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数学课堂设问
浅谈数学课堂设问
渠县琅琊中学
赵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不仅是一种久用不衰的教学艺术,而且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带领学生探索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设问”,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手段,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设问”就是向学生提供一种“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它能引领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能开启心志,培养思维,是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的开端。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诗云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他把“设问”的艺术给予了总结,赋予了生动有趣的概括,同时也给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的设问艺术?
首先,课堂设问方案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课堂设问的接受性。课堂设问应该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引起他们积极思考的问题。换而言之,课堂设问必须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
课堂设问的层次性。课堂设问应该紧密配合本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按照教学内容的讲授顺序,依次提出问题。切忌离开教学任务的完成,提出与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没有什么关联的问题,或将问题不分主次,不按先后,杂乱无章地提出。
课堂设问的准确性。问题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数学对象等必须准确无误,由问题所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应该是清楚明白的,从而使该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设定一个可以把握的空间和范围。
其次,课堂设问要面向全体、分层递进、用词明确。1.面向全体:
教室里不应有被遗忘的角落,教师的设问应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设问只是针对部分学生,而忽略了另一部分的学生,那么问题的有效性就值得商讨,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就值得怀疑。
2.分层递进: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就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教师应该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分层次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要设置由低到高六个层次水平的问题。一般把回忆、识别水平的提问和理解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差和稍差的学生回答;把应用性水平的提问和分析水平的提问交给中等和中上水平的学生回答;把综合水平的提问和评价水平的提问交给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这样设问的对象既是面向全体,又能选择不同的回答对象,使各个类型的学生得到思辨的机会。设问应该以什么水平为基础呢?通过教学实践,感觉应以班级中等和中上等学生水平为基础,这样既能维持高水平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问题导入新课,“为了要考察一批数据的整体情况,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处理数据?”学生反映迅速“可以计算它们的平均数”,这样教学就顺利展开。而另一堂是下午第三节,同样的问题问下去,由于他们上节课体育课刚进行800米考试,学生心情比较浮燥,所以毫无反映,出现冷场。课后反思,当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立刻改变设问方式,也许可以这样去问:“同学们,刚才你们进行了800米测试,成绩怎么样啊?”当他们七嘴八舌报上成绩以后,我再问:“如果老师想知道哪个组同学的整体成绩比较好,我们应该怎样来比较?”也许这样的设问更容易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新课的导入更加巧妙。所以教学实际要求教师要及时调整设问的方式,既要求教师具有设问机智,也要求教师能在备课时设计多种不同的设问方式,使调整更具有前瞻性。
最后,课堂设问要适时适量、掌控节拍、及时反馈。1.适时适量:
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根据课时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同时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质问。而当问题提出以后,“不愤不起,不悱不发”,教师要掌握时机,不到学生内心烦闷,想学学不会,想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教育他。所以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开始,巧妙设问,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在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一节内容时,设计这样的导入:首先设问“喜欢打篮球吗?”、“平时看NBA吗?”、“知道姚明吗?”、“你们认为他打球打得好吗?”,这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特别是一些平时上课一言不发的“后排男孩”,他们这时有了发言权,班级里七嘴八舌,气氛宽松,大部分学生回答说“姚明篮球打得很好”,也有部分学生唱反调;这时我就及时设问“你们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吗?”、“你打算如何来证明?”,在让学生阐述了一些理由后,我就给出了姚明在03-04赛季25场比赛的得分与篮板球的数据,同时也给出了奥尼尔、加索儿这两个顶级中锋的相应数据,提问:“你们能够用这些数据来说明你们的观点吗?”。通过这样的一系列设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后排男孩”立刻开展了讨论并主动地动笔计算平均数,甚至他们提到了“得分的稳定性”,为以后学习“方差”埋下了伏笔。另外,教师可以在学生们都陷入困境以“问”代启,指点迷径,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的愉悦;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设问,可以借“问”提醒,于不经意间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重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把握设问时机的同时,教师要关注问题的数量。太多的设问,甚至“一问到底”,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问答流于形式。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设计了大量问题,教师声声问,学生急急答,其表面热闹,其实学生缺少探究的时间,他们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太少的设问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学生如果沦为配角或者成为观众,就会失去思辨的机会。
2.掌控节拍:
节拍是指“设问”的表现方法,有时是一次性呈现所有的问题群,同时保证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有时是一问一答接一问一答,分层次慢慢深入,留给学生的时间较短;有时是严谨周密,有时是轻松幽默,掌控好不同问题的表现方法,可以使教学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思维动力,减轻学生因为连续思考产生的疲劳感。
节拍也指在“问”与“答”之间要有适当的间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个“缓冲”的
第二篇:巧妙设问,课堂增色
巧妙设问,课堂增色
柴霞
【摘 要】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思辨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了解学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课堂提问是手段更是艺术,教师要巧妙设问,才能事半功倍,使课堂增色。
【关键词】提问;课堂;问题;激发;引导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达成思品教育的目标,从而使课堂生动活泼,巧妙设问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一、提问的作用。
课堂提问可以说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教学矛盾的一把“钥匙”。提问可以通过师生相互作用,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能使教师了解学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具体的作用如下:
1、提问有利于把握课堂节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充满了大道理。学生单纯地阅读教材,听老师讲解很容易产生倦怠,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适时的提问,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创设出有效地教学情境,达到以问置疑,以问求思的目的。
