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论文(设计)(推荐5篇)

时间:2021-02-10 13:0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化学教学论文(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化学教学论文(设计)》。

第一篇:中学化学教学论文(设计)

【篇一】

一、研究背景

在以校本研训和案例引领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形势下,在倡导以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来实现二期课改新理念的今天,由于农村学校优质生源的大量流失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大多采用较为保守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往往只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知识的拓展,更谈不上学生探究方法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不能全面实现,造成了化学学科意识难以养成,探究是科学的本质意识在教学中难以实践和落实。探讨在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认为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过程,我们常说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体验生活中的化学原理,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欲望,通过化学实验,发现问题,探究内在规律。从学生的学习方面来看,学生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此我们结合教材教学内容的要求,议定了探究课题“探究我们身边的物质”,后考虑到用“探究”两字对学生来讲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心理障碍或影响,课堂教学也不够具体,根据当时的教学内容我们将探究课题改为了“生活中水和蜡烛的再认识”。探究什么?怎样准备?达到哪三维目标?开课的意图是什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设计的教学目标?我们打算边讨论边准备边设计教案。

二、探究课题内容、要求和目标的议定

【设计意图】

本届学生学习化学刚刚结束了一个重要的入门阶段(指至2006年10月12日止),这一阶段里学生学习了有关空气、氧气和水的知识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学习了简单的化学符号。带着对新科目的新鲜感,有一少部分的同学可正确入门而且兴趣正浓。但还有一大部分的同学由于基础的原因并没入门,而且随之而来的是第二阶段化学符号记忆的枯燥,最终会导致这一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由高向低发展,为了挽回这一局面,充分体现化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特提出了学习探究身边的物质这一拓展课题。

在学生学习了水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这些基本常识后,让学生运用初步构建的概念和实验技能,对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物质----水和蜡烛进行探究,力图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引导他们将学得的知识运用到解决身边实际问题中去,体现化学的实用性,同时可以展示学生自己的丰采。

为了充分运用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和已经积累的经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分为“情境——活动——问题”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实用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如此的教学设计也是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二期课改基本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化学基本概念。

(2)巩固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及flash动画播放和展示的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对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矿泉水或纯净水进行探究,学会知识的迁移,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蜡烛中组成元素的探究,让学生思考、讨论、自行设计实验,实践合作学习,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资料、多媒体和课堂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意识的情感教育、自我保护意识教育以及诚信教育。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实用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方式和过程的形成,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完成蜡烛中元素组成的探究,学生合作、交流、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案例设计的完善

1、自设拓展课题

“生活中水和蜡烛的再认识”,使探究课题和内容更加明确,学习探究的任务更加具体,学生用到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更有应激准备,教学目标的拟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2、学习内容从“动手探究”的单一化,到添进“实验报告”,使学生能体验更完整的探究过程并留下更深刻的感受。

3、具体教学手段中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提供了探究活动的情景和实验操作引领与指导,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

四、教学案例

五、教学组织过程

(一)引入部分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有关水的知识,认识到了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水很多,但大都是海水,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只占地球总水量的1%还不到,随着人口的增多,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类的用水量逐年增加,而且有的谈水还在受到污染。请看有关的资料。所以我们要保护水资源,要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2、同学们都知道天然水中因含有其他的物质,所以是混合物,而蒸馏水是纯净物。那什么是混合物,什么是纯净物呢?(学生具体回答)我们又是如何鉴别天然水和蒸馏水的呢?(学生具体回答)

(二)拓展部分

1、前一时间,老师要求大家回家做个小实验,想办法收集一点雨水和锅盖上的冷凝水,大部分同学都很认真,动了脑筋想了办法,收集到了雨水和锅盖上的冷凝水交给了实验室,老师好感动,谢谢同学们的主动参与。现老师把同学们收集到的雨水和锅盖上的冷凝水放到了两个细口瓶内,可老师一不留意忘了哪一瓶是雨水,哪一瓶是冷凝水了,只好编了a、b号码,老师想请每一组的同学们先讨论一下设计一个鉴别的具体方案来,然后动手把它们鉴别开来。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老师归纳物质鉴别的思路与步骤(并板书):取样→加试剂→现象和结论,学生动手实验鉴别。

2、现在一方面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是水污染的加剧,人们已经习惯了饮用矿泉水或纯净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商品的品种包括矿泉水或纯净水在内是琳琅满目,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生活。但现社会上也有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经济暴利,于人民的生命健康而不顾,制造了大量劣质矿泉水或纯净水流入市场。请看有关资料。我们该如何来保护我们自己的合法权益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我们又如何来知道从市场购买的矿泉水或纯净水是否纯净呢?(学生回答),请各小组对我们带来的水进行实验探究,请注意鉴别的方法和步骤。学生实验鉴别各自带来的矿泉水或纯净水。同学们都很认真,很投入,实验都取得了成功,实验操作也规范了许多,希望大家要坚持。今天的实验鉴别告诉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不要因贪一点小便宜而去购买一些“三无”或冒牌产品,同时也告戒我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始终把“诚信”放在第一位。

(三)探究部分

1、我们在学习水的知识时,已经得知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也就证明了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这是我们研究物质元素组成常用的方法之一。这就告诉我们,在化学反应中组成原来物质的元素不会在反应后消失,而是要进行重新组合变成了新的物质。今天就让我们利用这个原理来学习探究我们身边的物质----比如蜡烛的元素组成。

2、蜡烛,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很少用于照明,但有一种场合却离不了它,什么场合呢?(生日),前段时间我们一起庆祝了我们伟大祖国57周年的生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感受生日的气氛,关注蜡烛的燃烧。

3、蜡烛的燃烧,我们早在第一单元时就已经观察和研究过,它燃烧以后生成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照刚才我们讨论的原理“在化学反应中组成原来物质的元素不会在反应后消失,而是要进行重新组合变成了新的物质”,大家推断一下蜡烛组成元素有哪些?(分组讨论,学生回答)(碳、氢或碳、氢、氧)

4、如果我们能测出蜡烛燃烧以后确实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那么也就证明了蜡烛的组成中至少含有碳、氢元素。那么人们又是如何来证明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的呢?请看前人研究的过程。

5、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带来的蜡烛,按照前人的研究方法进行实验,先想一想,应该先证明什么?实验时要进行分工,注意操作的规范,更要注意安全。(学生实验)。

6、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进行了反复实验探究,基本上能得出正确结论。但老师也从同学们的脸上看出了大家的困惑,大家说说有什么问题?(学生交流)

(四)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同学们,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我们今天利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行了矿泉水或纯净水纯度的鉴别,感受到了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实用性。我们又利用书本上学到的原理进行了蜡烛组成元素的探究,更加激发了同学们探知未知世界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努力学好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有足够的本领去研究,去探究。

现在老师有两个小小要求,请同学们下课后去查阅资料或去实验室动手实验,探究一下刚才实验中碰到的两个问题,一是有的组石灰水没有变白,是什么原因?二是有的组实验时出现了大量的黑烟,是什么原因,这黑烟是什么物质?它的产生说明了什么问题?老师希望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发扬合作精神,去探索,碰到困难及时与我们联系。

