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最终版)
2015年度宿州市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
尤集中学 张 莉
浅谈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
摘要:初中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目,在阅读性上有很强的可读性。历史记录了人类在过去的活动,它不但记录辉煌,更会记录衰败。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有:塑造良好的教师人格魅力;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加强内在素质,以便拓宽知识面,提高效率;合理运用“课前提示”。
关键词:课堂效率 教学素养 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评价机制都有了新的变化。作为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是实施新理念的关键,提高教学效率就能有效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积极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新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活动。这次改革将实现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根据社会变革和新的课程理念去探索、研究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中教学优化的策略,赋予课堂教学新的内涵,探索课堂教学新的时代功能,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对中学生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是反映过去的客观事实,而这种客观事实既不能重演也不能通过实践去感知,历史本身是很有意思的,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在教授的时候由于方式方法不当,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客观因素,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进行,如何改进和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迫在眉睫。下面我就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教师人格魅力,用魅力来吸引学生。
教师的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的教师人格魅力,是教师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
(一)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理想,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二)教师人格的魅力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教学能力
良好的人格魅力能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学生性格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受益终生。
(三)教师人格的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
老师要胸怀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兴趣爱好有差异的所有学生。老师不仅是学生良师,而且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与宽容
老师在课堂上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享受成功,老师是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必须用情感去感化教育他们。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愈深,爱之愈烈。其次对学生的关怀要落到实处,以此形成一种学生尊重老师、老师关爱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创设民主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教学中,教师积极主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提高学生参与度,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多开展如讨论、辩论,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想、有所问、有所讲、有所作、有所学、有所获。
在新课程要求下,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结论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在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同时,对教师“主导“的要求更高了。就历史课而言,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如何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如何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并能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如何淡化“教”
突出“学”,把教学过程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使教师自身由知识传递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共同活动,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如何使班级、小组合作和个体学习各环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真正达到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这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
中学历史教学面临许多根本性的挑战,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就要求教师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塑造自己的新角色,这是提高课堂效率成败的关键。
三、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教师本身的历史素养一定要高,这是我们本身专业的要求,所以在平时一定要多读多看,这不仅仅是我们用来要求学生们的,更是对我们自身的要求,这样在教导学生们的时候,我们才能尽其所能的多教给学生们更多的、有用的东西。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学习,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每一分钟来充实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给学生们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以身作则来诠释活到老学到老。如果教师仅仅就是按照课本上的知识来教授学生们的话,想要让学生们对历史感兴趣,那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初中历史课更加的有意思,让学生们觉得更生动、更有趣才行。
四、教师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教学的问题相当程度是语言的运用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借助于语言来向学生传播知识。所以教师要重视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所以教师除了有内在素质外还需有过人的“口才”。以致上课时能充分发挥,讲起来口齿伶俐,滔滔不绝,形象生动,讲起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反之,如果教师上课“语无伦次”,学生学得眉头苦皱,影响课堂效果。
五、合理运用“课前提示”,激发学生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情绪表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学中由于人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愿望,能最大地激发内在动机,特别是个人的兴趣常常是影响各门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因素。
历史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课前提示”,它不仅具有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多种功能,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合理运用“课前提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上课,我都注意使用“课前提示”把课前提示设计成一个个问题,边讲边问,从而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神圣抗战的开始》时,把课前有关提示设计成下列问题,“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回事?它标志着什么?在民族危急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是否同共产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中国军队是否能粉碎日军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那些滔天罪行?”最后再问:“想知道这些有趣的问题吗?答案就在这一课里。”这样一来,既能指出这一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寻求正确答案,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即使是一堂课也可以应用多媒体信息传递,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篇: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初探
初 中 历 史 有 效 教 学 初 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有效教学逐渐走进教师的视野,并成为广大教师所不断追求与探索的重要课题 所谓有效教学是在有 限的课堂教学时 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历史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许多学生觉得历史教学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强,这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找准病症,对症下药 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历史有效教学作一概述。
一、营造和谐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以往的教学中,历史教师按照提前制定的教学方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只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进行听与记,参与教学的程度不高,教学氛围枯燥无味、呆板沉闷 处于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只会感受到历史教学的枯燥与单调,只会对历史学习产生厌烦怠慢的情绪,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要想进行有效教学首先就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身心愉悦之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师生关系处于一种相对紧张与对立的关系中,这样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对教师更多的是畏惧,学生畏于教师的权威,惧于教师的威严,在教学中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情绪,学生往往是循规蹈矩,严格地执行着教师的命令,使得教学围枯燥沉闷,缺乏活力。要想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就要转变对立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真正成为教与学的统一体,使学生与教师站在平等的学习地位上来共同参与学习,使教师单方面的教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统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教师还要做好组织与指导工作。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差,他们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与相机诱导,教师要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教师与学生成
