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设问

时间:2019-05-15 04:1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设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设问》。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设问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设问

精品源自语文科

【专题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专 题 号】G32 【复印期号】2009年07期

【原文出处】《教育艺术》(京)2009年4期第50~51页

【作者简介】张林美,江苏海门市海南中学。

在历史教学中,不论是常规教学还是现代教学,设问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因为只有设问才能实施教学目标,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所以,设问是历史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如何操作呢?

一、设问要突出教学目标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常常设立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所传授的知识是否掌握,这是教师设问的目的所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对此,教师不可能都把它们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回答,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有主有次、有轻有重地提出来。简单的、易理解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重要的、难以理解的问题由老师提出来,让学生共同探讨。这样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设问不能突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偏离了教学方向,茫然设之,则教师要传授什么,学生该学习什么,就会模糊不清。如《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一课中,俾斯麦为统一德意志而发动的三次王朝战争的内容,教学目标是按时间顺序记住这三次王朝战争的名称,并由此认识到俾斯麦“铁血政策”的表现。而有位教师在教学时却让学生讨论:“俾斯麦三次王朝战争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由于战争比较复杂,结果经过几个学生的东拼西凑,再加上教师的启发、引导,既利用图表,又利用挂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完成了这个讨论。我想如果这是一堂历史课外兴趣小组的讨论课还可行,而它是一堂历史讲授课,就偏离了应有的教学目标。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全面深入分析教材,认真考虑设问的内容,拟出设问的提纲,以保证设问突出教学目标。

二、设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以便调动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问题提得要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答出,如果只是“对不对啊?”、“是不是啊?”则意义不大。启发性的设问不但极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尽量多地给每一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答错的学生不要批评,教师可在纠正其错误后,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继续大胆回答,一味指责势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可能使学生失掉对历史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比如,我在讲《秦的统一》一课时,设立了一个对秦始皇进行评价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最后,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肯定,有的否定,并各自摆出自己的理由,课堂气氛甚是热烈。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总结发言,指出一方面秦始皇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暴露了地主阶级本质,导致秦王朝很快被农民起义推翻。通过这种启发性的设问与回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两点论”、“全面论”去评价历史人物,对秦始皇这一主要历史人物也有了本质的理解。所以说,设问具有启发性,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极有帮助的。

三、设问要适时

所谓适时,就是教师在设问时,不能提前,也不能太晚。什么时候提问要根据当时教学内容、课堂气氛、学生对知识感应的程度等,做得恰到好处。有些时候,导入新课也可采用设问的形式,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重视。像着名教育家斯霞、魏书生等,他们在教学中都十分注重设问的时机。此时此刻,问题一提就能打动学生的心,抓住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中,当学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有位教师他没有问学生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而是随机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看到这些侵略者为非作歹,你们的心情如何?有何想法?我们应该怎么做?”问题一提出,学生争相回答:有的表示出对英法强盗的仇恨;有的认为清政府无能;有的表示长大要参军,保家卫国;甚至有的表示要成为科学家发明比别国更先进的武器,等等。这些问题看似不重要,但它突出了讲授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报国之志。这样的提问切合时宜,从而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如果提出的问题不注意适时,错失了提问的机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何,教师心里没数,而学生也弄不清楚从中要学到什么。如果是这种情况,教师课前制订的教学计划就很难实现,教学目的也难以达到。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这种适时设问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要靠自己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培养、不断地积累才能达到。

四、设问要适度

这是历史课堂设问的一个特点,因为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史实、尚未形成历史表象时,教师就提出有关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这样容易造成“冷场”,甚至出现学生胡答乱猜的情况,反而会拖延教学时间并影响教学效果。比如讲人工取火,如果提问学生:“人工取火的发明对原始农业和原始手工业的作用是什么?”由于学生尚未学习原始农业的火耕和原始手工业的制陶、冶炼等方面的知识,当然就回答不出教师的问题。再如教师提问:“谁知道恩格斯对摩擦生火的发明给予了什么评价?”这个问题更是超出了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因为初一学生不可能读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答不出恩格斯“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的评价。所以,只有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设问,促使学生回忆思考、分析综合,才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与能力,使设问真正发挥作用。

