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2

时间:2019-05-12 23:1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2》。

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2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长顺县白云山中学:班 继

摘要:教学设计需要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本文主要从素质教育、化学学科特点、化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论述了化学教学设计所需的教学指导理念。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设计、教学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要素与过程的系统设计,核心是:围绕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进行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不仅仅包括课前的设计,还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动态设计,即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不断引领和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课程设计,需要有课程设计的视野,是把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转化为学生真实的体验课程的设计。教学设计是解决课堂教学中问题的系统化的技术。它直接决定了课堂情境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生的素质发展。下面我向大家来谈谈我对这一词语的理解:

一、化学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定义

教学设计就是在教学工作正式开始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订工作方案,创造教学活动模式或观念结构的过程,而化学教学设计就是教学内容和化学教学目标解决了“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则化学教学设计和化学教学实施分别是从观念层面和操作层面回答“如何教”的问题。能否科学地、有针对性地、灵活地进行化学教学设计,是中学化学教师素质高低的体现和重要标志之一。传统意义上的化学教学设计(备课):

教师上课前凭借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对化学教学进行的准备工作。想得多的是完成知识内容的传授,如何牵制学生,在知识传授方法上可能有一定创造性,但基本凭经验,缺乏自觉性、规范性,具一定盲目性,在科学化上有待加强和提高。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设计:在系统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学习理论、教育理论,结合教师经验,对化学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可操作过程。实际是指化学教学活动之前化学教师根据一定的化学教学目标和化学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包括科学素养发展水平,生理、心里发展特点等),运用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对化学教学方案作出的一种规划。

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教案书写)相比的突出转变 从知识定向到三维目标的多元定向,从教学内容定向到教学活动定向,从教学结果定向到问题、过程定向,从教师定向到学生定向或师生交互作用定向,从学术定向到实际问题定向,从单一课时设计到单元教学设计,从课堂教学设计到课内外结合的设计,从教案完成到活动任务及组织方式的设计

3、化学教学设计分类

从时间看,长期:学期(学年)教学设计

单元

短期:

课题(现实)

课时从设计的着眼点看:整体——把化学教学作为一个整体,强调个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整体优化,属系统设计。局部——强调某一环节,某一片段的优化。如导课设计、课的结尾设计、板书设计、实验设计、习题设计等。

4、化学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可靠保证,也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保证,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教学设计是使教学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的重要途径,也能有效提高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可操作化水平,教学设计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教学设计是连接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的纽带,是将现代教学论和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中介,是一门连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科学”。教学设计既需要理论的指导,又需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设计是理论与创造、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体。

5、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化学教学系统论,化学学习论,现代教学理论,化学教学方法论,化学教学策略论,传播理论

6、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理性与操作性统一原则,整体设计与要素设计结合原则,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结合原则,施教主体与学习主体协调原则,规范性与创造性统一原则,最优化与可行性统一原则。明确知识对深化、发展学生认识的作用。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对化学现象进行分类、提出有关假设、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进行探究等”。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不再是一个单纯地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会科学方法和现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关注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

认真思考通过哪些素材形成学生的核心知识,设计哪些活动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有关知识。教学活动过程不仅重视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发现,更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及时的整理和重组,发现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知识的概念化水平,使学生在言语和概括水平上理解和掌握知识。注重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层次性。

7、化学教学设计的要素

对教学背景的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熟悉学习内容和要求的深广度,明确三维目标。设计学习情境,包括教学各阶段的情境设置,引入课题、搭交流平台、激发学生兴趣。如化学史、故事、问题、实验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设计并组织学习活动,听讲、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交流讨论、提出质疑、练习等。充实教学内容,以教科书内容为范例,联系生产、社会实际和科技发展,使教学内容具一定开放性。做好归纳小结,引发新的学习课题预料可能的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二、化学实验教学设计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也是积极的学习方式。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化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全面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同时,还要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在德育和非智力品质培养方面的教育价值。”

1、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现状(1)一些实验开出率不高 如:【实验7-4】甲烷的性质实验,【实验7-3】粉尘爆炸实验,【实验3-1】水的电解实验,【实验3-4】实验室制蒸馏水,【实验1-1】水的沸腾,【实验8-1】比较合金和金属的硬度,【实验6-2】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9-6】配制两种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氯化钠溶液;【活动与探究】第十单元

自制酸碱指示剂; 第十单元

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第七单元

灭火器原理;第八单元

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第七单元

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第十一单元

探究初步区分几种常用 化肥的方法

【家庭小实验】第九单元

制取明矾晶体;第十单元

制作叶脉书签;第八单元

淬火与回火;第九单元

自制汽水; 第十二单元

保鲜膜保鲜能力测试(2)实验开展形式单一 实验开展时以教师在教室里演示(教室演示)为主,占实验已开总量的81.55% 一些教师能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操作(学生演示),占14.96%,“边讲边实验”仅占3.49%,多在公开课或有人听课时才进行;(3)实验室管理相对薄弱

2、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目的明确,具有针对性,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鲜明直观,富有趣味,精心设计,富于启发探究性,科学、简捷、安全、可靠

3、实验教学设计的方法(1)补充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手段;注重过程教学;改变实验主体;体现科学探究

三、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突出新颖与创新、体现思想与方法;增强开放与民主、提高趣味与魅力、注意简约与资源

四、化学教学设计内容和案例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有关思想及相关理论,针对课程标准要求,提出设计思路,即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达到课程你准的要求。【案例1】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指导思想:关注探究的体验,充分发挥探究中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功能与价值。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属于化学实验内容范畴,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氧气实验室制取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原理,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故在进行本节教学设计时,除了注意对氧气制取知识的复习,二氧化碳制取原理方法等知识的落实外,重要的是要通过氧气制取的具体抽象出制取气体的一般原理,通过二氧化碳制取原料的选择、装置的选择体验探究的存在和快乐,初步建立起气体制取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理论依据: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促进学生从认识方式转变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同伴的协作活动,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学设计就是要通过对各种过程和资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故本节内容以如下思路设计:分析本节内容在本单元(甚至初三年级)中的地位作用;从而理清知识脉络;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确定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脉络;最后分析教材中的活动线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探究能力,确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线索。知识脉络→认知脉络→问题线索

