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发布:高玉贤
时间:2011-1-14 20:37:23 来源:宁夏教研网
点击:
1370 讨论: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执笔人: 石嘴山市师资培训中心 高玉贤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新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必须将学生的课本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将现实生活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但深入课堂的教学实践,我们惊喜于课堂诸多变化的同时也深感教学中的种种困惑所在。一是从教的角度看,教学内容无序,逻辑思路不清;课堂活动有余,生成不足;教学平面化,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二是从评价的方式来看,宁夏的中考思想品德学科的考试形式从闭卷到半开卷再到开卷,已从强调掌握知识转变为凸显思想性、增强实践性和开放性,再现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但近两年石嘴山全市考试成绩调研表明,总分70分,学生平均分约为46分,分数整体维持一个水平,教学效果不明显,总体成绩提升不大,并且学生层次水平差别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思想不重视;也可能是学生提取信息、运用知识迁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科素养欠缺,这也必然影响高中阶段的政治课学习。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深感从理性的角度和事实出发,对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有效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实属必要。
(二)本课题研究思路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拟在观察思品课堂教师教学行为、学生课堂表现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师生互动低效等原因,找寻相应的策略,彰显思想品德学科的育人价值,提高教学效益。具体而言:
1、通过当前课堂教学现状的观察,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思品课有效教学的特征,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2、通过探讨思想品德学科特点、教材资源整合和利用,解决教师只“教教材”的问题,引导教师用“用教材教”;转变教师的观念,追求“用活教材”,力促教师将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经验融入到教材的再加工和创造中,避免课堂教学随意、模糊和照本宣科的现象。
3、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策略的研究,探讨在学生主体视域下的教师指导行为策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衔接好初中思品课与高中思政课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理论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避免空洞的说教导致德育低效。
4、通过对教学评价的分析与探讨,促发教师提升教学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参与课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基于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评价,再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思品学科教学中有效评价,丰富有效教学理论在具体学科教学方面的研究,也拓展教育评价的理论。
本课题研究,探讨新课程改革深入背景下思品课的有效教学策略,即是对新课程改革成效的检验,又是贯彻“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本研究遵循从点到面,从经验到理论的提升力求为一线教师提供现实指导,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全市思品课教学质量。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崔允漷)有效教学:就是有效实现学生进步和长远发展的教学。(这种发展是基于最近发展区基础上的,如:知识是否从无到有;技能从低到高获得提升;是否喜欢你这堂课,情感态度是否生成了;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这其中最有意义的价值在于学生是否有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策略,它表现为教学者为提高教学效益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行为方式。具体落实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阶段。
四、研究目标及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较为突出的照搬教材、或过于关注活动忽视学习的问题;通过创设开发课程资源、特别是生活化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质量。
1、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行为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2、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3、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过程中师生有效互动策略研究
4、思想品德学科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与分析
五、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研究范围:市二中 市十五中 市七中 市八中 对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思想品德学科教学
六、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课题实施启动以前,学习相关理论、借鉴吸取有益的做法和观点,指导本课题研究。
2.调查法:在课题研究的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了解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及教学效果的达成度,为研究的持续推进提供事实性的依据和参照。
3.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
4.比较法;在课题的推进中通过学生学业成绩的统计与评价分析,印证课题实施的前后效果,比较得失,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七、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和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是相互关联的,我们要在相互关联中考虑所有教学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所可能采取的形式和方法。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别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系统特征和具体的教学条件,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依据地选择的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媒体工具经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提倡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中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3、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认为在学习一种新知识时,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先行组织者引领下,尝试运用其既有的先备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吸收新知识,最后纳入他的认知结构中,成为他自己的知识。并且学生经由接受学习的历程,也并非全是主动的, 要靠教师的教学技巧予以促成。他认为: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是否建立了联系;学生认识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同化,从而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旧知识也因得到了修饰而获得新的知识。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及预期成果
本课题拟用三年时间完成,即2010年7月——2013年7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1.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
组建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观察、反思总结我市目前课堂教学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 学习有效教学及相关教学理论著作、结合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要求,探讨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制定和论证课题实施方案,论证课题价值和可行性,确定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撰写开题报告。
2.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
(1)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分类指导工作,围绕课题研究内容1,收集原始材料;
(2)围绕课题研究内容2,组织教师学习思品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思品课教材的有效整合和实施策略,归结有效的做法;
(3)围绕课题研究内容3,通过观课、议课、评课活动,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师指导行为的有效性,归结具体流程与做法,上升为理论与实践指导、推广应用。(研究重点)
(4)围绕课题研究内容4,通过课堂的观察、学生的学业成绩等,追踪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验证课题研究的效果。
成果:教材分析与建议;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与反思(课堂实录)、教学论文;学生学业成绩的追踪与统计分析;阶段性总结报告
3.课题总结阶段(2013年1月-6月)
(1)整理课题研究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
