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素质教育的实施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素质教育的实施
单位:贵州省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 姓名:杨再维
【内容提要】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寓新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帮助理解知识要点,教师应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真正彰显新课程理念。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与学的方式改革上进行有效性思考。
【关键词】新课改
生物素质
探究
一、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在这里面,学生需要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不要包办,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大胆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
三、对新教材各栏目做合理取舍,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新教材的栏目很多,不可能全部讲解或处理,我取舍的原则是:第一,考虑全体学生 的知识实际。第二,有利于实现本节目标。第三,体现重点知识,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节的“问题探讨”,只讨论
1、分辨一共有几种细胞?它们的共同结构有哪些?而
2、“你能从中举出一两个例子,说明造成细胞不同形态结构的原因吗?”则不讨论。
对知识跨度大,教师知道学生讨论不会有结果或难以有正确结果的问题,及时引导,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节中的“思考与讨论”
2、“细胞内最多的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分别是哪一种?你能推测它们对生命的意义吗?”第2问对我的学生来讲,显然是个难题,于是我从旁边引导:“一个人缺水和缺食物哪个更严重,如果算占细胞干重的话,那么有机物量多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通过及时引导学生终于说出了“它们对生命的意义”。但我发现有的学生屈解了课题,理解为细胞像是一个容器,里面装的是元素和化合物,于是我粉笔一挥,改课题,把《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改为《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改了以后,由元素组成化合物,再由化合物组成细胞的体系能明显地表露出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对内容的灵活处理,给了学生以启迪,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四、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巧设导入创设悬念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一段好的引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全神贯注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我个人认为,老师可先根据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在某山区,一个妇女连续生了四个女孩,邻居、婆家人都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无奈之下,她便自杀了。故事讲完后老师可问:她为何要自杀,生女孩是女人的错吗?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实例引入新课营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课堂情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为下面的学习设置了悬念,使学生很想去揭开自杀的原因。
五、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老师则习惯于“照本宣科”,很多学习对学习生物学提不起兴趣,因此也就对这门学科比较淡漠。如何行之有效地使学生“有兴致,多关注,乐意学”,作为生物教师,这确实要引起重视。事实上,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择与实际相联系的话题,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去思考,学会去提问,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为有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普遍都能融入情境。例如在讲授高二第二章第三节“细胞的癌变”这一内容时,可并不急于介绍课本书面知识,而是创设这样的情境:在你的周围,在你认识的人当中有癌症患者吗?和癌症患者接触过吗?觉得癌症可怕吗?你认识多少癌症知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各
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引导学生提问——你最感兴趣的癌症相关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问“怎么样会患癌症”,“如何预防癌症”,“癌症是否会遗传”,“癌症如何食疗”的,也有问“为何白血病的患病率会呈上升趋势”,“为何广东珠三角是鼻咽癌的高发地区”等等问题的。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关心实际问题的习惯,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创造一定的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
六、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和健康的心态,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教材中,寻求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和健康心态的材料,如结合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及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国计民生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每个人既是社会的一员,又是自然的一员,生态系统的优与劣,直接关系我们自身的生存,我们总不希望生存在水深火热之中吧?结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让学生了解神经—体液调节的关系,知道它们在身体健康中的重要性,从而从生理基础方面,认识健康心态的重要性,正视现实,在生活上不攀比,在学习上不松气,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七、加强实验,培养实验动手能力,是提升生物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物实验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是能直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中,把能做的实验,尽量让学生做,有几个不能做的给学生播放该实验的光盘,让学生获得实验的第一手资料。
总之,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信息时代的生物教学,要使学生既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又要具备人文精神的素质、科学的实践精神、高尚的人生观,切实提高学生素质,达到科教育人的目的。
第二篇: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素质教育的实施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素质教育的实施
引言:
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寓新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帮助理解知识要点,教师应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真正彰显新课程理念。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与学的方式改革上进行有效性思考。
一、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在这里面,学生需要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不要包办,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大胆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
三、对新教材各栏目做合理取舍,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新教材的栏目很多,不可能全部讲解或处理,我取舍的原则是:第一,考虑全体学生的知识实际。第二,有利于实现本节目标。第三,体现重点知识,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节的“问题探讨”,只讨论
1、分辨一共有几种细胞?它们的共同结构有哪些?而
2、“你能从中举出一两个例子,说明造成细胞不同形态结构的原因吗?”则不讨论。
对知识跨度大,教师知道学生讨论不会有结果或难以有正确结果的问题,及时引导,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节中的“思考与讨论”
2、“细胞内最多的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分别是哪一种?你能推测它们对生命的意义吗?”第2问对我的学生来讲,显然是个难题,于是我从旁边引导:“一个人缺水和缺食物哪个更严重,如果算占细胞干重的话,那么有机物量多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通过及时引导学生终于说出了“它们对生命的意义”。但我发现有的学生屈解了课题,理解为细胞像是一个容器,里面装的是元素和化合物,于是我粉笔一挥,改课题,把《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改为《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改了以后,由元素组成化合物,再由化合物组成细胞的体系能明显地表露出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对内容的灵活处理,给了学生以启迪,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四、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巧设导入创设悬念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一段好的引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全神贯注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我个人认为,老师可先根据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在某山区,一个妇女连续生了四个女孩,邻居、婆家人都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无奈之下,她便自杀了。故事讲完后老师可问:她为何要自杀,生女孩是女人的错吗?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实例引入新课营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课堂情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为下面的学习设置了悬念,使学生很想去揭开自杀的原因。