2、教学背景分析

包括: 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

(1)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 ;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研读课标——分析教材,本部分知识的脉络,教材知识的认识功能,(2)学生情况分析:分析认知脉络——确定问题线索——确定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的证据,对学生“前概念”分析——学生认知方式的分析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明确阐述通过教育过程使学生得以变化的方式,即学生改变其思维、感情和行动的方式”,“是作为教育经验结果的个体所发生的变化”。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展开。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是教学的归宿。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实施新课程关键是落实课程目标,其根本是确定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教学中需要我们有机地整合和渗透,知识与技能——明确“学什么” 过程与方法——明确“怎么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为什么学”,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目的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实际上它常常只是对教师提出要求。如“培养-----能力”、“进行-----教育”,教学目的的教学效果常常难以具体的观察和描述,因它常常使用抽象词汇。如“比较”、“初步”、“进一步”,教学目的有时描述的是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结果。如“学习----”、“认识----”、“弄清楚----”,教学目的联系的教学内容比较概括,不象教学目标那样具体、细致、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中“学”的部分的具体化,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总的综结性目标的概括。在分析和表述教学目标时,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应阐明学习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要用行为动词和动宾结构短语表述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可测评);要说明达到该目标的条件(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复述------要点);对于和目标相关的行为状况要有一定的判别标准(指学生学习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案例2】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二氧化碳的状态、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认识二氧化碳能跟水发生化学反应,知道二氧化碳不燃烧和不支持燃烧;了解一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及可燃性、还原性,知道一氧化碳有毒;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运用实验条件控制法来探究二氧化碳跟水反应的性质;初步尝试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的结果做出猜想与假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知道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用途,并能用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解释;知道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循环及重要性,并关注全球变暖,关注环境;知道室内防止一氧化碳的中毒及其自救

3、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策略是化学教学综合方法中用于解决教学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确定师生活动成分及其相互联系与组织方式的指令性程序成分,是根据化学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选择、组织各种基本活动方法,调节、控制的内部注意、感知、思维和操作活动,对教学活动进行内部定向指导、调控的认知知识和技能。化学教学策略常常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或假说制订,是化学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行动规则和组织依据,是化学教学方法的精髓、灵魂和本质特征。高水平的化学教学策略不但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教学策略是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教学策略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有效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只有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低耗高效的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过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步骤、组织形式的选择等,是解决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课程标准中“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无疑应成为教学策略设计的重点。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策略多种多样,与获得认知学习结果有关的方法策略有:讲授法、自发式方法、先行组织者策略、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操练法、实验法-----;与获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方法策略有:示范——模仿法、操练——反馈法----;与情感态度有关的方法策略有:直接强化法、间接强化法----;与建构主义有关的方法策略有:支架式、抛锚式、随机通达式、问题解决式、研究式、协作式(协作式又可进一步细分为讨论式、辩论式、竞争式、角色扮演式等多种不同的策略)化学教学策略层次:具体化;具体化;;个性化;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思路,教学风格,概括化,概括化,概括化。

教学策略的形成需要逻辑思维参与,但它不只是逻辑思维的结果,创造性思维中的逻辑思维活动,例如直觉、灵感等,在教学策略的形成中常会起关键性作用。教师的策略意识、策略素养和创造精神对教学策略设计及其水平有很大的影响。高层次教学策略(教学思想)的制订比较多地依赖逻辑思维。设计者依据某种教学理论(或假说)从总体上形成(或选择)某种教学思想。以重点内容为主线,把全部教学内容组织起来,按照教学思想确定教学的逻辑阶段以及逻辑阶段的联系,用适当的方式来描述,就形成中层次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细化和具体化即是具体教学策略(教学思路)。

4、教学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主要是指学习情境,是泛指一切作用于学习主体,并能引起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创设真实、完整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能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教学情境的设计,就是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情境”中,只有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根据不同的标准,教学情境有不同的分类:

依据情境呈现的内容来分,有故事情境、问题情境、资源情境、虚拟实验情境,依据情境的真实性来分,有真实情境(学生可以亲临的现场,如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虚拟真实情境(消防演习、情景剧表演等)、虚拟现实情境(虚拟实验)等等。

根据情境所支持的学习来分,有自主探究情境、合作学习情境等。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播放一段视频录象、朗诵一段诗歌、放送一段乐曲、讲一个生动的故事、举一个典型的案例、演示专门制作的课件、设计一场活泼有趣的角色扮演、演示一个奇妙的实验,可以分成:以“理”入境、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以“情”入境、以“理”入境

[案例6]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下册第八单元教学情境设计

“金属”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因为人类从远古走向近代文明,社会在不断发展,金属伴随人类前进的脚步,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到现在为止人类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八十多种是金属元素。在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中随处可见金属制品,就连人体内也含多种金属元素,真可谓人类生存离不开金属,社会文明发展离不开金属。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金属;以“趣”入境

[案例7]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燃烧与灭火》教学情境设计

(演示实验)教师故弄玄虚:我有一种神风,它可使纸着火,使粉尘爆炸,请看!实验一(用一张沾有二硫化碳白磷溶液的滤纸,在空气中挥动,对着纸做吹气状,一会纸燃起来);实验二(面粉爆炸实验)。要了解这有趣的现象,我们先来认识燃烧。以“疑”入境

[案例8]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教学情境设计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一直让我们困惑不解。如湿衣服为什么可以凉干?为什么可以闻到远处的花香?温度计为什么可以测量体温?你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吗?