(2)深入分析研究,撰写结题报告,汇总课题的研究成果。(3)申请结题,组织课题组成员上公开课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九、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外部条件 有效教学是教学过程的永远的诉求,国内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既有理论的探讨,也有实践的实施,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翔实的资料和经验借鉴。从我市初中学校来看,正在推进区域课题《开展教学模式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课题,在学习洋思教学模式中,他们也感受到思品教学中的困惑与不足,迫切需要解决,这些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2、内部条件
该项课题得到石嘴山市师资培训中心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支持。专家指导组: 王少元 祁和平
课题负责人:高玉贤 负责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以及课题组各个阶段的理论学习及教学指导
课题组主要成员:
唐玉红 主持市级规划课题《如何上好政治学科活动课》已结题;曾在07年全国首届思想品德说课活动中获二等奖。负责二中的课堂教学观察、教学指导、教学案例的搜集、学生学业成绩统计;
李东梅 2008、2009、2010连续三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2008年录像课《人生难免有挫折》被评为自治区二等奖;负责十五中的课堂教学观察、教学指导、教学案例的搜集、学生学业成绩统计;
丁红梅 研究成果《网络对青少年的利弊分析及对策》2006年获国家级学术成果一等奖;论文《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三维目标达成的解读与反思》2007年获获自治区教育厅论文二等奖、石嘴山市一等奖;2010年获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负责十七中的课堂教学观察、教学指导、教学案例的搜集、学生学业成绩统计;
第二篇: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在当今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关注身体健康的发展,因此在青少年阶段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受益一生的事情。所以针对此种情况,初高中的体育课堂所承载的内容越来越多,对体育课堂的有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多。通过我当体育老师的经验结合科学的教育理念,在本文中我将要谈谈我对于如何上好初中体育的理解。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因为现今社会的大背景对初中体育课程提出了新要求,我们首先来看看现金我们的初中体育课堂存在哪些不足。在我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调查和平时与同事的交流中我发现: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教的认真,学生学得也认真,但是课堂的效率很低。它表现在以下的一些方面:教师没有整体概念、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没有很好的结合、教学内容的不明确、未能完成预设目标、教学层次的低下等等。这些情况使得学生的学习状态不高,渐渐失去了学习体育课的兴趣,不能自主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影响了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体育课堂本来是学生活力的焕发与个性的张扬,但是在课堂上完全感觉不到学生完成体育项目而获得成功的欢乐。教师和学生实际付出的精力与大的的目标不协调、不对等。因此,如何使我们初中体育教师在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下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掌握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的一个难题,我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就如何的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初中体育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是以各种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活动,它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塑造学生健康体魄,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体育课程在初中学科的教育中占有自己独特的地位。所以说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教育课题。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如何理解初中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不仅是一种现代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的实践活动,它通过教师遵循教育的教学规律以完成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体育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是指体育教师为完成教学大纲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对体育教学活动的清晰认识,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执行过程。为了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课堂的有效实现,教师应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依据体育新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体育在健康知识、体育技能、活动的理解、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三、如何更好地使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一)首先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提前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制定计划,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前准备是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基础,在上课前教师应做好备课工作,通过分析教材理解教材,从而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达到心中有谱。教学目标可以指导体育教学和体育学习的更好执行。根据自己的多年经验,我觉得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要求,制定一个具体的范围,而不是一个定量的数字,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弹性化”,也就是教学中常说的“跳起来摘桃子”。而教师在陈述每节课的目标时应准确具体,具有可执行性可测量性。比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这样描述目标:这节课学生要练习的是跳短绳,在下课的时候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在30秒钟内能跳30到50次就合格了50次以上为优秀。设置不同的标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我们知道,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为保证课堂有效性的实施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重点放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的形式,才能调动学习的学习兴趣。在此我根据自身实践,建议教师有选择性的采用游戏法教学、比赛法教学、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例如在教学耐力跑时,为克服学生枯燥乏味的心理,可要求跑时的队形多变,采取定向越野,接力跑,比赛跑等方式。这样使学生体验长跑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个体指导,使每个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都能达到技术和学习的要求,充分激发学生个体的潜能发现其特长提高其能力。
(三)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山区的学校,开展游泳课的条件就不具备,那么这一体育项目就没有实施的可能了,在贫困的地区体育器材较少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更好的准备学习的内容,理论课就可以多一些。所以为达成国家要求的体育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具有用性,通过游戏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程导入部分,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本节课有关的游戏活动,为学习的内容做好铺垫。其次,教师教授的过程中结合中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前可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比如可以让男生打篮球,女生踢毽子。
(四)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首先教师应积极建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初中,学生很容易因为喜欢一个教师而喜欢他的课程。其次,教师要努力保持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灵活运用场地、自己布置器材。另外,教师应转变角色,改进课堂交流的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强化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体育课堂的评价内容应对学生的体能、理论知识、体育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使学生更好的学习。
四、小结
总之,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教师应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让初中的体育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受益一生。
参考文献
[1]马辉:《浅论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几点认识》,《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2)。[2]吕贤清.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3]张岳.也谈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22期
第三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理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通俗地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不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深入解读教材
