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师有效教学 “四要”
初中历史教师有效教学 “四要”
许 英
(武威第九中学,武威,733000)
摘要学生对初中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不高。本人认为,初中历史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应做到“四要”:一是历史教师要有深厚的历史知识积淀和历史学科素养,使历史课有历史味;二是历史教师要在提高学生兴趣上下功夫,使学生喜欢历史课;三是历史教师更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历史老师;四是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会学历史。从而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打造出高效课堂,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关键词历史有效教学 “四要”
历史学科是一门生动性、趣味性强,而知识点较多、内容庞杂的学科。但由于初中学生普遍升学考试压力大,在思想上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考试前可以临时抱佛脚,突击死记硬背,平时并不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甚至部分学生有厌学、弃学情绪,导致历史学科成绩难以提高。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何上好高效历史课,提高历史课教学成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笔者在二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经历中,也在不断的探索历史教学之路,不断的思考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我觉得,历史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应做到“四要”。
一、历史教师要有深厚的历史知识积淀和历史学科素养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通读中国史和世界史,特别是能读一读历史原著,充分吸取历史养分,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阅读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文献和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史,这样才会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进程了然于心。历史教师只有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有深厚的历史知识的积淀,厚积而薄发,才会在教学中体现出历史教师的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使历史课真正有历史味,学生自然会受到历史知识的熏陶。如在学习三国历史时,教师如果能熟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熟悉其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那么在讲授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历史事件时,就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运用自如,历史课堂定然会兴趣盎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何教师只是照本宣科,重复课本上已有的知识,不能引申和添加有关的背景性资料,不能穿插
一些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故事,那么学生便会觉得索然无味,历史课堂就没有了历史气息,更无兴趣可言,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历史教师要在提高学生兴趣上下功夫
历史课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应该说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但历史知识距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加之学生升学压力大,学习任务繁重,如果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好,只是勾画知识要点,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会对历史课失去兴趣。因此,对初中学生来说,应少讲一些理论,多讲一些故事,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入门,以培养学生兴趣为要,在提高学生兴趣上下功夫,切忌把历史课上成“背多分”课。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宜讲得过深过多,对教材采取删繁就简的原则,把一些最基本、重要的、常识性的知识讲给学生并让学生掌握。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身真正感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思索探讨。历史课堂教学应体现出历史学科生动性、趣味性的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始终适应学生思维的翅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保持浓厚的兴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直接兴趣(一堂课的兴趣)向间接兴趣(把学习历史看作生活本身的需要)的转化,兴趣才有持久性和方向性。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摄制成录像片,拍成照片,连同历史过程的影视实录,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通过这些辅助教学手段,增强历史课的吸引力。
三、历史教师更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历史课每周的课节少,而历史老师所带的班级较多,所教的学生也较多,因此,日常教学中历史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学生对历史教师的感情也不深,师生没有亲近感。而这种陌生感和距离感极容易导致师生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在教育教学中,事实上历史教师很难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深,往往会因为批评教育不当而导致师生矛盾,影响整个课堂气氛,给课堂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应尽量利用与学生接触的机会,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增进与学生的感情,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教学做好情感铺垫。同时,历史教师应该有较高的教育机智,妥善处
理课堂突发事件,注意利用多种手段调控课堂,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和方法,始终保存课堂和谐而有序的节奏。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合作的教学气氛,做到寓情于理,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例如,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我用一种求教的语气而不是命令式的口气来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同时回答问题也能大方、坦然,少了些拘谨和不自然。这样一堂课下来,同学们既学习了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四、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历史史籍浩如烟海,历史知识纷繁庞杂,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不知如何下手。初中历史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教给学生一些学习和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指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学科素养,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历史知识奠定基础。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较小,自学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使他们从小学时代靠大声朗读、多次重复的机械记忆为主过渡到理解记忆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尝试着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内容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去思考,去讨论,尝试着得出一个结果。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得出最后的结论。这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框架、结构就容易掌握。对历史材料的识记,应首先指导学生对教材的课题、子目进行记忆,然后记忆具体的历史知识,这样在学生头脑中才能初步构建起历史知识体系。史实的掌握主要是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典章制度;对一些说明性的、注释性的内容则不必死记硬背,对重要的历史名词、历史概念,难写的字要指导学生书写规范、正确,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答方法和答题。为帮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记忆记住更多的历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教会他们用谐音记忆、歌谣记忆、对比法、对称记忆、大事年表记忆及顺口溜、口诀记忆等。如讲战国七雄时,我教给同学们一个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这样,学生读时朗朗上口,记忆时不仅记住了战国七雄的名称,还记住了其方位。通过这样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让学生
感觉到记忆历史知识并不是一件难事,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历史知识。
