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提升途径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提升途径研究
如何迎接高质量教学的挑战,如何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有过困惑,有过迷茫,也有过得失,但也有喜悦。下面把我们的点滴经验分享给大家:
一、精研教材、丰富教材,变干枯的历史课为血肉丰满
1、整合课程资源,使教材由“薄”变“厚”。在教材的编排上,可以说,历史教材越来越“简单化”,课本上只有一些历史事件的基本骨架,或者说一些历史事实的罗列,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精彩细节大多则略而不谈了。这无形中消弱了初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如果老师不认真备课,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必然觉得枯燥无味,难有所得。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想尽一切办法,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寻找历史事件中的血与肉,对课本中未涉及的部分进行必要的补充,如果再努力些,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图片、视频、甚或影视剧片断加以补充,真正把历史课上得趣味横生。
例如讲到玄奘西游时,我就增加了许多《西游记》中的内容,采取了歌曲、人物画像、电视剧片断等形式,学生们听得是津津有味,当然,最后我也让同学们发言,区分历史与虚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区分,学生们更加理解了玄奘西游的艰辛与历史意义,相信同学们对这一课一定印象深刻。这也就是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又比如我在讲到《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时,向把我这几年来到过北京的趣事将给学生听,又把我拍摄的北京故宫、长城、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的图片放给大家看,然后又请到过北京的同学发言,让他们讲述北京印象、北京故事,学生们畅所欲言,情绪高涨,积极把自己的情绪分享给大家,也激起了没有到过北京的同学的认知兴趣,对于我在讲授紫禁城、明长城等知识点时大家的注意力集中的那叫一个好。这样,通过我的努力,使教材从“薄”变“厚”,从“无”变“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而然得到了很大提升。
2、把历史课与时事联系起来
历史学科虽然讲的是过去的事,但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怀旧,学习历史是为了“鉴今”。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历史课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时代。在课堂的讲授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现实观照,主动联系现实生活。这就要求一个一线的历史教师要多关注时事,多关注热点,在备课时,要积极地想办法把历史引入现实。比如,在讲授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课时,我就积极联系现在的两岸形势,课前就搜集有关台湾的历史资料,向同学们讲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三国讲到现在,两岸血浓于水,进而横向联系钓鱼岛、联系南海,让学生自己发表对两岸关系、对钓鱼岛局势、对南海局势的看法,无意识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主主义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初的讲是点,学生的感情激发是面,主动权在无形中就传递到了学生手中,学生无形中也就融入到了知识的海洋之中,既学到了课本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同时也锻炼了她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同时也使增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但这种现实的联系一要把握一个评价侧度,一个要注意时间上的控制,要注意历史课堂的整体性。
3、把地方史引进课堂
除了在历史课堂的讲授中联系现实热点之外,我认为也应该把地方史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去。爱国要先爱家,有国才有家,国离不开家,家组成了国。一个人只有了解家乡才能热爱家乡,只有热爱家乡才能扎根家乡、建设家乡,进而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现在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空巢家庭,一方面是生活所迫,另一方面是缺乏一种爱。很多人都羡慕大城市,缺乏对家乡的基本怀念。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我认为有必要培养学生对家乡基本的爱,这种爱是对家乡的自豪感、对家乡的归属感、对家乡的报恩感等多种情感的融合。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有意地去导入地方史的相关内容。比如在讲到抗日战争的时候,除了重点讲教材里的张自忠、吉鸿昌、马汉山、赵一曼等英雄事迹外,我还着重介绍了本地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抗英事迹,还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参观了杨靖宇纪念馆,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甚至触手可及,从而亲近历史,热爱历史。为了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我还邀请我们黄淮学院、驻马店市委党校的有关老师到学校开设有关讲座,给大家介绍家乡的历史,讲述家乡的英雄、讲述家乡的文化,鼓励学生们寻找身边的历史遗迹,并搜集相关资料,然后思考,进而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有能力的还可以写成历史小论文。通过这些努力,同学们纷纷表示,原来我的家乡这么美,一定要向家乡的先贤们学习,为建设一个美丽的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过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地方史引入的度,一定要自然,不是每篇课文都能和地方史联系上的,不可牵强赴会,过多过滥地引入地方史又可能会适得其反,这是需要我们初中历史教师注意的。
4、适当增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教学必须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有意识地教授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种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的教材中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过于简单。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刻意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下册第18课,在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节时,除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介绍外,对郑成功的评价只有简单的一句“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而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没有评价。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就会影响学生对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基于此,我在讲授此课时,就从祖国统一的角度对此历史事件做了这样的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这就使学生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有了统一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感知认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单边课堂为双边课堂
1、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我们常说,如果一个人想要学好一件东西,首先要对它感兴趣,只有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它。学习也是如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整合相应的教学知识点,建立积极地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以更好地吸引学生进入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去。至于营造课堂氛围的方法,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歌曲导入,也可以是一个经过细致包装的技巧性课堂提问,还可以是多媒体中的技术展示。比如,教师可以在计算机上展示教学图片,通过图片内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课,我在讲授时就利用多媒体动画形象地展示了当时希特勒闪电般占领欧洲土地的情形,原有的地图是一片黄色,希特勒没占领一国,就用红色覆盖,当一幅幅红色的色彩出现的时候,学生们目瞪口呆,对于所谓的闪电战与扩张都有了清醒的认识,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反思,在这种情形下,我就提问,如果你是英国首相,你是苏联领导人,面对如此的德意扩张,你会怎么办,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结盟。从而自然而然地为下一课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做了很好的导入。
2、增加游戏环节,促进学生主动接受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思路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上多种多样。在教学实际中,我认为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游戏环节,将课本知识点与游戏相搭配,从而增强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游戏学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灵感,通过游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可以更加通彻,通过游戏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领悟可以更加深刻。在愉悦中学习,既能够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又可以是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比如,在讲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课时,我就使用了成语接龙的游戏,让学生用一个成语来总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成就。比如,在讲述唐宋文化时,就采用了诗词大赛的形式,在讲宋词的时候,就采用了歌曲联唱的游戏形式,不仅开动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了历史学科的独特情景中去,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了,无形中就提升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课堂上的每一个积极因子 一个班级中,优秀学生不多,极端后进生也很少,这两类学生的把握对于初中历史老师是一个挑战。相当部分的教师容易走极端,对优秀学生照顾过多,忽略了大部分学生;对极端后进生做放弃,让他们自生自灭,那么他们破罐子破摔,不遵守课堂纪律,对教师授课冷嘲热讽,教师头疼不已。我认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这两种倾向都不可取。应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初中历史课堂的组织应立足于绝大部分学生,即中等生,这是占比最大的学生阶层,教师的课堂备课主要应以这类学生为假象对象,但对优等生和后进生也不能放弃,对优等生可以课下多加点拨,多加担子,对后进生应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专门留置一些环节进行鼓励安抚。总的来说,就是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课堂上的每一个积极因子。比较好的方法是分成学习小组,在学生自主环节中发挥作用,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情况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在提问时分别提问,各加评价鼓励,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自觉地进行历史学习。
4、利用科学技术,积极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单一地板书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遇到情节曲折的章节时,还好一点,遇到一些科技、文化等枯燥章节时往往躺倒一大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热情,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们可以有许多借鉴。我们在上课时,可以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准出发,结合课本中的历史知识点,利用多媒体,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图片、视频、音频、甚或影视剧片断等加以补充,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这些形象性的资料联想到相应的历史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教师课堂所授知识的有效识记。
