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课堂案例
对“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的心得
案例一:一班刘娜讲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问题1:对于教材的正确解读以及改编。在刘娜讲这节课的时候,将教材的引入部分的一个题目自己改编了一下,虽然更加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但是没有处理好并且在讲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基于这样的问题,我有以下心得:
⑴教材解读时,要对一册的教材进行通览,结合新课程标准,知道本学段本学科的教材包括哪些基本知识,教学重点是什么,哪些知识可以前后整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开始研究自己要讲的这一节的内容,知道它在整个学段之中的地位,知道它和前后知识之间的关系。例如: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必修4第三章第一节《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本节内容是三角函数公式的推广,它还涉及到平面向量的内容,同时,它又是本节及其后面各节公式的“源头”,因此,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正弦线、余弦线和诱导公式等知识的延伸,是后继内容二倍角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的知识基础,对于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⑵解读教材的时候还要看教材各个环节的内容,每个内容的具体教学要求,还要能够走进教材,与编者在字里行间进行深层对话,反复揣摩教材中的每幅插图、每句话、每道习题,甚至每个词语或符号背后所蕴含着的丰富内涵,力争达到读透教材。看看教材设计的环节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多想想每个环节为什么要那样设计,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在教学设计环节的背后蕴含着怎样数学思想和方法等。
⑶教材的改编,教材只是一个样本或引子,针对不同的学情,我们可以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改编,可以对其板块结构、先后顺序等进行改编,或者对其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改编,如对情景的创设、对课后习题的改编等。刘娜在改编的时候只为了引入新课,把问题弄的复杂了,学生很难接受,而且她没注意这道题是对整章的一个引入,所以在对教材改编的时候要思考清楚这样改是否清晰,简单,学生是否容易接受,是否符合逻辑。
问题2:PPT怎样和讲课有效的结合。在刘娜讲这堂课的时候多次出现PPT和讲课结合有问题,对此我有以下心得:
⑴PPT使得我们的课堂生动活泼,可以展示很多以前课堂无法展示的动态的图片,文字,视频等等,使同学们更加形象直观的感受我们的数学,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形象思维加强了,但抽象思维却慢慢变得弱化了。所以PPT不能过度的代替我们的教师讲课,两者应该有效结合,PPT应该作为一个辅助的工具。
⑵PPT上将大量的信息展示了出来,一些习题、推导过程、证明过程等,完全用PPT演示给我们的同学,这样缩短了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学生学习也比较积极,但是课堂应该是学生和老师交流互动的课堂,在板书的时候,可以传递一种细腻、真挚的师生情感交流,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这样的课堂很灵活。所以,在讲课的时候,板书要和PPT有效的结合起来,什么地方该板书,教师要仔细的考虑。
⑶PPT是老师们精心做了设计的,学生一节课可以看视频,看图片等等,老师有顺序的放着PPT,学生按照老师的播放顺序去学习知识,但是这样的学习是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步骤按部就班上的,缺乏了同学们的创新,所以在使用PPT的时候哪些过程交给我们的同学自己去探索、去思考,那些过程通过PPT去播放,老师要考虑清楚。
问题3:怎样面对课堂突发事件。
在刘娜讲的时候出现了几次忘记了自己要讲的内容,例如:自己改编的题目,PPT放不出来自己也没推出来,讲到中间的时候将两个角的范围变了之后,自己突然没有了思路,课堂出现了混乱,基于这样的问题,我有以下心得:
⑴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大家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可见,老师要想把课上好,无论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上课技能,还是心里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这些是需要老师不断地积累。
⑵面对课堂突发事件,自己要先稳定下来情绪,不要慌乱,也不要对学生发火,对于刘娜出现的问题,我认为,自己推不出来的时候可以问问学生有没有办法,一个班上总有思维活跃的人可以解答,如果没有可以和学生一起思考一起解答,在班上学生很吵闹,教师首先不能发火,要观察或询问学生有什么事情,然后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解决办法。(突发事件很多,处理方式很多,就不一一列举)⑶突发事件不是我们能够预测的了的,老师要在课下多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或者自己看书上网查阅学习别人的处理方式。
案例二:三班杜秀红讲的认识不等式(和刘娜问题相同的就不写了)
问题1:数学板书怎样书写
杜秀红呈现的板书有书写很乱,颜色很多,序号有问题,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基于这样的问题我有以下心得:
⑴板书要清晰、有条理、有层次性,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和系统记忆,板书应具有“形象、概括、条理”的特点,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有逻辑的讲课,思路是清晰的,而不是自己想写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每个部分如果要用序号或标题就应该标清楚或者写清楚,不要这边一个序号那边一个序号,标题也要对应。
⑵板书要重点突出,具有目的性。一般情况下,讲课的的重点就是板书的重点,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学生看清楚一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必须言简意赅,板书不要过多,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不等式,就应该说清楚什么叫不等式并且应该把它写到黑板的左侧(一般知识点都在黑板的左侧)。
⑶板书的内容要突出,布局要合理,具有计划性。在杜秀红的板书中,她把为了引入新知创设的情景的过程写到了黑板的左侧,而且非常的乱,推导出来的概念放到了右侧,图没地方画就夹道两者的中间,这样的布局显然是随意的,没有经过设计,学生看起来费劲并且还不知道那是重点,以为只有他说的这几种才叫不等式。
⑷板书要确切并具有启发性,板书不是你讲课内容的简单罗列,而是要让学生从这一步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想出下一步,并且能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杜秀红的板书是将推导不等式的概念的过程全部罗列了出来,很多语言其实可以省略。
⑸板书要字迹工整,规范,具有一定的示范性,也要具有美感。板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绘图、语言表述习惯,也要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杜秀红的板书字迹很潦草,书写不规范,颜色多,看起来不美观,一般用一到两个颜色就够了。
问题二:讲课的科学性、严谨性与逻辑性 杜秀红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在描述问题的时候用了还没学的概念,整堂课不够严谨,没有一定的逻辑。基于这样的问题我有以下心得:
⑴科学性,数学学科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无论在创设情境还是教学的其他环节,我们又必须遵守科学规律,所以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的问题想清楚了。杜秀红在用跷跷板引入新课的时候,她说了两个不同重量的人会出现不平衡,但是无论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我们用物理里面的知识解答都是有问题的,因为在力矩不同的时候,重量不同的两个人也会平衡。
⑵严谨性与逻辑性,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严谨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时候,老师要起到示范作用,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问题,都要老师精心的设计和思考,杜秀红在讲这堂课的时候将自己要讲的不等式这个概念在还没有讲的时候已经用了。
问题三: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整节课下来,杜秀红很少和学生互动并且一直没有脱离教案,PPT放的特别快,学生没有机会思考问题,基于这样的问题我有以下心得:
⑴课堂互动是师生之间一种真诚、和谐的沟通方式,它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引导者,这更加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和学生多进行沟通,引导学生学习,而老师的讲课也应该是自然,连贯有思路的,杜秀红在讲课的时候是自己拿着教案在那里讲,没有和学生互动。
⑵课堂应该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PPT是可以很形象直观的展示,但是播放速度快,学生无法思考,更谈不上参与,所以要把PPT和讲课有效的结合。
案例三:教育见习在三中听课,三个老师讲的一样内容。(湖南版的教材 随机抽样)在三中听了一上午的课,有很多很多的感悟,真的觉得我们和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还相差很远,那些老师的教态和教学方式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也让我们明白了同课异构,但是觉得真实的课堂并不像我们平时练习的那样,大多数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此我有以下感悟:
感悟1:师范生技能的训练 ⑴板书的书写,表达能力。三个老师的共同点就是板书写的规范,有条理性,书写速度非常的快,所有的知识能够一目了然,表达的非常清晰、流利。平时我们在练习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我们的板书设计,粉笔字的规范,好的板书能够给学生美的感受,对于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条理、清晰的表达,学生才能够听得清楚,进而才会喜欢你上的课,但这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锻炼出来的,需要我们平时的努力和积累。
⑵教学设计技能,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不相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思路清晰,感觉听他们的课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觉得很享受。我认为在写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教学设计,它包括哪些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策略与手段、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要看看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要将教材理解透彻,了解编者的意图。可以参考别人的教学设计,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学情,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对于我们大三的学生,写一份教案还是有点困难,所以我们要做的首先是将教材理解透彻,再去多看看别人的教案,但是要想想别人这样设计的意图,前后教学设计环节为什么要这样连接。
⑶课堂教学技能,三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语言表达流畅,每一个动作也非常的自然,提问也提的恰当,富有启发性、鼓励性、针对性,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知识点讲解完之后,运用不同的题目来强化知识点,对于课堂的把控非常的好,课堂活跃但是不乱,这样的课堂对于大三的我们非常的具有启发意义,想做一个优秀的教师,这些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去组织一个课堂,让教学有序的进行,这些需要我们深入的思考,也需要我们在见习、实习中去锻炼的,多去听听其他老师的课,吸取精华。
感悟2:同课异构 ⑴设计思路的不同,三位老师都是讲的随机抽样中的简单随机抽样(抽签法、随机数法)、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因为学生的基础非常好,一节课就讲的非常多),第一位老师是按考点的形式讲的,每个考点都用相应的题目来强化,题目设计的有层次。第二位老师是按知识点讲解的,例如:通过实际生活引出简单随机抽样,讲特点;再通过实际引出系统抽样,讲特点;再通过实际引出分层抽样,讲特点;讲完之后,用一两道综合题目进行强化。第三位老师和第二位思路差不多,但是重在讲解三者的不同,各自的特点,没有用题目强化。这样的同课异构,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设计思路,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所以在以后的实习中或者教学中我们都应该多听听不同老师的课,取长补短,不断增强自己的教学水平。
⑵板书,课堂举例、说话风格的不同,三位老师的设计思路不同,相应的板书不同,第一位老师是以考点的形式书写(考点
一、考点二等),第二位老师是以三种抽样的名称和其特点板书,第三位老师是以三种抽样的名称、特点、抽取的步骤书写。在语言上,三个老师有的慢,有的快,有的严肃,有的幽默,不同的语言风格就有不同的课堂气氛。有的老师举例贴近自己的生活,有的老师举例贴近学生的生活,有的贴近热点话题,不同的举例也会有不同的课堂气氛,所以这也告诉了我们这些大三的学生,我们应该思考自己用怎样的方式去讲课,自己适合哪种,无论怎么都要不断的学习,还是要多多去听别人讲课和别人进行交流,取长补短。
以上就是对这学期案例分析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案例(xiexiebang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案例(含语言设计)
一、多一些儿童化的语言,多一些幽默化
在教学活动中,幽默是一种艺术,一种语言的调料,有了它,什么话都可以让人觉得隽永甘甜,轻松愉快。数学作为一门理科,它的知识系统显得非常抽象概括,直接导致数学课堂学习没有语文、美术等其他学科那样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数学课曾经一时是“乏味”的代名词,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每一个低年级学生,本来就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死气沉沉”的氛围只能淹没他们的天性,他们应该在充满激情和趣味的课堂中学习,因此,我们有必要将自己的课堂语言(这里指课堂评价语言)变得幽默,诙谐,这样,教师的个性也可渗透数学课堂,和学生打成一片,使整个课堂充盈着个性和生命力。例如,在教学“妈妈一共买了 8 个苹果,小明吃了 2 个,还剩几个苹果”一题时,一个学生列式计算: 8+2=10,他还振振有词地说:“题中有‘一共'就是用加法嘛!”我没有立刻用“对”或“错”来做出判断,而是先表扬他听讲专心,记住了“一共”是表示求和的意思,接着问:“妈妈买了 8 个苹果,吃了两个变成 10,反而增多了,那老师买来几个苹果请大家都来吃,明天老师就变成卖苹果的了,为什么呀?因为老师的苹果越吃越多呀!”同学们哈哈大笑,这个学生自己忍不住也笑了起来,并随即修改了结果。在以后的学习中,类似的问题也难不倒他了。不难发现,老师一句善意风趣的话语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既达到了指正的目的,学生也不会反感,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可谓两全其美。
其实,否定性评价语言的确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教师应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用自己内在的魅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达到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境界。切忌像有些教师一样进行“一刀切”——全盘否定,强迫学生服从“更改答案”这个苍白的“命令”,我们可以允许学生犯错,但对学生的错误,“错”、“这么简单还不会”、“你是怎么听的”这些武断的否定性评价语言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是我们不能使用。自尊、自信是人类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学生,虽心理上处于不成熟阶段,但他们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的一句“你答错了”无疑给他强烈的答题欲望和学习兴趣浇上了一瓢“冷水”,而幽默的否定性评价却是给天真的小学生一种他们乐于接受的正确导向,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人文性的具体体现。
二、多用赏识的眼光、多一些鼓励的语言
《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一棵小草、每一朵花、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欢乐和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赞赏与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案例:
生1:“0”像橄榄球
生2:“0”像 个鸡蛋
师: 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很善于观察。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肯定性评价语言、忌重复忌拖沓。为了让全体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竭力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例如,对答案完整的学生可赞美他“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真不简单!”“你真聪明!”等。例如,我班有位学生,成绩很好,也很聪明。可是胆子特别小,总不爱举手。有几次我见到他想举手又不敢的样子,就点名要他回答问题。当他回答正确后,便立刻表扬他“你的答案非常正确!老师真希望能再次听到你完整的答案。”如此几次之后,这位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就变得又大方又积极了。而对回答不完整或回答错误的学生,为人师者千万不能说“你答错了!”“不对!”“真笨!”等贬义语言。而应改变语气,换一种说法,可鼓励他“你虽然只做对了一半,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以后只要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赶上来!”“你的答案虽然和正确答案有点不一样,不过没关系。你能勇敢站起来回答问题,已经很了不起了。”这样的语言真切、感人,让学生深受鼓舞,觉得自己能行,从而树立起上进的自信心。同时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与“学”氛围,利用孩子们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让他们喜欢上这门学科。我还见过有的老师这样评价学生的发言:“你的发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且自信满怀,我非常欣赏你!”“我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了!”“你懂得比老师还要多!”“你说得比老师还要棒!”大量的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性语言,激发学生更多的热情,更热烈的讨论,引领课堂走向高潮,师生共同享受创造的愉悦。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老师为学生鼓掌,老师与学生握手,老师向学生鞠躬,老师为学生的金点子“命名”(如好的解题思路称为‘某氏法’),师生本平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敬畏、仰视你的学生吧,说不准你的讲台下面坐着爱因斯坦、比尔盖茨呢!
