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设计
中学化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景相联系的。在问题情景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景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1]。对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急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运用以前未曾使用过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化学新课程创设的问题情景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利用生活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生活中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的基础,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同样也离不开生活。
【案例1】 “金属的防护”[2]
教师:全世界每年生产的金属制品约有十分之一因腐蚀而完全报废。金属机械设备腐蚀所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了金属本身的价格。据不完全统计,由于金属腐蚀造成的损失,英国每年为13.65亿英镑,美国为700亿美元,日本为6.25亿日元,我国相当于损失了一个年产300万吨的钢厂。所以金属的防腐蚀意义相当重大,大家都能列举出哪些日常生活中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呢?
[通过事实案例引入问题,引发学生讨论]
学生:金属制品外面涂上油漆。
学生:在衣架和电线外层加上塑料保护。
学生:还可以在金属外面镀上其他的金属。
学生:机器的转轴上面涂油也可以防锈。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这些问题,就是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利用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新课程倡导在实验中学习化学知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实验探究兴趣,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认识和理解化学科学知识,使学生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案例2】 “饮料的研究”[3]
教师:我们大家应该都喝过果汁吧,有些品牌果汁声称其中的维生素C含量高达1000mg,大家有没有办法验证呢?
[引起认知矛盾,学生议论纷纷,但是都表示没有办法证明]
教师:大家注意,我现在有一份×××牌的果汁,广告说其维生素C含量超过1000mg,今天我们用酸碱滴定法来测定其维生素C的含量。
[组织实验]请用自己实验台上的试剂进行实验。取20mL饮料,移入锥形瓶中,加30mL新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稀释(提示:要使饮料转移完全),加入10mL 6mol/L HAc及3mL0.5%淀粉溶液,立即用酸式滴定管中的0.05mol/L 标准溶液滴定至呈稳定的蓝色。计算一瓶果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
[提出问题]
(1)你的研究结果和产品说明的标注一致吗?(2)向溶液中滴加HAc:有何作用?
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景。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三、利用生动故事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习者产生探究的动机,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如生活中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趣事,有趣味的化学故事、夸张的卡通图片或动画、生动的化学史料、适合学生言语习惯的文字对白等,都能吸引学生自觉融入学习活动。
【案例3】 “维生素C的作用”[2]
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们经常病倒,症状是脸色暗黑、牙龈不断渗血、浑身出现青斑,许多船员甚至因此而死亡。探险家哥伦布的船队在航行途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经的一个荒岛上,他们采摘红红绿绿的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日,奇迹出现了,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去,反而恢复了健康。
你知道船员们患的是什么病吗?野果为什么能使他们恢复健康呢?请阅读教材回答以上问题。
上述教学情景的设计,引起学生对“野果”成分的好奇,导引学生对维生素C的结构、功能及对人身体健康有何益处探究的好奇心。从故事或其他途径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而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动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持久、最稳定的动力。
四、利用认知矛盾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景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案例4】 “燃烧的条件”
教师:大家都知道,水是能灭火的,但是有同学见过能在水里面燃烧的物质吗?
[与学生以往常识相矛盾,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没有见过。
教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做一组实验,让大家见识一下能在水里面燃烧的物质。
[组织实验]白磷在水中燃烧的对照实验
实验分三组进行:第一组实验:白磷在冷水中,通入氧气,并不燃烧;第二组实验:白磷在热水中,不通入氧气,也不燃烧;第三组实验:白磷在热水中,通入氧气,白磷燃烧。
教师:现在大家都看到了白磷能在水中燃烧,谁能解释实验1和2中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谁能通过以上实验和教材知识总结出燃烧条件?
