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最近发展区》理论,巧妙设问,提高思品课堂实效
学习《最近发展区》理论,巧妙设问,提高思品课堂实效
85中
陈翠敏
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为问题能引起认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课堂提问既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获取准确的反馈信息,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创造性,课堂因提问而精彩。如何才能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构建有效课堂呢?我来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把握恰当的深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面临问题情境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必然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效果。解决问题中的失败和错误,会引起苦恼、气馁等不良情绪,可能阻碍进一步的智力活动;而当人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这种积极的情感能够激励人给自己提出新的更加复杂的任务,并满怀信心地去着手解决新问题。鉴于此,思品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握好问题的深度,既不能简单肤浅,也不能深奥怪僻。如果过深,逻辑关系不明,没法整体理解,容易使学生无从下手或望而生畏,结果要么答非所问,偏离教学内容,收不到效果,要么造成寂然冷场僵局,挫伤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达不到教学目的;如果过于简单,只需回答“是”与“不是”或从书上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则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无助于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徒然浪费教学时间,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应答的兴趣而降低学习兴趣。因此,思品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难易适度、繁简适当。问题的提出应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设问,答域在学生最近知识发展区里面。注意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即所谓的“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太难太繁,超越了最近的知识发展区,学生无从思考、推导;太易太简,也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总之,问题深度把握要恰当,才能推动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设置合理的梯度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突然抛出的问题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因难而退,就无法起到设疑激思的作用,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课堂提问只有具有合理的梯度和层次,才能有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这就是说,善于提问的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能注重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实际能力的转化。思想品德学科要求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复杂问题、抽象问题合理肢解,深题浅问,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小问题,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或由易到难,或由外到内,或由现象而本质,或由特殊而一般。
设问时只有进行适当的梯度设计与调整,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之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一步步地透过现象挖掘到事物的本质,深刻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达到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目的。
三、注意提问对象的广度 提问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应该着眼于全班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共同提高。也就是说,设计提问,既要考虑成绩优秀的学生,又要兼顾中差学生。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存在这样的倾向:倾向于叫自己认为优秀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几乎不叫落后者回答。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因为这些老师心目中的优秀生的回答正确率较高,便于教学顺利进行;而学困生在回答问题时容易出现迟疑、抓不住要害甚至错误等情况而使教学进程中断,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二是在教学中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只关注优秀生的参与,而忽视了困难生。教师这样做的后果是课堂最终成为优秀生表演的舞台,而学困生则变成了课堂活动的旁观者,没有参与回答的机会,并因此导致他们分心,对课堂教学活动丧失兴趣和热情,甚至出现捣乱行为,最终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广度,尽可能给所有学生平等回答的机会。为此,教师可以把提问适当地分为普及和提高两个类型。对学习困难者,尽量让他们回答简单题并及时鼓励,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优秀生则让他们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题,以满足他们能力提高的需要。那种一味让少数“尖子生”享受回答问题“专利权”的偏向,难免会引起众多学生的反感,甚至抱有不合作的“抗议”态度。作为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要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度”,合理设问,找到每个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善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思品课堂的教学实效
