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兰陵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基本情况简介
兰陵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基本情况简介
苍山县位于山东省南部,地处东经117°41′--118°18′,北纬34°37′--35°06′。东邻临沂市罗庄区、郯城县,北连费县和兰山区,西靠枣庄市,南接江苏省邳州市;县境东西最大横距为5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为48公里;县域总面积1724.02平方公里。
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洼,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形下降,依次是山丘、平原、洼地,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33%、31%、22%。海拔高程40~580米,其中号称“鲁南擎天柱”的抱犊崮为县境制高点,海拔580米。
全县地处暖温带,属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干热风,气候干燥;夏季高温多湿,降水集中;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降雪稀少。年平均气温13.2℃,常年平均降水量920~970毫米,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全县淡水资源比较丰富,有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35座,主要河流12条,淡水面积5.2万亩,水资源总量10.85亿立方米,人均淡水量为全国平均数的2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
全县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石膏、石英砂岩、金、铝土矿、石灰岩、铜等20余种。其中,石膏储量4.3亿吨,铁矿石8亿吨,石英砂0.58亿吨。
项目区位于苍山县西南部,东经117°48′45〞~117°53′49〞,北纬34°46′20〞~34°41′21〞。东临兰陵镇前孙庄等村、南桥镇,西至枣庄市台儿庄区、峄城区,南靠兰陵镇车官庄村等村,北接兰陵镇小仲村南村等村。
项目区地处鲁南低山丘陵南缘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地区的海拔高程从北部的40余米到南部的30余米。
兰陵境内的陶沟河、运女河等河流,属中运河水系,皆自北向南流经项目区。因上游水库截流,主要作用为汛期排洪,一年约有半年时间基本无水。因堤坝设防程度较高,最近几年未发生大的洪水。
项目内地层以砂壤土为主,含水层以砂壤土及壤土中的潜水层为主,壤土透水性差,为相对隔水层,砂壤土、含砂姜粘土及石灰岩透水性较强为相对透水层,地下水属平原第四系覆盖区孔隙水。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和河、沟塘、坑等地表水补给。孔隙潜水水位随季节变化,旱季埋藏较深,水位低;雨季埋藏浅,水位较高。
地质: 项目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并位于沂沭断裂带西侧,1988年《鲁南地震区划图》定为烈度七度区,地层为新生代第四纪。
兰陵镇辖114个行政村,人口11.4万人,26824户。2010年上半年全镇地方生产总值达到7.28亿元,增长18.2%;工农产业总产值达到22亿元,增长16.5%,地方财政收入2100万元,增长20.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791元,增长11.2%。曾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山东省卫生镇”。是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山东省小城镇建设重点中心镇。是今年市委、市政府确立的三个重点发展的特色镇之一,同时也是市委上报的全省20个“扩权强镇”之一。兰陵城镇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致力于打造“江北第一古镇”,10年打造成10万人城市,成为苍山县副中心城市。
兰陵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兰陵这片富庶的土地上孕育了发达的儒家文化,培育出了众多的志士贤达。大发明家仓颉在这里作字,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大师荀子曾两度出任兰陵。
兰陵经济发达,有“天下第一酒都”、“石膏之乡”的美誉,目前已形成“南膏、北菜、中酒”的良好发展格局。尤其境内石膏石、铁矿石资源丰富,石膏石已探明地质储量为16.6亿吨,为全国优质石膏主产区。铁矿石初步探明储量为8-10亿吨,品位最高达52%,开采价值丰厚,属国内罕见超大型铁矿;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得到优化,大棚蔬菜、夏秋露地菜、名优珍特菜等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该区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温室蔬菜等。小麦亩产平均为400kg,亩收入可达800元,玉米亩产平均为450kg,亩收入可达900元。整个项目区耕地面积为2876.22公顷,播种系数小麦0.85,玉米0.70,花生0.1,其他0.1,复种指数1.75计算,农作物纯收入可达5000余万元。
项目区需撤并32个行政村,涉及9972户,人口37414人,其中27个行政村需整体搬迁,居民点面积421.58公顷。具体需拆迁的各行政村户数、人口数见表2-2。
待整理居民点建筑多为砖木及砖混结构。砖木结构房屋大多屋面瓦有不均匀起伏,砖墙受风雨侵蚀表面剥落,基础不均匀沉降严重。砖混结构房屋建造年限较近,质量较好,但由于农村规划房屋布局混乱,农村居民点电力设施、交通设施、给排水设施始终得不到有效改善,污水横流,道路狭窄不贯通,影响农村的整体村容村貌。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力求达到如下效果:
(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使得项目区未利用土地、田坎等全面开发利用。
(2)通过拆旧村、建社区、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平台。
(3)合理配置灌溉系统,完善项目区基础设施,提高水、电、路等设施的配套程度,提高抗旱能力。增强农田水利设施灌溉能力,提高灌溉保证率,是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4)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确保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通过改善中低产田,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本项目规划的总原则是项目规划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规划,按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与水利、农业等相关行业标准或规范的要求,根据项目区存在的主要矛盾,因地制宜,进行全方位的规划设计,达到提高土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目的。
