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设问的研究》自我鉴定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设问的研究》自我鉴定
莱阳市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思想品德课题组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设问的研究》是柏林庄中学精心设置的莱阳市课题,根据课题组成员近一年的精心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本课题的研究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出发,力求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此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同时也为农村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寻找一条发展模式。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立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课题通过研究与实验,解决思品课上学生主动性不强,知行脱节的问题,使学生在活动课中真正把教材中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观念具体化,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锻炼和培养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行的统一。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的教师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课题实验与新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将实验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新课程改革实践,再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纳入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研究。通过课题实验拉动新课改,通过新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二是理论研究与科学决策相结合,把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决策依据,以科学决策促使课题实验的不断深化,推动课改进程。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做到了的“六个落实”,即:指导教师落实、时间落实、活动落实、管理落实、交流展示成果落实、评价落实。这些基本经验在学校发生了重大影响,该项成果已在我校全面推广。
通过开展有效设问的实践与研究,试验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了四大转变:即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观和教本观的转变;人才观的转变。
2013.9
第二篇:如何让课堂设问更加有效
如何让课堂设问更加有效
课堂设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能善于设问。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设问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方面:
一、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设问。设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在设问时能神态要自然安祥,以亲切的眼神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但是,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也许,学生思维正确,也许学生思维出错,无论怎样的答案,教师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指责和嘲笑,而是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另外,设问的面要宽,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这样,可以调动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只有创设出一个自由驰骋、宽松自如的氛围,才能使师生间情感交流畅通,才能消除学生的诸多心理障碍,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设计的问题要富有思考性,要新奇、巧妙、有趣。这样设计的问题有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设计的问题,像一根魔术棒,吸引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三、课堂设问要积极评价。设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设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在整个设问的过程中,对回答好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
四、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处设问,引发深思。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更应考虑如何步步引导学生把思维指向问题的关键和重点,指导学生架设一座从未知到知的桥梁。在重点处设问,一方面可引起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理解得更深刻。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要精心设计恰当适时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就能真正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会出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
.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发布:高玉贤
时间:2011-1-14 20:37:23 来源:宁夏教研网
点击:
1370 讨论: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执笔人: 石嘴山市师资培训中心 高玉贤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新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必须将学生的课本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将现实生活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但深入课堂的教学实践,我们惊喜于课堂诸多变化的同时也深感教学中的种种困惑所在。一是从教的角度看,教学内容无序,逻辑思路不清;课堂活动有余,生成不足;教学平面化,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二是从评价的方式来看,宁夏的中考思想品德学科的考试形式从闭卷到半开卷再到开卷,已从强调掌握知识转变为凸显思想性、增强实践性和开放性,再现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理念。但近两年石嘴山全市考试成绩调研表明,总分70分,学生平均分约为46分,分数整体维持一个水平,教学效果不明显,总体成绩提升不大,并且学生层次水平差别明显,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思想不重视;也可能是学生提取信息、运用知识迁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科素养欠缺,这也必然影响高中阶段的政治课学习。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深感从理性的角度和事实出发,对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有效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实属必要。
(二)本课题研究思路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拟在观察思品课堂教师教学行为、学生课堂表现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师生互动低效等原因,找寻相应的策略,彰显思想品德学科的育人价值,提高教学效益。具体而言:
1、通过当前课堂教学现状的观察,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思品课有效教学的特征,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2、通过探讨思想品德学科特点、教材资源整合和利用,解决教师只“教教材”的问题,引导教师用“用教材教”;转变教师的观念,追求“用活教材”,力促教师将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经验融入到教材的再加工和创造中,避免课堂教学随意、模糊和照本宣科的现象。
3、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策略的研究,探讨在学生主体视域下的教师指导行为策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衔接好初中思品课与高中思政课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理论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避免空洞的说教导致德育低效。
4、通过对教学评价的分析与探讨,促发教师提升教学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参与课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基于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评价,再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思品学科教学中有效评价,丰富有效教学理论在具体学科教学方面的研究,也拓展教育评价的理论。
本课题研究,探讨新课程改革深入背景下思品课的有效教学策略,即是对新课程改革成效的检验,又是贯彻“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本研究遵循从点到面,从经验到理论的提升力求为一线教师提供现实指导,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全市思品课教学质量。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崔允漷)有效教学:就是有效实现学生进步和长远发展的教学。(这种发展是基于最近发展区基础上的,如:知识是否从无到有;技能从低到高获得提升;是否喜欢你这堂课,情感态度是否生成了;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这其中最有意义的价值在于学生是否有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策略,它表现为教学者为提高教学效益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行为方式。具体落实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阶段。
