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个案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个案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5-17 14:08:15 点击:6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处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度地段,境内海拔1100-4900 米,大部分地区在3000 米以上。甘南分三个自然类型区,南部为岷迭山区,山大沟深,气候温和,是全省重要林区之一;东部为丘陵山地,高寒阴湿,农林牧兼营;西北部为广阔的草甸草原,是全省主要牧区。境内草原广阔,平均气温1.7℃。
辖合作市和临潭、卓尼、迭部、舟曲、夏河、玛曲、碌曲7个县,面积40201平方千米,人口约73 万。其中玛曲、碌曲、夏河、卓尼、合作五县(市)为纯牧业县(市),迭部、临潭、舟曲三县为半农半牧业县。有藏、汉、回、土、蒙等24 个民族,其中藏族34 万,约占总人口的50%。在甘南这篇土地上,有美丽的“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则岔石林”和尕海候鸟保护区等自然景观;有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的“拉卜楞寺”、“天险腊子口”等人文景观;有“草原香浪节”、“赛马会”等民俗风情。甘南藏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在甘南草原,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锅庄舞”作为藏族代表性的民族舞蹈之一,现在是甘南的各种大型活动和集会必须表演的主要项目之一,也是甘南大、中、小学课间操必做的内容,还是甘南广大人民群众业余健身的主要项目,其发展势头良好。甘南也经常举办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活动,每年的“春节”、“香浪节”、“赛马会”、“插箭节”、“重阳节”、“社火”等,群众有广泛的参与,期间体育表演内容丰富,这样使得一批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得以发展。甘南也一直组队参加甘肃省以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赛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各县市也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如每两年举办一次“冶力关杯”中国拔河公开赛等。尤其举办的学生运动会和农民运动会,使得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竞赛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这片土地上,各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无疑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比如传承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靠社会传承和自然传承;政府重视不够,目前没有制订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学校没有在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全州范围内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次数较少而且时间不固定。以上这些问题还不同程度制约和影响着这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甘南藏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性2.1 锅庄舞锅庄舞是藏族三大民间歌舞之一,在全国藏区都有广泛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极为普及。藏区各地的锅庄舞在风格上既有差异也有它的共性。下肢颤动、后撤前踏、倒脚辗转、“一顺边”,节奏由慢到快为共同的基本规律。
锅庄舞舞姿飘逸,动作大方,注重舞者的情绪表现,自然优美,在舞蹈过程中能体现出藏族人民纯朴、奔放的个性。
锅庄舞动作幅度大,节奏舒缓,变化明显,具有形体训练价值和锻炼身体的价值。藏族锅庄包含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内涵,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在除了在甘南的各中小学作为课间操的形式开展,也是广场舞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甘肃其它地区也逐渐得到了普及,几乎是走到甘肃的每一处地方,都可以看到锅庄舞的身影,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喜欢的健身运动项目之一。
2.2 赛马和赛牦牛赛马和赛牦牛是境内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定居此地的藏族人民因长期过着游牧生活,骑马为牧民生活所必须的交通工具,因此,在藏族传统节日、庙会、宗教活动和举行婚礼等大型集会中,都少不了赛马活动,一般有赛速度、比耐力和赛技术几种比赛形式,场面宏大壮观。牦牛作为境内牧养的主要畜种,既可在田间耕作,又能供人们作为交通工具乘骑,素有高原之舟的美称。赛牦牛往往与赛马相见举行,是深受藏族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甘南州的代表队在赛马项目上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
2.3 大象拔河是藏族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项受群众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俗称“扯跑牛”。这一活动一般在长约15 五米,宽约4 米的平地上进行。场地中央画一中线,中心线左右各画一条界河线,左右等距。用一条长约10 米,直径3-4 厘米的拉绳,两端各有直径约1.5 米的套环,套环用布或毛巾缠包,在绳中间系一标志带。比赛前,参赛者背向而立,各将绳的套环套在脖项上,绳从颈下过腹穿档,两手两脚着地,形若大象立地。裁判人员将绳中的标志带,使之垂直于中心线正中部位后发令,双方各自用颈部的力量,手爬脚蹬的力量,向前方拉去,谁先将绳的标志带拉过本方的界河线,谁就得胜。相持不下达预定时间(如3秒、5 秒等)时,则判为平局。一般三局两胜决定胜负。大象拔河一般由两人对抗,也有每方有2 人、3 人参赛的。大象拔河是甘肃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传统比赛项目,甘南代表团在各个级别的比赛中多次取得金牌。甘南藏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和传承3.1 内容甘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源于生产劳动,贴近人们的生活,所以其具有相对丰富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内涵。通过研究整理统计,大致有以下九类:“一是舞蹈类,主要有锅庄舞、弦子舞、则柔、拉卜楞民间舞蹈;二是竞赛类,代表性的主要有大象拔河、北嘎、赛马和射箭等;三是技巧类,主要有太毛、卡歌交、帕合代、吉韧、香则合、浪交、特巴尔等;四是奔跑类,主要有打岗、西合攀、恰嘎哇代巴、江克勒格、吾某桑木等;五是力量类,主要有举麻袋、高头、桑巴勒合再、朵瑞可日等;六是跳跃类,主要有特合当、莫高木、刚得等;七是棋牌类,主要有藏棋、达何赛楼乎赛等”。