第二篇:土地整治项目项目简介
****项目(第一期)Ⅱ片区****县工程简介
****项目(第一期)****县片区工程,总建设规模为95.3581万亩,总投资14.2686亿元。项目区东至106国道,南至黄河大堤,西至县界,北至县界。共涉及****县15个乡镇。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环境保护工程、其它工程,工期为5年。
第一工程项目区位于****县西南部,东***,共涉及***个行政村,总建设规模为****亩),总投资***万元。
该工程于2010年10月开工,现已全面完工,共完成平整土地**万方;翻耕土地**公顷;新打机井**眼;
项目整治后,土地垦殖率由72.4%提高到76.9%,将新增耕地234.29公顷(合3514.35亩),新增耕地率为5.17%。通过采取平整土地、配套水利设施、改良土壤等措施,新增耕地和原有耕地连成一片,项目区将成为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越、生产效率较高的“田成块、路相连、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效农业园区,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三篇:兰陵文化简介
荀子及荀子墓
荀子墓区正在进行长青坊、荀公园、荀子墓三个牌坊等工程建设。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时期赵国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大师,是百家诸子的集大成者,是孔子和孟子的后继人。
荀子墓位于镇驻地一千米处,运女河的西岸,据史料记载,原墓地是一个巨大的圆坵,墓顶较平,上小而下大,后明清时受洪水的冲击,成为了东西长堤型,后经修葺,恢复成为了原来的形状。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荀子墓,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高3米。墓冢上绿草萋萋,周围是刺槐环绕,墓冢前有古碑两座,这一座是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981年)以篆文所立的“补建荀子墓碑”墓顶有四角帽碑,碑文记述了荀子的生平。而这一座是清朝光绪三十年(1901年)山东巡抚周馥所立,碑一侧有周馥捐赠的一些记录。荀子墓在1977年被立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镇政府筹资对荀子墓进行了重修,对墓冢周围用青石垒砌高一米,周长157米。四周用红砖垒设围墙,高2.2米,总面积6400平方公里。07年8月召开了荀子研讨会,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荀子的到来,开启了以兰陵为中心的教育文化传播,兰陵也成为了激扬文明,治国安邦的教育基地。荀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韩非子、李斯、浮丘伯、匡衡、萧望之等等,在秦汉之际有的成为了治世能臣、有的成为了传经大儒。荀子的思想,不但影响了当时那个时代,并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地影响。汉时,文学家刘向曾称赞“兰陵多学,盖以荀卿”。谭嗣同说“两千年之政,乃秦政也。两千年之学,乃荀学也。”毛泽东也曾说过“几千年来,形势上用孔子,其实再用秦始皇,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国,深受齐襄王的器重,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后受齐人的馋言被迫离开齐国来到楚国。
也就是司马迁《孟子 荀卿列传》中所说的“齐人或馋言于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荀子曾两次担任兰陵令,第一次是公元前255年,荀子当政前后十八年一直是“政平而民安”,促进了兰陵、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后春申君被李园杀害后,荀子免官居于兰陵,著书而立,在文峰山杏坛讲学,传业授徒。
荀子以《荀子》一书由为著名。有三十二篇,其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学、教育等光辉的思想,至今仍有现实作用和借鉴意义。其中的《劝学篇》由为我们熟知。在劝学篇中系统的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荀子说:“积 2
土成山,蛟龙生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胜心备焉。”学习又贵在坚持,劝学篇开头说了:“青,取之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学习又要用于实践,《效儒篇》中就以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知,学以行之而止以。”学以致用才是真正的落脚点。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他认为自然界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但人类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把自然规律作用于自然与自然协调相处,这样才能“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又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群居和一”,“隆礼重法”的和谐世界观。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对独立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往往取决于人,而与天无关。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当中,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立的存在.治理;治理国家要崇尚礼仪,爱护人民,这样才能富国兴民。
荀子的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他不断地影响着后人,鼓舞着后人,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这颗历史璀璨的明珠,也将长眠于兰陵这块古老而文明的土地上伴随着兰陵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萧望之及萧望之墓园
萧望之(前114 —前47年),字长倩,东海郡兰陵人,汉宣帝时,曾以儒家经典教授太子,历任左冯翊、大鸿胪、太子太傅等官,死后葬于兰陵镇北王庄村,东距蒙台公路251米。萧王墓在1979年被立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出土的瓦当、铜镜、陶楼等其中陶楼被评为了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萧望之的童年是在兰陵度过的,他从小就勤于学问,重点攻读了《论语》《礼记》《齐诗》等。他博学多识,主治《齐诗》。后来搬到了今杜凌(今陕西省西安附近)。家世本以种田为业,地杰三年,京师雹雨成灾,宣帝以为天降怒于人,便向群臣询问政治上的得失,因久闻萧望之名,便派人去问话,萧望之提出广选贤才而参与国家大事。萧望之提出贤才而参与国家大事,宣帝听其忠言树立公道等主张,并把他留在身边作为竭者,一年三次升迁,侍奉两千石。后霍氏谋反后,萧望之的威望越来越高,成为九卿之一,直至升任御史大夫,位居三公。元帝即位后,更是以师父深受尊重,后遭宦官弘恭、石显的诬陷和压迫,被逼自杀,葬于小仲村。