【篇二】

即将升入初三的学生又要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化学,同学们对此即好奇又恐惧,那么如何学好初三化学呢?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大多数同学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化学第一节课《绪言》中有三个演示实验,有颜色改变、沉淀生成、发热发光等鲜明的现象,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兴趣,加上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第一次测验成绩都很好,所以同学们刚开始学习化学时,都非常的开心、兴趣很浓。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内容的加深,部分同学的新鲜感会慢慢消失,学习成绩就可能渐渐下滑,所以我们还要注意保持住浓厚的学习兴趣,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专心听讲

课堂专心听讲是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因为在课堂上,老师都会反复讲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老师还可能会补充书上没有的知识点。

当然我们不是消极被动地听,而是主观上积极努力地听。比如我们在听课时可对所学内容提出质疑,下课后再征求老师的意见,以便形成自己的观点。一般来说,老师在讲新课前,一般都用五分钟来复习上一节课所讲的内容,或者把今天要讲的材料引个头,概述讲课的目的,或者预习、概叙要阐述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很快地记下教师在最初五分钟里所讲的主要内容,那么,它将是最有价值的笔记的一部分,或许会提高整堂课的听课效率。而一堂课的最后五分钟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大部分教师会在这段时间总结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这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听讲,与老师一起复习,对笔记进行补缺补漏。

重视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人们研究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化学实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初三一学年中共有82个演示实验和10个分组实验。这些实验能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帮助我们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培养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等能力,还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培养我们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看老师演示实验或者我们动手做实验时,我们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包括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现象,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观察中还要积极地思考,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如实填写实验报告。例如:在观察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时,要想为什么会看到锌放在稀硫酸中会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中却无气体产生呢?通过思考,把感性知识升华,就会获得较深的认识: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将氢从酸中置换出来,而铜没有氢活泼,故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灵活记忆

初中化学知识点多,涉及面广,易学难记,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同学们普遍反映化学课“学得会,记不住”。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在学习中改进记忆方法,加强记忆方面的训练,提高记忆效果。学习化学是需要适当的记忆的,元素符号是需要记忆的,但不等于死记硬背,需要记忆的元素符号有20多个,可以分散记忆,先记几个常见的如:氢h,氧o,碳c,氯cl,钠na,镁mg,铝al,氦he,氖ne,硫s,其余的以后学到了再背。化合价是正确书写化学式的基础,必须掌握。开始学习化合价时对最常用的元素化合价可以用“卡通人”的形式或顺口溜的形式背,如: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铜、钡、锌,铁,铝三价氯负一,氧、硫负二要记清。但是,光是死背是不行的,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应用,在用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记得更牢、才能灵活运用。书写化学式时,应该依据化合价,以及数学规律来书写。在学习“水的电解”实验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对于这个实验现象同学们总是混淆,我们就用谐音“父亲”来记忆“负氢”。在学习“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我们用“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来记忆实验的操作顺序。此外还可用图表记忆、对比记忆、数字记忆、规律记忆、浓缩记忆、联想记忆等方法,把枯燥的化学知识趣味化,这样就能记得清,记得牢。

联系生活

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入手,及时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二氧化碳时,我们可上网查询有关“温室效应”的有关知识,学习酸的通性、ph值时,我们可以完成一些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学会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自来水冒充纯净水,用硫磺漂白银耳,用工业酒精兑制假酒,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事实,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加强计算

初中化学计算题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中考中化学计算只占百分之十,但是属于得分率较低的部分。初中化学计算包括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学式的计算、溶解度的计算、质量百分比浓度的计算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由于计算题的综合度比较大,在解题时或概念不清,或不能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或式量算错,或比例式列错,或在进行溶液计算时,公式记错以及数学计算本身的问题,在不同的步骤与阶段,发生不同的差错,因而使计算题得分率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做到仔细审题,透彻理解概念,找准关系,格式规范,强化计算,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对于做错的题目一定要订正,要真正搞懂。要注意解题格式规范:步骤清晰,过程简捷,答案准确。解题的一般步骤为:一设(设未知数);

二写(写出化学方程式中相关关系);

三找(找出关系量);

四列(列出算式);

五求(求解结果);

六答(回答解中问题);

七验(验算解法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确)。

学会归纳

在学习一个单元、一个章节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在学习《绪言》部分(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化学)后,可整理一下常见的物理变化有哪些,常见的化学变化有哪些,物理性质包括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局限于课文中)。在学习化学式前可把前面学习过的化学符号整理一下,以利于学习化学式的书写。在学习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后,可整理一下,原子有那些微粒构成,各有什么特性。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由于初中化学共介绍了五种混合物、四种单质、十六种化合物,同学会感到量多面广,难以掌握。我们在学习时要把这些分散杂乱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网络。要会根据自己的思考、理解,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要通过知识的反复运用,在头脑中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篇三】

摘要:初三化学是学生的化学学科启蒙阶段,又是中考学科之一。初三化学教学肩负双重任务,我校初三化学常规教学中四大环节—集体备课、加强实验教学、测试与讲评。

关键词:初三化学教学、集体备课、实验教学、测试与讲评

初三化学是学生的化学学科启蒙阶段,又是中考学科之一。初三化学教学从启蒙教学到中考复习的较大跨越,给教学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对于初三学生而言,中考是他们的首要目标。为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在平常教学工作既要做好启蒙教学,又要做好中考复习。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中考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本人谈谈我校初三化学常规教学中四大环节,请同行们给予指正。

一、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是集体备课前先指定一位教师负责某一章节主要备课教师,该教师认真准备,广泛地查找资料,备好详细教案,包括教案和练习等。每位参加备课的成员必须写好备课提纲,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活动时主要备课教师以“说课”的形式讲述详细教案,每位参加备课的成员陈述各自的备课方案进行比较,扬长避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后形成充实、完整的教案。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是我校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的首要环节,经过多年的实践本人体会至少的以下功能:

1、用集全体教师智慧设计出教案进行教学,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不打无准备之仗”,备课是教学的基础,与课堂教学具有互补性,仅靠个人孤军奋战、冥思苦想显然不可取,有时甚至会出现知识错误。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取长补短,对教材的把握更到位,可以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通过备课中讨论教材和教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的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向专业化发展的过程。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进一步成长。

3、根据各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结合到课堂教学中,能较好地落实课改要求。集体备课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准确把握教学思路,切合学生发展需求,真正把教师从机械的、繁琐应付性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实现了由过去的“辛苦型”到“创新型”的转变,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了教学相长,能更好地落实课改要求。

4、每位教师都发言,促进备课组的教研氛围。集体备课所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主要任务是完善课堂教学。而目前基层学校的教科研,应该也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否则易流于假、大、空。集体备课中,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课题,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教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

二、挖掘学科优质资源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是从实验入手来研究的。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实验技能,特别是在中学化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化学原理及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促进手脑并用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演示实验我们一定要做,简单实验可由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操作,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完成。学生分组实验时选做一些探究性实验,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完成,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搞好化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篇四】

摘要: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倡在化学实验当中进行科学的学习与探究,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九年制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也曾明确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处理好课本知识自身技能以及学生能力的关系。积极主动的认真培养和综合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学校应该积极倡导班级开展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要学习方法的多种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际操作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化学思维能力,强化科学探究思维意识,将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转变成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索,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思维能力