总之,历史学科是一门容量很大的学科,我们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厚积而薄发,以饱满的热情去热爱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和渊博的知识去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热爱历史学科,进而喜欢历史课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打造出高效课堂,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赵亚夫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2)《历史教育学》叶小兵姬秉新李稚勇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8-12期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师有效教学“四要”
初中历史教师有效教学 “四要”
武威九中
许 英
历史学科是一门生动性、趣味性强,但知识点较多、内容庞杂的学科。但由于学生普遍受到升学考试的压力,在思想上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可以临时抱佛脚,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平时并不重视,有厌学、弃学情绪,导致历史学科成绩难以提高。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何上好高效历史课,提高历史课教学成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笔者在二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经历中,也在不断的探索历史教学之路,不断的思考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我觉得,历史教师实施有效教学应做到“四要”。
一、历史教师要有深厚的历史知识积淀和历史学科素养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通读中国史和世界史,特别是能读一读历史原著,充分吸取历史养分,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这样才会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进程了然于心。历史教师只有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有深厚的历史知识的积淀,才会在教学中体现出历史教师的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使历史课真正有历史味,学生自然会受到历史知识的熏陶。学习三国历史时,教师如果能熟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熟悉其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在课堂教学中就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运用自如,历史课堂定然会兴趣盎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历史教师要在提高学生兴趣上下功夫 历史课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应该说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但历史知识距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加之学生升学压力大,如果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好,只是勾画知识要点,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会对历史课失去兴趣。因此,对初中学生来说,应少讲一些理论,多讲一些故事,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入门,以培养学生兴趣为要,在提高学生兴趣上下功夫,切忌把历史课上成“背多分”课。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宜讲得过深,对教材采取删繁就简的原则,把一些最基本、重要的、常识性的知识讲给学生并让学生掌握。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身真正感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思索探讨。历史课堂教学应体现出历史学科生动性、趣味性的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始终适应学生思维的翅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保持浓厚的兴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直接兴趣(一堂课的兴趣)向间接兴趣(把学习历史看作生活本身的需要)的转化,兴趣才有持久性和方向性。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摄制成录像片,拍成照片,连同历史过程的影视实录,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
三、历史教师更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历史课每周的课节少,历史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学生对历史教师的感情也不深,师生没有亲近感。教育教学中,事实上很难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深,极容易因为批评教育不当而导致师生矛盾,影响整个课堂气氛,给课堂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做为历史教师应尽量利用与学生接触的机会,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增进与学生的感情,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教学做好情感铺垫。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合作的教学气氛,做到寓情于理,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例如,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我用一种求教的语气而不是命令式的口气来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同时回答问题也能大方、坦然,少了些拘谨和不自然。这样一堂课下来,同学们既把知识学习了,同时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历史史籍浩如烟海,历史知识纷繁庞杂,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不知如何下手。初中历史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指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学习和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学科素养,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历史知识奠定基础。对历史材料的识记,应首先指导学生对教材的课题、子目进行记忆,然后记忆具体的历史知识,这样在学生头脑中才能形成知识体系。史实的掌握主要是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典章制度;对一些说明性的、注释性的内容则不必死记硬背,对重要的历史名词、历史概念,难写的字要指导学生书写规范、正确,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答方法和答题。为帮助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记忆记住更多的历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教会他们用谐音记忆、歌谣记忆、对比法、对称记忆、大事年表记忆及顺口溜、口诀记忆等。如讲战国七雄时,我教给同学们一个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这样,学生读时朗朗上口,记忆时不仅记住了战国七雄的名称,还记住了其方位。通过这样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让他们感觉到记忆历史知识并不是一件难事。
总之,历史学科是一门容量很大的学科,我们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厚积而薄发,以饱满的热情去热爱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和渊博的知识去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热爱历史学科,进而喜欢历史课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打造出高效课堂。
第三篇: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初探
初 中 历 史 有 效 教 学 初 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有效教学逐渐走进教师的视野,并成为广大教师所不断追求与探索的重要课题 所谓有效教学是在有 限的课堂教学时 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历史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许多学生觉得历史教学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强,这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找准病症,对症下药 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历史有效教学作一概述。
一、营造和谐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以往的教学中,历史教师按照提前制定的教学方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只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进行听与记,参与教学的程度不高,教学氛围枯燥无味、呆板沉闷 处于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只会感受到历史教学的枯燥与单调,只会对历史学习产生厌烦怠慢的情绪,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要想进行有效教学首先就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身心愉悦之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师生关系处于一种相对紧张与对立的关系中,这样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对教师更多的是畏惧,学生畏于教师的权威,惧于教师的威严,在教学中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情绪,学生往往是循规蹈矩,严格地执行着教师的命令,使得教学围枯燥沉闷,缺乏活力。要想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就要转变对立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真正成为教与学的统一体,使学生与教师站在平等的学习地位上来共同参与学习,使教师单方面的教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统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教师还要做好组织与指导工作。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差,他们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与相机诱导,教师要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教师与学生成
