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中设问的原则及常用技巧
课堂中设问的原则及常用技巧
郭华敏
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是联系师生思维“同频共振”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设问诸如: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等随意性问题脱口而出,提问的内容和提问的方式主要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第一,提出的问题与问题间关系不明显,问题深度不够。
第二,设计问题时,对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考虑不多,问题缺乏针对性,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够充足,难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即讲完)而自问自答的现象比较普遍。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精心设计提问,要问得开窍,问得美妙,启人心智,启疑开窦,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1.关于设问
设问是指在教学的关隘之处,有意识地创设疑问,激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包括课前的问题设计和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课前的问题设计,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和教材教法的基础上,将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步骤进行认真分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找出可供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素材,根据需要设计问题,同时还要考虑问题发展方向及解决的方法。
堂上问题的提出,要求教师在确定了思维训练目标的基础上,将预备好的素材,按照解决问题时思维的不同方向和过程,精心组织一系列问题,恰当及时地予以展示(或设疑问、或设悬念、或找方向、或设障碍,„„),运用简练、清晰、生动形象且富于幽默的语言引导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努力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及时捕捉和利用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时设计问题,以求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出现的障碍。
2.设问的原则
“设问—解答(能力训练)—总结—迁移”是数学课堂上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设问是关键部分,设问应该遵循如下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以满足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心理需要。如果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方设法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给学生带来一种高涨和激动的情绪。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先同学生们探讨面积证法后,启发学生广开思路,问有无其它证法,可以告诉学生我国很早就能用多种割补方法来证明。后来,有一位叫卢米斯的人,在他的《毕达哥拉斯定理》一书中曾给出了370种证法,画家达·芬奇也曾给出一种勾股定理的证法,引起学生证勾股定理的兴趣。再如,通过提出悬而未决的问题,引出悬念,给学生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心态。如在研究平面的基本性质时,引出公理和推论之前,可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把一根直尺边缘上的任意两点放在平的桌面上,可以看到直尺整个边缘就落在桌面上,为什么?”“为什么有的自行车的后轮旁只安装一只撑脚?”对这两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要追根究底查原因时,学生却感到茫然,因而产生了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急迫地希望知道结果的状态,激发了听课兴趣。
(2)价值性和启发性原则
价值性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这样才能起到训练思维的作用;同时必须注意“思考价值”是相对于所教学生而言的。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数学学习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力
的核心,思维始于问题,课堂提问就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设问,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赞可夫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五秒钟就有多数人 ‘刷’地举起手来,是不值得称道的。”所以,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如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学生齐答了事,根本没有动脑,就失去了提问价值,对教学毫无作用,在提问中可精心设计这样一些问题:(1)多答案提问,如:“若A∪B={1,2},试问A和B各可为怎样的集合?”促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能全面的考虑问题,做到分析严密,表达严谨。