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

时间:2019-05-14 12:07: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

山区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

岁月如梭,一个学期匆匆而过。《山区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的课题研究也正在顺利地进行着。在实验课题的这段期间里,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的重要性。特别是针对山区的学生,有效的导入就更加重要了。就好像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台戏演好序幕,一部好乐章奏好序曲。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 地去接受新知识。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导入新课,谈谈我个人的粗浅做法和见解。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

案例分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二册教材85—86页例

1、例2。

2、导入设计:

师:小朋友们,你们逛过商店吗?谁来说一说逛商店的一些经历和体会?(指名学生发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师:这个星期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妈妈一起来到商店买玩具,妈妈给淘气挑了一个标价24元的玩具,淘气自己挑了一个在6元至9元之间的玩具,可以怎样买?请你们同桌合作选一选,看有哪些不同的买法;然后,一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几个同学扮演顾客去买东西,其余同学帮忙算一算,共花了多少钱?(学生按照要求和提示进行合作互动)

设计思路:这是一堂计算教学课,传统的设计大多直接出示要研究的问题,如24+6,24+9,而后,教师多采用“让学生扮演顾客的情景——发现计算方法——总结计算方法”这一流程。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理解算理是没有问题的。可学生对为什么要学这一类的加法,学习这一类的加法可以做什么,有什么实际用途等,都不是很清楚。而上述案例中的导入,教师设计一个与学生生活经历接近、学生感兴趣的选择购物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进行抽象,抽取数学模型,而后自主研究如何计算,便可以增强学习的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故事情境导入法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说有故事可听,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放下一切,瞪大他的眼珠子,摆出一副也许从来不曾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等着你讲故事给他听呢。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分享:《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版四年级下册

2、导入设计:

故事情境: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很多的数,其中有一对兄弟俩长的非常相似,(板书:257.6、25.76)你能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吗?如果这兄弟俩能相互团结,和睦相处那该多好呀。可是257.6依仗自己大,对25.76不仅不爱护,反而经常欺负它,这件事被生活在它们身边的小数点知道了。小数点决定要为25.76讨回公道,机会终于来了,这天257.6又在耍威风,那神气劲儿就别提了,就在它得意洋洋的时候,小数点悄悄地从“7”的右下角来到了“2”的右下角(教师操作橡皮泥小数点),大家再看这个数(手指2.567)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呢?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小数点位置移动能使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那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思路:这一节课采用故事导入新课,可以把枯燥无味的导入新课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画的形式,把小数点变化的位置表现得活灵活现,这样就更加生动地表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学生的思维从抽象思维过渡到直观性思维,这样有趣地引入课题,符合山区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用故事引入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导入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一节课选用何种方法导入新课,要根据具体内容选用最恰当、最适宜的一种。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不管选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还要把握住时间,控制住课堂节奏,要保证新授课有充足的时间,不能喧宾夺主。

黄翠琳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

案例分析

案例分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二册教材85—86页例

1、例2。

2、导入设计:

师:小朋友们,你们逛过商店吗?谁来说一说逛商店的一些经历和体会?(指名学生发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师:这个星期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妈妈一起来到商店买玩具,妈妈给淘气挑了一个标价24元的玩具,淘气自己挑了一个在6元至9元之间的玩具,可以怎样买?请你们同桌合作选一选,看有哪些不同的买法;然后,一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几个同学扮演顾客去买东西,其余同学帮忙算一算,共花了多少钱?(学生按照要求和提示进行合作互动)案例分享:《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版四年级下册

2、导入设计:故事情境: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很多的数,其中有一对兄弟俩长的非常相似,(板书:257.6、25.76)你能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吗?如果这兄弟俩能相互团结,和睦相处那该多好呀。可是257.6依仗自己大,对25.76不仅不爱护,反而经常欺负它,这件事被生活在它们身边的小数点知道了。小数点决定要为25.76讨回公道,机会终于来了,这天257.6又在耍威风,那神气劲儿就别提了,就在它得意洋洋的时候,小数点悄悄地从“7”的右下角来到了“2”的右下角(教师操作橡皮泥小数点),大家再看这个数(手指2.567)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呢?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小数点位置移动能使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那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课堂案例】在教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这堂课时,教师以亲近的谈话交流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很大。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生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像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的更清楚。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情景抓住孩子们的心。(教师出示三个角度不同的滑梯,如下图)

师:想滑哪个?