四、研究目标及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较为突出的照搬教材、或过于关注活动忽视学习的问题;通过创设开发课程资源、特别是生活化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质量。
1、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行为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2、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3、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过程中师生有效互动策略研究
4、思想品德学科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与分析
五、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研究范围:市二中 市十五中 市七中 市八中 对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思想品德学科教学
六、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课题实施启动以前,学习相关理论、借鉴吸取有益的做法和观点,指导本课题研究。
2.调查法:在课题研究的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了解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及教学效果的达成度,为研究的持续推进提供事实性的依据和参照。
3.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
4.比较法;在课题的推进中通过学生学业成绩的统计与评价分析,印证课题实施的前后效果,比较得失,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七、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和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是相互关联的,我们要在相互关联中考虑所有教学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所可能采取的形式和方法。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别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系统特征和具体的教学条件,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依据地选择的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媒体工具经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提倡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中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3、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认为在学习一种新知识时,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先行组织者引领下,尝试运用其既有的先备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吸收新知识,最后纳入他的认知结构中,成为他自己的知识。并且学生经由接受学习的历程,也并非全是主动的, 要靠教师的教学技巧予以促成。他认为: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是否建立了联系;学生认识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同化,从而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旧知识也因得到了修饰而获得新的知识。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及预期成果
本课题拟用三年时间完成,即2010年7月——2013年7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1.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
组建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观察、反思总结我市目前课堂教学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 学习有效教学及相关教学理论著作、结合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要求,探讨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制定和论证课题实施方案,论证课题价值和可行性,确定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撰写开题报告。
2.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
(1)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分类指导工作,围绕课题研究内容1,收集原始材料;
(2)围绕课题研究内容2,组织教师学习思品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思品课教材的有效整合和实施策略,归结有效的做法;
(3)围绕课题研究内容3,通过观课、议课、评课活动,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师指导行为的有效性,归结具体流程与做法,上升为理论与实践指导、推广应用。(研究重点)
(4)围绕课题研究内容4,通过课堂的观察、学生的学业成绩等,追踪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验证课题研究的效果。
成果:教材分析与建议;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与反思(课堂实录)、教学论文;学生学业成绩的追踪与统计分析;阶段性总结报告
3.课题总结阶段(2013年1月-6月)
(1)整理课题研究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
(2)深入分析研究,撰写结题报告,汇总课题的研究成果。(3)申请结题,组织课题组成员上公开课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九、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外部条件 有效教学是教学过程的永远的诉求,国内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既有理论的探讨,也有实践的实施,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翔实的资料和经验借鉴。从我市初中学校来看,正在推进区域课题《开展教学模式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课题,在学习洋思教学模式中,他们也感受到思品教学中的困惑与不足,迫切需要解决,这些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2、内部条件
该项课题得到石嘴山市师资培训中心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支持。专家指导组: 王少元 祁和平
课题负责人:高玉贤 负责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以及课题组各个阶段的理论学习及教学指导
课题组主要成员:
唐玉红 主持市级规划课题《如何上好政治学科活动课》已结题;曾在07年全国首届思想品德说课活动中获二等奖。负责二中的课堂教学观察、教学指导、教学案例的搜集、学生学业成绩统计;
李东梅 2008、2009、2010连续三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2008年录像课《人生难免有挫折》被评为自治区二等奖;负责十五中的课堂教学观察、教学指导、教学案例的搜集、学生学业成绩统计;
丁红梅 研究成果《网络对青少年的利弊分析及对策》2006年获国家级学术成果一等奖;论文《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三维目标达成的解读与反思》2007年获获自治区教育厅论文二等奖、石嘴山市一等奖;2010年获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负责十七中的课堂教学观察、教学指导、教学案例的搜集、学生学业成绩统计;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发展上获得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因此,要全面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完成一次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保证课堂教学信息的顺利传递,才能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顺利搭建起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所接纳和内化为知识。
一、激发兴趣,引发动力,积极参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有兴趣去读、去学,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氛围营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以说,人们在心理上往往趋向于轻松愉快而躲避紧张压力。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潜能。因此,老师要改变思想观念,转换角色,从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切为了学生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援助者,学会热爱、尊
重学生,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营造宽松的、愉快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
2.图片展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效。因此,在每堂课之前都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奋状态。比如说,可以进行图片展示。
二、注重教师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道德。情感由政治和思想品德组成,不仅仅依赖于显性课程设计的渗透,更有赖于思想品德课堂教育方法的良好运用。思想品德课程强调的是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政治素养的培养,在教育过程当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分析和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陶冶学生健康的情操。情感的形成需要适当的情景烘托,人类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当中迸发的,这种感情或激动或悲伤或愉快或沮丧,是不受大脑支配的,全部有赖于当时所处的环境。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自身的情操和自身的道德品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会在不自觉中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当教师表现出的是高尚的思想品德时,学生自然受到感染,这种非课堂式教学起的作用往往比课堂讲课的作用更大,学生从中受到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更加透彻和切合实际。