[案例9]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情境设计

在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之前,展示各种蜡烛,并提出问题要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和讨论。

蜡烛会有哪些性质?蜡烛燃烧时会发生哪几种变化?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验证?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讨论? 以“情”入境

[案例10]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情境设计(多媒体课件演示贵州织金洞)

今天首先带大家看看我们多彩的贵州——著名风景区织金洞。织金洞全洞容积达500万立方米,洞内重峦叠嶂,怪石嶙峋,流水潺潺,洞里有40多种岩溶堆积物,每座厅堂都有琳琅满目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剑等。大的有数十丈,小的有如嫩竹笋,千姿百态,晶莹剔透。

5、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媒体是指在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中在主客体之间传递信息的中间体。化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媒体有:图片(静态的影像和文本);幻灯(投射的静态影像);视角媒体(在电视上移动的影像);听觉媒体(声音和音乐);计算机多媒体。由于各种媒体有不同的特点,各有其适应性的局限性,而媒体间往往有互补性,故媒体的选择应力求组合优化,以发挥媒体的最佳功能。确定教学媒体时,要考虑所选媒体是否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即内容是否正确、资料是否新颖、介绍是否简洁,考虑所选媒体能否激发与维持学习者的兴趣i、提高学习者主动参与的程度,考虑是否有良好的制作品质、能否提供有关效能的证据,考虑所选媒体是否关注了教学对象的特性、先有知识和技能。而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用流程图或教案的形式简洁地反映分析和设计阶段的结果,表达教学过程,直观地描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习者、学习内容、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给教师提供一个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1)发挥教师主导、体现学习者为主体和媒体优化作用;(2)遵循学习者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3)体现一定的教学方法;(4)根据学科特点和新课程特点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化学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优化的教学内容,但教学目标的实现绝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如何将教科书隐含的教学设计构成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构成,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教师是否具备科学的教学设计构思策略。

6、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是解决教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其内容包括形成性评价的设计和总结性评价的设计。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是以学生目标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化学新课程倡导以评价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为中心,其评价标准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张综合地、积极地、真实地评价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其目的在于目标形成过程的诊断,通过及时反馈与矫正,形成更适合学生的教学,从而帮助师生完成既定的目标。形成性评价设计应体现针对性、层次性、启发性、诊断性、补救性、多样性、适时性和全面性。评价力求评价形式多元化、评价途径多元化,既要评价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情况,也要重视评价学生在探究能力、科学情感、科学态度与科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课堂,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最丰富、最富有生命意义的舞台。它滋养生命、塑造心灵、点燃热情、播撒希望。而教师要让课堂成为精彩的舞台,定要先在备课上下足苦功,不断更新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从专业知识、教学方法,科学方法、教学反思、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等的角度出发,精心备课,持之以恒,百折不挠,这样,课堂定能焕发绚丽的色彩。让丰富多彩的课堂成为乐堂,让化学课堂成为新课程的滋润土壤,成为教师和学生成长的沃土。但各校的情况也有较大差距,新课程理念还沒有深入到每一位化学教师的心田,沒有成为每一位化学教师的自觉行动,备课工作不到位,课堂灌输式教学时有发生等等。我们一定加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学好理论,立足课堂,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强化有效和实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争取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陈斌

试论课堂教学设计的几个误区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3、刘莉莉

中学化学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对于这个问题,站在教学系统的不同角度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含有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1、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①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在这种分析过程中,教师将教科书作为主要依据(也有的考虑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比较注重显性教材的运用而忽视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对于教材的理解,一方面,教师内心所组织的内容及课堂中由于师生间思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各种现象,都将是一种隐性的教材(或者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②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教学难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和特点决定的,通过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学习心理、思维障碍的表现与成因的分析,结合学情考虑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的心理特征及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根据学习心理特征考虑是什么原因造成学习困难?这里,学生的知识准备、思维特征、迁移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和方式,都值得我们去仔细分析。

从以上对教学任务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分析同时,可以借助教学理论去思考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需要做好哪些学习准备和教师为学生提供哪些学习帮助,教学的策略也因此酝酿而成。

2、教学目标设计

由于有了教学任务和对象的前期分析,教师对教与学的基本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接下来就可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了。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教学目标为教学的组织提供了依据教学目标同时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了依据。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因此,科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必须符合<科学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与以往传统教案相比应该有较大变化,具体体现在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等方面。⑴教学目标的主体和维度

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学生。而传统的教案对于目标的设计中,所体现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

从教学目标设立的维度来看也更加全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 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而传统的教案中,目标的设置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于能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

⑵具体教学目标的陈述形式

具体教学目标的陈述有三种形式:第一、采用行为术语的教学目标陈述方法。第二、采用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陈述方法。第三、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法

3、教学策略的设计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在实际教学中,人们设计教学策略时往往在两者之间寻找某种平衡,人们希望使用替代型策略来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同时希望用生成型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出完全的替代型策略,也不可能出完全的生成型策略。那么两者的平衡或结合以什么为标准呢?教师将依据:学生的先前知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学生的认知策略,自我动机,学习任务的紧迫性,进一步的学习要求等因素,来设计两之间的平衡点。

具体教学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考虑。

①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的增加,在班级授课制中,传统的单一的课堂组织形式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出现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发展学生学习潜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②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规。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这是新课程带来的变化之一。

虽然,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但是教学还需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还需遵循选择的原则,一般教学论著作中对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均有过论述,认为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此外,除了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还需要考虑适当的选择程序。

我们应该注意到,以往教师在设计这些教学方法与技能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对学法不重视。既然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应该既包括教法也包括学法,但是,目前的教学方法都是仅仅从教师活动来说的。第二,教学方法的设计过于一般化,缺乏针对性。如“讲解”和“讨论”,“归纳”和“演绎”,“发现”和“接受”等。第三,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法缺乏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不可能完全照搬已有的教学方法,这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的,但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法到底有哪些?很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因此,在考虑教学方法的同时还需考虑学法指导。

③学法指导

我们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还要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养成,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来考虑学法指导。

