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巧妙设问,课堂增色
巧妙设问,课堂增色
柴霞
【摘 要】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思辨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了解学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课堂提问是手段更是艺术,教师要巧妙设问,才能事半功倍,使课堂增色。
【关键词】提问;课堂;问题;激发;引导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达成思品教育的目标,从而使课堂生动活泼,巧妙设问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一、提问的作用。
课堂提问可以说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教学矛盾的一把“钥匙”。提问可以通过师生相互作用,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能使教师了解学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具体的作用如下:
1、提问有利于把握课堂节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充满了大道理。学生单纯地阅读教材,听老师讲解很容易产生倦怠,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适时的提问,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创设出有效地教学情境,达到以问置疑,以问求思的目的。
2、提问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增进对学情的了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提问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问,可以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和表达。在师生的问答中,既让学生认识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教师了解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同时也增进了双方的情感交流。
3、提问有利于调整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走神时,在学生自满时,在学生急于求成时,适时的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振学生的思想,更是激发兴趣,调节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好方法。
4、提问有利于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其思辨能力。
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会陷入紧张的思考,然后面临组织语言表述的情境。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性,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
二、提问的内容。
首先,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学情即学生的认知程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比如,学习“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时,我们可以以伽利略的比萨斜塔试验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明确对固有知识的质疑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因此教育学生在学习中要善于质疑,才能有所发现。
其次,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意义 ,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考价值,又要难度适中 ,使学生“跳一跳,搞得到”。比如学习改革开放一节时,针对改革开放的意义,我们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从而让学生回顾历史,通过历史的对比产生印象,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提问,围绕中心和学生的难点,有的放矢,有利于唤起学生思考、想象,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领会所学道理。
再次,提问的问题要简明、生动、有吸引力 ,且能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的放矢,避免那种少数优生频频发言 ,大多数学生闷闷而坐的状况出现。例如,学习“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一节时,可以提出问题:“你所知道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比如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以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内容为题,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达到预期的效果了。
三、提问的方式。
1、教师的提问要目标明确。
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也要难易适度。所提问题应围绕所学理论又要切合实际。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经过积极的思考之后,引起和促进学生的思维,从而解决问题。
2、教师的提问要新颖。
设问要明确具体,又富有趣味。既要“放”,又要“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的提问要灵活。
提问应是多层次、多角度,努力做到一题多问,并深入浅出。可以从时政热点入手去提问,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情境入手,可以以诗词为提问背景,也可以从知识的关键点去提问。
4、教师的提问应循序渐进。
教师的提问应步步深入,前后衔接,引导学生联想拓展,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探究,最终理解深化所学知识。
四、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提问要把握好时机。
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在课堂气氛沉闷时抛出问题,会“于无声处起波澜”,让学生兴奋起来;在学生浮夸松懈时点出问题,则会“一语惊醒梦中人”,让学生聚精会神专注起来。问题的出示必须适时恰当,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
2、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因题施问”即:有难度的问题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容易的问题则叫学习差的学生回答,也有些问题叫中等的学生回答。可以有针对性的点名提问,也可面向全体学生泛问,这样才会创设出平等宽松的氛围,给每个学生进步的机会,从而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3、提问要善于赏识激励。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表现出期待和信任,在倾听回答时要专注。对回答的好的学生要给予赞扬,对回答差的或错的同学要予以点播和纠正,同时更要给予鼓励。“严厉的鞭策不能使马儿奔跑半步,温柔的一吻足以使它飞驰百里。” 教师要善于赏识激励,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总之,如教育家林·G·卡尔汉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善于提问是手段更是艺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提问这一教学手段,巧妙设疑,才能事半功倍,使课堂增色。
*【作者简介】柴霞,山东省沂源县历山中学教师,中教一级(山东 沂源 256100)
第二篇:学习《最近发展区》理论,巧妙设问,提高思品课堂实效
学习《最近发展区》理论,巧妙设问,提高思品课堂实效
85中
陈翠敏
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为问题能引起认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课堂提问既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获取准确的反馈信息,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创造性,课堂因提问而精彩。如何才能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构建有效课堂呢?我来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把握恰当的深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面临问题情境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必然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效果。解决问题中的失败和错误,会引起苦恼、气馁等不良情绪,可能阻碍进一步的智力活动;而当人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这种积极的情感能够激励人给自己提出新的更加复杂的任务,并满怀信心地去着手解决新问题。鉴于此,思品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握好问题的深度,既不能简单肤浅,也不能深奥怪僻。