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中的师生交往技巧

时间:2019-05-12 00:4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管理中的师生交往技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管理中的师生交往技巧》。

第一篇:课堂管理中的师生交往技巧

课堂管理中的师生交往技巧

(二)课堂管理中的言语交往技巧

作为教师,对于言语交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西方人早就说过,当今世界上有三大魔力,除了金钱、原子弹以外,就是语言。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在我国古代就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定国”、“三寸之舌,胜百万之师”的美誉。

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人人都能说,但不一定人人都会说,都说得恰到好处,说得有水平。有时我们以为自己讲清楚了,其实大家没听清楚;有时以为自己听明白了,其实是错的。中国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资深外交家吴建民先生曾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中国一些官员不会说话,在国际交往中不懂得如何与外国人交流。

所以,作为教师,通过谈话和学生交流是我们的主要工作,我们可以不爱说,但不能不会说,可以说得少,但要说到点子上。要实现高效率的沟通和交往,就要掌握一些相关的言语交往的技巧。

一、言语交往中的表达技巧

言语表达是有技巧的,我们先来看一个生活中的案例:

很多商场都在搞促销活动,我随便选择两个,商场A:本商场消费满一百送一百。商场B:本商场所有商品六折优惠。讨论:哪个商场更有吸引力? 为什么有的老师说是商场A呢?因为满一百送一百,好像商品是商场白送的。为什么有的老师说是商场B呢?因为满一百送一百的活动是有条件的,比如,这时商场不打折,送的是消费券,商品标价是接近整百、要送必须再买等,而打六折却是实实在在的折扣。

现在的消费者已经趋于理性、走向成熟,其实大家最后发现两个商场的折扣都差不多,但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呢?这在理论上就叫做表达的框架效应,即:把一样的问题由于不一样表达(问题呈现)导致不同结果(判断和决策)的现象,称之为表达中的框架效应

在课堂言语表达中也有表达的框架效应。我再给大家讲两个案例。一个学生家长讲的故事:一位小学生家长发现他儿子回家后总是闷闷不乐,在反复追问中才知道,原来在当天的语文课上,该生和同桌先后被老师提问,两人的回答都正确。老师却对他同桌说“你回答得非常好,请坐下!”,而对他说的是“你回答得非常好,坐下去”。当时学生就感到很委屈,认为老师偏心、不公平,课再也无法平心静气地听下去了。由此可见,老师是“说着无意”,然而学生却是“听者有心”。老师的一句无意的用语却打破了一个学生内心的平衡,挫伤了一个学生可贵的自尊。

一个老师讲的故事:这位老师是一个重点高中的老师,而且教的是实验班,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老师提问后很少有学生举手回答,课堂缺乏生机,一节课下来感觉很压抑,教师和学生都很累。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学生不能回答或不愿意配合教师吗?这些可都是来自全区的顶尖学生。难道是学生不爱学不想学吗?否,他们可都是冲着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来的。在不断反思中老师发现,原来是因为多年来他们踏实、严谨地学,养成了不深思熟虑不开口的习惯。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让他们的深度思维充分表现出来呢?老师后

来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动,把“谁来回答?”改为“谁还有问题?”结果,学生还真张口了,时常提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课堂氛围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上述案例说明:言语交往中的表达是有技巧的。具体来说有哪些技巧呢?(待续)

课堂管理中的师生交往技巧(三)

1.训练表达的精气神。

在观课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总是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维持不好纪律,而有的老师往台上一站,一开口,就有一种“场”在那里。为什么?

我今天不是讲师德修养,也不需要空洞说教。但作为老师,我们确实应该不断反思,追问自己:

我们爱岗敬业、充满热情吗?饱满的热情是教师教学时通过语言、情感、动作等显示自己爱学科、爱教学、爱学生的热情,使教学充满感染力、影响力。黑格尔说:没有热情,就不能完成世界上的伟业。我们总是在讲有效教学,其实,有效教学的一个关键特征是教学热情,即对所教学科和教学工作本身的热爱,以及他们对学生和成长的关注。

我们底气十足、精神饱满吗?因为有爱、有热情,我们就会不断学习,修炼自己。表现为功底深厚及对教学内容有钻研的兴趣,表现为炯炯有神、动人的眼神及教学时流利、兴高采烈的语言表达,表现为惊讶、兴奋的面部表情及丰富、饱满、爆发性的情绪和充沛的精力等等

我们训练有素、科学发声吗?如:我们的声音是否热情自信、有磁性、有穿透力、有震撼力、有表现力,温和、友好、坦诚的声音能使对方放松,增加信任感。我们的声音是否语速适中,太快听不清楚,太慢会使学生分散注意力,而且也浪费了双方的时间;是否注意“匹配”,即对快语速的或慢语速的人都试图接近他们的语速。我们的声音是否音量标准,音量太弱会令学生觉得教师缺乏信心,声音太大或太强会让学生疲倦,产生防备心理,会让学生觉得教师太强大了,不可接近。我们的声音是否吐字清晰,发音标准,字正腔圆,较少乡音或杂音等等。

2.多用积极性的言语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同样的一句话,改变一下表达方式,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广东省珠海市夏湾中学在制订校训时为了体现办学特色和学校精神,找到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主题,想到了“习惯很重要”这句话。但把这句话作为校训时,又觉得这5个字过于严肃、呆板,冷冰冰的,没有亲切感,不符合构想校训的初衷。后来,他们在“习惯很重要”后面加了一个“哦”和一个

“!”,读起来亲切、自然、俏皮,琅琅上口,有利理解,便于记忆,充满了善意的提醒又富有力量感。

这是典型的把一个消极性的或中性的句子变成了积极性的句子。常言道: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因话语引起的悲欢离合不胜枚举。

我喜欢看闹热,大街上有人吵架我也会痴痴的看半天,从头看到尾。看多了后我发现人和人的吵架其实是有规律的,一般都会有几个波段:吵架第一波是吵意见,一点不同的意见分歧导致吵架;一段时间后会吵到第二波,吵言语,会纠缠于对方的哪句话说得不对;随着人越来越多,这时会发展到第三波,吵面子,谁都不想失面子,所以会越吵越凶。其实,关键点还是在第二波,有时一句中听的话什么都烟消云散了。

所以,我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注意克服十条不利于沟通的言语:你在骗人;你真是白痴;我才不管你怎么想;你根本是胡言乱语;跟你说那么多也没有用吗;你不喜欢也要照做;谁有时间听你说些没用的;我从来没看到过这么笨的人;你每次都这样;我懒得跟你啰嗦。

在生活中学会使用专业的表达,其产生的效果是大不一样。如同样是打电话,“你找哪个?”、“你是哪个?”、“有啥子事?”、“你找他有事吗?”、“不晓得/我怎么晓得”、“我晓得了,不要再讲了”、“我只有这样,我没办法”、“我干不了”、“这是学校的规定”等等,这些都是习惯用语,如果变一下,就会变成专业的表达,听着就舒服多了。“请问您找哪一位? ”、“方不方便告诉我,您怎么称呼?”、“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请问有什么可以转告的吗?”、“对不起,我现在手头还没有相关的信息”、“您的要求我已经记录清楚了,我会在最短的时间跟您联系。”、“对不起,也许我真的帮不上您!”“很抱歉,这件事我目前还难以胜任”、“根据目前情况,学校是这样规定的„„”

在教学中,也有专业表达的。2006年,《扬子晚报》刊发了21条学生最爱听的阳光语录:1.对自己要有信心哦!2.这几天你进步了!3.大胆去做吧,做错了可以改。4.加油,赶上某某某。5.你是很聪明的!6.做得太好了,你真能干!