在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需求激励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则要通过自我激励或者外部激励来完成,缺乏激励就会导致人没有足够的热情和冲劲,做任何事都会变得拖拖拉拉,效率低下,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激励效应。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否定性评价时,一边要使其明白错误之处,一边还不能磨灭他学习的积极性,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就是“三分钟热度”。为人师者一定要注意力求学生保持对所学科目的浓厚兴趣,千万不可因一句“你答错了”而造成些教育教学的缺憾:因为激励不够而导致缺乏评价效能。
1.要饱含对学生的期望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只要教师对学生存在着积极的,合适的期望,那么,每个学生都能比现在做得好。对答题有失误的学生,不能用“真笨”、“真差”等贬义语言来刺激他,而应改变语气,换一种说法,可鼓励他“你虽然只做对了两题,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以后只要继续努力,你一定能赶上来!”“今天你的作业没能得‘优'但是比昨天有进步,再写认真一点,一定能和××一样得‘优'了。”这样的语言真切感人,让学生深受鼓舞,觉得自己能行,从而树立起上进的自信心,同时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与“学”的氛围。
在一次 20 以内加减法口算比赛中,规定 10 分钟完成的题,一个男生一半也未完成,原因是最近家人比较忙,没时间督促他练口算,我找到他说:“其实你的反应是很快的,只是这次你还不太熟练,只要每天加强练习,熟练之后,一定也能算得又快又准,老师相信你能行的,一个星期后我们再比一次,你有信心吗?”他郑重地点点头。再次比赛,他果然进步神速,而且养成了在家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在某种意义上,被评价者认同,比知识的正确性更重要,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长远效果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置于重要评价地位,注重评价语言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在否定性评价语言中,没有指责和嘲讽,有的只是老师殷切的期望,在心与心愉悦和谐的感应中,学生感悟了。而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结果吗?
2.用赞美去教育
非洲的巴贝姆巴族,至今保持着一个独特的生活习惯,当族里有人犯错误时,全族老少放下手中的工作,围坐在一起,每个人都要“数落”一件这个犯错人曾经为族人做过的好事,直到“数落”完为止。巴贝姆巴族这种看似离奇的教训人的方式,其实隐含着深刻的教育学原理,更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尝试用赞美的方法去教育犯错误的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当你说他(学生)好时,他才会好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语),试想,如果没有一位伟大的母亲用鼓励话教育儿子,怎么会有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呢?
我让学生观察一幅挂图,然后提一个问题: 9 只蚂蚁抬一只大青虫,还有 3 只在“助威”,有一学生答:“小蚂蚁要把青虫抬到哪里去呢?”“你提了一个别人都想不到的问题,你的问题真独特,能不能再提一个数学问题呢?”学生意识到自已提的问题出格了,马上又想出了新的数学问题。如果我们对学生的“错误”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缺乏冷静的思考,缺少赏识性的分析评价,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用赏识与赞美沐浴孩子的心灵,学生的心灵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展露。
其实,课堂评价语言的鼓励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扬长避短”,莎士比亚曾说:“夸奖他事实上并不显著的美德。”要想矫正某人的错误,不妨反过来赞美他的另一面,他才会迎合你的期望,自我矫正。尤其是外人和尊者的肯定,有了别人的肯定,自己的存在就有了充实感。我们的教育前辈也不乏“激励赞美”的高手。陶行知先生教育学生曾留下“三个糖果”的佳话,孔夫子所提倡的“长善效失”流传古今,我们何不从中学习一二,让我们的学生也“扬长避短”呢?
一个不擅长使用大拇指的民族,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是一种悲哀。周弘老师曾说过:“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仅仅是因为好孩子需要赏识,而且赏识教育能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抱怨不能改变坏孩子,抱怨反而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坏。”大量的实践证明,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自信、学会欣赏他人,更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
三、多用启发性的评价语言
启发、引导性评价语言是教师主导地位决定的,教师的语言不能引导学生思维,这样的语言是干巴的,这样的课必然是无味的。《字母表示数》一课中,柳老师评价了学生用字母b、c表示眼睛的只数、腿的条数的发言后,提问,还有不同的编法吗?当学生编出: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再提问,这两种表示法那种好些?你是怎么想的?启发扩散思维,启发比较思维,启发暴露思维过程,引导思考、交流、比较、选优,体现数学是思维体操的特性。《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分数的基本性质初步概括出来后,薛老师提问:把这句话再读一读,你有没有新的发现?或者有没有新的问题提出来?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三个问题:“相同的数”可以是0吗?;真分数、假分数是不是都可以?“相同的数”可以是小数吗?学生合作、讨论、交流、发现,解决分数基本性质中相同的数不包括0的难点。难点的突破不是教师告诉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探究发现的,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平等中的首席”,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因学设教,启发引导,让学生体验教师的友情。
例如在教授“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教师就让学生们分别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分小组去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几分钟后,小组汇报,一小组说:“我们发现角的两边长的这个角就大,角的两边短的这个角就小。”一部分小组表示赞同,教师首先肯定他们小组同学能够自己动手实验研究,自己得出答案是非常好的。然后评价他们的结论:“不正确!我们现在研究的是角两边的长短比较吗?我们看问题时不仅要看到表面,还要透过表面看出本质!”这时,有的小组高叫:我发现了角的大小和角张口的大小有关系。接着汇报出他们的理由。最后我又问第一组同学“你们同意他们的观点吗?自己动手试一试好吗?结果他们通过自己的验证同意了别的组的意见。
四、多一些肯定、激励性地语言
激励性评价是激励教育的一种手段。所谓的激励性评价,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给学生以“绶带”,为学生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激励学生不断地大胆尝试,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片段1:曾听过一节一年级的课,那位老师很有亲和力,课堂上的激励性评语热情洋溢。老师上的是“数的认识”,教师出示图片8只小鸡下面是(),很快学生们说出了8这个正确答案,这时还有一位学生高举着手说可以填1。学生们哄堂大笑,老师没有笑话他,请他站起来说说填1的理由:那位学生说:“8只小鸡都在草地上捉虫子,也可以说是一群鸡。”老师竖起大拇指说:“你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很聪明!还能坚持自己的观点,真了不起!”然后对全班同学说:“你们有什么想法吗?”生1:“他观察很仔细,我要向他学习。”生2:“刚才我的同桌很大胆!”教师适时地总结说:“小朋友说得好,观察仔细、听讲认真,才能学得更棒。”
片段2:家长开放日,一位教师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老师第一次从口袋里掏出两捆小棒,第二次掏出五捆小棒,要求根据这两条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学生沉默了一会儿才有几只小手举起来,可能是众多老师和家长的参与,让入学时间还不长的学生怯场了。老师请一位学生回答后,及时评价说:“这位同学能第一个回答问题,真勇敢!”一下子呼啦啦举起了一大片,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评价说:“你能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正因为这个问题的出现,给大家以启发,谢谢你!”激励学生敢提问题、愿提问题,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气氛非常活跃!当发现小组比赛中,落后的小组还能认真完成,老师表扬说:“虽然其他小组都已完成任务,但你们还能坚持把它做完,这组同学很有毅力!”