为学习的共同参与者和合作者,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只有切实改变这种“高压”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敢于吐露真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改变以往知识简单地由教师传向学生的接收过程,才能实现师生的良性交流,促进知识的多向互动。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在学生求知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疑问是激发生兴趣的原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助推器,是智慧的窗口,思维的开端。初中生有着较 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一个巧妙的问题可以引 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学生无法运用自己的知 识来顺利地解决问题时,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好 奇心,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他们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一探究竟,来解决心中的困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征,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问题,以问题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与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与思维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顺利地进入新知的学习。如在学习第 10课《秦王扫六合》时,学生通过观看影视剧对秦始皇已有一定的认识,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来评论秦始皇的功过 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学生结合 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对秦始皇都有 自己独特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地阅读教材,这样的教学才更有针对性,为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指明了方向,这样的教学才更具实效性,更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有时很难将一些历史重要的知识点讲清讲透,使得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单调的讲解、枯燥的分析,教学缺乏活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疲于教学,学生苦于学习。改革教学
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成为当前历史教学改革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契机。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以图文声像来传递教学信息,传递手段更加多样化,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化 尤其对于历史学科而言,与初中生的生活离得较远,学生往往很难深入理解,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横跨古今,再现真实的历史情境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化解教学重难点,穿越时空,将学生带人历史画卷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多媒体强大的教学优势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而且被广泛地运用于历史教学视频。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优美的历史画卷,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如在学习第l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教材上静止的图片立体化、动态化。并从网上收集图片及相关的视频经过精心的组合与加工后,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样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教材上静止的图片与文字以动态的效果表现出来,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精力,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进而积极地阅读文本,认真思考,以获取更多相关的教学信息,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以上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以先进的教学观念来统领我们的教学,对教学进行不断的实践、不懈的改革,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将有效教学进行到底。
张军强 2013/1/14
第四篇: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初探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江苏省丰县史店初级中学张月侠
【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魅力”;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有效教学,是当今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界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经验、新加坡推行的“少教多学”的理念、“投入性学习框架”都告诉我们,当今教育都在研究有效教学,而且有了许多实施有效教学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下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从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三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1、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孕含的“生活”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初中历史教材不仅包含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还增加了不少社会生活、习俗,即社会史的内容,显得更加亲切、丰满和人文化,更有利于学生认识立体化的历史,丰富生活常识。“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又传扬了民族习俗,正合新课标的要求。
2、尽力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寻找 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尽量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如学习初中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中“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这一目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显示“文革”中„人斗人‟的几张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这种现象?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健全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我又联系到刚发生不久的“3.14”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通过画片的展示,让学生分析其性质。学生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手段是不正当的,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从他们的话语、表情中,我感到了他们的是非观明确,法律意识较强。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历史教师需要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让枯燥的书本因为有了生命的气息而鲜活起来。
3、适时适度渗透乡土历史,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把课本上的历史与乡土历史相联系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课本知识,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更坚定的走向未来。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活力”。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它要求我们教师都应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使教学趣味化、游戏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意愿和学习主动力趋于一致,而不是主要靠外界力量强迫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实现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呢?