一、通过对实验现象观察培养学生思维方式

首先老师应该明确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同时自主形成实验思维最后掌握观察方法。初中实验对于初三学生来讲稍显困难,初三学生往往不能根据给出的实验目的独立明确实验的观察要领和重点,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老师来讲述实验观察要点,不如培养学生实验思维,让学生不要带有盲目性,逐渐形成在观察中就有目的、有想法。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所以往往被一些反应中的新奇的现象吸引,而忘了自己的目的所在。如最简单的实验镁在氧气中燃烧与在空气中带燃烧的区别,学生对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耀眼的强光所吸引,忽略了燃烧后的产物。针对这些类似存在的问题,老师应该在课堂上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培养实验思维,首先让学生想到要努力去捕捉观察的对象。这方面的提高,可以通过老师的课堂互动来完成,老师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首先在演示之前要向学生讲清实验内容,先明确学生的观察目标再进行实验演示,在演示结束之后,邀请同学回答实验的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

再比如将通人盛有的试管中,并且加热,观察实验现象,这个实验的实验现象明显,学时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由表面现象而进入深入的思考并且分析最后得到的物质试什么,红棕色的被还原为黑色的fe粉,所以这时就知道此过程应该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主要方法,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二、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我们一般提到的逻辑思维应该是一种抽象思维,同时逻辑思维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思维,逻辑思维往往是有序性的,可推理的,一般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式来提高和培养我们逻辑思维的能力。

一般我们的教材实验都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写出实验提纲,并且根据实验时发生的实验现象,观察记录。老师应该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生完成这些工作,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按照步骤操作的逻辑思维。同属老师应该检查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学生记录中出现的片面性。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实验重点以及实验中容易忽视的一些现象进行提问。

例如,刚刚所说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老师可以从不同方面提出以下问题:

(l)实验前需要进行什么操作?

(2)氧化铁粉末应该放在直玻璃管的什么部位,如何放置氧化铁粉末?

(3)实验开始时,先通一氧化碳还是先加热直玻璃管?先通一氧化碳的作用是什么?

(4)在试验结束之后,应该先撤出通一氧化碳的导管,还是先熄灭酒精灯?

(5)实验过程中的一氧化碳气体有没有什么危害,我们如何处理?

通过这些问题在观察实验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有些同学往往注重一些可以看见的表面现象,例如色、嗅、态、声、光、热,所以忽视具体的操作程序,但是这些实际的操作程序恰恰是实验安全和成功与否的关键,这时教师应该一一指出学生在操作中不足的地方。同时应该在总结时指出并强调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使他们在以后的实验中注意类似的问题。

例如关于如何利用性质来指导物质的制法的思维能力培养。

在教材中有实验室制氢气的方法,老师应该引导同学们讨论、思考实验室制氢气原理。为什么是用“锌跟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而不用其他的酸,例如:浓硫酸、浓盐酸、硝酸。老师应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积极讨论,并且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所提及的几种常见的酸性质。让学生自主的思考、归纳得出结论。知道为什么要使用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

浓盐酸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氢气不纯”、“浓硫酸和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使制得的氢气氧化成水”。同理可以考虑另一个反应物是锌粒,而不是铜或金属钠,同学们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铜的金属活动性没有氢强,所以铜不能和稀硫酸起反应也就是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金属钠活动性太强,导致钠不宜控制,所以如果利用金属纳与水和稀硫酸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氢气有发生爆炸危险。

通过对实验所用物品的比较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让学生从现象看本质,更能深刻的了解化学。

参考文献:

[1]王民,征峰.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2):136.[2]吴江华.在化学实验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d].南京师范大学,2006.

第二篇: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课程介绍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是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相对应,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为基础,培养合格的中学化学教师为目的,使学生学会分析和研究化学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将化学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能力。

一、课程目标

1.系统掌握中学化学教学方法,通过化学教学设计,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具备中学化学教师的基本素质;

3.提高化学教育教学能力,学会设计教学方案,学会说课、讲课、评课,并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成为反思型、创新型教学的实践者;

4.了解化学科学特征与化学学科现状,是学生能够利用化学与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丰富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掌握化学学科课程教学策略。

5.培养良好的师德和工作态度,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化学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该课程性质以培养专业化教师为宗旨,创新科学教育教学理念,优化科学课程教学体系,更新化学学科课程教学内容,改进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教师养成教育,提高教师教育培养质量。该课程的定位是高师化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所规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适用于高师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前培养和中学化学教师的职后培训及中学化学课程网络教学。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课程主要是学生通过对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学习,了解当下化学教育教学现状,掌握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认知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科学、系统的化学学科知识,获得化学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经验,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提高化学教学设计的实际动手与课堂教学的能力。

本课程拟设计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主要内容包括:化学教学设计概述、教学设计的准备、教学目标设计与陈述、化学教学设计策略、化学知识学习领域的教学设计等。第二部分是案例分析;第三部分是与专题讲座。该课程内容涵盖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知识、技能的理论与实践,还包括了典型案例、前沿专题以及热点问题等内容,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缩短从“师范生”到“中学化学教师”的距离。

四、授课方式

中学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课程授课必须构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具体为:

1.理论讲述、优秀案例分析、专题讲座、教学实践等环节构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2.集中讲授、教学实践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运用启发式教学,结合典型教学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学科教学理论的积极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

4.开展优秀中学化学教师专题讲座,将中学化学学科教学设计理论与中学化学教育实际相结合,实现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无缝对接。

5.发掘地方教学资源,体现科学教育特色。把具有地域特征课程资源引入到教学中,丰富和创新化学教学设计理论体系。

五、与前后课程关系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前期课程为高师化学学科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教育学、心理学、化学教学论等基础理论课与实验课程;后期课程为化学史、环境化学、化学与社会等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程。化学学科理论、化学实验、化学学科教学理论是《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学习的基础,化学与社会、化学教学研究与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化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六、课程特色

化学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一方面重视化学科学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另一方面重视化学学科教学技能的训练和科学素质的提升。本课程的特色:

1.建立了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到教学反思的化学课程教学系统,建构了化学学科知识、化学学科教学理论与化学学科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教学技能形成体系。

2.创新了教学方式,把科学知识传授与教学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情景、案例、启发等教学方式,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把高校教育理论的学习与中学化学教学实际相结合,建立了“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双导师制”、“顶岗实习”、“支教实习”的形式,实现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无缝对接。

七、教学条件

本课程教学团队由校内外人员组成,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教师资源由高校教师与中学骨干教师形成;校内实训教室、校外实习场所建设完备,与本课程相关的图书资料充足,教学资源丰富,完全能够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求。

八.参考教材:

1.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江家发.化学教学设计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3.王祖浩.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情境设计.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王祖浩.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郑长龙主编.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文庆城主编.化学教学技能训练教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唐力、文庆城.现代中学化学优化教学教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徐承波,吴俊明.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9.孙可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0.毕华林、亓英丽.化学教学设计—任务、策略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三篇:中学化学课堂论文

中学化学课堂“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周口市淮阳县淮阳中学 梁艳萍 邮箱:yanping804326@163.com

电话:***

摘要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颁布了,新的化学教材面世了,新的化学课该怎样上?这恐怕是每一位化学教师都极力想弄清的一个问题,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化学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不失为促进学生思维、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一种良好方法。本文是笔者近年来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点滴教学体会,希望能得到同仁的批评指正。