(1)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是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重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营造一个可以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

(2)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化,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要关注教学过

程的活动化,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堂讨论、交流、辩论、竞赛、操作、演示等丰富多样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自我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3)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

④教学媒体

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

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克服旧的唯理智主义的知识观,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了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和综合。因此,媒体应该也相应地改变以往只传递知识信息的功能,在情景创设、思想方法的展开和过程体验等方面也应有它的一席之地。随着多媒体这一新型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媒体的设计比起单纯板书设计多了丰富性和生动性,因而,设计也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媒体运用设计存在的问题,如,所选择或制定的教学媒体与本节课的主题联系不当、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引起注意的混乱,从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而内容却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时的节奏和速度以及次序掌握不当造成学生认知的脱节;等等。

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⒋教学过程的设计

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①过程设计意图

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学观念的变革,而教学观念的变革带来的是教学过程的解构和重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现代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纯粹接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在这样的新理念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以往教案编写那种单

一、线性、主要设计教师教学步骤和方法的思维形式和编写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还是由他们共同参与)、行为(探索、思考、讨论、操作等等)和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着。

②过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教学过程考虑的因素,从表3可以看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更加具体、明确,除此以外,设计中增加了预期效果这一因素,因为设计的引进是为了将一个现存的情境改变成为所期望的情境,谋求这种变化正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教学设计是以目标导向的,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馈调控来实现的。而预期效果的设计便是实现反馈调控的一个关键的手段。另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能够使教师在目标指引下理性地进行教学,因此,对于每一环节中的教学目的也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过程设计中,增加了教学目的这一要素。

⒌教学设计自我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是教学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如果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的话,它是一个在开发、设计、利用和评价四个方面全面研究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在时间上,教学设计分为了三个时间段,即课的准备的设计、课的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兴发挥和创造)、课后的反思性的设计修正。因此,教学设计除了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分析,策略制定和过程设计以外,最后应该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这是教师的一个不可缺的元认知活动。

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在设计完成之后设计实施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预测,这样能够帮助设计者在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教学事件,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的二度创造。二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评价,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因为,任何一个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况且设计与实践活动本身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理论上再合理的设计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性评价的设计,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设计,从与传统教案的不同功能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它与传统教案不同的是,教学设计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空上都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也更具有先进性。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及书写内容

⒈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是:

①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

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的原有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③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④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⑤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

⑥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⒉教学设计的书写内容

①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

②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

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④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

⑤教学过程;

⑥教学反思、评价。

书写说明:

(1)书写的形式。由于课堂教学设计是非线性的。因此,教学设计的书写也应该体现这一特色。书写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也可以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

一般文本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的内容,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表格形式能够比较简洁、综合体现教学环节教学诸因素的整合。因此,我们认为,或者以表格书写,或者将文本和表格书写形式合二为一,后一种方式是比较理想的呈现,采用文本形式书写前端分析,教学过程则一般以表格形式或教学流程图书写,从而组织成为一篇教学设计方案。

(2)在文本的书写中为了便于对教学程序的清晰了解,在方案的最后再加上教学流程图和板书设计图:由于这两项的简洁明了,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的使用帮助最大。

(3)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所以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教学过程中流程设计方面可详可略,但对有些学习内容,如引用资料、资源、新知识信息等方面则要详细。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对于学习目标的具体描述,只要用动宾短语来说明与学习目标相对应的学习行为就可以了。教学目标与各教学环节中的教学目的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教学目的简单相加。

(4)除应简明地说明重点、难点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突出和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和化解教学难点。应把考虑的具体内容简要地进行说明。

(5)说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媒体,特别是媒体使用的方法及作用或预期的结果。(6)教学反思评价作为教学设计来说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教学设计内容和形式应该根据需要而定,如果为了同行间探讨、交流而进行设计,则应选择较为详细和较强的理论展现为主要内容和相应的形式,如果是教师本人为了作为上课前对课的理解和策划,则可以相对淡化理论色彩并简化分析要素,更多地关注过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的设计。总之,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多元化和创新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四、教学设计的功能

1、在教学目标方面,可以使教学目标明确周全,为教师提供在教学活动实施中的心理参考框架,以切实地达成教学目标;

2、在学习材料方面,它有助于教育实践工作者在教学前针对学习主题,选取合适的学习材料,以满足教学活动的需求;

3、在教学方法方面,可引导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的特点、学习内容的性质,选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配合必要的教学策略,安排教学活动;

4、在教学时间方面,它有助于教育实践工作者依据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况分配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5、在教学对象方面,通过教学设计,促使教育实践工作者更具体、全面地关注、了解学习者的基础、兴趣、能力和需要;在教学评价方面,可用来衡量教学活动的效果及教育实践工作者教学观念的运作情况,为进一步修正或调整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和依据。

五、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策略

(一)、目标确立策略

确立目标的策略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挖掘教材、教法、教学环节中的教育因素,对其加以细化、筛选、甄别,列出每次教学活动中优先考虑的目标。

1、确立总体目标。即确立各年段、各科、各课的总体教学目标,使目标既包含学科目标,又有创新目标。教学中要坚持情感教育渗透始终,因材施教体现始终,反馈矫正贯穿始终,注意六个结合:教育与教养结合;学识与学力结合;主体与主导结合;教法与学法结合;苦学与乐学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

2、确立分类目标。新课程实施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照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制定分类、分层、有序的教学目标,照顾差异进行教学。

(1)教学目标分类要求将教学目标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使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在教师启发下,随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和解答问题;中等水平的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判断一道题是一步题还是两步题;使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能用分析法分析问题,找出题目隐蔽条件,确定解题步骤,独立解答多步题。

(2)课堂训练分类要求,学生练习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际分类要求,操作时可采取以下步骤:同一练习内容,分类要求;提问要有层次性,先易后难,中差生优先回答;创造条件,让中差生有参与课堂练习的机会;把分类要求的策略落实到课堂教学全过程。

