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
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
《中国教师报》以中国教师为名,零距离地贴近教师,是一份全心全意为教师教育教学服务的报纸。对于我这个一线教师来说,就倍感亲切。
第一次接触《中国教师报》的时候,是在十五年前的一天。我从师范学校毕业不久,被分配到一所农村小学任教。由于学校地处偏远,信息闭塞,那时也没有电脑网络,闲来无事时,就读读书看看报,但能够真正适合教师阅读的教育书籍很少,平时接触的多是一些党报党刊。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学校的报纸中夹了一份《中国教师报》。淡淡的墨香,清新的版面、新颖的内容一下子吸引了我,我一口气把报纸从头到尾认真读了一遍。就这样,我结识了《中国教师报》,并爱上了她。
还记得初为人师时,为了一节课的出色完成,我常常设计教案、反复备课到深夜。为了转化后进生,我常常吃过中饭,就来到班级中辅导学生。一年下来,学生的成绩却与理想相差甚远。我失望了,我开始反思。
于是,夏蚊满屋的夜里,我埋头“齿啃”《中国教师报》,悉心拜读,认真领会其中关于教学的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令我耳目一新;信任、宽容、尊重、民主等词语让我感到教育的希望;人生、讲台、灵魂之窗更让我们感受到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的尊严,让我激情迸发。杏林春晓里一篇篇隽永的文字滋润了我的心灵;新观察以犀利的笔墨触动了现实教育的痛处;班级在线让我在班级管理中如鱼得水;我在《阅读》中找到了同感,在《政策直通车》里了解了教育时事……任汗水淌过面颊,任蚊虫肆意叮咬,如痴如醉地沉迷。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尺讲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后来担任班主任,肩上的责任更大了。而初次担任班主任,让我心理感到惴惴不安。面对小学生,处理很多琐碎的问题比上好一堂课还要难。为了更好地成为他们的学习老师、生活保姆和心理医生,在《中国教师报》的帮助下,我不断学习教学业务,改进班主任教育教学措施。呆板的课堂和枯燥的知识间总缺少些趣味的点缀,平淡的生活也少了些许心灵的寄托。疲惫的我总想在书海与课堂间觅寻一处枢纽,解了那愁,去了那闷。中国教师报又成了我心中最美的寄托。而“班级工作”栏目也成了我的老师,我从中如饥似渴的了解班主任发怒的艺术、当好班主任的“五个要”、正确看待班级的“静”与“闹”、教比罚更有力量、表扬鼓励比批评惩罚更有用等等。我就像一方干涸的麦田,在叮咚清泉的滋润下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因为我们虽然不能延长生命,但我们可以拓展心灵的宽度,一份让人受益匪浅的好报,也许就是对心灵的拓展。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想有了《中国教师报》的陪伴,我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一定会顺利很多。
当人们对读书渐渐成为一种奢侈的行为时,我对《中国教师报》仍情有独钟,渐渐读懂了她。这里就像是通向世界的窗口,除了了解教育信息,还有更多人文化的东西。通过读报,我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进一步体验到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以爱育爱,以学定教,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教师,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工作不再是一种养家糊口的需要,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体现。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有的。”他自己就是把大家喝咖啡、谈天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最终鲁迅写出了许多好文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可以用午休、放学以后、节假日等闲暇时间来读报读书,其实这不就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吗?
第二篇: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
单位:长桥九年一贯制学校 姓名:陈霖 联系:***
我与《中国教师报》
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不由得和《中国教师报》的成长历程联系起来。从事教学三年来,我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中国教师报》的牵线搭桥,都离不开《中国教师报》的热切支援,我深深的感谢《中国教师报》。
最初相识并了解她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获得的一份赠报,深深被他上面刊登的每一篇文章所吸引,尤其是她那贴近一线教师生活那一篇篇教学心得、随笔感悟,曾记得那一次次的忘我读报,仿佛看到了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一幕幕教学情景,让我一次次的找到了做教师的幸福和做班主任的快乐!