上述情景的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和良好的认知环境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因此,创设问题情景就是为了引起认知矛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五、利用化学史料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
【案例5】 “苯分子结构”[4]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学者,对苯的结构,他分析了大量的实验事实之后认为:这是一个很稳定的“核”,6个碳原子之间的结合非常牢固,而且紧凑。于是他集中精力研究了这6个碳原子的“核”,在提出了很多结构式之后又被他的实验一一否定了。直到1865年,那时他在比利时的根特大学任教时,一天晚上,他在书房里打瞌睡,眼前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轴,忽然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他像触电一样猛醒过来,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又忙了一夜。对此,他说:“我们应该会做梦!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真理,但不要在清醒地理智检验之前,就宣布我们的梦。”
在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景,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效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六、利用热门话题、新闻事件
萨其曼探究教学模式认为:探究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能集中学生注意的焦点,最好是一个能引起学生惊异的事件或现象。
【案例6】 “硫和硫的氧化物”[5]
教师:每天我们在阅读报纸、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节目时,经常可以获得关于空气质量的信息。在空气质量报告的各项指标中,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指数。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什么?它们是从哪里来的?空气中有多种物质,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污染物的指数来报告?它们有什么危害?
在化学课教学中,从一个惊异事件或现象开始教学,会使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环保知识、能源危机、新材料和新科学等热门话题既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学生关心的话题,以此创设问题情景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6]。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开展的“问题情景设计研究”,使学生由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依附从属教师的地位转换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体,思维和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培养与发展。在设置问题情景时,教师绘声绘色、富有感情的描述十分重要。而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媒体,能把生动的图像、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和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和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能在屏幕上实现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跨越时空限制,从而高效率地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情景,增强其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情景设置提供了新型的表现手段,在设置教学情景时,也应该注意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殊功能。
综上所述,问题情景创设得好,就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从而得到发展。也就是说,融入贴近生活的、有趣味的、探究的、开放的问题情景的教学课堂将会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牢牢地吸引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爆发出鲜活的生机。
第二篇:中学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途径
中学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途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化学新课程赖以构建的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借助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在教学情景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景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的建构。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景,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从内部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使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活力。本文结合实例,就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途径略陈浅见。
一、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利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新课程倡导在实验中学习化学知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案例]:在学习“钠与水反应”时,引导学生观察钠跟水反应(将一小块钠放入盛有水的小烧杯中,事先滴入几滴酚酞)的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钠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会发出嘶嘶声?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四处游动,逐渐变小,最后消失?为什么会有小气泡?为什么溶液会变红?为什么用手触摸烧杯时感到发热?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时学生兴趣大增,思维高度集中,立刻研讨其中的奥妙。教师“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从现象到本质,掌握了一系列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化学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景。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二、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景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学生在生活中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的基础。
[教学案例]金属的腐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所造成的危害也非常巨大,根据各国 调查结果,一般说来,金属腐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致为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左右,金属腐蚀的年损失远远超过水灾、火灾、地震损失的总和,据不完全统计,由于金属腐蚀造成的损失,英国每年为13.65亿英镑,美国为700亿美元,日本为6.25亿日元,我国相当于损失了一个年产300万吨的钢厂,所以金属的防腐意义重大,同学们能否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利用学生最熟悉的生产、生活的课题提出问题,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有利于提升学生深究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读文章,讲故事创设教学情景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在课堂上,用读文章、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究的欲望。
[教学案例]在学习《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一课时,引入以下两则故事:①格林太太有一口整齐而洁白的牙齿。但其中镶有两颗假牙:一颗是黄金的——这是格林太太富有的象征;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打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疼、夜间失眠、心情烦躁„„尽管一些有名的医院动用了所有堪称世界一流的仪器;尽管一些国际上知名的专家教授绞尽脑汁,但格林太太的病症未有丝毫的减轻,而且日趋严重„„她的病真的就没治了吗?②一天,满载着精选铜矿砂的“阿那吉纳”号货轮正在向日本海岸行驶。突然,货轮上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船员们惊呼:船漏水了!坚硬的钢制船体为什么会漏水呢?是货轮跟其他船只相撞还是触及了水底暗礁?都不是,是钢质船体因锈蚀而穿孔漏水了。厚厚的钢板怎么这样快就被腐蚀穿孔了呢?