(3)作业分类要求。

(4)评价分类要求。

(二)、优化结构策略

优化结构的策略,是指凸现教育目标,使教学过程内部诸因素形成比较稳定的联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产生出积极的整体效应,激活学生创新能力。这种联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横向组合方式,二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纵向活动程序。

1、优化纵向结构。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智能发展水平出发,对教学、对学生进行调控,尽可能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并按学生认识过程将每节课分为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阶段:传授知识——启迪思维——开发智力——调动积极性——激活创新能力。教师要在传授知识中调动思维,在启迪思维中开发智力,通过开发智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主动探索、总结、归纳、推理、提炼的创新性学习。教师主导作用在于传授知识中精心设疑、巧妙点拔、激励思维、鼓励创新。每节要设计1—2次思维高潮,开展1—2次创新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既受到德育的熏陶,又提高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

2、优化横向结构。即课堂教学进行到纵向的每个阶段时,教师要把全班教学、小组或成对学习、个别学习的师生交际形式恰当地组合起来,以保证每个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最适合于他的教学要求的学习时间。最终达到上、中、下三类学习水平的学生都有较大收获的教学目标。这种横向结构有以下几种:

单向传递、双向传递、三向传递、多向交流。

(1)以发展思维能力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宜采用横向结构。在思维训练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的横向结构宜采用“全班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然后“成对学习”或“小组学习”,最后“全班统一学习”的程序或形式。

(2)以训练基本技能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宜采用横向结构。宜先采用“全班统一学习”的方式由教师讲解,对个别学生示范训练,然后再采用“全班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学生独立学习,最后采用“成组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把习得的结果表达出来。

(三)、材料选择策略

材料选择策略,是指教师围绕确定的创新教育目标精心选择、设计、制作、组合具体适用的教学材料的策略。

1、材料应同所要发现的知识具有相同的结构,因而能够通过相互作用揭示有关现象,使材料具有“结构特征”。

2、所选材料应具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兴趣,要能适宜不同年龄、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去完成发现并能够激发不同层次上的多种思考。

3、所选材料应有多种相互作用,有较广的思考余地,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使学生有不同的发现,而这些发现大多数将和从属概念相关。

4、所选材料不应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标新立异的想法和活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材料,最好先在某个小组做一下试验。

5、随着学生的发展,他们所要理解的概念逐步深化,应选择比较复杂的材料,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旧模式的变革。当我们把视角投向新一轮课改的时候,应该用课改的新理念来透视教师备课的真正意义、诠释教学设计的本质内涵。在新的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冲破传统备课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崭新的教学设计代替传统的教案。可以说,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所进行的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与学过程的一种规划或实施步骤的一种预设,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点子库;一篇好的教学设计恰似一幅蕴涵师生人文素养、观念想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立体风景图。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呢?

著名教育家徐根荣老师说:用一生的时间去备课。备好课,写好教案是上好课的基础。孔子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我就小学语文课的备课谈谈我的一些个人看法。

一、备课标。语文课标对语文不同学段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目标不清楚,搞课改,只能花里胡哨,结果远离根本;目标清楚,万变才会不离其宗。这里我所说的备课标指的是教师首先应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了解本册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指导思想。如果课程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只有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只有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熟记于心,备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收到预期效果。

二、备教材。备教材主要是指在钻研教材上下工夫。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工具,教师只有凭借教材才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训练。因此,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我认为老师在写教案之前就应该先别忙着去看教学参考书,而应静下心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勾词句、作批注,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个基本的道理,但有的老师却做不到,或者干脆不这样做。语文课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育别人,必须首先打动自己。要教育学生对语文有独特的感悟,我们自己就必须先有独特的感悟。自己若没有感悟,就不可能打动别人。

三、备学生。备学生即要摸清学生底子,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新知识将从这里产生,要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起草切实可行的教案,使教材、教法和学生融为一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知道同样的教材也许会因为学生地域差异、环境差异、性格差异等而影响学生的接受效

果。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上一篇关于蔬菜的识字课文时,诸如玉米、白菜等一些词语他们还能理解,但是荞麦这个词语我花了很大力气,他们还是不明白什么样的东西是荞麦。这就是因为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个在农村孩子看来不用讲了的词语。所以了解自己学生所处的水平是很重要的。

四、备过程。备过程就是设计教学过程,它是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对一节语文课的程序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布鲁纳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三个过程:第一个是新知识的获得;第二个是转换,使所得的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适合新任务;第三个是评价,即检核与估计知识的正确性。三个过程,它们都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课文知识。根据这个原则,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的特点。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应有序,合乎逻辑,合乎学生的实际。具体步骤我是这样安排的:①导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从一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这一节课的上好做下一个良好的铺垫,并且会给这节课增色不少。那怎样才算一个好的导入呢?一首儿歌、一张图片、一段乐曲、一条谜语,乃至教师刻意安排的一个动作,只要教师善于把握教学时机,随机应变,就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教法。孔子早有训语:为师者要因材施教。我们教师都知道教无定法,教育学生不能搞翻版,要因人而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要照搬模式,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灵活,能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教法就是好的教法。这主要讲求一个活字。我曾经看过有一教师在执教《七色花》时遇到这样一件事,当时他正在与学生讨论最后一片花瓣的用法,大家都觉得珍妮把最后一片花瓣用来帮助那位不能站立的小男孩很对。如果是他们也会这样做,可是有个男同学却说他觉得珍妮的做法不对,如果是他,他会许一个愿,就是再得一朵七色花。这样不仅可以用来帮助那个小男孩,还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可是一个课本上没有,教参上也没有而始料未及的答案。但我们这位教师的反应相当灵活,他随即赞扬了这个异想天开的同学,又就这个问题开始了更深入的讨论,答案就更是奇思妙想,层出不穷了。所以活字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③板书。板书是简便、有效、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以极有效地辅助教学。板书设计没有定法却有规可循,即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内容简明,布局合理,便于总结,紧密结合教材。板书应着重体现一个精字。④练习。练习要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明确训练重点。设计要适宜合理,练习量要适中,能够促进思考、拓展思维,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五、备教案。教案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阅读探究的方案,它的设计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这个环节,我认为教师应该在前面四个环节的基础上,安排好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先后顺序,理清教学思路,重视结构安排,优化教学过程。教案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以后,应以教学的内容和步骤为主。我们提倡教学要有个性,写教案同样应有教师的个性,有见解、实在、实用。在写教案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和吸收别人的教案。俗话不是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吗?一份优秀教案,是教师智慧心血的结晶,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之处。但我们应注意的是,借鉴不是死搬硬套,重在借鉴教学方法的设计,否则会适得其反。