在这一学期中,由于刚接班,我就比较仔细地观察班级情况,发现班中学生大部分比较胆小害羞。在平时工作中就特别注意鼓励他们,评价时多用“你真能干”“你能行”“这次测验你的拼音识字做得很好,给你一个★。写字还有几个做不出,平时抄写时要动脑筋记一记,好好加油你会更棒!”等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比如,有个姓陆的学生写字老写不好,怎么教也改不好。有一次要进行写字比赛,赛前几天我看到他练得很努力。比赛的作品也写得很认真,与其他学生比还是较差,但纵向比较明显有进步,我就在班上大大表扬他:“今天老师要表扬一个同学——他就是陆╳╳同学。这几天大家有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变化?”有的说:“这几天吃完午餐,我经常看到他在教室里练字。”有的说:“前天在家里我找他去玩,他也不去。”我再说:“今天陆╳╳小朋友给了老师一个惊喜,(展示他的作品)他写字可认真了,姿势也非常端正,你们看他的字是不是比以前整洁美观多了?(转向陆╳╳小朋友)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的字会更美,一定能成为我们班的未来书法家!”然后把他的作品贴在“小小书法家”里,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相信你们也会让老师大吃一惊!”没想到很快在我们班引起了一个写字练字的高潮。下课后经常有学生兴致勃勃地拿着自己写的字来给我看。连平时一写完作业就去玩的学生也在努力练习,然后悄悄地给我批改。看着孩子们满怀期待的眼神,我总是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微笑,抚摸着他们的头,真诚地说:“写得真棒!老师知道你能行!”“你已经能把笔画写得很工整了,如果能注意它的轻重变化,就能展出了。”“你的字太苗条了,还可以再圆润点,横长些会更美!”这样不仅教学效果较好,而且师生和乐融融学生积极向上,胆小害羞的学生也明显乐观自信了。
在重视语言性评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非语言式评价,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激情的拥抱等等。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例如:有一次,在课堂上当我发现一个平时好动的孩子很守纪律时,我会摸摸他的头,朝他笑一笑,以示鼓励,这个时候,这位学生的上课精神会很好。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都是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就是说眼睛可表示出各种各样的感情,如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同学,当小朋友精彩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时,我会情不自禁地与他握握手;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回答不够正确,不够完整,并随即改正时,我会轻轻地点点头,报以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容易接受的评价方式,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1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记得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分米的认识”感触颇深。“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如: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我先出示一份学生日记:今天早晨,我跑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做到了4米高的凳子上开始认真的听课。我刚读完,一些学生就开始笑起来。
师:你们笑什么呢?
生:怎么会有4米那么高的凳子啊!师:那改成4厘米呢? 生:4厘米不行,太小了!
师:看来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对,怎么办呢?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由此引出课题:分米的认识。
接着出示一张长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等活动来认识分米、建立对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然后联系生活,我问:“你能找出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吗?(学生有的仔细观察教室有的在认真思考„„,不一会儿都举起手来。)生:讲台上粉笔盒的高度、我的文具盒的宽度、我这支(用了一些)铅笔的长度、我们家用的水杯的高度„„。
然后再出示1米长的小棒,学生通过猜想、验证、来知道米和分米的关系。随后让学生测一测自己的课桌的长度,学会用分米作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学生认识了分米,知道了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后,让学生自学教材例3,在小组里交流,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在巩固练习中,贴近学生生活,我设计了把一些常见的动物的身高作单位,如小猫高20()、山羊高7()、小狗高50()„„,以农村孩子亲眼见过的动物来设计问题。
在课后,我让他们找找生活中可以用分米作单位的物体长度,测一测,然后回来交流汇报。
【案例分析】这里,我从学生平时的生活日记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测量课桌的长度等活动,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来认识分米,使课堂活跃起来。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1分米的长度观念,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分析以上教学片断我认为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
1、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在体验做中学
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让学生边学边用。
本节课主要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根据己有经验来体会分米产生的意义,经历分米的含义及1分米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方法。
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分米、知道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并学习知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的体会是: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关注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他们熟悉的“学生日记”导入学习,把简单、枯燥的学习理性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也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意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用性”是这节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分米在生活中应用都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也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学习和探讨的必要。因此,我结合班级和上课时的实际情况组织教材,尽可能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并通过课后延伸等方式,启发学生将所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深广的学习空间。
三、不足之处。本节课没有做好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比如教学内容讲到学生课桌,可以渗透国家学生课桌标准,在一些数据中进一步了解分米、厘米、米在生活中的运用。练习题型过于单一,设计练习题还应注重形式多样。
第四篇:课堂案例
某县当前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案例分析
[案例]我国南方某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来一直徘徊在全省倒数1~3名的位置。1998年,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为了建立政绩,完成好上级政府下达的计划生育任务,甩掉计划生育的落后帽子,采取了一项新的政策措施,即对计划生育实行高额罚款。具体的罚款标准是:超生第二胎罚款2000元,超生第三胎罚款5000元,超生第四胎或更多罚款10000元。县政府希望通过这项措施的实施有效控制县里的生育数量。考虑到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艰巨性,为了解决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有效调动基层计划生育人员的工作热情,该政策还做出了罚款提成的相关规定,即罚款所得,村、镇两级各提成30%。这项政策实施两年多后,县政府调查后发现,根本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目标,超生问题仍然很严重。
许多人宁愿交纳高额罚款也要生育第二胎和第三胎,有些没钱的家庭甚至举债生育也在所不惜。似乎有很多人都觉得,交了罚款就等于购买到了计划外生育的指标,就具有了合理合法的权利,不少人甚至在未生育之前就预先把罚金交了上去。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重男轻女、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在当地群众思想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一些基层干部把超计划生育罚款作为了一种创收的途径,为了多来钱,对超生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对超生予以暗中鼓励。
案例分析:
1.公共政策执行:所谓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2.公共政策的特点:
1)目标的导向性 2)内容的务实性 3)行为的能动性 4)手段的权威性
3.政策执行机关:是政策执行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党政机关,立法与司法机关,事业机关,国有企业以及社会第三方组织等。而本案例的政策执行机关则是南方某县的新一届县政府领导,属于行政机关。4.政策机关的特性:
1)执行性,2)服务性3)权威性4)法制性 5.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