浅谈如何提高思品课堂的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与教师的主导密切相关。要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首先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教师“导”得有方,才能如磁石吸铁,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思维的兴奋之门,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获取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培养起高尚的情感。下面就笔者在思品课堂教学中有关提高课堂实效性方面常用的“导”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供同行讨论。
一、讲究“导”的方法
根据思品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归纳总结出九种“导”的方法:
1、用名人名言“导”具有激励性
例如在教学《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框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向警予“为了国家自强,为了民族自强”;任弼时在学生时代的作文中多次表露了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宏大志向。然后激励学生努力做到:我们每个人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都要胸怀天下,积极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
2、以问题“导”具有启发性
宋人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带有创造性的学习中,问题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之中。如在教学《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时,如果只是按照教材平铺直叙地讲述,学生一听了之,印象不会深刻。可设置这样的疑问:“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都生活在集体之中。那么,每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这些关系”学生带着疑惑不解的问题自学,听教师讲述,自会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3、以实例“导”具有具体性
为了阐明某一思品概念的本质,可先用实例使这个概念具体化,揭示论证该概念的本质属性。实例论证最适宜用来讲解思品的理论概念。例如在学习“责任”这个概念时,我就先让学生举出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哪些事情?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做那些该做的事,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就是我们的责任。
4、以生活经验“导”具有亲切性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会带给学生熟悉感和亲切感。如讲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时,可借助学生所熟悉的衣食住行等我们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让学生感悟、体会。由此引发学生对熟悉的事物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进一步渴望“知其所以然”的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然而然调动上来了。
5、以其他学科知识“导”具有拓宽性
思品知识包罗万象,极其丰富。思品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习“高举的伟大旗帜”时,我联系八年级历史中,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反复实践,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才探索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坚持这一旗帜的必要性。以其他学科知识导,既加强了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各学科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拓宽了知识领域,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6、以情境“导”具有体验性
情感教育是思品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创设思品情境是情感教育实施过程中一个常用的有效方法。它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感染学生情绪,唤起情意结,使学生带着充沛的感情投入学习,获得深刻体验。
在学习各框内容时,我都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接近学生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
7、以演“导”具有形象性
教师是一堂课的导演。这堂课的好坏,与导演的技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精心策划,使之成为小品,使整个教学由学生和教师通过表演进行,将一些抽象的知识,深奥的道理以具体的形象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这种教学形式诱发了学生的自我表现,使学生在处于兴趣浓厚的兴奋状态中学习,不仅加深了对思品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了思品意识。
8、以诗词“导”具有生动性
诗词是一块色彩斑斓的天地,是语言艺术中最优美、感情色彩最丰富、最吸引人的一种体裁。千百年来,诗词都以其特有的魅力和生动的语言闪耀于文坛。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诗词来导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学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时,我引用精忠报国的爱国英雄岳飞的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
一曲《满江红》表达了作者迫切报仇雪耻,收复河山的壮志。词中充满豪情壮语,对当时及千百年后的爱国者都起着鼓舞作用。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回肠荡气中,学生自然而然对这位爱国英雄充满了崇敬之情,并迫切想了解英雄的爱国事迹。
9、以歌“导”具有感染性
歌曲带有时代特征,它能将你带回那个时代,感染情绪,引起情感的共鸣。
在学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我播放了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既表现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又使同学们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人人有责。