五、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老师则习惯于“照本宣科”,很多学习对学习生物学提不起兴趣,因此也就对这门学科比较淡漠。如何行之有效地使学生“有兴致,多关注,乐意学”,作为生物教师,这确实要引起重视。事
实上,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择与实际相联系的话题,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去思考,学会去提问,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为有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普遍都能融入情境。例如在讲授高二第二章第三节“细胞的癌变”这一内容时,可并不急于介绍课本书面知识,而是创设这样的情境:在你的周围,在你认识的人当中有癌症患者吗?和癌症患者接触过吗?觉得癌症可怕吗?你认识多少癌症知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引导学生提问——你最感兴趣的癌症相关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问“怎么样会患癌症”,“如何预防癌症”,“癌症是否会遗传”,“癌症如何食疗”的,也有问“为何白血病的患病率会呈上升趋势”,“为何广东珠三角是鼻咽癌的高发地区”等等问题的。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关心实际问题的习惯,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创造一定的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
六、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和健康的心态,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教材中,寻求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和健康心态的材料,如结合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及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国计民生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每个人既是社会的一员,又是自然的一员,生态系统的优与劣,直接关系我们自身的生存,我们总不希望生存在水深火热之中吧?结合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让学生了解神经—体液调节的关系,知道它们在身体健康中的重要性,从而从生理基础方面,认识健康心态的重要性,正视现实,在生活上不攀比,在学习上不松气,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七、加强实验,培养实验动手能力,是提升生物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物实验课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是能直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中,把能做的实验,尽量让学生做,有几个不能做的给学生播放该实验的光盘,让学生获得实验的第一手资料。再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实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有重要作用。例如,让学生观察青蛙的受精卵发育成青蛙的过程并作记录,这类实
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察能力。又如,让学生设计并观察某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这类实习可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再如,让学生学习测定肺活量的方法,这类实习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还有,让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树林、草地、池塘、农田等进行实地考察,或对周围环境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进行考察、研究的能力。
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要使学生懂得科学发现既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唯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才能使偶然变为必然。为此教师要从演示实验入手,借助于仪器、设备,用规范的语言、清晰的操作排除实验过程中的偶然性和次要的干扰因素,才能精确地发现规律,把握现象和事物的本质。另外,要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疑难,让学生懂得成功往往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获得的。例如,在观察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有的同学反复几次制成的滤纸条都不理想,分不出四条色素带,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原因,鼓励他们继续实验,结果经过分析是因为滤液细线划得太粗,以致于烧杯里的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而造成,注意划滤液细线的方法后终于成功了。这样通过实践使学生明白,观察与实验必须与科学思维紧密结合,互相促进,才能取得科学上的突破。这种科学素质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将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信息时代的生物教学,要使学生既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又要具备人文精神的素质、科学的实践精神、高尚的人生观,切实提高学生素质,达到科教育人的目的。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浅谈新课下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祝站镇中心小学李锋
小学数学 是一门基础学科,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发挥其整体育人功能,笔者认为应注意下面 几个问题:
一、科学制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教学活动也必然会对学生身心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因 为学生是以整体的生命投入教学活动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全面,而不应只是局限于认识性目标。新课标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标准》对“全体”的含义是这样表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在制定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时,还应特别注意 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培养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提出问题”是我国数学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学生以往较为习惯的是在面对一个确定的问题时思考解题方法,而提出问题是教材与教师的职责。事实上,让学生学习时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发展其探究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2)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小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化归、组合、归纳、联想、集合、对应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隐含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它们比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 用性,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这对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数 学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心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人类发展史上有很多事例反映了数学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了解了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价值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有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欲望。
