周晔眼中的鲁迅

师:不论是痛别伯父、谈水浒、谈碰壁,还是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一幕一幕都令作者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周晔的记忆走进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看看在周晔的眼中鲁迅是个怎样的人。你想先谈哪件事?我想把选择的权利给最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我就把选择的权利给他。

一生举起手来:我想先谈第二件事,谈“碰壁”。

师:好,尊重你的权利!我们就来谈谈“碰壁”。自由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

学生自由读这部分课文;交流:

生:我看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饭,周晔兴致勃勃地与伯父谈起“碰壁”这件事。生:我看见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师:谈笑风生!一家人团团围坐,共进晚餐,伯父与“我”谈鼻子,谈碰壁,众人忍不住哈哈大笑。我们一起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好吗?

师生共读这部分内容。

师:这个夜晚充满温馨,这个夜晚谈笑风生。但是,我们在感受这份充满幽默与风趣的同时,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或者说哪句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

生:鲁迅真的是碰壁把鼻子碰扁的吗?如果不是,他为什么要跟周晔说是碰壁把鼻子碰扁的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注意听了,把这个问题再说一遍?

生:鲁迅是不是真的走路不小心把鼻子碰扁了?如果不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师:他听得多仔细啊!还有问题吗?

生:周晔为什么要写这件事情,这件事为什么会让她记忆深刻呢?

师:是啊,周晔回忆伯父的时候为什么要写下这件事?还有想问的吗?对于伯父所说的话同学们都明白吗?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有一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鼻子的高与直,扁与平,与碰壁真的有关系吗?

生:没有!

师:很显然,这是一个常识。鼻子的高与直,扁与平与碰壁并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既然如此,鲁迅先生为什么还要这样回答周晔的问题呢?他究竟想说什么呢?我想先不讲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先试着说,看大家能说出多少。

生:其实我觉得“四周围黑洞洞的”,是指中国旧社会都是非常黑暗的,所以人们都想走出黑暗这堵墙,鲁迅先生经常被封建思想束缚了!当时周晔比较小,对伯父所说的话领会不到其中的意思。我想周晔长大了以后就能渐渐领会到其中的意思了。

师:这个同学回答了几个问题?大家注意听了吗?

生:第一个问题是成年后的周晔为什么还要把这件事写到文章里来,第二个是伯父所说的“碰壁”隐含的意思。

师:他隐含的意思是结合什么来谈的?

生:结合封建社会的黑暗来谈的。

师:也就是说是联系当时的——

生:环境!

师:我们把这称为社会背景。这个同学读书很多,他在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尤其是思考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能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谈。我想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也是从这个角度来想问题的?

生:那时候的中国很黑暗,穷人走不出黑暗,他对周晔说这些就是希望周晔长大了以后能够建设祖国,帮助祖国走出这种黑暗的境界。

生:我觉得他现在说的“碰壁”有自己的意思。比如说你很有才华,但周围的人都不理你,你就觉得你的才华是白费的。当时的人对鲁迅的看法是这个人不值得一提,还给他处处设置障碍,鲁迅的才华就无处发挥了。

师:你是不是课下查了相关的资料?

生摇头:没有啊!

师:那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靠脑子想出来的!(听课教师与学生笑。)

师:这是他的猜想,他的猜想有道理。鲁迅作为一个用笔猛烈抨击当时黑暗统治的文学家,作为一个苦苦寻求民族解放之路的思想者,作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人,鲁迅在现实生活中可谓处处碰壁。他的文章被禁止发表,他多次面临被暗杀的危险,为了顺利发表文章,他竟然使用了120多个笔名。鲁迅对“碰壁”真是有切身的体会啊!他曾经愤然写下了《“碰壁”之后》、《“碰壁”之余》等文章,与黑暗势力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师:当你结合这一段历史来思考这一段话的时候,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从这个谈笑风生的场景之中,在这风趣、幽默的语言背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呢?

生:看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鲁迅!

生: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险的鲁迅!

生:看到了一个坚持不懈、不怕艰险的鲁迅!

生;看到了一个拥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鲁迅!

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生:我是从文章的涵义体会出来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你怎么想到了爱国呢?

生:他希望自己的侄女能够建设祖国,走出这片黑暗。

师:所以你就想到爱国了是吗?好,你能自圆其说。

生:我想把鲁迅比作一种动物——裹在茧蛹中的青虫!

师(惊讶):再说一遍?

生:裹在茧蛹中的青虫!

师:为什么呢?

生:青虫如果要变成美丽的蝴蝶,就要挣脱茧蛹的束缚,要拼命地冲出茧蛹,才会变成美丽的蝴蝶。鲁迅先生当时就处在一个黑暗的茧蛹中,他必须要坚持不懈地拼搏才能冲出黑暗!师:大家觉得她的比喻怎么样?