(2)多变化提问,如:“以x为未知数的方程x-3mx-m=0中,m为何值时,①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②方程有两个绝对值相等的实数根?③方程两根异号?④方程有一根为零?”由此题,使学生思维活跃,愿意对数学问题从特征、差异和隐含关系进行具体分析,作广泛联想,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处理和解决问题。(3)多解提问,如:“给你两直角边分别为3和4的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请你由这两个三角形拼成四边形,并求四边形的周长。”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寻找多种解题途径,使学生思路开阔,能从多方向、多角度研究问题。同时,设计提问时,要针对学生实际,不能提问太难,提问太难,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如学习正三棱锥的概念后,可马上问学生:“侧棱长都相等的棱锥是正棱锥吗?”“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的棱锥是正棱锥吗?”而马上提问学生:“底面是正多边形,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的棱锥是正棱锥吗?”是不适宜的。
(3)坡度性原则
围绕主题,设计一个个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拾级而上。如学习奇偶函数的概念后,可设计以下系列问题:“函数y=x2和y=2x分别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函数y=x2,x∈(-1,1)是奇函数吗?”“函数y=2x(x+1)/(x+1)是奇函数吗?”,“若函数y=x+a,x∈(2a,a+1)是偶函数,则a=?” 这样设问,由易到难,体现教学的思路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诱导学生循“序”渐进,把函数是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条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数轴原点对称”揭示出来。又如“绝对值”一节课,可设计出下列目标思考题:“(1)画出数轴,你能找出来表示6和-6的点吗?”(2)“这两点到原点的距离(即大小)有何关系?”(3)“什么叫绝对值?”(4)“正数、0、负数的绝对值分别是什么?”(5)“如何求一个数的绝对值?”(6)“怎样比较任意两个有理数的大小?这里,(1)(2)是(3)的铺垫,(4)(5)(6)是解决(3)这一难点的应用。这样的设计提问,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为解决“绝对值”这一难点扫清了道路。再如: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有理数范围内)的练习设计为:(1)直接运用公式分解因式。例如,n2-m2,9x2 –4y2,1-25 b2等,(2)适当转化后运用公式分解因式,例如x5-x3,(p+q+r)2-(p+q-r)2等,(3)经一定技巧转化后运用公式分解因式,例如,a-2ab+b-c等,(4)学生自己编题,并互换练习题,对于(1)属于模式的模仿,学生多为消极应付;对对(2)属于模式识别,学生大多积极动手;对于(3)属于模式构造,学生好奇生疑;对于(4)属于模式创新,学生跃跃欲试。
(4)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预期,围绕着思维和能力这一核心进行发问。
善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最主要、最本质的教材上,忌不分主次轻重,为提问而提问,而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针对“函数y=Asin(ωx+ф)(A>0,ω>0)的图象变换”中,很多学生抓不住相位变换的实质,可设计以下几个提问:(1)将函数y=sin(x+π/3)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平移π/3个单位,所得图象的解析式是什么?(2)将函数y= sin(2x+π/3)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平移π/6个单位,所得图象的解析式是什么?(3)将函数y=f(x)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平移π/6个单位后,得到函数y=sin2x的图象,那么y=f(x)的解析式是什么?然后通过分析、比较,搞清变换的实质:“平移变换是针对x的变换。”
3.设问的常用技巧
学生乐于学习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巧妙设问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他们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根据设问的目的、角度、层次、对象的不同,设问的方式、222
222
方法也各有侧重。
(1)创设悬念引入课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例如,在讲授“对数计算”这节内容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将一粒芝麻的重量和太阳相比,似乎是一个毫无疑义的话题。若让芝麻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再将所得的全部果实继续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样一直到第十三代后,所得芝麻的总重量将比太阳还重。同学们,你们相信吗?(解答从略)
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的思维马上变得活跃起来,教学难点很容易予以突破。
(2)变换提问方式,增强设问的吸引力和思维价值。
比如:能不能说(a-b)2与a2+b2相等?相切两圆是不是都有两条共切线?
这样的问题,学生会齐声回答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教师得到“相等或不等”、“是或不是”的回答,很难从中发现学生思维上存在的问题。不如将上述两个问题改为:
举例说明(a-b)2与a2+b2是否相等?画图说明相切两圆有几条公切线?