二、注重“导”的效果
笔者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导”的方法后,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浓厚,素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濉溪县教育局举行的思品小论文竞赛中,徐海燕等同学在我指导下,通过调查我们周边的生态环境状况,走访亲邻、村民等方法,搜集家乡环保和发展情况的资料。以小见大,写了数篇论文,获濉溪县三等奖。在期中、期末测试中,笔者所任教班级成绩均居于年级第一。
三、摸索“导”的规律
思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导”的方法时,要讲究科学性,即“导”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异。
1.因人而异,注重“导”的层次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因此要求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运用不同层次的引导方法去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比如提问,对智力出众的学生可提出高要求,拿给他们难度较大的问题,使其“吃饱”;对于一般学生,要帮助他们确立志向,敢于胜利,力争上游,拿给他们难度适中的问题;对后进生,要热情接近,多加鼓励,拿给他们较为简单的问题,帮助他们增添信心。总之,要注重“导”的对象,力求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
2.因时而异,把握“导”的时机
思品课堂教学过程包括读、理、练、讲、议等阶段,什么时候“导”才是最佳时机呢?首先这要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反应程度来决定。一般在学生自己已经过了一定的思考,思维具备一定求知性时“导”能取得最佳效果。其次具体到某个“导”法,“导”的最佳时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同一“导”法,“导”的时机不同,起到的作用也不同。比如用直观教材导,呈现直观教材可在介绍这部分内容之前,用以唤起学生想进一步了解更多的愿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可在介绍这部分内容之后再呈现,用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学习后的巩固。
3.因事而异,讲究“导”的语态
思品课堂教学中,教师“导”时的语言神态要与所“导”内容引发的氛围一致。比如用创设情境“导”,若该情境是关于反抗压迫或抗击外来侵略的,则语调要慷慨激昂,神情要高昂,加以讴歌;若是关于民众的悲苦生活的,语调要低沉压抑,神情要凝重,以示同情。教师“导”时的语态与氛围一致,则更具感染性;若不一致,则会极大影响“导”的效果。
综上所述,思品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导”得有方,学生就会学得有趣,也就乐于学,积极展开思维活动。笔者将在今后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导”的方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更出色地完成思品教学任务。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效果
内容摘要: 加强新时期学校德育必须重视思想品德课教学;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教学实效必须研究基本策略。增强目标意识,严格目标导控;研究教材和学生,用教材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心理、行为中的实际问题;遵循“思品”教学基本规律,合理建构课堂教学格局;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合作、探究、实践等学习活动,促进自主学习和道德内化——不失为提高初中“思品”课堂教学实效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基本策略
正文: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整个常规工作(备课、上课、改作、考查和课外活动等)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才能全面带动整个常规工作的正常运行,才能切实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本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教训,在此谈谈提高“思品”课堂教学实效的几个基本策略。
一、目标统领,要求适度。
“思品”课教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三个要素。而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依据。对于教师而言,增强目标意识,严格目标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既然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呢?《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简言之,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我”,正确处理“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
《新课程标准》将这个总体教学目标分解为“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学法用法、交往与沟通、交往的品德、权利与义务、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秩序、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等十个方面,并且又分解为若干个教学要点。教师应当认真领会 《新课程标准》,真正把握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如《新课程标准》对于“ 学法用法”的教学目标界定为:(1)、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
益;(3)、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不仅要把握整体的目标层次,而且要把握课节的目标层次。就是一堂课,也要切实把握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分寸。所谓目标明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知道什么是知识,讲清什么 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做到什么要求,师生都要心中有数;所谓要求适当,就是要按照《新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根据学生实际,切实可行,力求做到学习一点,理解一点,践行一点。
确定了教学目标,同时,还要考虑“在什么时机、用什么方式展示目标”,以及“怎样实施目标”等问题,真正让教学目标引导和控制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钻研“两头”,有的放矢。