萧氏源远流长、群星璀璨,不但有一代儒学宗师萧望之,还有南齐的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南朝梁的建立者,(梁武帝)萧衍等等,萧望之之子,萧良、萧由等都通晓五经,食禄两千石,皆为一时名人。现在萧氏的后裔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港澳台、马来西亚、印度、等东南亚地区都进入了主流社会,对社会颇有影响。
萧望之仙逝至今2000多年。多年以来,由于战乱等各种原因,墓地迭遭损坏。近年来,随着宗族文化的恢复和发展,海内外萧氏后裔宗亲反映强烈,纷纷要求重修萧望之墓。一为尊祖敬祖,纪念先祖;二便于海内外萧氏宗亲来兰陵祭拜祖先;三利于各地萧氏宗亲和客家人来兰陵开展联谊活动。因此,修建萧望之墓,既是历史给萧氏后裔的重任,也是现实对萧氏后裔的要求,对落实中华萧氏宗亲联谊活动和弘扬萧氏客家文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县委、县政府、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萧望之墓的修建工作,分别成立了萧望之墓修建领导小组。镇里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总指挥、分管副书记任副总指挥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萧望之墓园工程建设指挥部”。按照部署,通过全国第二轮土地修编,把萧望之墓地周边的162亩基本农田变更为全球萧氏大宗祠建设用地。目前,按照总体规划方案,相继完成了萧望之墓园和大宗祠建设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萧望之墓园已于去年6月底进行开工建设,拉开了全镇旅游开发的序幕,一期工程总投资800多万元,享殿、东西配殿、庖箱、思堂、碑亭工程、御路、挡墓门等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对文武大臣、石像生、挡墓墙、灵水、甬道、绿化等辅助工程进行修建完善,萧王墓的建设启动为兰陵旅游开发的成功启动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兰陵旅游的破题之作。
兰陵镇猴呱嗒鞭舞
在我们历史悠久、民间艺术丰富的沂蒙大地上,绽放了众多美丽的民间艺术之花,作为其中亮丽的一朵奇葩,苍山县猴呱哒鞭舞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为了更真切地感受猴呱哒鞭舞的艺术魅力,近日记者来到了她的故乡——苍山县兰陵镇。
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
从镇委办公室徐平那里,记者对猴呱哒鞭舞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徐平告诉记者,“猴呱哒鞭”又称为“双鞭洛子”,流传于苍山县兰陵镇的西横沟崖村。一般情况下,女的用竹板打着点,唱民间小调;男的打花棍,也就是所谓的鞭,这个鞭也是他们特制的,里面的竹节全部打通,然后串上铜钱,这样打起来就会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一方面吸引人,另一方面表演的时候也非常有气氛,提精神)。
对于猴呱哒鞭舞的起源,多少年风风雨雨过去,已经没有人能够具体地将它的历史讲清楚了。当地老艺人只介绍说,早在清道光年间,此地就开始有“猴呱哒鞭”的表演了。起初,是作为一种贫苦艺人讨饭谋生的手段,表演者一般只有两人(夫妇),夫执鞭(即花棍,又可当打狗棍),妇执洛子(竹板,撒拉机),两人相互配合,演唱一些民歌民谣及民间小调,表演中的动作比较简单,既没有固定的动作、路线,又没有固定的程式,属即兴表演形式。
在老艺人们的记忆中,县城西门是一个很热闹的地方,因为很多富人都集中在这里住,所以吸引了很多民间艺人在这里集中表演,给他们表演一些好彩头,向他们讨要一些“买靴子的钱”。特别是一到春节前后,什么玩把戏的,舞狮子的都来到西门,把西门堵得水泄不通,猴呱哒鞭舞就时其中一种。
到清宣统年间,该形式演变成为一种“玩社”(自娱性群体活动),从演出的形式到动作风格、演员阵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舞蹈的成分明显增多,表演者由原来的2人增至4人,即,1人执鞭(男)以舞为主;3人执洛子(男扮女妆)伴舞伴唱。演唱的曲目多为民间流传的歌曲,如《大踏青》、《小踏青》、《十二陪送》、《绣花灯》等,内容多以反映爱情及劳动生活为主,唱词本身带有大量衬词,使曲调委婉动听,很有地方戏“柳琴”的韵味。例如《小踏青》第一段唱词:
三月里来,是清明啊。
姑嫂的那个二人又去踏青啊,捎带着放哟风筝啊。
在段落之间的间奏处配以行进速度的打击乐,更显得热烈而协调,富有鲁南地区特有的乡土气息。
鞭舞艺人张学法
现在猴呱哒鞭舞的代表人物就是西横沟崖的张学法老人。
沿着整洁的水泥路,在村委会会计孙启坤带领下,记者寻觅到张学法老人僻静清幽的小屋。一间屋,一个院,石头砌成的围墙,是最普通不过的农家小院。
恰好老人不在家,邻居说上他的小菜园去看菜去了,很快就回来。不多时,一位老人匆匆赶来,身上还带着泥土的气息。孙启坤说,这就是张学法老人。
进得院来才发现,老人家小小的院子里竟然丰富得很呢。墙角的一隅种着点蔬菜,长势郁郁葱葱,还有几十只小鸡被围在一个圈里,正热闹地吃着食,还有一只小狗跟随左右——这个小家虽然狭小简陋,却充满了温馨和无限的生活乐趣。一进屋,在床头上的墙壁上,记者就发现了老人演出时用的那把鞭了。
在这个清贫简陋的家中,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他学习猴呱哒鞭舞的情况。
张学法老人说最初会这种舞蹈的是他的大姥爷孙茂章,9岁时他们一家在抗日战争时期躲鬼子来到他姥姥家的这个村。到 13岁时,孙茂章见他身形矫健,又会点武术的功底,便让他跟着学习猴呱哒鞭舞。当时他们家在村里也没什么地,就靠父母整天给人家做工生活,整天的忙碌使他们几乎无暇顾及孩子。对于他学习猴呱哒鞭舞自然也不会过多干涉,况且对于孩子来说,学到手里也是一门手艺,也多一条活路啊。而对任何新鲜的事情都能引起他强烈的好奇心的张学法来说,这也许就
是一种新的玩的方式,但大姥爷那出神入化的表演早就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于是张学法便同意了。当然他的学习并不可能像现在我们上学那样,一天要上几节课,一天上几小时。因为孙茂章的家庭也不富裕,都是穷苦老百姓,他也要给人家做工,也要到地里刨食,养活一家老小。所以只能是在农闲的时候,或者是孙茂章晚上下工后教张学法。
这段学习的经历在张学法老人的记忆中,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
每晚只要孙茂章有时间,吃完晚饭就要跟随孙茂章来到村里的拳房学习。跟着孙茂章一个姿势一个姿势地学习,因为这种舞蹈要不停的打手打脚,一个月下来,手臂上的一摸都硬硬的。练完回家都走不动路,进门都是拉着腿进门。为了学这个舞蹈,张学法老人那时小小年纪吃了不少苦。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学法是在农历的十月开始学习的,到过年的正月就可以到各庄演出了。
在张学法老人印象中,孙茂章是一个非常谦逊随和的人,脾气非常好。在学习中,他们的感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说是情同父子。有时在台上练得很累了,坚持不下去,在台上的他就可怜巴巴的看向台下的孙茂章,寻求帮助。但他也明白,只要上了台,就要坚持下来,没有中途换人,或中间歇歇的说法。每次他求助的眼神都会看到一个满头大汗的孙茂 9