生:第三个,因为刺激。

师:哈哈,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矮一些,最后一个最高。师:还有不同吗? 生:角有不同。

师:对,这些角有大有小。

师:滑梯的角度到底多大才合适呢?这就需要我们量出角的大小。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几分之几》这堂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故事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知识作深一度的思考。

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时引入新课,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一个疑问来促使学生们思考,做到在玩中学,学中完。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休的图片)

师:大家认识他吗?这是一休,一个聪明又可爱的日本小和尚。老师有许多有关他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大家想听吗? 生:想!

师:天皇嫉妒一休的聪明与勇气,处处为难一休。有一天,天皇把一休关进了死牢。按照法律规定,死囚在临刑前还有最后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里面装着“生”和“死”两张纸条,一休摸到“生”则可以生还,摸到“死”便会被天皇处死。

师:你们认为一休摸纸团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谁能用“可能”说一句话预测一下结果呢? 生:他有可能摸到写有“死”的纸团。生:一休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条。(师板书:可能)

师:可天皇偏偏想让一休死,于是天皇派人偷偷拿走了盒子里写有“生”的那个纸团,换成了一个写有“死”的纸团。这回,同学们想一想,结果会怎么样?谁能用“一定”或“不可能”来预测一下结果?

生:一休一定会摸到写有“死”的纸团。(师板书:一定)生:一休不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团。(师板书:不可能)

师:一休难道就真的没有救了吗?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一定发生、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可能性,相信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一定能救出聪明的一休。(师板书:可能性)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堂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小数并了解小数的意义。

(教师把准备的一些人民币放在讲台上,用投影仪出示一组商品的图案及价格,要求学生按商品的价格付钱)书包

15元

直尺

0.2元 钢笔

4元

铅笔

0.8元

师:同学们去文具商店买过东西吗?现在老师当营业员,你们当一回顾客。如果买一把直尺,你应该怎样付钱? 生:我付一个两角的。生:我付两个一角的。师:如果买一支铅笔呢?

生:我付一个五角的,三个一角的。

生:我付一个五角的,一个两角的,还有一个一角的。师:谁还有不同的付钱方式? 生:我可以付四个二角的。

生:我付的是八个一角的,还有两个二角的。生:我也可以付四个一角的,还有两个二角的。

师:投影仪左边的两个钱数大家非常熟悉,都是整数。右边两个钱数看来也不陌生,都是小数,分别读作零点二和零点八,并会用付钱的方式表示这两个小数,知道了0.2元表示2角,0.8元表示8角。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小数。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这堂课时,因为在前面的知识中学生们已学过整数的除法,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新旧知识对比的方式让同学们更容易区分并掌握新知识。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六个梨和三只盘子。)请问同学们试试如何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学生们很快分完,并纷纷回答)师:好的!大家完成得非常好!(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梨)

师:现在一共有七个梨,请大家再把这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学生们观察了以后,纷纷说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这堂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厘米有多长?再数一数1厘米中间平均分成几个小格? 生:10个。

师:拿出一把直尺,指出10厘米的长度。(学生纷纷比划)

师:好,再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这个圈尺1米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分米? 生:边比划边回答1米等于10分米。

师:好的,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拿着尺子量一量家中的那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米、1分米、1毫米?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引人入胜的游戏使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也使学生初步感知“循环”“无限”等概念。

师:(老师演示)这个节奏能拍出来吗?(学生一起拍掌,中断后提问)师:你们拍的节奏为什么这么整齐?

