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明文,设问
篇一:说明文的答题技巧
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和策略
一、说明文的类型:
从说明的对象分:事物或事理说明文 ;从说明的语言分:生动或平实说明文
【注: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二、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三、说明方法:(说明方法1分;说明方法作用1分;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点1分)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⑦.画图表: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通俗易懂解释了对事物的特征/事理。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⑩.引资料:更具体、更充实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四、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①.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②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
③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五、说明文的结构形式有:①“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②并列式、③递进式等。
六、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七、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答:“××”一词是....意思,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准确。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格式: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格式: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
(4)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1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八、说明文文段的作用:
(一)标题的作用:
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有些题目只有说明对象),揭示说明内容。
2、表达上:运用了xx的修辞方法,××地写出了说明对象的××的特征(具体分析其作用。)
基本格式:题目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以此为题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吸引读者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新颖、别致。
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词语、符号)设置悬念。
话题新鲜奇特,超出人们认知常识。
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比如“低碳生活”“世博会”等。? 注意事项:
① 一篇文章的标题不一定能涵盖所有这四个作用,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切记不
要盲目罗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 答题时,不要只简单地罗列四句作用,而应该联系具体的说明内容,以及标
题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否则只有空洞的套话,会导致严重失分。
? 《让脚告诉你》:题目的作用:
①内容上:表明了说明对象——脚语,说明脚能够真实反映人的心理性格等;揭示说明内容。②表达上:“让脚告诉你”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 《今天你低碳了吗》:题目的作用:
①内容上,“今天你低碳了吗” 的询问语气,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低碳生活;倡导人们践行低碳生活,揭示说明内容。②表达上,用询问的语气设(二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xxx的说明。③ 阅读心理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例如:《森林中的绅士》中首段的作用:
据说北美洲的森林中有一种“得天独厚”的野兽,这就是豪猪,这是“森林中的绅士。
答题格式:运用比喻,把豪猪比作“森林中的绅士”,引出说明对象豪猪,概括
篇二:说明文基础知识
说明文基础知识
一、说明文的定义
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根本任务,以解释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文体。
二、说明文的四大要素
说明对象 说明特征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一)、说明对象:(1)具体事物(称为事物说明文)(2)抽象的事物(称为事理说明文)
(二)、说明特征:
就是这一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也就是这一事物的个性、特殊性。
(三)、说明方法: 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引用、举例子、打比方
1、下定义说明方法
(1)概念:用简洁、准确、科学的语言概括地介绍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方法就是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2)注意事项:①下定义不能用比喻句和否定句,一般用陈述句。
明对象的属性,找出说明对象的特点。③下定义时,语言简洁、明了。
2、作诠释说明方法
(1)概念:就是对说明对象作一些解释说明。
(2)作诠释与下定义的区别:下定义在语言、句式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必须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作诠释比下定义要自由灵活,它不要求完整的揭示事物的全部本质特征。
注:区分作诠释与下定义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大部分适应,不是所有都行)
3、列数字说明方法
(1)概念:运用具体数据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2)作用(好处):数字具有科学性、权威性。使说明更简明、精确、具体、更有说服力。
4、分类别说明方法
(1)概念:将所要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范围和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和方面,一类一类地进行说②下定义时,应认识清楚说
明的方法。
(2)注意事项:科学的分类要做到正确、对等、包举(详见书上184页)
(3)作用(好处):眉目清楚、条理分明。
5、作比较说明方法
(1)概念:运用不同的事物之间(横比),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纵比)、不同方面之间的比较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2)分类: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3)作用(好处):更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
6、画图表说明方法
(1)概念:运用表格,图形来直观明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2)分类:图和表
(3)作用(好处):①图的作用:可以把较为抽象或者复杂的说明对象直观化或形象化。
②表的作用:使复杂的内容表达得简明、清晰。
7、举例子说明方法
(1)概念: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2)作用(好处):更直接有效的说明事物或事理,有较强的说服力。
8、打比方说明方法
(1)概念: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说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2)作用(好处)使说明事物或事理形象化,使其通俗易懂。
9、引用(也称为引资料)说明方法
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诗词等。
10、摹状貌说明方法
是描摹事物的形状和外貌,使人感受形状更为形象,具体。
(四)、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程序顺序(少见,了解即可))
1、时间顺序:
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目的的说明文,经常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说明。
一般来说,对事物的历史沿革、人物的生平经历、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的介绍都采用时间顺序。或从古到今、由今到古、从起源到发展。从萌发到成长??