7.这事交给你,我很放心。8.能帮老师这个忙吗?9.我们班是最棒的!10.老师喜欢你。11.爸爸妈妈为你而自豪!12.我很能体谅你现在的心情。13.不舒服的话随时和我说。14.有什么困难找我!15.要注意休息呀!16.办法总比困难多。

17.我喜欢你的笑容。18.我对你很有信心。19.我相信你一定能赶上来,加油啊!

20.只要你努力,不灰心,就一定行!21.做错了没关系,重要的是认真!

当然,有老师会说,哎哟,那么多条,记得了吗?其实,需要记吗?。还是那句话:“习惯很重要哦!”,只要养成了多说积极性言语的习惯,就会产生好的效果。(待续)

课堂管理中的师生交往技巧

(五)5.善于给予他人反馈。

给学生提供具体、清晰、及时的反馈是一个重要的交往技能。这里,老师应正确把握如何反馈、反馈多少、对谁反馈、反馈什么等几个问题。时间关系,我重点说说如何正确表扬与批评学生。

讨论:班上有一个学生,平时表现比较自由散漫,学习不认真,在一次课外活动踢球时,又不慎将教室的玻璃打碎了。晚上,他一个人悄悄地来到学校,将新买的玻璃装配上。门卫师傅发现后,第二天将这件事告诉了班主任。假若您是那位班主任,您会怎样进行表扬?

在大家的讨论中,有很多很好的方法,这儿特别强调

表扬学生的 “八项注意”:

关注行为(表扬学生的行为而非人格);

恰到好处(表扬不能太廉价或过度);

谨慎比较(不要随便把学生互相比较);

双管齐下(公开与私下、表扬与奖励);

公平一致(对任何人公平、前后一致);

赏识学生(隐恶扬善,找好不找坏);

及时表扬(珍惜当下,哪怕是“灵光”一闪);

随机应变(因人而异,可行有据)。

当然,预防性管理做得再好,也仍然会有问题行为的出现,此时就必须了解情况,予以纠正,恰当使用批评和惩罚。

怎样才能恰当的批评学生呢?前提是要读懂学生的内心。我曾经收集到一位学生的内心表白,他说“我喜欢的老师,不要太高,也不要太矮;不要长得太漂亮,也不要长得太丑;不要视力太好,也不要深度近视。”大家讨论一下,学生想表达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生理上的要求吗?当然不是。

“高与矮” — 老师的平等性;

“靓与丑” — 老师的亲和力;

“好与差” — 老师的宽容度。

老师有了平等性、亲和力、宽容度,就能灵活的掌握批评的方法。在表扬上有个“八项注意”,在批评上我们提出一个“六步到位法”,即通过六个步骤,使批评达到相应的效果:

第一步,内心对话:反省内心对话是否正确(批评人之前先“停、看、听”);第二步,伺机切入:切入话题,伺机说明批评的理由;

第三步,中肯批评:提出明确中肯的批评;

第四步,减少冲突:请对方提出解释;

第五步,协商改进:请对方建议如何加以改进;

第六步,总结强化:总结对方承诺的行动,强化其行为。

在课堂上,我们也提出批评学生四步法:

第一步:眼神暗示。课堂上,发现有学生随便讲话,要和他的目光相遇,对峙三秒钟,意思是:我已经知道你错了,初犯,我原谅你。

第二步:动作暗示。假装无意间走到他的身边,碰碰他的头,或摸摸他的头发,给他真实地感觉,提醒他:我想阻止你犯错误。“二次警告”

第三步:正面批评。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毫不留情,正面批评,要足以使他产生羞耻心,对他心灵产生强烈震撼。

第四步:个别抚慰。批评完以后,要“揉”一下学生痛的地方,抚慰一下他们受伤的心灵。以平和的心态、平等的状态,从他的立场出发,分析学生的心理感受,表示同情和理解,尽量消除他内心中一些很气愤的想法。(待续)

第二篇:师生交往教案

《师生交往》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情感,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

能力目标:学会正确与老师交往,能够正确处理和老师交往中存在的分歧。

知识目标:知道教学相长的含义,懂得师生之间要彼此尊重。【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与老师交往。

难点:学会正确处理与老师的分歧。【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多媒体播放歌曲《长大了我就成了你》导入新课。(一)合作探究

探究一:教材P65运用你的经验

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老师扮演着组织者、倾听者、陪伴者等角色。回想你与老师交往的场景,在那些场景中,老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请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见教材P66表格)答案提示:如:在学习中,老师扮演引导者角色;在参加集体活动时,老师扮演组织者角色;在课外交往中,老师扮演着陪伴者,朋友的角色,等等。

一、教学相长

探究二:教材P66阅读感悟 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答案提示:老师不是圣人,老师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要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发生分歧时,要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这有助于师生共同进步。

探究三:教材P67探究与分享

(1)假如你是小奇,你会如何对待语文老师的表扬与数学老师的批评?(2)你能给小奇提出怎样的建议?

答案提示:(1)语文老师的表扬是对自己的肯定、鼓励和期待,有助于激励我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数学老师的批评是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反省自己,改进不足。(2)我会对小奇说,不要在上课时写小说,这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是不尊重老师劳动的表现。我会建议他在学习之余再进行文学创作,等等。

二、亦师亦友

探究四:教材P68探究与分享

(1)王亚南的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发?(2)如果不喜欢某位老师,我们还要尊重他吗?

答案提示:(1)启发:我们要尊重老师,刻苦学习,听从老师的教导,等等。(2)还要尊重他,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探究五:教材P69相关链接及方法与技能

(1)从毛泽东给徐特立的信和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讲话内容,你共同体会到了什么?(2)当我们与老师发生分歧时,怎么办? 答案提示:(1)共同体会到了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作为“晚辈”的基本道德修养。(2)①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②相信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③坦诚相待,注意沟通方式;④求同存异,主动关心。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目前,在很多中学,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校园到处体现着平等,洋溢着快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师生之间平时能够做到(C)A.没有矛盾B.相互帮助C.有效沟通D.距离适度

2.交往是一门艺术,沟通需要方法。在师生交往中,我们应该做到(A)A.学会角色互换B.得理不饶人C.和老师称兄道弟D.言听计从 3.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正确的认识应该是(B)A.表扬是肯定,批评是蔑视B.表扬是鼓励,批评是鞭策 C.表扬是爱护,批评是放弃D.表扬是溺爱,批评是打击

4.“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当老师讲课出错时,不正确的做法是(D)A.合理地给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B.私下里与老师交流看法 C.课后写纸条给老师指出错误D.当面指出,使老师难堪

5.老师,帮助我们掌握知识,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学生理应尊敬老师,学会与老师沟通、交往,共筑师生情感桥梁。可在师生交往中,难免会有不和谐的音符闪现:

情景:小学路上,小强由于送一位盲人到亲戚家,晚到学校近二十分钟,因而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小强觉得委屈,心想做了好事还挨批评。(1)行为选择:假如你是小强,你会怎么做?