又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时,随意的(是不是啊?对不对啊?等)设问难以捕捉到学生真实的思维信息。我们可以对不同的判断进行统计,让学生以举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对于某某问题的判断,请问:
1)认为正确的同学请举手;
2)认为不正确的同学请举手; 3)不能确认是否正确的同学请举手;
教师可根据统计的数据的分布比例,有针对性的予以讲解,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这种设问模式可以更好的体现全员参与原则,特别是在变式思维训练或某一类型的选择题训练中,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3)设计“陷阱”以错纠错。
例如,在讲“算术根”这节课时,可以这样设问:
设大象的体重为x,蚂蚁的体重为y,他们体重之和为2s,那么,有x+y=2s。
即x-2s=y(1),x=2s-y(2)
由(1)×(2)得:x2-2xs=y2-2sy,两边同时加上s2,得:(x-s)2=(y-s)2
两边同时开方,得:x-s=y-s,所以x=y
这岂不是蚂蚁和大象一样重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样设计,学生对算术根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会有相当深的印象,由于出现了如此大的谬误,学生今后对此类问题会十分谨慎。
(4)按照问题的产生过程以及问题的发展趋向设计问题组
按照问题思考的具体步骤以及问题演化的方向,进行适当的引导设计或者提问设计,使问题具有吸引力,积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导数的概念”的教学中,可以这样组织教学:
(1)根据极限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情景设计,让学生自然的接受导数的概念;
(2)根据导数的几何意义和实际意义,设置一个二维曲线和一物体动态运动图象。通过下列一组问题的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与联想:
问题1:曲线在任一点的切线如何得到。
问题2:这一不规则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怎么得出。
由问题1、2,可自然地迁移到用导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样的设问,既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又体现了方法;既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训练了思维,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设问模式,在概念的理解、深化或结论的延伸、变化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5)以新旧知识的差异为背景,抓住递进的特点设计问题
比如,在立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
1)在平面几何中,不重合的两条直线一共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2)在空间中,位置关系是否还是这两种(引导学生发现差异,进而探究新的知识)?
3)如果认为不是,请上台来向大家演示一下(示意手中准备好的两根竹针)。
这样的引入,抓住了研究环境的差异,借助直观教具,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异面”的概念产生较深刻的印象。
这种设问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发掘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研究范围中所具有的相同与差异,通过提问,讨论,发现知识间的异同,产生新的矛盾冲突,引领学生进入一个新的研究环境。这样的题材,在“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上经常遇到,处理好这种处于不同层次的前后两种知识间的过渡,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6)针对课型特征,设计问题
对于例题教学,我们可以根据解题的几个要领(审题—搭桥—解答—反思),抓住各个要领的思维特征,进行适当的设问,以展现思维过程,力求在此过程中尽可能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审题时,可以从由已知条件可得出什么结论的顺向思维出发,循序渐进式地发问;又可从结论需要什么条件的反向思维出发,倒着一步一步发问。在搭桥时,可以从联想思维的三种基本方式(左推右、右推左、两头凑)中,展示联想设问或者寻的设问。在反思时,通过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还能怎样做?使解题方法得到明确,解题思路得到扩展,为解题方法的迁移做好准备。这样,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才能加以运用和掌握,便于思维方法的巩固和迁移。
在复习课中,知识系统的梳理一般采用树状网络进行整理,它的优点是条理清晰,便于记忆和掌握。在复习相似内容时,可以用类比法设问引导,这样,不但可以明确知识系统整理的模式,而且可以使学生认真领会到课本知识的研究思路、模式和方法,从中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精心设计提问,使我们的提问有趣味性、有启发性,有梯度性,有
针对性,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要有民主风度、态度亲切、慈祥,让每个学生敢于插话、提问,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充分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暴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运用夸张的语气和鼓励、赞扬的言词,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我们的提问有趣味性、启发性、梯度性、针对性,把握提问契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好”的设问是课堂教学中的润滑剂、调节剂和催化剂。设问技能运用的成功与否,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意识,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们应增强设问的意识,认真掌握设问的技能,充分认识教学互动的必要性,在“导”上多下功夫,真正体现高质量素质教育的真谛。
(工作单位:南京五十中 210003)
第二篇:课堂中有效设问的方法
课堂中有效设问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联系教师、学生和知识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现在许多数学课上,学生参与度很高,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但大多是“是”或“不是”式的问题,这些问题根本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大多算不上有效问题。那么,该怎样创设数学有效设问呢?
所谓数学课堂中有效设问,其实就是一切围绕学生为主体,发现、寻找使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问题情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空间以合适的方法把它呈现出来,让学生能迅速、正确地理解问题的指向,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能力上得到不同的、他所需要的发展。
一: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有效?