所谓“两头”,一头是指教材,另一头是指学生。教师必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所谓“的”,是指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实际;所谓“矢”,是指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用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解决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这是“思品”课教学的根本。
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文本。教材其实是一套课程资源,它主要包括了主教材——课本,副教材——教师用书,活教材——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对于主教材,教师要钻研精、深、透,明确应知应会,处理好原理与案例的关系;恰当利用课本中的“图片”、“链接”、“练习”等;适当利用教师用书中的材料,加强对基本观点的教学;要针对性地选择现实生活中的新的、近的、典型的、感人的事例感化学生。
钻研教材是一方面,研究学生又是一方面,两者必须兼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研究学生,就是要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思想实际、心理动态、接受能力、思维特点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等。当下,特别要重视研究农民工子弟、“留守学生”、优生和后进生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课堂教学才能“全员参与”;只有钻研“两头”,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遵循规律,建构“格局”。
思品课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晓理、激情、导行”,这是思品课的本质特点,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建构课堂教学的格局,是上好“思品”课的一个重要策略。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要素构成的。从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
般过程来看,认知是基础,能力和行为是关键,情意(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调节由知转化为行(能)的内部动力。初中学生 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 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乃是建构课堂教学格局的理论依据。“思品”教学实质上是教学生学会到会学到会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学有法”——课堂教学一般采取“五段式”或“三段六步式”。比如“五段式”,即 1、导入新课; 2、主题教育; 3、深化教育; 4、导行反馈; 5、课堂小结。“三段六步式”,即 1、预备:激兴、揭题; 2、明理:激情、明理; 3、导行:辨析、导行。然而,“教无定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注意晓理、激情、导行的结构化,逐步形成自己课堂教学的特色格局;至于课堂教学的具体结构环节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值得注意的是,那种“故事讲一遍、课文读一遍、作业做一遍”的“三遍式”的僵化格局是不足取的。还有,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语文课也是不对的。
四、改进教法,注重实效。
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得法。我们要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我们还要 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从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教学方法要形象化、多样化、趣味化。切忌概念化、抽象化、成人化。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诸如谈话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分析比较法、社会调查法、参观访问法等等。但是,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钥匙”。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考虑到与之相关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教师自身素质和时空因素等。通过改进教法,努力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开展合作、探究、实践等学习活动,促进自主学习和道德内化。
新形势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担负着十分光荣而艰巨的重大任务。只要我们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就必定能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8 月2、《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2 月、《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 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3 月
第四篇:提高思品课堂有效性的“五不离”
提高思品课堂有效性的“五不离”
有效是永恒的话题,不断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也是我们每位思品教师必须永恒思考的课题。笔者认为,要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少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做到“五不离“。即离不开精心备课、离不开精彩讲解、离不开精巧设计、离不开精炼作业、离不开精准反思。
一、离不开精心备课——前提
在平时的思品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成绩总是一塌糊涂,究其原因还在于这些教师对教材半生不熟、一知半解。上课时离不开教材半步,每次进教室,总要捧着厚厚的一大叠教辅用书、教案,照本宣科。由于对教材不熟悉,还时常出现知识性、科学性错误,“挂黑板”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如果教师课前不备课,在课堂上一直处于低头“念课’’的状态,即使有学生在下面做小动作或者分心的现象,教师也难以察觉,从而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事实上,凡是有过旅游经历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每到一个景点,导游都能凭着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牢牢吸引住。他们凭什么能如此得心应手,左右逢源?靠的是自己对每一个景点的了如指掌,对每一个景点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烂熟于心,并做到倒背如流,才会如此出神入化,甚至对游客的提问能对答如流。我们从来不会看到一个导游会拿着“脚本“,照着资料向游客介绍。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教师首要的是精心备好课。备好课是有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二、离不开精彩讲解——关键