三、紧扣教学规律,层层加固,以潜在影响征服学生,引导其主动学习。
经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们认为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要做好“五抓”:
1、抓“读”。这里说的读不仅仅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阅读,更是包括课堂前的自我阅读,课堂上的自我阅读和课后的课外阅读。课堂前的自我阅读就是学生在教授讲授新课之前,自己主动地去阅读课本内容,对于一些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人物、未知悉的事件进行提前把握,一般来讲,需要学生做出阅读痕迹,比如划出重难点,优等生要有课前疑问、课后习题要有一定的自我解决等,总之,要求学生带着层次听课。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带着层次听课的学生知识接受方面要远好于没有进行课堂前自我阅读的学生。课堂上自我阅读就是教师授课时,为了解决部分学生没有进行课堂前自我阅读,为了让这部分学生能够尽量提前了解即将进行的授课内容而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另外,目前的历史学科教材补充材料较多,教师不可能一一讲到,这也要求学生需要自己自读这些内容,从而加深对教师授课内容的理解。在方式上可以有默读思考,可以有朗读讲述,也可以有朗读记忆等。课堂后的课外阅读一般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讲授完基本内容后,要求学生补充阅读一些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一般扩散性比较强,与课本知识距离较多,主要是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有利于开拓学生知识视野,也有利于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2、抓“思”。教师的讲授内容需要学生去消化,怎么消化,就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不经过思考的知识是不稳固的。这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上多加努力,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依据教参设定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层次性的带思考性的问题,诱导学生系统性地思考。比如在讲述法国拿破仑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拿破仑的有关知识,我就把本册书后边世界文化的杰作中著名音乐家一节提前让学生学习,让他们阅读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并问道:这首曲子是贝多芬专门给谁谱写的,后来贝多芬为什么把这首总谱扉页上的内容作了修改,作了什么样的修改?通过贝多芬的修改内容,同学们知道了在贝多芬心目中,拿破仑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是一个英雄,以贝多芬的评价为前导,再次回到拿破仑这一课,学生就会自己去思考验证,他到底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到底是不是一个英雄。进而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拿破仑是什么时候的人,他做了哪些事,如何来评价他。在老师的有意识诱导下,学生一步步的被启发,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就掌握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从而增进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3、抓“议”。现在每一位老师在课堂授课时都注重了课堂提问,对课堂提问技巧也很注意,但是在学生的回答评价与引导上还不够好。往往呈现出一问一答一赞的模式,一个回合的问答最为常见。真正发挥不了课堂提问的作用,应把课堂提问作为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推手来看。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充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切忌不能急躁,要缓一缓,不妨换种方式,小组讨论,相互启发,采用自由讨论、自由辩论的方式,诱导学生向教学目标靠近。这方面的发挥,教师的作用很重要,要善于启发,要善于引导,更要善于总结,要能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讨论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也要敢于提出,让学生在议论中得以提高,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新颖的形式,也是表演的舞台,能力的提高也就在于此。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一种挑战,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当然,议论环节的有效利用,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变被动为主动,增进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分析综合能力。
4、抓“总”。这个“总”指的就是汇总、总结。即教师在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像过电影一样把这节课的讲授内容言简意赅地复述一遍。这个环节我们认为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但是对老师的挑战性很高,好的老师能够运用得当、锦上添花,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流于形式,令学生索然无味。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要言简意赅、切中肯綮,条理清晰,脉络分明,重难点突出。至于形式,可以是教师自述,也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进行,也可以是课件显示。比如《为民族独立而战》一课,我采取的是罗列要点的方式,在授课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讲本课的要点一一有序板书:1775——1783;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一场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巴黎合约》等,在最后五分钟,我以此为点,边说边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标画,既给了学生以直观印象,又理清了本节课知识点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5、抓“练”。45分钟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当节课的结束,需要学生去巩固知识记忆,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练一练。除了课本上的习题之外,教师也应有意识地自己设计一些练习题供学生练习。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的练的方式有选择、填空、连线、列举、填图、材料分析、论述等,一般采取的是多种训练方法交互进行,尽量避免单一化,我认为这种训练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方面很有效果。
四、在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上进行适当、必要的点拨。我们说过,一堂有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两个确立,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一不可。教师的主导是过程,学生的主体的目标。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作为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要时刻思考:如何尽可能地多方式的发挥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简单说来,就是如何让学生独立自主有效地进行历史学习。那么教师要做的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重要的就是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上的适当、必要点拨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究,我认为在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点拨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教会学生读懂每本书的目录及单元框架。每学期伊始,我都会让学生先读课本目录,让学生了解本学期一共有多少单元、多少课,哪些是需重点讲解的,哪些是需学生自己阅读的,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每单元伊始,我都会让学生小声地念出每节课的题目,以及这几节课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初步建立简单的知识体系框架。二是让学生学会阅读。这方面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以经济史为例,在讲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读,告知他们一个大概:社会经济主要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主要有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等内容;手工业方面主要有冶炼、陶瓷、纺织、造纸等内容;商业方面主要有交通、市场、城市等内容,学生根据我的大纲提示有目的地阅读,很快就找到了课本的重要知识点,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三是要让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几个标准步骤: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进一步可以在进行扩充,为什么解决的是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问题;是什么解决的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性质、结果等六要素问题;怎么样说的是历史事件的影响、意义、作用等问题。四是要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在前面已经有所提及,这里就不再赘述。五是要让学生学会读懂历史材料和历史图像,能够根据细节来推断尽量多的相关信息,从而得出切当的历史结论。
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了自我学习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就能够进行自主地学习,可以使教师在授课时对重要问题详细讲,非重要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以爱促学,增进学生的认同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中国有句俗话叫“亲其师,信其道”,所以要想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亲近你。学生亲近了你,才会喜欢你所讲授的学科。因此,我们认为,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亲近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如何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呢?困难是有的,历史课每周开设节数较少,历史老师与学生接触时间相对不多,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挑战性较大,但成功的案例也有很多。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尊重学生,尽量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初中生与小学生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在苏醒,自尊心在逐渐增强。一些很微小的批评对他们就可能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这种心理伤害具有延展性,很容易在初中生的群体中取得共鸣,有多时候批评了一个人,可能就会引起多个人抵触情绪的产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地不在课堂上公开批评某位同学,如果实在非批评不可则采用一些开玩笑的、幽默性的方式,让他能够接受。比如上课时班上有学生跑神了,在我多次以目示意下都没反应时,我就说“我们班又有人看小月亮了,样子真可爱”,大家一下子都笑了,这样被批评的同学也容易接受。课后,我再找到这位学生,与他们进行沟通,询问跑神的原因,鼓励他们上课遵守纪律。这样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二是对学生要多赏识,多鼓励。对优等生是如此,对后进生尤其要如此。对于学生,我经常注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有时间他们自己都很惊讶,说:老师,你说的这个人是我吗。无形中就使学生和老师亲近了。其实,学生是非常在意老师的评价的,哪怕他的学习再差,我希望我们的每一位老师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三是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第一要尽可能地覆盖到每一位同学,第二在问题设计上一定要有区分,不能向后进生提问优等生的问题,这样会让后进生认为老师实在有意刁难,那样就会适得其反。在课后的个别学生沟通方面,也要注意尽可能地覆盖,不是人数的覆盖,而是层次上的全覆盖,不能让学生有被孤立之感。四是教师要增加个人素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个知识面不仅仅是有用的知识,对于老师认为的有关学生的无用的知识,我认为也要涉猎一些,这样就和学生有了共同语言,才能有进一步交流的基础。真正让学生感到这个老师有魅力。五是教师要有爱。要抽出时间多和学生接近,不仅帮助他们解答学习上的困惑,也要帮助他们解答一些生活上的困惑。在交往中也要尊重他们,注意师生之间的小约定,要注意保守一些小秘密。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使学生相信你所讲授的课堂知识,有意识地去识记它,最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篇: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在我校省“十五”课题《课堂教学情感优化策略研究》结题鉴定之际,我校经江苏省教育学会立项的《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也正式开题了,这是我校教研工作的又一件大喜事,在此让我怀着十分高兴的心情代表学校全体师生,衷心感谢各级教育学会的领导、专家们对我校教科研工作的热忱关怀与极大支持。下面,我受课题组的委托,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及课题组全体成员作开题报告,请大家审议。