五、设问要明确具体

教师根据教学进展情况,为了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设立什么样的问题,这些在上课前都已在备课中制订好了。在设问时,教师有一点必须注意:设问要明确具体。只有题意明确具体,才能使学生领会要求,考虑如何回答。如果问题提得太笼统、过大,学生会感到难以回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问题提出后迟迟得不到正确回答的现象,这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有两条:一条是学生真正地不会;而另外一条就是教师问题提得过于含糊,似是而非,学生不知如何回答,于是保持沉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受挫,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如《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一课,有位教师导入新课设立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去过南京吗?知道南京有哪些景点?”学生回答:“莫愁湖”、“灵谷寺”、“孝明陵”,等等。面对这么多的回答,这位教师还是不满意,因为他所要的回答是“中山陵”。于是,有些学生怕说错就干脆不举手了,被点到名的学生,也只好随便猜一个,急得这位教师额头都冒出了汗。最后,好不容易有位学生说到了“中山陵”,才帮助这位教师解了围,使他得以按计划进行下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就是因为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不明确。如果这样提问:“在南京,与孙中山有关的历史名胜是什么?”就比较明确具体了,这样也就不会出现令教师尴尬的局面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问题表述一定要明确具体。本文来自[教育资源库]http://edu.5151doc.com

六、设问的语言要准确

如果说设问不明确、不具体,会影响教学效果的话,那么设问的语言不准确,还会使学生以错就错,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历史教学中,我们有的教师在设问时,由于用词不规范,语言不严密,学生对其设问会模棱两可。结果有这样回答的,也有那样回答的,让人感觉怎样回答都可行。比如《中法战争》一课,在复习旧知识时提问:“19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哪些国家侵略了我国哪些地方?”答案是:美、日侵略台湾;俄、英侵略新疆;英国侵略云南、西藏。但如果教师在提问中不用“侵略”而用“侵占”一词,那么学生要是只答俄国侵占我国新疆七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就不能算答错。因为其他国家对我国边疆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语言的锤炼,规范自己的语言,使提出的问题准确无误。否则,既传授不了知识,又扰乱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那些逻辑性严密课程的教师更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综合上述,正确的设问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占有特殊地位。如何更好地提高设问技巧,应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当今信息时代,历史教师要经常研究史学动态和史学着作,提高自身素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科学的设问技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吴江黎里中学屈钊昕

摘 要: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背景下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根据有效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发展,让教师的教学技艺得到提升。

关键词:课堂提问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历史课程标准》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并指出要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和师生直接进行信息和感情交流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背景下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积极思维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这不但有助于拓展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师生共同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课堂提问的优劣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可以说,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专门的技术,只有掌握了这门技术,才能在教学中应用自如,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标。了解课堂提问,尤其是有效课堂提问的内涵就显得非常重要。

课堂提问就是有效的教,它不仅能引发学生讲出一些“清晰而生动”的观点,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的行动„„,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使课堂变成学生主动进取、施展才华、走向成功学习之路的场所。[1] 把握了课堂提问的定义,是否就意味掌握了这门技术。显然不是作为一种技艺,它还有更为重要的操作层面的要求。有效的教学过程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教师在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怎样处理课堂提问?

一.教学的准备阶段

当学生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就会导致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可以成为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的驱动力。问题情境的规划是教学准备阶段的中心。

首先,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在传统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由教师操纵,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被忽视。传统的提问是教师为诱导学生达到预期目标而设置的,提问的依据是教材和教师的经验,学生的思维活动早已置于教师预设的框架中,学生也成为接受知识和思想的容器。提问中,教师居于明显的主动地位,还往往抱怨学生“启而不发”,加之提问内容大都在教材中有定论,对学生而言,回答仅是记忆和知识“搬家”。教师这种提问方式,只是一种唤起,学生接受的是现存的知识,而被扼杀的却是活生生的思维活动。