1)财务资源2)人力资源3)信息资源4)权威资源5)制度资源 6.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 1)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行政机关为执行公共政策所采取的手段。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可操作性。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规章,司法,仲裁等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3)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以及客观利益的要求,在公共决策执行中调节各种利益关系,以及节约执行的成本,提高执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是注重人性,倡导人本管理,依靠宣传,说服,劝导,精神鼓励等方式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各种政策内化为人们的信念,引导政策对象自觉地,主动地去执行公共政策。如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策,批评与表扬等方式。5)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是指在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产品,如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等来执行公共政策。
本案例中,政府为了完成计划生育工作任务,主要应用了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主要体现在政府出台相关法律,颁布新的政策措施,同时对计划外生育实行罚款:超生第二胎罚款两千元,第三胎罚款五千元,第四胎以上罚款一万元。
7.政策执行力: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对政策目标及其方向的把握,设计执行方案,调度和配置相关资源,运用政策工具,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最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成效。简言之,就是公共政策有效执行力度。8.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
1)执行者因素,是核心要素。执行者的素质,价值观,认知水平,利益取向,执行心态及能力发挥等往往决定了政策执行的效果。
2)资源因素,是政策执行过程必备的条件。
●人力资源——要素质高,在本案例中,一些乡、村干部为了多“创收”,不管超生,只管罚款,甚至暗中鼓励计划外生育。由此看出政策执行者的素质不高
财务资源——要充裕
信息资源——要准确,及时,尽量降低其不确定性 权威资源——是政策有效执行的权力基础
3)工具因素,是公共政策成功执行的重要手段。如行政工具,法律工具,经济工具,思想政治工具以及技术工具等。
4)环境因素,影响着政策目标实现和政策执行的整个过程。●自然环境,良好的自然条件,适宜的气候,便利的交通,这些都会大大降低政策执行费用,减少执行成本,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社会环境,有利的社会环境可以使政策执行过程受到较小的制约和牵制,有利于提高政策的执行力。
9.如何提高政策执行力机制 1)优化公共决策机制 2)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 3)构建政策执行的功能共享机制 4)构建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 10.政策执行过程 1)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
加强政策认知,即进行思想引导 制定执行计划
计划原则
计划要实事求是
计划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弹性机制,特别要适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机制 计划要能够统筹方方面面,理顺各种关系,实现长期与近期目标统一,上级与下级目标的统一,做到计划前与计划后的衔接,全局与重点均衡,公平与效率兼顾。
进行物质准备,主要包括财力(经费)和物力(设备)。经费包括: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项开支编制预算,落实经费;设备包括: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技术机械设备,办公用品等。 做好组织准备
确定政策执行机构
选人用人,选人要有专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政策理解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注意制度配套
填补制度空白,形成结构合理的制度网络
加强制度创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能反映行政组织运动的新制度。
2)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
●政策宣传●政策试验,利于减少政策执行风险;降低执行成本●政策全面推广 3)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
●政策执行监测●政策执行再决策 11.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 1)政策本身与政策执行
政策的合理性●政策的具体性●政策的稳定性 2)执行主体
政策执行组织
组织结构的合理性 组织权责的明确性 政策执行人员
利益因素 心理因素 知识因素 能力因素
3)政策对象
政策对象的特点: 规定性
受动性,即政策对象对政策的接受态度
主观差异性,政策对象包括政策涉及的个人,组织和集团,他们受利益取向,文化心理因素和文化教育程度的影响呈现出主观差异性
4)政策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政治环境
经济环境,主要指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状况,人口状况,国民收入水平,社会生产关系,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
文化环境,主要指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等。
本案例中,(1)从政策本身看,该项计划生育政策目标模糊不清,导致目标与执行措施冲突,执行结果离目标相背离。
此外,该政策质量不高。政策设计不合理,特别是村、乡从罚款收入中提成,实际上对村、乡干部鼓励计划外生育起到了诱导作用,结果导致一些群众甚至认为,交纳罚款就是购买计划生育的权利,在未生育之前便预先把罚金交上去。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干部也为了多“创收”,不管超生,只管罚款,甚至暗中鼓励计划外生育。
(2)从政策主体来看,政策执行主体素质不高。政策执行者欠缺职业素养,受经济利益驱动,其所作所为与原政策目标背道而驰。(3)从政策对象看,案例中的政策对象主要是南方某县的乡村群众,该政策对象观念落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他们对政策目标缺少认识和理解。(4)从政策坏境看,该政策实施的坏境欠佳。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与措施,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在本案例中,由于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在当地群众中还根深蒂固,许多人宁愿交纳罚款,也要生育第二胎、第三胎,即使需要借债来交罚款也在所不措。有的群众甚至认为,交纳罚款就是购买计划生育的权利,在未生育之前便预先把罚金交上,说明人们的教育程度不高,导致的社会价值观,传统习俗观念,心理和行为的不同,即反映的文化环境也不同。
12.政策执行的偏差的含义,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
1)含义: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2)表现形式:
●象征式政策执行,即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只重视表面文章和形象包装,而忽视了深层问题的解决。——“阳奉阴违,弄虚作假”
附加式政策执行,即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人为地附加了与政策目标背离的其他内容,使政策执行超出了政策的基本要求为谋取地方或个人的利益提供方便。——“搞土政策”
残缺式政策执行,即政策内容只有部分被执行,而其余的则被“遗忘”;或政策执行的不及时,缺乏时效性,导致了政策目标实现的不全面,不充分。——“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替代式政策执行,即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执行者用自己的一套政策替代既定政策,对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就充分的利用,对不符合的就曲解变形,并用是否符合自身利益作标准来决定对政策执行的态度。——“你有政策,我有对策” 观望式政策执行,即政策执行主体或因疲于应付具体事务,或担心目标人群的抵抗,或因自身私利难以得到满足等原因,导致行动迟缓,思想犹豫,心理矛盾,对政策执行持观望态度。“投机取巧,坐收渔利”
照搬式政策执行,即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执行机关不经过认真的政策学习与思考,不做调研,习惯于机械的照抄照转上级文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政策执行的指导性文件,因而对下属部门的执行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导,也导致下级执行机关的盲目和随意。——“机械执行,明哲保身”
规避式政策执行,即在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分工不合理,责权不明确,该完成的工作不能保证质量完成,该承担的责任则相互推诿。——“软拖硬抗,拒不服从 ”
3)在本案例中一些乡、村干部为了多“创收”,不管超生,只管罚款,甚至暗中鼓励计划外生育。反映了政策执行者为了“创收”而只重视表面文章和形象包装,而忽视了解决计划生育这一深层问题而表现出的象征性政策执行以及为了自己那30%的利益而表现出“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的残缺式政策执行“投机取巧,坐收渔利”,的观望式政策执行以及“机械执行,明哲保身”的观望式政策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施行的本意是希望通过计划生育控制我国人口,缓解我国人口压力,但是在本案例实际实施中,很多地方政府用罚款的方法(现已将计划生育罚款改名为社会抚养费)来替代计划生育,只要拿得起罚款就可以生二胎,甚至是三胎四胎。以罚代规不仅曲解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本意,也成为了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手段。而很多农村的村民认为超生罚款是国家提倡的,交了罚款就能生孩子。在本案例中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不彻底,由于在上级不严格监管的情况下乡村执行层对超生问题睁只眼闭只眼,想生二胎的当事人给计生工作者交点罚款,就可以继续生孩子,这种观望式的政策执行做法不仅蔑视了国家政策的威严性,也让违规的人有机可乘,甚至出现贪污受贿的现象。
4)产生的原因:
●主观原因
执行者的认知缺陷