一、课题的提出:
全面实施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摆脱不了知识教学的概念化、系统化,“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课堂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为使学生学得“扎实”,教师拼命地“细细讲评”,学生被动地、无奈地“听练”——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总体来说,在实施新课改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现状制约了教学效益和质量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站在教育前沿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进行研究,去探索,去实践,真正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起责任来,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奉献力量。
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学生成长方面:因过分强调以提高教学成果为前提,免不了会产生教学的“固化”现象,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通过大量的训练来提高学习成绩,片面地追求教学成绩;因过分强调张扬学生个性、活泼好动,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勤奋刻苦、静心思考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因过分强调探究创新,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产生浮躁、华而不实的心理,引起教学质量整体下滑的趋势。
教师校本教研方面:因过分强调教师校本教研的形式,忽视了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忽视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锤炼,忽视了教师教育基本素养的提高,忽视了对教师的基本教育理论培训,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很多强制性要求下教师们只是忙于一些应付式的教研活动。显然,教师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学习特征、能力发展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那么他的课堂徘徊于传统课堂的“囹圄”之中也视为正常,教学中难免会充斥着大量的、无意义的、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
讲效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学的优劣也应从效益角度来衡量。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很多精彩的教学范例。但为何教师学来学去学不像?为何浮华落尽,涛声依旧?个中原因有很多,但关键是:如何应对各种新课改理念做到融会贯通,逐步形成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如何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我们不禁自问:我们的教学有效吗?我们的教学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进而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们需要冷静地对待新课改,我们的学生需要在情感态度、文化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我们需要思考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怎样的有效的教与学。
据此,我们提出了“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方案,一是课堂教改的需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一线教师搞教育科研要降低重心,要把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上。课堂上,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素质也就能提高。二是针对本校实际并富有实用性。脱离学校的发展,脱离学校的实际而搞的课题是没有生命力的,选题必须仔细分析学校的内外部条件。我校面临的实际问题有两个:即如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怎样才能被真正确立和调动起来?这是主要矛盾。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符合学校实际,具有实用性。三是课题研究要有新的创意和突破。纵观以往的课题研究,总发觉有一种零碎之感,因此,确立事关学校发展的总课题并分解成学科子课题,以总课题统帅子课题,可以起到牵一发动全身之功效,便于形成科研合力。一个科研群体中,他人已具备的理论、已掌握的方法,对你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促使你硬着头皮去学、去赶;大家在一起讨论、研究,能使各自的长处更长,又能互补短处,使短处变长;群体是个体成长的摇篮,群体水平提高了,个体才能从群体中吸收更多的长处,发展更快。以总课题统帅子课题,便于发挥群体中各人的特长,集中优势,攻克难关,一旦出成果,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又都会主动将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因为这成果凝聚了每位成员的心血,科研成果的效值因此而扩大,收到的是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效果。四是课题研究要具有可操作性。
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本课题作为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站在一定高度,对我校的课堂教学现状、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学校教学资源等方面做一次较深入、透彻的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并能形成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本原则和基本模式,以期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消除偏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由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质把握不准,一味地追求新理念,未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和学习水平差异性,使得新课程实验在推进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情境偏差、学习方式偏差、教学方式偏差、教学组织偏差以及评价偏差等背离课改目标的行为,教学中易出现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重复性的、机械性的、填鸭式的教学现象随处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式的、作秀式的课堂愈演愈烈,面对这些低效的课堂教学现实,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迫切希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2、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目标,从而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其判断依据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结果是否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相适应,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更是那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能获得高分的“书呆子”。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
目前,对当前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各种现象和存在的问题需要作深入的了解、分析。当前,作为一线的教育研究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积极探索和改进现行课堂教学模式,认识和把握学生学习的特点、规律,有效地克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自觉性、预见性,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艺术性方面下真功夫。本课题的研究有望对改变当前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效现象及推进今后的教学改革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教学有效性研究是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是最核心的因素,课堂教学改革是否有成效,教师是关键。因此,作为教师应迫切需要建立有效教学理念,切实消除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最有效的发展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创新。在科学观的指导下,通过引领教师围绕课题学习、思考、探索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让师生在教学改革中获得最大的“实惠”。我们通过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冲破传统课堂的“藩篱”,形成探究、合作、民主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大力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技能,不断铸造成一支科研型的教师团队,促使学校成为一所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三、研究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作为教育者,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本来就是每个教师不喊口号,不唱高调的普遍希望,在教学实际中,所有的教师都在同样地为培养后一代默默无闻的为党和人民辛勤的工作。但为什么仍然存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却不尽相同呢?除了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知识功底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存在着教育方式上的差异。因此为提高中华民族的基本素质,改变古老的教育方法,寻找最有效的教育途径,是我们研究本课题的初衷与指导思想。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有关要素和环节进行思考和研究,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合理配置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总结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途径,力争形成特色。
(二)课题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术语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活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提高学习科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有效性,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在高质量完成文化知识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概括地说有效教学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整个课堂体现了有效、高质、创新特点。