为学习的共同参与者和合作者,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只有切实改变这种“高压”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敢于吐露真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改变以往知识简单地由教师传向学生的接收过程,才能实现师生的良性交流,促进知识的多向互动。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在学生求知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疑问是激发生兴趣的原动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助推器,是智慧的窗口,思维的开端。初中生有着较 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一个巧妙的问题可以引 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学生无法运用自己的知 识来顺利地解决问题时,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好 奇心,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他们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一探究竟,来解决心中的困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征,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问题,以问题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与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与思维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顺利地进入新知的学习。如在学习第 10课《秦王扫六合》时,学生通过观看影视剧对秦始皇已有一定的认识,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来评论秦始皇的功过 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学生结合 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对秦始皇都有 自己独特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地阅读教材,这样的教学才更有针对性,为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指明了方向,这样的教学才更具实效性,更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有时很难将一些历史重要的知识点讲清讲透,使得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单调的讲解、枯燥的分析,教学缺乏活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疲于教学,学生苦于学习。改革教学
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成为当前历史教学改革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契机。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以图文声像来传递教学信息,传递手段更加多样化,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化 尤其对于历史学科而言,与初中生的生活离得较远,学生往往很难深入理解,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横跨古今,再现真实的历史情境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化解教学重难点,穿越时空,将学生带人历史画卷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多媒体强大的教学优势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而且被广泛地运用于历史教学视频。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优美的历史画卷,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如在学习第l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教材上静止的图片立体化、动态化。并从网上收集图片及相关的视频经过精心的组合与加工后,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样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教材上静止的图片与文字以动态的效果表现出来,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精力,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进而积极地阅读文本,认真思考,以获取更多相关的教学信息,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有效教学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以上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以先进的教学观念来统领我们的教学,对教学进行不断的实践、不懈的改革,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将有效教学进行到底。
张军强 2013/1/14
第三篇: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初探初中历史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江苏省丰县史店初级中学张月侠
【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魅力”;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有效教学,是当今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界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经验、新加坡推行的“少教多学”的理念、“投入性学习框架”都告诉我们,当今教育都在研究有效教学,而且有了许多实施有效教学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下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从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三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1、充分利用好教材本身孕含的“生活”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初中历史教材不仅包含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还增加了不少社会生活、习俗,即社会史的内容,显得更加亲切、丰满和人文化,更有利于学生认识立体化的历史,丰富生活常识。“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既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又传扬了民族习俗,正合新课标的要求。
2、尽力发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寻找 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尽量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如学习初中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中“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这一目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显示“文革”中„人斗人‟的几张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这种现象?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健全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我又联系到刚发生不久的“3.14”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通过画片的展示,让学生分析其性质。学生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手段是不正当的,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从他们的话语、表情中,我感到了他们的是非观明确,法律意识较强。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历史教师需要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让枯燥的书本因为有了生命的气息而鲜活起来。
3、适时适度渗透乡土历史,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把课本上的历史与乡土历史相联系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课本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课本知识,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以更好地理解现在,更坚定的走向未来。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活力”。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它要求我们教师都应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使教学趣味化、游戏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意愿和学习主动力趋于一致,而不是主要靠外界力量强迫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实现教学过程的趣味化呢?
1、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颖有趣的导入,可以象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思维的兴奋之门,对于新课的讲授很有帮助。如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用多媒体显示华盛顿、林肯图像和一段文字:2000年2月,美国有线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41位总统的最新排名,结果,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总统占据前三位,猜一猜,林肯和华盛顿的实际排名怎样?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已有的知识判断学生总认为华盛顿排第一)为什么林肯在美国人民心中地位如此崇高呢?用猜谜式方法,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引起他们的兴趣、好奇,进而萌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讲授。其他,在教学实践中 2 许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有其成功的经验,有的讲故事,有的猜谜语,有的放音乐,手段不一而足,但其目的只有一个----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如学习《法国大革命》,我依据教材里的两张图片,法国社会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幅漫画《多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和探究:示意图和漫画告诉了我们法国当时什么样的现状?根据你的理解什么人的反抗意愿最强?为什么人们把这场革命叫资产阶级革命呢?资产阶级想在这场革命中得到什么呢?结果怎样呢?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对图片的话题兴趣在我的问题引导下,思维很快调动起来。当然,教师设置问题时一定要联系教学内容把握最恰当的切入口,设置的问题也要考虑: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反映?学生感兴趣吗?学生是否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解决问题后学生能否生成新的认识?能否更深入地学习历史?一般而言,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的积极反应,本身就说明问题引起了学生思维的兴趣,教师把握好教学的节奏,使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这样学生不仅享受到思维的快乐,教学的有效性也大大提高。