2、空间顺序:
以介绍建筑物的外形、内部结构、建筑群的相互关系,自然风光,物品构造的说明文可采用空间顺序。从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或物品构成部分的组合依次说明,或上至下、或下到上、或外到内、或内到外、或远及近、或由前到后??
3、逻辑顺序:
用于说明事理说明文。是按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由层次的说明。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从整体到部分。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地先介绍全桥,再介绍大拱、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
(2)从原因到结果。如《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
(3)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中在具体说明苏州的特征时,就按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由主到次地进行说明。
(4)从概括到具体。如《统筹方法》先概括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及应用范围,再以泡茶为例,具体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及价值。
4、程序顺序:
专门用于阐明某些操作过程。如:产品使用说明书,实验步骤等。
三、说明文的语言
1、语言要求:真实、准确、简洁
2、语言特点:(1)平实(2)生动活泼,幽默有趣
四、说明文的结构形式
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又以下几种:
1、总分式。它包含三种形式:总——分;总——分——总;分——总
2、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例如《向沙漠进军》写征服沙漠的方法时,采用递进式结构,即先写如何抵御(守势),进而写如何进军(攻势)。
3、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式并列的、平等的。例如《蜘蛛》在介绍其身体机构时,对葡萄状腺、腹合腺、腹管状腺、梨状腺等作并列时介绍。
4、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在说明获得事物的两种途径时,先写绿色植物如何自养,然后写兔子怎样吃绿色植物,然后在写老虎怎样吃兔子。
说明文写作指导
一、如何介绍学校
1、可以以介绍学校建筑布局,重要景点为目的,采用空间顺序。在介绍建筑物时,就有必要写出它的形貌、面积、边长、周长或直径,建筑物的方位、间距、宽度、高度等。可以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2、也可以以简介学校的发展变化为目的,采用时间顺序,向读者讲述学校从过去到现在直到将来的发展变化。
二、如何介绍动物
各种动物都有不同的特征和习性,在说明时,主要从动物的历史、外貌、功能、习性(包括捕食、吃食、起居、活动等方面)、用途进行介绍。
三、如何介绍植物
写植物类说明文,主要从它们的类别、形态、习性、在栽培方面及用途(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进行说明,既可以作单项说明,也可以综合说明。盆栽的鲜花、可口的蔬菜,常见的树木都可以作为你的说明对象。注意你的目的,选择好顺序。
四、如何介绍日用品
1、可以介绍它的发展史,如服饰的发展史、茶杯的发展史、刀具的发展史等。全篇以时间为序,介绍它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
2、可以介绍日用品的形状、结构、用途、功效、实用方法。
五、如何介绍书籍
主要从书籍的作者、写作时间、写作背景、内容提要、编排体列、出版情况、版本、学术价值及社会上产生的反应等方面进行说明。在说明方法可用列数字、作诠释、作比较、分类别等,且语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六、如何介绍小制作
写这类说明文,必须按制作程序进行介绍,如要准备什么材料,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在做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等,在选用说明方法时,要考虑内容的需要,如材料的类别、长短、高矮的数据,必要时可以画图以作补充。
七、如何介绍学习方法
介绍学习方法,其一:要注意说明的步骤,如这方法是如何总结出来的,这方法在指导实践中又哪些实际效果,使用这些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等。其二:要注意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分别说明,理论上可用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在实践上可用举实例、列数字来说明,还可以用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这种方法的好处。
说明文应用指导
1、“计算机”以其体积小,功能多已迅速成为各界人士特别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好帮手。请以《好帮手“计算机”》为题,写一篇介绍它的说明文。
写作指导:应抓住“计算机”的特征:体积小、功能多、实用操作简单,从“计算机”的外形、构造、功能、使用程序等方面依次介绍。可用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急速变化,这从发型的改变中可见一般。请你认真观察这一现象,自拟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说明文。