以上只是我在学习了课标后上小学语文课时的一点体会。总之,教师在备课上所花的工夫多少将直接影响授课质量,同时也影响到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每一堂成功的课,都凝结着教师的心血,正是几番心血一堂课,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本篇文章来源于 布衣教师(http://uuun.5d6d.com)原文出处:http://uuun.5d6d.com/thread-10676-1-1.html 7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探讨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探讨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逐渐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变得生动活泼。但是,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教师滥用信息技术,内容繁杂毫无选择,教学重点内容不清晰,效果不如常规课;为了增加课堂教学效果,课课都要组织学生活动,既耽误时间又影响效果;讨论基于形式,老师提供的题目过大,学生只是应付老师,个别学生浑水摸鱼,没有实际效果等等。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教学设计中生搬硬套“新理念”,教学设计不恰当。要实现政治课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教师应该坚持把握知识的科学性,同时按照教学规律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切合学生实际的而且可以实现的教学设计。那么,如何进行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呢?笔者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严格依据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情况,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

《政治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高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政治学习的基本要求,是高中教学政治活动的依据。教师只有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了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新课程目标是指本课程要达到的结果,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决定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是新课程理念方面创新的主要标志之一。《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牢牢把握《政治课程标准》,唯有如此,新课程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在具体制定三维目标时,这三维目标可以分别制定,但在具体运用实现过程中却是互相交融渗透、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当然,三维目标在具体课中分布和地位也是不同的,有的课教育性比较强,有的课知识性强些,但不管什么课,教师教学设计时对“能力”方面一定要切实关注和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尽可能挖掘和升华。

二、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完整、准确地优化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化设计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办式,重难点的确定及处理,课内外练习材料的选择等。1.教学内容的选择

(1)要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可着重选取达成目标的重点内容和学习上的难点内容,以便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选取与达成教学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尽量减少和消除教学的随意性;不选取或适当处理与目标有关而又为大多数学生所熟知的内容,避免浪费教学时间。要选取学生背景知识中已遗忘或混淆不清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能顺利实现知识的消化。

(2)要注意选择“策略性知识”,即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探究性的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

(3)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发展性、可接受性、时代性、多功能性。2.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

所组织的内容要真正体现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要充分发挥高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导向作用。新课程提倡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和开放性,为政治教师实施新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实施者,要积极主动按照课程标准去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需求和适合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要符合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认知规律,要按学生的认知次序安排教学内容。如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特殊,或由特殊到一般的次序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或按生活逻辑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这也是教材内容组织呈现的方式。3.重难点突破

笔者认为要在对教学内容完整准确理清、把握的基础上,把重难点设计成一个个可以解决的问题,使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化,即通过问题来解决重点和难点。当然,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一定注意科学性、挑战性、开放性、思考性、层次性、引导性。

三、在教学形式设计上: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因此,我们的中心是如何处理学校中最基本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过于单

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因此,在教学形式设计时,一方面必须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另一方面必须让教师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地选择教学方式,因地制宜教学。在教学形式设计时,无论学生采取什么学习方式,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必须做一项基础性工作,那就是进行“学情分析”。科学、客观的学情分析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依据,是突出学生主体教学的前提。如笔者在准备必修I“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设计时,是这样分析学情的:“本课主要学习消费观,消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本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熟知,但熟知不一定真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既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常识,作为学习资源参与问题讨论,又可以充分表达不同消费观念对同一消费现象的认识,形成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力求做到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价值冲突的辨析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教会学生进行消费观的合理选择,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此学情分析基础之上,在教学设计时才能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笔者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大都采取这样的学习(教学)流程:即“提出问题(主题分析)——在课本或新情境中发现——拓展研究”。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与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时,不应眼光只盯住探究题本身,更重要的是应该侧重设计如何以方向引导、学法指导、动态地把握探究过程以便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等等。在教学设计探究问题时,要注意防止下列不良倾向:什么都搞“探究”,否定接受式和观察、模仿学习;不顾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也没有具体目标;彻底放开,让学生凭空想象,无据辩论等等。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选择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一般地说常规的教学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讲授法、情景复现教学模式法、问题探究法等等。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巴班斯基认为:“有关最优化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概念永远是具体的(不是包罗万象的),那些对于一些条件来说是很成功的、有效的方法,对另一些条件、另一些专题、另一种学习形式来说就可能是不适应的。”因此,在教学形式设计时,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综合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地取舍各种教学方法,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因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四、在教学总结上:理性思考,善于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做出理性思考,并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教学反思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有“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之嫌。教学设计和“原生态课堂”往往是不能完全统一、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因为课堂是动态的,“每一堂课都是一条不同的河”。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学习有效性等方面,全面地总结和反思教与学的得与失。因此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没有反思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不科学、不合理的设计,从此层意义上讲,反思教学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重视。例如,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调查,训练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让学生贴近社会和生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因此,新课程也鼓励教师倡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式的学习。但足考察主题是否合适社会实践式的学习,一要看是否具备一些必要条件(如大量的时间、学生兴趣能力等);二要看主题是否有价值。在新谍程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成长。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应当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反思教学得失上,以促进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另外,教师对新课程教学中情境式习题的编制和练习、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全面测评等等也要高度重视。不积跬步,无以致干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没有一种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只要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不畏浮云遮望眼”,锲而不舍,不断地自觉学习、总结、反思、去伪存真,在创新中与时俱进,小断向益友型、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教师目标努力奋进,那么新课程必然会结出丰硕成果。