从2011年9月起,我开始每年自费从邮局订阅《中国教师报》,真正结实并了解她是从那时开始的,曾记得每到隔周星期一就“无心教学”,望着学校大门口,盼望着邮递员的到来,送来自己放飞心灵的“芳草地”。而与此同时,“追梦网友”这一块风水宝地,热心的编辑热情的斑竹,引领着我进行着杏坛的跋涉,心灵的补充,正是最初那一年多我走出了自己原来那狭小的生活社交圈,渐渐的淡忘了同行间打牌闲聊的悠闲,取而代之的繁忙的教育追寻为我的思想增添了不少活力,一心杂无旁骛的关注教育,为自己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于是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每一次的取得好成绩,我都暗自庆幸,我有一个好帮手。
长期以来,我一直关着《中国教师报》的成长,每到一期,我都认真细致的研读,渐渐懂得了报纸所阐述的办刊理念“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慢慢的熟悉了她的栏目和风格,我觉得这里是了解教育世界的一扇窗口,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一个思维跳跃展示的平台,在这里我可以驰骋思想,飞扬激情。《中国教师报》“阅读”、“健康人生”、“对话”、“新课程”、“校长峰会”等栏目上的一篇篇教师心得体会与经验之谈,让我受益匪浅,一个个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案例,让我豁然开朗,一则则充满人问关怀的新闻报道,观点,让我不不禁凝眸沉思。教育工作者的真切经历,班级管理心得体会、学生管理智慧精选等短小精悍文章深深的吸引着我,一次次与坛友对话,与编辑交流,似乎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由此,我渐渐喜欢上了写作,这不仅促使自己知识、能力的尽快实践内化,更让我专业水平速度提升。通过坚持不断学习、实践、研训、反思,结合自身的实际,以经验为凭借,积极撰写“教育日记”,捕捉教育瞬间;涂鸦“教育故事”,放大教育细节;记录“听课手记”,评点教学行为;探索“案例分析”,提升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让我更好的自我剖析;心得体会,记录我的偶发偶感偶思。一篇篇随笔、体会、日记,或体验成功,或反思失败,清新自然,凝练生成。因此自己也敢想敢写乐写了,我觉得这一过程是一种深度学习,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一线教师的时候,我就明白了“站在学生的立场,是老师对学生的悉心的呵护、睿智的宽容、真诚期待”。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不是很深的时候一直坚持专业写作的我逐渐理解了新课程教学模式,经过实践思考,我的教学成绩也脱颖而出,我的教学水平越发提高了,我受到了领导学生家长的
称赞。我知道这都是我好学的结果。我要感谢我的良师益友。
快乐的遨游在《中国教师报》这片智慧的海洋中,深情的翱翔在《中国教师报》这个蔚蓝而深邃的天空。我与《中国教师报》一同成长,感谢《中国教师报》众多编辑的辛勤劳动,祝《中国教师报》越办越好!祝全体编辑们工作愉快!祝所有关心和支持《中国教师报》的朋友们幸福健康!
第三篇: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
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
读书看报是我多年的习惯。一卷在手,顿感精神百倍,神清气爽。在读师范时,常常看到熄灯铃响还舍不得放手,有时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看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虽然我长得不够漂亮,但自认为多读了几本书,便也觉得多了几分韵味。参加工作后,因手上的事多了起来,那些大部头的书有点不敢看(怕一看就收不住手而影响工作、家庭),但那些诸如《读者》《教师博览》《小小说》《意林》《中国剪报》此类的书还是非看不可的。同事都笑我是小书迷。