(三)本课题所涉及的主要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最优化、多元智能、有效教学和“最近发展区”等经典教育教学理论是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这些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J.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更多地强调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非正式的经验背景的作用,即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I)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力是一种能力或一组能力,这种能力或这组能力可以使个体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时尚产品。多元智能包括这样七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除此以外,加德纳认为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智力,如灵感、直觉、幽默感、创造力、烹调能力、嗅觉以及综合其他智力的能力等。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4、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在这一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5、“最近发展区”理论。由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维果茨基被尊为当代建构主义的鼻祖之一。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当学生能够独立解决一问题时,称这种问题处于该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当其不能独立解决某问题,却能在教学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同伴的帮助下解决该问题,则称此问题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当教学内容处于学生之两区(最近发展区,现有发展水平)以外时,教学不可能进行;当所教学之内容处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之内时,教学是没有效益的;当且仅当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时,教学才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或者说,就是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他们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与教师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营造的学习环境之间存在较大偏离,如学习内容过难或过易,或以往教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再加上在班级教学过程中学生间学习差异性,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的目标发展,因此造成学生无效学习的现象十分明显。在教学实践中,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实施分层递进目标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促进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而要想让教学有价值,就必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者说,必须找到那些他们不能独立地解决,却能在课堂教学的环境里、在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教学之前确实是他们不能独立解决的,而在教学之后却能够独立解决了,教学就显现了它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研究价值
(一)有效教学的界定
一类定义是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
1、有效教学是有效率的教学。
2、有效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
3、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另一类定义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来界定有效教学:
1、有效教学就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学生学好。
2、有效教学是指成功实现了教学目的--学生愿意学习和在教学后能够从事教学前所不能从事的学习的教学。
有效教学的内涵界定:
从“教学”的内涵来看,有效教学是教师教的活动即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从“有效”来看,有效教学表现为教学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
有效果--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发展。
有效益--教学目标是否与特定的社会与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
有效率--单位教学投入内所获得的产出高。
(二)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有关要素和环节进行思考和研究,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合理配置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总结探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途径,力争形成特色。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重点和步骤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有效教学准备策略”研究
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通过对有效教学准备策略的研究,使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特点及生理心理健康状况作全面的分析,根据教材、学科特点及学情,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为实施有效教学作好前期准备。
2、“有效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研究
通过研究有效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改善教师的管理、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总结、提炼出实现有效教学过程的方法和策略,优化课堂结构的策略,改进师生课堂交流方式的策略。
(1)改善学习方式。①自主探究要有成效。要抓好定向探究,也就是在关键处探究,要使自主探究与有意义接受形成互助互补,相辅相成。②合作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有合作的需要。合作过程要有组织有分工,还要对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价。③动手实践落到实处。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实验验证和课内外实践性作业。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应优势互补,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体验感悟。
(2)改善管理行为。创设互动的交往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应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到位而不越位。学生的参与不仅要有量,更要有质。应尽量达到深层次的参与,即思维的认知参与。如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动脑思考,有思维碰撞的火花等。
(3)改善教学行为。有效实施事先作好准备的目标和内容,机智处理无法事先作好准备的偶发事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生成性的资源,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多元理解,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多向思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要注意价值引领,加以必要的点拨、引导。
3、“有效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教学评价策略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这里主要是指过程性评价。通过有效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使教师的课堂评价体现激励性、导向性和科学性,呼唤真诚、个性化的评价,而不是过多是非不分的含混之语或是廉价的表扬,从而使评价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将从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个方面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展开。在分析影响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对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等作表征分析,重点探讨提高课堂中学生学习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提出兴趣激发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情境创设策略,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学习;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培养策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自主练习和实践能力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引导体验激励评价策略,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学习。收集并整理课堂教学实例,剖析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探索和总结出适应新课改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工作;通过实施有效教学,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养成反思习惯,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素养。
(三)本课题研究步骤:
先分各学科组进行调查分析、汇总,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制定实施改进策略的方案;再由参与实验的教师和课题组成员进行实验――反馈――调整――再实验——„„――总结;最后形成终结性报告(研究成果)。
六、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方法、过程设计及预期研究成果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扭转当前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的现状,使教师的教学在“有效教学”等科学理论指导下走出误区,踏上坦途,真正实现“为学而教”。
2、通过研究,努力实践“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基本理念,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使教学在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追求有效、高效、优质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研究,树立让每个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观。使课堂教学尽可能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一切机会和条件,改变学生偏重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习成为在已有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从而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养。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
4、通过研究,让教师主动成为行动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促变,在变化中提升。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综合调查法、文献检索法、个案研究法(包括专题研究、课题沙龙——借鉴学习经典理论、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题实验研究课、教学反思、课题阶段性研究中的课堂教学观摩和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形成课题论文评比和结集、有效教学案例集)等。
1、文献检索法:综合运用各种路径(文件、会议、报刊、网络、考察等)关注影响初中教学的因素及其变化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课堂教改相关成果信息;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2、综合调查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问卷、座谈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学科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主动把课题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自我实践,总结、使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4、个案研究法:根据学科特点,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分项研究,分层次进行相关对比、分析,不断矫正行动策略,不断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在总结个案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基本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指标体系。
5、经验总结法:针对成功体验与失败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题服务。
(三)研究过程
1、界定课题、开题论证阶段。(2008年3月—2008年6月):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课题研究方案。会同市教育学会进行课题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举行开题论证会。