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吃透新课程理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听一位老师上的“同底数幂乘法”,这个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碰到的。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找出规律,运用规律进进行计算的同时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乐趣。(二)领会教材意图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充分了解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
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经过笔者实践: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谈话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认为老师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顺利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如果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所保留的话,那在家里肯定是赤露敞开的。因此,家访可以帮助老师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学生,建立起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友好关系。
2.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传统的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现代的教学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成了课堂评价的重点。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做书上的练习。在老师留给他们的广阔的活动空间中,孩子们自己发现了多余的条件,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设想当时如果对贸然出现的声音立即批评,不仅使那位学生的思维停顿,连其他孩子的学习热情都会受到影响。蔡林森说:“概念、定律、道理由教师嘴里讲出来就不值钱了,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
(二)营造民主化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教育评价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课堂效率的提高与它有 密切的正相关。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来说简单了,可对于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习主动性减弱。为了引导学生评价他人,有些老师会说:“你认为他说的怎样?”„„我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环节在课堂中比较单薄,老师可以让它厚实一些。如“你对自己的发现怎样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做出不断的调整。
三、正确处理问题的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 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出现低效的、重复的提问,以问代讲的形成满堂问现象还经常见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减少问题的量,努力提高问题的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有效地小组合作必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二是小组成员中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参与面广;三是合作效果的延展性明显。学生能从合作中学会学习、养成习惯、提升思维等这才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分式方程的应用》学生四人小组自主分工:一是读题,二是写出算式,三是说出解题思路。四是作出评价。在反馈过程中,学生自己能做出优势互补的合理的安排。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得以彰显,使大家都得到了锻炼并发挥了自身的长处。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师激励性评价的有效性。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分层评价。如:“你的思维真活跃,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你能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真不错。“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增添面对挫折、失败的勇气,从而激发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当然,偶尔的批评错误,及时纠正也是应该的。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的有效性。书本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在把从书本上学得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时,肯定会产生一些疑问,从而把数学学习从书本拓展到了生活中。如:利润问题,上网收费问题,联系身边的例子给学生讲课会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在教学中,除了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识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能力。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知识(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计算,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讲解灌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综上所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第四篇:九年级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九年级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后所镇中学
牛丽芳
[关键词]
有效课堂
方法
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各省市普遍实施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日益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新课程倡导新理念,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一名课改中的思想品德教师如何面对新的挑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体现教材特点,先学后教
新旧教材有明显的区别:如果说旧教材称为教本,是以教师的教为主,那么,新教材就是学本,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许多教师将教育服务于学生的位置颠倒,把学生当作自己课堂教学表演的工具。新教材倡导以人为本,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让每位同学都变成为有理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渴望表达、渴望体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1.先学,即课中、课前预习,生成问题。课前预习,即传统教学中的课前预习。在上新课前,学生先将下一节课的内容看几遍,并把看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生成解决不了的问题,并把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老师。课中预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下发的导学提纲再次自学课文,对看不懂的内容学生相互讨论,把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老师。
2.后教,即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提交的在课前、课中预习生成的问题进行归纳,然后巧妙地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使他们在相互质疑、探究中不断解惑。
二、深入浅出,讲清概念
理解概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思想品德》教材中专业术语较多、抽象。个别术语教材中没有界定,而它又是打开某一章节课文内容的一把钥匙。这就需要教师既要科学地阐述概念的科学内涵,又要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讲清概念。例如,在上“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一框题中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教材中对什么是生产力没有做具体说明,生产力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因而很难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共同思考、解决:(1)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类应该干什么?(3)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有什么关系?同学们通过热烈讨论达成了共识——(1)解决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问题。(2)从事生产劳动。(3)人们拥有的科学技术水平越高,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越强。最后我进行归纳小结:人类为了适应自然而改造自然(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叫做生产力。结合教材中内容,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围绕主线,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中学《思想品德》每册都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这条主线是教材和教学的灵魂,也是教材和教学的重点。把握好这条主线并围绕这条主线进行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四个单元贯穿“责任与使命”这一核心价值观,凸显“承担社会责任 迎接希望明天”这一主题。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教材共分四单元十课。第一单元“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感悟自己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责任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第二单元“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从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负的社会责任和肩负的使命与第一单元承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增进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第三单元“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也是从责任与使命切入的,具体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三方面做介绍,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树立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并为之艰苦奋斗、有所作为,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自觉的结合在一起。
