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问题情景教学中的有效设问[★]

时间:2019-05-15 06:4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科学问题情景教学中的有效设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科学问题情景教学中的有效设问》。

第一篇:浅谈科学问题情景教学中的有效设问

浅谈科学问题情景教学中的有效设问

摘要 本文从科学课中问题情景教学的有效设问中经常遇见的几个问题出发及从悬念设问、矛盾设问、质疑设问、递进设问和开放设问来提出策略,分析课堂情景教学中的有效设问,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关键词 科学问题 情景教学 有效设问

中图分类号: G632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Effective Question in Science Problem Scenario Teaching

SHAO Wei

(Hangzhou Experimental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Middle School),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This paper starts from several problems of effective question in science problem scenario teaching, put forward strategies from suspense problems, contradictions, questions about the problem, progressive issues and open questions, analyze the effective questions in classroom scenario teaching,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analytical thinking ability.Key wordsscience problem;scenario teaching;effective questions

问题情景是指教学中学生觉得是一种有目的但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通过有效的手段去解决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所以问题情景的有效性,关系到让创设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为学生学习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供动力,通过设置有效设问,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合理的阶梯,能准确地去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土壤。问题情景的设计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设问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讨论中来,是否有效地激发、锻炼及培养学生的思维。问题情景设问时的几个误区

(1)设问的简单性。上课时,老师习惯性地对某个问题,问学生“对不对?”“是否正确?”这样就会使老师的设问毫无价值,过分地低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呆板,没有创造性。

(2)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充分考虑所设计的问题是否符合学生对生活经验的了解,是否符合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而是凭自己的想象或根据教学参考书等教辅资料,设计问题,使情景过于虚拟化,或过于生硬,造成情景无法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服务。

如在讲“物质的溶解能力与那些因素有关”探究时,不管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总是习惯于提出“用煤油洗涤油污时,为什么要容易一些?”“为什么热水的去污效果比冷水好?”然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并不了解煤油,现在的家庭很少用到煤油。因此这样的设问就不能给学生提供很熟悉的生活素材,学生就不能准确地把问题的设问和生活联系起来,老师的设问就起不到好的效果。

(3)机械地重复教材现成的问题。如在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教师不管学生是否了解、是否学过“酸的性质”,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九年级的知识问题“为什么不能用浓盐酸?酸有那些性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学生在八年级时学的,当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无法来思考老师直接提出九年级水平的这个设问,这样的设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受阻,无法理解。

(4)以教师的逻辑起点代替学生的现实起点。在设计问题时老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问题,以老师的“高起点、严密的逻辑思维”来代替学生“低起点”,设计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时还以学生回答不出作为问题的有效性。有效问题情景的创设策略

2.1 悬念设问激发思维

悬念式设问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态,使学生对你提出的问题充满好奇,对解决问题的欲望充满渴望。所以悬念式问题的设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增强记忆,有利于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发展智力。

如在探究“可然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那些因素有关”时,先按照课本上的实验做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有出示“没有绕成螺旋状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装置和绕成螺旋状的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装置”,并提出如下问题:(1)你认为在这两个实验中铁丝要燃烧吗?(2)如果要燃烧,它们的实验现象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设问,给学生造成了悬念,这时学生的兴趣马上激发了,增强了求知欲。再通过实验探究,层层解决问题。

2.2 矛盾设问开拓思维

由于学生知识、经验、能力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可能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见解,或者科学知识中的某个现象与经验规律是相矛盾的。教学中利用可能用到的矛盾,抓住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识理解的差异,引发争议,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并且通过分析、判断、推理等过程获得对事物的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辨证思维的观点。

如在讲“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时,先出示了硫酸铜溶液,再拿出一小块金属钠,问:(1)什么样的金属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的铜呢?(2)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规律是什么呢?接着把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发现并没有金属铜被置换出来啊?只是冒气泡,并且生成蓝色沉淀。问:(1)难道规律错了吗?(2)生成的气体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检验呢?(3)生成的沉淀是什么?怎么知道的!通过这样的矛盾式设问,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知识。