(4)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 文中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应包括认识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 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她强调指出,这里提出的情感目标,并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仅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为目的的情感目标,而是指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 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等目标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样的目标 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 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它们不仅服务于、从属于认识活动,而且有其相对 独立的内容、价值和地位,是学生基本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世界各国在反思评价以往的教育时,都认为过去的教育过于划一和死板,学校面对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忽视了个人需要。素质教育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也就是教育要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 实际,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在当前班级人数较多 的情况下,要求每节课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办法是把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次划 分,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在大纲基础上加深拓宽,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并注意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
第四篇: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摘 要:本文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增加探索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以及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四个方面,对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进行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296-01
由于新课程改革逐渐渗透到每个科目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在授课过程中,不再是由教师完成整个讲解知识过程,而是将课堂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自身,在授课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来配合与参与,以完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目标。实行这一改革的目的,主要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技能与认知能力进行有效提高,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增加实验探究课的课时,使学生在思考探究与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最终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从目前的教育教学来看,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操作的现象,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很难通过实验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学到其皮毛,很难深入理解知识的运用及作用的发生机理,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实验课的课时是极有必要的,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强其对生物这门科学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探究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思考探索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性
在以往的教学实验中,学生缺乏积极性,在试验过程中缺乏思考,一味按照教学材料的提示,进行实验操作,根本无法让学生掌握实验中所包含的知识。实验结束后学生没有对实验的基础进行了解,实验内容也没有被掌握,使得实验教学形同虚设,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实验课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是教学过程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摆脱实验课本,认真听老师的讲解,教师也应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细致入微,对每一个实验,每一个步骤都应做到合理解释,同时也为同学们设置课题,让他们在试验中解决,通过探索的方式让学生们提高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实验课堂中,通过自己对实验的了解进行操作,从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教师也应适当的提醒,做到既不完全教授学生,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爱上实验,提高实验的学习成果。
例如,渗透实验中,教师可以在讲解渗透实验的原理以及渗透试验中相关的知识点之后,为学生布置任务,比如,试验中渗透膜的选择,通过教师所教的相关知识,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寻找渗透膜,然后再利用实验,证明自己选择的材料是否正确。透过这个实验,让学生们掌握渗透实验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的基本过程,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目的。
二、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填鸭式教学扼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能力,让学生一味只知道学习,缺乏探索能力,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生物教学实验应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在实验课堂中的探索能力,老师通过粗略的讲解,让学生在试验中合作,交流,从而掌握其实验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最终达到实验的目的。于此同时,学生应慢慢提高自身对实验的设计能力,将一些简单实验能够通过自身所学知识以及经验,设计出相应的证明办法,培养学生自己的设计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比如,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的分离和复原实验中,首先教??应对该节知识进行粗略的讲解,教授学生大概的内容以及所需注意的地方,然后允许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方法来掌握本节实验的内容,在同学没有思路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帮助,从而让学生获得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实验内容。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
三、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实验的失败,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此时,教师应该与学生生一道,共同学习,相互合作,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提出符合学生口味的,相适应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找出自己在实验时所出现的错误,加深自身错误的印象,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问题,犯同样的错误,从而帮助解决在实验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教师的提问使得学生间接的掌握实验内容以及注意事项,从而培养了学生在实验之后对信息的收集以及处理能力。
例如,在叶绿体的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往往不能如结论那样,得出理想结果,或与结论有偏差,或与结论不一致。遇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验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哪一个步骤出现偏差,出现失误,以及出现事故的原因等等,通过对这些进行分析,从而获得经验,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类似情况发生,也通过自身的思考培养自身发现问题,处理相应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桂洪;;浅谈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2] 柴丽敏;;浅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探究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1年09期
第五篇:浅析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
浅析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生物技术进入了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生物科学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整个社会影响的扩大,人们对生物教育的理解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生物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国家新进行新的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当前的国情下,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呢?本人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和高考的实际,浅谈一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心得,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