(2)心动行动:当你被老师误解或与老师意见发生分歧时,有什么好方法和老师进行有效沟通?

答案提示:(1)提示:我会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解释晚到原因,争取得到老师的谅解。(2)提示:如尝试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做到换位思考;课后用写小纸条的方式向老师作解释;原谅老师的错误,等等。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这节课我学会了: 这节课我未解决的疑惑:

第三篇:论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论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摘要】:教师和学生是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的两个基本要素,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实现的。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人(教师)与人(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古今中外教育理论界对师生关系有不同的认识,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和杜威的学生中心论都曾受到人们广泛的批评。如今,我国的素质教育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它应是一种平等、尊重、宽容、民主、合作、友爱、真诚、互助、赞赏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协调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 abstract 】 :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two basic elements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the education process, education activity mainly through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teachers)and people(stud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lationship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herbart's dilemma and Dewey's students dilemma has been widely criticized.Now, the quality of our education needs to establish a new typ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t should be a kind of equality, respect, tolerance, democracy, relationship, cooperation, admiration.friendliness, Correct

sincerity,mutual and

understanding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eaching is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关键词】: 教学;师生交往

【 key words 】 : teaching;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新课标指出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现代教育论认为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因此,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现代教学理念下,师生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两者各具独立人格且完全平等,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和表现的最好形式便是课堂教学交往。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快乐。

一、师生交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的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目的而建立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这种特殊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没有师生关系的和谐,就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更谈不上教育教学管理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师生交往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其价值主要有两个。其一,师生交往的工具价值。学校作为社会中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师生交往是科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的重要途径。其二,师生交往的目的价值。师生交往的目的是促进师生的发展,通过交往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升华。正是在这两个意义,师生交往对教育发展具有十分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术”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当师生关系融洽时,彼此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交往,学生的头脑才会像刚调好的石膏一样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教师也能从中感受到劳动的愉快,产生新的劳动激情和态度。如果学生仇视老师、抵制教育,教师厌恶学生、消极劳动,教育就进入恶性循环,教育过程就根本无法进行。

二、当前教学模式下的师生交往现状简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因此,我国新课标实施以来,师生交往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和重视,广大教师把师生交往作为改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新课标教学标准,积极探索合作、互动探究的教学策略,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但是,师生交往在一定程度上还受特定模式的影响,继承着传统应试教育下的明显特征,这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师生人际关系的疏远性

当今社会条件下学生与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角色期待等都不断地加深加大,以致教师认为学生很难管理,而学生则要求教师的理解与支持,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师生之间没有达成有效的沟通,使师生关系逐渐疏远。据有关资料显示80%的学生课后与教师接触为零,教师由于多种因素尤其是教学任务的压力,使师生之间课堂下的互动与沟通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这种情况教师也有苦衷,首先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求知欲有直接关系;其次,教师在教学以外的其他工作不易量化,通常没有同教学工作量一样列入教师的考核、评优的指标中,影响了教师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师生情感关系的距离性

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能使其互相了解,彼此共鸣,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而目前教师与学生很少甚至没有情感的交流,使师生关系变得非常淡漠,从而导致师生情感上的距离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最主要的是教师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形成。“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爱护、信任学生;学生也应该尊重和理解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民主、平等、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关系,这是当前学校避免师生之间情感隔阂,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三)师生教育关系的单向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从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从交流角度分析,教育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然而,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担任着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伦理道德的传播者,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从而形成这种关系的单向性。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种师生关系的框架中,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大纲来设计教学,把学生的学习纳入固定的轨道中,造成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丧失,与教师不能进行平等地交流,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培养钻研的能力,以致对师生关系逐渐失去信任,这就使师生关系的单向性越来越突出。

三、现代教育中师生交往的特点

师生交往作为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活动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正是这些独特的性质使其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师生的交往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交往。

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不仅是参与者而且是主导者,师生交往是一个有教师带有主动倾向,并且带有重要交往角色的与学生共同完成的社会活动。即老师要教书育人, 要管好学生, 维持课堂纪律, 增强与学生的相互了解和认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水平和艺术, 还要关心和爱护学生, 以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 四有”新人。当然学生也要努力学习, 遵守课堂纪律, 要尊重老师的劳动, 这是课堂上师生交往的基本准则。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的关系, 其核心是尊师爱生, 这里的尊也包含爱的成分即学生不仅要尊敬老师, 同时要热爱老师, 老师不仅要热爱学生, 同时要尊重学生, 老师“ 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享受快乐的权利, 担当责任的义务。” 只有这样, 才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驾驭学生。师生关系的主导方面在老师, 所以师生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老师在课堂上首先要严于律已, 注意自己的教态、教风和言行,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讲求民主, 再次就是要善于在课堂上与学生交往,听取学生的呼唤、要求和意见。处理好师生关系时一定要注意师生在课堂交往中, 教师角色交往占主导地位, 学生在角色交往只起辅导作用, 它只有为角色交往服务才有意义, 否则, 这种交往就会影响教学, 影响课堂纪律, 反过来也会影响师生关系。

(二)师生交往是以多向交往为主的交往。

传统教学中,师生交往多以单向交往为主。何谓单向交往?所谓单向交往就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的位置不变的交往。在课堂上, 老师系统地、有目的地、有秩序地向学生发出权威性的信息, 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接受知识, 受到教育, 就是单向交往。例如:讲述法教学就是其典型的方式。但这种交往方式往往难以取得实际效果,在低年级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对牛弹琴的不良现象,这就需要转变观念,运用双向交往, 双向交往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的位置不断变换的交往。其优点是信息的传递有反馈, 可以控制, 易保持其正确性, 同时课堂气氛活跃, 易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但是, 信息的发出者会随时受到信息接受者的批评或挑剔, 比较费时间, 难以有条理, 速度较慢。例如:问答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是其典型方式。双向交往能真实地沟通, 增强了解, 所以, 单向交往只有配合。在素质教育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 应该多提倡在课堂上进行双向交往。但是, 双向交往往往难以把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容易导致课堂上部分学生不积极参与、个别学生主导整个课堂、性格内向或不善言谈的学生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现象。要克服这些毛病, 就要求老师课前应进行充分的准备。总之,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究竟应该采用哪种教学交往模式, 应视教材、学生及教学情景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能进行双向交往的地方, 应该多提倡在课堂上进行双向交往。

(三)师生交往是以师生全程参与为主的交往。

全程参与学习过程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自主”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从学习目的的明确到学习重点的明晰,从学习方法的选择到学习形式的决定,从学习过程的推进到学习反馈的进行,师生都应该参与。这些过程中教师引导是为了配合学生,绝非包办到底。