在两则故事的引导下,学生立即激起思维的“浪花”,急于想揭开这个谜团,激发了学习兴趣。
四、利用化学史料创设教学情景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教学案例]“伏打电池”的发明
1780年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为给妻子治病,遵医嘱买了不少青蛙。当用解剖刀除去青蛙腿皮时,已死去的青蛙竟然发生了抽搐。他联想起以前做静电实验时不慎触电而使身体肌肉发生颤抖的情形,断定青蛙的抽搐可能是受到电击的结果。为了探索触电与青蛙腿抽搐的关系,伽伐尼做了3个实验。
实验1:将避雷针与死青蛙相连,当打雷时,青蛙的大腿发生颤抖。
实验2:用一支铜钩插入死青蛙的脊髓中,再挂在铁栏杆上,当青蛙腿碰到铁栏杆时,就发生颤抖。
实验3:将青蛙放在铜制的解剖盘里,当解剖刀接触蛙腿时,蛙腿发生抽搐。他根据上述实验得出:青蛙腿抽搐与外电源无关;青蛙自身肌肉和神经里的“生物电” 是导致抽搐的原因。1791年。伽伐尼发表了《论肌肉中的生物电》论文,引起广泛关注。
善于质疑的化学家伏打,对伽伐尼的研究提出了两点疑问:死去的青蛙怎么还能产生“生物电”?为什么只有青蛙腿和铜器及铁器接触时都会抽搐?于是,伏打开始了实验研究。
实验1:将青蛙腿放在铜盘里,用解剖刀去接触,蛙腿抽搐。实验2:将青蛙腿放在木盘里,用解剖刀去接触,蛙腿不动。
经过大量的实验,伏打推翻了伽伐尼的结论,认为蛙腿抽搐与否,不是与所谓的“生物电”有关,而是与金属有关。只要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同时接触蛙腿,蛙腿就会抽搐。为了进一步弄清楚电流的来源,伏打又用蛙的肌肉、神经做了实验,结果都没有发现抽搐现象。伏打再用实验否定了肌肉或神经是蛙腿产生电流的物质后,联想到肌肉、神经和腿保存在类似生理盐水的溶液中,那么,与金属作用产生电流的物质会不会是生理盐水呢?
实验:将一块铜片和锌片同时平行的插到食盐溶液中,并用导线将两块金属片和电流计连接起来。
这时,奇迹出现了,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伏打惊喜若狂,蛙腿抽搐之迷终于被科学的实验彻底揭开了;这也同时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化学电池——伏打电池诞生了。
在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化学情景,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在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从化学史料中,从杰出化学家的思想中获得探究学习的灵感和思维的方向,摄取科学的精神,前进的动力,获得学习的灵感。
五、利用热门话题,新闻事件创设教学情景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从一个新闻事件或热门话题开始教学,会使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教学案例]重金属污染
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水俣病和痛痛病,是由什么物质引起的?它们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危害人类健康的?如何处理?
环保知识,能源危机,新材料等热门话题既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学生关心的话题,以此来创设教学情景,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和想象。
六、利用认知冲突创设教学情景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景之间暂时的矛盾,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以形成新的认知矛盾,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探求的一种教学情景。
[教学案例]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学生已经知道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还知道可以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但在学习盐溶液的酸碱性时,学生往往会认为盐溶液都应该呈中性,此时可以让同学们用PH试纸测定NaCl溶液、Na2CO3溶液、NaHCO3溶液、NH4Cl溶液、Na2SO4溶液、CH3COONa溶液、(NH4)2SO4溶液的PH,并将它们 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盐溶液并不是都呈中性。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探究为什么不同的盐溶液会呈现不同的酸碱性?有何规律?