其次,让我们看看问题情境设计的忌讳。

1.提问的随意性很强,逻辑错误频繁出现。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对提问的设计缺少必要的条件限定,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提问的随意性很强,发问不少,收效甚微。

2.课堂提问多而滥,缺乏深度。

新课程的教学中,曲解“师生互动”和“问题教学”这两个概念,把“师生互动”简单机械地理解为一种“表面化”的“互动”。尤其在一些小的观摩课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一些提问带来的往往是浮光掠影般的应付,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造成答非所问现象的出现,致使时间大量浪费,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性与整体性。“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成了教师的口头禅。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复制课文内容。这种问题浅显,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提问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严重地束缚和窒息了学生智能的发展。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 与动力,感到历史学习枯燥乏味。

3.课堂提问过偏过难。

教师凭着自己的主观感觉,设计问题导致“冷场”出现。如,请谈谈孔子的思想及其地位。这显然超出了初中学生所能及的范围。这种超出学生认知水平及思维

能力的提问,是学生无法回答的。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从而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再次,我们在问题情境设计中应注意的原则。

面向全体,分层设疑。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好、中、差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不能只局限于少数优秀生。如果只提问少数学生而冷落大多数学生,他们就觉得老师偏心,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教学关系。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面,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问题可分为记忆型的、理解型的和应用型的。如关于鸦片战争的问题,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直接提问“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而对中等生则可以问”引起鸦片战争的原因是禁烟运动吗?对优等生就可以问"有人说如果没有禁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请用史实加以评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使各层次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激励参与,诱导探索

教师要通过提问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不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诱导学生围绕问题收集材料、整理材料。进行史论结合的说明论证,争取正确的结论。问题提出后,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时,应循循善诱、层层启发。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索。如教师提出你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一类的开放性问题时!应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并让学生自己再提出新课题。来促进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优选问点,激发动机

教师设计提问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使问题有吸引学生的力量提问时除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形式的多样外。还可在问题里设计一些似乎有悖于常理的矛盾设置一些悬念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如,可提问,“中法战争中的不胜而胜,不败而败?”一类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二.教学的实施阶段

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授科学知识,科学必然是准确的,因此,对历史教师语言的首要要求就是真实、准确。我们知道,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富如金库;历史现象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容不得丝毫错误,来不得半点虚假,有时一字之差,就会导致概念上的模糊,甚至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提问时必须确保表达的史实要准确、概念要准确、读音要准确。

同时,还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进程,灵活多变地进行课堂提问策略调整,必须明确教学准备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

在导入教学内容时,注意激疑性提问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设计出必要的疑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提出疑问,这样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

而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一节时,在学生掌握了罗斯福新政和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基本史实后,提问:“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和德国为什么走了不同的道路?”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从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渊源、当时的国际形势、经济危机的影响等方面去认真思考,学生完全可以总结出原因。这样的提问,引发了学生的深刻思考,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去寻找答案,从而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讲授教学重点内容时,注意发散性提问。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知识的教育潜能,尽量多角度地提问,做到一题多问,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上去思考,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从而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创造出超常的思维成果。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一节时,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之后,为了从更深的层次上去理解和认识这一问题,进行如下提问:1.你如何评价明治维新? 2.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3.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有什么不同?4.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学科教改研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能?这些提问调动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我边提问边诱导,学生从纵向和横向上,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思维,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在讲授上位性教学内容时,注意归纳性提问。学生对具体化的材料进行本质性的概括,以形成历史概念,或引出逻辑性的结论。教师进行归纳提问的过程中,注意帮助学生对一些复杂的内容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实现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飞跃。这样的提问比较适合于单元教学结束时的复习总结。

三.教学的评价阶段

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还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当然,评价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不能分割。学生既然回答了教师的问题,教师就应及时地尽可能准确地予以评价。评价的形式可以是点头微笑,可以是口头赞扬,还可以补充纠正。对回答正确的问题,不仅要评出对的道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并给予答问的学生充分的肯定、表扬;对答错的问题,教师既要指出错误之