四、构建和谐师生交往的策略 根据师生交往的特点, 师生交往的对策应以转变交往观念、把握沟通的技巧为重点。因为在师生交往沟通的过程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发挥着主导作用, 师生关系的促进和改善也应该以教师为重点, 这是由教师的地位、职责和对学生个体成长的作用所决定的。

(一)更新观念。

师生交往的观念决定和影响着师生交往的行为。因此, 转变交往观念就显的尤为重要。师生交往的新观念要求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的思想,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理解和调适学生心理发展中的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既要热情关怀、正确引导, 又要平等相待、以情感人。对于学生的缺点、失误或不足、要给予足够的理解、同情或宽容, 并主动帮助学生认识不足和改正失误, 消除学生的愁苦和烦恼,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是相互的。如果没有正确的学生观,不热爱学生,又哪里谈得上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热爱。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老师哪里还有尊严和威信,这样的老师又怎能保证教学质量呢?有人曾说:“爱是教育的基础”。的确,我们只能用爱来交换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大部分教师都喜欢学生,爱和学生在一起,但在为学生服务方面却做得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时刻牢记着自己是为人师表的教师,应该为学生服务。不仅要在学习上给他们提供帮助,更要在生活中对他们关心,给他们更多的关怀。有了为学生服务,关心学生的观念,就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二)了解学生。

教师要走进学生,需用心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 理解学生在不同年龄段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有何兴趣爱好, 是什么脾气秉性, 对老师的态度和期望等方面的需求, 就能增强沟通的预见性和积极性, 把握沟通的主动权, 进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因势利导、分类施教。

(三)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就是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想象体验学生的情感与观点, 进而顺利地与学生交流。实践证明, 教师一旦改变对学生的角色认识, 能从学生的角度、立场考虑, 进行换位思考, 就能更好的理解学生、关爱学生, 理智地分析与学生的矛盾与冲突, 有效地解决与学生之间不和谐的音符,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四)尊重理解。

尊重学生是与学生交往的基本要求, 尊重学生就是要真心地热爱学生, 就是在上课时, 别吝啬自己的眼色、微笑和赞扬给学生。课后与学生真诚地交流和沟通, 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学习、生活、情感问题和思想动态, 并及时给予积极引导和必要的帮助。在批改作业时,多留一些正面的赞美和鼓励的笔墨。当学生提问时, 不厌其烦、耐心解释, 并能让他问出兴趣来。当学生犯了错误时, 能宽容的笑一笑, 让学生感到老师宽广 的胸襟和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 从而使学生放弃一切思想顾虑,真心地与教师和睦相处。

(五)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刚入校门时,对老师持有敬慕心理,老师是他们的引路人。他们有很强的上进心,愿意学,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多种方式向老师表达着这样一个信息:老师,希望您能承认我,肯定我,给我鼓励,这个时候,师生之间最容易沟通。时间久了,学生与老师熟悉起来,他们获取的知识逐渐增多,追求的目标也不断地提高。为师者如果不能让学生折服,学生就会产生“不过如此”的想法,出现了学生罢课,甚至把授课教师“请出”课堂的现象。老师要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永不贬值,我个人认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工作、教学能力,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准备一桶水。

2、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学生最初的崇拜是盲目的,只有当教师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人格魅力使学生深深折服时,他们才会找到人生起步的坐标点。自尊而不自负,自爱而不自封,自强而不蛮干,自信而不盲目,举止得体,儒雅可亲,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正是教师人格魅力之所在。

3、要坚持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我。要不断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让自己的思维变窄甚至僵化。争取每一天站在学生面前时,都能别具一番神韵,别有一番风采。

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自身素质,这是由教育本身的特殊需要所决定的,同时高素质所显现出来的良好形象,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才乐意从情感上接纳老师。

总之,新的时代、新的时期、新的要求,教师要想对学生有效地实施教育,就必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新课改的今天,师生间应腹心相照,结成“知心之交”,教师应全面地、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情、家情、心情。和学生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融,急学生之所急,忧学生之所忧,甘当红烛、愿作春蚕,将自己毕生精力交给学生。唯有如此,才能在新课改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全集[M].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第173页.【2】董洪亮.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3】刘文俊.浅谈课堂上师生交往的特点[J].武钢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4】[美]詹姆斯·H·美克米伦主编,何立婴译.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5】刘会龙.始析师生交往的特点与技巧[J].池州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

第四篇: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 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 □ □

夜大学

函授 脱产 高自考

学号(准考证号): 姓 名:

李保珍 专 业: 教育学 年级(高自考不填): 2012级 学 院:

天津师范大学 完成日期: 2013年12月10日 指导教师:

浅谈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李保珍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学专业)

摘要: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合格的互动关系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随着新课程在全国逐步推广,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用新课程理念改革过去被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建构课堂教学中真实的师生交往是关键。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而当前,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存在一些不真实的现象,这已对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涵义,分析不真实交往的成因,明确师生之间真实交往的特征,建构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交往,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交往艺术;交往策略

目录

一、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交往与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涵义....... 3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4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要求................... 8

四、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艺术 ...................................10

五、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策略 ...................................14 结论........................................................17 参考文献...................................................18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逐步推广,广大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按照新课程基本理念改革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广大实验区教师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建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如何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有效化则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与学生交往,交往的艺术与策略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在学校课堂教学中,交往是教学中司空见惯的行为,甚至是不可缺少的行为。教师教学需要提问,提问则需要学生回答;课堂中的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师生双方的交往。可以说,课堂中没有了交往,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和师生的对话与沟通。但是,在当前课堂教学的交往中,无疑存在着真正的交往与虚假的交往,互动式的交往与应答式的交往这样两对不同的形式。这两对交往形式的存在,使课堂呈现着不同的形态,也使得课堂教学最终达到的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因此,正确地认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摒弃虚假,追求真实,努力探索互动式的师生交往,达成共同发展,实现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有效化,是当前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所应实现的基本变革,也是使数学课堂真正得以重新建构的前提。

一、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交往与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涵义

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应是单纯的接受被动活动,而应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著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对交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交往是建立在主体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的,“只有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称得上相互关系,因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则是被动的、单向的关系,是不能称为相互关系的”。这表明,交往是在主体之间进行的相互活动,它反映的不是人与物或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互为

主体的平等关系,即主体间性。对交往的认识,就要从交往的主体间性的内涵进行认识,即“交往的主体间性和主体间的内在相互关系构成了交往概念的本质”。

主体间性是交往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交往的本质。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之间的互识与共识,即主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理解。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教学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课堂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的就是期望理解(教师所期望学生获得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实际理解(学生自己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的统一,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共识。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种交往形式。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它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交往行为有着诸多的区别。特别是新课程实施后,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在目标上、内容上和结构上形成了新的特点。从目标上看,课堂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内容上看,由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规定性以及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和差异性,相应地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从结构要素上看,课堂教学主要由教与学两类活动组成,这两类活动同时展开,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相互作用,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双边性、共时性、互动性以及主体的复合性。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这些特点为课堂教学交往的顺利和有效进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条件,一旦教师忽视这些要求和条件的创设,去进行形式上所谓的“师生交往互动”,这些交往就变成看上去热热闹闹的不真实的交往,因为它实际上是学生对教师表演的捧场。它没有实现学生自主地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它不能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