1、可及性:跳一跳,够得到,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习惯、生活经历及环境,个性、爱好及基本心理情况等;
2、启发性:问题应对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提示作用,符合数学学科特点,使学生借助于这种启发,领悟数学实质,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灵活运用数学;
3、开放性:问题富有层次感,入手较易,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
4、挑战性:问题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心向,能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
5、体验性:能给学生提供深刻体验,人人有所得,包括动手、探究的机会或替代性经验,学生能够感受、体验数学,并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6、激励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要求教师所创设的问题要很好起到这种引导激励作用,所以教师在提问时不仅要注意问题的知识性,同时还应注意问题的艺术性,尽可能多一点幽默感和趣味性。
二:在教学中有效设问的方法
1、分析设问——理清思路。分析设问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而事先设计的问题,简言之是“持果索因”的设问。
2、揭示内在联系的设问——解决矛盾。为了使已知与未知发生必然的联系而设计提出的问题,在几何证明中是以添辅助线的形式出现而起到媒介作用、汇聚作用和显露条件的作用而设问的。
3、归纳设问——总结规律。归纳设问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设问,其目的是总结规律性的东西。
4、演绎设问——学会应用。演绎设问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设问,其目的是为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5、对比设问——找出异同。这是为区分两类相近事物而设计的问题,如乘法公式中立方和与立方差的区别常常用到对比设问。
三、教学中有效设问的注意事项
1、教师提出每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因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都带有一定的思维性,学生必须经过认真思考一定时间后,才有可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回答。
2、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保护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3、对于学生的独创的方法不要全盘否定,要善于能发现其中有价值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鼓励,有利于学生探索知识的信心提高,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很大的鼓舞。
4、设问要符合下列原则:明确性和简洁性。设问的明确性是指每个问题都要围绕教学目标;简洁性是指语言通俗、简洁,不拖泥带水。
5、注意启发诱导。设问的启发诱导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独立思考,深入钻研,透彻地理解知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6、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提问切忌繁琐零碎,面面俱到。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关键,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突破难点。
7、明确具体。问要明确具体。如果含糊不清,使学生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会使学生头脑中的“疑问”变成“疑团” 由于问题提得明确具体,学生按照问题指引的方向,各抒己见很快形成了一 致的意见。
8、深浅适宜。提问还要深浅适宜。问题深了,超出了学生知识和智力的限度,思考再三也想不出来,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挫伤;问题浅了,如“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之类不讲实效的问题,除了使课堂上显得表面热热闹闹以外,毫无益处。
9、要注意因材施教。难度较大的可让优生答,稍容易的让基础差的学生答,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对回答有创见的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0、设问要灵活。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卡壳”、思路受阻时,我们可采用变换提问角度的方法进行调节。或者将稍难的问题进行分解,降低难度,来打开学生的思路。
四、具体实例 比如:求ysinxcosx2的值域。
设问一:这个结构跟数学里哪个概念有关系?(学生能回答出斜率)设问二:它表示哪两点连线的斜率?(学生能回答(cosx,sinx),(2,0))
设问三:(cosx,sinx)在哪里?(学生能回答出在圆上)
然后,学生就自己能通过画图得到答案。
设问四:还有别的方法吗?能不能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含三角函数的整式求最值问题?(学生能回答出sinxycosx2y,并能写出sin(x)2y1y2)
设问五:能不能求出含y的
2y1y2的范围?