关键词 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课程标准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其“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应为: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课堂教学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去传授机械性、模仿性、重复性的知识,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维,进而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完善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已成为时代的必然与改革的必然。可是,究竟以何种教学模式为突破口,才能收到更大的效益?在诸多应运而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经反复研究论证,笔者选择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解读

(一)“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含义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

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其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在问题情景的引导下,学生收集素材、资料,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升华。

(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与结构

到目前为止,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问题解决”模式。如杜威将“问题解决”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感觉问题的存在、确定问题的性质、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考虑各种办法的可能结果、选择一种解答的方法;波利亚(POlya)则将其分为四个步骤;理解问题、拟订计划、实行计划、回顾解答;瓦拉斯(G.Wallas)提出问题解决四阶段:准备、沉思、灵感、验证;布朗斯福特和斯特恩(Bransford&Stein)开发了五步问题解决模式:问题识别、问题表征、策略选择、策略应用、结果评价。经有关理论学习与近几年教学实践,提笔者出以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①创设问题情境→②提出问题→③分析问题→④解决问题→⑤强化迁移。

三、“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创设问题情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在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应该具备三要素:第一,新的、未知的事物(目的),这是产生问题情境的核心要素。为了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必须要求学生完成某种任务,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放在未知事物的地位上。未知的事物反映了思维对象——内容方面。第二,思维动机(如何达到),即对未知事物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的本能。所以,对未知事物的需要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第三,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察觉到问题),包括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让学生在已达到的知识水平上能觉察得到,这是思维的开端,然后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使思维进行下去。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进行思维的重要保证。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难易要适中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根据特定知识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过易过难的问题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因此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这些问题应该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既不能让学生对答如流,也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高不可攀,也就是说应该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一些让学生跳跃后能“摘到果子”,让学生愿意跳。

具有启发性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创设的情境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因而假设问题情境时,要求其能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如:在铜与浓硝酸反应教学中,我先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浓硝酸分解时生成什么物质?(2)硝酸分解的哪一种产物能与铜反应?(3)氧化铜能否在硝酸中稳定存在?(4)在铜与硝酸的反应中,硝酸可能起到了哪些作用?对学生做了这些引导后,我又引导学生做了铜与浓硝酸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进而分析铜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并书写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在教学中,我明显地感受到这种问题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3.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强调答案的多样性,能够调动学生对各种自主学习策略的运用,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迁移,促进学生的讨论和师生的交流,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得出各种结论。比如我们曾在课堂上对学生说:“这里有两瓶无色溶液,一瓶是稀硝酸,一瓶是浓硝酸,请设计实验把它们区分开来”,这个问题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途径 1.通过中学化学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科教学中,教材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和载体,要使学生的学习体现基础性、自主性和持续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当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挖掘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进行实验、讨论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教材上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的所出现的现象。2.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的末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和教材中已有的实验之外,再设计一些效果明显,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演示实验或学生随堂实验。例如:在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教学中,在学生全面了解了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有关知识后,我先补充做了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让学生分析思考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然后我让学生先推测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大都认为金属钠能将铜置换出来,之后我又补做了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而实验事实证明,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并无金属铜置换出来,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无色的气体,这“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到无比惊讶,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出答案,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通过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要使学习者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即“学以致用,用中求新”。例如:在学习了CH4的存在、性质后,笔者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提出:已知某下水道因一天然气管道发生泄露而存在部分CH4,现要检查这一下水道中的CH4气体是否在爆炸极限内,以便有利于采取进一步措施,那么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这一下水道中的气体是否在爆炸极限内?由于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一下就来了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如:①直接点火,看是否在爆炸极限内?②先把一个装满水的试管伸入下水道,在下水道中把水倒掉,下水道中的气体自然进入试管,再用拇指堵住试管,移到安全地方后接近酒精灯火焰,看是否在爆炸极限内?最后师生讨论得出:方法①用直接点火的办法,如果气体在爆炸极限内,后果将不堪设想,该方法显然应当抛弃;方法正②确,把“排水法”收集气体创造性地用于日常生活实践。这样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问题解决”教学实施的几种方法与途径

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后,如何实施“问题解决”的教学就成为本模式的重要一环。这个环节包括学生自学、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和教师点拨等几个方面,是一个求异和求同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寻求合作,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1.教师通过选择适当的媒体和方法,确保学生直接与被传递的新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进行学习,取得经验。要尽可能地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探索性实验,使学生从被动观察、被动记忆、被动理解中解脱出来,而以积极应用和尝试的态度来参与。

2.让学生通过自读、自学、实验、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处理有关资料、文献、数据的能力,并在探索中训练概括新知识的能力,提出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创新能力,也是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常常照本宣科,或者暴露出一些不正确、不完善、不深刻的理解,此时教师就要通过点拨或适当的讲解把学生的思想偏差纠正过来,并引导学生将自学探索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的点拨要做到恰到好处,使学生有“茅塞顿开” 之感。

3.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将课本知识归纳成各类、各层次具有系统性的“问题”,以“问题”进行导学。教师的“导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过程,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着重在话题的方向上进行引导,引导的方式一般用“问题链”的方法,就是围绕某一“问题”进行渐进式的、全方位的设问。

4.重视思维模型的建立

碰到新的问题或复杂的问题时其思维上能够“有路”可走。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思维方法后,其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将会得到提高。

五、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

1.“问题解决”教学法是利用原理和实验,应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重点在于通过各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以适应解决各学科及自然社会中的千变万化的新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不必,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化学问题都以问题解决的形式进行。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问题解决”教学时不要片面的将“问题解决”等于“解决问题”,因为“问题解决”是以问题为中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中,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培养。因此,在化学课堂“问题解决”教学的开展中,一定要牢牢把握发展性(功能性)教学目标,切不可丢下目标的指引而迷失在盲目地追求功利性的“解决问题”的结果中。

2.不能简单将“问题解决”与“题海战术”混为一谈。“问题解决”与“题海战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不同教学方式。“问题解决”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注重学生有意义学习,提倡合作学习,而“题海战术”是在行为主义思想指导下提出,由不断地强化“刺激”而在“刺激”与“正确反应”之间产生暂时性的“联结”进而储存的。“题海战术”只强调“知道”,忽视“理解”,以牺牲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为代价而盲目追求着“熟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同时,选择高质量的问题进行教学,如选择一些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中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综合性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等。对于问题的选择和处理上要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

3.教师要具有设计问题解决程序的能力。用于“问题解决”教学的问题切忌贪大,若超过学生的正常认知水平也就无法发挥它的教育和教学功能,反而成了课堂的累赘。稳妥的办法是以当前教学的实际出发,立足教材选择问题或创造问题,善于观察和联想就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就有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在“问题解决”教学中也不能片面地理解为让学生完全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若要在化学教学中得以充分发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中学化学教师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同时,还需要“问题解决”理论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来扶持、支撑和指导,需要理论研究人员和教学实践人员的多次的磨合以得到对研究结果的不断修正和完善。目前,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们对“问题解决”给予了密切的关注和热情的投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在实践中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关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应用及其中所出现的问题都还可能是刚刚露出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当我们在审视、修补、雕琢这“冰山一角”的同时,还知道沉浸于水面之下的“冰山”中仍蕴涵着巨大的基础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元英丽 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化学教育》2000.6 [2]肖谷清、肖小明、谢祥林 化学教学中学生课堂心理的调控 《中学化学》教与学2005.2 [3]夏惠贤 《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 [4] 邵瑞珍 《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