2、提问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增进对学情的了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提问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问,可以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和表达。在师生的问答中,既让学生认识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教师了解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同时也增进了双方的情感交流。
3、提问有利于调整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走神时,在学生自满时,在学生急于求成时,适时的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振学生的思想,更是激发兴趣,调节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好方法。
4、提问有利于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其思辨能力。
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会陷入紧张的思考,然后面临组织语言表述的情境。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性,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
二、提问的内容。
首先,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学情即学生的认知程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比如,学习“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时,我们可以以伽利略的比萨斜塔试验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明确对固有知识的质疑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因此教育学生在学习中要善于质疑,才能有所发现。
其次,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意义 ,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考价值,又要难度适中 ,使学生“跳一跳,搞得到”。比如学习改革开放一节时,针对改革开放的意义,我们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从而让学生回顾历史,通过历史的对比产生印象,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提问,围绕中心和学生的难点,有的放矢,有利于唤起学生思考、想象,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领会所学道理。
再次,提问的问题要简明、生动、有吸引力 ,且能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的放矢,避免那种少数优生频频发言 ,大多数学生闷闷而坐的状况出现。例如,学习“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一节时,可以提出问题:“你所知道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比如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以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内容为题,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达到预期的效果了。
三、提问的方式。
1、教师的提问要目标明确。
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也要难易适度。所提问题应围绕所学理论又要切合实际。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经过积极的思考之后,引起和促进学生的思维,从而解决问题。
2、教师的提问要新颖。
设问要明确具体,又富有趣味。既要“放”,又要“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的提问要灵活。
提问应是多层次、多角度,努力做到一题多问,并深入浅出。可以从时政热点入手去提问,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情境入手,可以以诗词为提问背景,也可以从知识的关键点去提问。
4、教师的提问应循序渐进。
教师的提问应步步深入,前后衔接,引导学生联想拓展,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探究,最终理解深化所学知识。
四、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提问要把握好时机。
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在课堂气氛沉闷时抛出问题,会“于无声处起波澜”,让学生兴奋起来;在学生浮夸松懈时点出问题,则会“一语惊醒梦中人”,让学生聚精会神专注起来。问题的出示必须适时恰当,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
2、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因题施问”即:有难度的问题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容易的问题则叫学习差的学生回答,也有些问题叫中等的学生回答。可以有针对性的点名提问,也可面向全体学生泛问,这样才会创设出平等宽松的氛围,给每个学生进步的机会,从而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3、提问要善于赏识激励。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表现出期待和信任,在倾听回答时要专注。对回答的好的学生要给予赞扬,对回答差的或错的同学要予以点播和纠正,同时更要给予鼓励。“严厉的鞭策不能使马儿奔跑半步,温柔的一吻足以使它飞驰百里。” 教师要善于赏识激励,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总之,如教育家林·G·卡尔汉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善于提问是手段更是艺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提问这一教学手段,巧妙设疑,才能事半功倍,使课堂增色。
*【作者简介】柴霞,山东省沂源县历山中学教师,中教一级(山东 沂源 256100)
第三篇:浅谈数学课堂中设问“度”的把握
浅谈数学课堂中设问“度”的把握
摘要:“设问”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用得最多,最熟悉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提问,来设置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认知矛盾.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的发问还是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就是因为把握不好“度“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时度、角度、难度、梯度、密度、广度、跨度和量度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体现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课堂设问就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要使“设问”成为一种课堂艺术,则必须正确、灵活地把握设问的“度”,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从时度、角度、难度、梯度、密度、广度、跨度和量度八个方面启迪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渐由已知导向未知,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飞跃. 【时度】
要想使一节数学课取得成功,问题设置的时机应该恰到好处.现代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时间的改变而变化的.因此,只有把握好设问时机,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何谓好的时机,主要表现在:当学生正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当学生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的时候;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当学生心情振奋,学习热情高涨时;当讲到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时;当讲到知识的规律处时;当讲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处时;这时如果及时质疑发问,可牵一而动全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角度】
问题的设置也应该注意角度,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角度选得好,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兴奋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这样才能引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时如果紧紧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就十分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问题的解决,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问题的设置要从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这一角度出发. 【难度】