3.2 传承方式甘南藏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目前还主要靠社会传承和自然传承,方式相对单一,在节日或聚会期间,有特定的氛围的时候,激励人们加入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当中来。大部分时间依托各类民族及民俗节日来显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风采。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前后在甘南举行的“香浪节”也称“香巴拉旅游文化节”上,开展赛马表演以及村与村、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赛马、赛牦牛、拔河等娱乐游戏比赛,场面非常壮观;每年的春节、六月会、四月佛月节、五月端午节、十月燃灯节,在节日期间民族传统体育的表演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次次重复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地让群众参加、在活动中学习并接受,使得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再就是参加或举办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通过竞赛活动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甘南藏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启示4.1 地方政府要重视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地方政府应该重视这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改变目前主要靠社会传承和自然传承这种被动的局面,要着手制订甘南藏族自治州少数民族特别是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规定以及相关文件。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体制建设工作,完善规章制度。要有计划开展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研究项目设置,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全国每四年举办一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甘肃省也是四年一次,但甘南藏族自治州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并未坚持举办全州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2 学校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4.2.1 地方高校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地处甘南州合作市,是甘南唯一一所高校,也是全省唯一一所民族师范本科院校。学院体育系成立于1995 年,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近形成一支科研水平高、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体育设施逐渐完善,教学条件能够满足本科教学和体育科学研究的需要。作为地方高校,理应为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好科研团队,搜集、研究、整理本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研究部分有地方特色的项目作为校本课程资源进入学校体育课教学;二是组织教师在社区进行依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指导,并研究健身效果;三是着力研究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4.2.2 中小学中小学体育应是甘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基础和重点发展对象。发展体育要从孩子抓起,体育文化传承更不例外,充分依托学校教育这个平台,开足各种显现族特色课外体育活动,各学校要加大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力度,利用有利资源,开设不同特色的体育课程;学校运动会要有意识的设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容,刺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的发展,将甘南少数民族尤其藏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学校这个资源发扬光大。4.3 以竞赛促发展我们不但要以大赛为契机,积极准备参加全省以及全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也要在本州内有计划地开展固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研究项目设置,固定比赛时间,把竞赛作为一种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长效机制。
4.4 增强民族自豪感组织甘南藏族自治州各族人民积极参加各类民族性体育活动,积极组队参加省乃至全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利用各类民族体育节目演出等机会,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展现民族体育文化特色。截止目前,在甘肃省前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每一届甘南州的锅庄舞作为表演项目被邀请演出,赢得了良好的声誉。甘南州组队参加了所有的比赛,在大象拔河、民族式摔跤等优势项目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藏族人民性格开朗,热爱体育运动,除热衷于自己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外,藏族孩子从小爱踢足球、打篮球等对抗激烈的项目,积极参加现代竞技体育运动,具有很高的运动天赋,在全省各种类型的运动会上,足球等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要以民族舞蹈为突破口,以民族体育文化为切入点学习现代文明,以美丽的草原风景风情为媒介,推出一批高品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高藏族以及其它少数民族的民族自豪感。