第四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文1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文

题目:在农村中学实施化学新课程的对策

作者:通山县沙店中学 曹树晓

在农村中学实施化学新课程的对策

【摘要】: 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已全面实施,在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中,农村中学因独特地理状况、办学条件、人文素质等地域性影响,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面临着新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农村中学 新课程 对策

新课标带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我作为一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亲身体会到新课改给教学带来的新变化。特别是农村中学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惑,这些困惑和矛盾,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下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应对课程资源的不足

首先,农村中学由于经费的缺乏,没有合格的化学实验室,没有专职的实验员,缺乏足够的化学仪器和药品,很多化学仪器也已经老化,更不要说新教材中所出现的一些先进的仪器,如PH计,就连老师也没有见过。化学实验条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化学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比如把矿泉水瓶改造成烧杯和漏斗,把药瓶改造成试管和量筒,用废金属代替化学实验中铝、铁、铜等,用植物的花、叶自制酸碱指示剂,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节约和环保意识。

其次,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把眼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天地,注意搜集生产、生活中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以弥补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不足。比如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厂矿企业,像化肥的生产、农药化肥的施用,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这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最后,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的教师用书、学生练习册等书籍,认真备课,认真教学。

二、评价方式滞后制约课程改革

尽管中考的考试制度在不断的变化,但学校和师生还是面临着巨大的升学考试的压力,某些农村中学的一些做法仍然偏离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如提前结束新课、延长复习时间,依然是题海战术,学生的负担有增无减。如何改变这种阻碍课程改革的评价方式,新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实行两种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和老师评价,具体如下:

1、学生自评:包括实验过程记录、探究活动设计方案、与化学有关的信息资料和图片、小论文、调查报告、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体会、自我评价等等。

2、老师评价:包括做实验、操作仪器、辩论、调查、实验设计等近年来我市实行的实验操作考试,实际上就是一种活动表现评价方式。

三、传统的教学思想制约课程改革

在农村中学,多年来形成的“听、记、背、练”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师包办代替”和“学生跟着老师走”的现象依然存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教学目标以及实施教学时,要从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角度进行。

2、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像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化学史、新闻报道、图片、模型等等。

3、选择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和化学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4、要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在教学中应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和地理的联系。

5、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促进化学教学改革。

四、农村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教学手段落后、教师素质偏低。化学新课程教材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令人振奋不已,但是新的教学要求也常常令农村中学教师感到束手无策,比如课文中的观察与思考、调查与研究往往要进行上网获取信息,但是有些学校的电脑设备陈旧,加上教龄较长或年龄稍大的化学教师,不会使用电脑,而且还不了解最新的知识动态,每天只是接触一些陈旧老化的知识,思维呆板迟钝,已经跟不上新课程的要求。所以教学设施的完善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搞好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否则新课程的实验就成为空谈。

化学新课程中很多问题呈现多样化,很多答案是开放性的,如:空气成分测定中的讨论,二氧化碳实验的设计,以及一些实验不成功原因分析是很好的探究性问题,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非常有效,但教师在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因相关的辅助资料很少、实验仪器设备欠缺而难以完成。

在农村中学,一部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仍然存在依赖教材和教参的现象,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忽视身边的生动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难以引导学生去感悟化学新课程潜在的内涵。教师理解新教材、建构教学思路、选择教学素材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1、认真参加新课程的培训,更新思想,转变角色。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

2、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我们必需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的驾驭和使用新教材。

3、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新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化学专业知识以外,还要了解相邻学科的知识,还要学习教育学、心里学的相关知识,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4、使用现代教学技术:《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极其便捷和有效的手段,它是现代型、研究型教师的一项新的基本技能或基本功,是教师发展的新领域。

五、与课改实验区的教师应加强交流与合作

本次课程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不可比拟的,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要与实验区的老师加强合作与交流,教学方法共享、教学资源共享、集体备课,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农村中学的教师切忌单打独斗。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坚信,为了提高我国公民整体的科学素养,为了中华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我们的辛勤付出是值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以上是我的一点看法和建议。因此,我认为要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困惑,必须“对症下药”。首先,教师自己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研究者;其次,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级领导与新教材编写者,都要关注新课程实施情况,切实改善教学设施,改进教学管理与评价;再次,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农村化学教学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化学教学的前景才会美好,化学学科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6 [5]《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第五篇:中学化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

1、教材:就是人们按照一定的课程目标,遵循相应的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规律组织起来并发展着的理论和技术的知识系统。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学生同步学习配套用书、教师的教学方案等平面的和电子的媒体。

2、课本:学生的角度——指学生用的教科书。

3、教材的功能:是指在实际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的所起的作用。

4、传统观念认为,教材结构应呈现为树状;现代:网状。

5、教材、教科书、课本之间的差异:教材的内涵要比教科书大,课本与教科书为统一内涵的不同称谓,教材涵盖教科书,教科书不等于教材,教科书是最主要的教材。再不做严密界定的的时候,教科书也可以看作是教材。

6、由于所持的观点和所站的角度不一样,对教材便有了如下几种看法:

材料说。教材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材料——知识技能体系说。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媒介说。教材即传授知识技能的事实,它是位于教育着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媒介。课程说。教材即为狭义的课程。工具说。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一样,都是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工具。手段说。教材作为传递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形成学生深刻认识的手段。综合以上观点,本质上来看,教材是引导学生学习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进行自我人格建构的一种案例或范例,它不要求学生必须完全掌握其内容;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通过“对话”交流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发展。

7、教材的特征:1.符合“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教育改革原则,即教材的设计要注意面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面向学生周围的日常生活环境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面。向当代的社会问题,面向当今社会技术化、信息化的发展实际,面向当今社会的现代化生产和经济实际。2.由于教材主要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因此学生可以摆脱被动的学习地位,学习效果不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而取决于学习主题对教材的独立钻研。3.由于教材为学生亲自钻研提供了条件,因此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是学生为适应现代化社会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而能独立获得新知识。4.由于教材设计的目的和方法是使编者和学生直接“沟通”,学生通过独立钻研即可实现编者的意图,这样可以节省教师大量进行口授的教学时间,从而有利于教师研究教学,改革教法,进行个别教学辅导。

8、教材的功能: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和科研成果的功能;提供知识范围和数量的功能;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具有与时俱进、与时代同呼吸的功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功能;主题自学功能;主体自我检测功能;复习巩固功能。

9、教材的结构:教材是由术语、实施、概念、原理和步骤五要素所组成,它们共同担当起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职能。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教材的基本单元:教学单元。所谓教材的结构就是指这些功能性教学单元的组织形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文字、图标的呈现形式。

10、教材的编制原则:该原则应由学生个人经验为起点,有旧经验到新经验,知识编排应由具体到抽象,由易而难,由简而繁,由主要及于次要;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的结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应用性相统一;学科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相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内容选取应是螺旋式上升;教材的内容组织要多安排刺激物,设难置疑,制造悬念,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11、教材评价的本质::就是评价主体对教材价值的判定。

12、化学课程标准是化学教材编写、化学教学、化学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13、教学大纲:以学科中心课程观为指导,过于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性,过于注重使学生牢固地、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打基础,与大学内容相衔接。