章,脸上的汗水一点也不比自己的少,都是着急的,怕他受不了,心疼他,那表情比自己受累还难受。
经过无数岁月的沉淀积累,现在张学法老人可以说是对这门艺术最为精通的人,无论他到那个村庄演出,都会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都想一睹猴呱哒鞭舞艺术的风采。
但张学法老人说,他最佩服的还是他的大姥爷孙茂章,他说孙茂章的舞得才叫出神入化呢,他只要一练起来,腾挪闪跃,身体非常灵活,好像浑身都是鞭一样。
情有独钟猴呱哒鞭
但就是这样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竟然差点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幸亏,遇到了对曲艺比较喜欢的原兰陵镇文化站站长的黄明福,作为兰陵镇的文化站站长,他不仅是一个民间艺术的爱好者,而且对曲艺方面比较精通。所以当他发现了猴呱哒鞭舞这种舞蹈形式后,就开始发掘保护它。所以一见到猴呱哒鞭舞,就像伯乐遇到了千里马一样,心里非常的激动自豪。猴呱哒鞭舞的每一次演出,他也是每次必到,与老艺人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在兰陵镇,记者有幸寻访到了黄明福,在这里记者了解到关于猴呱哒变得更多资料信息。他给记者讲述了发现猴呱哒鞭舞的过程已经与猴呱哒鞭舞的特殊感情。
那还是1974年的事情,那时候全县在兰陵召开文化现场会,每个管理区都要选送节目,恰好就有这个节目,张学法带着两个女演员的演出立刻把现场的人们吸引住了。
2001年,第一届书圣文化艺术节时,他们首次打出了“猴呱哒鞭舞”锣鼓队的旗号。今年正月十四,他们更组织了50多人的团体在人民广场演出,虽然天很冷,风很大,他们的表演仍然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
作为这种艺术形式的发掘者,黄明福对猴呱哒鞭舞有很高的期待和希望。黄明福觉得这个舞蹈非常独特,在以前即使是市县也从来没见过的,表演形式前所未有。黄明福以前见过打花棍的,也见过数来宝的,但这两种形式却从来没进结合在一起过,猴呱哒鞭舞却好像是两种艺术形式的综合。
他认为,猴呱哒鞭舞之所以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有强盛的生命力,首先因为他是民族性的,不是外来的,是在兰陵镇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是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通过以后在市县里演出的火爆情况可以看出,很受观众的欢迎。而且,这种舞蹈形式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是舞台上的,也可以是广场上的,人多人少都行,适合的范围非常广泛。
他说,为了发展这种舞蹈,镇里给演员们买了服装、道具。可见领导都很重视支持,如果能够坚持下来,找部分基础好的人练练,可以作为兰陵的特色舞蹈发扬下去。
艺术的春天已经来临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西横沟崖村的民间艺人曾自发地用这种艺术形式宣传抗日救国和党的方针政策,演唱的曲目有《抗日小调》、《多打几个日本鬼》等,积极配合了送郎参军、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群众运动。新中国成立后,该舞蹈形式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在表演上,除保留了原来形式中的动作、风格和小场之外,又增添了“对打花鞭”、“单鞭戏洛子”等动作组合。并将原来单调的打板清唱,发展成小型民乐队伴奏,使得演唱更加完美,节奏更加明快,气氛更加热烈,同时演出的场次也更多,除逢年过节演出外,村、乡召开的大会或村民们办喜事、庆丰收时,“猴呱哒鞭”的艺人们也常为之献艺。
由于“猴呱哒鞭”自始至终置根于民间,与当地劳动群众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息息相关,民间艺人从人民群众的生活经历中获取灵感并直接运用到自己的舞蹈创作之中,通过自身的表演又受到人民群众的承认和欢迎。艺人们还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认清了自身艺术的发展同整个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自觉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艺术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猴呱哒鞭舞更是迎来了它艺术的春天。
在1983年举行的一次民间乐舞普查中,被评定为我市在全国独有的民间乐舞形式,入选《中华民族民间乐舞集成·山东卷》。
1986年,苍山县文化馆的有关人员曾经组织力量深入农村,对“猴呱哒鞭”进行了加工整理,并搬上了舞台,赋予它以新的生命力。在参加临沂地区“沂蒙之夏艺术节”中演出并获奖,成为该县的传统保留节目之一。
2001年,猴呱哒鞭舞参加我市首届民间秧歌会,一起新颖火爆的表演荣获金奖。至此,这一民间舞蹈艺术在其S发源地兰陵乃至苍山得意广泛流传,并在市县各大文艺汇演中获得好评。
如今,猴呱哒鞭舞再也不是穷人要饭的敲门砖了,作为人们业余时间的娱乐方式,她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经历了百年沧桑风雨历程的她,就像是一朵素洁恬美的小花,在大自然的原野里尽情吸收雨露阳光,在明媚的朝霞中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金鼎御葬林”简介
“金鼎御葬林”座落在距历史文化名镇兰陵镇12里处的南横山后村,占地十余亩,明代万历年间曾任四川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使右参议的王守正与其父(大夫郎中)之墓座落其中,是目前我县境内尚存的唯一一处明代御葬古墓遗址,也是临沂市保存最好的明代御葬林古墓之一。座落在“金鼎御葬林”中央一个高大的坟墓前立一墓碑,上刻:“皇明,万历四十七年,立墓十月初一日,显考中宪大夫四川按察司副使兼参议君之 13
墓”。靠西北角有一坟墓,上刻“大夫郎中三公之墓”,下注:“孝子守正、守矩,泣血立”等字样。
“金鼎御葬林”是明朝万历皇帝给予王守政一生功绩的嘉奖。王守政在四川为官期间清政廉洁奉公,社会繁荣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日渐富裕,当时有“十人走路、九人作歌”的美誉,下至黎民百姓,上至皇亲国戚,社会名流无不赞曰:“王守政做官清如水,爱民如子”。四川省黎民百姓视之为心目中的青天大老爷,倍受人民的拥戴。
“金鼎御葬林”引起市、县文化文物管理部门的重视,多次前来考察,使王氏家族倍受鼓舞。经村支两委和王氏家庭的酝酿后发出倡议,自愿捐款恢复“金鼎御葬林”原有的面貌,使之再现当年辉煌。现已为王守政父子建立起碑亭两座,修复墓碑五通,圣旨碑一通,新立功德碑三通。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中,这里的村民自主保护、管理自己的文化遗址,并注重历史文化遗产建设新村,以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的做法和精神是值得称道和推广的。
金山汉墓
2004年6—7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临沂市文化局、苍山县文化局、文管所对金山墓葬进行了清理发掘。墓地位于苍山县兰陵镇金山村西南300米的金山东坡上,西距兰陵镇4公里。山南为低矮的丘陵、崮堆,相隔5公里与江苏邳州市相望。其余三面皆为平原。在发掘过程中,临沂市文化 14