2、前期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09年6月): 成立课题组,分解子课题研究任务。采用调查法,对全校师生进行教学活动有效性调查问卷,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和行为表征,展开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完成阶段研究总结。
3、中期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0年6月):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草根化实践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每月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篇课题教学论文;每学年组织两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指导下大胆创新,提出案例。对各子课题组进行检查验收,进行回顾总结,完成中期报告。及时调整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
4、后期总结鉴定阶段(2010年8月—2011年6月):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召开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和优秀教案专集,出台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优质课评定标准。
(四)预期研究成果
1.论文: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参加市级教学论文评比,将教师获奖论文和发表论文编印论文集。
2.课例:举行教学观摩课,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3.结题报告:撰写5000字左右,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在市级获奖或发表。4.资料汇编:《初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
七、课题的可行性和保障措施
(一)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
1、设计合理:本课题是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大潮下进行的课堂教学实践性的研究,主要以课堂教学实验、反思总结等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课堂的草根化校本教学研究,适合于一线教师,有研究的师资条件,研究时间也能得到保证。
2、方法得当:在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资料数据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开展研究活动。
文献研究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调查法: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行动研究法:结合课题方案定期开展专题研究、课题沙龙、撰写教学周记、月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案例分析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教学个人案例。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断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资料分析法:通过阅读有关教学刊物和观看名师名课,有目的地整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现象,分析研究师生课堂教学行为,提炼有效教学的规律。
(二)保障措施
1、措施到位:
(1)师资保证:课题组成员都是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研究兴趣的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实践者绝大多数参与“十五”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多数人都有论文发表或获奖。课题组人员年龄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能够兼顾学校各个层面。建立校长室指导、教科室具体负责、年级组、教研组为主线的课题研究体系,能够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课题研究。
(2)物质保证:学校为课题组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时间、物力和财力保证,有计划地安排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
2、制度保证:建立课题定期活动制度,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根据本课题研究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组织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定期开展说课、听课、评课、优质课评比活动,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积极反思总结,及时开展交流;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深入理论提升,认真撰写论文。
3、组织保证:(一)课题组成员
本课题组成员由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教务主任、各教研组组长及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的成员。
课题组组长:卞俊伟 副 组 长:王国旗 薛文伟
成 员:蒋小马 顾艳秋 刘彦江 蒋丽萍 张东平孙海英
於 明 王 俊 唐正春 朱建新 蒋建军
指导组专家:无锡市、宜兴市教育学会;宜兴市教研室教研员。
(二)主要课题研究小组人员: 姓 名 专业职务 研究专长 学历 分 工
薛文伟 中学一级 语文 本科 组织学习研究及资料汇编 孙海英 中学一级 英语 本科 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孙 娟 中学一级 英语 本科 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张东平中学高级 数学 本科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蒋建军 中学一级 数学 本科 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蒋丽萍 中学一级 语文 本科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顾艳秋 中学高级 语文 本科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王 俊 中学一级 化学 本科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於 明 中学一级 物理 本科 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杨小飞 中学一级 物理 本科 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唐正春 中学高级 历史 本科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邹丽秋 中学一级 生物 本科 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蒋国南 中学一级 地理 本科 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刘彦江 中学高级 政治 本科 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吴伟萍 中学高级 音乐 本科 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刘俊伟 中学一级 体育 本科 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教育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对自身的挑战,是对常规的挑战,显然往往是逆水行舟的,也一定是要历经险滩的。因此在科学道路上我们不仅要能生存,而且还要有克敌制胜与化险为夷的思想,等船过河不如造船架桥过河。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不妥之处还请专家多多批评指正。
谢谢。
第三篇: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长武县初级实验中学 韩金花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拓和探索优质、高效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积极强化历史教学的实践性、有效性。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师,在平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免有些枯燥而乏味的教学,如何使历史课堂教学具有高效性,就要求教师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或创新,主动地转化教学角色,由从前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倡导者、课堂教学设计的承载者、课程改革的创新者,而理念转化之后,教师的文化底蕴是否博厚,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此,也应该努力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思想。
必须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自己不光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还应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只有创新型的教师进行创新型的教学活动,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
3、自我反思,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方法的反思,通过写教后记等,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二、培养和营造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和氛围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所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所以要学好课程,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导师。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点。众所周知,兴趣是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的,就像学习心理学一样,需要引导,需要诱发兴趣的产生。如何为之呢,这就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长此以往,也就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如果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主动性就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率就进一步提高了。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尽量选择与教材有关而又是同学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努力缩小 2 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如讲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时,引如当前对外开放、外商投资的热门话题进行探讨,从而引起学生共鸣,认识到只有开放中国才有光明前途。
三、选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启发式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教学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目前,有些教师盲目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对有些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似乎沾上了“讲授”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其实他们崇尚的只是过程和方法的形式,而不是过程和方法的实质。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1、巧设疑问开启学生心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种,是学生由表及里思维探索的过程,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口。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巧妙质疑可以开启学生心智,能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我在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人物的心理视角精心设问,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某种心理体验中,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自觉在心理上认同和扮演这一历史人物,体会、感受这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明白许多道理,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境界。如在上《戊戌变法》时问:如果你是谭嗣同,面对“戊戌政变”你是随康有为、梁启超一同逃往国外,还是留下来和顽固派斗争到底?哪种选择是明智的?这一下子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小组间很快展开了辩论。学生很自然地站在这三个人物的心理角度去结合历史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番,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长远打算和短期效应、苟且偷生、个人奋斗和以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天平上掂量,从而不仅能理性地分析三人物的抉择理由,更能够使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获取新的认识。