如果过深,逻辑关系不明,没法整体理解,容易使学生无从下手或望而生畏,结果要么答非所问,偏离教学内容,收不到效果,要么造成寂然冷场僵局,挫伤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达不到教学目的;如果过于简单,只需回答“是”与“不是”或从书上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则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无助于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徒然浪费教学时间,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应答的兴趣而降低学习兴趣。因此,思品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难易适度、繁简适当。问题的提出应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设问,答域在学生最近知识发展区里面。注意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即所谓的“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太难太繁,超越了最近的知识发展区,学生无从思考、推导;太易太简,也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总之,问题深度把握要恰当,才能推动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设置合理的梯度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突然抛出的问题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因难而退,就无法起到设疑激思的作用,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课堂提问只有具有合理的梯度和层次,才能有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这就是说,善于提问的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能注重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实际能力的转化。思想品德学科要求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复杂问题、抽象问题合理肢解,深题浅问,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小问题,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或由易到难,或由外到内,或由现象而本质,或由特殊而一般。
设问时只有进行适当的梯度设计与调整,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之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一步步地透过现象挖掘到事物的本质,深刻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达到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目的。
三、注意提问对象的广度 提问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应该着眼于全班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共同提高。也就是说,设计提问,既要考虑成绩优秀的学生,又要兼顾中差学生。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存在这样的倾向:倾向于叫自己认为优秀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几乎不叫落后者回答。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因为这些老师心目中的优秀生的回答正确率较高,便于教学顺利进行;而学困生在回答问题时容易出现迟疑、抓不住要害甚至错误等情况而使教学进程中断,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二是在教学中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只关注优秀生的参与,而忽视了困难生。教师这样做的后果是课堂最终成为优秀生表演的舞台,而学困生则变成了课堂活动的旁观者,没有参与回答的机会,并因此导致他们分心,对课堂教学活动丧失兴趣和热情,甚至出现捣乱行为,最终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广度,尽可能给所有学生平等回答的机会。为此,教师可以把提问适当地分为普及和提高两个类型。对学习困难者,尽量让他们回答简单题并及时鼓励,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优秀生则让他们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题,以满足他们能力提高的需要。那种一味让少数“尖子生”享受回答问题“专利权”的偏向,难免会引起众多学生的反感,甚至抱有不合作的“抗议”态度。作为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要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度”,合理设问,找到每个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善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第三篇:巧妙“设问”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巧妙“设问”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宁陕县贾营小学
贾家安
在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提问设计巧妙能够引出需要着重解决的词句及内容,同时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避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成功的提问应在启发性上下功夫,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得的时候,教师用巧妙的提问,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和寻求答案的途径。那么,怎样的设问才算巧妙呢?
在教学实际中,一般可以紧扣文章中心,在文章的重点、关键处提问,也可以在画龙点睛处、内容储蓄处、潜在的联系处,以及某些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的地方提问,还可以从能激发学生想象及创造性思维处提问。总之,教师要找准切入口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为了引出文章的重点内容,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1.周瑜佩服诸葛亮的什么?2.那些内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3.诸葛亮的每一步安排各有什么目的?等等。提出这些问题充分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同时,思维活动经过不断地引导和评价而螺旋上升,从而达到理解文章和训练思维的目的。
“提问”设计巧妙,有利于学生的出阿哥造性思维的发展,想象
能力的培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离开了想象,既难以理解课文内容,有难以发展语文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而“提问”的精当又有助于想象力的发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又例如我在教学《穷人》一文时,结合课后训练:“合理的想象”设问:当桑娜看到邻居西蒙死后,苍白僵硬的手要抓住什么似的,同学们想象一下,西蒙可能抓到什么?在师生共同讨论时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根据当时的情况合理的开展想象,学生想到了可能那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身上给孩子最后的爱,而孩子全然不知今后的命运,从而体会到死者悲惨、生者可怜,引起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就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实践看,“提问”是一个有思考价值的课题,它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又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在以阅读为主的语文教学中,阅读训练的核心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巧妙地设计提问,将学生的思维训练落到实处,以达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第四篇:浅谈数学课堂设问
浅谈数学课堂设问
渠县琅琊中学
赵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不仅是一种久用不衰的教学艺术,而且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带领学生探索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设问”,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手段,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设问”就是向学生提供一种“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它能引领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能开启心志,培养思维,是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的开端。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诗云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他把“设问”的艺术给予了总结,赋予了生动有趣的概括,同时也给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的设问艺术?