通过这类教学情景的创设,将学生置身于学习的矛盾氛围中,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活思维的兴奋点,从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批判性和深刻性。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是我们永恒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创设化学教学情景的根本目的,结合化学课程内容,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熟悉的新闻事件、热门话题、化学史料、故事等情景素材,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在认识,理解知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上,真正把握知识的实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由情入境,情景交融,学习欲望高涨,教学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祖浩、王磊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编写组
《化学与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郑长龙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第三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情景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情景
和平镇四完小
孙小飞
摘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的情景设置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学生仅仅是在几分钟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大多数时间还是脱离情景单纯地学习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设计数学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巧设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更能使学生在“动中生疑”,“疑中生趣”,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新知的最佳心理状态。我觉得设计数学问题情境应从新旧知的差异、从操作活动、从身边生活实例、从研究者角度、从旧知的整合引入。如果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活动为题材,把丰富的情境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情景设置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自始至终发挥导向作用,同时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景会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关键词〗数学教学;发现问题;创设情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的情景设置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学生仅仅是在几分钟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大多数时间还是脱离情景单纯地学习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活动为题材,把丰富的情境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情景设置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导向作用呢?又怎样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景去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一边教,一边探索如何设计问题情景的方法,通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发现设计问题情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新旧知的差异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当新旧知识联系比较紧密时,可以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为新知埋下伏笔,使学生在“复习”中,学习新知,激起认知冲突。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可出示一组计算题,让学生计算28÷4、17÷8、15÷7、35÷11,学生认为这是旧知,当他们顺利地算完了前面两题,再计算后面两题时,出现了怎样除也除不完的情况,商的小数部分一些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新情况把他们带入了欲罢不能的问题情境中。
二、从身边生活实例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抽象的数学源于生活,来自具体,在生活中产生了数学,而最终又应用于生活。教学应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强调对“生活的回归”;要使学生意识到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例如在认识了物体的各种形状后,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心特点,布置学生回去观察自己家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状的,并与家长探讨这些物体可不可以做成其它形状的,为什么?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很高,并且得到多种不同的答案,如硬币是矮圆柱容易存放,茶杯做成圆柱体既美观又节约材料等。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一是要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教学素材;二是要尽可能激发学生发散性的提出相关问题;三是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与筛选,选择切合教学要求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并不是刻意追求解决所有问题。
三、从研究者角度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学生的模拟研究活动体现为探究的兴趣与过程,保持和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利用科学研究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并进行数学学习,要设法把发现提出问题的角色让给学生,教师不要包办;同时要注意不拘泥于前人经验,而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例如教学圆柱体侧面积,在探究圆柱体侧面积与什么有关联时,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张标有长、宽数据的长方形纸,在课堂上指导他们进行操作,探求知识,寻找规律。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在一卷一摊中使学生以研究者的角色出现,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逐步了解数学的探究过程方法,这样,不但弄清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的由来,有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四、从操作活动中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观察是智力活动的基础,认知始于观察,只有通过观察才能有认识的能力、分析的能力,以及归纳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认识时,老师演示刀切土豆成长方体,一边演示一边说“一刀出面、二刀出棱、三刀出顶,若是用刀垂直各个面继续削下去又会怎样呢?”通过演示、操作,学生认真观察动脑,学会了知识,培养了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习成为一种“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知创造良好的开始端。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勤于学习,善于动脑,力求反思,就能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良好的问题情境,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以此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情景教学设计及核心教学问题
硝酸的情景教学设计及核心教学问题
根据学生对大事新闻的天然兴趣,通过一段事实新闻报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004年7月31日下午,福州市福马路鼓山附近路边,突然腾起红棕色的“浓烟”,带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引起了附近许多居民的不良反应.住在这一带的居民透露,红棕色烟冒出的地方,是一个仓库,仓库里存放着很多浓硝酸。
消防队员经过近1小时紧张施救,大面积硝酸泄漏得到控制,四周空气基本恢复正常。据现场的消防指挥官吴发辉介绍,在现场,根据嗅觉判断,“烟”气里含有硝酸。“硝酸是溶解在水中的,所以我们用水雾来压住并稀释烟气,让这些腐蚀性的气体沉降到地面,不至于在空气中扩散。”吴告诉记者。控制住毒气后,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大量酸液向大路涌去,流经之处,水泥地面都被腐蚀。消防员紧急调来大量的沙子,在酸液流经之处垒起一个小堤坝,然后迅速运来石灰。险情再次得到缓解。
记者在现场附近,遇到了事发仓库的老板马某,已 被警方控制。马某说,他不太清楚硝酸的物理化学特性,他原以为用一般的卧罐来装盛这种危险的液体没有问题。事发后他还抱怨:“都怪罐子的质量太差了,怎么 就突然裂开了呢?”一位环保人员告诉记者,装浓硝酸的容器不但要耐得住压力,还得耐得住腐蚀,一般的金属根本挡不住这种酸性剧烈的物质。问题一: “根据嗅觉判断,‘烟’气里含有硝酸;用高压水雾来压住并稀释烟气”,通过现场消防指挥官说的这些话,可以看出硝酸具有什么物理性质?