这是一堂“有效课堂”汇报课,一位教师上的课题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在这堂课上,该教师主要讲了3个问题:什么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哪些?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该采取哪些手段?尽管这堂课没有什么知识点错误,要讲的问题也都讲到了。但整堂上教师上课软绵绵的,有气无力,平铺直叙,泛泛而谈,没有节奏,没有起伏,没有激情,更没有高潮,学生懵懵懂懂、恹恹欲睡。课堂气氛死板沉闷,没有一丝活气,让学生和听课教师感到味同嚼蜡。如此教学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吗?试想,如果教师讲解不精彩,自己半梦半醒,能吸引学生去专心听讲吗?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是点燃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火种。教师精彩的讲解,定能将激情传播给学生,影响整个课堂气氛。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那神采飞扬、幽默诙谐的教态,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使学生余音绕梁,达到“课尽情未了”的效果,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精彩的讲解和恰到好处的点拨定能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萌生新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
三、离不开精巧设计——基础
这是我们在“有效课堂”主题研究节中听到的两堂设计截然不同的课,两位教师所上的课题都是初三思品课“保护智力成果”。其中A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他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智力成果?智力 成果包括哪些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智力成果权的理解,该教师运用教材上的一个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初中学生是否享有著作权?假如学生的著作权受到非法侵犯时该怎么办?然后和学生一起了解我围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继而得出侵犯知识产权的危害性。最后和学生一起探讨完善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课堂设计平铺直叙,波澜不惊。虽然没有错误,但没有可圈可点的亮点。
而B教师却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小明同学的知识产权被侵犯"的整体案例。然后围绕这一整体案例引导学生从三大板块进行共同探究思考:板块
一、小明的困惑。1.小明应不应该得到报酬?为什么?2.小明应不应该当股东?为什么?3.我们该向小明学习什么?板块
二、小明的烦恼。小明究竟应该怎么办呢?板块
三、小明的期待。1.忆一忆: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什么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想一想,从购买盗版产品的人和被抢注商标的企业自身角度看,小明他们收集到的材料说明了什么?这些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有什么危害?2.议一议:针对盗版、被抢注商标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你有什么好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3.说一说: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何重要意义。整堂课以一个整体案例为基础将所有知识点进行串联,增强了教材的系统性和条理性,而且问题设计巧妙合理,如行云流水,不露痕迹。由于案例与学生实际贴近,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引发学生思考。课堂设计滴水不漏,天衣无缝,让人拍手叫绝。
有效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巧妙的构建。如果教师缺乏敏锐的眼光,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精心设计、巧妙布局一堂课 的教学内容,那么很难保证一堂课能让学生和听课教师眼睛一亮,为之振奋。教师只有具有很高的处理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并经过深思熟虑,才能构建出好课,才能将学生的思维牢牢牵住,动手、动脑、动嘴,多管齐下。当然,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包括: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结构、精心设计问题、精心处理重点、难点和易混淆点、精心设计过渡、精心设计媒体的使用等等。
四、离不开精炼作业——保障
作业是学生巩同新知的需要,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可或缺。在作业中学生可以暴露自己在学习方法、知识掌握上的不足;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上的缺陷,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弥补教学中的漏洞。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自觉改变以往教师垄断和把持课堂,一讲到底的不良习惯,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在训练中引导学生做到“堂堂清”,不留“隔生饭”。
然而,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作业的重要性,觉得多多益善,通过大量的作业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甚至崇尚“课内不足课外补”。由于不加选择,题目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对学生产生误导,将学生引入了死胡同。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要的训练是必须的。但作业要保证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让学生乐做不疲,不至于感到是压力和负担。同时,作业布置必须要经过精心选择。教师 在设计作业时绝不能贪多求全,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来提高学生所谓的卷面分数的提高。