设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知识智力的双重飞跃,实现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设置的问题应该有恰当的难度,如果问题过浅过易,虽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如果问题太难,学生答不出,就不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问题要深浅适度,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未知到已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通常以中等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回答的难易程度为主,掌握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得到“的原则.而且问题的设置应该具体一些. 【梯度】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术: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问题的设置应该符合学生的由感性到理性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而不应该是突兀的,硬逼的随口便问.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设置一些辅垫性的问题,搭“桥”、铺“路”,帮助学生起跳,特别是对新提出的一些数学问题,应该先重温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仔细地观察、联想、推理,教师加以诱导,并适时做必要铺垫,层层地加深以至完全理解掌握.从而激发起钻研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教给学生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方法. 【密度】
课堂提问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启发式教学的推进,大部分是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或对问题做出反映来实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提问越多越好,有的老师的课堂提问象连珠炮似的一个接一个,有的一节课多达30多个设问,这样高密度的提问,不仅设问的质量难以保证,就连思考的时间也谈不上,更不用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了.不仅如此,提问密度过高,有两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是容易使教师处于课堂表演的中心;二是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依赖性,最终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丧失.所以课堂提问的次数要适度,不能太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当然,如果一节课没有提问或提问过少,也同样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 【广度】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问必须面向班级学生的大多数.因此,设问时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得以回答,在某些情况下,可通过适当增加问题的梯度来增加问题的广度;也可变更问题的角度,使其具有更广泛的思维空间,从而增加问题的广度,特别对于一些较复杂或很有挖掘空间的问题,增加广度,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乃至降低问题的难度,使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思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跨度】
如果从纵向上说,问题的设置要具备一定的难度,那么,从横向上看,问题的设置就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即设置问题时既要紧扣住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又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这样,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点”上的信息量(难度),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面”上的信息量(跨度).当然,设置的问题也要考虑跨度的大小,跨度过小,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如果跨度太大,由于学生不可能立即想起许多有关知识而难以作答,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地讲,在新授课中,设置的问题的跨度宜小,而在章节复习时,设置的问题的跨度,可适当加大些.特别在高三总复习时,适当地增加问题的跨度,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量度】
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大体上可分为“基本容量”和“发展性容量”两个方面,“基本容量”,是指根据教学课时对教材分配的基本知识内容,这是课堂教学必须完成的“基本量”;“发展性容量”是指继教材的基本知识后,适当伸展知识内容,探求知识的规律,提高解题技巧、发展能力进行的教学容量,也叫做“调控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环境及学生的情绪制约着他们的积极性,教师的启发引导也对学生的思维起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知识容量时,除根据大纲、教参及教材确定的“基本量”外,应该设置课堂教学知识的“调控量”.在较顺利地完成“基本量”后,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同时教学时间也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适当对知识延伸和扩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理解知识,总结规律,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当堂课上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高,确保“基本量”的完成,而不应强行延伸.此外,同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不同水平的班级时,应当根据学生实际调整“调控量”,不可千篇一律.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能够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就可以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篇:课堂设问 问在何处
课堂设问 问在何处
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所以有人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深入研究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对于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课堂提问的关键在于找到课堂提问的切入点,因此课堂提问的时机要细心选择,过早则学生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启而不发,过晚就如同“马后炮”,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的信息,及时地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本文就数学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谈一些看法。
一、在引入处设问
用设问方法引入新问题情境,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大脑皮层出现“优势兴奋中心”,产生一种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例如,有位数学教师教“圆”这个概念时。一开头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笑着回答:“圆形。”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再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教师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学生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教师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
二、在结尾处设问
在结束时,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并有意创设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一节的结束时,可问:“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你现在有哪些方法?”这样的提问,能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用坐标表示轴对称》时,在结尾小结时提问出了如下的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
3、如果以后碰到有关探究坐标规律的问题,你将如何进行?