所在,又要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所有学生受到启发,还要记住肯定答错学生的“闪光点”,可从答问学生的积极态度、洪亮的声音、正确的思路或所答答案中正确的某一点来肯定鼓励学生,切不可讽刺挖苦学生。

总之,对学生答问的评价既要客观又要注入激励因素,因为学生得到老师的一次肯定,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肯定的次数多了,他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反之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学生思路受阻,教师要运用提问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因势利导,找出症结。学生的思路一旦畅通,思维水平就会上升到新的高度,追求知识的愿望也就会更强烈,而这正是教育者所梦寐以求的结果。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鼓励性的评价永远是最好的。

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评价的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获得进步。这阶段有一种提问必须予以重视。问题反弹,是指教学过程中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作解答,再返还给学生,交由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问题反弹是“问题意识”的升华,不是教师为掩盖无知或摆脱窘境的遁逃术,而是教学民主的体现,是对学生质疑释疑的主体性作用的充分调动。问题反弹需要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迅速作出判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度开发,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问的主体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问题反弹的确真真切切符合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问题反弹这一课题值得教师好好研究。

作为授课的教师,应更积极地参与自我评价,一方面认真写好关于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把第一手感性认识或感性经验努力上升理性的教学思想。另一方面,认真听取听课老师的关于课堂提问反馈意见,尤其是专家型教师的建议,加强理论学习,使这一环节部分成为提高教学素养的佳径。

课堂提问是进行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史课堂提问可以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注释:

[1] 王方林.何为有效的课堂提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第三篇:课堂中有效设问的方法

课堂中有效设问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联系教师、学生和知识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现在许多数学课上,学生参与度很高,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但大多是“是”或“不是”式的问题,这些问题根本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大多算不上有效问题。那么,该怎样创设数学有效设问呢?

所谓数学课堂中有效设问,其实就是一切围绕学生为主体,发现、寻找使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问题情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空间以合适的方法把它呈现出来,让学生能迅速、正确地理解问题的指向,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能力上得到不同的、他所需要的发展。

一: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有效?

1、可及性:跳一跳,够得到,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习惯、生活经历及环境,个性、爱好及基本心理情况等;

2、启发性:问题应对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提示作用,符合数学学科特点,使学生借助于这种启发,领悟数学实质,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灵活运用数学;

3、开放性:问题富有层次感,入手较易,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

4、挑战性:问题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心向,能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

5、体验性:能给学生提供深刻体验,人人有所得,包括动手、探究的机会或替代性经验,学生能够感受、体验数学,并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6、激励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要求教师所创设的问题要很好起到这种引导激励作用,所以教师在提问时不仅要注意问题的知识性,同时还应注意问题的艺术性,尽可能多一点幽默感和趣味性。

二:在教学中有效设问的方法

1、分析设问——理清思路。分析设问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而事先设计的问题,简言之是“持果索因”的设问。

2、揭示内在联系的设问——解决矛盾。为了使已知与未知发生必然的联系而设计提出的问题,在几何证明中是以添辅助线的形式出现而起到媒介作用、汇聚作用和显露条件的作用而设问的。

3、归纳设问——总结规律。归纳设问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设问,其目的是总结规律性的东西。

4、演绎设问——学会应用。演绎设问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设问,其目的是为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5、对比设问——找出异同。这是为区分两类相近事物而设计的问题,如乘法公式中立方和与立方差的区别常常用到对比设问。

三、教学中有效设问的注意事项

1、教师提出每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因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都带有一定的思维性,学生必须经过认真思考一定时间后,才有可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回答。

2、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保护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3、对于学生的独创的方法不要全盘否定,要善于能发现其中有价值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鼓励,有利于学生探索知识的信心提高,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很大的鼓舞。

4、设问要符合下列原则:明确性和简洁性。设问的明确性是指每个问题都要围绕教学目标;简洁性是指语言通俗、简洁,不拖泥带水。

5、注意启发诱导。设问的启发诱导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独立思考,深入钻研,透彻地理解知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6、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提问切忌繁琐零碎,面面俱到。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关键,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突破难点。