四、整合教学内容、教法,拓展内容,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行《思想品德》教材特点之一是涉及的内容广泛,教材对涉及内容介绍简单。虽然教材中插有“相关链接”、阅读材料、图片,但学生要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将其应运于生活实际,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需要;整合相邻学科内容,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应运能力。例如,在学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问题时,涉及到中国近代历史有关内容;在学习“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涉及到法律和地理等方面的内容等。如果教师不善于整合相邻学科知识,那么,学生可能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要应运于生活实际很困难。另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把多种教学方法加以整合,形成新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具有可行性。
五、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是为了服务学生,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因此,教学中一定要使教学内容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同学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扮演好角色、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的目标。例如,在讲“依法参与政治生活”这一节时,结合前面学过的“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针对在洮坪乡某些个人、集体无证采矿,造成森林大面积毁坏、矿渣堆积成山、河流和地下水污染,要求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件事对生态环境和矿区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什么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对此事可通过那些渠道来行使我们的建议权和监督权。每位同学积极参与,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各小组选择了准备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的渠道。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使学生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体验到自己是国家的小主人。
富源县后所镇中学 牛丽芳
2017年5月10日
第五篇: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旨在引起学习物理的师生间互感互动的系统活动。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物理素质的提高,就要及时关注和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映,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和行为状态。因此,讲究课堂教学策略,是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226-01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就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谈谈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一对矛盾,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的发挥。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告诉我们,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学校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和教育要求,都是外部的客观的东西,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而言都是外因。这些外部的影响,只有通过主体的积极“吸收”,即内化,才能转化为主体内部稳定的特征。学生素质的形成过程是知识、技能、道德观念内化的过程,如果不调动学生主体内部的积极性,这个“内化”就不可能实现。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这个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进行的“我要学”。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主动性与积极性是与兴趣密切相关的,只有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实施:
1、创设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方法,各种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也是使学生积极有效参加教学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模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并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多媒体把他们带到了一个更新奇有趣的世界,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注重实验教学,培育学生浓厚的物理探究兴趣,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上物理课不做实验,课堂就缺少生动性,就没有吸引力,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更体现不了素质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以实验为主,认真组织教学,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了解并研究学生,因材施教
学生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老师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对于成绩都好的学生,一般只在具体问题上给与指导,并适当增大训练难度,提出新问题以保持他们学习物理的持久热情,如单独给这批学生布置作业外的“每日一题”,要求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鼓励他们创新方法。对于学习态度端正、勤奋,但成绩一般的学生,一般侧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定期检查他们的学习笔记,按章进行“好题妙解”例题讲解,增强对概念的领悟,以此帮助他们拓宽解题思路。对于智力较好,但随意性强,学习不努力的学生,着重在学习品质上对他们进行教育、调整,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负责完成某项任务,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培养其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态度,如吸收他们参加课外的科技劳动,在实验课上进行物理实验的表演等。对于少数学习和表现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一般采用不刺激,低要求,慢教化的策略。
四、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结合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要及时进行系统复习,梳理成知识网络,进行单元复习,专题复习等巩固知识。形式上,可以采取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点评,解惑答疑和学习竞赛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复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复习质量和效率。
习题教学有助于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既要吸取以往习题教学的经验,还应积极改进习题教学。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习题,以发挥习题的巩固记忆,深化理解,整理归纳 和综合运用知识等的功能。在重视基础题的同时,还应设一些开放题与实践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程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习题能形成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思考问题,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如“如何区分食盐水和蒸馏水?”“如何鉴定中学生体育金牌”等。这类习题具有较大的开放度,能使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合理的答案。习题的数量应适当,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还要有一定的梯度。应避免出现“难”“偏”“怪”现象,用最少的习题量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在讲解上要注重引导和点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留给学生较充足的时间思考,不要一言堂,让学生多说 多写,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的来讲,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还有很多急待研究的问题,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下大决心,出大力气挖掘,总结更多的经验,才能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希望有更多的教师行动起来,一起为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做贡献,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