1、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颖有趣的导入,可以象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思维的兴奋之门,对于新课的讲授很有帮助。如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用多媒体显示华盛顿、林肯图像和一段文字:2000年2月,美国有线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41位总统的最新排名,结果,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总统占据前三位,猜一猜,林肯和华盛顿的实际排名怎样?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已有的知识判断学生总认为华盛顿排第一)为什么林肯在美国人民心中地位如此崇高呢?用猜谜式方法,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引起他们的兴趣、好奇,进而萌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讲授。其他,在教学实践中 2 许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有其成功的经验,有的讲故事,有的猜谜语,有的放音乐,手段不一而足,但其目的只有一个----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如学习《法国大革命》,我依据教材里的两张图片,法国社会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幅漫画《多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和探究:示意图和漫画告诉了我们法国当时什么样的现状?根据你的理解什么人的反抗意愿最强?为什么人们把这场革命叫资产阶级革命呢?资产阶级想在这场革命中得到什么呢?结果怎样呢?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对图片的话题兴趣在我的问题引导下,思维很快调动起来。当然,教师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联系教学内容把握最恰当的切入口,设置的问题也要考虑: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反映?学生感兴趣吗?学生是否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解决问题后学生能否生成新的认识?能否更深入地学习历史?一般而言,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积极反应,本身就说明问题引起了学生思维的兴趣,教师把握好教学的节奏,使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这样学生不仅享受到思维的快乐,教学的有效性也大大提高。
3、结束语巧设疑点,诱发学生无限想象。写作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即精巧、吸引人的开头,丰富的内容,点题有力的结尾。因此,在结束语时,除了点明重点,点破难点之外,为了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制造悬念、突显疑点也是我们的惯用手法。比如在《辛亥革命》一课的结束语中,我们可以这样点设疑点:辛亥革命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它毕竟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看看那些搞复辟倒退的人是怎样一种可耻的下场就会明白这个问题。又如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的结束语中我联系下文设置了一个问题:明朝的朱元璋抽不抽烟?疑点的设置,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渴望,产生期盼,其内心深处埋下了一根无形的线,时刻牵动他的心,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3 从而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究学习”的心境,引发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新的内容,从而为上好后面的课程做好铺垫。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1、少讲多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对学习的内容初步了解,教师通过学生的自学调查,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以学定教,有的放矢,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生有针对性的学,这样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教师可以凭借实物、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教学,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将历史重现,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兴趣,促进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
4、运用竞赛形式进行练习。初中生都具有好胜的心理,利用这种心理特点,在课堂上适当运用竞赛的形式,能改变课堂教学的单调性,使学生具有新鲜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思维能力处于极佳状态,教学印象极为深刻。同时,竞争的结果也会使胜利的一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一方不肯服输,双方都产生了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经常有同学向我要求,以后的课堂教学多用这种形式。
5、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有人把历史课的趣味化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史话教学”,以为上历史课就应当大量地讲故事。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材的具体内容,适时适度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对于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还是有帮助的。如讲鸦片战争时,我就插入了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不仅使个别正在走神的学生收回了思想,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在嘲笑清朝将领愚昧无知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6、要注重进行学科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能给学生新鲜感、趣味感,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其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7、巧妙运用对联、诗歌。如学习《辛亥革命》,介绍袁世凯时,我引用了时人专为袁世凯写的两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暗含王
八、无 耻),“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暗含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学生通过对对联的理解加深了对袁世凯的认识,为他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
8、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围饶某项主题出历史板报、写小论文等。
参考文献资料:
(1)马丽忠《最好的教育是给学生最合适的教育》苏州教育国际交流学会海外教育观察2010(2)
(2)李起明《初中历史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叶谰《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9)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方法之见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方法之见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方法之见
摘要:历史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探索,才能寻找最佳方案,从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提高学生的参与、合理使用历史材料、调动情感力量到把握教材,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要用心思考,才能出现功倍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方法;实践探究