问题二: 再抢险过程中,运来的石灰起什么作用,体现了硝酸的什么化学性质? 问题三: “红棕色的气体”可能是什么物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物质,说明硝酸具有什么性质? 问题四: “装浓硝酸的容器不但要耐得住压力,还得耐得住腐蚀,一般的金属根本挡不住这种酸性剧烈的物质”,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硝酸对金属具有强烈的腐蚀性。那么硝酸能与铜、铁反应吗?如能反应,产物是什么? 课程团队支瑶点评:
这是一份非常优秀的教学情景设计,选取的素材来自于真实的新闻事件,贴近核心教学内容。更为可取的是,老师设计了几个核心问题,与提供的素材紧密结合展开硝酸性质的教学。对于学生基础较差的学校,这位老师的设问方式也很值得借鉴,在题干中老师已经帮助学生提取了有效信息,学生的讨论重点集中在对有效信息的分析上,减少了交流讨论的难点。如果对于基础很好的学生,老师可以设计更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从寻找有效信息开始。
《氨气》的教学设计与核心问题
一、主题与背景(1课时)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我们教师的一大难题。
二、情境描述
从氨气的化学式NH3,你能知道氨的哪些性质?提示他们可从化学键理论、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氧化还原规律等方面入手探究,并尽可能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性质。
从氨气的化学式NH3知,其摩尔质量为17g/mol,,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1g/l,所以同学们推出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有同学从化学键的知识推出NH3的电子式为,但分子结构不会分析。我提示N原子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那三个N—H键会不会分布成正三角形,完全对称呢?学生答不会?那请推测NH3可能为极性还是非极性分子呢?我在前面已讲过这个知识,所以学生很容易推出为极性分子。从NH3的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可推知NH3有还原性,可与O2、F2等氧化性的物质反应。这时我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规律写出NH3分别与O2、Cl2、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前面的几个性质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老师的引导下能一步步的理解和接受,但NH3还有哪些性质呢?我提示学生NH3的结构中N原子还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而H的核外没有电子,当两者相遇时,如何使它们都能达到稳定结构。学生可从配位键的角度来理解NH3与H结合成NH4的过程,从而认识到NH3能与酸反应成盐,进一步认识NH3是碱性气体。我准备了一瓶浓盐酸,一瓶浓流酸,一瓶浓氨水,和红色石蕊试纸。
三、核心问题讨论
1.引导学生思考,既然NH3为极性分子,那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呢?NH3易溶 于水。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呢?
2.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1g/l,所以同学们推出氨气可用收集? 3.我提示学生NH3的结构中N原子还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而H的核外没有电子,当两者相遇时,如何使它们都能达到稳定结构?