3、结束语巧设疑点,诱发学生无限想象。写作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即精巧、吸引人的开头,丰富的内容,点题有力的结尾。因此,在结束语时,除了点明重点,点破难点之外,为了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制造悬念、突显疑点也是我们的惯用手法。比如在《辛亥革命》一课的结束语中,我们可以这样点设疑点:辛亥革命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它毕竟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看看那些搞复辟倒退的人是怎样一种可耻的下场就会明白这个问题。又如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的结束语中我联系下文设置了一个问题:明朝的朱元璋抽不抽烟?疑点的设置,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渴望,产生期盼,其内心深处埋下了一根无形的线,时刻牵动他的心,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3 从而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究学习”的心境,引发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新的内容,从而为上好后面的课程做好铺垫。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1、少讲多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对学习的内容初步了解,教师通过学生的自学调查,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以学定教,有的放矢,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生有针对性的学,这样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教师可以凭借实物、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教学,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将历史重现,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兴趣,促进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
4、运用竞赛形式进行练习。初中生都具有好胜的心理,利用这种心理特点,在课堂上适当运用竞赛的形式,能改变课堂教学的单调性,使学生具有新鲜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思维能力处于极佳状态,教学印象极为深刻。同时,竞争的结果也会使胜利的一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一方不肯服输,双方都产生了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经常有同学向我要求,以后的课堂教学多用这种形式。
5、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有人把历史课的趣味化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史话教学”,以为上历史课就应当大量地讲故事。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材的具体内容,适时适度地插入一些历史故事,对于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还是有帮助的。如讲鸦片战争时,我就插入了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不仅使个别正在走神的学生收回了思想,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在嘲笑清朝将领愚昧无知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6、要注重进行学科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能给学生新鲜感、趣味感,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其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7、巧妙运用对联、诗歌。如学习《辛亥革命》,介绍袁世凯时,我引用了时人专为袁世凯写的两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暗含王
八、无 耻),“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暗含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学生通过对对联的理解加深了对袁世凯的认识,为他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
8、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围饶某项主题出历史板报、写小论文等。
参考文献资料:
(1)马丽忠《最好的教育是给学生最合适的教育》苏州教育国际交流学会海外教育观察2010(2)
(2)李起明《初中历史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叶谰《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9)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方法之见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方法之见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方法之见
摘要:历史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探索,才能寻找最佳方案,从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提高学生的参与、合理使用历史材料、调动情感力量到把握教材,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要用心思考,才能出现功倍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方法;实践探究
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观念都是指向学生发展的,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充分体现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思想。教师要“还学于生”,使教学课堂回归学生本体。因此,要想焕发课堂生命力,就得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着手,使他们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最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我们执教者都应实践探究的课题。
一、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目前不少学生觉得历史课比较闷,不喜欢学历史。其实“历史”原本是有生命、是很生动的,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增强他的学习动力与自信心是学好的前提;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象易中天、纪连海的讲解一样,生动睿智,善于设问,用老师的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在教学上,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受“人”在历史之中真切“跃动”着的生命;教学生从历史之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其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以陶冶与美化;使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离我们很近,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历史教学要利用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应从心理方面常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了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
三、科学合理使用历史材料
利用历史材料首先要使用好教材中的材料、插图。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插图的存在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同。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彩图、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与课文结合,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插图有的描述的是激烈的战争场景,如《三大战役示意图》;有的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面貌,如《康有为》、《秋瑾》;有的描摹器物的形态,如《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等;有的展现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如《聚集在上海的美国军队》。这些直观的画面再现了历史的风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发展。
对历史材料的使用,要仔细斟酌、恰当选用,架设知识“桥梁”,引生入胜。指导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具体的材料得到自己的观点,做到“论从史出”,从而把许多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的事例,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原因”这一内容,我采取的方式是先向学生展示了三段相关的材料:其一是经济危机发生前美国社会财富分配悬殊的情况,其二是危机前美国的各行业生产规模快速扩大及工人工资增长相对缓慢的材料,其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股票价格不正常地暴涨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并发表看法,教师从中加以指导、点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本性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在无政府干预下会盲目扩大生产。同时也因其贪婪的本性,使工人实际收入增加根本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造成社会贫富分化悬殊,社会总体需求相对狭小,加上当时人们把投机证券视为发家致富的捷径,使股票价格飞涨,掩藏了供需矛盾,使危机更具破坏性。从而,学生对教材中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原因”的阐述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课堂上,多利用一些知识媒介,不仅能使枯燥的历史课变得“有血有肉”,让学生产生求知欲,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上的结论,甚至还能发现新问题,得出新颖的结论,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历史教学要运用语言与情感创设氛围