14、教材评价的作用:a工具价值:甄别教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分析判断教材文本的设计和编制方面的价值,为国家或教材选用者服务b目标价值:总结经验成果,指出不足和问题,促进教材改革和发展c特殊价值:探索教材知识结构体系、内容整合方式与学生素质提升的关系,使教材的属性与学生的需要的价值关系以概念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d教育目标:引导和调控着教材的设计与编写,促使教材编写人员不断改进教材,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

15、《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内容: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内容: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块组成。

16、课程标准、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他规定了课程的本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的建议。化学课程标准则是以融合论为指导,考虑了制约课程发展的知识、社会、学生这三个基本要素。

17、教材的评价从内容到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注重单一的语言文字评价到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再到关注教材中所隐含的教学法观点,最后到关注教材中所体现的社会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

18、化学课程标准和化学教学大纲不同点:a.课程观:从“以科学为中心”的课程观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观转变;b.课程目标:从过分强调“双基”的化学课程想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的虎穴课程转变;c.目标取向:从面相少数人的化学课程向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课程转变;d.课程内容:从过分注重学科系统知识的化学课程西安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体现STS教育思想的化学课程转变;e.课程实施:从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程向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化学课程转变;f.课程评价:从注重学习结果和知识获得的化学课程想既注重结果又关注过程,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关注科学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关乎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的化学课程转变。

19、化学教材和化学教科书、化学课程标准的关系:化学教材是化学课程理念和化学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一定的呈现形式加以展开和具体化、系统化的教材。化学教材包括化学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化学实验手册、练习册。试听教材。基于电脑的多媒体教材等。化学教科书又称为化学课本。化学教科书是教材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种。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经历过程与方法,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工具,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20、义务教育阶段5个不同版本:人教(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使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沪教(从初中生的思维水平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为背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来选取教材内容)、鲁教、科粤、湘教。

高中阶段3个不同版本:人教、鲁教、苏教。

21、义务教育段和高中教育段化学课程标准的区别:a.地位与作用:化学课程作为九年级开设的13门科目之一,所占的课时数为9.4%,而作为高中开设的15门科目之一,占5.2%。b.课程标准的结构:义务阶段分四部分:

一、前言,由化学学科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四部分组成;

二、化学学科课程目标,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组成,通常又把这三部分称为“三维”目标,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三、化学学科内容标准,分为五个一级主体: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

四、实施建议,分为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理由与开发建议。高中教育阶段也分为四部分:

一、前言,同上一。

二、同上二。

三、化学学科内容标准,与义务段所不同的是,这部分有必修和选修两块所组成。

四、同上四。

1.化学教材分析的依据就是国家教育的基本方针、化学课程目标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材分析理论来展开。

2.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问题在于人的问题。3.该学段的的化学课程理念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差异,提高化学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4.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学科课程的基本规范,体现了国家对某一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学科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同时,化学课程标准还是化学教材编写、化学教学及其评价、化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5.如能恰当地处理好教材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三序原则),该教材的生命价值便会得到肯定

6.课程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因素、学生因素和知识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教材属于课程范畴,课程理论也可视作教材编写理论。

7.学科结构中心课程是以认知结构主义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强调以学科的基本概念为中心,是学科的教学内容结构化。

8.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追求卓越,是结构主义课程的目标。

9.学科中心教材观是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教材的基本依据,有组织的学科及其知识体系反映的是人类的集体智慧,是高度浓缩的人类文化遗产。

10.学科中心教材分为三种类型:学术理论浓缩型,知识结构型,知识综合性 11.教材就应该是汇集了人类知识精华的著作,具有学术性、权威性和本源性

12..教材的概念应该包括三层意思,第一教材是一种媒介。学生能够通过教材认识化学科学知识与科学文化,通过教材来理解认识国家化学课程的标准和内容,通过教材展开与同学及老师之间的课堂互动。第二,教材是一种工具。学生利用教材的学习安排体验化学学习的过程,积累学习的经验,获取必要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构架,学会探究并形成对自然、社会的正确观念,促进职能和个性的发展。教师利用教材创设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评价。第三,教材是一种资源。教材通过陈述性的课文具体的展示课程所规定的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栏目向学生介绍人类的化学知识和经验,通过活动向学生介绍程序式知识。13.化学教材研究的层次指的是研究的步骤:通常的层次为:了解化学教材,进行一般性的介绍;建立教材分析模型,收集反映化学教材质量的静态资料与动态资料,并且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根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以及在上述基础上对化学教材做出一个综合的价值判断。

14.横向比较:就是对同一课程标准下的不同版本的化学教材进行考查,寻找他们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性

15纵向比较:就是对同是人教版的化学教材,将他们不同时代的版本如大纲本和课标本进行知识点的分布比较,或者初中化学教材与高中化学教材做衔接性比较。

16.义务教育段人教版大纲本与课标本化学教材的比较:两版教材的差异:①内容主题数量上不同,课标本较大的纲本有所增加,其中把燃料及其利用、盐和化肥及化学与生活单列出来自成一单元。②理论知识编排的先后顺序不同③实验编排上不同,课标本中,实验直接穿插在具体的知识内容当中,没有像大纲本那样将其单列出来,没有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可以区分。

17.五套教材共同点:①充分体现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课程观念,较好地落实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②教科书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③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④重视学科间的联系,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⑤教科书的版面设计新颖,可读性强 18.人教版和科奥版两个版本的教科书栏目的设计各有特色:人教版的栏目设计特点是清晰、简洁、概括性强;科奥版栏目的设计特点是样式多、新颖,具有现代性。

19.人教版教材实验数目多,形式多样:a淡化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限,除了比较危险性的实验或现象非常直观的实验,教材中注明有教师演示外,其他一律不分界限,有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b人教版中大部分实验内容都以实验项目呈现,与大纲本教材相差不大,而沪教版的大部分实验内容都以活动与探究栏目呈现,对话功能更好,对学生的指导性更强。沪教版教材中呈现的探究活动数量要多于人教版教材。

20.人教版教材采用传统的章一节式结构,每章开头是对本章内容的一个引言;鲁科版教材采用章一节式结构,每一章的开头也是以标志画开始;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采用的是专题-单元式结构

21探究:a.事实性知识探究b理论性知识探究cSTS知识探究

22.人教版教材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了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实验,资料卡片,科学视野,实实践活动,习题等栏目。鲁科版教材每节内容的编排基本上都是从联想质疑,观察思考活动开始;

苏教版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首先设置“你知道吗”这样的一个衔接新旧知识的桥梁,然后采用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任务驱动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23.人教版一从实验化学开篇,其线索与大纲本人教版教材基本一致;鲁科版以问题解决为教材的编写核心;苏教版以物质世界为核心。人教版注重循序渐进,实验编排多样化;鲁科版材料新颖,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苏教版专题性强,学生活动较多。

24.教材结构可划分为有深层到表层的三个层次,即教材内容、教材程序、教材形态。这三个层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25教材的内容分成四部分:知识体系、技能技巧体系、创造性活动的经验、对待世界和客体的情感评价态度的经验。