生热烈鼓掌表示赞赏。

师:这个比喻太好了,同学们用掌声鼓励你。鲁迅先生曾经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比作一座铁屋子,他的比喻与刚才这位同学的比喻有相似之处。我还在想,鲁迅先生处境那么危险,多次面临被暗杀,连发表文章都不自由,还要使用120多个笔名,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在与侄女一起谈笑风生,这是一个怎样的鲁迅呢?

生:一个乐观的鲁迅!

生:一个坚持不懈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鲁迅!

师:一个坚强不屈的鲁迅!

生:一个不屈不挠的鲁迅!

师:面对危险坚强不屈,处处碰壁还是不屈不挠。但是面对家人,他又表现得充满了乐观精神。刚才有一个同学提到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碰壁和鼻子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伯父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式去说,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周晔?

生:如果直接说了,周晔可能还不太明白,而且这样对她会是一种负担,如果她慢慢长大了她就能够承受这种负担,她就会慢慢明白的!

师;处境的危险,斗争的残酷,形势的复杂,这些都是伯父不想让周晔知道的。在自己的亲人面前,在幼小的孩子面前,鲁迅又表现了他的慈爱。别小看这简短的几句对话,我们却读出了一个这样复杂的鲁迅。我们现在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师生合读这部分课文。)

师:这一幕充满温馨的情景,多年之后的周晔回想起来,她可能和我们一样已经了解了伯父谈笑风生的背后面临的危险处境。伯父的那份苦心她已经体会到了,现在我们也已经体会到了。现在我们再读这部分课文,试着与鲁迅先生那颗伟大的心灵靠近些,再靠近些。(学生再读这部分课文。)

师:与伯父谈鼻子谈碰壁这件事,在周晔的脑海中记忆非常深刻。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还有哪些也让她难以忘怀?

生:一起谈读书!

师:谈的是一本什么书?

生:《水浒传》。

师:周晔读过这本书吗?

生;读过!

师:但老实说她是怎么读的?

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读: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师:其实只用一两个词语就可以说明“我”是怎么读书的,你能找到吗?

生:“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这两个成语其实很容易理解,不用当场查字典,也不用问老师和同学,你只要再读读这段话就能明白什么是“囫囵吞枣”,什么是“张冠李戴”。

生:“囫囵吞枣”就是读书只把大致的内容看一看,不注意其中细微的情节。

师:用周晔的话来说就是——

生: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这就叫“囫囵吞枣”!师:后来人们就把读书等不加分析的笼统接受叫做“囫囵吞枣”。

生:“张冠李戴”就是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师:比如,我说“林冲景阳岗打虎”,你同意吗?

生大笑纷纷摇头。

师:你们都笑了!是啊,哪来的林冲打虎,应该是武松打虎。我刚才犯了个什么错误? 生:张冠李戴!

师:是的,后来人们常把这类弄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的事称为“张冠李戴”。正因为读书囫囵吞枣,所以才张冠李戴。面对周晔的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生:“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师:这是批评吗?这是怎样的批评?

生:这是婉转间接的批评。

师:或者说这是委婉的批评。

生:伯父用风趣的语言教育“我”读书不能马马虎虎。

师:用风趣的语言去批评是一种批评的艺术,这种批评的效果如何?

生: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师:这种批评尽管委婉,但效果奇佳。周晔从此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养成了一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透过这样一件小事,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先生?

生:善于教育子女的鲁迅先生。

师:教育人的方法很高明!

生:非常风趣幽默、教子有方。

生:非常关心下一代的学习。

师:很好!幽默风趣是鲁迅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使是批评人他也是如此幽默,而且效果很好。这件事在周晔的脑海中的确印象深刻,因为这件事使她养成了一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但还有些事情也让周晔难以忘记,尤其是对一位车夫的救助。其实,这件事本身并没有多少复杂的情节,但有些细节却让我们不能不怦然心动。你看看,是哪些细节打动了我们?默读这部分课文,边默读边圈划。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细节描写,教师巡视;集体交流:

生:伯父不想让“我”懂得当时社会这样黑暗,当“我”要他详细解答的时候,他也没有回答“我”,而是皱起眉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你是说伯父当时的严肃和沉默给你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打动了你!

生:我找到的是“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要他在家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我觉得那时候他们这些拉黄包车的是受人鄙视的,而鲁迅先生认为他们也是人,所以他非常关心这些穷人。

生:我的理解是伯父和爸爸不认识这个拉黄包车的人,已经帮他扎好绷带了,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可是他还把自己的钱给他,让他接着去治疗,我觉得伯父是十分关心穷人的。生:那时候拉黄包车的是受人鄙视的,是迫不得已,情况肯定是十分迫急„„

师:十分窘迫。

生:十分窘迫,家里比较贫穷,如果鲁迅不给他钱的话,他可能伤还没好就会急着出去拉车。师:鲁迅不仅给他包扎了伤口,还给了他以后养伤的钱。对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鲁迅的帮助是无私的、周到的。

生:我觉得鲁迅给他的这些帮助可能救了这个拉黄包车的人!