执行者的利益驱使,在本案例中政策执行者受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那30%的利益而不管超生,只管罚款,甚至暗中鼓励计划外生育。体现了这一点。 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在本案中,县级政府对乡村一级政策执行者没有严格的管理,也是政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策执行的宣传缺陷,在本案中,由于政策执行的宣传不到位,群众对计划生育这一政策的了解不够,所以导致群众的反抗和抵触政策情绪和行为比较大。
●客观原因:
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使政策问题界定比较困难 政策质量低劣 政策环境的变化 利益集团的压力
政策资源的不足,在本案中,由于计划生育经费不足,而且执行者素质不高,受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所以导致了政策执行者为了“创收”而观望搁置政策的政策执行行为。
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在本案中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对具体政策执行者的监督所以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了偏差。
案例中,该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准备工作不够完善,计划不足,且计划生育经费不足;而且执行者素质不高,受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还有政策的质量不高,目标模糊;以及目标人群存在文化障碍等等。这一系列因素都导致了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了偏差,从而使得该政策在实施两年后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关于如何使得该项政策能够矫正该政策的偏差及有效执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矫正: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是指政策执行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或尽可能减少其负面效应和不良后果的过程。● 加强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 ● 加强政策的认知力度
● 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包括政治,心理,道德和能力素质 ● 加强政策执行的控制与监督 ● 加强政策执行的制度创新 2.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解决措施
(1)提高政策质量,完善政策内容。
● 公共政策反映了国家意志和民众意愿,公共政策只有体现民意、反映民情才能被社会公众所认同。因此,对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应结合我国当今人口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执行策略,对计生政策中存在的失灵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执行偏差。(2)提高执行能力,加强队伍建设。
● 公共政策执行其最终效果与执行者的素质密切相关,防止政策执行偏差,更需着力提高执行者的素质和能力。首先要提高执行人员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强化其整体观念、法治观念,增强其道德意识和自律精神,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才能纠正政策失灵的现象。二是提高执行主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通过不断完善公务员培训机制,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并将这种培训制度与其奖惩、提拔等相挂钩,确保考评起到应有的效果。
(3)强化监督机制,健全行政问责制。
● 科学的政策内容是政策有效实施的前提,而有力的监督机制则是政策完善的保障,针对我国计生政策执行的现状,首先,要加强执行机构的内部监督,推行相互监督及上下级垂直监督体制,选拔任命独立的监督人员。其次,进一步完善外部监督制度,推行群众、新闻媒体对政策执行的公众监督,推广网络、电子政务等监督方式,鼓励民众献言献策,确保外部监督体制的权威作用。最后,还应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细化执行主体的职责范围,规范问责制度,增强执行者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提高政府执行力度。(4)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增强执行透明度。
● 一是不断完善公共政策传播机制,在计划生育执行中要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加大电视、网络等舆论工具的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及时对政策实施进程展开跟踪报道,使民众从观念上接受计划生育政策。二是完善民众参与及其意见表达渠道,执行者不仅需要完整地将政策信息传递给民众,还要全面获取民众的反馈意见,确保沟通的双向性,避免因信息阻碍而产生政策失灵,导致在计划生育中出现偏差。3.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应该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政策执行包括3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1)首先,在政策执行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要加强政策认知,制定执行计划,提供充分的财力和物力,还要注意制度配套。
2)其次,在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要加强对政策的宣传,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使人们对计划生育政策有更深入的了解,然后再将该政策进行推广。3)最后,再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应该随时做好总结评估工作,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在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政策有偏差,应该对现行的政策方案做及时的补充和修正。4.有效执行的原则和机制。1)原则
●忠实原则●民主原则●法治原则●创新原则 2)机制
●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 ●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 公民参与执行计划 公民参与执行监督 公民参与执行评估
● 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
激励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功绩机制,科学的规范晋升制
责任追究机制,政策执行主体依照法定权力执行政策,是权,责,力的统一体,对政策执行必须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道德责任和人格责任。
监督机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对政策情况及时的进行跟踪评估和监督,构建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监督网络,形成和完善以党的监督为先导,权力监督为主体,舆论监督为动力的监督体系。
其实在我看来,公共政策的执行从其本质来看就是执行主体与执行对象之间的博弈,作为政策执行主体要想在这一博弈中取得胜利,不仅要对政策本身进行了解还要对政策对象加以了解。俗话说,知己知彼才可以百战不殆。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就像执行主体与政策对象在下一盘象棋,政策执行主体在执行的每一步都必须要权衡轻重,考虑全局才可以获得最终的胜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不论干什么事都应该全局考虑,知己知彼,才可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
案例分析
案例分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二册教材85—86页例
1、例2。
2、导入设计:
师:小朋友们,你们逛过商店吗?谁来说一说逛商店的一些经历和体会?(指名学生发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师:这个星期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妈妈一起来到商店买玩具,妈妈给淘气挑了一个标价24元的玩具,淘气自己挑了一个在6元至9元之间的玩具,可以怎样买?请你们同桌合作选一选,看有哪些不同的买法;然后,一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几个同学扮演顾客去买东西,其余同学帮忙算一算,共花了多少钱?(学生按照要求和提示进行合作互动)案例分享:《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版四年级下册
2、导入设计:故事情境: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很多的数,其中有一对兄弟俩长的非常相似,(板书:257.6、25.76)你能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吗?如果这兄弟俩能相互团结,和睦相处那该多好呀。可是257.6依仗自己大,对25.76不仅不爱护,反而经常欺负它,这件事被生活在它们身边的小数点知道了。小数点决定要为25.76讨回公道,机会终于来了,这天257.6又在耍威风,那神气劲儿就别提了,就在它得意洋洋的时候,小数点悄悄地从“7”的右下角来到了“2”的右下角(教师操作橡皮泥小数点),大家再看这个数(手指2.567)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呢?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小数点位置移动能使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那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课堂案例】在教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这堂课时,教师以亲近的谈话交流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很大。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生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像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的更清楚。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情景抓住孩子们的心。(教师出示三个角度不同的滑梯,如下图)
师:想滑哪个?