吕培芬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吴峰

教学设计,形象地说,就是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是把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转换为教学实践的一门桥梁科学。具体地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学设计要从三方面去把握:要运用系统方法,即从学习需要出发,系统地全面地观察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而不能孤立地处理教学中的每个具体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要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

教学设计有多方面的作用,但最根本的作用就是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最终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从1999年——2009年课程改革已经过去了十个年头,各种理论体系的雏形基本浮出水面,有的被广大教师所肯定,有的成为教师们争论的焦点。我省从06年秋开始,经过省级全员培训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践。09年6月已经顺利完成了一轮高中三年的实践并进行了第一次高考,基本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当初被誉为改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革热点的,把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走班上课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并无操作性,成为一句空话,综合素质测评和学习水平考试结果的利用率低,也成为一些业内人士争论的焦点,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念更新,教师教学方式优化,必定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我们历来追求“井然有序”,我们历来赞许“环环相扣”,我们历来推崇“行云流水”,我们历来要求“设计严密”,我们历来追求“人人称道 ”。新课程倡导 “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 ”,主要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替代讲授,灌输式教学。真正将这些教学理念和方式落到实处,课堂就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原有的 “秩序”,需要用一种新的秩序取而代之。由此不难看出教学设计和传统备课有一定的差别。

教学设计为学生的学而设计,传统备课为教师的教做准备;教学设计侧重于在理念指导下的统筹安排,传统备课侧重于目标指导下的教学规划。

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与传统备课最本质的不同是,设计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备课是为教师的教而准备;教学设计使教学更具科学性,作为一门科学,它是凭借系统科学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评价解决方法,构建教学系统的科学,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和方法更趋最优化,最优化是我们教学工作追求的理想状态 ;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将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运用科学的教学设计理论设计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素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质,培养教师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广大教师也想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操作,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走着走着又回到教学老路上去了。要想不走老路,走新路,一定要弄清楚新道路中有那些标识牌,标识牌之间的路程有多远?

二、新课程背景下一节优质课的标准

基础教育改革贯彻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回归到一节优质课上来,它的标准如何确定?

1、体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教学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书写教学目标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分写,一种是合写。比如:“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的实验探究”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2)巩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3)加深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生锈铁钉与过氧化氢溶

液的作用”的实验情境,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认识科学探 究的基本过程。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2)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体会化学实验

方法的科学性,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

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

之间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这个教学目标写得非常好,三维目标得到全面而准确的表述。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智的发展。

2、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和教参。

教科书,以丰富的素材为教师,学生提供再创造的平台。面对新课程,教材编写者在内容设计上更多着眼于学生,以尽可能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方式、方法,以及拓展性活动等素材资源的提供,为学生、教师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提供可操作平台。个别教师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全部交给学生。现在版本不同,可择其优而用之。可以更换内容,调整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单元,在方法上可以创新实验,创设情境,组织活动等等,做到对教材、教参的灵活应用。要研究课标,研究教材,尊重教材,创新教材。

3、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师生互动,不要随意化。比如:教师在教室里行走路线,教师提问不同区域学生的机会是否均等。就师生积极互动,“课堂上热热闹闹,下了课什么都不知道”进行思考,要有自己想法和教学思路。要重视一节课老师提问的水平。记忆、推理、创造、批判各占多少比例,推理和创造方面所提问题越多,证明老师提问的水平越高,在提问时要注意:“五先五后”,1)先提问,后指名,2)先思考,后回答,3)先讨论,后结论,4)先学生,后教师,5)先激励,后更正。把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在课堂教学中的充分运用,以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及时鼓励,追求课堂绩效。作为教师,应尽力弄清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或者提出一些建议,来促进学生向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方向发展。此外,还应营造合作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们相互指导和帮助。也就是说,教师应当通过教学或合作性学习情境的创设,来促进学生跨越其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的成长与发展。

4、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科技发展,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问题的提出最好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生活即教学,教学即生活。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才需要沟通,与学科发展历史沟通。教师在寻找这三个方面联系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认识领域,并把注意力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学生的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实现由“教书”为本能转换到通过教书来育人的十分关键的一步。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5、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课堂教学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预设+生成=高质量、生动活泼的发展

如:《化学反应原理》中“化学反应速率”,通过镁与盐酸的反应,探究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最后回到通用公式上,效果较好。回顾必修,进入选修,教学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发展变化乃是课堂教学的存在状态。

6、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不同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目标,具有不同的贡献。讲授、讨论、探究、等方法,会对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品质有不同的贡献。

7、建设新型的课程文化——民主、平等、科学的动态课程文化。

新型师生关系——创设生命化的课堂文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自由意味着权力,意味着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和手脚;民主、平等意味着师生价值的平等。宽松、展现个性,允许学生说错话,做错事,和谐追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融合,和睦相处。课堂处处充满:尊重、敬重、欣赏、珍爱富含文化精神的氛围。

8、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课堂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课程资源→让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

学习情景→真实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而不是虚设的,和学生生活时间相悖的。问题情境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感受。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9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新课程课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全面了解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并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评价时应注意,尊重事实,激励为主,尊重差异,区别对待。(尊重个性化学习,允许不同的见解,鼓励多角度思考,提倡答案开放).三、教学设计的主要因素

1、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的确定,学生学习达成目标的确定。

2、教学工具的使用:多媒体的使用、教具的使用、实验的使用、学案的使用。

在一节课中,利用学案全面优化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过程。学案的作用很大。利用学案预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的呈现有助于建立立体直观体验,激发兴趣,降低认知难度。