结束语甘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甘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代表性项目的研究,有助于本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认为,通过地方各级政府是重视,依靠学校体育工作加大研究和传播的力度,再通过社会和家庭等方面全方位的重视,甘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必将能够健康和谐发展,适应时代,展望未来,使民族传统体育能为人类健康服务,为增进甘南民族团结,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生文.藏族传统体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12.[2]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南州志[M].(上、下).甘肃民族出版社,1999,12.[3]尕藏才旦编著.甘南风物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4]临潭县志编纂委员会.临潭县志[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06.[5]李燕来.对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法的研究[J].改革与发展,2013(3).[6]赵文,胡小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
第二篇:201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2011-2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二)(T)
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于2001年9月10日至19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竞赛项目包括独竹漂、板鞋竞速、陀螺、高脚竞速等16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贵阳市金阳新区的贵阳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主体育场为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开、闭幕式主会场。该系列第一组邮票内容基本表现了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运动项目,第二组主要表现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开展的项目。板鞋竞速是壮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明代。由多名运动员一起,将脚套在同一双板鞋上在田径场上的比赛。独竹漂是发源于赤水河流域的一种独特的黔北民间绝技。独竹漂高手们脚踩一根楠竹,漂行水上如履平地。陀螺是中国最早的娱乐项目,也作陀罗,闽南语称为“干乐”,北方叫做“冰尜”。形状略像海螺,多用于木头制成,下面有铁尖,玩时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直立旋转。有的用铁皮制成,利用发条的弹力旋转。高脚竞速俗称“高脚马”又称“竹马”,是一项深受土家族人民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运动员双手各持一杆,同时脚踩杆上的脚踏蹬,在田径场上的比赛。
2011-2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二)【全 套 数】:4枚 【发行日期】:2011-9-10 【 规 格 】:40mm×30mm 【齿孔度数】:13度
【 暗 记 】: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荧光喷码 【设 计 者】:殷会利、牧婧 【 版 别 】:影写版 【印 刷 厂】:北京邮票厂
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为配合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拟安排发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邮票第二组。该系列第一组邮票内容基本表现了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运动项目。第二组拟主要表现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开展的项目,包括独竹漂、板鞋竞速和陀螺等。
独竹漂是发源于赤水河流域的一种独特的黔北民间绝技。独竹漂高手们脚踩一根楠竹,漂行水上如履平地。
板鞋竞速是壮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明代。由多名运动员一起,将脚套在同一双板鞋上,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以在同等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
陀螺是中国最早的娱乐项目,也作陀罗,闽南语称为“干乐”,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儿童玩具,形状略像海螺,多用于木头制成,下面有铁尖,玩时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直立旋转。有的用铁皮制成,利用发条的弹力旋转。
第三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实施方案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促进民族团结,发展民族体育,构建和谐芷江。争取在省、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取得优异成绩,为芷江增光。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二、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龙文忠(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
副组长:唐光金(县教育局副局长)
张绍发(县体育局副局长)
杨敦植(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张大垠(芷江三中校长)
成员:田明凡
蒲中川
杨国和
张小明
李良秋
杨铁钢
三、各队教练员名单:
秋 千:杨国和(三中教师)高脚竞速:张小明(三中教师)蹴 球:李良秋(三中教师)板鞋竞速:杨铁钢(三中教师)陀 螺:蒲中川(职中教师)射 弩:
四、运动员选拔方面:
按照《芷江侗族自治县常务委员会会议纪要》工作安排,每期招收25名优秀运动员。各队根据项目特点选拔运动员。选拔时间为2008年6月1日―――6月15日。在选拔运动员期间,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县教育局分别派人协同教练员到各学校选拔运动员。
五、运动员管理及补助方面:
经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研究决定,每年向芷江三中拨5万元人民币。运动员补助由芷江三中负责。
(一)、凡是被招入的学生运动员:
1、确保进入芷江三中学习,并与其它三中学生同等待遇。
2、必须接受芷江三中的管理。
3、学生生活补助费每年不少于1000元人民币。对学习成绩好,服从安排,训练成绩优秀的学生可突破1000元人民币。
4、训练和学习过程中,不听安排与管理的学生可直接退回。
5、对在省、市民运会获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就读芷江一中学习。