2.3 质疑设问促进思维

疑问是发现问题的信号,发现问题就有了探究问题的欲望,是形成新思维的起点,对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有很大的帮助。有了疑问,学生就敢于用一种新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并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与同学的合作探究来解决所发现的问题。

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说到实验药品是“稀盐酸和石灰石”时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能用浓盐酸吗?用浓盐酸能得到实验现象吗?”提出这样的质疑,学生议论纷纷。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制取出来的气体有一种淡淡的刺激性,于是提出问题“把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有沉淀生成吗?”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弄清了实验药品,通过问一问“为什么”,求一求“所以然”,从平常处生疑,打破学生思维的疲软,激起思维的浪花。还可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题和对科学探究的精神,掌握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递进设问严谨思维

学生认识科学事物的过程是从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对有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往往一时难以理解、领悟,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大或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层层递进,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降低问题的难度。

在讲“酸和碱的反应规律”时,设置了如下问题:(1)氢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现象是什么呢?现象明显吗?(2)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呢?实验现象明显吗?(3)既然不明显,那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手段、什么途径来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呢?用指示剂可以吗?(4)如果可以,可以用无色酚酞试液吗?说明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怎样呢?(5)用无色酚酞试液能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吗?如果不能,那用什么呢?紫色石蕊试液?什么实验现象?通过这样递进式的设问,可以使学生一步步地将知识理清楚,使知识脉络清晰,使学生思维有连续性;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能层层递进地掌握知识,不知不觉地把科学问题理解清楚。

2.5 开放设问发散思维

开放式设问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开拓学生知识视野的设问,学生并不是完全依靠所学的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模仿教师传授某一种技能或方法来解答,要求学生善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甚至打破常规去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思维活动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和独特性。

如讲“蒸发溶剂使晶体析出”时,在实验台上摆放两瓶无色液体,分别是蒸馏水和饱和食盐溶液,设置了如下问题:(1)蒸馏水和饱和食盐水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呢?(2)如果给这两种液体蒸发,待蒸干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3)如果向这两种液体中分别加入食盐固体,两种液体在溶解上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呢?(4)往两种液体中分别放入一个鸡蛋,鸡蛋在浮沉上有什么不同呢?(5)如果往这两种液体中放入一棵新鲜的小白菜,过一段时间后,小白菜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呢等等?通过这样多角度、多方面地提出设问,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形成不同的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开拓学生知识视野。

总之,教师要因人因地因时地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多分析学情,应多反问自己,学生是否具备与问题相关的经验,是否围绕问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等等。通过这样的设问,来进行有效地课堂教学,是科学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减负高效”,并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俊平.化学课堂教学设问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1(4):27.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设问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设问

精品源自语文科

【专题名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专 题 号】G32 【复印期号】2009年07期

【原文出处】《教育艺术》(京)2009年4期第50~51页

【作者简介】张林美,江苏海门市海南中学。

在历史教学中,不论是常规教学还是现代教学,设问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因为只有设问才能实施教学目标,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所以,设问是历史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如何操作呢?

一、设问要突出教学目标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常常设立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所传授的知识是否掌握,这是教师设问的目的所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对此,教师不可能都把它们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回答,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有主有次、有轻有重地提出来。简单的、易理解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重要的、难以理解的问题由老师提出来,让学生共同探讨。这样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设问不能突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偏离了教学方向,茫然设之,则教师要传授什么,学生该学习什么,就会模糊不清。如《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一课中,俾斯麦为统一德意志而发动的三次王朝战争的内容,教学目标是按时间顺序记住这三次王朝战争的名称,并由此认识到俾斯麦“铁血政策”的表现。而有位教师在教学时却让学生讨论:“俾斯麦三次王朝战争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由于战争比较复杂,结果经过几个学生的东拼西凑,再加上教师的启发、引导,既利用图表,又利用挂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完成了这个讨论。我想如果这是一堂历史课外兴趣小组的讨论课还可行,而它是一堂历史讲授课,就偏离了应有的教学目标。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全面深入分析教材,认真考虑设问的内容,拟出设问的提纲,以保证设问突出教学目标。