有效使用学案,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并有利于及时进行师生交流。

3、教学过程主体架构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引入,提问、探究分析、结论、推广、应用作为一个循环周期,不同学科,特点不同,构建方式要有差别。如:“过氧化氢的催化分解”教学设计架构设计,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有所不同。用多媒体手段,沿历史变迁、经济发展的主线(借用《大国崛起》影片资料),从国际经济秩序的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变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共荣。(“金砖四国”、“经济危机”介绍)。拓展知识视野,居高临下,高层次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思维品质培养。

4、备课的基本过程。1)集体备课,好中选优,学习人家长处;2)注重体会,传统和创新相结合,打造独特教学风格;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备课信息,优选为教学服务。

如何“上好课”是一门学问,我们的老师,也要不断学习,用心思考,自我反思,倾听不同意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到之处,敬请同志们谅解。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目标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目标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摘 要:新课程改革推出了新的课程目标,而要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老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是很不容易的,这是推进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程目标与教学设计之间,我们既要考虑“新课程目标的内涵有哪些”,又要考虑“如何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以及“怎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等问题。所以只有首先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说走进了新课程。

关键词:新课程;能力设计;有效性

三维目标是这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所谓三维目标就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新理念。我们以前设计的就是: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或者说思想教育,它不是很明确的,和学生发展的具体化程度,相差很远。而这次三维目标的设计就非常具体:能力和知识相结合;过程和方法着重学生的发展;最后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完善每一个具体知识点和所要达到的人的情感方面的、态度方面的、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从“知识和能力”角度,谈课程目标的内涵。

这个“知识和能力”与以前不同的第一点,就是它们是紧密结合的,而且非常具体的。同时它还体现出多样性的要求。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新航路开辟”这个知识点,传统教材中简单说了几个知识点,而新课程则要求“ 概述哥伦布第二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这看起来是一句很简单的话,似乎在原有教学目标中也可以体现,但是其中已经有不一样的地方。如果我们翻开课程标准任何一页,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要求。比如说,“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的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还比如说,“简述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等等。都把能力与具体的知识紧密结合了起来,而且能力要求的层次也很明确。课程标准在这里的要求是很明确的,不过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还有两种非常困惑的情况:一种就是,知识点看起来太简单,不好处理;还有一种是,知识点看起来太复杂太繁琐,也不好处理。

在课程标准当中,确实有一些教学知识看起来比较简单的现象,那么这就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转换教学思路。我举个例子,在课程标准中有这么一句话“了解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个标准的知识目标就是前面的“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这两个知识点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已经涉及,高中历史教学如何设计?我个人理解就是老师就需要转换教学思路,变换认识的角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然,这里涉及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历史基础知识大体是相对稳定的,初中的知识在高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重复。对这些重复的知识,高中教学如何重新设计呢?就这个案例来说,笔者个人认为,它的着眼点在后面这样一句话 “认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要求把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制度层面上来进行教学。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看刚才始皇帝的例子。这个例子很多初中生都非常清楚。“了解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情况”,这个目标设置的很简单,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适当处理。学生的水平如果比较高,那么我们就可以增加一些情境和史料,例如可以直接把《史记》当中秦始皇在设置中央机构中的一些内容拿出来让学生来分析,者我们也可以增加一些更深的内容,比如史学家的评论等等,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就知识本身进行必要地拓展和延伸。比如说,知道始皇帝的来历是比较简单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上升到皇帝制度,要求学生去了解皇帝独尊,皇权的至高无上,了解皇帝世袭等皇帝制度的最基本的一些特征?我认为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考虑问题。

2.从“ 宏观和微观”角度,谈新课程目标的能力设计

新课程教材是以专题范式编写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比如课程标准中有规定:“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从汉到元,我们会遇到很多政治制度,比如说西汉的中朝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选官制度等等。怎样来把握这样一个问题呢?我们需要抓住两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个是君主专制,一个是中央集权。

从君主专制角度来看,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任何政治力量对他进行制约。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会影响政治的决策、立法、行政、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从中央集权角度来看,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从这样两个角度来把握,就能很有条理的处理“从汉到元的具体的政治制度”。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一个是皇帝制度,就像是有些教材中用“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来体现和解释这个问题。第二个是中央和地方,中央如何控制地方?如果把握以上两点,这个问题就清晰多了。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可能就我们的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知识表述而言,要求是比较概括的,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我们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课程标准相对是宏观的,而具体的教学设计需要微观的成分,需要对一些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界定。例如,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我们是掌握它发展过程中的发明创造,还是去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特点?还是掌握其他内容?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设计中进行具体分析。

这就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不一定要求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学校都采用统一的标准,都掌握同样的知识。比如说,原来的教材上面以工业革命展现的内容为主,从背景到过程、到历史影响,一一俱全。而现在新课程在内容上则有了一个取舍,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取舍,我们老师也可以取舍。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老师对历史问题理解的比较深。对历史问题当中的宏观的大问题要把握得很清楚。选择的细节如果太多,很多问题就不好解决。我们知道,一节课不可能涉及所有的制度,包括两次工业革命也是这样。工业革命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如何选取?这就需要对此有非常透彻的理解,才能选取恰当的知识。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设计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设计的教学理念 【摘要】教学设计需要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本文主要从素质教育、建构主义学习、化学学科特点、化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化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老庄子中心小学 张树红 今天听了张宏伟老师讲授的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收获很多。张老师心贴心的话语,恰当的举例,让人真切的......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5篇)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陕西省周至中学教研室:尚向阳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与大家共同探讨,如有不到之......

    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课堂上是否能够鼓舞学生心情,激......

    新课程背景下复习课教学设计几点思考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新课程背景下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新课程背景下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内容摘要 复习课作为小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

    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

    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此次课程改革,在7至9年级设置“历史与......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重在将进行有效整合。在实际教学中不折不扣地完成好各个关键环节,培养高中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和学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