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观念都是指向学生发展的,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充分体现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思想。教师要“还学于生”,使教学课堂回归学生本体。因此,要想焕发课堂生命力,就得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着手,使他们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最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我们执教者都应实践探究的课题。
一、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目前不少学生觉得历史课比较闷,不喜欢学历史。其实“历史”原本是有生命、是很生动的,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增强他的学习动力与自信心是学好的前提;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象易中天、纪连海的讲解一样,生动睿智,善于设问,用老师的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在教学上,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受“人”在历史之中真切“跃动”着的生命;教学生从历史之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其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以陶冶与美化;使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离我们很近,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历史教学要利用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应从心理方面常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了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
三、科学合理使用历史材料
利用历史材料首先要使用好教材中的材料、插图。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插图的存在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同。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彩图、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与课文结合,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插图有的描述的是激烈的战争场景,如《三大战役示意图》;有的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面貌,如《康有为》、《秋瑾》;有的描摹器物的形态,如《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等;有的展现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如《聚集在上海的美国军队》。这些直观的画面再现了历史的风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发展。
对历史材料的使用,要仔细斟酌、恰当选用,架设知识“桥梁”,引生入胜。指导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具体的材料得到自己的观点,做到“论从史出”,从而把许多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的事例,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原因”这一内容,我采取的方式是先向学生展示了三段相关的材料:其一是经济危机发生前美国社会财富分配悬殊的情况,其二是危机前美国的各行业生产规模快速扩大及工人工资增长相对缓慢的材料,其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股票价格不正常地暴涨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并发表看法,教师从中加以指导、点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本性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在无政府干预下会盲目扩大生产。同时也因其贪婪的本性,使工人实际收入增加根本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造成社会贫富分化悬殊,社会总体需求相对狭小,加上当时人们把投机证券视为发家致富的捷径,使股票价格飞涨,掩藏了供需矛盾,使危机更具破坏性。从而,学生对教材中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原因”的阐述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课堂上,多利用一些知识媒介,不仅能使枯燥的历史课变得“有血有肉”,让学生产生求知欲,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上的结论,甚至还能发现新问题,得出新颖的结论,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历史教学要运用语言与情感创设氛围
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教学大 “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台戏。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活跃,意境生情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学语言的随意性与教学语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重视语言的魅力,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历史教学中,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思考,这是一个老师最大的才能。为此教学过程更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设置问题,促使深入研究。在讲课的开头、重难点、街接处、结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设计问题,引起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文讲解中加强历史知识的连接,对各个时期历史进行联系比较。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时与《戊戌变法》进行联系比较:两者的背景、内容、领导阶段、变法方式诸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为什么其结果却是前者胜利后者失败呢?在教学中把历史上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历史概念。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很多时候学生可以为我们提供比我们讲解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用好自己的耳朵,不要粗暴的打断学生的语言,最后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出评价,对于方向正确的内容给予引导,若方向有误,就要及时的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引起其他学生的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另外,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讲解历史问题时关键是要把分析问题的思路理出来,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思考。如分析事件爆发原因时,要着眼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矛盾。经济上的矛盾必然会反映到政治上,这样就要分析当时的阶级关系。事件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爆发?这就需要分析当时的社会发展形势。社会形势的发展并不一定引起社会变化,还需要有领导人的努力。即分析事件原因的一般方法是:分析社会经济矛盾、阶级关系的变化、社会形势的发展和领导人的活动,有时候还要指出事件爆发的导火线。运用这种方法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太平天国发生的原因、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通过努力,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这样就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思维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实践证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要根据不同时间、地点,不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对教学有效性的探究要受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的深度影响,教学成果之间只能借鉴、互补,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踏上教学研究之路只有始点,没有终点,脚踏实地,追求卓越永远是我们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