局采取“变部门行为为政府行为”的工作方式,各级政府同心协力,组成由分管领导参加的后勤保障、安全保护及考古发掘工作小组,共同做好墓葬的发掘工作。特别是苍山县公安局在发掘期间,安排专人白天黑夜轮流值班,墓葬清理期间,调动大量公安干警做好安全保卫,保证了发掘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
该墓为凿山为陵的大型墓葬,由地上和地下2部分,即墓上建筑、房前活动场地、石砌围墙以及墓道、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
墓道之上用石头砌筑石墙瓦顶东向房屋,与墓道垂直,东向墓道位于房子南北的正中。房子南北长14.3、东西宽5.7米,门向东。由北侧小房间和南侧厅堂组成,小房间南北内长2米,门位于东侧的北部,宽0.8米。南侧为内部相通的大房间,南北长10.2米。房间的东墙南端为缺口,缺口南北宽6.2米,北侧石墙长3.8米。东墙向西1.2米与缺口相对砌筑一南北长3.4、宽0.68米的石墙。房间的西南角为一石砌方台,南北长1.6、东西宽1.4米,用单层石块垒砌台边,台子北侧、西墙的南端有一缺口,宽1.2米,可能为西门,把房子东侧台院与西侧坟丘之间连接起来,便于人们进行活动。石墙用不规则石块垒砌而成,西侧保存最高,高0.8米左右。北侧小房间可能为守墓人用房,南侧厅堂可能为祭祀等公共活动用房,究其性质可能为享堂类祭祀建筑。
南墙外侧由西向东2.6米,砌筑一南北向墙体,长8米,垂直于房屋的南墙,墙宽0.4米、残高10几厘米。南端砌筑垂直于南北墙的东西向墙体,向东拐4米,东端与北侧房屋的东墙基本对应,缺少东墙,东侧发现一平铺石板,可能为石柱础,其北应有与之对应的石柱础。推测南侧建筑的结构可能为东面用二立柱支撑的一面坡敞篷式瓦顶建筑。敞棚瓦顶建筑的南墙向西延伸11.2米,沿山坡顺地势而上,西端未见石墙,可能山坡高处地势较高,人为破坏保存较差。墓道的南侧发现与墓道平行的两段石墙,石墙的西部残存一道南北向侧立石板,向北拐至墓道南边。当地人传说,前几年整地时,在墓道的北侧发现与墓道南侧相对应的石板及石墙,最南侧的石墙在墓道北侧也有与之对应墙体存在。据此推测,墓道南北两侧应该存在对称的石板、石墙。可能为墓上陵园一类性质建筑。
房子东侧系人为平整、东西相连的台地2个,南北30、东西40余米。台地平整,呈规整的长方形。用开凿墓葬运出的零碎山石堆筑、铺垫、平整而成。场地平坦、开阔,地势较西侧祭祀建筑及墓葬低矮,形成西高东低的场景,人们进行与墓葬有关的祭祀活动。
东向长墓道,长27.7、口部宽7、底部宽2.8米,墓向100度。甬道长17.3、宽2.8米,甬道部分侧壁较直,甬道与墓道底部近平。甬道西部为棚木设施,东西长6.7米,从残存迹象观察,由底板、两侧立板、顶部南北盖
板组成;棚木东侧用5块竖立石板封堵,立板东侧用3层、每层5块侧立石板顶住,石板东西长1.9、高0.62—0.68米,上下层石板有口槽相对接。石板间用土夯打结实。墓室东西长7.2—7.3、南北宽4.5—4.7、深12.5米,墓室底部较甬道底部下深1.3米。墓室下深部分用青膏泥与碎石子分层垫成,每层厚20厘米左右。与甬道底部平,摆放葬具。葬具为双重椁,外重椁室的构筑为铺垫底部垫土时,立两侧圆木,立木上端顺置东西长木,立木与其上长木用榫卯联结。其上搭盖南北向椁顶圆木构成外重椁室。在底部青膏泥层上先铺2根东西向枕木,其上平铺南北向底板,底板上面雕刻槽痕,南北两侧上接宽厚立板,构成内重椁。其内构砌边厢。墓室的底部和椁顶填充青膏泥。墓室与墓道、甬道填土为岭下搬取的黄褐粘土夯打而成。
该墓虽然早年被盗,但仍发现了较为丰富的遗物,有陶罐、陶猪、猪圈、板瓦、瓦当、铜镜、车马明器、漆耳杯、木俑、乐器构件,以及玉璜、塞等。
房屋建在墓道之上,与墓道垂直,墓道位于房屋的南北中间;房屋开有东门和西门,应该为房屋东西两侧进行活动留置;房屋南侧一面坡斜顶式建筑与南侧东西石墙,将墓上封土及墓室位置环绕,应该与墓葬为整体的构造设施。因此,房屋、墓道南侧石墙及房屋南端西伸石墙,与墓葬应为同时期的遗存。由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观察,其时代应为西汉晚期。
该墓葬的发掘,对于研究鲁南地区汉代墓葬形制及其埋葬习俗有重要意义。
第四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情况汇报
章丘市黄河乡等三乡镇 土地整治项目进度情况汇报
章丘市国土资源局
(2012年10月24日)
一、项目基本情况及进度
章丘市黄河乡等三乡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涉及到我市黄河镇、高官寨镇、水寨镇三个镇的26个行政村及1个权属单位。该项目农用地整治部分总面积3666.07公顷,新增耕地201.63公顷,预算总投资1.46亿元。目前已支出工程施工费6705.87万元。建设用地整治部分拟将项目区内的21个行政村合并为6个社区,可产生周转指标2793亩。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10]73号),按照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的安排,我市于2010年10月完成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0年11月5日济南市国土资源局组织专家对可研报告进行了评审,2010年11月12日,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对项目资料进行了审查。我们根据省市审查意见,对资料进行了修改完善。2011年1月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与山东省财政厅联合下发鲁国土资字[2011]167号文件批准该项目立项;2011年2月我们会同有关技术单位完成了规划设计及预算编制,2011年4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鲁政土字[2011]909号文件批复了该项目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部分;2011年7月山东省财政厅与山东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下发鲁财综[2011]71号文件批复了该项目的农用地整治部分。2011年5月14日,章丘市政府召开了项目开工动员会。截至目前农用地整理部分现已招标33 个标段,其中:黄河 19个标段,支出工程施工费4095.82万元;高官寨14个标段, 支出工程施工费2531.83万元;水寨镇1个标段,支出工程施工费78.22万元。
农用地整理部分已完成的工程内容为:土地整平77亩,淤地760亩,路沿石1156米;打井511眼,排水沟9677米,提水站1座,新建涵管251座,桥66座,水簸萁2个,涵洞9座,配电室37座,梯形渠道5510米,闸20座,砌筑渠道基础4919米;安装潜水泵583台,变压器37台,管理机17台,射频卡控制器592套,移动排水设备3套,固定排水泵4套,高压线5710米,地埋电缆100944米,低压管道331194米;新修砼路66652.2米,已完成整个项目规划总工程量的65%.建设用地整治部分需整治旧村21个,涉及的黄河镇、高官寨镇两个镇都成立了拆迁安置指挥部,高官寨镇已完成了进村入户调研和拆迁群众签字工作,黄河镇已完成进村入户调研,群众签字过半,现已制定初步建设实施方案,确保年底前开工建设。
二、项目建设的主要做法
1、坚持市场化运作,严格落实五项制度。
一是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确保国土局对项目的管理。二是严格落实公告制,项目实施前,在项目区公示的基础上,充分征求群众意见;项目实施中,刊登招标公告,吸引有资质和施工能力的队伍参加竞标,优化施工队伍,确保工程质量。三是严格项目招投标制,所有标段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借助政府公共资源交 易平台,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公开、公平、公正选择施工队伍。四是严格项目合同制,明确施工责任,加强合同规范管理。五是严格监理制,通过招投标,确定山东泰山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为本项目的监理单位。