二、目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交往是一种交往双方互为主体、相互平等的主体间关系,交往实践中,如果交往的双方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主体—主体关系就会在某种意义上降格为主体—客体关系或物物关系,这

样交往就会被异化。事实上,就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状况来看,由于不少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交往”的主体间性的内涵,所以,师生(实际上主要是学生)不能作为平等、自由、自主和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于课堂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呈现出不真实的交往。这些不真实的交往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

(一)独裁式的交往

课堂教学中的交往牵涉师生之间对课程的认识、社会的经历以及思维方法、情感、伦理及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在这些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其知识与社会经历都使其处于一种优势地位,因此,教师自然而然会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在这种背景下,课堂的师生交往很容易由于教师自身的优势而改变为独裁式的交往:教师是交往的主人和发起人,学生则是从属者和执行者;教师在教学交往中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实行控制,使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思路进行交往。

在课堂教学的交往中,独裁式的交往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交往地位上的不平等,更多地表现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人,而学生是学习的被动者和从属者。比如,在不少实施了新课程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堂课基本由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学生只是抄黑板,按教师的提问回答问题,按教师布置的习题练习,很少主动提问也不敢提问。教师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指挥官,完全按自己的意愿与思路,指挥着学生学习。教学中的交往基本是教师分派工作,学生完成工作,然后教师判决工作的好坏。

在课堂教学的交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交往的主体,应该得到双方的相互承认,即承认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都承担一定的责任、权利和共同义务与平等的地位。但在独裁式的课堂教学交往中,学生在承担责任的同时,相应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或多或少地被教师有意无意地剥夺了,这样的课堂教学交往,对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二)垄断式的交往

课堂教学中的垄断式交往其特征是交往为少数人所独享。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的。正是这些学习差异的存在和教师肤浅的学生观,使得课堂教学交往呈现出垄断性。比如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优、良、中、差”的身份或“好学生、中等生、差学生”的类别,以及他们在教室中的位置都成为交往的重要结果和标志。有的学生因自己的身份或类别而只能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他们偶尔一次的交往不仅得不到应有的表扬和尊重,甚至还会受到嘲笑或侮辱。对学生来说,没有了课堂教学中这些所谓的“交往”,其实是一种解脱。

课堂教学交往的垄断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教学交往机会上。在教学的师生交往中,许多教师都会因对象的不同给予不同的交往机会。教师一般都愿意更多地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学生干部进行交往,而很少或不愿意和成绩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交往。他们认为,如果过多地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交往,会干扰自己的教学,会阻碍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可以在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看到,有的学生一堂课被提问到十几次,而有的学生却始终无人问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课堂教学中交往的垄断性还体现在交往的言语形式上。在课堂教学的交往过程中,学生中的优势群体(所谓“优生”群体)垄断了教师的积极方面的言语。而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所谓“差生”群体)则垄断了教师的消极言语。教师所要找的错误回答或错误判断的言语往往由这些弱势群体给出,因而当这些学生站起来和教师进行交往时,往往是胆战心惊。另外,在课堂教学交往中的口头言语的互动过程中,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往往“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言语表达,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要求高,在言语互动时间进程中表现出极大的耐性”,而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往往“倾向于专制的、否定的和控制的言语表达,在言语互动的进程中,教师较少给学生思考与表达的机会,提问的要求也很低”。

(三)形式上的交往

目前这种形式上的交往较普遍存在于课堂教学中,这种交往徒具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其表现样式很多。如,在课堂提问中,教师问一些并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学生齐答,如,教师向学

生提出某一个问题,某一学生站起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其他学生明明已经知道是正确的,教师仍然要问“他的回答对不对啊”,学生齐答“对”,教师继续追问“他的回答好不好”,学生齐答“好”。诸如此类的形式上的师生交往在课堂教学提问中还可以举出许多。所以,教师必须建立一种能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思考的交往方式。有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中有80%的问题只需要运用死记硬背的知识就能解决”。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形式上的交往已经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了。

这种形式上的交往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师生的交往中,也存在于课堂教学学生间的交往中。有些教师为了表示课堂中有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交流,为形式而安排讨论,而不是为了真正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而安排讨论。比如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都能完全理解或解答,教师却要求四个学生或六个学生组成一组进行五分钟的讨论,讨论后各组选代表发言,结果发言结果完全一样。由于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认识上的差距,所以在交往内容的安排、交往方法的运用以及交往时机的选择上都存在诸多的问题,而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的诸多“空壳”现象出现。这种形式上的交往难以对学生的智慧活动构成挑战,难以形成学生良好的精神素养。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从这种意义上讲,形式上的交往不具有教育性。

(四)造作式的交往

课堂教学中造作式的交往是一种人为包装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增加了一份人为造作,少了一份真实自然。比如,在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创设师生交往互动的氛围,不注意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和知识教学的角度去思考交往问题,而是用与教学关联不大的文学艺术的方式、方法来造作课堂的交往。例如教师说“两个黄鹂鸣翠柳”,学生答“一行白鹭上青天”,教师说“窗含西岭千秋雪”,学生答“门泊东吴万里船”。场面非常热闹,却使人感到这不像是一种有意义性的交往。

这种交往,从其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往,表面上似乎也有利于交往的顺利进行。但这类交往带有明显的“造作”成分或“矫情”成分,这种“造作”或“矫情”使得交往偏离了学科教学的内容和主题,使交往的过程无法满足交往双方的期望与需求,无法实现教与学各自的利益与价值,因此失去了学科教学的互惠性,远离了学科教学的真实。

上述四种不真实的交往在课堂教学中的盛行,对学校新课程的实施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其主要表现在: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得不到尊重,因此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学习的热情,其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久而久之也会呈现消极的特点,进而厌恶学习;

2.由于没有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缺少了对话与沟通,缺少了生机与活力,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就无法实现;

3.教师的教学失去了与学生真实交往的快乐,因而传统的职业性增强,相应的新课程赋予教师应该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专业性角色大大降低了,这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

1.“教”--正面教育,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播下真理的种子,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前提: 什么时候“教”?谁来“教”?“教”什么?我从这三个方面来简述我的做法:什么时候“教”?初一年级这个时间段。为什么呢?大家不妨回顾一下,初一学生的主要特点:他们刚进入初中不久,心理还保持着小学生的特点:天真、稚气未脱、对初中学习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这个时候他们会主动与老师接近,愿意与老师交流,在情感上还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还呈现出另外一个特点:正确的是非观还未完全形成,是非观还很淡薄,对事物容易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做出不正确的判断,而且学生在心理上有急切地想证明自己的需求。所以,这个阶段是教育的最佳时机,最容易找到切入点,老师更有亲和力。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最佳契机。

谁来“教”?不单是老师,也不单单是班主任,而应通过家访,寻求家长的理解,与家长形成教育默契;配合学校狠抓常规教育和全面教育,关注社会热点,挖掘社会典型事例的深刻教育意义,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形成以老师家长教育为支撑点,学校,社会教育大环境为面的点面结合的教育局面,再着重逐渐培养班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最终形成由表及里,由外因到内因,由初级到高级,由被动到主动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长效教育机制。