生:第三个,因为刺激。
师:哈哈,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矮一些,最后一个最高。师:还有不同吗? 生:角有不同。
师:对,这些角有大有小。
师:滑梯的角度到底多大才合适呢?这就需要我们量出角的大小。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几分之几》这堂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故事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知识作深一度的思考。
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时引入新课,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一个疑问来促使学生们思考,做到在玩中学,学中完。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休的图片)
师:大家认识他吗?这是一休,一个聪明又可爱的日本小和尚。老师有许多有关他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大家想听吗? 生:想!
师:天皇嫉妒一休的聪明与勇气,处处为难一休。有一天,天皇把一休关进了死牢。按照法律规定,死囚在临刑前还有最后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里面装着“生”和“死”两张纸条,一休摸到“生”则可以生还,摸到“死”便会被天皇处死。
师:你们认为一休摸纸团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谁能用“可能”说一句话预测一下结果呢? 生:他有可能摸到写有“死”的纸团。生:一休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条。(师板书:可能)
师:可天皇偏偏想让一休死,于是天皇派人偷偷拿走了盒子里写有“生”的那个纸团,换成了一个写有“死”的纸团。这回,同学们想一想,结果会怎么样?谁能用“一定”或“不可能”来预测一下结果?
生:一休一定会摸到写有“死”的纸团。(师板书:一定)生:一休不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团。(师板书:不可能)
师:一休难道就真的没有救了吗?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一定发生、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可能性,相信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一定能救出聪明的一休。(师板书:可能性)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堂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小数并了解小数的意义。
(教师把准备的一些人民币放在讲台上,用投影仪出示一组商品的图案及价格,要求学生按商品的价格付钱)书包
15元
直尺
0.2元 钢笔
4元
铅笔
0.8元
师:同学们去文具商店买过东西吗?现在老师当营业员,你们当一回顾客。如果买一把直尺,你应该怎样付钱? 生:我付一个两角的。生:我付两个一角的。师:如果买一支铅笔呢?
生:我付一个五角的,三个一角的。
生:我付一个五角的,一个两角的,还有一个一角的。师:谁还有不同的付钱方式? 生:我可以付四个二角的。
生:我付的是八个一角的,还有两个二角的。生:我也可以付四个一角的,还有两个二角的。
师:投影仪左边的两个钱数大家非常熟悉,都是整数。右边两个钱数看来也不陌生,都是小数,分别读作零点二和零点八,并会用付钱的方式表示这两个小数,知道了0.2元表示2角,0.8元表示8角。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小数。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这堂课时,因为在前面的知识中学生们已学过整数的除法,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新旧知识对比的方式让同学们更容易区分并掌握新知识。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六个梨和三只盘子。)请问同学们试试如何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学生们很快分完,并纷纷回答)师:好的!大家完成得非常好!(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梨)
师:现在一共有七个梨,请大家再把这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学生们观察了以后,纷纷说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这堂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厘米有多长?再数一数1厘米中间平均分成几个小格? 生:10个。
师:拿出一把直尺,指出10厘米的长度。(学生纷纷比划)
师:好,再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这个圈尺1米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分米? 生:边比划边回答1米等于10分米。
师:好的,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拿着尺子量一量家中的那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米、1分米、1毫米?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引人入胜的游戏使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也使学生初步感知“循环”“无限”等概念。
师:(老师演示)这个节奏能拍出来吗?(学生一起拍掌,中断后提问)师:你们拍的节奏为什么这么整齐?
生:我们全班同学都是按照先拍一下、后拍两下这样相同的节奏拍的。
师:如果老师让你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不叫停止,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 生:要拍很多很多次。生:要拍无数次。
师: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是无限的。
师:你们刚才拍的次数呢? 生:是有限的。
【课堂案例2】在教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游戏这样进行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搞一次拍球比赛,大家等下推荐6个人上来,分成两个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好。师:(征求大家的意见后)好,那现在就选这六位同学作代表,先分成甲乙两个队。每人拍5秒钟,请同学们当小裁判,老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
师:比赛开始!
(两个队的同学都开始拍球,学生们纷纷鼓掌,喊加油)
师:乙队分别拍了8个、13个、14个,甲队分别拍了11个、14个、16个。现在请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口算或用计算器计算每队的结果。
师:(热情洋溢地)通过比总数,甲队拍了47个,乙队拍了35个,甲队胜了。我对获胜方表示祝贺。
(这时老师要求加入乙队,现场怕球5秒钟,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现在老师又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欢呼,甲队则没有反应)
师:你们真的没有什么想法?
生:我们队3个人拍球,乙队4个人拍球,这样比赛不公平。
师: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对总体水平的高低吗?
(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重,学生提出“平均数”)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堂课时,教师可以归谬导入的形式让学生们走出认知的误区。师:(拿一个长方形框架)大家认识这个吗? 生:这是制作风筝的一个普通的框架。生:长方形框架。
师:如果这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8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生答略)师:你能在不破坏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改变它的形状吗? 生:拉长方形的对角。
生:捏住这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角,向外拉,它就变了。师:变成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这时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猜出它的面积吗? 生:它的面积不变,还是80平方厘米。生:它的面积比80平方厘米小了。生:比80平方厘米大了。
师:哪位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呢?相信你们学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就会茅塞顿开了。(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堂案例3】在教六年级下册《量的计量复习》这堂课时,可以故意用错计量单位,导致错误,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错用计量单位引起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写日记,我们日记的内容丰富多彩,写好日记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数学日记,请看——
今天是2007年4月30日,星期三。
早上六点半,我被闹钟吵醒,便从长8厘米、宽4厘米的床上爬起来,我拿起一支长15米的牙刷刷牙,不知不觉过去了2个小时。想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不能迟到,于是我赶紧端起一杯200升的牛奶一口气喝完,背起1200千克重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生:哈哈大笑。这位同学的日记里计量单位用错了。
师:太棒了,可见学会正确使用计量单位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
【课堂案例1】在教六年级上册《确定位置》这堂课时,教师可以运用熟悉的情境让学生们进行猜想从而导入新课。师: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家长会,开会时,家长一般都要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为了方便家长找座位,你怎么向家长介绍你自己的位置呢?