2、坚持高标准建设。
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完善配套设施,在完成方田化的基础上,项目区全部要求达到“沟、渠、路、林、桥、涵、闸、井、泵、管、电、卡”等配套,对主要道路全部硬化和加厚处理,混凝土路面均在18厘米以上。二是提高保护标准,实现了“三下地一封闭”。即输水管道下地保护了管道,节约了田间沟渠占地;电力线缆下地保护了电力设施,防止了触电事故发生;水泵下地、机井全封闭,确保了井泵安全,做到了“见水不见泵、用电不见线、浇地不见管、农民浇地刷卡”。三是坚持加强防盗设施建设。对所有电线,采取电缆下埋、加固防盗等措施;对变压器,专门设计建设了双层配电室。完善的防盗系统和责任到人的防范机制,确保了项目区内的资产设备运转正常,又给项目区所在乡镇的日常管护减轻了负担。
3、坚持严格监管。
施工中除聘请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外,我们还实行主管部门、镇、村、户四位一体监督模式,即部门专业人员巡回抽查监督,镇技术人员现场监督,村干部、村民代表跟班监督。为确保建设高质量工程,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对监理单位进行监督,真正做到了立体化、全方位监督。
三、项目建设采取的主要保障措施
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市里成立由国土、建管、房管、信访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指挥部)设在国土局,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黄河镇和高官寨镇分别成立项目区建设工程指挥部,负责落实各项具体工作,重点负责做好群众工作。
2、尊重群众意愿,全面发动动员。
对搬迁村群众进行广泛动员,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通过召开村民会议等各种方式,广泛进行政策宣传讲解;安排镇、村干部进村入户,面对面向群众宣讲和解读有关政策,营造良好氛围。我们在充分征求搬迁群众对社区建筑风貌、平面布局、道路交通、户型格局等规划设计方案的意见、建议基础上,不断进行优化完善。初步确定黄河镇、高官寨镇两镇实行统一安置方案、统一安置标准,并且将在实施村进行安置方案的公示。
3、进一步完善建设制度。
社区建设公开招标确定施工单位,成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监事会,由拆迁村群众选举产生监事会成员,对工程招标施工放线、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工程质量等开展监督并形成书面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切实保障群众利益。建设工程款支付必须经项目议事会、监事会成员签字认可后,方可支付,保证项目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
五、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实施受农时、气候的影响较大,今年汛期持续时间长,黄河镇、高官寨镇地势低洼易涝,项目区积水影响工程施工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施工进度。
2、项目区涉及的工程内容多,前期规划设计中施工设计部分比较粗糙,细节部分需要基层技术人员逐步完善,这样就很难避免交叉施工对工程进度的影响。
3、项目亩均投资过低,前期规划中存在许多低于目前济南市级项目的工程设计,在实际操作中不受群众欢迎(例如:1.为控制预算成本,项目区规划设计中没有井房,群众反映射频机防破坏问题和耕作时使用不如以前醒目方便;2.为控制预算成本,项目区规划了111条计117.4公里泥结碎石路,前期施工的17段泥结碎石路经过7、8月份几次强降雨,已经出现了冲刷槽沟、露石松散等问题,群众意见较大,目前已按程序申请项目部分工程设计调整)。
4、目前项目区内旧村拆除、复垦工作尚未开展,复垦区域内的田间道路、农水设施等工程建设尚无法进行勘测、施工,不但影响了复垦区域内的工程进度,而且因为道路接茬、管电分布的原因影响了周边一部分区域的工程开展。
5、该项目农用地整治部分要求2012年底完工,但投资计划于2011年的7月下达,用18个月的时间,其中还包括雨季、冬季等不利于工程施工的时间,完成1.46亿(其中1.12亿的工程费用,包含工程施工费、设备购置费和不可预见费)的落实投资难度很大。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1、农用地整治部分: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认真落实规划设计,进行大标段招标,合理安排标段,尽量避免交叉施工。同时加快招标进度,加大施工管理力度,争取于2012年底前高质量 完成农用地整治的建设任务。
2、建设用地整治部分:建设用地整治部分在2014年底前完成,时间紧、任务重。目前项目实施的条件已经具备,我们将尽快细化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完善规章制度,加快社区建设及旧村拆除进度,争取在项目工期内完成建设任务。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五篇:山东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指南
山东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指南(2010-8-9)
来源:山东省政府门户网站 发布人: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发布时间:2010-08-09
鲁国土资发[2010]110号
各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经省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山东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指南》,现印发你们,请严格按照《指南》要求,尽快组织申报。
附件:《山东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指南》
二〇一〇年八月九日
山东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指南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经省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研究,制订了《山东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请各市按照《指南》要求,切实做好项目的选择和申报工作。
一、目标任务
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订的《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协议》,从2010年起,重点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中央、省、市、县筹集资金100亿元,完成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工程66个,整治土地340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60万亩,新增耕地20万亩,提高粮食产能4亿斤。