(学生很快能说出它的范围是(12y1y21))
设问六:能不能用一个不等式表示?(学生很快能说出
2y1y21并解出结果来。
总之,将所授内容的关键环节设计成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回答,教师适时地启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会有所增加,教学效果良好。
第三篇:巧妙设问,课堂增色
巧妙设问,课堂增色
柴霞
【摘 要】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思辨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了解学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课堂提问是手段更是艺术,教师要巧妙设问,才能事半功倍,使课堂增色。
【关键词】提问;课堂;问题;激发;引导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达成思品教育的目标,从而使课堂生动活泼,巧妙设问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一、提问的作用。
课堂提问可以说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教学矛盾的一把“钥匙”。提问可以通过师生相互作用,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能使教师了解学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具体的作用如下:
1、提问有利于把握课堂节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充满了大道理。学生单纯地阅读教材,听老师讲解很容易产生倦怠,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适时的提问,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创设出有效地教学情境,达到以问置疑,以问求思的目的。
2、提问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增进对学情的了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提问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问,可以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和表达。在师生的问答中,既让学生认识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教师了解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同时也增进了双方的情感交流。
3、提问有利于调整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走神时,在学生自满时,在学生急于求成时,适时的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振学生的思想,更是激发兴趣,调节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好方法。
4、提问有利于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其思辨能力。
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会陷入紧张的思考,然后面临组织语言表述的情境。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性,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
二、提问的内容。
首先,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学情即学生的认知程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比如,学习“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时,我们可以以伽利略的比萨斜塔试验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明确对固有知识的质疑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因此教育学生在学习中要善于质疑,才能有所发现。
其次,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意义 ,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考价值,又要难度适中 ,使学生“跳一跳,搞得到”。比如学习改革开放一节时,针对改革开放的意义,我们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从而让学生回顾历史,通过历史的对比产生印象,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提问,围绕中心和学生的难点,有的放矢,有利于唤起学生思考、想象,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领会所学道理。
再次,提问的问题要简明、生动、有吸引力 ,且能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的放矢,避免那种少数优生频频发言 ,大多数学生闷闷而坐的状况出现。例如,学习“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一节时,可以提出问题:“你所知道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比如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以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内容为题,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达到预期的效果了。
三、提问的方式。
1、教师的提问要目标明确。
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也要难易适度。所提问题应围绕所学理论又要切合实际。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经过积极的思考之后,引起和促进学生的思维,从而解决问题。
2、教师的提问要新颖。
设问要明确具体,又富有趣味。既要“放”,又要“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的提问要灵活。
提问应是多层次、多角度,努力做到一题多问,并深入浅出。可以从时政热点入手去提问,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情境入手,可以以诗词为提问背景,也可以从知识的关键点去提问。
4、教师的提问应循序渐进。
教师的提问应步步深入,前后衔接,引导学生联想拓展,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探究,最终理解深化所学知识。
四、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提问要把握好时机。
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在课堂气氛沉闷时抛出问题,会“于无声处起波澜”,让学生兴奋起来;在学生浮夸松懈时点出问题,则会“一语惊醒梦中人”,让学生聚精会神专注起来。问题的出示必须适时恰当,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
2、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因题施问”即:有难度的问题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容易的问题则叫学习差的学生回答,也有些问题叫中等的学生回答。可以有针对性的点名提问,也可面向全体学生泛问,这样才会创设出平等宽松的氛围,给每个学生进步的机会,从而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3、提问要善于赏识激励。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表现出期待和信任,在倾听回答时要专注。对回答的好的学生要给予赞扬,对回答差的或错的同学要予以点播和纠正,同时更要给予鼓励。“严厉的鞭策不能使马儿奔跑半步,温柔的一吻足以使它飞驰百里。” 教师要善于赏识激励,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总之,如教育家林·G·卡尔汉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善于提问是手段更是艺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提问这一教学手段,巧妙设疑,才能事半功倍,使课堂增色。
*【作者简介】柴霞,山东省沂源县历山中学教师,中教一级(山东 沂源 256100)
第四篇:浅谈数学课堂设问
浅谈数学课堂设问
渠县琅琊中学
赵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不仅是一种久用不衰的教学艺术,而且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带领学生探索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设问”,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手段,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设问”就是向学生提供一种“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它能引领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能开启心志,培养思维,是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的开端。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诗云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他把“设问”的艺术给予了总结,赋予了生动有趣的概括,同时也给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的设问艺术?