生:我坐在靠窗那一排的正数第3个。生:我坐在第4排的倒数第1个。
师:你这个“第4排”是从哪里开始数的? 生:从门口开始数。生:我在第2组。
师:第2组的同学有很多,如果只说第2组,家长能知道你坐在哪儿吗? 生:我是第2组第3个。
师:既说了第几组,又说了第几个,这样就能把你的位置确定了。为了方便,我们把左边这一组定位第1组,正数第一个同学定为第1组第1个,好吗?现在统一了标准,谁愿意说说自己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
(自由发言)
生:每位同学在班里都有自己的好朋友,现在你只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让大家猜猜他是谁。(学生用“第几组第几个”来确定好朋友的位置)
在课堂上,教师的口语技巧主要分为导入语、讲授语、过渡语以及提问语等运用。
比如讲新课时,第一道例题讲完后,老师说:“老师再出一道题,看看谁会用刚才学的方法算出来。”学生个个争强好胜,会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接着,老师又说:“刚才大家学得都不错,我再出一道题,看谁先发现,和前边的题有什么不同?”孩子的思维会继续进行。巩固练习时,老师说:“新知识学会了吗?试着做几道题怎么样?”接着做灵活一些的题目时,老师又说:“刚才这几道题,大家掌握的都不错,我再出几道难一点儿的,看谁能闯过难关。” 这一段段过渡语,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通过语言的刺激,在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起到了鼓动和启发的作用,使学生始终跃跃欲试,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
将数学课中的过渡语分为以下几类:顺流式、悬念式、关联式、贯穿式等。
一、顺流式:指一个问题自然为下一个问题做了预备和铺垫。使知识点在问题中自然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实例一:《空间与图形》
师:弹球、乒乓球为什么要放在一起? 生:因为它们会滚。
师:我们给它们起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球”。它们的家族还有许多成员,你还知道有什么球是“球”这个家族的成员? 生:排球、足球、网球……
师:看看还有哪一类东西会滚? 生:茶叶筒、电池……
师:它们和球一样吗?你能不能让它们稳稳的在桌上不滚?它们的名字都叫“圆柱”。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抓住了球和圆柱都会滚这一共有的特点,通过一句“看看还有哪一类东西会滚?”使学生从认识球过渡到认识圆柱,继而学生又在“都会滚”的基础上发现球和圆柱滚的方式不同,使学生记住了这两种图形的名称,又能加以区分。
二、悬念式: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出下一个知识点。实例二:《学看钟表》
师:你们每天早上几点起床呀? 生:7点、6点半、6点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时间在钟表上怎样表示吗?……(认识几时和几时半)
师:老师知道你们起床的时间了,你们能知道老师几时起床吗?老师比你们起的都早,谁知道这是几时?(在表盘上表示出快到6时,进入快到几时的学习)
作为学生,他们都希望对自己的老师有所了解,我针对这一特点,让学生在认识了几时和几时半之后,看着钟表猜一猜老师起床的时间,学生非常想了解这一时间,学习的注意力就特别集中,这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快到几时怎样表示效果要好得多。
实例三:《厘米的认识》
师:选1枝你最喜欢的小铅笔,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试着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生:在量铅笔的长度时,铅笔的一端要与0刻度对齐再量,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师:有的同学的尺子0刻度不清楚了,怎么办呢?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由于抓住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进行过渡,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地又集中到了新问题的学习上,这样的过渡语言,常常会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承上启下,水到渠成,自然有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们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在眼里的一切事物……假若一个教师想用知识在照耀一个置身在无知中的学生,他就必须首先激起他的注意。”
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有很多内容在教学中可以抓住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设计过渡语言,穿针引线,步步深入,最后达到教育和教学的目的。
三、关联式:学习一个知识点后,用一句与之相关的话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实例四:《空间与图形》
师: 你们还把魔方和小药盒放在一起,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正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好朋友叫“长方体”。
由于正方体和长方体有着相似之处,我在教学完正方体后,以一句“正方体有一个好朋友叫长方体”,拉进了学生与图形的距离,使他们觉得图形也变活了,这与学生读童话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例五:《统计的初步知识》(教学完例题一之后)
师:刚才我们对小兔子们的拔萝卜比赛进行了统计,你们知道小兔子为什么拔萝卜吗? 生:因为兔子爱吃萝卜。
师:老师知道你们非常爱吃水果,所以带来了一些水果,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开始教学例二)
以往在一课中出现两道例题,我们往往在教学例题一后,对学生说:“我们再来看一道题 ”。而在这一课中,我把兔子爱吃的萝卜和学生爱吃的水果建立起联系,一句精心设计的过渡语,把书上的两道例题自然的衔接,在统计过萝卜数之后,学生很自然地开始统计水果数,他们不会感到只是在老师的带领下生硬的完成了两道题,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就把统计表的两种格式掌握了。
四、贯穿式:用同一种事物贯穿整个新授部分、整个练习部分甚至贯穿全课始终。实例六:《空间与图形》(练习部分)
师:一个小朋友叫闹闹,(出示图),他把我们刚认识的4位图形朋友都带来了,还发给组长一些图片,请你们选出自己喜欢的图片,根据图片上物体的形状,把它贴到相应的图形下面,好吗?
(学生活动)
师:闹闹夸你们真棒,还邀请你们到他家里作客,打开书61页,这里就是闹闹家,你能在他家里找到刚认识的4位朋友吗?
(学生活动)
师:闹闹想请你们帮个忙,他给老师一些图片,我们帮他数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师:闹闹想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很聪明,他还给你们出了这样一道题,…… 本课的练习都是通过小闹闹这个学生喜欢的小朋友来贯穿的,每一个过渡语就引出一个新的练习,而且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学生在小闹闹的带领下,很轻松的完成了练习任务,整堂课的学习兴致都很高。这样层层递进引渡,把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情。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讲究讲课的语言艺术,必然给教学带来很大吸引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知识的奥秘,感到学习的乐趣,这就是教学语言的魅力所产生的最佳教学效果。
课堂过渡语的巧妙运用能实现调控教学过程的有序发展,使教学环节之间紧密相连,自然流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更能使课堂教学增添艺术的魅力。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要教会学生知识就要用学生可以接受的、喜欢的语言。在一堂课中,例题的教学和练习是重要的,但自然、连贯、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过渡语,往往会给整堂课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备课时,教师不仅要备教学过程,也要考虑一堂课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把各环节串起来。这样不仅使授课的系统性强,而且用过渡语连接,可以激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主动探索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