“教”什么?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学习,教学生审美。

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现在的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大都个性强,任性,不易相处。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要任务就是教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尊重他人,尊敬老师。例如1: 初一时,班上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倾向:班主任在时,学生还稍微自觉,班主任不在时,却是另一番景象:针对这种情况;我明确表明立场:只看班主任面的学生,是表里不一,阴奉阳违的表现,是错误的;如果真正尊重班主任必须首先尊重其他科任老师。一个班级,老师在时纪律好,老师不在时,却很糟糕,这样的班集体,是很不成熟的班集体;而一个真正优秀的班集体,是老师在不在场,纪律都一样好。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很强的自律意识,养成尊重课堂,尊重他人学习权利的良好社会公德。

教学生如何审美:初一学生, 是非观还很淡薄,片面追求外在美,比吃比穿,嘲笑长得矮,或长得胖,或长相普通的同学,盲目追星,迷失自我。这些现象,在我班比较普遍,针对这些现象,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经过全班整体审美教育、辩论赛、演讲比赛三个阶段,历时一个多月,同学们达成了共识,提高了辨别能力,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是“爱”--平等的教育平等的爱。

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未必能带来平等的教育,而平等的教育还必须以平等的师爱为前提。成功学家A·罗宾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我们去唤醒。”而能够唤醒那“熟睡的巨人”的,我想首先是平等的师爱。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也同样蕴藏着无限的潜能。也许一张笑脸会抚慰落魄孤寂的心灵,一个激励的眼神会升起执着追求的风帆,一个启发的动作会掘开智慧的泉水,一句劝勉的话语会滋润干涸的心田。平等的师爱就蕴蓄在这看似平常一举一动之中。

3、“导”--辅导、引导学生走出成长的心理误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发展新型师生关系的保障。

初中学生个体发展变化是多方面的,迅速的。随着身体的发育,青春期的到来,学生情绪不稳定,心理容易失调。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时而热情奔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自闭,意志消沉;有的学生依赖从众,情感脆弱;有的学生自卑烦恼,多思多虑;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由体象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等引起青春烦恼等等。这些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标志,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引起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应对能力很差。针对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开展以“调整心态”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心理测试,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心理保健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引导学生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心理自我疏导的能力。

总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双向的,互动的;需要真诚和宽容,理解和信任;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存在的问题。

四、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的艺术

如果师生间没有了沟通与交往,人心世界将是一片荒漠。美国卡耐基指出,知识和专门技术在这些人的成功因素中只占百分之十五,而百分之八十五的成功因素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魅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对他人给予的积极和正面评的倾向。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如何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这是一门艺术。教师

如果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若能增强自身的人际吸引力,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效果。吸引力越大,所吸引的学生越多,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越高,就越容易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调控教学信息,而且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激励。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即为如此。所以说,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在思想感情和个人性格所具有的非凡的品质和魅力。人格魅力是教师树立威信的基础。教师的威信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威信的树立靠的是教师精湛的业务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即来自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言谈举止,文化素养,品德情趣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启迪和激励,使他们折服于老师出众的口才,或倾慕于老师出色的记忆力、敏锐的洞察力,或羡慕其渊博的学识,钦佩其严谨的作风,赞叹其坚韧不拨的意志,自然而然地模仿这些老师的言行举止。在教育过程中,人格魅力可以让老师课堂“无声胜有声”,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人格魅力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为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首先,教师要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教师在与学生初次见面时,应面带微笑,坦诚的向学生介绍自己,以一颗真诚的心学生,在学生心中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教师的仪容仪表对教师增强人际魅力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美丽比一封介绍信更具有推荐力。漂亮的外表、优雅的言谈举止、得体的衣着打扮都具有很强的人际吸引力。社会心理学家的许多试验也证明,人的仪表对他人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与长的漂亮、英俊、有魅力的人打交道,而与丑的人交往,总觉得有些不舒服。在初次交往中,仪表显得尤为重要,构成第一印象第一要素。由此,教师应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要仪容整洁,穿着得体,朴素大方,举止文明。不同的文化修养有着不同的气质风度,了解自己的性格,培养造就自己独特的风度、气质,是增加吸引力的一种手段。

教师应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真正把教育当作是自己的全部,无私的献身教育事业。这样的敬业精神会感化学生的心灵,从内心深处尊敬老师。教师的人际魅力还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教师不仅要加强对专业领域知识的研究,还要拓宽非专业领域的知识面。知识在教师这个职业里面代表了为人师表的前提条件,也代表了绝对的力量和自信。让教学大纲和教材成为教师最基本的知识,应使教科书成为教师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种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人文方面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教师的影响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学生从老师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他们的老师,并且学习他们老师追求知识的精神,这有利于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讲究教学的艺术是增强人际魅力的重要手段。任何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无不是熟悉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得法,善于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的。为此,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语言表达得当,诙谐幽默,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要不断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以便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要求,做到教与学的真正结合。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了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增强教师人际交往的魅力还需要教师永保自信乐观心态。拥有自信心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散发着魅力,让人想与之靠近。教师要善于肯定自己,适时地给自己心理暗示,要相信自己在工作上是可以胜任的,也要相信自己可以很好地发挥个人魅力与学生顺利交往。在和学生的交往中,至始至终保持真诚的笑容和饱满的热情。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学生同样的积极的情感。

教师要掌握交往之道。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教师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师生应该是思想上互相交流,心灵相通的同志和朋友。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教育、互相感染、教学相长的关系。首先,教师要热爱并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求学上进的热情。其次,要学会倾听。教师要能够以一颗开放的心灵倾听。倾听是理解的前提。教师还要讲究管理方法,做到以理服人。做到这些,教师的人际魅力就在不经意间攀升了。

教师要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递信息的教育模式,建立师生平等交往,双向交流,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教育模式。增加师生交往频率,密切师生关系。一般来讲,交往频率越高,就越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尤其在教师与学生进入新班的初级阶段,双方关系的开端往往取决于空间位置的接近和交往频率的增加。教师可以变守讲台授课为到学生座位中间授课。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这样就是在空间上接近学生,使他们感到教师平易近人,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除了授课之外,教师应多参与学生的活动,必要的时候还应和学生个别谈心,谈心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如面对面交谈,利用手机短信。

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彼此尊重。教师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要对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生活等各方面给予关心和照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宽容学生的错误与过失,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样学生才愿意并主动与教师交流,师生间才就能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学生才能在师生融洽的氛围熏陶中健康地成长与成才。

教师应富有亲和力,有爱心。教师要平易近人,放下教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在课后以一种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交流。教师如果有很强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赢得学生的心。

增强人际吸引力,教师还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作学生的工作要多沟通,工作方

法要因人而异,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能偏爱学习好的,歧视学习成绩差的,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教师要掌握人际交往的语言艺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更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语言的沟通作用。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清楚、生动、准确、有感染力。对于学生的进步和优点,要及时且适度的给与鼓励与赞美;对于学生的不足,要委婉的提出,既要避免伤及自尊,又要让其有所意识,并萌发改进的想法。