师:你可能联想到了什么是吗?

生:我想到了这些拉黄包车的人就是靠拉黄包车吃饭的。

师:也许他家里„„

生:也许他家里还有老母和孩子都没有人去养他们,所以他要拉黄包车去养活家里人。他脚上已经受伤了,但他为了养活家里人,他可能还会带着伤出去拉车,拉到最后直到自己累死!师:由此可见,鲁迅对黄包车车夫的帮助可谓雪中送炭!刚才同学们不止一次地提到了黄包车车夫当时的社会地位,非常受人鄙视,可是在鲁迅的眼里黄包车车夫与他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无论干什么职业,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其实,最让周晔难以忘怀的还不仅仅是这些细节,多年之后她依然还记得,她依然还清清楚楚记得„„

出示句子,学生读: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那严肃的表情,那深深的叹息,最令人难以忘怀。虽然伯父没说一句话,但是,这严肃的表情背后是一颗怎样的心呢?这深深的叹息里又有着多么复杂的情感呢?鲁迅究竟在为谁叹息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文字,试着去触摸那颗心,去感受那份情感。学生默读这段话,思考;交流:

生:鲁迅先生是为社会的黑暗而叹息。拉黄包车的车夫受伤了,这么多人在街上来来往往,却没有人去关注他,他为这个社会的黑暗感到非常惋惜。

生:他在为拉黄包车的而叹息。那时候社会黑暗,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分差很大,这个拉黄包车的人就连一双鞋也买不起,光着脚在冷得像冰的天气里跑。

师:他在为黄包车车夫而叹息。

生:他一是为了旧中国而叹息,二是也有一种很无奈的感觉。因为他想这么多人来来往往已经看见这个车夫了,但没有人去管他,好像他不存在一样,他就想改变这个旧的中国,但他有感到自己没这个能力,所以他就感到非常无奈!

师:一种无奈的叹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命运而叹息,为了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而叹息!刚才你还提到了鲁迅——

生:他感到无奈,他觉得回天无力!

师:是啊,究竟还能做些什么呢?他在为自己而叹息!

生:他在为所有的中国人而叹息!当时的中国人被视为下等人。

师:被谁视为下等人?

生:被西方国家。

师:被帝国主义列强视为下等民族。

生:他当时也怀着一种希望,希望整个民族团结起来拯救中国。

师:他在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叹息!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时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正在流血,正在哭泣。面对这些,一生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一生都在与黑暗势力战斗,在为民众呐喊、在执著追求光明的鲁迅先生,此时他的内心思潮起伏,多少忧虑,多少愤慨,都化作了一声深深的叹息!请再读读这段文字,试着去触摸那颗心,去感受那份情感。

(学生再读读这段文字。)

师:也许以同学们的年龄和阅历,现在还无法真正深入鲁迅先生的内心,对那份复杂的情感也只能揣摩到这个程度。但是这都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在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之后再来思考,可以在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生之后再来思考,也可以在今后的人生中继续思考!板块二:与伯父诀别的时刻——别人眼中的鲁迅

师:刚才,我们与周晔一起回忆了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看到了周晔眼中的鲁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鲁迅。那么别人眼中的鲁迅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听一听鲁迅先生家里的女佣阿三是怎么说的吧!

(学生接读阿三的话。)

师:听了阿三的话,我们再联想到鲁迅对那位黄包车车夫的救助,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他的关心和同情是真挚的,无私的。其实,这其中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如果想了解更多,推荐同学们阅读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

师:听了阿三的叙述,回想鲁迅先生对那位黄包车夫的救助,我们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

生: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是啊,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是鲁迅先生高尚人格的一个侧面。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切伟大人格的体现。

下载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案例(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强化新知 1、课件出示新词,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字号: 小 中 大 发布: 2010-12-08 14:32:55 查看( 720 ) / 评分( 0 / 0 ) / 我要评论(0) 个人分类: 集体备课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柯海静......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唁、浒、囫、囵、佣”5个会认字和“鲁、悼、浒、囫、囵、搞、摊”7个会写字;学握“追悼、水浒传、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饱经......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碰壁、饱经风霜等词语,感受课文的深刻含义。 2、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词,能够正确运用。 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本课特点分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预习单 一,搜集有关鲁迅先生及时代背景的资料 二,查资料或工具书掌握课后生字词 挽联 囫囵 搞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详细逝世咳嗽张冠李戴深奥 三,思考:课文写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导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听老师读,重点突出“鲁迅”二字老师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这样突出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二、检查本课生字词 师:昨天我们大......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