7、明确具体。问要明确具体。如果含糊不清,使学生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会使学生头脑中的“疑问”变成“疑团” 由于问题提得明确具体,学生按照问题指引的方向,各抒己见很快形成了一 致的意见。

8、深浅适宜。提问还要深浅适宜。问题深了,超出了学生知识和智力的限度,思考再三也想不出来,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挫伤;问题浅了,如“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之类不讲实效的问题,除了使课堂上显得表面热热闹闹以外,毫无益处。

9、要注意因材施教。难度较大的可让优生答,稍容易的让基础差的学生答,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对回答有创见的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0、设问要灵活。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卡壳”、思路受阻时,我们可采用变换提问角度的方法进行调节。或者将稍难的问题进行分解,降低难度,来打开学生的思路。

四、具体实例 比如:求ysinxcosx2的值域。

设问一:这个结构跟数学里哪个概念有关系?(学生能回答出斜率)设问二:它表示哪两点连线的斜率?(学生能回答(cosx,sinx),(2,0))

设问三:(cosx,sinx)在哪里?(学生能回答出在圆上)

然后,学生就自己能通过画图得到答案。

设问四:还有别的方法吗?能不能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含三角函数的整式求最值问题?(学生能回答出sinxycosx2y,并能写出sin(x)2y1y2)

设问五:能不能求出含y的

2y1y2的范围?

(学生很快能说出它的范围是(12y1y21))

设问六:能不能用一个不等式表示?(学生很快能说出

2y1y21并解出结果来。

总之,将所授内容的关键环节设计成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回答,教师适时地启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会有所增加,教学效果良好。

第四篇:有效设问实施方案

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实施方案

一、研究课题

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二、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学习兴趣是学生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重视情感教育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要想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必须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教育必须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激发学生的健康情感,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初中英语教学,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有和谐的语言教学氛围,是学好英语的前提;而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好英语的保证。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变苦学为乐学真正做到“乐而好学”。

2.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理论比较注重认知方面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注重双基,片面地理解获取知识的手段是灌输系统化,没有将知识的获取放在学习者身上,忽视了学习者心理发展的整体作用,夸大了认知的单一作用。虽然新《英语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但是教师对情感因素在教学中 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没有真正去领悟。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开始关注和探讨教学中的情感缺失问题,重视和加强情感教学是素质教育赋予教师的新的使命。特别是英语教学过程中更加应该注重情感因素,因为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而所谓的英语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自信心、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以求得共同发展。可以说,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正发生着“情境革命”,即重视创设切合学生实际、有真实语言情境、人际关系温馨、合作互动的教学情境。

(二)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

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实践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情感因素的关注会促进语言学习效果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青少年心理成长、发展过程中,情感发展是他们社会化发展过程中两个相互联系和协调的基本方面。中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会对他们认知发展,社会适应,道德形成,潜能开发,个性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调节、催化、保证的作用。反之,会对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造成障碍,甚至可能会产生难以逆转的不利影响。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着重知识、既定规范的灌输与强化,严重忽视学生情感的现象。同时,缺乏教育者应有的理解、关心、引导,致使目前许多学生在情感发展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压抑和扭曲,进而导致学生主体性发展扭曲和受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开发学生主体潜能的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因此,英语课程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青少年学习外语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如何使用外语。既然是使用外语,那么就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人际交往和情感态度。

四、研究中有关概念的界点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教学评价的要求就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越受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皮格马利翁效应)。英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现代英语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为工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是英语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过去的教学只重视知识的本位价值和实用价值,把教学目标限定在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只注重学生认知系统的活动,而忽略教学过程中情感的调动和情操的陶冶。诸多理论研究也证实了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实现,重视人的情感及对他人的接受、关心和尊重。人本主义体现在教学思想上,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和感情型师生关系的教育主张。克拉什的监控理论中提出了有效习得语言的关键在于降低情感过滤程度的问题,即提高动机水平,增强自信心,消除焦虑,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情感状态。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说认为,自我效能对