写作指导:要写好这篇短文,关键是要抓住“变化”一词,展示出男女发型在长短、形状、色彩等方面的变化。为突出重点可选取其中一点详细说明。分类别、举例子、摹状貌、作诠释、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在文中比较实用。另外,“变化”中折射出来的思想,可在文末画龙点睛的议论得以实现。
3、假如你是房屋设计专家,通过社会调查,你设计了一种很有特色的户型,请你为这种户型写一份说明书。
写作指导:该题属于建筑物一类的说明文。最佳的写作方法是:(1)、先设计出特色户型,把示意图画下来。(2)、确定恰当的空间顺序,详细分明地依次进行说明。(3)、表达上可兼用恰当的记叙和描写。这类说明文成败的关键是说明顺序是否清晰。
4、从小到大,你一定无数次参加过班级的清洁大扫除,那么,你是否思考过:扫除的步骤应该怎样安排才会达到用时最短,质量最好的效果呢?请你认真安排,并对自己的设计作出清晰的说明。
写作指导:该文本质上是一篇程序说明文。先对整个大扫除的过程作出合理的规划,然后确定写作顺序和写作重点。写作中可用列图表、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需要特别重视的是不要写成了记叙文,语言一定要流畅、平时、准确。
5、在众多的体育运动中,一定有你擅长和热爱的一种。请你以《我最热爱的体育运动》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一般可以着重从运动器材、运动人员、运动方法、运动规则、运动作用等方面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这种运动的历史、影响也可以作简要的介绍。
数字趣谈语文基础知识
? ? ? ? ? ? ? ? ? ? 一条线索:指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每一叙事作品都有一条或几条线索,但主要线索往往只有一条。二种描写:指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文学四大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说明文的四大要素: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记叙文的四大顺序:顺叙、插叙、倒叙、平叙 文章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常见八种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偶、设问、反问 常见的九种说明方法: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
图表 篇三:说明文常识
《细菌的启示》
备课人:李玲 使用人: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复习旧知 说明文的知识。
2、了解细菌的有关知识和有害细菌对人类的危害及其防治。
3、把握本文的主题。
1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 以知识。
2阐明事理
3它事物的本质东西
4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引资料、下定义、作诠释、画 5空间、逻辑
6简明
明文、事理说明文
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总分总
1有哪些性质和特征?分别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老”列数字,作比较。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作用”举例子。
性”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说明文常识、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理,目的是给人、对象:介绍事物、、特征:区别于其、说明方法:举例图表、摹状貌等、说明顺序:时间、、说明语言:准确、、说明文的分类: 从对象上:事物说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的结构: 总分
分总
一、自主学习、读课文说说细菌特征一:“生物界元特征二:“无所不在”特征三:“发挥重要特征四:“不可毁灭
特征五:“寄生”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
2、课文讲了哪两部分内容?细菌对人类进步观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哪两方面?
第一部分:认识细菌;
第二部分:细菌对人类进步观的挑战。
细菌对人类进步观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的进步与细菌的简单化、退化;二
是人类所谓的没有美感、不舒服、没有尊严、恶心的寄生却是生物世界中重要的生存策略之
一。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举例说明,作者列数字时有何特点?(请举出具体语句说明)
其一,数字间形成比较关系;其二,举出极端或典型数字;其三,数字与日常生活联系,给
人事实确凿、深刻形象的印象。
2、本文是一篇精彩的演讲,充分展现了口语交际的特点,请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品析。理
解作者是如何将抽象、陌生的科学知识化为明白易懂的感性说明的?
3、本篇演讲的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至少概括三点)
(1)大量的通俗口语表达,包括通篇为简洁明快的语言、使用为数不少的传神的口语词汇
和明快的口语短句。
(2)使用听众熟悉的、典雅、贴切乃至传神的书面词汇。
(3)因大词小用和事物间的巧妙联系等产生风趣幽默感。
(4)由于简短、明快、风趣、设问、感叹等,使其充满对话、交流的语气。
三、拓展提升
1、课文题目是“细菌的启示”,那么你从细菌身上获得了什么“启示”呢?