二、设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以便调动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问题提得要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答出,如果只是“对不对啊?”、“是不是啊?”则意义不大。启发性的设问不但极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尽量多地给每一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答错的学生不要批评,教师可在纠正其错误后,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继续大胆回答,一味指责势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可能使学生失掉对历史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比如,我在讲《秦的统一》一课时,设立了一个对秦始皇进行评价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最后,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肯定,有的否定,并各自摆出自己的理由,课堂气氛甚是热烈。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总结发言,指出一方面秦始皇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暴露了地主阶级本质,导致秦王朝很快被农民起义推翻。通过这种启发性的设问与回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两点论”、“全面论”去评价历史人物,对秦始皇这一主要历史人物也有了本质的理解。所以说,设问具有启发性,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极有帮助的。

三、设问要适时

所谓适时,就是教师在设问时,不能提前,也不能太晚。什么时候提问要根据当时教学内容、课堂气氛、学生对知识感应的程度等,做得恰到好处。有些时候,导入新课也可采用设问的形式,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重视。像着名教育家斯霞、魏书生等,他们在教学中都十分注重设问的时机。此时此刻,问题一提就能打动学生的心,抓住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中,当学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有位教师他没有问学生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而是随机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看到这些侵略者为非作歹,你们的心情如何?有何想法?我们应该怎么做?”问题一提出,学生争相回答:有的表示出对英法强盗的仇恨;有的认为清政府无能;有的表示长大要参军,保家卫国;甚至有的表示要成为科学家发明比别国更先进的武器,等等。这些问题看似不重要,但它突出了讲授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报国之志。这样的提问切合时宜,从而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如果提出的问题不注意适时,错失了提问的机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何,教师心里没数,而学生也弄不清楚从中要学到什么。如果是这种情况,教师课前制订的教学计划就很难实现,教学目的也难以达到。所以,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这种适时设问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要靠自己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培养、不断地积累才能达到。

四、设问要适度

这是历史课堂设问的一个特点,因为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史实、尚未形成历史表象时,教师就提出有关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这样容易造成“冷场”,甚至出现学生胡答乱猜的情况,反而会拖延教学时间并影响教学效果。比如讲人工取火,如果提问学生:“人工取火的发明对原始农业和原始手工业的作用是什么?”由于学生尚未学习原始农业的火耕和原始手工业的制陶、冶炼等方面的知识,当然就回答不出教师的问题。再如教师提问:“谁知道恩格斯对摩擦生火的发明给予了什么评价?”这个问题更是超出了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因为初一学生不可能读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答不出恩格斯“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的评价。所以,只有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设问,促使学生回忆思考、分析综合,才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与能力,使设问真正发挥作用。

五、设问要明确具体

教师根据教学进展情况,为了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设立什么样的问题,这些在上课前都已在备课中制订好了。在设问时,教师有一点必须注意:设问要明确具体。只有题意明确具体,才能使学生领会要求,考虑如何回答。如果问题提得太笼统、过大,学生会感到难以回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问题提出后迟迟得不到正确回答的现象,这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有两条:一条是学生真正地不会;而另外一条就是教师问题提得过于含糊,似是而非,学生不知如何回答,于是保持沉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受挫,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如《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一课,有位教师导入新课设立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去过南京吗?知道南京有哪些景点?”学生回答:“莫愁湖”、“灵谷寺”、“孝明陵”,等等。面对这么多的回答,这位教师还是不满意,因为他所要的回答是“中山陵”。于是,有些学生怕说错就干脆不举手了,被点到名的学生,也只好随便猜一个,急得这位教师额头都冒出了汗。最后,好不容易有位学生说到了“中山陵”,才帮助这位教师解了围,使他得以按计划进行下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就是因为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不明确。如果这样提问:“在南京,与孙中山有关的历史名胜是什么?”就比较明确具体了,这样也就不会出现令教师尴尬的局面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问题表述一定要明确具体。本文来自[教育资源库]http://edu.5151doc.com