与《中国教师报》结缘是一个偶然。有一次我去同学学校玩,见她坐在办公室看报纸,便悄悄地走过去,轻轻地拍了下她的肩膀,而她却全然不知。我便猛地一把夺过报纸,假装生气地说:“什么报纸,这么好看?连我来了也不理?”同学一看是我,便笑着说:“对不起。我真的没看到你来了。不过这报纸确实是值得看的。不相信你拿去看看!”我打开报纸,随手一翻,翻到了《杏林春晓》这一版面,立刻被那活泼灵动的、富有诗意的文字吸引,狼吞虎咽地看了起来。一个版面看完后,直觉得不过瘾,又把其它版面都一一细读。看完后对其中的有些文章还想再看,便趁同学不注意把报纸偷偷地放进了我的包里。
从此以后,我便与《中国教师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成了我的良师益友,杏林春晓里一篇隽永的文字滋润了我的心灵;新观察以犀利的笔墨触动了现实教育的痛处;班级在线让我在班级管理中如鱼得水;我在《阅读》中找到了同感,在《政策直通车》里了解了教育时事„„
《中国教师报》对我的帮助是无法用几句话就能表达完的。凌宗伟老师的《关注课堂上的生命是教师的重要使命》让我懂得关注课堂上的生命存在,从唯智教育走向以人为本的教育(生命教育),告诉我教师要进入“忘掉教师之形,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层面,遵循着生命陪伴的法则,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师生共创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共享成长的快乐;忘掉教材之形,不拘泥于教材和教案,遇物则诲,相机而教,以自己的课堂及时引领、发现、点燃动态生成的火花和引子,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忘掉课堂之形,将课堂视为一个小社会,当作师生互动合作的舞台。”这样的境界。通过不断阅读这样的文章,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都有着明显的突破。
我从《中国教师报》中获益最为明显的是在班级管理上的成功。去年下半年,学校让我担任三年级班主任。我在班级管理上不是很在行。特别是这次接手的班在全校都属于难管教的。有的老师出于好心让我把这差事推掉。虽然很踌躇,但我想这可能是校长要培养、锻炼我吧?开学几天下来,这个班着实让我焦头烂额,心中不免有些后悔。下班后,坐在家里找出报纸来看(每当我心情不好时我就拿出报纸来看,特别喜欢看《杏林春晓》,会让我心情变好)。突然间想起:班级在线不是有许多班级管理的方法吗?为什么不找来借鉴呢?后来我就是在借鉴了《自主管理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一文中的方法由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既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又扭转了班风班纪,让我班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优秀班集体,并在学期末被评为学校文明班级,我也获得镇优秀班主任称号,让同事羡慕不已。
《中国教师报》帮助了我,改变了我。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会一直与你相依相随。感谢有你!
第四篇: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
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
2010,那么的平淡,对我却也那么的不平淡。2010,进入了我大学的最后生涯,那时的我,褪去了大一时的稚气,不再对景点那么的向往;那时的我,失去了大二时对网络游戏的钟爱,不再对植物大战僵尸有非一般的干劲;那时的我,每天的生活那么的平淡、碌碌无为,犹如行尸走肉在校园穿行。幸运的是就在和往常一样平淡的一天,我发现我以后的生活将不再平淡、不再碌碌无为,因为我找到了我相信将陪伴我一生的伴侣——《中国教师报》。
和往常一样平淡的一天,懒睡晚起的我从床上向室友床铺望去,早已空无一人,只见我床边的桌上多了一份报纸,心中生出些许气愤,正想说是谁把这种没用的东西放我桌上的时,我却忽然被报刊题字之上那直截了当的宣告——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深深吸引,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教师原来有属于自己的报纸,也是从那天起,我每天捧报在手,细细读之,爱不释手;也是从那天起,我不再觉得每天的生活还将那么的平淡、那么的碌碌无为;也是从那天起,我不再觉得一个小学教师有多么的卑微!