这样的提问,不但回顾了所学的知识,归纳提升了学习方法,而且帮学形成解决类似问题的基本策略,不但着眼于当下的知识,更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经验的总结、着眼于未来,好!
三、在重点处设问
每堂课都有重点,它是学习的核心部分,学习的效果如何,主要是看学生能否围绕重点展开思考,在学生所接触新知识的重点处设问,引导他们正确掌握知识的本质,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时,作如下的小结:
师:在本节课即将结束之际,老师很想了解同学们对这节课的评价。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收获给老师打个分数,记住一定要实事求是哦。(学生听了大多显得很兴奋和惊奇,教室里稍稍有点乱)3分钟后,课代表把打分情况汇总在黑板上。见表
师:非常感谢大家的评分,你们能告诉我最后得分是多少吗?通过计算,学生纷纷举手。
生1:老师,你得95分(看众数)
生2:老师,你得92.97分(看平均数)
生3:老师,你得93.05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
生4:老师,你得95分,因为95分是中位数,又是众数,能反映大多数同学的想法,事实上打95分以上的同学有26人,超过了半数。
由于是评价授课教师,触发了学生们的兴奋点,他们得出数据后积极分析,迫切求知,在各抒己见中,把相关知识收纳其中,既巩固了本堂课所授知识点,又使学生深刻体悟“用数学”的意识,在课尾再次掀起师生情感交流的高潮。
四、在难点处设问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都不同程度会感到难学,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往往成为今后学习的障碍。运用设问手段引导学生解决难点,必须从思维角度去铺路搭桥,以攻破思维障碍,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圆周角时作了如下的设问。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圆周角,如图所示,圆周角∠BAC与圆心角∠BOC有什么关系?
生:都是同弧所对的角。
师:∠BAC,∠BOC都对着弧BC,这说明了这两个角的位置关系,在大小方面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妨画一画、量一量、比较一下。
学生开始画图、测量、比较,并相互交谈。
生1:∠BAC=∠BOC。
其他学生也表示得出一样的结果。
师:弧BC所对的∠BOC是固定不变的,∠BAC是可以移动的,你能画出与图(1)不一样的位置关系吗?在你画出的图中是否也有∠BAC=∠BOC呢?
经过五六分钟,陆续有学生表示已经画出,得出的结果也是∠BAC=∠BOC。
师:经过大家的努力,现在我们发现了圆周角∠BAC与圆心O的三种位置关系,即:①圆心O在圆周角∠BAC内;②圆心O在圆周角∠BAC外;③圆心O在圆周角∠BAC边上;并且每一种位置上都有∠BAC=∠BOC。大家能否由此归纳圆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呢?
生:能……
师:我们经历了发现圆周角定理的过程,那么又如何去?C明这个定理呢?请大家观察三个图,从哪一种情况入手比较好。
沉默了一会儿。
生2:从第三种情形入手比较好,因为此时OA=OC,有∠A=∠OCA=∠BOC,很容易证明。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同意。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将第一、第二种情形的证明转化为第三种。
这位教师虽然没有利用多媒体手段,但是学习情境的创设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进行,更是在生生的“互动”中构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这样的设问,向学生指明了解决问题的途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在关键处设问
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关键和本质的提问,为推导公式和法则做辅衬,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进而熟练掌握法则、定理和公式。
例如教学“多边形内角和”时,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为证明定理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四边形的内角和是指哪些角的和?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是怎样求得的?n边形有几个顶点?几个内角?是否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的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还可以怎样做?