(二)、凡是被招入的社会运动员:
1、由教练员负责管理。
2、训练补助由芷江三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造册发放。
六、学校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正常教学计划,每月用3――4节的时间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并各队利用每周星期二、三、四业余时间进行技能、技术方面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90分钟左右。
七、运动场地维修、器材购置、医药费、学生保险费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进行预算与支出。
八、教练员补助:
为更好的激励教练员训练热情、科学、有效的工作,给予教练员平时每次训练20元的训练补助费。集训期间每次训练30元的训练补助费。
九、目标与任务:
为在省市民运会取得好成绩,打造一支能吃苦,能打硬仗,能夺取奖牌的教练员队伍,并在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制度化,经常化。市民运会目标:团体总分第一、金牌总数第一。省民运会目标:力争团体总分第二、金牌总数第二。
二00八年五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调查报告
姓名:邹宽念
班级:人力资源管理14级 学号:201609040103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调查报告
一、概况介绍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 项目数量与民族人口总量大体相一致;区际差异较大,分布不均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向汉族聚居区蔓延的趋势等特征。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划分为竞技能力、文化表演、健身养心三大民族体育项群,具有健身娱乐、道德教育、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疏解民族矛盾五大功能。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的东北部,东西长约 595公里,南北相距约 509 公里,总面积 17.62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 1.8%。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的民族融合历史以及贵州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使贵州“成为古代民族交汇的大走廊和民族集结地”。如今的贵州已是全国仅有 3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千万的省份之一,全境内共有 49 个民族。除汉族外,世居民族主要是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共 17 个。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 7 个少数民族在贵州具有较长的世居历史,是人口均超过 30 万的主要世居少数民族。据 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贵州省总人口 3 535 万人,而人口超过、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白族和回族,少数民族总人口达1 333.96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37.85%。截至2009 年末,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已占全省总人口的39%。根据 2009 年贵州省行政区划一览表,贵州全省共有 3个民族自治州,11 个民族自治县,253个民族乡,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国土面积达 9.78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55.5%。
多民族的贵州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是在贵州独特自然地理环境和多民族共存的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贵州风格”,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宗教信仰,是贵州多彩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构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因此,研究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深入认知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突破口,对贵州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原因
(一)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先觉因素
人类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其生产力发展水平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相当一部分是当时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鲜活反映,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变形成特色体育项目。例如贵州苗族人民长期过着狩猎、打渔和农耕生活,由狩猎等维护生存所必需活动的技术形成苗拳。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起源于生产劳动的苗拳攻防格斗技能不断提高,逐渐变成了有表现有相应的主题和一定程式拳术。再如爬山寻踪、赛龙舟、织布舞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造与少数民族的宗教思想密不可分。贵州少数民族多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生存环境相对封闭的山地、丘陵地带。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各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必然与自然崇拜思想联系在一起。苗族的猴鼓舞、白族的耍火龙以及回族的掼牛等都是各自民族宗教信仰的典型代表。猴鼓舞主要流传于贵阳市南郊的花溪、孟关、青岩、湖潮等苗族中。传说鼓和猴曾使人躲过灭绝的厄运,于是猴子成为这里苗族的崇拜物,苗民模拟猴子的动作,击鼓舞蹈来纪念先祖与祭奠过世长辈,久之形成了猴鼓舞。
(二)生活娱乐和战争军事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重要助推力