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教学大 “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台戏。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活跃,意境生情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学语言的随意性与教学语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重视语言的魅力,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历史教学中,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思考,这是一个老师最大的才能。为此教学过程更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设置问题,促使深入研究。在讲课的开头、重难点、街接处、结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设计问题,引起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文讲解中加强历史知识的连接,对各个时期历史进行联系比较。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时与《戊戌变法》进行联系比较:两者的背景、内容、领导阶段、变法方式诸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为什么其结果却是前者胜利后者失败呢?在教学中把历史上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历史概念。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很多时候学生可以为我们提供比我们讲解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用好自己的耳朵,不要粗暴的打断学生的语言,最后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出评价,对于方向正确的内容给予引导,若方向有误,就要及时的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引起其他学生的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另外,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讲解历史问题时关键是要把分析问题的思路理出来,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思考。如分析事件爆发原因时,要着眼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矛盾。经济上的矛盾必然会反映到政治上,这样就要分析当时的阶级关系。事件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爆发?这就需要分析当时的社会发展形势。社会形势的发展并不一定引起社会变化,还需要有领导人的努力。即分析事件原因的一般方法是:分析社会经济矛盾、阶级关系的变化、社会形势的发展和领导人的活动,有时候还要指出事件爆发的导火线。运用这种方法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太平天国发生的原因、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通过努力,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这样就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思维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实践证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要根据不同时间、地点,不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对教学有效性的探究要受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的深度影响,教学成果之间只能借鉴、互补,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踏上教学研究之路只有始点,没有终点,脚踏实地,追求卓越永远是我们的教学理念。
第五篇: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长武县初级实验中学 韩金花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拓和探索优质、高效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积极强化历史教学的实践性、有效性。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师,在平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免有些枯燥而乏味的教学,如何使历史课堂教学具有高效性,就要求教师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或创新,主动地转化教学角色,由从前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倡导者、课堂教学设计的承载者、课程改革的创新者,而理念转化之后,教师的文化底蕴是否博厚,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此,也应该努力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思想。
必须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自己不光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还应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只有创新型的教师进行创新型的教学活动,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
3、自我反思,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方法的反思,通过写教后记等,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二、培养和营造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和氛围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所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所以要学好课程,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导师。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点。众所周知,兴趣是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的,就像学习心理学一样,需要引导,需要诱发兴趣的产生。如何为之呢,这就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长此以往,也就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如果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主动性就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率就进一步提高了。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尽量选择与教材有关而又是同学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努力缩小 2 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如讲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时,引如当前对外开放、外商投资的热门话题进行探讨,从而引起学生共鸣,认识到只有开放中国才有光明前途。
三、选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启发式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教学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目前,有些教师盲目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对有些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似乎沾上了“讲授”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其实他们崇尚的只是过程和方法的形式,而不是过程和方法的实质。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1、巧设疑问开启学生心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种,是学生由表及里思维探索的过程,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口。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巧妙质疑可以开启学生心智,能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我在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人物的心理视角精心设问,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某种心理体验中,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自觉在心理上认同和扮演这一历史人物,体会、感受这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明白许多道理,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境界。如在上《戊戌变法》时问:如果你是谭嗣同,面对“戊戌政变”你是随康有为、梁启超一同逃往国外,还是留下来和顽固派斗争到底?哪种选择是明智的?这一下子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小组间很快展开了辩论。学生很自然地站在这三个人物的心理角度去结合历史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番,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长远打算和短期效应、苟且偷生、个人奋斗和以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天平上掂量,从而不仅能理性地分析三人物的抉择理由,更能够使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获取新的认识。
2、巧设开放的气氛使师生平等互动。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出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很难想象只有“教”或只有“学”的课堂,要么是“一言堂”式,要么是“放羊”式的了。那样的课堂是无效的!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在平等互动中交流沟通,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效率。历史学科需要互动,依靠互动课堂教学资源得以整合、教学环境得以优化、教学凝聚力得以增强、教学质量得以提升。这种互动是一种“灵动”,是课堂的生命力。这种“灵动”,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重心下移,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通过课堂问答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实现。
四、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以其信息量大、传输快、音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维过程等。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积极推广的教学形式和课程资源之一。但是,有不少教师在利用这一课程资源的问题上存在着误区,部分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网络大有代替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之势。我认为,现代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也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从头到尾演绎网络资源的话,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媒体利用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 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会被多媒体的连续演示挤掉,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作出深入细致的思考,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这样一来,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法实现了。
五、开展“教师合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通过合作备课,协同施教,加强集体备课,并常听课评课,使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而“资源共享”使全体历史教师不断进步,共同提高,特别是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还在不断的探索中,从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教学实践中提炼和总结,更好的运用在教学上,切实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