《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让中国教育因我们而改变。是你,陪伴我走完了大学的最后时光,唤醒了我蛰伏于心底的激情,让我不再平淡无奇;是你,陪伴我进入了小学教师这一行业,时时地给我警醒,给我启迪,让我在工作中不再困惑,不再连连撞墙,不再那么的坎坷;是你,陪伴我至今,激励
着我在本职岗位上更加勤业、敬业、精业,给了我对教育数不尽的启发、影响。
《中国教师报》——让教师爱上阅读。
很多时候我们都说没有时间,不去触碰书籍;都说买书费用大,很少走进书店挑选书籍;都说可以网上看看,忽视了纸质书籍,可“当教师认可教育这个工作是他的内在需求时,读书就自然成为他的内在需求;当他认可书籍对于一个人生命的意义时,他自然会选择读书为消遣方式,乃至生存方式。”于是我爱上了阅读,爱上了纸质书籍。
《中国教师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是做人的工作,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中国教师报》每天的谆谆教诲使我不断进步,日渐成熟,让我的心灵得到升华。让我更加热爱我的学生,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爱的教育过程。
《中国教师报》——教育是个良心活,是该平淡无奇的。教育是个良心活,平淡无奇的教育才会自然。该上学时就上学,不必披着星光进校门;该放学就放学,学生可以“忙趁东风放纸鸢”;该出操时就出操,不必突击搞什么万人舞蹈;该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而不能让主课老师把音、美、体这些课给“抓
走”了。真正的教育就应当在生活中,在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孩子的生活里。如果说生活的本质是一种安静与平淡,那么教育就该是平淡无奇的一种过程,滋润每个日子,滋润师生的心灵。老把目光盯着奖状、奖杯的,最终都将跟良心活南辕北辙。
《中国教师报》——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智慧的报纸,是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
第五篇: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
我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
前些日子,当我了解到正在举行《中国教师报》读后感征文比赛时,内心一阵狂喜,心想终于能借此机会表达内心对《中国教师报》的钟爱与感激,它可是我的精神上的好食粮,生活中的好伙伴,或者说它已经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吧。
我与《中国教师报》刚刚结识在去年的秋季。去年的9月,我满怀憧憬,满怀壮志来到了现如今任教的一所比较简陋的小学。这里的教室不是如我所憧憬的那般宽敞明亮,道路不是如我所预想的那般宽阔平坦,同事不是如我所期待的那般年轻有活力……实不相瞒,当时我的内心萌生了些许的失落,些许的彷徨,些许的迷惘,甚至些许的动摇,正当我心生“悔意”之时,我结识了《中国教师报》这位工作中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是它拨开了沉寂在我内心许久的那片乌云,拯救了我近乎绝望的灵魂,照亮了我并不宽阔的人生之路。的确,读一份好报,就如同与一群高尚的人对话,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特别是对于我这样的初来乍到的新任教师而言。每到一期,我都认真细致的研读,渐渐懂得了报纸所阐述的办刊理念“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慢慢的熟悉了她的栏目和风格,我觉得这里是了解教育世界的一扇窗口,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一个思维跳跃展示的平台,在这里我可以驰骋思想,飞扬激情。《中国教师报》“阅读”、“健康人生”、“对话”、“新课程”、“校长峰会”等栏目上的一篇篇教师心得体会与经验之谈,让我受益匪浅,一个个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案例,让我豁然开朗,一则则充满人问关怀的新闻报道,观点,让我不禁凝眸沉思。教育工作者的真切经历,班级管理心得体会、学生管理智慧精选等短小精悍文章深深的吸引着我,一次次与坛友对话,与编辑交流,似乎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某次在《课改研究周刊》中我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校长,他就是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的王红军校长,他开设了“校长聊天课”在轻松的环境中体察学生的心灵,借助非正式教育手段游戏和以谈话形式为主的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的表达平台。在王校长的文章中,我放佛看到了一位充满童趣的长者,作为校长,他没有高高在上,作为长辈,他没有让孩子们感受到任何压力,所有的孩子可以在“校长聊天课”中以新颖有趣的方式倾诉自己想说的话。王校长说在聊天的过程中,深刻的体会着教育的本真:相比于外显的身体健康,心灵的健康更为重要。这种新型的课程开发给我带来了很多反思,因为现在我们所处的还是更多的以分数讲质量的环境下,分数无疑成了衡量孩子的关键一项。因为有分数考评机制的存在,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也是避免不了的更关注孩子对于知识的把握,没有倾听孩子的声音,我做得很不好,看到了王校长的聊天课程以后,我忽然觉得很惭愧——孩子不是机器,很多孩子或许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 才表现出一幅爱学习的样子,他真正喜欢的或许从不敢说出来。或许,我该经常换换角度了。有时候,孩子只是想要一个苹果,而我却倾囊卖来了一车香蕉,孩子怎么会快乐的吃掉呢?
是《中国教师报》给我反思的契机,给我成长的平台,我还年轻,需要的就是像《中国教师报》这样可以帮助我的好伙伴,感谢机遇能让我结识这样一位好伙伴,未来的路很长,《中国教师报》,让我们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