二、指导原则
(一)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与增减挂钩有机结合,实行区域土地综合整治。以整乡(镇)集中推进型、城镇中心社区聚集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型、重要交通沿线和重点旅游区环
境改善型等四种类型为基础,按照集中连片、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强化设施配套、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求,科学确定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实现耕地保护、村庄改造与农村社区建设同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相互支持的格局,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二)项目选定必须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合理安排生产、居住和生态用地,统筹新型社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交通、水利等各项建设,完善与土地整治相关的村内道路、绿化、给排水及供电等基础设施配套。
(三)项目所在县(市、区)、乡(镇)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性高,村级班子强,农民有进行土地综合整治的强烈愿望,经济基础好,能保证按期完成任务。
(四)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增减挂钩工作基础好、整治潜力大、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资金使用安全、发挥效益明显。
(五)凡是以前安排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和增减挂钩项目进展缓慢、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没有按规定及时竣工和验收的、发生严重违规违纪案件或侵犯农民利益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及整改纠正不到位的县(市、区),一律不得申报。
三、申报条件
按照“农民自愿、权属清晰、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要求,实行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
(一)整乡(镇)集中推进型。拟报项目的所在乡(镇)已经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编制完成了社区规划,确保三年内完成全乡(镇)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全面整治,整治规模不受面积限制,并在三至五年完成辖区内全部社区建设。
(二)城镇中心社区聚集型。以乡(镇)驻地聚集和中心村聚集的社区建设为主,对社区所涉及村庄的耕地、其它农用地、废弃的园(林)地、废弃的工矿用地及居民点等进行集中连片整治。项目建设规模不低于5万亩。
(三)小流域综合治理型。以县(市、区)行政区域内的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对区域内所有村庄进行合并或改造,集中连片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项目建设规模不低于5万亩。
(四)重要交通沿线和重点旅游区环境改善型。重要交通干线两侧、重点旅游区可视范围内,不突破县(市、区)行政区域界限,将区域内所有村庄进行合并或改造,对涉及的耕地、其它农用地、废弃的园(林)地、废弃工矿用地及居民点等进行集中连片整治。项目建设规模不低于5万亩。
(五)新增耕地标准。平原地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新增耕地率不低于项目建设总规模的4%,丘陵山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新增耕地率不低于项目建设总规模的10%。
四、资金筹措及投资标准
(一)资金筹措。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来源为各类土地资金,主要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土地出让收益等。按照“渠道不变、集中投入、分账管理、各计其效”的原则予以整合,形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主要用于项目区内的农用地整理,可安排不超过总额20%比例资金用于新社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包括供电设施、给排水设施、村内道路、村庄绿化等)。
项目资金的70%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30%由市、县两级财政配套。
(二)投资标准。按照投资估算,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平原地区投资标准不超过3000元/亩,丘陵山区投资标准不超过3500元/亩。其中,增减挂钩项目正在实施,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投资按照估算标准执行;增减挂钩项目已经实施完成,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平原地区不超过2400元/亩,丘陵山区不超过2800元/亩。
五、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应体现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具体内容包括:
(一)田。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平整、连片成方,便于机耕、机种、机收。增加培肥地力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二)水。重点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要优先利用地表水,节约集约利用地下水,兼顾村庄的自来水设施建设,保证农民的饮水质量。
(三)路。完善项目区农村路网,与等级公路、村村通公路相衔接,提高田间道路的硬化标准和质量,为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流通提供有力支撑。完善社区道路,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
(四)林。根据因害设防的原则,确定农田防护林工程布设的范围;提出各类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标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五)村。依托增减挂钩政策确定新建居民点住宅建设,统筹安排公共设施、生产和仓储、道路交通、绿化、生态环境、防灾等各项工程的建设内容;同时,明确增减挂钩规模、节余指标用途、向村庄返还资金数额以及社区建设的规划意见,增减挂钩项目区内节地率原则上不超过50%。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重点完善项目区村内和社区道路、绿化、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六、申报要求