2、巧设开放的气氛使师生平等互动。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出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很难想象只有“教”或只有“学”的课堂,要么是“一言堂”式,要么是“放羊”式的了。那样的课堂是无效的!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在平等互动中交流沟通,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效率。历史学科需要互动,依靠互动课堂教学资源得以整合、教学环境得以优化、教学凝聚力得以增强、教学质量得以提升。这种互动是一种“灵动”,是课堂的生命力。这种“灵动”,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重心下移,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通过课堂问答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实现。
四、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以其信息量大、传输快、音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维过程等。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积极推广的教学形式和课程资源之一。但是,有不少教师在利用这一课程资源的问题上存在着误区,部分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网络大有代替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之势。我认为,现代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也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从头到尾演绎网络资源的话,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媒体利用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 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会被多媒体的连续演示挤掉,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作出深入细致的思考,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这样一来,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法实现了。
五、开展“教师合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通过合作备课,协同施教,加强集体备课,并常听课评课,使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而“资源共享”使全体历史教师不断进步,共同提高,特别是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还在不断的探索中,从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教学实践中提炼和总结,更好的运用在教学上,切实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第四篇: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
前 言
课堂拓展延伸教学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拓宽、加深,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培养创造性思维,它是由教者利用信息技术补充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教学资源,为本堂历史课教学服务的知识延伸。这些知识虽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与本节课的历史教学有很强的关联,引入的这些知识对于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有较好的支撑与帮助作用。
有效一词既是指有效拓展延伸,又是指有效教学。有效拓展延伸的本质还是为了有效教学,两者之间是内在的的统一体。当拓展延伸部分的内容显示出高效性时,一节课的教学有效性就会随之增加。反过来,一节课的教学有效性必须要求拓展延伸的有效性。因此,为了有效教学,必须有效拓展延伸。有效是目标,拓展延伸教学是手段。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就内容讲内容,也就难免单调、枯燥乏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笔者以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切合时机地将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纵向点-线关系、横向交叉关系拓展延伸出去,不仅能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世界,而且能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而课堂教学的时限性、与受众普及性等因素终究限制了拓展延伸的深度与广度,也直接关系到一节课有效性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等于专业性历史教学,不是培养历史专家和学者,而是要在符合初中生成长特点的前提下,借助历史史实和资源进行文化知识素养的积累,进行能力和技能的养成,进行正确价值观和取向。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工具,搜集出来的相关历史教学资源,在用于拓展延伸教学时,是要进行甄别和筛选的。由此看来,拓展延伸教学策略很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拓展延伸的有效性,最终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将历史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定义为:在既定的时间内,对既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以拓宽既有知识的深度、广度、关联性和充要性,实现学生对相关的历史现象和历史结果的深层次分析和理解,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性达成和升华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历史知识间的有效拓展延伸,历史与现实生活间的拓展延伸。目的只有一个: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为达成这个目的,所有围绕课堂有效拓展延伸的教学活动都属于这个范畴。
一、历史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现状
(一)历史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通常是: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小结并布置作业,采用的主要是讲授法。[i]这种方式具有传递信息块、重视基础、注重考试应对。但这种方式容易产生沉闷的课堂,生成性问题也回很少,不能突出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传统的历史课堂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枯燥,老师认为讲得周到,学生学习效率却很低。师生之间就像两条纠缠不已的绳索,仅仅捆住师生的身心。
(二)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是师生共同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一方面学生自身也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资源,获取相关的历史知识和信息,但对于网络资源提供的各种信息如何甄别信息资源的真伪、如何处理一些感性的资源信息,初中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还不足以做好这一点,另一方面新型的考试命题趋势,也常常引用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源作为信息题干,无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应试的能力、还是拓宽历史评价的思路,都是一种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是处于学习历史的热情,还是处于升学考试的需要,学生都希望将课本现有的历史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同样,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老师进行拓展延伸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文献资料等等,这些可以将过去的历史现象感性化,这非常符合初中学生心理和思维成长的特征。
大多数师生都认可:课堂教学中联系时事热点和考试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教学。学生认为教学拓展能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思维、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三)有效拓展延伸逐渐成为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
笔者曾经和不同地方的历史教学同行交流,得知大多数同行都在或多或少的采用教材以外的资源辅助教学,大多数历史老师都在尝试突破传统的五步教学讲授法模式。其实这也是拓展延伸教学的体现,但这不等于有效拓展延伸。如何规范历史课堂的拓展延伸教学,如何实现双重的有效性,如何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有预见性的拓展延伸,大家并没有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共识。
二、历史课堂实施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可行性
(一)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是历史学科综合性特点的要求
历史课程具有综合性特点[ii],这就为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提供了必要性。历史课程注重人类历史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与社会的全面认识。如何透过历史现象探究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发展趋势,从而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需要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对接,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
(二)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是价值观取向的要求
历史学科一个很大的教育功能就是养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历史课程基本理念要求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这就为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提供了必然性。然而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少直接将史观交给学生[iii]。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如何构建积极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的取向显得尤为重要。适当的资源补充和拓展延伸,能够起到引导作用。
(三)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是历史新课标内容设计的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设计的课程内容留有余地。为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可行性。课标受到时空的限制,以及为了增强历史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课程设计上采用六大板块、点线模式,这就必然导致某些历史不具备横向联系的综合性、纵向发展完整性等学习的优势,这就为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留下了时空余地。
(四)有效拓展延伸教学历史新课标导向性要求
三维目标中,主旨目标是:学生能够感悟文明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养成
爱国主义情感,拓宽国际视野,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样的总体目标,就为问题的拓展延伸指明方向,不至于形成毫无目标的拓展,茫无天际的延伸现象。
(五)历史新课标为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提供可操作空间
很多老师可能担心课堂因拓展延伸教学而生成的问题要么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要么可能是稀奇古怪的问题,会让自己无法合理解决而难堪。叶澜教授曾经在“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好课”中,提到了好课的标准应该有生成性和有待完善性[iv]。从新课标三维目标上看,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三方面是有机的统一,凡是课堂拓展延伸而引发的思考和问题不违背基本的三维目标,都是合理的,有效的,都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这就为历史课堂生成性问题及应对策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这就为问题拓展延伸教学实施者增添了底气。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学生在课堂当中解决一个问题,可能产生一个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才能主动,学生没有问题,学生就没有了思维的动力,有疑问才能有创造的冲突和解决问题冲动。因此允许师生都可以带着新的或是悬而未决“问题”结束一节课的学习与探讨。