六、设问的语言要准确

如果说设问不明确、不具体,会影响教学效果的话,那么设问的语言不准确,还会使学生以错就错,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历史教学中,我们有的教师在设问时,由于用词不规范,语言不严密,学生对其设问会模棱两可。结果有这样回答的,也有那样回答的,让人感觉怎样回答都可行。比如《中法战争》一课,在复习旧知识时提问:“19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哪些国家侵略了我国哪些地方?”答案是:美、日侵略台湾;俄、英侵略新疆;英国侵略云南、西藏。但如果教师在提问中不用“侵略”而用“侵占”一词,那么学生要是只答俄国侵占我国新疆七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就不能算答错。因为其他国家对我国边疆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语言的锤炼,规范自己的语言,使提出的问题准确无误。否则,既传授不了知识,又扰乱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那些逻辑性严密课程的教师更应该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综合上述,正确的设问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占有特殊地位。如何更好地提高设问技巧,应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当今信息时代,历史教师要经常研究史学动态和史学着作,提高自身素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科学的设问技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第三篇:课堂中有效设问的方法

课堂中有效设问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联系教师、学生和知识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现在许多数学课上,学生参与度很高,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但大多是“是”或“不是”式的问题,这些问题根本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大多算不上有效问题。那么,该怎样创设数学有效设问呢?

所谓数学课堂中有效设问,其实就是一切围绕学生为主体,发现、寻找使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问题情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空间以合适的方法把它呈现出来,让学生能迅速、正确地理解问题的指向,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能力上得到不同的、他所需要的发展。

一: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有效?

1、可及性:跳一跳,够得到,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一般认知规律,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学习习惯、生活经历及环境,个性、爱好及基本心理情况等;

2、启发性:问题应对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提示作用,符合数学学科特点,使学生借助于这种启发,领悟数学实质,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灵活运用数学;

3、开放性:问题富有层次感,入手较易,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

4、挑战性:问题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心向,能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

5、体验性:能给学生提供深刻体验,人人有所得,包括动手、探究的机会或替代性经验,学生能够感受、体验数学,并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6、激励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要求教师所创设的问题要很好起到这种引导激励作用,所以教师在提问时不仅要注意问题的知识性,同时还应注意问题的艺术性,尽可能多一点幽默感和趣味性。

二:在教学中有效设问的方法

1、分析设问——理清思路。分析设问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而事先设计的问题,简言之是“持果索因”的设问。

2、揭示内在联系的设问——解决矛盾。为了使已知与未知发生必然的联系而设计提出的问题,在几何证明中是以添辅助线的形式出现而起到媒介作用、汇聚作用和显露条件的作用而设问的。

3、归纳设问——总结规律。归纳设问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设问,其目的是总结规律性的东西。

4、演绎设问——学会应用。演绎设问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设问,其目的是为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5、对比设问——找出异同。这是为区分两类相近事物而设计的问题,如乘法公式中立方和与立方差的区别常常用到对比设问。

三、教学中有效设问的注意事项

1、教师提出每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因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都带有一定的思维性,学生必须经过认真思考一定时间后,才有可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回答。

2、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保护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3、对于学生的独创的方法不要全盘否定,要善于能发现其中有价值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鼓励,有利于学生探索知识的信心提高,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很大的鼓舞。

4、设问要符合下列原则:明确性和简洁性。设问的明确性是指每个问题都要围绕教学目标;简洁性是指语言通俗、简洁,不拖泥带水。

5、注意启发诱导。设问的启发诱导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独立思考,深入钻研,透彻地理解知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6、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提问切忌繁琐零碎,面面俱到。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关键,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突破难点。

7、明确具体。问要明确具体。如果含糊不清,使学生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会使学生头脑中的“疑问”变成“疑团” 由于问题提得明确具体,学生按照问题指引的方向,各抒己见很快形成了一 致的意见。

8、深浅适宜。提问还要深浅适宜。问题深了,超出了学生知识和智力的限度,思考再三也想不出来,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挫伤;问题浅了,如“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之类不讲实效的问题,除了使课堂上显得表面热热闹闹以外,毫无益处。

9、要注意因材施教。难度较大的可让优生答,稍容易的让基础差的学生答,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对回答有创见的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0、设问要灵活。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卡壳”、思路受阻时,我们可采用变换提问角度的方法进行调节。或者将稍难的问题进行分解,降低难度,来打开学生的思路。

四、具体实例 比如:求ysinxcosx2的值域。

设问一:这个结构跟数学里哪个概念有关系?(学生能回答出斜率)设问二:它表示哪两点连线的斜率?(学生能回答(cosx,sinx),(2,0))

设问三:(cosx,sinx)在哪里?(学生能回答出在圆上)

然后,学生就自己能通过画图得到答案。

设问四:还有别的方法吗?能不能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含三角函数的整式求最值问题?(学生能回答出sinxycosx2y,并能写出sin(x)2y1y2)

设问五:能不能求出含y的

2y1y2的范围?