课程团队胡久华点评:
“氨 气的教学设计与核心问题”这份作业的教师,充分理解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并将这些教学理念渗透到了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例如氨气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核心问 题,充分考虑了学生主体性,不是由教师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教师通过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能动思考。尤其可贵的是,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和方法,真正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外,该教学设计思路中也体现了探究的核心和本质——问题、假设与检验,让学生充分推测。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该设计中也没有学生的动手实验,主要是教师的演示实验,但是演示实验的作用和教学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此处的演示实验成为学生推测的证据,只不过实验操作是由教师完成的。
++
+
+以上是该教学思路的优点,值得老师借鉴的地方。该教学思路中也存在非常值得警惕的严重不足。可以这样说,教学思路体现的理念是新课程的理念,但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的处理仍然是原来课程的。因为氨的性质在新课程的必修1模块,位于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化学键等概念之前,学生不可能从结构和化学键的角度认识氨气的性质。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教学,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千万不能从结构出发推断物质的性质。
第五篇: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课程介绍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是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相对应,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为基础,培养合格的中学化学教师为目的,使学生学会分析和研究化学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将化学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能力。
一、课程目标
1.系统掌握中学化学教学方法,通过化学教学设计,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具备中学化学教师的基本素质;
3.提高化学教育教学能力,学会设计教学方案,学会说课、讲课、评课,并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成为反思型、创新型教学的实践者;
4.了解化学科学特征与化学学科现状,是学生能够利用化学与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丰富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掌握化学学科课程教学策略。
5.培养良好的师德和工作态度,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化学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该课程性质以培养专业化教师为宗旨,创新科学教育教学理念,优化科学课程教学体系,更新化学学科课程教学内容,改进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教师养成教育,提高教师教育培养质量。该课程的定位是高师化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所规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适用于高师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前培养和中学化学教师的职后培训及中学化学课程网络教学。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课程主要是学生通过对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学习,了解当下化学教育教学现状,掌握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认知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科学、系统的化学学科知识,获得化学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经验,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提高化学教学设计的实际动手与课堂教学的能力。
本课程拟设计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主要内容包括:化学教学设计概述、教学设计的准备、教学目标设计与陈述、化学教学设计策略、化学知识学习领域的教学设计等。第二部分是案例分析;第三部分是与专题讲座。该课程内容涵盖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知识、技能的理论与实践,还包括了典型案例、前沿专题以及热点问题等内容,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缩短从“师范生”到“中学化学教师”的距离。
四、授课方式
中学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课程授课必须构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具体为:
1.理论讲述、优秀案例分析、专题讲座、教学实践等环节构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2.集中讲授、教学实践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运用启发式教学,结合典型教学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学科教学理论的积极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
4.开展优秀中学化学教师专题讲座,将中学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理论与中学化学教育实际相结合,实现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无缝对接。
5.发掘地方教学资源,体现科学教育特色。把具有地域特征课程资源引入到教学中,丰富和创新化学教学设计理论体系。
五、与前后课程关系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前期课程为高师化学学科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教育学、心理学、化学教学论等基础理论课与实验课程;后期课程为化学史、环境化学、化学与社会等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程。化学学科理论、化学实验、化学学科教学理论是《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学习的基础,化学与社会、化学教学研究与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化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六、课程特色
化学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一方面重视化学科学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另一方面重视化学学科教学技能的训练和科学素质的提升。本课程的特色:
1.建立了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到教学反思的化学课程教学系统,建构了化学学科知识、化学学科教学理论与化学学科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教学技能形成体系。
2.创新了教学方式,把科学知识传授与教学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情景、案例、启发等教学方式,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把高校教育理论的学习与中学化学教学实际相结合,建立了“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双导师制”、“顶岗实习”、“支教实习”的形式,实现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无缝对接。
七、教学条件
本课程教学团队由校内外人员组成,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教师资源由高校教师与中学骨干教师形成;校内实训教室、校外实习场所建设完备,与本课程相关的图书资料充足,教学资源丰富,完全能够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求。
八.参考教材:
1.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江家发.化学教学设计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3.王祖浩.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情境设计.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王祖浩.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郑长龙主编.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文庆城主编.化学教学技能训练教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唐力、文庆城.现代中学化学优化教学教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徐承波,吴俊明.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9.孙可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0.毕华林、亓英丽.化学教学设计—任务、策略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