封闭的民族经济生活和文化传统造成贵州少数民族长久以来过着一种缓慢但具有很强季节性的狩猎、打渔和农耕生活。人们在一年四季的辛勤劳动中,为满足身心活动的需要,余暇时间会自发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来调节身心,并在生活娱乐中形成了诸多含意不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典型的有打秋千、玩杂耍、翻跟斗、斗雀、打手毽、打耗子、跑马、打香瓜仗、扯萝卜、踢鸡毛毽、丢花包、斗画眉、老鹰抓小鸡、猫捉老鼠、打地老鼠、斗鱼、游水追鸭等。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历史上多由中原地区迁徙至此,迁徙原因多为战争。为了增强体质,抵御外敌,创造了许多体育文化。例如布依族的铁链械原是贵州农村给农作物脱粒的工具,布依族因多次在劳作的过程中用铁链械击退敌人,因而将铁链械列入了兵器行列。由于对铁链械的敬重,布依族在跳地戏前都要表演一段铁链械,从而使铁链械成为传统体育项目。再如苗拳、芦笙刀、芦笙拳等苗族武术也是在苗族反抗压迫的战争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三)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融合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间接影响力
贵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和发展有间接影响作用。以武术为例,北方武术擅长力量和腾空跳跃,动作大,而受山地、沟壑、密林、河流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南方武术则以手势变化多,身体灵巧,反应敏捷为特色。贵州布依族的武术以“套路短小精悍、链接紧凑刚进勇猛、讲求实战”为主要特征129,这主要是贵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影响而致。贵州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土拳”的形成受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的强烈影响,动作上追求“短小紧凑、攻防效用”,不同于北方“大开大合、舒展大方”的特点,反映了贵州土家族在高山峻岭、山势险要的生存环境。贵州是多民族聚居地,民族融合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间接影响力亦很明显。历史文献显示,贵州高原是我国古代几大族系迁徙的交汇点,今天贵州的绝大多数居民,都是在不断的民族迁徙中进入贵州,逐渐定居下来的。各民族在迁徙的同时,也将他们的语言、服饰、婚嫁、丧礼等各种风俗带到了这里,逐渐影响了其他民族,文化在这里不断地相互交合。当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不例外,最终导致独具特色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在《今昔集·钓鱼城访古》一书中断言道:“(笙类乐器)据我看来起源于苗族,苗民间均备有芦笙”。一定程度上“芦笙”是苗族特定的文化标号,“跳芦笙”“芦笙舞”“芦笙刀”等一系列与“芦笙”有关的传统体育项目均应属苗族特有。而贵州侗族、水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也不乏与芦笙相关的文化。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族芦笙舞与苗族“芦笙舞”相似又有区别,是欢度水年时跳的一种喜庆舞蹈。直到现在,水族仍称芦笙为“苗族的乐管”,称芦笙舞为“苗族的舞蹈”,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族融合间接影响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
三、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分布特征
(一)、项目数量与民族人口总量大体相一致
贵州 17 个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数量与其人口的总量大致成正相关。人口超过30 万的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 7 个世居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最多,分别达到了 126 个、89 个、67 个、60 个、61 个、52 个、60 个,成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较少的羌族、仫佬族、蒙古族等拥有的传统体育项目相对较少,仅有 11 个、7 个、8 个。
(二)、区际差异较大,分布不均衡。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区域经济、人口分布、历史文化、交通区位和旅游资源开发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由于这些影响因素的实际情况在区际层面上差异很大,所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 目的发展及分布情况也表现出很大的区域差异性。总体来看,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比较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分布稀少。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数量相对较多。
(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特征是“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都有相对集中的分布区域。贵州传统体育项目主要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依托发展而来,而民族聚居区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征导致传统体育项目分布也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同一传统体育项目存在于不同的少数民族中较为常见这种文化共存现象会带动文化复杂多样,有利于新的体育项目的产生,体现出贵州传统体育文化博大精深和异彩纷呈。如苗族、布依族、彝族、水族、满族中都有赛马项,17 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 10 个少数民族有“秋千”项,只是称呼不同而已。
(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向汉族聚居区蔓延的趋势。
人是文化传播的主体,在人类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人类流动的灵活性和复杂性,使得文化的传播带有不确定性。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发展趋势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当今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汉族经济区蔓延的趋势非常明显。如原本流传于贵州黔东南、黔南等地瑶族的“打陀螺”项目,逐渐在以汉族人居住为主的贵阳兴起。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汉族聚居区蔓延和传播的发展趋势,体现出文化在交融发展中不断成长。
四、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项目分类与价值功能
(一)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项目分类