2、演讲结束语说:“我愿意 以危机时刻讨论无用之学的执著和从容,达到与同学们在精神
和意志上的相互砥砺。“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具体谈谈你的理解。
四、小结主题:
本文通过介绍细菌的性质与特征,以及生物界中的寄生生存策略,告诉人们对待社会生活中
的寄生行为,不要过于激动烦恼,要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态度,心平气和的与这些不良
行为作漫长的斗争 篇四:二 阅读题的设问类型
二阅读题
的设问类型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句的作用。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中考阅读常见的就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较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希望对你在学习和考试时有所帮助.篇五:说明文的结构框架 说明文的结构框架
2 3 说明文知识点识记口诀
给人知识说明文,介绍事物阐事理;
基本要求抓特征,多用方法来表意;(特征:事物的特征;方法:说明方法)图表数字和举例,诠释分类下定义;(画图表、列数字、举例子、作诠释、分类别)
还有比较和比方,阅读写作要注意;(作比较、打比方)
说明顺序只三种,时间空间和逻辑;
说明语言要准确,简洁平实求浅易;
总分并列和递进,说明结构细分析。(总分:包括总分关系、总分总关系和分总关系)
六、感悟说明语言。
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更、也许、常常、在当时、绝大部分、主要、几乎??)能否删除或替换,为什么? 语言准确类答题方法: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a: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b: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4 c.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d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答题模式:不能删。因为“××”词表示??,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第二篇:有效设问实施方案
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实施方案
一、研究课题
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二、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学习兴趣是学生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重视情感教育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要想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必须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教育必须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激发学生的健康情感,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初中英语教学,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有和谐的语言教学氛围,是学好英语的前提;而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好英语的保证。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变苦学为乐学真正做到“乐而好学”。
2.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理论比较注重认知方面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注重双基,片面地理解获取知识的手段是灌输系统化,没有将知识的获取放在学习者身上,忽视了学习者心理发展的整体作用,夸大了认知的单一作用。虽然新《英语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但是教师对情感因素在教学中 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没有真正去领悟。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开始关注和探讨教学中的情感缺失问题,重视和加强情感教学是素质教育赋予教师的新的使命。特别是英语教学过程中更加应该注重情感因素,因为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而所谓的英语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自信心、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以求得共同发展。可以说,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正发生着“情境革命”,即重视创设切合学生实际、有真实语言情境、人际关系温馨、合作互动的教学情境。
(二)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
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实践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情感因素的关注会促进语言学习效果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青少年心理成长、发展过程中,情感发展是他们社会化发展过程中两个相互联系和协调的基本方面。中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会对他们认知发展,社会适应,道德形成,潜能开发,个性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调节、催化、保证的作用。反之,会对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造成障碍,甚至可能会产生难以逆转的不利影响。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着重知识、既定规范的灌输与强化,严重忽视学生情感的现象。同时,缺乏教育者应有的理解、关心、引导,致使目前许多学生在情感发展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压抑和扭曲,进而导致学生主体性发展扭曲和受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开发学生主体潜能的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因此,英语课程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青少年学习外语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如何使用外语。既然是使用外语,那么就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人际交往和情感态度。
四、研究中有关概念的界点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教学评价的要求就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越受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皮格马利翁效应)。英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现代英语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为工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是英语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过去的教学只重视知识的本位价值和实用价值,把教学目标限定在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只注重学生认知系统的活动,而忽略教学过程中情感的调动和情操的陶冶。诸多理论研究也证实了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实现,重视人的情感及对他人的接受、关心和尊重。人本主义体现在教学思想上,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和感情型师生关系的教育主张。克拉什的监控理论中提出了有效习得语言的关键在于降低情感过滤程度的问题,即提高动机水平,增强自信心,消除焦虑,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情感状态。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说认为,自我效能对
抱负水平、期望水平,对学习者的动机、爱好及学习有关的情感态度都有影响。自我效能水平高的学生往往信心十足,情绪饱满,在学习上敢于正视困难,愿意加倍付出努力,直到达到目的;而自我效能低的学生则相反。一位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又能正确运用积极情感因素,使学生的语言学习发生愉快的变化。
五、研究目标
1、重视英语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渗透,促使教师改进和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2、通过实践研究,提高我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促进初中英语教学的发展。