通过老师的点拨启发,学生抓住了求证的关键,寻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六、在认知矛盾处设问
在学生的认知矛盾处设问,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初中代数课时,问学生:“ 同-比较,哪个大?”这如一石投入平?o的湖水之中,在学生中激起了讨论的波澜。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已见。“当然是大,是正数,-是负数,正数当然比负数大。”一名学生回答到。这时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争论得面红耳赤。“我看不一定比-大,这两个数哪个大,要看取什么值,当取正值时,比-大;当取负值时,-比大;而当是0时,和-相等。”另一学生反驳道。“非常正确!”。
同-的大小比较,与学生已有的有理数大小的比较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急欲弄个水落石出,所以思维积极。
七、在知识盲点处设问
盲点,即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在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人们正确思维的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盲点,从而加强思维的批判性。
例如求函数的最小值,在有的同学利用公式求最小值,求出最小值是后,教师可问:“请分析这个题的解法对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并分析错误的原因。”一定会有同学感到这个解法不是很好吗?怎么会问对不对呢?学生的思维发生冲突,急于寻找错的原因,因此一定会认真地进行分析,一旦错误被揭穿,必定留下深刻的印象。
八、在知识的模糊点处设问
针对学生常出现的错误,从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的地方来提问,让学从正确与廖误的比较辨析中辨明是非,利用反差效应突出本质差异,从而提高思维的精确度。
例如一位教师为针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特意设计了如下的例题“化简并求值:”,甲、乙两人的解答如下:
甲的解答是: 乙的解答是:
谁的解答是错误的?为什么?
九、在题目的变通处设问
当学生在掌握一类题目的基本思路及解法后,可以用一题多变或一题多问的方式提问,进行思维的训练。
例如一位教师复习《方程》这一节内容时,给出一个方程的题目后。给出了如下的设问:(1)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答?(2)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解答?它们体现了一些什么思想?(3)你能据此设计一些类似的题目吗?
总之,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要研究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数学问题并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问题,即找准课堂提问的切入点,对于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克服提问的盲目性,是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的。“善教者善问”,关于课堂提问的研究是我们一线教师永恒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奚根荣.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
[2]伊红.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3]王华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理.2008.6
第五篇:优化课堂设问的课题研究
一.选题的意义
1、研究教师课堂提问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新课程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而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因此,研究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2、研究教师课堂提问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提问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重点,它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进程中转换的关节,是学习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因素。它对学生来说,可起到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思维,考察理解程度的作用;对教师来说,可起到检查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等的作用。因此研究提问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
3、研究教师课堂提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途径在课堂,改变传统的固定化了的教学心理模型和课堂教学行为是目前摆在我们眼前的重要任务。提问作为课堂教学行为之一,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促进教师改变其教学行为的关键性因素,是我们提高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方面。
4、研究教师课堂提问是英语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提问引出了话题和课堂中的各种活动,话题可以使活动变得富有意义和吸引力,提问则是一种将学生引入话题的有效手段。用提问来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很好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方式。因此,改进和完善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是英语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
5、研究教师课堂提问是初中英语培育室自身发展的需要。初中英语培育室的宗旨是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自觉更新知识结构并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对教学行为进行诊断、反思和改进的能力、以及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的能力。研究课堂提问正为了发现课堂提问方面存在的问题,改善提问的行为,培养教师驱驾课堂的能力,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现状述评
(1)对提问的效能的研究。贝拉克(Belarkc)通过研究发现,中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控教学。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对提问技巧的研究。韦伦(W.W.wilen)对大量研究发问技巧的论述进行综合,作出了如下归纳1)设计标志课堂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2)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3)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4)按照逻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问。(5)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6)紧随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7)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
(3)对提问分类的研究。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问题的分类进行了研究。①国内学者对问题的分类:我国主要以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傅道春《教学技术行为》)、《素质教育与优化课堂设计》)、郑金洲《教育碎思》)等为代表,在他们的著作中都对问题作了详细的分类。分类的方法基本相同,主要以王笃勤为代表:1.根据问题的形式分类;2.根据问题的内容分类;3.根据回答的伸缩性分类;4.根据内容与材料分类;5.根据问题的难度分类;6.根据问题所需程度分类。
②国外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分类:
《课堂有效提问方法))一书中,作者根据布卢姆(Bormo)关于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由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组成的理论,把教师提问分为以下六种:1.认知水平的提问;2.理解水平的提问;3.应用水平的提问;4.分析水平的提问;5.综合水平的提问;6.评价水平的提问。
(4)对提问测量的研究。我国学者胡春洞认为,在提问的难易比例方面,根据学生目前的智力和英语能力,最好是l:3,即一难三易。他举例说,在课文教学中,yes/no questinos或ture/false statements应是wh一questions的三倍。教育测量中的“难度”概念为我们提供了数量依据。难度PH=l-WTBXSX(Pwsx),这里的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是应答通过的人数。难度PH在O至1之间。若难度为0,全体学生都能回答,难度太低;难度接近1,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难度太大。教育专家们提倡问题的难度一般在.03至.08之间,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回答。