(学生很快能说出它的范围是(12y1y21))

设问六:能不能用一个不等式表示?(学生很快能说出

2y1y21并解出结果来。

总之,将所授内容的关键环节设计成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回答,教师适时地启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会有所增加,教学效果良好。

第四篇:有效设问实施方案

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实施方案

一、研究课题

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二、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学习兴趣是学生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重视情感教育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要想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必须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教育必须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激发学生的健康情感,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初中英语教学,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有和谐的语言教学氛围,是学好英语的前提;而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学好英语的保证。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变苦学为乐学真正做到“乐而好学”。

2.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理论比较注重认知方面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注重双基,片面地理解获取知识的手段是灌输系统化,没有将知识的获取放在学习者身上,忽视了学习者心理发展的整体作用,夸大了认知的单一作用。虽然新《英语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但是教师对情感因素在教学中 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没有真正去领悟。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开始关注和探讨教学中的情感缺失问题,重视和加强情感教学是素质教育赋予教师的新的使命。特别是英语教学过程中更加应该注重情感因素,因为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而所谓的英语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自信心、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以求得共同发展。可以说,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正发生着“情境革命”,即重视创设切合学生实际、有真实语言情境、人际关系温馨、合作互动的教学情境。

(二)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

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实践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情感因素的关注会促进语言学习效果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青少年心理成长、发展过程中,情感发展是他们社会化发展过程中两个相互联系和协调的基本方面。中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会对他们认知发展,社会适应,道德形成,潜能开发,个性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调节、催化、保证的作用。反之,会对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造成障碍,甚至可能会产生难以逆转的不利影响。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着重知识、既定规范的灌输与强化,严重忽视学生情感的现象。同时,缺乏教育者应有的理解、关心、引导,致使目前许多学生在情感发展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压抑和扭曲,进而导致学生主体性发展扭曲和受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开发学生主体潜能的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因此,英语课程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青少年学习外语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如何使用外语。既然是使用外语,那么就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人际交往和情感态度。

四、研究中有关概念的界点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教学评价的要求就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越受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皮格马利翁效应)。英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现代英语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为工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是英语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过去的教学只重视知识的本位价值和实用价值,把教学目标限定在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只注重学生认知系统的活动,而忽略教学过程中情感的调动和情操的陶冶。诸多理论研究也证实了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实现,重视人的情感及对他人的接受、关心和尊重。人本主义体现在教学思想上,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和感情型师生关系的教育主张。克拉什的监控理论中提出了有效习得语言的关键在于降低情感过滤程度的问题,即提高动机水平,增强自信心,消除焦虑,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情感状态。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说认为,自我效能对

抱负水平、期望水平,对学习者的动机、爱好及学习有关的情感态度都有影响。自我效能水平高的学生往往信心十足,情绪饱满,在学习上敢于正视困难,愿意加倍付出努力,直到达到目的;而自我效能低的学生则相反。一位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又能正确运用积极情感因素,使学生的语言学习发生愉快的变化。

五、研究目标

1、重视英语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渗透,促使教师改进和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2、通过实践研究,提高我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促进初中英语教学的发展。

3、渗透情感教育,优化初中英语学习,形成高效的英语教学课堂。

六、研究的内容方法

1、初中英语教师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遵循的原则。(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每接手一个新班时,首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第一节课要告诉学生,课堂内外老师和学生是朋友,这样就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可利用家访,与学生谈心,与班主任交谈等方式,了解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让学生发挥其潜能,提高英语学习效