生:我们全班同学都是按照先拍一下、后拍两下这样相同的节奏拍的。

师:如果老师让你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不叫停止,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 生:要拍很多很多次。生:要拍无数次。

师: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是无限的。

师:你们刚才拍的次数呢? 生:是有限的。

【课堂案例2】在教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游戏这样进行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搞一次拍球比赛,大家等下推荐6个人上来,分成两个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好。师:(征求大家的意见后)好,那现在就选这六位同学作代表,先分成甲乙两个队。每人拍5秒钟,请同学们当小裁判,老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

师:比赛开始!

(两个队的同学都开始拍球,学生们纷纷鼓掌,喊加油)

师:乙队分别拍了8个、13个、14个,甲队分别拍了11个、14个、16个。现在请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口算或用计算器计算每队的结果。

师:(热情洋溢地)通过比总数,甲队拍了47个,乙队拍了35个,甲队胜了。我对获胜方表示祝贺。

(这时老师要求加入乙队,现场怕球5秒钟,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现在老师又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欢呼,甲队则没有反应)

师:你们真的没有什么想法?

生:我们队3个人拍球,乙队4个人拍球,这样比赛不公平。

师: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对总体水平的高低吗?

(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重,学生提出“平均数”)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堂课时,教师可以归谬导入的形式让学生们走出认知的误区。师:(拿一个长方形框架)大家认识这个吗? 生:这是制作风筝的一个普通的框架。生:长方形框架。

师:如果这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8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生答略)师:你能在不破坏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改变它的形状吗? 生:拉长方形的对角。

生:捏住这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角,向外拉,它就变了。师:变成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这时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猜出它的面积吗? 生:它的面积不变,还是80平方厘米。生:它的面积比80平方厘米小了。生:比80平方厘米大了。

师:哪位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呢?相信你们学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就会茅塞顿开了。(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堂案例3】在教六年级下册《量的计量复习》这堂课时,可以故意用错计量单位,导致错误,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错用计量单位引起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写日记,我们日记的内容丰富多彩,写好日记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数学日记,请看——

今天是2007年4月30日,星期三。

早上六点半,我被闹钟吵醒,便从长8厘米、宽4厘米的床上爬起来,我拿起一支长15米的牙刷刷牙,不知不觉过去了2个小时。想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不能迟到,于是我赶紧端起一杯200升的牛奶一口气喝完,背起1200千克重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生:哈哈大笑。这位同学的日记里计量单位用错了。

师:太棒了,可见学会正确使用计量单位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

【课堂案例1】在教六年级上册《确定位置》这堂课时,教师可以运用熟悉的情境让学生们进行猜想从而导入新课。师: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家长会,开会时,家长一般都要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为了方便家长找座位,你怎么向家长介绍你自己的位置呢?

生:我坐在靠窗那一排的正数第3个。生:我坐在第4排的倒数第1个。

师:你这个“第4排”是从哪里开始数的? 生:从门口开始数。生:我在第2组。

师:第2组的同学有很多,如果只说第2组,家长能知道你坐在哪儿吗? 生:我是第2组第3个。

师:既说了第几组,又说了第几个,这样就能把你的位置确定了。为了方便,我们把左边这一组定位第1组,正数第一个同学定为第1组第1个,好吗?现在统一了标准,谁愿意说说自己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

(自由发言)

生:每位同学在班里都有自己的好朋友,现在你只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让大家猜猜他是谁。(学生用“第几组第几个”来确定好朋友的位置)

在课堂上,教师的口语技巧主要分为导入语、讲授语、过渡语以及提问语等运用。

比如讲新课时,第一道例题讲完后,老师说:“老师再出一道题,看看谁会用刚才学的方法算出来。”学生个个争强好胜,会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接着,老师又说:“刚才大家学得都不错,我再出一道题,看谁先发现,和前边的题有什么不同?”孩子的思维会继续进行。巩固练习时,老师说:“新知识学会了吗?试着做几道题怎么样?”接着做灵活一些的题目时,老师又说:“刚才这几道题,大家掌握的都不错,我再出几道难一点儿的,看谁能闯过难关。” 这一段段过渡语,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通过语言的刺激,在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起到了鼓动和启发的作用,使学生始终跃跃欲试,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