透过对课堂提问研究现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专家们大多从理论的角度,对课堂提问的效能、技巧、分类、测量等要素等作了深入研究,而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缺乏关照和研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实践研究,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对我们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改善教师的提问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1.课题的界定:
(1)提问:是指任何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更确切地说,提问作为一种信号刺激,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反应。
(2)课堂提问: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学生做什么、如何 做的指示”。在本课题中则界定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时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和所提问题的类型。
在本课题中界定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时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和所提问题 的类型。
问题的类型主要采用Long&Sato关于提问的分类,即把问题划分为展示性问 题和参考性问题。参考性问题指的是无确定答案,学生在回答时可以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的问题;而展示性问题指的是那些答案确定、提问者要求学生将既定答案说出来的问题。
2、课堂提问的特点: 1.开放性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尽可能使所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其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进而答案也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第二,提问对象的开放性,面向全体学生。
2、启发性
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要求所提问题的难度要合适。教学的艺术,大部分在于使新的问题的困难程度,大到足以激发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地带来疑难,足以使学生得到一些富于启发性的立足点,从而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3、适当反馈
教师适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是课堂提问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选择恰当的回应方式会引起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及时正确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既可以纠正错误,强化学习动机,又可以激发更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三、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揭示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建议,帮助教师形成科学的提问策略;探索优化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有效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研究内容:
①课堂提问类型的研究 ——对问题的分类统计,揭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在课堂提问中所占的比例,提出优化课堂问题设计的改进意见。
②课堂提问理答的研究 ——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答案或作答后的如何处理的研究,帮助教师掌握理答的技巧。
③课堂提问分配的研究——指对答问对象的选择;
2、前四排学生被提问次数的研究,探索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应遵循的原则。
④课堂提问候答的研究——指从教师发问,指名回答,直到开口说话这段时间的研究。着重研究教师提问后停顿时间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
⑤不同水平的教师课堂提问的比较研究——比较初中英语新教师与初中骨干教师(校、区、市级)在课堂提问方面存在的差异,以提出一些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与课堂提问相关的理论书籍,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课堂提问行为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目标和研究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
(2)观察法又称实地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带有明确目的,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及其辅助工具,直接从社会生活的现场收集资料的调查研究方法。
(3)案例研究法: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展开研究,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4)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研究与专家的指导结合起来,组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构建新的教学理论,解决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课堂提问能力的提升。
六、研究思路与过程:
本研究立足于文献研究和课堂观察,对初中教师课堂教学中所提问题进行记录,获取大量的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类与分析。研究的开展主要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和开题阶段(2007.7-2007.9)文献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相关理论;组织对课堂教学提问情况调查;邀请市区专家(如潘亮、薛国民老师)对课题进行可行性论证,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实施阶段
(一)(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对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分析。着重分析“问题的类型、教师提问的理答及教师提问的分配”3个方面,提出改进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建议,帮助教师形成科学的提问策略。
实施阶段
(二)(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对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分析。着重分析教师提问侯答时间、不同水平的教师课堂提问的比较研究,探索优化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有效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总结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9月):组织交流,总结提高。对课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各种研究资料和原始材料,形成结题报告。
七、保证措施
1.课题组其他成员为新北区初中英语教育培育室核心成员,这些成员与本课题负责人相互之间能够密切配合,团结互助,有较强的团队意识;他们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和要求,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每人都有数篇论文获奖或发表,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科研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水平。
2.课题组教师(培育室成员)每学期至少研读一份教育教学杂志;学校还有专门的教师书库和上百份教育期刊;办公室能宽带上网,搜索相关的网络资源,满足研究的需要。课题组还购买中国知网读书卡,订购了龙源中小学电子期刊阅览室,可以及时共享到国内几千种教育期刊和教育书籍上的信息。
3.新北区教育文体局对优秀教师培育室非常关心,不仅从行政上加以推动,还从经费上给予支持,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4、有专家指导。本课题聘请培育室领导及我校特级教师仇校长以及富有教科研经验的老师担任顾问,他们将给课题的研究以强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5、课题负责人陈建芬老师为常州市中学骨干教师,新北区培育室领衔人,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参加的市级课题获市二等奖,已主持并结题了区级课题,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能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