率。

(2)降低焦虑,增强自信,树立必胜的信念

研究表明,焦虑对英语学习有消极的影响,但焦虑是可以克服的。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学生有焦虑心理的表现,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信念是人的心灵内部迸发出来的一种力量。它驱动人奔向光明的前途,激励人去唤醒沉睡的潜能,并发挥无穷的才干和活力。人的行为是受信念支配的,而人们所创造的结果是由行为产生的。(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从某种意义讲,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大小。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语言应用能力,尽可能多的使用风趣、生动、幽默的语言和形象的肢体语言;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4)激励学习动机,让学生自主学习

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力,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动力可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力,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力,外部动力是指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外部同因

素。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提供成就感,采用激励评价等诱因,使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使之持久保持,从而取得英语学习的成功。

2、初中英语教师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遵循的方法

英语教学的情感化首先应建立一种合作、和谐、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交流。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发扬民主教学,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用微笑来面对学生,增强自身的亲和力。教师要放下架子,真诚地深入学生生活中,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信赖每一个学生,信赖的前提是尊重。教师在对待不同的学生时,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能厚此薄彼,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理解是师生关系和谐的桥梁。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心智水平,鼓励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语言错误,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己。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激励情境,给学生一个精神依托,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

(二)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具有探索性,内容丰富,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因此,研究

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反思研究法等等,辅法有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主要是:了解我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以及对英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行动研究法主要是:课题组成员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和英语活动的实践。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查找一些关于课题的理论加以辩证学习使用。反思研究法主要是: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学习、调整、反思、改进。

七、课题研究计划

研究时间:2014.5—2016.3为实验期 具体操作过程:

课题研究依据“实践-认识-提升-再实践-再认识-再提升”的研究思路,遵循实践与理论结合、工作与研究结合、一般与重点结合的原则,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边提高,认真提炼本校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形成高效英语课堂教学思想,以此引领我校情感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做到人人在工作之中、人人在研究之中,从而赢得工作与研究的双丰收,推动我校教育的整体提升。本课题应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出发,从存在差异的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出发,从而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主动发展出发,从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出发,采取如下策略:(1)主动参与的策略。要动员各种教学要素,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参

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多思善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尊重差异的策略。要实事求是地承认与尊重学生知情意行的层次差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3)师生和谐的策略。增强教学中民主、平等、活跃、自然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不断激起学生参与热情。

(4)学法指导的策略。加强学法设计,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并完成,实现学与教的革新同步;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为核心,形成师生双向的发展创造。

八、研究的预期效果

1、撰写论文,整理资料,撰写阶段计划、制定实验研究方案,上研究课。

2、撰写阶段小结、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建立实验档案。

3、撰写总结、成果宣传,公开课课例研讨,学习名师的优秀课例

九、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指导

杨盛(于都县教研室初中英语教研员)

2、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黄永亮

组员:黄永亮、尹东生、李红芳、陈小琴、李政、谢梅花

第五篇:有效设问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设问”,优化数学课程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应是一个师生、生生间进行平等对话和动态对话的活动过程。教师可以利用设疑提问的方式,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对话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那么,在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该怎样提问才能真正实现“以问导学”,促使学生有序、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呢?下面笔者就此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课堂教学经验,谈几点自己的粗浅体会与做法。

一、精心设问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较多,例如,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渲染烘托,在激发学生悬念后设问;或从已有的问题中提出问题;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把学生的思维调动到最积极的状态后设问等等。其共性是通过一系列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通过感知、思索后,寻求问题的答案。例如,我在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教学中,首先设问“喜欢打篮球吗?”“知道姚明吗?”“你们认为他打球好吗?”这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本来紧张气氛变得轻松,大部分学生回答说:“姚明篮球打得很好”,也有部分学生唱反调;这时老师就及时设问,“你们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吗?”“你打算如何来证明?”在让学生阐述了一些理由后,老师就给出了姚明在2003-2004赛季25场比赛的得分与篮板球的数据,提问:“你们能够用这些数据来说明你们的观点吗?”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设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动笔计算平均数,甚至他们提到了得分的稳定性,为以后学习“方差”埋下了伏笔。

2、紧扣课题设问,诱发创新思维

例如:九年级复习课,内容是“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我在上课前精心设计了6个问题: 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怎么判断? 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怎么判断? ③圆上一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如何计算? ④如何求过圆内一点最大(小)的弦长?