教师要完善个性品质,要有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师理想的性格有利于创造和维持一种舒适而有活力的学习气氛,影响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授课的态度以及对学校的态度。教师要培养自己善良、宽容大度、有爱心、有责任感,幽默感、热情、自信乐观等学生喜爱的性格,这会大大增加个人人际魅力。要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除要讲究技巧外,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确实是一门巧妙的艺术,一门深奥的学问。

五、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策略

现代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怎样才能搞好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让爱在孩子心田播下回敬的种子

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爱学生,老师就会思考、、去学习,为学生的成长不断改进教育方法。爱生是尊师的前提,尊师是爱生的结果。对孩子诚挚的爱,换回的是孩子对老师真正的尊重。每当教师节来临,我都会收到张张祝福的贺卡;一封封学生的来信,捎来各个佳音,亲切的问候与祝福,还有请求援助的呼声。我依旧用师爱温暖着每一个心灵。

2、沟通致使言无不尽

爱学生,要与每个学生进行沟通。沟通是心与心的桥梁,它能使师生真正成为朋友。沟通首先就要了解学生。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学生,家庭环境不同、脾气秉性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同。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问题,老师要为其配置不同性能的“钥匙”。家访、谈心及写悄悄话是我了解学生、做好工作的有效途径。

3、尊重创下融洽的氛围。

教育成功的秘诀就是在于尊重学生。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可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以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师生间的情感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信任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会使学生感到愉悦,勇气增强了,产生了奋发进取的心理。特别是对问题生,不能轻易断言坏事一定是他们干的,其实坏事不一定是后进生干的,好事也不一定与后进生无缘。

5、公平背后是信赖。

教师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可能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一位教育家说得好;“老师应该把爱心分给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那些平平常常、不声不响的学生也是需要关心、重视的一群。我对那些学习纪律较差的同学,给予的是同样的关心,更多的爱,对他们必须做大量的琐细工作: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其文化水平以及对他

们持之以恒地“养成”教育。一视同仁,这样才能赢得全体学生的信赖。

6、教学相长,更促师生情。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博学通才、多才多艺,才能成为学生倾慕的对象。战国时期,荀子以“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为喻鼓励学生后来居上,超过老师。韩愈《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正确阐明了师生切磋、教学相长的道理和能者为师的原则。这些反映我国古代师生关系的民主性、科学性,是我国宝贵的教育遗产。

结论: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反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新课改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重老师,老师应当热爱学生,这是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也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民主平等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指教师的教育应建立在民主、平等、友善的基础上,以说理疏导、循循善诱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思想水平的提高;教学相长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它包括教可以促进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7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Z].2001.[3] 于灵灵.哈贝马斯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79.[4]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第五篇:教学中师生交往的艺术

教育学论文

目录 区别社会中的生活交往与教学中的师生交往............................1 2 当前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存在的问题....................................2

2.1 独裁式的交往................................................2 2.2 垄断式的交往................................................2 3 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3

3.1 “教”......................................................3

3.1.1什么时候“教”?........................................3 3.1.2 谁来“教”?............................................4 3.1.3 “教”什么?............................................4 3.2 “导”......................................................4 4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的艺术............................................5 5 结论..............................................................7

教学中师生交往的艺术

摘要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合格的互动关系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交往艺术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逐步推广,广大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有效化则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与学生交往,交往的艺术与策略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1 区别社会中的生活交往与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应是单纯的接受被动活动,而应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交往是在主体之间进行的相互活动,它反映的不是人与物或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象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即主体间性。对交往的认识,就要从交往的主体间性的内涵进行认识。

主体间性是交往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交往的本质。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之间的互识与共识,即主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理解。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教学的有效进行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课堂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的就是期望理解与实际理解的统一,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共识。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种交往形式。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它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交往行为有着诸多的区别。特别是新课程实施后,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在目标上、内容上和结构上形成了新的特点。从目标上看,课堂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内容上看,由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规定性以及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和差异性,相应地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结构要素上看,课堂教学主要由教与学两类活动组成,这两类活动同时展开,使得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双边性、共时性、互动性以及主体的复合性。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这些特点为课堂教学交往的顺利和有效进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条件,一旦教师忽视这些要求和条件的创设,就不能够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也就不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2 当前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存在的问题

交往是一种交往双方互为主体、相互平等的主体间关系,交往实践中,如果交往的双方不能以自由、平等、自主、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主体—主体关系就会在某种意义上降格为主体—客体关系或物物关系,这样交往就会被异化。事实上,教学中的交往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呈现出不真实的交往。这些不真实的交往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2.1 独裁式的交往

教学中的师生交往牵涉对课程的认识、社会的经历以及思维方法、情感、伦理及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在这些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其知识与社会经历都使其处于一种优势地位,因此,教师自然而然会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在这种背景下,课堂的师生交往很容易由于教师自身的优势而改变为独裁式的交往:教师是交往的主人和发起人,学生则是从属者和执行者;教师在教学交往中要做的就是对学生实行控制,使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思路进行交往。

在课堂教学的交往中,独裁式的交往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交往地位上的不平等,更多地表现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人,而学生是学习的被动者和从属者。比如,在不少实施了新课程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堂课基本由教师一讲到底的情况,学生只是抄黑板,按教师的提问回答问题,按教师布置的习题练习,很少主动提问也不敢提问。教师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指挥官,完全按自己的意愿与思路,指挥着学生学习。教学中的交往基本是教师分派工作,学生完成工作,然后教师判决工作的好坏。学生不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显然是不公平的。2.2 垄断式的交往

课堂教学中的垄断式交往其特征是交往为少数人所独享。在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的。正是这些学习差异的存在和教师肤浅的学生观,使得课堂教学交往呈现出垄断性。课堂教学交往的垄断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在教学交往机会上。在教学的师生交往中,许多教师都会因对象的不同给予不同的交往机会。教师一般都愿意更多地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学生干部进行交往,而很少或不愿意和成绩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交往。他们认为,如果过多地和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交往,会干扰自己的教学,会阻碍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堂教学中交往的垄断性还体现在交往的言语形式上。在课堂教学的交往过程中,学生中的优势群体垄断了教师的积极方面的言语。而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则垄断了教师的消极言语。教师所要找的错误回答或错误判断的言语往往由这些弱势群体给出,因而当这些学生站起来和教师进行交往时,往往是胆战心惊。

上述两种不真实的交往在课堂教学中的盛行,对学校新课程的实施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后果。往往体现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得不到尊重,因此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学习的热情,其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久而久之也会呈现消极的特点,进而厌恶学习。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失去了与学生真实交往的快乐,专业性角色大大降低,这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成长。3 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 3.1 “教”