学者们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理论依据,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形成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分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本研究基于项群理论,尊重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结合现阶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方法,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划分为竞技能力、文化表演、健身养心三大民族体育项群。其中,竞技能力下设“竞力类”“技能类”和“智力类”三亚类;文化表演下设“生产生活表演类”“宗教祭祀表演类”和“游戏娱乐表演类”;健身养心下设“武术类”“养生类”两亚类。(二)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功能
从一般意义上说,价值的形成源自于主体需要,而价值形成的条件是客观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基本属性;功能是事物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用[6]。具体分析贵州实际情况,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有健身娱乐、道德教育、经济发展、科学研究以及疏解民族矛盾的价值功能。
1.健身娱乐功能。“更快、更好、更强”是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核心思想,着重强调体育活动对人类身体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贵州少数民族与外界接触较少,艰苦的劳动生活需要娱乐项目来调节。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张内外兼修、修身养性。许多体育项目都表现出与西方现代体育相一致的竞技特征,其健身娱乐功能在本民族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效果显著。例如在贵州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中广泛流行的划龙舟,再如苗拳、摔跤、射箭、赛马等在游戏娱乐中包含竞技心理和娱乐功能,堪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价值体现其健身娱乐功能的典型事例。
2.道德教育功能。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贵州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了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成为社会文化价值的折射点,具有道德教育功能。传统体育项目中蕴含着的各民族精神,并一直在发挥着对本民族社会道德再教育的重要作用。黔北仡佬族打蔑鸡蛋是多人对抗赛,不限人数,男女均可参加。参赛者分为两队,划线为界。双方用手扔或者脚踢,设法让篾鸡蛋过界,直到篾鸡蛋落地,比赛决出胜负。程可以培养仡佬族人民的拼搏精神、磨练顽强意志,发扬集体主义、形成团结合力;能够教育人们采取乐观态度对待荣辱胜负,陶冶身心;能够体现公平原则,树立良好风气。
3.经济发展功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的地域性、文化内容的民族性、文化形式的时代性以及文化发展的融合性特征,使得其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成为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重要旅游资源。如 2009 年在施秉县召开的首届贵州民族体育旅游节,开展了独木龙舟竞赛表演、独竹漂表演、舞水龙表演等项目,充分展示了贵州少
数民族体育文化特有的风采和魅力。贵州民族体育旅游节以体育文化为依托,构建了以体育赛事、文化活动为内涵的旅游产业链,以其多样的体育项目、生动的体育形式以及鲜活的民族特色成为推动贵州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中起源于贵州黔北地区的独竹漂运动先后在遵义、肇庆、东莞、广州、襄樊、武汉、成都等地成功进行旅游推广、节庆演出,独竹漂表演队经济创收达百余万元。
4.科学研究功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伴随着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对深入研究民族文化的起源、历史和发展趋势等具有珍贵的科学研究价值。反过来,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科学研究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重要作用。贵州黔北地区的独竹漂运动已在贵州全省推广普及,2011 年被正式列为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独竹漂运动正逐步向着科学化、规范化、技术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借助高端科研人才和完善的科研体系为独竹漂运动服务已势在必行,不少历史学家从历史学的角度、体育专家从科学训练的角度展开了对独竹漂的研究,近年成果颇多。
5.疏解民族矛盾功能。民族凝聚力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功能。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迎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造成民族利益矛盾凸显、复杂性增强。在各民族村社文化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较为浓厚的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色彩,以其特殊的娱乐、健身、竞技形式来加强本民族成员的交往,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对改善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调查问卷
您好:占用您的宝贵时间我深感歉意。非常感谢您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不存在任何商业用途,更不会泄漏您的任何隐私,请你认真填写,无需署名。谢谢您的合作。
1、您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
A、汉族 B、其他
2、您对少数民族文化了解吗?()
A、精通、有专业学习
B、经常了解
C、D、很少、仅限课本知识 E、完全不理解
3、对于自己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程度()A、很熟悉 B、略知一二 C、完全不知道
4、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习俗活动的看法是()A、很喜欢 B、感觉一般 C、感觉很土
5、您知道的贵州区域内有多少个民族()A、20 B、39 C、49 D、56
6、您的民族体育活动有什么特色?