3、渗透情感教育,优化初中英语学习,形成高效的英语教学课堂。
六、研究的内容方法
1、初中英语教师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遵循的原则。(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每接手一个新班时,首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第一节课要告诉学生,课堂内外老师和学生是朋友,这样就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可利用家访,与学生谈心,与班主任交谈等方式,了解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发挥其潜能,提高英语学习效
率。
(2)降低焦虑,增强自信,树立必胜的信念
研究表明,焦虑对英语学习有消极的影响,但焦虑是可以克服的。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学生有焦虑心理的表现,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信念是人的心灵内部迸发出来的一种力量。它驱动人奔向光明的前途,激励人去唤醒沉睡的潜能,并发挥无穷的才干和活力。人的行为是受信念支配的,而人们所创造的结果是由行为产生的。(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从某种意义讲,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大小。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语言应用能力,尽可能多的使用风趣、生动、幽默的语言和形象的肢体语言;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4)激励学习动机,让学生自主学习
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力,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动力可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力,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力,外部动力是指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外部同因
素。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提供成就感,采用激励评价等诱因,使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使之持久保持,从而取得英语学习的成功。
2、初中英语教师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遵循的方法
英语教学的情感化首先应建立一种合作、和谐、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交流。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发扬民主教学,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用微笑来面对学生,增强自身的亲和力。教师要放下架子,真诚地深入学生生活中,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信赖每一个学生,信赖的前提是尊重。教师在对待不同的学生时,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能厚此薄彼,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理解是师生关系和谐的桥梁。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心智水平,鼓励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语言错误,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己。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激励情境,给学生一个精神依托,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
(二)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具有探索性,内容丰富,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因此,研究
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反思研究法等等,辅法有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主要是:了解我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以及对英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行动研究法主要是:课题组成员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和英语活动的实践。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查找一些关于课题的理论加以辩证学习使用。反思研究法主要是: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学习、调整、反思、改进。
七、课题研究计划
研究时间:2014.5—2016.3为实验期 具体操作过程:
课题研究依据“实践-认识-提升-再实践-再认识-再提升”的研究思路,遵循实践与理论结合、工作与研究结合、一般与重点结合的原则,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边提高,认真提炼本校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形成高效英语课堂教学思想,以此引领我校情感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做到人人在工作之中、人人在研究之中,从而赢得工作与研究的双丰收,推动我校教育的整体提升。本课题应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出发,从存在差异的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出发,从而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主动发展出发,从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出发,采取如下策略:(1)主动参与的策略。要动员各种教学要素,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参
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多思善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尊重差异的策略。要实事求是地承认与尊重学生知情意行的层次差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3)师生和谐的策略。增强教学中民主、平等、活跃、自然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不断激起学生参与热情。
(4)学法指导的策略。加强学法设计,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并完成,实现学与教的革新同步;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为核心,形成师生双向的发展创造。
八、研究的预期效果
1、撰写论文,整理资料,撰写阶段计划、制定实验研究方案,上研究课。
2、撰写阶段小结、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建立实验档案。
3、撰写总结、成果宣传,公开课课例研讨,学习名师的优秀课例
九、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指导
杨盛(于都县教研室初中英语教研员)
2、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黄永亮
组员:黄永亮、尹东生、李红芳、陈小琴、李政、谢梅花
第三篇:浅谈数学课堂设问
浅谈数学课堂设问
渠县琅琊中学
赵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不仅是一种久用不衰的教学艺术,而且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带领学生探索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设问”,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手段,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设问”就是向学生提供一种“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它能引领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能开启心志,培养思维,是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的开端。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诗云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他把“设问”的艺术给予了总结,赋予了生动有趣的概括,同时也给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的设问艺术?