三、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实施策略
既定时间(课堂)内的既定内容(课标要求)教学和拓展延伸内容(三维目标)教学以及课堂生成内容教学是有机的统一体,既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又体现了相互排他性。课堂教学既需要既定内容教学,也需要拓展延伸内容教学,同时还需要因拓展延伸而衍生出来的生成性问题教学。三者共同构成课堂教学的三轮驱动力,缺一不可。没有既定内容教学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拓展延伸内容教学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三者相互冲突现象,表现之一是,既定内容过度,挤占拓展延伸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力,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则是拓展延伸过多,会导致生成性问题过多必然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使教学计划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失控化,从而最终偏离了有效性这一关键点。
为了更好的处理上述问题,有必要就这样的课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相关的教学策略,引导课堂教学更趋向有效性这一目标。教学策略不等同于一般的教学理念,也不等同于常见的教学方法,更不是具体的教学行为。它是一种总规划。尽管教学策略的分类方式很多,笔者倾向于将教学策略分为:“课堂指引策略和课堂管理策略”。对此,课堂有效拓展延伸策略可以理解为:如何进行拓展延伸的指引策略、因拓展延伸教学,让课堂产生的诸多生成性问题应对和管理策略。指引策略贯穿整个教学实践,重点在于教学设计的规划,而管理策略重点是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的管理和调控。两者的切入点都与教学设计密切相关。为此,笔者从教学设计中三维目标的拓展延伸、导入的拓展延伸、课堂检测题的拓展延伸等角度谈谈指引策略的实施,从教学过程的管理与实施中拓展延伸、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延伸与应对等方面谈谈管理策略的实践。
教学设计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又可以分解为这样三个子系统,即课前系统、课堂系统、课后系统,每个系统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使命[v]。这三个系统工程,在我看来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课前三维目标的确立既依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管理,课后教学效果的检测评价与反思。而一节有效的拓展延伸课必须将拓展的触须延伸到上述三个环节之中。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完整的三点一线的统一体。三维目标(课前系统)就像是打枪时瞄准的准星,就像是夜航中的航标灯,就像是一个人的灵魂。教学过程的实施与管理(课堂系统)是其中的中心环节。这个环节是体现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主体部分,它既展现了拓展延伸教学的预设性,也应该预留适当的空间,考虑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解决与应对。这是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关键。课后教学效果的检测评价与反馈(课后系统),是尾舵。它能够就真实反馈一节拓展延伸教学的课堂效果,为日后的教学拓展延伸教学起纠偏的作用。常规的教学设计可能重点考虑到课堂教学环节的拓展延伸,而忽略课前系统和课后系统的拓展延伸。这样的拓展延伸很容易迷失方向,也很容易形成平原走马易放难收的局面。
(一)三维目标的拓展延伸
三维目标的拓展延伸包括:课标的分析,地位的界定,课标之间的纵横向拓展联系,课标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与应用;包括学情与三维目标之间的有效拓展延伸的可操作性的评估分析;基于上述前提下对三维目标的确定等等。
笔者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教学设计片段为例,该三维目标教学设计(课前系统)准备如下: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
知道《联合国家宣言》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背景分析,理解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是二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内容的分析与比较,理解公平对于合作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公平、正当合作能够互利共赢。
【设计意图】:人教版本上关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背景、标志、《联合国家宣言》内容等三个方面。我在三维目标设计中拓展延伸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两个方面。对于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结果,以及联盟建立的前后各国关系的变化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进一步拓展延伸正确的价值取向。很显然,本节三维目标设计的充分考虑到本课标内容相关的纵横向联系,也考虑到本课标在现实热点生活的视角和应用。
这样做:
1、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有利于拓展课堂有效教学的空间,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新的问题,进而引发学生持久兴趣和积极思维,提供了引擎和发动机。
2、更能够通过过程的分析进一步达成情感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分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这一点非常符合新课标“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一要求。
3、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指明了方向。
为课堂教学的严谨性、时效性、与拓展延伸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依据。为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间,也定下了拓展延伸“度”的把握问题。
(二)课堂教学过程与管理的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的拓展延伸说到底就是基于教学问题和问题教学的拓展延伸。三维目标搭建好的拓展延伸方向和思路如何在课堂教学换届中实施,最常见和最有效的莫过于史料的拓展延伸设置和相关问题的预设。史料的选择往往是为了问题的设置为标准,而问题的设置以三维目标的拓展与设置为依据。这样就为史料的选择以及史料的拓展延伸定下了基调,不至于迷失方向、提问失当等现象的出现。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给予同情之理解的原则去认识和分析[vi]。实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就是“情景再现”,如此学生才能在过程与方法实践中提高能力和升华价值观。根据史料来拓展问题,衍生新的触须,从而开启学生持久思维和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引擎和发动机,这是有效课堂拓展延伸的中心环节。
问题的拓展延伸教学是以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解答问题模式,还是教师提供相关的史料,学生阅读史料产生问题、学生探讨问题、以至于最后解决问题的模式,要依据学情而定。前者可能便于操作,但落实最终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和创新能力养成等三维目标方面,有效性要低一些。笔者倾向于后一种模式,尽管后一种模式操作起来比较难,特别是中途接手的班级,特别是学情不同的班级,但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尽管实施起来比较难,但确实是真正解决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养成创新能力,落实目标有效达成的最佳途径。
下面还以两种“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教学设计片段为例,谈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拓展延伸。
1、导入设计
【例】:慕尼黑会议后,捷克斯洛伐克的外交大臣说:我不知道你们是否从慕尼黑会议中得到什么好处,但我可以肯定的说,我们不是最后的受害者。
方式一:师提出问题“能否举例来验证捷克外交大臣的话,变成了铁的现实?”学生回答。
方式二:师提出问题“上述材料能提取那些有关的信息?”学生探讨后提出观点和问题,再解答。
【设计意图】:补充上述材料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当时推行绥靖政策的不仅仅是英法,还有美苏,这就为下面即将引出的美苏英法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做好了铺垫,增强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又开启了学生的严密性思维。
【例】老师提供拓展材料:德国突袭波兰时,英法德做法,美国的态度、苏联的如意算盘等史料,法西斯德国秋风扫落叶般席卷西北欧。
方式一:老师问“ 为什么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屡屡得手?”
方式二:老师问“上述材料,一句话概述上述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
2、新授课设计:
【例】出示拓展材料创设情境。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的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当作全体轴心国共同的敌人,这就是他们简单明确的总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与之抗衡。”
方式一:老师问“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指的是什么?”
方式二:老师问“如果你是罗斯福,说说你说这句话的用意。”
【设计意图】:通过引用罗斯福的这句话,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某种必然性,从而培养学生任职特定历史背景下,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展示《联合国家宣言》内容
方式一:老师问“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有何重大意义?”
方式二:请同学解读《宣言》内容以及内容背后预示结果。
【设计意图】:设计上述问题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面临共同困境和挑战时,合作的必要性。同时为下一步引导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正当合作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合作的可行性。
【例】(问题拓展)回顾绥靖政策实质并解读下列材料: 1941年6月22日晚,丘吉尔发表演说:任何一个同纳粹主义作斗争的人和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俄国的危险就是我国的危险,也是美国的危险,俄国人民保家卫国的事业就是全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
方式一:老师提问
(1)、丘吉尔等在外交关系上同苏联发生怎样的变化?
(2)、这种外交关系的变化带来怎样的影响?有何启示?
方式二:比较后,看哪一组提的问题最符合本材料信息。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促使了日后英法美等国和苏联在发法西斯问题上的一致性,并最终促成《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也表明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面对共同的敌人是可以联合的。
【例】(进一步拓展延伸),展示材料:全球化背景下发生了经济危机,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迅速抬头,他们借助美国的暗中支持,不断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起事端,导致亚太地区不稳定地因素增加。如何看待美国和日本在钓鱼岛等亚太问题上的这种合作行为?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这是不正当合作。其结果只会导致日本制造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和麻烦,危及到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也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现象和历史实质的分析,对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取向。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实践证明:相同的材料拓展,两种问题的设置,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对于建立在学情与目标拓展情况的分析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是很有帮助的。尽管方式一,似乎是一问一答的“行为教学”,远比不上方式二,那种建构主义教学的效果。但总体上都能体现拓展延伸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课堂实践过程中,对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容易产生生成性问题,要求老师课堂预留的时空更大一些,对老师的调控课堂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方式二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但不管怎样,我觉得热闹一点,甚至是乱一点的课堂总比闷一点的课堂好!学生思维活动总比思维休眠好!