三、巧设疑,妙导思。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先导,它可以引起积极的思维,使课堂“神动”。然而,问题的设置和思考时间直接影响课堂的有效性。问题过多,学生疲于回答,不愿思考,思考问题的时间过短,不能激发学生深度思考,问题的提出没有实际意义,教师自问自答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具体内容提出解决本课重难点的“好的问题”,提出“好的问题”之后,让学生思考问题,根据问题本身的难易度确定学生思考时间的长短。“问题提出”和“时间控制”是教学效能测评的两大要素,问题提出的好,问题的量适度,则教学效率高,课堂教学的提问以学生思考3—5分钟为宜。
四、师生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充满快乐与成功的体验,这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诚地与学生交流与沟通,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实践。为达到这个目的,我的做法是:先指导学生预习,即针对本节课的目标、重点、难点,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包括教材与课外材料的整理),使学生有的放矢地预习。搞好预习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然后,由学生汇报预习情况,师生合作归纳提炼出问题。最后,合作学习,即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充分发挥群体互补优势,在合作讨论中感受成功与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相关生活常识,但是对于生活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思想品德课程应该为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所以,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方式,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亲近社会,提高社会生活能力,为今后打下基础。
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通过新闻调查、模拟法庭、辩论会等活动,开展情境教学。在活动中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人的意识、情绪和思维是受他所处的环境影响的,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可以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实物、画面、音乐等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出与教学要求相吻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参与、去感悟、去理解、去体验,从而进一步增强趣味性,提高实效性。
以上是我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部分心得体会。总之,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又是学生生活的方式之一。课堂教学应贯彻生活化原则,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活动,以体验生活的方式最终达到指导学生生活的目的。在思想道德课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增强思想品德教学效果。
第五篇: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的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的反思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教研室包双连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旗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扎实展开新课程有效教学实验研究。广大中小学教师,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取得了很多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实验研究、经验与成果。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研员,在有效教学实践中,我与广大基层教师一起成长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感受颇深。
一、关于教师的培训学习和教研活动的体会
‚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首先得是‘有效老师’‛。也就是说教师要拥有有效教学的思维、理念,要掌握许多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这就需要有一个不断学习和教学实践的过程。‚有效教师‛是发展、成长起来的,而不是短时间能‚造‛出来的。因此,用更多的时间自己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多与同行交流,多借鉴优秀、成功的教学经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有效教学,勇于承担教改的责任,力争当一名‚有效教师‛。
二、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进一步思考和认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课程,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具有很大的德育功能。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能发挥它的首要地位作用(德育功能),能否实现‚三维‛目标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这
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实现课程目标,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实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如何。‛思想品德课程综合性相当大,决定了其课程目标内容丰富、导向多样,但其主任务是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最终目标是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好公民奠定基础。在分类目标知识的学习、传播,能力的培养、锻炼,情感的体会、发展及价值观的引领、生成,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互相作用和转化。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最重要的,是三维目标中的主导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主导目标呢?‚在课堂上,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达到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通过自主学习,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观点及其相对应的基本材料、事实的基础上,重点对课文中的活动探究和实际生活中的有关这方面的真实情境(如重大时事政治、热点问题等)展开对话讨论、分析应用、反馈评价等,来完成三维目标的实现。同时我们知道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内课外相接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有效课堂要延伸、拓展到课外,回归生活,‚知行合一‛,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才‚有效‛,三维目标才最终实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和社会实践。内容上可以按主题模块方式进行;组织形成式可按全班、自愿、分组、分点等方式行动;方法有:劳动、宣传、搜集、访谈、调查、建议、倡议等等。
三、关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初中思想品德是以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的课程。其内容、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真实学习情境,还知识的本来面目,是抽象的只是具体化、感性化,让学生身临其境中学会知识、获得能力,学会在感受、体验中认识世界,丰富人生经历‛。要面向丰富多彩、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恰当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做会有以下几点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拓展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和更新知识内容;提高理解、分析和辨别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逐渐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联系生活实际,首先要联系学生个体实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个性差异(心里、性格、身体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智差‛、‚能差‛、‚势差‛的学生给予关爱和帮助,创造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使之有信心地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相互帮助、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其次,要联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学校的历史文化淀积、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文明户等等,一定要恰当地、经常地运用到教学中来,才能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才能使课堂更加有效。再次,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这一点尤其重要。由于不同版本的思想品德教科书相对稳定,造成教材中的资料、数据、事实、人物事例等相对陈旧,‚过时‛。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取得进步;同时,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时期,信息化、价值观多元化、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出现,某些方面改革阻力依然很大等等。这对于思想品德教学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以上几点,是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和教研过程中的思考和体会。相信,只要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努力实践、相互交流,共同总结,一起反思,就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起来,就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能成为一名‚有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