⑤圆的弦长、半径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三者关系怎样? ⑥当圆与圆相交时,公共弦长如何求?

师生整堂课始终围绕这6个问题展开讨论,气氛热烈,学生们都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之中,收获颇丰。

3、引导问题争议,激发创新潜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但怎样保持思维的积极性而使终不中断呢?质疑和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必须巧妙设问,引起思考和争论,然后适时引导,使问题教学由传授变为探究。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采用分组讨论,小组竞赛,异议争议等形式,激发学生对问题的主动参与性,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逐步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消除疑虑,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分析、学会交流、学会合作。通过问题的讨论,巩固深化知识,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巧用设问语言,催化创新思维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教学,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竞争,如:“看谁说得最好?”“看谁做得最好?”“看哪一组准确率最高?”等等,学生答对了,我们可以激励:“你真行!”“你的想法和老师想的一样!”,切不可对学生的回答不作任何表示。

二、课堂提问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语言明确,针对性要强 课堂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达到复习巩固或发现新知识的目的,因此,语言表达要清楚、精炼,内容要具体、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模棱两可。例如:学习了“线段”一节后,如果这样问:直线、射线、线段三者的关系怎样?学生往往无所适从,答非所问,甚至答错。这时我们可以这样问: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那么你们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样学生便易于回答。

2、突出中心,教学环环相扣

过多地提一些诸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之类的问题,表面上看,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并无实效。长此以往,反而会使学生养成轻浮态度和懒汉思想,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应设计几个关键问题,使得中心突出,环环相扣。

3、把握时机,选择好突破口

当学生正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思维正处于困惑之际,及时质疑发问,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应该多问“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而不应该老是问“还有什么方法”之类的问题,因为前者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人人都能说,而后者只有知道答案的人才能回答。

4、“对生下问”,分清问题难易

课堂提问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量体裁衣,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讲究实效,充分考虑问题的内容和难度,找程度相当的学生回答。倘若信口点名,则常常造成难题碰到了“差生”,容易题碰到了“优生”,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正面引导,不带个人感情

课堂提问不宜搞突然袭击,应保持课堂的稳定与学生心理的轻松,使学生始终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不要假借提问,实行惩罚,给学生一个“难堪”,这不仅不利于教育学生好好学习,而且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往往引起学生反感,严重妨碍师生关系;也不要老是面向几个“重点生”提问,需知绝大多数的初中生都希望能当着全班同学表露自己的才华,倘若这些学生连续几节课、几周课,甚至整个学期都没被老师提问到,他们往往会不去思考而且易产生师生间的隔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或答错,要有耐心,不能讽刺挖苦,更不能体罚,要进行正面引导、启发,只要答对一点点就应加以表扬,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恰当运用课堂设问,精心构思,巧妙设问,引导学生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开拓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变“数学难学”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湘潭市教育教学论文

标题:有效“设问”,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科目:数学 作者:龙邦

单位:湘潭市雨湖区姜畲中学 联系电话:*** 时间:2013年4月6日 推荐意见(盖章):

下载浅谈科学问题情景教学中的有效设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科学问题情景教学中的有效设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景的创设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景的创设 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景创设提出了新要求,情景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改革在......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情景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情景 和平镇四完小 孙小飞 摘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的情景设置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学生仅仅是在几分钟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大多数时间还是脱......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对地理学科而言是一种行之有效、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是指先列举几个具体的事例作为情......

    浅谈化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浅谈化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苏瑞琴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66-(2006)11-0047-01 [摘要] 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优化课堂结......

    有效教学问题

    有效教学问题 赵卫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引进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要求历史教师以“有效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调查的结果来看,有效教学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

    思品教学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课堂精彩、成功的提问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保障,课堂教学设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习《初中政治“思想品德学科教与学的策略》,让我懂得了进行课堂教学设问......

    如何让课堂设问更加有效

    如何让课堂设问更加有效 课堂设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共5篇)

    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石狮市第一中学王 巍 摘要:在高中阶段实行的新课改,要求老师将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全面的改变,要从学生角度重新看待教学内容,多研究并创设教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