五、离不开精准反思——补充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缺乏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不管学生学得如何,不问学生听的感受,更不会考虑投入和产出,课堂教学的成本和效率,他们只管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上完课走出课堂就万事大吉。教师的课堂效率一直难以提高,课堂教学处于高原状态,徘徊不前。
事实上,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反思、逐步修正、不断提高的过程。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处处留意,时时思考,并加以及时记录叙之以文。教师只有养成了反思的习惯,经常性的反思能使自己逐渐减少失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日渐完善和成熟,也只有在经常性的反思中才能使自己养成一双敏锐的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火眼金睛。
第五篇:浅谈如何用好《同步学习》,提高思品课堂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用好《同步学习》,提高思品课堂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市主编的《同步学习》是与有效教学紧密相连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抓手,是方向盘,是线路图,是引导学生走向纵深的路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一般情况下思品课每周只有两节,对于师生而言,主要面临以下的问题:1.大部分同学掌握的基础知识少,不牢固。2.学生在答题时,思维能力、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启而不发,教师一言堂。3.学生对同步学习完成情况的参差不齐,造成课堂低效,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效果。4.时间短,任务重,为了赶进度而造成落实不到位。5.教师在使用《同步学习》时,没有结合自己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性的选择、调整或删减,反馈效果差。其实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使用《同步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同步学习》的使用要体现一个“活”字。天下没有僵死的事物,一切都在不断地运行中,相反却会有僵死的思想。可怕的是,事物却往往是由思想来支配的。人活着,其实就是要体现出人的创造性才行,因此,打破僵局、推陈出新,就应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经过几年的实践,反思,改进,以及与兄弟校同行之间的交流,笔者认为要用好《同步学习》,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同步学习》的重新设计环节。市主编的《同步学习》虽然经过是骨干教师多次的改进与修订,但也只是代表某些编写教师的思想,所以,教师在使用这套《同步学习》时,考虑的重点问题应该是:自己学生在这一章节的知识中,有那些是知识的缺漏?提升能力的关键障碍点在那里?应该在原有的内容基础上补充什么内容?调整什么内容?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同步学习》,若一成不变的照搬就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平时的授课适当的选择、调整或删减。这样才能切中自己学生学习的缺陷,通过针对性的练习进行巩固与强化才有效果。笔者建议在使用市主编的《同步学习》时,必须再使用一套练习题。如:《中考指导丛书》或其他练习册作为调整《同步学习》的内容的参考。
二、引导使用《同步学习》的预习环节。预习不仅涉及到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否养成,自学能力可否提高,还直接影响课堂效果是否能广泛深入地进行,直接制约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市主编的《同步学习》在编写时设置了“新知初探”的环节作为《同步学习》使用时的预习环节。设置“新知初探”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完成,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排查知识的缺漏,从而主动地补缺补漏。在此基础上,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去归纳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这个环节的内容比较注意基础性和全面性,具有诊断性功能。此环节,最重要的工作是检查。检查,并不是简单的看有没有去做,完成的量有多少,关键是看完成的质量与学生存在问题。这需要教师付出较大的时间与精力,而且要有恒心,对学生的《同步学习》的新知初探环节进行批改或抽改。目的是为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为发现普遍性问题,从而对课堂教学起指导作用,使授课更具有针对性,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一点上,教师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认为《同步学习》在设计的时候已经考虑了同学们学习当中的不足,其实随着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同学们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同学们的学习问题也会变化。除常规的教师亲自检查外,可让同学们参与检查。通过组建思品检查小组(2-4人),同学自愿报名与教师指定相结合,选出小组练习检查负责人。负责人要负责小组内部练习检查,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任务:(1)同学练习完成情况;(2)自主评定同学练习质量;(3)讨论、查找错题原因,并提出订正意见;(4)在课堂上选择主要的错题、错题原因及订正意见,向教师及全班同学汇报。笔者通过实践,觉得这种检查方式的优点除可以适当减轻教师工作量之外,有以下优点:(1)让同学当小老师,可以激发同学们学习积极性,觉得有成就感,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同步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同步学习》,是使用《同步学习》成败点之一);(2)负责人在评定组内成员练习质量时,不仅可以发现同学的问题,同时也可发现自己的不足,使自身的缺陷得到弥补;(3)经过查找错误的原因,讨论并提出订正意见这个环节(虽说订正意见不一定是正确的),同学们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互相验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4)让同学们汇报自己错误的主要原因,目的也是为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了教师自行检查练习时,对导致错误的原因一厢情愿的想当然,有时,甚至还能够帮助教师改进自己在教学当中的一些认识,使上课更有针对性(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使用《同步学习》关键点)。让同学们参与检查的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次数不能太频繁,不然影响同学们的学习;(2)并不是所有练习都有必要这样做,笔者认为具有较强思考性的练习这样做才更有意义;(3)对负责人的选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积极性,否则效果会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三、《同步学习》的讲解环节。