抱负水平、期望水平,对学习者的动机、爱好及学习有关的情感态度都有影响。自我效能水平高的学生往往信心十足,情绪饱满,在学习上敢于正视困难,愿意加倍付出努力,直到达到目的;而自我效能低的学生则相反。一位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又能正确运用积极情感因素,使学生的语言学习发生愉快的变化。

五、研究目标

1、重视英语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渗透,促使教师改进和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2、通过实践研究,提高我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促进初中英语教学的发展。

3、渗透情感教育,优化初中英语学习,形成高效的英语教学课堂。

六、研究的内容方法

1、初中英语教师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遵循的原则。(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每接手一个新班时,首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第一节课要告诉学生,课堂内外老师和学生是朋友,这样就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可利用家访,与学生谈心,与班主任交谈等方式,了解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发挥其潜能,提高英语学习效

率。

(2)降低焦虑,增强自信,树立必胜的信念

研究表明,焦虑对英语学习有消极的影响,但焦虑是可以克服的。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学生有焦虑心理的表现,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信念是人的心灵内部迸发出来的一种力量。它驱动人奔向光明的前途,激励人去唤醒沉睡的潜能,并发挥无穷的才干和活力。人的行为是受信念支配的,而人们所创造的结果是由行为产生的。(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从某种意义讲,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大小。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语言应用能力,尽可能多的使用风趣、生动、幽默的语言和形象的肢体语言;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4)激励学习动机,让学生自主学习

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力,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动力可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力,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力,外部动力是指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外部同因

素。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提供成就感,采用激励评价等诱因,使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使之持久保持,从而取得英语学习的成功。

2、初中英语教师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遵循的方法

英语教学的情感化首先应建立一种合作、和谐、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交流。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发扬民主教学,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用微笑来面对学生,增强自身的亲和力。教师要放下架子,真诚地深入学生生活中,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信赖每一个学生,信赖的前提是尊重。教师在对待不同的学生时,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能厚此薄彼,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理解是师生关系和谐的桥梁。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心智水平,鼓励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语言错误,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己。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激励情境,给学生一个精神依托,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

(二)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具有探索性,内容丰富,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因此,研究

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反思研究法等等,辅法有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主要是:了解我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以及对英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行动研究法主要是:课题组成员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和英语活动的实践。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查找一些关于课题的理论加以辩证学习使用。反思研究法主要是: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学习、调整、反思、改进。

七、课题研究计划

研究时间:2014.5—2016.3为实验期 具体操作过程:

课题研究依据“实践-认识-提升-再实践-再认识-再提升”的研究思路,遵循实践与理论结合、工作与研究结合、一般与重点结合的原则,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边提高,认真提炼本校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形成高效英语课堂教学思想,以此引领我校情感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做到人人在工作之中、人人在研究之中,从而赢得工作与研究的双丰收,推动我校教育的整体提升。本课题应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出发,从存在差异的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出发,从而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主动发展出发,从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出发,采取如下策略:(1)主动参与的策略。要动员各种教学要素,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参

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多思善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尊重差异的策略。要实事求是地承认与尊重学生知情意行的层次差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3)师生和谐的策略。增强教学中民主、平等、活跃、自然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不断激起学生参与热情。

(4)学法指导的策略。加强学法设计,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并完成,实现学与教的革新同步;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为核心,形成师生双向的发展创造。

八、研究的预期效果

1、撰写论文,整理资料,撰写阶段计划、制定实验研究方案,上研究课。

2、撰写阶段小结、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建立实验档案。

3、撰写总结、成果宣传,公开课课例研讨,学习名师的优秀课例

九、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指导

杨盛(于都县教研室初中英语教研员)

2、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黄永亮

组员:黄永亮、尹东生、李红芳、陈小琴、李政、谢梅花

第五篇: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初探

初 中 历 史 有 效 教 学 初 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有效教学逐渐走进教师的视野,并成为广大教师所不断追求与探索的重要课题 所谓有效教学是在有 限的课堂教学时 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历史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许多学生觉得历史教学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强,这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找准病症,对症下药 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历史有效教学作一概述。