首先,课堂设问方案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课堂设问的接受性。课堂设问应该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引起他们积极思考的问题。换而言之,课堂设问必须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
课堂设问的层次性。课堂设问应该紧密配合本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按照教学内容的讲授顺序,依次提出问题。切忌离开教学任务的完成,提出与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没有什么关联的问题,或将问题不分主次,不按先后,杂乱无章地提出。
课堂设问的准确性。问题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数学对象等必须准确无误,由问题所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应该是清楚明白的,从而使该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设定一个可以把握的空间和范围。
其次,课堂设问要面向全体、分层递进、用词明确。1.面向全体:
教室里不应有被遗忘的角落,教师的设问应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设问只是针对部分学生,而忽略了另一部分的学生,那么问题的有效性就值得商讨,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就值得怀疑。
2.分层递进: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就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教师应该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分层次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要设置由低到高六个层次水平的问题。一般把回忆、识别水平的提问和理解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差和稍差的学生回答;把应用性水平的提问和分析水平的提问交给中等和中上水平的学生回答;把综合水平的提问和评价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这样设问的对象既是面向全体,又能选择不同的回答对象,使各个类型的学生得到思辨的机会。设问应该以什么水平为基础呢?通过教学实践,感觉应以班级中等和中上等学生水平为基础,这样既能维持高水平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问题导入新课,“为了要考察一批数据的整体情况,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处理数据?”学生反映迅速“可以计算它们的平均数”,这样教学就顺利展开。而另一堂是下午第三节,同样的问题问下去,由于他们上节课体育课刚进行800米考试,学生心情比较浮燥,所以毫无反映,出现冷场。课后反思,当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立刻改变设问方式,也许可以这样去问:“同学们,刚才你们进行了800米测试,成绩怎么样啊?”当他们七嘴八舌报上成绩以后,我再问:“如果老师想知道哪个组同学的整体成绩比较好,我们应该怎样来比较?”也许这样的设问更容易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新课的导入更加巧妙。所以教学实际要求教师要及时调整设问的方式,既要求教师具有设问机智,也要求教师能在备课时设计多种不同的设问方式,使调整更具有前瞻性。
最后,课堂设问要适时适量、掌控节拍、及时反馈。1.适时适量:
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根据课时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同时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质问。而当问题提出以后,“不愤不起,不悱不发”,教师要掌握时机,不到学生内心烦闷,想学学不会,想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教育他。所以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开始,巧妙设问,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在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一节内容时,设计这样的导入:首先设问“喜欢打篮球吗?”、“平时看NBA吗?”、“知道姚明吗?”、“你们认为他打球打得好吗?”,这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特别是一些平时上课一言不发的“后排男孩”,他们这时有了发言权,班级里七嘴八舌,气氛宽松,大部分学生回答说“姚明篮球打得很好”,也有部分学生唱反调;这时我就及时设问“你们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吗?”、“你打算如何来证明?”,在让学生阐述了一些理由后,我就给出了姚明在03-04赛季25场比赛的得分与篮板球的数据,同时也给出了奥尼尔、加索儿这两个顶级中锋的相应数据,提问:“你们能够用这些数据来说明你们的观点吗?”。通过这样的一系列设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后排男孩”立刻开展了讨论并主动地动笔计算平均数,甚至他们提到了“得分的稳定性”,为以后学习“方差”埋下了伏笔。另外,教师可以在学生们都陷入困境以“问”代启,指点迷径,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的愉悦;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设问,可以借“问”提醒,于不经意间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重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把握设问时机的同时,教师要关注问题的数量。太多的设问,甚至“一问到底”,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问答流于形式。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设计了大量问题,教师声声问,学生急急答,其表面热闹,其实学生缺少探究的时间,他们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太少的设问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学生如果沦为配角或者成为观众,就会失去思辨的机会。
2.掌控节拍:
节拍是指“设问”的表现方法,有时是一次性呈现所有的问题群,同时保证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有时是一问一答接一问一答,分层次慢慢深入,留给学生的时间较短;有时是严谨周密,有时是轻松幽默,掌控好不同问题的表现方法,可以使教学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思维动力,减轻学生因为连续思考产生的疲劳感。
节拍也指在“问”与“答”之间要有适当的间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个“缓冲”的
第四篇:阅读教学的设问
阅读教学的设问原则
作者/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发布时间:2008-04-21
阅读教学的设问原则
陈水均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多重对话(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过程,尤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的设问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态度,而在一些阅读示范课中,教师有些设问只是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缺少思维价值;有些设问不着边际,学生无从回答,犹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有些设问远离文本,刻意拔高,不像是在学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阅读教学指明了改革的方向,笔者结合阅读教学实践,认为阅读教学设问应遵循可对话性、文本性和开放性原则。