1、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现在的学生常常启而不发,这是教师的一大困惑。因为让学生回答问题,势必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完不成进度,所以教师只好一言堂(这是普遍现象)。但教师的一言堂就会对错误的原因一厢情愿的想当然,讲的累,同时学生又没有积极的投入,闲的慌,最终造成教师评析多遍的题目,考试时学生似懂非懂,甚至不懂。所以在使用《同步学习》时应尽量让学生来回答,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要让同学们回答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舍得取舍(2)教师对学生应有信心,自己应付出耐心;(3)开始时可以选择较简单或适当的题目让学生回答,同时问题设计指向应明确,使学生体验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例1:你能谈谈对公平的理解吗?如果这样设计问题指向不够明确,学生回答起来较吃力,问题较繁杂。可以改成案例分析问题:先设定一个具体的案例再设计几个问题。例如教七年级上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师先设问“什么是自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自立的含义,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有哪些自立的表现。学生针对这两个问题展开议论并回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再如,学习《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这个框题时,考虑到学生对法律比较陌生,所以在设问时尽可能结合他们身边比较熟悉的规则。如可以设问:(1)我们学校的规章制度有哪些?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规则?(2)请同学们谈谈我们的生活与规则有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对学习法律很感兴趣,从而轻易地掌握很难理解的法律知识,同时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以及法律的魅力。
2、注重审题策略的培养。审题就是同学们阅读并理解试题的题干,获取有效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字眼,确定答题方向及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同学们在考试过程中答题出错的主要原因常常与审题失误有关。市主编的《同步学习》在编写时设置了“探究提高”环节,可以放在课堂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完成,师生的交流、讨论,作为重点突破的练习。边做边反馈,让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审题策略和解题技巧。总结归纳出该节课所学知识在中考中是怎么考的,考查方式有哪些,解题的方法、关键是什么等。例如:借助社会热点理解考点。一方面在学习中要注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要经常关注时政热点、重点,善于摘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让鲜活的材料进课堂。另一方面要对开放性材料题的命题方向、解题思路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开放性试题解题策略。在平时要找到时政学习策略,加强知识点与时政热点的多方面的结合,要找到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点的结合点,选准恰当的切入点。时政热点要紧扣教材,要多角度地思考和挖掘。3.注重延伸拓展。讲题时,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组织答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讲解原题的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提出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变式训练,多角度地,拓展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从而达到让学生“解一题、会一类”的目的。例如:材料一:2012 年5 月8 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女教师张丽莉在下班途中,看到一辆失控的大客车即将撞向本校的两名学生时,她奋不顾身地冲向前去将两名学生推开,而自己却被大客车轧断双腿,导致双下肢被截肢。张老师受伤后,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爱,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教育部等部门分别授予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材料二:2012 年5 月29 日,杭州公交汽车公司司机吴斌在行车途中,突然被意外飞来的铁块砸成重伤,在承受巨大疼痛时,他首先考虑的是车上乘客的安全,先踩刹车,将车停稳,然后向乘客交代下车事项,才考虑自己的伤痛。吴斌师傅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而光荣牺牲,而他车上的乘客却都安然无恙。
(2)从正义角度谈谈在全社会弘扬这些“最美”善举有何现实意义。
可作如下变式:
变式一:从社会责任角度谈谈在全社会弘扬这些“最美”善举有何现实意义。
变式二:从道德角度谈谈在全社会弘扬这些“最美”善举有何现实意义。
变式三:从精神文明角度谈谈在全社会弘扬这些“最美”善举有何现实意义。变式四:从珍爱和尊重生命角度谈谈在全社会弘扬这些“最美”善举有何现实意义。
变式五:从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角度谈谈在全社会弘扬这些“最美”善举有何现实意义。
其他还可以把意义类换成原因、措施类等。通过这样的练习及讲解,这一类的题目,在解答上就会有一定的思路,能依照一定的步骤,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也能得到提高。
四、《同步学习》的诊断环节。这里的诊断环节,主要是指同学对《同步学习》当中的知识掌握情况诊断。市主编的《同步学习》在编写时设置了“知识梳理”和“课堂检测”环节,题目较基础,完成后,教师及时讲解分析,同学互改,课后可以收回来作一般性了解。
总之,使用《同步学习》,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用到位可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提高教学的整体成绩和质量。然而,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个永恒的主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去追求!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