一、营造和谐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以往的教学中,历史教师按照提前制定的教学方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只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进行听与记,参与教学的程度不高,教学氛围枯燥无味、呆板沉闷 处于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只会感受到历史教学的枯燥与单调,只会对历史学习产生厌烦怠慢的情绪,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要想进行有效教学首先就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身心愉悦之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师生关系处于一种相对紧张与对立的关系中,这样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对教师更多的是畏惧,学生畏于教师的权威,惧于教师的威严,在教学中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情绪,学生往往是循规蹈矩,严格地执行着教师的命令,使得教学围枯燥沉闷,缺乏活力。要想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就要转变对立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真正成为教与学的统一体,使学生与教师站在平等的学习地位上来共同参与学习,使教师单方面的教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统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教师还要做好组织与指导工作。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差,他们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与相机诱导,教师要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教师与学生成

为学习的共同参与者和合作者,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只有切实改变这种“高压”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敢于吐露真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改变以往知识简单地由教师传向学生的接收过程,才能实现师生的良性交流,促进知识的多向互动。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在学生求知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疑问是激发生兴趣的原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助推器,是智慧的窗口,思维的开端。初中生有着较 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一个巧妙的问题可以引 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学生无法运用自己的知 识来顺利地解决问题时,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好 奇心,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他们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一探究竟,来解决心中的困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征,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问题,以问题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与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与思维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顺利地进入新知的学习。如在学习第 10课《秦王扫六合》时,学生通过观看影视剧对秦始皇已有一定的认识,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来评论秦始皇的功过 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学生结合 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对秦始皇都有 自己独特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地阅读教材,这样的教学才更有针对性,为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指明了方向,这样的教学才更具实效性,更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有时很难将一些历史重要的知识点讲清讲透,使得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单调的讲解、枯燥的分析,教学缺乏活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疲于教学,学生苦于学习。改革教学

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成为当前历史教学改革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契机。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以图文声像来传递教学信息,传递手段更加多样化,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化 尤其对于历史学科而言,与初中生的生活离得较远,学生往往很难深入理解,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横跨古今,再现真实的历史情境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化解教学重难点,穿越时空,将学生带人历史画卷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多媒体强大的教学优势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而且被广泛地运用于历史教学视频。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优美的历史画卷,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如在学习第l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教材上静止的图片立体化、动态化。并从网上收集图片及相关的视频经过精心的组合与加工后,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样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教材上静止的图片与文字以动态的效果表现出来,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精力,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进而积极地阅读文本,认真思考,以获取更多相关的教学信息,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以上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以先进的教学观念来统领我们的教学,对教学进行不断的实践、不懈的改革,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将有效教学进行到底。

张军强 2013/1/14

下载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设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设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科学问题情景教学中的有效设问[★]

    浅谈科学问题情景教学中的有效设问 摘要 本文从科学课中问题情景教学的有效设问中经常遇见的几个问题出发及从悬念设问、矛盾设问、质疑设问、递进设问和开放设问来提出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本站推荐)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历史课程标准》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并指出要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通过......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方法之见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方法之见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方法之见 摘要:历史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探索,才能寻找最佳方案,从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提高学生的参与、合理使用历史材料、调动......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设问艺术2012.11.19(共5则)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设问艺术 简阳市坛罐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都安忠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主体性教学在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方面愈显重要,新课......

    有效设问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设问”,优化数学课程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应是一个师生、生生间进行平等对话和动态对话的活动过程。教师可以利用设疑提问的方式,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对话来引导学生......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摘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从......

    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历史地图准确地标明了历史活动所处于的地理位置,客观地反映了历史活动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其空间联系,还显示了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些......

    谈谈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实施

    谈谈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实施 木里图学校 钮玉金 最近几年,各个学科都在探索和思考何为有效教学?怎样实施有效教学?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学习,我觉得实施历史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