26教材程序是指教材内容纵向编排的体系,它反映了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实质是作为客体的教材内容与作为主体的学生相互作用的关系。17.教材的三个层级关系:教材的内容结构处于教材系统的最深层,它指导程序结构,并与程序结构一起共同决定形态结构;教材的形态结构处于教材系统的最表层,他表现内容结构和程序结构;教材的程序结构处于教材系统的联络层,是内容结构和形态结构的中介,他调控内容结构和形态结构。

27.对教材进行结构分析,主要包括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内容的呈现三部分。

28.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将化学实验置于一定的化学教育情境下,为实现一定的化学教学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29.高中化学教材结构:高中化学教材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其中各要素包括化学学科知识要素(包括化学知识和技能)、能力要素、思想要素(包括思想教育要素、审美要素和心理要素等);各成分包括高中化学教材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具体的呈现方式。

30.必修和选修的关系:必修课程是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与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的基础,而选修课程则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必修模块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有有利于保证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而选修模块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科的专业技术联系密切,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31.化学教材中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原理(包括物质的量、化学反应类型、动力学和热力学基础)、电解质溶液和电化学基础。

32.STS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材中的STS内容一般是制理论联系实际或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素材。人教版教材的STS内容非常丰富,大致可分为物质生活,技术原理,社会环境,化学家与化学史等四个方面。

33.人教版教材设计了丰富的习题,教材中的习题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正文的各栏目中穿插或者渗透了一些兼具习题性质的内容,如思考与交流、学与问、二是在每一节后面设置了习题;三是在每一章的后面设置了归纳整章内容的栏目归纳与整理和整章的习题。

34.教材中习题设置的特点:①主观题所占比例较大②习题设置体现多样化、综合性和灵活性③习题设置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35.衔接: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连接,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

36化学教材的衔接:主要表现为不同层次的化学教材结构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即纵向衔接性。

37..①处理好统一性与选择性的关系②处理好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③整合好必修与选修相衔接的知识

1、化学课程内容:指的是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它是国家依据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和化学课程目标确定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2、化学教学内容: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化学教学目标和学生化学学习的特点,在有效利用和开发化学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经过对化学课程内容和化学教科书内容的重新选择和组织,所提供给学生的各种与化学学习相关的经验。

3化学教材内容:化学学科中所呈现的化学现象与假设、观点与本质、描述、现象与法则等

4、迁移价值:是指先前获得的知识能够促进后继知识的学习,它有助于更好的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5、认知价值:是指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过程,这个过程本身能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6、情谊价值:是指知识的学习过程会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7、化学教学内容是化学教师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材、学生发展现状、教学条件等因素中和考虑之后所确定的,是动态的。

8、化学教学内容包括: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化学教学内容是经验,这个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指化学科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直接经验是指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所获得和感受的认知方面的结果性经验,也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过程性体验性经验。

10、化学教材内容中的知识价值包括迁移价值、认知价值和情谊价值。

11、化学教材内容的结构依据课程理论,其常见的形式有:实验探究、制作模型、联想质疑、交流讨论、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角色扮演、辩论等。

12、化学概念的学习分五个阶段:感知阶段、加工阶段、初步形成阶段、联系整合阶段、运用阶段

13、化学基本技能包括:化学计算、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化学用语运用技能等。化学基本技能学与教的一般过程为:感知预备阶段,加工形成阶段,联系巩固阶段,应用发展阶段。常见的教育学的方法有:机械记忆;接受 内省

复现;探究

发现;归纳;演绎;分布方法。

14、高中化学教材:必修模块化学

一、化学二,选修模块:实验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与原理、物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生活

15、化学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了三类:、假设实验 分析 结论(实验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与原理);

二、假设 模型 分析 结论(物物质结构与性质);

三、事实 解释 活动 结论(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生活)(从教学方式分)

16、实验化学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单元课题形式编排,由四个单元九个课题组成,并设置有八个栏目:实验、科学研究、实践活动、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科学史话、资料,其中三个栏目与实验有关:实验、科学研究、实践活动

17、化学课程内容与化学教学内容的区别?a化学课程内容:指的是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它是国家依据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和化学课程目标确定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化学教学内容: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化学教学目标和学生化学学习的特点,在有效利用和开发化学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经过对化学课程内容和化学教科书内容的重新选择和组织,所提供给学生的各种与化学学习相关的经验。b化学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化学课程标准,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最基础的学习要求”,具有指令性。化学教材内容是教材编者学习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研究化学课程标准,依据化学教材编写规律和便利教学等原则来确定的。一旦确定,便保持相对稳定性,具有静态性质。c化学教学内容是化学教师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教材、学生发展现状、教学条件等因素中和考虑之后所确定的,是动态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18、化学教学内容与化学教材内容、化学课程内容的关系。化学课程 化学课程内容

化学教材 化学教材内容

化学教学 化学教学内容

19、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的分类。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用于处理外部事物的程序性知识、用于调控自身认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

20、人教版化学教材内容。元素化学教学内容(元素化学知识包括空气、氧气和水、二氧化碳,常见的酸、碱、盐,铁,简单的有机物等);化学概念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段化学教材中的化学概念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抽象性较强,二、涉及范围广,三、关系复杂)化学计算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段化学教材中的化学计算属化学技能基本范畴)

21、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知识结构特点。必修模块将元素化学知识主要集中在化学1,突出典型物质的性质和应用,将元素周期律的只是安排在化学2,突出元素观这条线索,并在两个必修模块中分三个阶段呈现。化学1体现以实验为基础来认识化学科学这样的思想,对元素知识采用分类的方式;,22、一本多标:化学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化学课程标准,使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最基础的学习要求”,具有指令性。化学教材内容是教材编者学习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研究化学课程标准,一句化学教材编写规律和便教利学等原则来确定的。一旦确定便保持相对稳定,具有静态性质。化学课程是化学教材的上位,化学课程内容也是化学教材内容的主要依据,但不是全部,基于此就有了化学课程标准,多个不同版本的化学教材的现状,此即“一本多标”的含义。

23、高中选修课程功能:a、课程侧重于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现STS理念。《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b、侧重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c、课程《实验化学》,侧重“通过实验的线索”学习化学。

24、教学《化学反应原理》选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a、重视运用逻辑推理,凸现原理过程;b、重视运用直观手段,创设良好学习情境;c、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良好学习兴趣;d、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1,陈述性知识教学设计:a教材的组织与呈现;b促进知识的理解;c指导复习促进知识巩固;

2,程序性知识教学设计:处理好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保证学生习得所教的概念和规则;设计变式练习习得规则转化为智慧技能。

3,策略性知识教学设计:同2,策略性知识的特殊性。

5,学生中心说:主张以儿童中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占支配地位的不再是教师的经验,而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要素结构中,学生是中心;在教育内容的范围上,经验是中心;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活动是中心。

4,STS教育课程:科学、技术、社会的简称。STS教育思想:aSTS精神在原有理科教学中进行渗透和延伸,让学生直接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实际,自己动手、动脑、自己做科学,学到做科学所需要的各种本领;b通过本校课程开设STS教育选修课和专题讲座,把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新知识及时告诉学生,让学生呼吸到时代气息;c通过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STS教育课题,基于小组活动,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已达到课程的圆满解决;d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与分科课程并行的综合理科课程,以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STS教学过程:通过新课的导入、新知识点的呈现、课堂小结、利用习题复习巩固等不同环节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进行课内渗透,除了讲授法外还可采用角色扮演;在校内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突出实用性。