将数学课中的过渡语分为以下几类:顺流式、悬念式、关联式、贯穿式等。

一、顺流式:指一个问题自然为下一个问题做了预备和铺垫。使知识点在问题中自然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实例一:《空间与图形》

师:弹球、乒乓球为什么要放在一起? 生:因为它们会滚。

师:我们给它们起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球”。它们的家族还有许多成员,你还知道有什么球是“球”这个家族的成员? 生:排球、足球、网球……

师:看看还有哪一类东西会滚? 生:茶叶筒、电池……

师:它们和球一样吗?你能不能让它们稳稳的在桌上不滚?它们的名字都叫“圆柱”。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抓住了球和圆柱都会滚这一共有的特点,通过一句“看看还有哪一类东西会滚?”使学生从认识球过渡到认识圆柱,继而学生又在“都会滚”的基础上发现球和圆柱滚的方式不同,使学生记住了这两种图形的名称,又能加以区分。

二、悬念式: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出下一个知识点。实例二:《学看钟表》

师:你们每天早上几点起床呀? 生:7点、6点半、6点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时间在钟表上怎样表示吗?……(认识几时和几时半)

师:老师知道你们起床的时间了,你们能知道老师几时起床吗?老师比你们起的都早,谁知道这是几时?(在表盘上表示出快到6时,进入快到几时的学习)

作为学生,他们都希望对自己的老师有所了解,我针对这一特点,让学生在认识了几时和几时半之后,看着钟表猜一猜老师起床的时间,学生非常想了解这一时间,学习的注意力就特别集中,这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快到几时怎样表示效果要好得多。

实例三:《厘米的认识》

师:选1枝你最喜欢的小铅笔,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试着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生:在量铅笔的长度时,铅笔的一端要与0刻度对齐再量,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师:有的同学的尺子0刻度不清楚了,怎么办呢?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由于抓住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进行过渡,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地又集中到了新问题的学习上,这样的过渡语言,常常会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承上启下,水到渠成,自然有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们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在眼里的一切事物……假若一个教师想用知识在照耀一个置身在无知中的学生,他就必须首先激起他的注意。”

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有很多内容在教学中可以抓住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设计过渡语言,穿针引线,步步深入,最后达到教育和教学的目的。

三、关联式:学习一个知识点后,用一句与之相关的话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实例四:《空间与图形》

师: 你们还把魔方和小药盒放在一起,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正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好朋友叫“长方体”。

由于正方体和长方体有着相似之处,我在教学完正方体后,以一句“正方体有一个好朋友叫长方体”,拉进了学生与图形的距离,使他们觉得图形也变活了,这与学生读童话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例五:《统计的初步知识》(教学完例题一之后)

师:刚才我们对小兔子们的拔萝卜比赛进行了统计,你们知道小兔子为什么拔萝卜吗? 生:因为兔子爱吃萝卜。

师:老师知道你们非常爱吃水果,所以带来了一些水果,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开始教学例二)

以往在一课中出现两道例题,我们往往在教学例题一后,对学生说:“我们再来看一道题 ”。而在这一课中,我把兔子爱吃的萝卜和学生爱吃的水果建立起联系,一句精心设计的过渡语,把书上的两道例题自然的衔接,在统计过萝卜数之后,学生很自然地开始统计水果数,他们不会感到只是在老师的带领下生硬的完成了两道题,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就把统计表的两种格式掌握了。

四、贯穿式:用同一种事物贯穿整个新授部分、整个练习部分甚至贯穿全课始终。实例六:《空间与图形》(练习部分)

师:一个小朋友叫闹闹,(出示图),他把我们刚认识的4位图形朋友都带来了,还发给组长一些图片,请你们选出自己喜欢的图片,根据图片上物体的形状,把它贴到相应的图形下面,好吗?

(学生活动)

师:闹闹夸你们真棒,还邀请你们到他家里作客,打开书61页,这里就是闹闹家,你能在他家里找到刚认识的4位朋友吗?