首先,课堂设问方案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课堂设问的接受性。课堂设问应该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引起他们积极思考的问题。换而言之,课堂设问必须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
课堂设问的层次性。课堂设问应该紧密配合本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按照教学内容的讲授顺序,依次提出问题。切忌离开教学任务的完成,提出与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没有什么关联的问题,或将问题不分主次,不按先后,杂乱无章地提出。
课堂设问的准确性。问题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数学对象等必须准确无误,由问题所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应该是清楚明白的,从而使该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设定一个可以把握的空间和范围。
其次,课堂设问要面向全体、分层递进、用词明确。1.面向全体:
教室里不应有被遗忘的角落,教师的设问应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设问只是针对部分学生,而忽略了另一部分的学生,那么问题的有效性就值得商讨,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就值得怀疑。
2.分层递进: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就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教师应该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分层次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要设置由低到高六个层次水平的问题。一般把回忆、识别水平的提问和理解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差和稍差的学生回答;把应用性水平的提问和分析水平的提问交给中等和中上水平的学生回答;把综合水平的提问和评价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这样设问的对象既是面向全体,又能选择不同的回答对象,使各个类型的学生得到思辨的机会。设问应该以什么水平为基础呢?通过教学实践,感觉应以班级中等和中上等学生水平为基础,这样既能维持高水平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问题导入新课,“为了要考察一批数据的整体情况,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处理数据?”学生反映迅速“可以计算它们的平均数”,这样教学就顺利展开。而另一堂是下午第三节,同样的问题问下去,由于他们上节课体育课刚进行800米考试,学生心情比较浮燥,所以毫无反映,出现冷场。课后反思,当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立刻改变设问方式,也许可以这样去问:“同学们,刚才你们进行了800米测试,成绩怎么样啊?”当他们七嘴八舌报上成绩以后,我再问:“如果老师想知道哪个组同学的整体成绩比较好,我们应该怎样来比较?”也许这样的设问更容易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新课的导入更加巧妙。所以教学实际要求教师要及时调整设问的方式,既要求教师具有设问机智,也要求教师能在备课时设计多种不同的设问方式,使调整更具有前瞻性。
最后,课堂设问要适时适量、掌控节拍、及时反馈。1.适时适量:
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根据课时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同时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质问。而当问题提出以后,“不愤不起,不悱不发”,教师要掌握时机,不到学生内心烦闷,想学学不会,想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教育他。所以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开始,巧妙设问,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在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一节内容时,设计这样的导入:首先设问“喜欢打篮球吗?”、“平时看NBA吗?”、“知道姚明吗?”、“你们认为他打球打得好吗?”,这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特别是一些平时上课一言不发的“后排男孩”,他们这时有了发言权,班级里七嘴八舌,气氛宽松,大部分学生回答说“姚明篮球打得很好”,也有部分学生唱反调;这时我就及时设问“你们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吗?”、“你打算如何来证明?”,在让学生阐述了一些理由后,我就给出了姚明在03-04赛季25场比赛的得分与篮板球的数据,同时也给出了奥尼尔、加索儿这两个顶级中锋的相应数据,提问:“你们能够用这些数据来说明你们的观点吗?”。通过这样的一系列设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后排男孩”立刻开展了讨论并主动地动笔计算平均数,甚至他们提到了“得分的稳定性”,为以后学习“方差”埋下了伏笔。另外,教师可以在学生们都陷入困境以“问”代启,指点迷径,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的愉悦;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设问,可以借“问”提醒,于不经意间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重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把握设问时机的同时,教师要关注问题的数量。太多的设问,甚至“一问到底”,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问答流于形式。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设计了大量问题,教师声声问,学生急急答,其表面热闹,其实学生缺少探究的时间,他们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太少的设问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学生如果沦为配角或者成为观众,就会失去思辨的机会。
2.掌控节拍:
节拍是指“设问”的表现方法,有时是一次性呈现所有的问题群,同时保证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有时是一问一答接一问一答,分层次慢慢深入,留给学生的时间较短;有时是严谨周密,有时是轻松幽默,掌控好不同问题的表现方法,可以使教学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思维动力,减轻学生因为连续思考产生的疲劳感。
节拍也指在“问”与“答”之间要有适当的间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个“缓冲”的
第五篇:浅谈数学课堂中设问“度”的把握
浅谈数学课堂中设问“度”的把握
摘要:“设问”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用得最多,最熟悉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提问,来设置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认知矛盾.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的发问还是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就是因为把握不好“度“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时度、角度、难度、梯度、密度、广度、跨度和量度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体现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课堂设问就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要使“设问”成为一种课堂艺术,则必须正确、灵活地把握设问的“度”,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从时度、角度、难度、梯度、密度、广度、跨度和量度八个方面启迪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渐由已知导向未知,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飞跃. 【时度】