正面教育,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播下真理的种子,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前提。我从这三个方面来简述我的观点。3.1.1什么时候“教”? 初一年级这个时间段。为什么呢?大家不妨回顾一下,初一学生的主要特点:他们刚进入初中不久,心理还保持着小学生的特点:天真、稚气未脱、对初中学习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这个时候他们会主动与老师接近,愿意与老师交流,在情感上还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还呈现出另外一个特点:正确的是非观还未完全形成,是非观还很淡薄,对事物容易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做出不正确的判断,而且学生在心理上有急切地想证明自己的需求。所以,这个阶段是教育的最佳时机,最容易找到切入点,老师更有亲和力。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最佳契机。3.1.2 谁来“教”? 不单是老师,也不单单是班主任,而应通过家访,寻求家长的理解,与家长形成教育默契;配合学校狠抓常规教育和全面教育,关注社会热点,挖掘社会典型事例的深刻教育意义,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形成以老师家长教育为支撑点,学校,社会教育大环境为面的点面结合的教育局面,再着重逐渐培养班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最终形成由表及里,由外因到内因,由初级到高级,由被动到主动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长效教育机制。3.1.3 “教”什么? 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学习,教学生审美。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现在的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大都个性强,任性,不易相处。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要任务就是教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尊重他人,尊敬老师。例如:初一时,班上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倾向:班主任在时,学生还稍微自觉,班主任不在时,却是另一番景象:针对这种情况;我明确表明立场:只看班主任面的学生,是表里不一,阴奉阳违的表现,是错误的;如果真正尊重班主任必须首先尊重其他科任老师。一个班级,老师在时纪律好,老师不在时,却很糟糕,这样的班集体,是很不成熟的班集体;而一个真正优秀的班集体,是老师在不在场,纪律都一样好。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很强的自律意识,养成尊重课堂,尊重他人学习权利的良好社会公德。教学生如何审美:初一学生, 是非观还很淡薄,片面追求外在美,比吃比穿,嘲笑长得矮,或长得胖,或长相普通的同学,盲目追星,迷失自我。针对这些现象,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经过全班整体审美教育、辩论赛、演讲比赛三个阶段,历时一个多月,同学们达成了共识,提高了辨别能力,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3.2 “导”

辅导、引导学生走出成长的心理误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发展新型师生关系的保障。

学生个体发展变化是多方面的,迅速的。随着身体的发育,青春期的到来,学生情绪不稳定,心理容易失调。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标志,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引起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应对能力很差。因此应该针对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开展以“调整心态”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心理测试,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心理保健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引导学生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心理自我疏导的能力。

总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双向的,互动的;需要真诚和宽容,理解和信任;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存在的问题。4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的艺术

如果师生间没有了沟通与交往,人心世界将是一片荒漠。美国卡耐基指出,知识和专门技术在这些人的成功因素中只占百分之十五,而百分之八十五的成功因素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在思想感情和个人性格所具有的非凡的品质和魅力。在教育过程中,人格魅力可以让老师课堂“无声胜有声”,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人格魅力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为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首先,教师要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教师在与学生初次见面时,应面带微笑,坦诚的向学生介绍自己,以一颗真诚的心学生,在学生心中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教师的仪容仪表对教师增强人际魅力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在初次交往中,仪表显得尤为重要,构成第一印象第一要素。由此,教师应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要仪容整洁,穿着得体,朴素大方,举止文明。不同的文化修养有着不同的气质风度,了解自己的性格,培养造就自己独特的风度、气质,是增加吸引力的一种手段。

教师应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真正把教育当作是自己的全部,无私的献身教育事业。这样的敬业精神会感化学生的心灵,从内心深处尊敬老师。教师的人际魅力还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教师不仅要加强对专业领域知识的研究,还要拓宽非专业领域的知识面。知识在教师这个职业里面代表了为人师表的前提条件,也代表了绝对的力量和自信。让教学大纲和教材成为教师最基本的知识,应使教科书成为教师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种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人文方面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教师的影响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学生从老师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他们的老师,并且学习他们老师追求知识的精神,这有利于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讲究教学的艺术是增强人际魅力的重要手段。任何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无不是熟悉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得法,善于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的。为此,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语言表达得当,诙谐幽默, 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要不断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以便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要求,做到教与学的真正结合。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了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

教师要掌握交往之道。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教师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师生应该是思想上互相交流,心灵相通的同志和朋友。师生关系是一种互相教育、互相感染、教学相长的关系。首先,教师要热爱并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其次,要学会倾听。倾听是理解的前提。教师还要讲究管理方法,做到以理服人。做到这些,教师的人际魅力就在不经意间攀升了。

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彼此尊重。教师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要对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生活等各方面给予关心和照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宽容学生的错误与过失,与学生平等相处,这样学生才愿意并主动与教师交流,师生间才就能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学生才能在师生融洽的氛围熏陶中健康地成长与成才。

教师应富有亲和力,有爱心。教师要平易近人,放下教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在课后以一种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交流。教师如果有很强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赢得学生的心。

增强人际吸引力,教师还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师作学生的工作要多沟通,工作方法要因人而异,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能偏爱学习好的,歧视学习成绩差的,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教师要掌握人际交往的语言艺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更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语言的沟通作用。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清楚、生动、准确、有感染力。对于学生的进步和优点,要及时且适度的给与鼓励与赞美;对于学生的不足,要委婉的提出,既要避免伤及自尊,又要让其有所意识,并萌发改进的想法。

教师要完善个性品质,要有良好的性格特征。教师理想的性格有利于创造和维持一种舒适而有活力的学习气氛,影响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授课的态度以及对学校的态度。教师要培养自己善良、宽容大度、有爱心、有责任感,幽默感、热情、自信乐观等学生喜爱的性格,这会大大增加个人人际魅力。要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除要讲究技巧外,还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确实是一门巧妙的艺术,一门深奥的学问。5 结论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反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新课改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重老师,老师应当热爱学生,这是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也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民主平等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指教师的教育应建立在民主、平等、友善的基础上,以说理疏导、循循善诱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思想水平的提高;教学相长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它包括教可以促进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总而言之,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是一门艺术,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其中的奥妙。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侯敏老师的精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2]于灵灵.哈贝马斯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79.[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下载课堂管理中的师生交往技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管理中的师生交往技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师生交往教学设计

    师生交往教学设计 萧县梅村初级中学 傅孝艳 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尊重老师,热爱老师的情感,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2、能力目标:学会正确与老师交往,能够正......

    《师生交往》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制》七年级上册 第六课第二框题 《师生交往》教学设计 秭归县九畹溪镇初级中学 李 云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第二部分......

    6.2《师生交往》说课稿

    6.2《师生交往》说课稿 三溪中学:冉洪富 一、说学情 学生进入中学后,生活接触面的逐渐拓宽,会越来越多地面临与人相处的问题。尤其当前初中学生在于教师的人际交往中,面临着时代......

    师生交往教学设计

    《师生交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教学相长的含义,懂得师生之间要彼此尊重。能力目标:学会正确与老师交往,能够正确处理和老师交往中存在的分歧 情感、态度与......

    师生交往的礼仪

    师生交往的礼仪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与教师交往的基本礼仪和方法。 2、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能力,为自己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学重点:学生与教师交往的基本礼仪 德育渗透:尊......

    《师生交往》教学反思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六课《师生之间》第二框题《师生交往》的内容,这节课是七年级学生继友谊之后,接触学校生活中另外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

    摘要在教学中师生交往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作用。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略谈中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交往5则范文

    略谈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师生交往 崇庆中学实验学校 桂琴 美国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表明,人有七层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属或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