一、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理论水平。
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学校,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推行者和推进者,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在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角,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地位也不在是教学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与辅导者。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在这里面,学生需要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参加继续教育、各类培训,学习、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新理清在新的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与教师的位置,同时加强自身专业的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来指导学生。
二、培养学生兴趣,设计合理教学方案。
在我国现行的国情下,应试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仍左右着千家万户的生活。高中的学习生活,是我国学生知识掌握最充实,又是最累的学习阶段。生物又是高考必考的学科之一,又应该如何开展生物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呢?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马斯基也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化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可以充分发挥智力的作用,使其感知力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其实,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的内容,哪怕是难度再大,他们也都愿意去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善于思维,表现积极。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之是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兴趣的丧失导致部分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从而产生厌学的倾向,使得两极分化现象日渐严重。在现行的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生物科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在生产实践中有广泛地应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应有断向学生介绍当代生物领域的新技术以及所取得的新成就,如克隆羊和克隆技术,转基因动物,仿生学,遗传工程等。同时,也应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五大危机,一些全球性的环境问境,如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以及当代生物科学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疯牛病的发现、癌症的治疗、器官移植、艾滋病,SARS等,使学生感受到生存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设问、质疑等方式,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感到神秘疑惑,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帮助他们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他们新的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生命活动中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之后,我让学生先看一段广告,某厂商宣传其生产的“炸薯条”是富含蛋白质和多重维生素的营养食品,特别适合青少年和儿童食用,对青少年和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白:鉴定油炸之前的薯条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碘液,鉴定“炸薯条”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高温会对维生素等营养成分造成破坏,明白该广告具有欺诈行为,对消费者具有误导作用,使学生知道不能盲目听从厂商或广告商的宣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及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最后,教师应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安排新颖有趣、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譬如在讲授“细胞的增殖”后,为了使知识得到较好的巩固,学生真正的理解有丝分裂的各时期特点,我要求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创造力,制作模型,然后由小组负责人负责进行解释模型,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淡化了知识难点,融洽了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掌握了知识。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会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处在积极状态中,为传授和巩固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三、坚持教学反思,总结教育教学得失。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要明确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结束,只有在课后坚持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算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一节课。
写教学反思非常重要,首先它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并处理课堂中的反馈信息,及时找出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调整教学提供可靠依据。教学反思实际上就是教学上的再备课,是对原来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的梳理和再思考的过程,促使我们进一步地提高备课质量,使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其次,教学反思有利于增强教师进行自我教学的剖析意识,有助于课堂问题的及时解决和查漏补缺。作为教师,我们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实施。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就能够使得我们能不断地剖析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冷静地、客观地分析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已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逐步胜任学科的教学,积累大量的教学经验。
教学反思是建立在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基础之上,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出的分析与总结,因此,我认为教学反思不应该只是留于形式,而是要让它对我们的教学有实实在在的帮助。第一、记成功之处。其实,经过自己的精心设计之后,我相信每节课的教学中都会有精彩之处。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善于发现自己教学中好的方面。每节课后,我都会把自己安排合理而且教学效果好的地方做记录,以备将来的教学中借鉴,尤其是一些突然的想法即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更为重要;第二、记失败之处。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即使课前我们做了再充分的教学设计,课堂上还是难免会有不尽人意之处,因为我们不知道学生会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什么样的反应,不知道自己课堂中教学重、难点的安排是否恰当。总之,很多地方有待我们实践后再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每次上完一个新教案后就应该及时把学生的反馈情况和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并做相应的调整,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三、记相关的知识链接。教学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我们通过学习也可以直接获得好的教学经验。在这个时候,我便利用教后记的空间把一部分有利于开展教学的知识记下来,以便后续的教学工作直接利用。如我会把在一些 刊物中看到的好的口诀记下来,在教学中可以借用,比如在介绍“ 必需氨基酸”时,我就采用谐音“携(缬)一两(亮、异亮)本(苯丙)单(蛋)色(色)书(苏)来(赖)”来记忆。如果选择的正确,往好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但若想有进步,就必须把好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付诸实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只有那样你才会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才会逐步地成长起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希望和广大同行共同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一条在生物教学中实行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