要想使一节数学课取得成功,问题设置的时机应该恰到好处.现代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时间的改变而变化的.因此,只有把握好设问时机,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何谓好的时机,主要表现在:当学生正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当学生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的时候;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当学生心情振奋,学习热情高涨时;当讲到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时;当讲到知识的规律处时;当讲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处时;这时如果及时质疑发问,可牵一而动全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角度】
问题的设置也应该注意角度,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角度选得好,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兴奋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这样才能引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时如果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就十分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问题的解决,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问题的设置要从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这一角度出发. 【难度】
设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知识智力的双重飞跃,实现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设置的问题应该有恰当的难度,如果问题过浅过易,虽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如果问题太难,学生答不出,就不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问题要深浅适度,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未知到已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通常以中等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回答的难易程度为主,掌握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得到“的原则.而且问题的设置应该具体一些. 【梯度】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术: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问题的设置应该符合学生的由感性到理性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而不应该是突兀的,硬逼的随口便问.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设置一些辅垫性的问题,搭“桥”、铺“路”,帮助学生起跳,特别是对新提出的一些数学问题,应该先重温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仔细地观察、联想、推理,教师加以诱导,并适时做必要铺垫,层层地加深以至完全理解掌握.从而激发起钻研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教给学生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方法. 【密度】
课堂提问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启发式教学的推进,大部分是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或对问题做出反映来实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提问越多越好,有的老师的课堂提问象连珠炮似的一个接一个,有的一节课多达30多个设问,这样高密度的提问,不仅设问的质量难以保证,就连思考的时间也谈不上,更不用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了.不仅如此,提问密度过高,有两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是容易使教师处于课堂表演的中心;二是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依赖性,最终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丧失.所以课堂提问的次数要适度,不能太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当然,如果一节课没有提问或提问过少,也同样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 【广度】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问必须面向班级学生的大多数.因此,设问时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得以回答,在某些情况下,可通过适当增加问题的梯度来增加问题的广度;也可变更问题的角度,使其具有更广泛的思维空间,从而增加问题的广度,特别对于一些较复杂或很有挖掘空间的问题,增加广度,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乃至降低问题的难度,使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思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跨度】
如果从纵向上说,问题的设置要具备一定的难度,那么,从横向上看,问题的设置就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即设置问题时既要紧扣住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又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这样,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点”上的信息量(难度),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面”上的信息量(跨度).当然,设置的问题也要考虑跨度的大小,跨度过小,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如果跨度太大,由于学生不可能立即想起许多有关知识而难以作答,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地讲,在新授课中,设置的问题的跨度宜小,而在章节复习时,设置的问题的跨度,可适当加大些.特别在高三总复习时,适当地增加问题的跨度,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量度】
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大体上可分为“基本容量”和“发展性容量”两个方面,“基本容量”,是指根据教学课时对教材分配的基本知识内容,这是课堂教学必须完成的“基本量”;“发展性容量”是指继教材的基本知识后,适当伸展知识内容,探求知识的规律,提高解题技巧、发展能力进行的教学容量,也叫做“调控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环境及学生的情绪制约着他们的积极性,教师的启发引导也对学生的思维起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知识容量时,除根据大纲、教参及教材确定的“基本量”外,应该设置课堂教学知识的“调控量”.在较顺利地完成“基本量”后,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同时教学时间也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适当对知识延伸和扩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理解知识,总结规律,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当堂课上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高,确保“基本量”的完成,而不应强行延伸.此外,同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不同水平的班级时,应当根据学生实际调整“调控量”,不可千篇一律.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能够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就可以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