首先,课堂设问方案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课堂设问的接受性。课堂设问应该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引起他们积极思考的问题。换而言之,课堂设问必须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
课堂设问的层次性。课堂设问应该紧密配合本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按照教学内容的讲授顺序,依次提出问题。切忌离开教学任务的完成,提出与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没有什么关联的问题,或将问题不分主次,不按先后,杂乱无章地提出。
课堂设问的准确性。问题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数学对象等必须准确无误,由问题所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应该是清楚明白的,从而使该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设定一个可以把握的空间和范围。
其次,课堂设问要面向全体、分层递进、用词明确。1.面向全体:
教室里不应有被遗忘的角落,教师的设问应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设问只是针对部分学生,而忽略了另一部分的学生,那么问题的有效性就值得商讨,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就值得怀疑。
2.分层递进: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就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教师应该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分层次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要设置由低到高六个层次水平的问题。一般把回忆、识别水平的提问和理解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差和稍差的学生回答;把应用性水平的提问和分析水平的提问交给中等和中上水平的学生回答;把综合水平的提问和评价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这样设问的对象既是面向全体,又能选择不同的回答对象,使各个类型的学生得到思辨的机会。设问应该以什么水平为基础呢?通过教学实践,感觉应以班级中等和中上等学生水平为基础,这样既能维持高水平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问题导入新课,“为了要考察一批数据的整体情况,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处理数据?”学生反映迅速“可以计算它们的平均数”,这样教学就顺利展开。而另一堂是下午第三节,同样的问题问下去,由于他们上节课体育课刚进行800米考试,学生心情比较浮燥,所以毫无反映,出现冷场。课后反思,当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立刻改变设问方式,也许可以这样去问:“同学们,刚才你们进行了800米测试,成绩怎么样啊?”当他们七嘴八舌报上成绩以后,我再问:“如果老师想知道哪个组同学的整体成绩比较好,我们应该怎样来比较?”也许这样的设问更容易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新课的导入更加巧妙。所以教学实际要求教师要及时调整设问的方式,既要求教师具有设问机智,也要求教师能在备课时设计多种不同的设问方式,使调整更具有前瞻性。
最后,课堂设问要适时适量、掌控节拍、及时反馈。1.适时适量:
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根据课时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同时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质问。而当问题提出以后,“不愤不起,不悱不发”,教师要掌握时机,不到学生内心烦闷,想学学不会,想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教育他。所以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开始,巧妙设问,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在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一节内容时,设计这样的导入:首先设问“喜欢打篮球吗?”、“平时看NBA吗?”、“知道姚明吗?”、“你们认为他打球打得好吗?”,这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特别是一些平时上课一言不发的“后排男孩”,他们这时有了发言权,班级里七嘴八舌,气氛宽松,大部分学生回答说“姚明篮球打得很好”,也有部分学生唱反调;这时我就及时设问“你们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吗?”、“你打算如何来证明?”,在让学生阐述了一些理由后,我就给出了姚明在03-04赛季25场比赛的得分与篮板球的数据,同时也给出了奥尼尔、加索儿这两个顶级中锋的相应数据,提问:“你们能够用这些数据来说明你们的观点吗?”。通过这样的一系列设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后排男孩”立刻开展了讨论并主动地动笔计算平均数,甚至他们提到了“得分的稳定性”,为以后学习“方差”埋下了伏笔。另外,教师可以在学生们都陷入困境以“问”代启,指点迷径,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的愉悦;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设问,可以借“问”提醒,于不经意间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重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把握设问时机的同时,教师要关注问题的数量。太多的设问,甚至“一问到底”,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问答流于形式。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设计了大量问题,教师声声问,学生急急答,其表面热闹,其实学生缺少探究的时间,他们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太少的设问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学生如果沦为配角或者成为观众,就会失去思辨的机会。
2.掌控节拍:
节拍是指“设问”的表现方法,有时是一次性呈现所有的问题群,同时保证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有时是一问一答接一问一答,分层次慢慢深入,留给学生的时间较短;有时是严谨周密,有时是轻松幽默,掌控好不同问题的表现方法,可以使教学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思维动力,减轻学生因为连续思考产生的疲劳感。
节拍也指在“问”与“答”之间要有适当的间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个“缓冲”的
第五篇:拓展训练为体育课堂增色
探索《体育》课堂引进拓展训练教学模式的思考
仁怀市周林学校:赵集荣 拓展训练的本质是一种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模式,学生通过一定的动态活动,经过自身的实践和体验过程,使心理品质和综合素质得到完善与提高的一个过程。找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课堂的最佳切入点,将是对小学传统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对新《体育》课程改革的一次飞跃。它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增强了体育课的实用性、趣味性,也拓宽了体育课的功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了拓展训练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使学生的课堂教学与学校课外活动、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新课程标准所要达到教学目标和所要完成的任务是极其吻合的。为此本文对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中的可操作依据、课程模式的整合、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力求提出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拓展教学模式。这种拓展训练的教学理念对体育课堂进行了设计和构想,供同行参考,权当抛砖引玉,望批评指正。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注入拓展训练的可操作依据