一、可对话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阅读教学流程是随着师生之间对话展开而不断推进的,教师的设问为师生之间对话提供了话题,如果话题太难,学生可能会听而怯言,无话可对,课堂也会因此而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话题太易,学生就毋庸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不到培养,更谈不上提升思维能力,因而教师的设问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问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分析和研究自己的设问能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否找到使学生可以接受的结合点,努力使阅读设问“知己知彼”,百问不殆。
可对话性就是要求教师的设问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如果设问目标模糊,或者范围太大,那么,学生在对话时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会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当学生朗读完课文第一节,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并说说它在全文中的作用。”学生听后流露出一脸的茫然,何谓感情基调?是明快,还是黯淡?是高昂,还是低沉?实在模糊得很,而教师的对话要求是找出文章第一段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并说明它是全文的文眼。本来很简单的问题,是教师在设问时人为地提高了难度,如果将它改成“作者为何要夜游荷塘?”那么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就比较容易了。又如,有一位教师执教《图片两组》一文,她先让学生看文字和照片,然后要求学生概括《图片两组》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从课堂活动情况来看,学生很难进行正确对话,主要原因是教师的设问范围太大,设问难点过早出现,还不如采用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从个别到一般,从分散的一幅幅照片中找出其带有共性的内容来,这样学生概括起来也就比较省力。
二、文本性原则
学生学习语文虽说不能与学习课文划上等号,但一篇篇精选的范文不能不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根本依托是文本,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所谓的文本性,就是指文本固有的特性,亦即语言文字在文本中的特定含义和语言蕴涵的“思想性”、“人文性”。根据《课标》要求,高中学生通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总目标)提高语文素养,获得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有鉴于此,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时,应根据《课标》的总目标和能力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去精心的设计交流话题,使阅读教学真正能够挖掘文本的多重价值。
譬如,阅读不同类文体的文本,设问应有所侧重。阅读论述类文体,教师设问的话题应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观点以及阐述观点的材料之间的联系,设问的重点应放在论证的严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上。例如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论述非常缜密,语言富有激情和理性,教师在设问时应抓住文章是如何论述“选择职业”的关键词,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作者先谈怎样选择职业,再谈选择怎样的职业,其内在逻辑关系严密。再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起承转合论证严密以及富有理性与激情的语句,并结合具体语境加以体味”(文中多处使用“尽管、但是、可是、然而”等转折连词和“如果”等假设连词,使语言表达严密而准确,至于富有理性和激情的语句,俯拾皆是,“安静是唯一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等),这样设问既突出阅读的重点,又能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阅读小说类文体,设问的话题应启发学生了解和分析小说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品味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个性化语言。例如《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小说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让学生口头概述,以达到大致了解小说情节之目的)故事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自然环境:落叶的深秋,房子矮小、狭窄、潮湿,肺炎肆虐;社会环境:一群相濡以沫的社会下层艺术家)小说主人公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告诉我们,他又是一个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人)这些设问紧紧扣住了文本,交流的时候也容易对话。这样,经过日积月累的历练,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养成埋头读书的习惯。
三、开放性原则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问题的设计应尊重每一个阅读个体,如果能调动学生都主动参与对话交流,那么设问的目的也就真正达到了。开放性的设问为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宽了思维空间,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提供了可能。设问的开放性是建筑在文本基础之上的,是对文本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能满足阅读个体的不同需求,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指的是对文本的解读可以是多维度的。例如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学生在基本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我提出这么一个话题,“琼珊的康复仅仅靠贝尔曼为她牺牲生命画在墙上的那一片叶子吗?”学生就此展开了多维度对话,有的说,“贝尔曼画的那片叶子是琼珊康复的外因,战胜肺炎还要靠琼珊自己的力量”。有的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外界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琼珊没有苏艾、贝尔曼、医生等周围一帮人,也许早就一命呜乎!”有的说,“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你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有没有勇气去战胜它,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又例如阅读《前方》,我们在欣赏作者运用表现手法新颖的同时,更钦佩他对人文关怀的深度,文章富有哲理。学生在基本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们结合文章思考,“《前方》告诉我们什么?同学们的前方又是什么?”同学们就此各抒己见,有的说,“‘前方>是人追求的目标,是理想的召唤,我的前方是考上理想的大学。”有的说,“‘前方>是人的欲望酿成的悲剧,人时常想离家但又离不开家,即使回家,还是处在无家的感觉,说明人生是一场苦旅,因此,我的前方是知足而安。”有的说,“‘前方>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总是在不断地追求,因而前方总是在不断的延伸,人生拥有无限的前方,才会更有价值,我的前方是永远向前。”总之,开放性的设问,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了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诚然,阅读教学设问远不是以上三种原则所能包容的,只是相对显得重要一些,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个话题,是因为阅读教学设问在语文阅读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阅读教学的助推器和催化剂,是连接作者、教师和学生思维的桥梁和纽带,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备课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才华和教学艺术也将在此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提升。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2期