记得杨振宁教授在回答记者问及中国为什么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学者能获得诺贝尔奖时,他做了一个似乎不相关的回答:“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不善提问题、不愿提问题。” 这句看似不相关的回答,让人深思和倍感沉重,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尝试营造一个良好的“问题式”课堂、大胆创新,以培养更多的有创新能力的当代中学生,应是现时所有老师的职责。
3、教学评估和质量评价的拓展延伸
这是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最后一环节。是对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达成情况的评估与验收,为指导今后的有效拓展延伸教学提供数据上的支持改进依据。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评估以命制检测题的拓展延伸为主要方式。
“检测”作为有效“评价和问学”的一个环节,而问题的拓展延伸其实就是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延伸。这一点也非常符合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注重历史知识的多领域、多层次的纵横向联系”这个要求,也是未来命题的发展趋势。然而,如何处理好检测题的“问题和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体现检测中“问题”的基础性、提高性、多层次性、多角度性等要素,以实现检测的信度和效度,最终为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评估与检测提供第一手资料呢?
笔者从事多年的初中毕业班备考工作,一直尝试将检测题中的“问题与拓展延伸”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笔者再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相关的合作与对抗话题为例,谈教学评估中的拓展延伸。
【例】大欧洲一直是欧洲政治家的理想。之前,有人试图用武力实现大欧洲的理想。然而历次战争,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以及后来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让欧洲一些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才清醒的认识到欧洲国家必须走正当的联合之路,才能实现大欧洲的理想,才能顺应世界发展的趋势。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1)列举两个试图以武力实现大欧洲理想的欧洲人
(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主要国家分别参与了相互对抗的两大军事集团。请写一战前欧洲形成的两大对抗性军事集团名称。并说说这些军事集团形成的影响。
(3)材料中的联合之路指20世纪60年代的西欧国家成立了什么组织?该组织建立的主要倡导国家是哪两个?该组织成立的目的是什么?它的成立对于世界发展的积极意义是什么?举例说明,欧盟成立后,成员国公民的日常生活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4)就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悟。
【设计意图】:以合作、对抗、正当合作与非正当合作为话题,结合“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这一教学片段的三维目标进一步将课堂教学中拓展延伸的问题题目化,实现巩固与检测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的双重目的。即实现了相关课标的纵横向联系,也实现了从历史到现实的拓展延伸。既启迪学生从历史角度理解合作、正当合作、对抗等话题,又运用史实进一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历史与时事热点之间的拓展空间(美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非正当合作及危害)。达到三维目标检测的目的。
四、课堂拓展延伸教学存在的不确定性
(一)注意度和量的问题。
一节课的容量过大,拓展延伸的内容多了,尤其是与课标相关的历史纵横向拓展延伸,这样的拓展延伸显得理性、枯燥,容易引起学生既有知识与新学知识的交叉干扰,容易引起“动听型和视听型”学生学习的疲劳感,导致学习注意力和积极性的下降,降低了课堂拓展延伸教学有效性。
(二)注意班级情绪的调控问题。
情绪调控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效率。这一点在“拓展延伸型”的历史课堂尤其重要,在涉及一些热点问题的拓展,比当时的如朝鲜半岛危机问题、金融危机问题、黄岩岛、钓鱼岛等问题等等,辅助的视频和图片资料等教学资源,容易引起学生的兴奋情绪。有的学生在没有弄清楚老师拓展延伸这类问题“目的”的前提下,情绪一下子就高过了头,冲淡了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偏离了拓展延伸的初衷,中断了本来连贯的学习思维。降低了拓展延伸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调控好拓展延伸教学与上述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今后进行有效拓展延伸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当今社会需要创新精神,创新无疑是一个不断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时发现新问题的过程。创新不是专家和学者的专利,它的普遍性原则要求必须从学生抓起,所以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之一。而“情景再现的史料拓展及问题的拓展延伸”是目前公认为学校历史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之一,而被众多教育者认同。尽管有效拓展延伸的探究还刚刚起步,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实践。但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和纠偏的过程中,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会越来越多的被广大同行认可、践行。
第五篇: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途径探究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途径探究
刘宏亮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教师,要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来设计教学模式,力争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有效互动,优化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化学 有效教学 途径
化学作为理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同时,化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生活本身就是直观、生动的化学课堂。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在采取传统的“题海战术”、“填鸭式”等教学模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因此,作为化学老师,想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生本”教育理念。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谈一下新课改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以供同仁参考。
一、教师做引导者,实施有效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获得发展,可以说学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与否的关键点。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际要求,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的问题能力培养意识等等,不断地创新自我教学观念,实施有效的教学理念,将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融合起来,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教育机制。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化学中各种各样的实验教学进行提炼,选择能够增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实验,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最后让学生自主总结仪器的使用、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废液气的处理等。例如,用浓HCl和MnO₂加热制取Cl2,由于浓HCl具有挥发性,而恰恰水的沸点又不高,所以制成的Cl2混有水蒸气等,因此需要用饱和的NaCl洗涤,不能用水。笔者让学生亲自手动手实验,从而深化学生对氯气与水、氯化钠与氯化氢内容的认识和了解,熟练掌握操作中的加热、强酸的使用原则,以及如何避免化学反应产品被污染等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师生有效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对立面,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硬性地讲述,师生关系存在着不平等现象。新课改提倡师生关系的和谐,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对话、相互合作、相互建构的。因此,作为初中化学老师,应打破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模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多元化的、有效地初中化学教学模式形成。我们知道,学生是检验教学有效性与否的关键,但是课堂教学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可以说,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只是教与学之间的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合作的一种教学情境。教师只有平等的、公平的对待学生,与学生共同合作、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有可能推动学生全面有效的发展。笔者在教学中,没开课之前就结合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意识的安排一些化学实验来实施互动,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学习“酸碱指示剂”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趣味实验“杀妖见血“;在学习“燃烧的条件”相关内容时,设计“烧不坏的手帕”等“神奇”的实验现象,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优化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范畴,深化有效教学
化学课程资源直接关系着课堂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水平。初中化学知识点广 泛,与生活关系密切,且资源分布也较为广泛,其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与有效教学有着一定的关系。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整合一切可以运用的教学资源。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区域、学校、学生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优势,优化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范畴,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有效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鉴于学生某些实验器材、教学工具的欠缺,实施创新教育模式,即倡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试验,鼓励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物品来代替实验设备、药品等,对废品进行二次利用。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笔者还常举办实验技能操作的比赛,如“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打擂台”、“化学实验操作知识竞赛”、“家庭化学实验创新发明比赛”等一系列的有趣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能力,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化学素养。
总之,传统教学过于重视学科的知识体系,忽略了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匮乏,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学模式,整合、优化、拓展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黄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