《体育》课程急需探求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型。经过笔者参加几次拓展训练及上课过程中的思考后发现体育课堂教学与拓展训练存在着一定的相融性,这为拓展训练进入体育课堂奠定了良好的理论依据。一方面,拓展训练的项目较好的融合了仅限于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跨越等基本内容,另一方面,在课堂内进行的拓展训练项目,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堂内容,是体育教学课程的拓展,是顺应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有利补充。
1、《体育》课堂教学与拓展训练的目的相同。拓展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们的综合素质,实现“超越自我,熔炼团队、提升个人或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能
力”的目的。《体育》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两者从根本目的上来说是一致的。
2、《体育》课堂教学与拓展训练的培训手段和方法与体育教学一致。拓展训练将培训内容渗透到参与者的体验中,从学员在面临挑战时的本能和最现实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表现人手,完成最深刻的观念转变和形成更好的行动方案。通过体验式学习形成新的行为品质;同样,《体育》课堂教学也是通过反复练习,完成技能的学习和体育相关意志品质的培养。
3、《体育》课堂教学和拓展训练运用的原理和途径相似。
二者都是利用这一原理,拓展训练设计特定的情景让学员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从而培养在社会中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心理素质。这与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比赛雷同。两者在内容安排上都遵循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负荷到高负荷的运动科学规律。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两者在课程理念、适应群体、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内容安排规律方面的相似性为拓展训练进入学校体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通过对我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同意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占83.5%;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团队精神占81.2.%;拓展训练游戏与体育相结合能增强对体育的兴趣占91.2%。可见小学生是比较认同通过拓展训练的方式来提高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并能增强对体育的兴趣。
因此,拓展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充分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在分享环节中,学员既可以是表扬、批评自己,也可以表扬批评同伴;既可以是谈某个环节的感受,也可以谈整个项目的体验。这不仅可以强化对自身的认识,也可以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理解他人,赞扬他人的良好品质。最后由指导教师将学生的整体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课程模式的整合1、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体育与技能的传递都是单向的,学生、教师的主次地位颠倒,不符合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而拓展训练以活动为途径、以学员为中心,为学员创造难忘的学习体验;通过对体验的反思,使体验者超越体验本身;因此,我们在设计体育课程教学时,需从原来的竞技体育项目理念圈子里跳出来。拓展训练项目可以提供给我们很好的借鉴,我们也可以将拓展训练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结合,2、引入在体育课上易于开展的拓展训练项目。如:拓展游戏所具有的趣味性,充分利用了青少年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用一个个趣味性小游戏启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课的趣味性。正如学生所说:“比赛的结果从来没有想过是行还是不行,只觉得是一种挑战,而这种挑战与生活中的挑战感觉差不多,内容丰富的运动会就象内容丰富的生活。”拓展训练等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使学生适应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通过意志的磨练为身心健康和体质健康打下基础,实现身心与社会的融合。如果在我们的学生运动会中引进男女迎面接力、托球跑、步调一致、三人绑腿跑等这些项目,学生肯定会乐此不疲,举双手欢迎。他们肯定会说:“让我们把生活中的各种动作结合在一起了,又有智慧、又有体力,不像以前的运动会就是跑步、跳远、投铅球,真正成为学生的盛会。
3、传统的体育教学把理论与实践学习割裂开来,教师只是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造成不同的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效果大不相同。而拓展训练强调的是把知识信息融人拓展项目中,“在体验中学”带给学生的是亲身的感受,激发的是实实在在的学习行动,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学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导演”,学生才是“演员”。教师只用15%的“导”为学生提供条件、创造环境、指明方向,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加85%的“演”——思考、计划、体验、分享回顾、迁移、提升,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参与。
三、体育教学融入拓展训练注入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拓展训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拓展训练教学多采用小班化教学,每次培训学生人数以15~20人为宜,才能保证较好的培训效果。因此,在中、小学中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体育教师的数量不可能满足开课的需要。(2)拓展训练需要相对较长的授课时间(一般为l~2天),这样才能保证连续不断的项目刺激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悟”,这样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而现行的中、小学体育课时间一般为40分钟,导致培训特别是反思阶段匆匆流逝,影响反思提升的效果。(3)拓展训练项目虽对改善学员心理素质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很大帮助,但对身体素质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是让学生感受到身体锻炼的重要性,获得参加体育锻炼的急迫感和欲望。(4)安全问题是拓展训练进入中、小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要提高挑战性、降低危险性,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安全的、能够达到万无一失的安全保障系统,为整个拓展训练提供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