第五篇:巧妙设问,课堂增色
巧妙设问,课堂增色
柴霞
【摘 要】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思辨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了解学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课堂提问是手段更是艺术,教师要巧妙设问,才能事半功倍,使课堂增色。
【关键词】提问;课堂;问题;激发;引导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达成思品教育的目标,从而使课堂生动活泼,巧妙设问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一、提问的作用。
课堂提问可以说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教学矛盾的一把“钥匙”。提问可以通过师生相互作用,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能使教师了解学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具体的作用如下:
1、提问有利于把握课堂节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充满了大道理。学生单纯地阅读教材,听老师讲解很容易产生倦怠,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适时的提问,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创设出有效地教学情境,达到以问置疑,以问求思的目的。
2、提问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增进对学情的了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提问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问,可以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和表达。在师生的问答中,既让学生认识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教师了解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同时也增进了双方的情感交流。
3、提问有利于调整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走神时,在学生自满时,在学生急于求成时,适时的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振学生的思想,更是激发兴趣,调节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好方法。
4、提问有利于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其思辨能力。
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会陷入紧张的思考,然后面临组织语言表述的情境。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性,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
二、提问的内容。
首先,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学情即学生的认知程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比如,学习“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时,我们可以以伽利略的比萨斜塔试验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明确对固有知识的质疑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因此教育学生在学习中要善于质疑,才能有所发现。
其次,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意义 ,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考价值,又要难度适中 ,使学生“跳一跳,搞得到”。比如学习改革开放一节时,针对改革开放的意义,我们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从而让学生回顾历史,通过历史的对比产生印象,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提问,围绕中心和学生的难点,有的放矢,有利于唤起学生思考、想象,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领会所学道理。
再次,提问的问题要简明、生动、有吸引力 ,且能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的放矢,避免那种少数优生频频发言 ,大多数学生闷闷而坐的状况出现。例如,学习“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一节时,可以提出问题:“你所知道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比如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以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内容为题,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达到预期的效果了。
三、提问的方式。
1、教师的提问要目标明确。
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也要难易适度。所提问题应围绕所学理论又要切合实际。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经过积极的思考之后,引起和促进学生的思维,从而解决问题。
2、教师的提问要新颖。
设问要明确具体,又富有趣味。既要“放”,又要“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的提问要灵活。
提问应是多层次、多角度,努力做到一题多问,并深入浅出。可以从时政热点入手去提问,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情境入手,可以以诗词为提问背景,也可以从知识的关键点去提问。
4、教师的提问应循序渐进。
教师的提问应步步深入,前后衔接,引导学生联想拓展,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探究,最终理解深化所学知识。
四、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提问要把握好时机。
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在课堂气氛沉闷时抛出问题,会“于无声处起波澜”,让学生兴奋起来;在学生浮夸松懈时点出问题,则会“一语惊醒梦中人”,让学生聚精会神专注起来。问题的出示必须适时恰当,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
2、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因题施问”即:有难度的问题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容易的问题则叫学习差的学生回答,也有些问题叫中等的学生回答。可以有针对性的点名提问,也可面向全体学生泛问,这样才会创设出平等宽松的氛围,给每个学生进步的机会,从而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3、提问要善于赏识激励。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表现出期待和信任,在倾听回答时要专注。对回答的好的学生要给予赞扬,对回答差的或错的同学要予以点播和纠正,同时更要给予鼓励。“严厉的鞭策不能使马儿奔跑半步,温柔的一吻足以使它飞驰百里。” 教师要善于赏识激励,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总之,如教育家林·G·卡尔汉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善于提问是手段更是艺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提问这一教学手段,巧妙设疑,才能事半功倍,使课堂增色。
*【作者简介】柴霞,山东省沂源县历山中学教师,中教一级(山东 沂源 25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