7、您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有哪些?
8、您知道的贵州区域内有哪些少数民族?
9、您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的原因?
10、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布的特征有哪些?
偶尔了解
第五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信息约稿
马龙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状及
发展对策
根据区委要求,现就马龙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迫在眉睫”为主题,马龙区教育体育局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相关情况分析。当前,马龙区少数民族主要为苗族、彝族,均与自然村落形式分布于马龙全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彝族的4项,即摔跤、、磨秋、踩踩高跷、弹弓;苗族族项目有4项,即陀螺、爬花花杆、踢脚架、射射弩。但以上体育项目在传承过程当中,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均有不同程度的同化、流失、消失等现象。同时,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开展受民族性、时间性、地域性等因素影响,开展活动和推广群众参与效果并不理想。现对马龙区域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状及发展对策作如下分析。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同化、流失、消失等现象。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活动是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中不不可或缺的内容,民族传统体体育与喜庆节日联系密切,是是节日文化中展现民族魅力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民族传传统体育活动的方式多在传统统节日习俗中,以群体活动为为主,而在闲暇娱乐时间自觉觉参与的人较少。随着历史的的变迁,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项目出现了退化和消亡。目前前,我区彝族的摔跤项目苗族的弹弓项目在马鸣乡咨卡、月望乡深沟、月望半个山、马过河的黑石头个别村村组自行组织的火把节、花山节上表演演,而其它项目则很少见到,踩高跷项目则已成为中老年年人的记忆。从组织方式看,民间自发组织。其中原因主要一是学校体育教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本无教师进行授课,学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严重缺失,导致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普及传承只能通过民间传承,影响了普及面和传承效果;二是相关单位和当地政府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组织的少,引导活动开展不够。从而导致我区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同化、流失、消失等现象。
二、民族传统体育存在民族性、时间性、地域性等弊端。
由于历史的原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差别,民族族村庄在全区分布散,人口少,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发展极不平衡,经济相对落后后。经济基础的薄薄弱,限制了民族传统体育事事业的发展。边远山区的少数数民族群众为了生存,男女老老少一年四季都在劳作,而且且大部分年轻人常年奔波在外外,除了逢春节、花山节、火把节,根本没有有空余时间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动。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开展与生活沉的经济压力矛盾突显,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时间性、地域性,使使传统体育项目闲置并逐渐被被遗忘。
三、民族传统体育推广亟待加强。
民族传统体育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要充充分肯定传统体育的健身、社社交、娱乐等功能,努力继承承和发扬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应以建设新农村、保护非物物质文化遗产等工作为契机,切实做好民族传统体育工作作,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族体质,加强民族团结。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多建建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从从而打造民族传统体育品牌。为此,应加强传统体育的宣宣传工作,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展和民族节日活动的开展,加加强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发利用用,争取多部门的支持和协助助,增强开展、挖掘、整理、、保护民族体育的内驱力。如通泉街道大湾河苗族新村、月望乡深沟苗族村、马过河的黑石苗族村,均可开展陀螺、爬花花杆、踢脚架、射射弩项目。马鸣乡咨卡、月望半个山均可开展即摔跤、、磨秋、踩踩高跷、弹弓项目。同时,区政府可筹集一定资金召开少数民族运动会或者在民族村庄举办相应规模的民族体育赛事。在民族村庄聚居的学校利用体育课、课间操规范推广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和传承。
采取摒弃弃与弘扬并举、改革与发展并并进的措施进行科学分类。对对那些正处于摒弃与褒扬之间间的传统体育项目,应该做好好挽救与保护工作,并加以改改造,使之发挥应有的功能和和价值;对那些既体现民族特特性,又融合竞技性、健身性性、娱乐性、教育性、表演性性于一体的项目,应采取积极极弘扬、发展的态度,做到尊尊重传统,注重古今融合,既既保留传统体育特殊性,又增增加新型体育元素,给传统体体育注入新鲜血液。
曲靖市马龙区教育体育局
2020年8月25日
撰写人:
姓名:戴正祥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