(一)申报程序
1、各设区市国土资源、财政部门依据国家和省投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有关规定,负责组织踏勘、调查摸底,选定项目区。
2、项目选定后,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国土、财政、农业、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水系生态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按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附后)的要求,负责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由县级人民政府逐级上报。
3、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两厅受理后,对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负责组织现场踏勘核实,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组织专家和委托财政投资评审(或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查论证后,提交省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审定,由省政府下文批准立项。
(二)申报材料
1、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请示。
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摘要书。3、1:10000项目区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项目规划图,1:50000项目区总体布局图,1:10000(或1:5000)2008或2009遥感影像图,1:2000涉及拆旧建新村庄勘测定界图,1:2000新村建设规划图。
4、设区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出具的项目现场踏勘报告(包括每一个拆旧村庄现场勘验核实情况和审查意见),报告要有踏勘人员签字及设区市国土资源局、财政局盖章。
5、设区市国土资源部门、财政部门组织的项目可行性专家评估论证意见及专家签字。
6、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的农村居民点撤并、改造及安置区选址批准文件;设区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和资金及时到位的承诺书;县(市、区)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与村(单位)三方签署的拆旧复垦协议。
7、项目实施资金来源、农民补偿标准、涉及农户的收益分配、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等材料。
8、拆旧区建设用地合法权属证明材料;项目区村委及农民群众意见和全体村民同意项目实施的签字表。
所报材料按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请示,踏勘报告和审查意见,项目可行
性评估论证意见,设区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承诺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摘要书,资金、补偿、收益分配以及合法权属证明材料,拆旧复垦协议,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农村居民点撤并、改造及安置区选址批准文件,项目区村委及农民群众意见和全体村民同意项目实施的签字表;现状图、规划图、最新遥感影像图、涉及拆旧建新村庄勘测定界图、新村建设规划图、项目区总体布局图的顺序装订成册,统一装盒(文字材料和图件分别装订)。
七、注意事项
(一)各设区市、县(市、区)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布置安排,协调好各方面力量,本着建成一批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集中连片、规模经营、效益明显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原则,结合当地增减挂钩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突出重点和区域特色,认真研究,慎重选报,切实保证项目真实、可行、合法。
(二)要严格组织审查,项目报件要齐全,原国家和省投资过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面积要扣除、有关图件要符合规定要求,并对项目合法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完整性和项目基本控制指标等严格审查把关,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不予申报。同时,要组织专家对项目可行性进行评估论证,评估论证意见作为项目申报的重要依据,不得将项目的行政性审查代替专家评估论证。
(三)为保证项目质量,在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项目规划设计与预算时,要实行政府采购招标方式,确定具备相关资质、专业技术力量强、经验丰富、信誉高的编制单位。编制人员应当具有土地、城乡规划、农业、水利、林业、财务、地质等相关业务知识,熟悉当地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进行现场调查和勘测,确保方案科学合理,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杜绝脱离实际和虚报工程量的现象。规划设计要特别注意符合当地实际,体现地方特色,具有现代理念。
(四)规划方案要采取听证、征询、公告、票决等方式,广泛征求当地村民组织和农民群众意见,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要坚持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坚决防止以行政命令方式,搞违背农民意愿的大拆大建。
(五)各设区市要精心组织好项目申报工作,严格控制和把握项目申报数量及质量,并确保三年内完成项目区内农用地整治任务,三到五年完成社区、村庄合并改造建设任务。对低于省规定的建设规模、超出投资额度和缺项的申报材料,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一律不予受理。
(六)各设区市接到通知后,要抓紧组织好项目的逐级申报工作,并于9月20日前统一将项目有关材料一式三份(含项目电子文件、影像资料等),分别报送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
附件:
1、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略)
2、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安排表。(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