6,学生中心的教学设计:a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b问题解决式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引入问题;分析问题、收集信息;寻找方法、设计方案;评价方法、得出结论;应用新知、产生迁移)。

7,讲授法分为:讲述法、讲解法、讲演法(适用于高年级)。优点:教师同时向多人传授知识;缺点: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力下降(穿插提问和对话)、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学习。8,讲授式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以良好组织和复习开始,简短讲述目的,提醒学生注意重要概念;提供新信息时,考虑学生对这方面已知的知识;循序渐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确保进行下一步之前已掌握所学知识;结束时复习重点,强调普遍完整的概念;讲解后提出问题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话解释材料,并利用或延伸到新的情境中。

9,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基础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把培养科学素养作为基础目标,把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内容,贯穿于化学学习之中。

10,科学探究过程:呈现各要素的顺序是不固定的;科学探究教学活动过程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层次;科学探究既可作为学习的方式,又可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于其他各主体的学习中,不以孤立进行。

11,几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教学策略:利用实验法进行探究;利用化学史料进行探究;结合生活生产实际进行探究;利用调查访问进行探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还要注意:a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并提出一定的信息资源来源,提高查阅资料的效率b教师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可以结合具体的课题,提出选择有用信息、加工整理信息整理的活动要求,还可引导学生对整理的资料进行分析c让学生知道,化学实验是收集验证假设证据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12,如何对自己设计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学过程进行评价,由此提出相应的评价理论模式以其应用?通过学习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评价内容有了一些了解,现在进一步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评价方法进行学习,并知道了科学探究过程的评价方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目标是体验科学过程,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具体的评价目标主要包括:提出科学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等几个方面。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全部或有重点地选择其中几项,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教育评价的操作定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在对信息与标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一是要进行价值标准研究,为评价对象提出一个合适的价值标准。二是要进行信息收集研究,提出一种既符合评价对象实际,又是评价者可以操作实施的办法。三是进行价值判断方法研究,提出一种符合评价目的,能作出有意义的评价结果的价值判断办法。评价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3,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说明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间的区别和联系?传统备课:(1)稳定性过强,强调组织性、计划性和目的性,知识体系本身往往带有封闭性和滞后性,缺乏随着时代、理论、技术发展的变动性,稳定时间过长,不适应高速发展的知识社会;(2)统一性过强,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3)应试性过强,不利于学生自学和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备课是教学设计的初级阶段,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专业化要求。教学设计不是对备课的全面否定,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对于传统备课的继承、发展、深化和提高。经验型的,业余的,无论什么水平的老师,上课之前准备一下,都可以叫备课。如果只知道备课,那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是初步的要求。要是按照专业化的标准,进行教学设计,要求就高得多。备课可以是经验型的,而教学设计则要有理论上的依据,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含量比较高,是一件专业化的工作。区别,并不难理解。教学设计比备课要求高,科技的含量多,要求的理论、技术各方面的门道比较多。在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中,教学设计更侧重于指导思想和整体的设计方案、方法、模式、框架等方面的考虑。或者说,对于那些具体的物质准备。教学设计不包括这些太具体的事情。1,课程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2、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

3、内容标准:(1)科学探究(2)身边的化学物质(3)物质构成奥秘(4)物质的化学变化(5)化学与社会发展;

4、实施建议:(1)教学评价(2)评价建议(3)教材编写建议(4)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建议

2,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常称为“三维目标”。而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提出的,依据三维目标编写,是教师的不同强度的行为动词与学习对象相结合来表述的。

3,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对于化学知识的教学活动的设计,既可以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来进行,也可以按照基本问题或者科学探究过程来进行,两种教学方式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化学教师要学会选择。在目前,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化学课堂教学过程获得成长,更多的还是选择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将人类认知进行解构与不断按照学生个性建构的过程。对教学活动的评价,应侧重于考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投入的程度大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以及 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评价要多元性。

4,化学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研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标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5、科学探究的课程目标:一句“科学探究”项下三个二级主题: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及其进一步说明,编制“三维”目标。

6、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7、学情分析的一般原则就是该年龄段的学生的科学素养、基本知识和一般学习心理状况;所任教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心理的发展现状。

8、化学教学设计包括的要素有哪些?就目前学生应具备较高科学素养条件下,如何对教学设计要素进行合理的顺序排列说明理由?化学教学设计是化学老师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化学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胜利和心理发展特征等)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对化学教学方案做出的一种规划。微观教学设计包括:导言设计,结尾设计,板书设计,实验设计,习题设计。设计整体和局部。要素:

1、具有现代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同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以科学研究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要有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现代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增长发展潜能。

3、具有动态,可调控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顺序理由:要符合“三序”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认识顺序、心理发展顺序; 1.物质分类法作为化学知识单独来教,是化学史上的首次,体现了新课程的一种精神——学科教学不再单独为学科发展服务,更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2.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作本质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抽象概括能力;而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3.“希望点举例”就是通过对课题的希望和理想使问题的本来目的聚焦,再加以考虑的技法。4.单元教学评价与课时教学评价关系;在编制单元教学目标是考虑的问题有?单元教学评价是对课时教学评价的整体一制性内容的大略概括,单元教学评价是具有一系列相似内容和结构的课时教学评价的整合。编制单元目标考虑的问题:考虑单元教学内容在整个学期内容中的作用和地位,既要与旧的化学知识做衔接,又要为学习新的化学知识穿针引线,更好地做到知识的深化外延,给学生在认知水平上有一个提高。

教学设计:步骤:1.教材分析2.学生分析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 教学重点与难点 5.教学过程设计 6教学反思。

1.高中化学六个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2.实验教学评价方式:纸笔测验(评价)、学生活动表现、建立学习档案三类。教师可以通过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水平,选择、设计相应的评价方式,以保证评价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

3.在化学教学中,活动表现评价可以考察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获取加工化学信息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

下载中学化学教学论文(设计)(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化学教学论文(设计)(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市中学化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结果

    2014年全市中学化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结果 一等奖 王锋 砀山五中 宿州市2014年中考化学试卷评价组:二等奖 王莉 砀山二中唐怀庆 砀山县民族学校张慧 砀山中学孙训亮 灵璧县尹......

    广州市第七届中学化学教师教学论文年会论文

    广州市第七届中学化学教师教学论文年会论文区县:广 州 市 学校:第 109 中 学 姓名:程健聪论文题目:浅谈发展性评价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浅谈发展性评价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现代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评价

    中学化学教学评价 摘要:化学是一门研究性很很强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对评价的原则、方法进行总结。可根据其找出最优......

    中学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中学化学教学工作总结1 从20xx年9月14日来到佛山xx中学,到如今近两个月的时间,我在指导老师无私的帮助和指点下,学到了很多,无论是在化学教学还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都受益匪浅。......

    中学化学教学反思

    中学化学教学反思 中学化学教学反思1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

    中学化学教学反思

    中学化学教学反思 中学化学教学反思1 随着课堂程改革的深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教材已经用于课堂教学。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这套教材体系全新、图文并茂,体现......

    2009年常德市优秀中学化学教学论文评选结果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

    2007年常德市优秀中学化学教学论文评选结果

    2007年常德市优秀中学化学教学论文评选结果 通 报 常教研中理字[2007] 040号 一等奖 论文题目 掌握化学总复习中的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听课感想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