(学生活动)

师:闹闹想请你们帮个忙,他给老师一些图片,我们帮他数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师:闹闹想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很聪明,他还给你们出了这样一道题,…… 本课的练习都是通过小闹闹这个学生喜欢的小朋友来贯穿的,每一个过渡语就引出一个新的练习,而且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学生在小闹闹的带领下,很轻松的完成了练习任务,整堂课的学习兴致都很高。这样层层递进引渡,把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情。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讲究讲课的语言艺术,必然给教学带来很大吸引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知识的奥秘,感到学习的乐趣,这就是教学语言的魅力所产生的最佳教学效果。

课堂过渡语的巧妙运用能实现调控教学过程的有序发展,使教学环节之间紧密相连,自然流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更能使课堂教学增添艺术的魅力。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要教会学生知识就要用学生可以接受的、喜欢的语言。在一堂课中,例题的教学和练习是重要的,但自然、连贯、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过渡语,往往会给整堂课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备课时,教师不仅要备教学过程,也要考虑一堂课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用学生喜欢的语言,把各环节串起来。这样不仅使授课的系统性强,而且用过渡语连接,可以激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主动探索新知识。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台戏演好序幕,一部好乐章奏好序曲。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导入新课,谈谈我个人的粗浅做法和见解。

一、启动原有认知导入

1、以旧带新导入法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的学科。”就好像一条很长的铁链,前后的知识是连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学新知识时,要先复习旧知识,由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

案例分享:我们在四年级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时,就可采用以旧带新导入法。由于在三年级,就已教学过万以内数的读法,很显然,亿以内数的读法,就是建立在万内数的读法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组万以内的数,让学生读完后,说出万以内数的读法法则,这时教师可以问:“刚才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那么比万大的数,如五位数、六位数、七位数、八位数等这些较大的数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点评: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

案例分享: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这堂课时,可以通过“逛商店”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你们逛过商店吗?谁来说一说逛商店的一些经历和体会?(指名学生发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师:这个星期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妈妈一起来到商店买玩具,妈妈给淘气挑了一个标价24元的玩具,淘气自己挑了一个在6元至9元之间的玩具,可以怎样买?请你们同桌合作选一选,看有哪些不同的买法;再算一算,共花了多少钱?(学生按照要求和提示进行合作互动)

点评:这是一堂计算教学课,传统的设计大多直接出示要研究的问题,如24+6,24+9,而后,教师多采用“让学生摆小棒——发现计算方法——总结计算方法”这一流程。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理解算理是没有问题的。可学生对为什么要学这一类的加法,学习这一类的加法可以做什么,有什么实际用途等,都不是很清楚。而上述案例中的导入,教师设计一个与学生生活经历接近、学生感兴趣的选择购物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进行抽象,抽取数学模型,而后自主研究如何计算,便可以增强学习的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贴近新知导入

1、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在许多新知识的传授中经常用到。案例分享:我们在讲《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直接板书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 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师:大胆地设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与什么共同之处?

点评:由课题直接导入新知学习,简单而有效。

2、设疑导入法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合理巧妙地设置悬念,便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激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探究愿望,从而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数学天地。

案例分享: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248”,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2”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老师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5”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不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2、5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2、5整除,哪些数不能被2、5整除,哪些数能同时被2、5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2、5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2、5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三、创设情境导入

1、生活情境导入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案例分享:黄爱华老师在绍兴上《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绍兴有哪些特产?”这个问题密切联系当地的特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自己家乡的特产,学生在举例中就举到了黄酒是绍兴的特产。黄老师马上问:“黄酒厉害吗?为什么?”学生根据商标纸上的说明,指出黄酒并不厉害,因为上面的酒精度只有16.5%。黄老师马上导入,“同学们想知道这个16.5%表示的意义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百分数。”

点评:这样的导入密切地联系当地的生活实际,给百分数以丰富的背景,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深刻理解数学与现实是结合在一起的。

2、故事情境导入法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说有故事可听,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放下一切,瞪大他的眼珠子,摆出一副也许从来不曾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等着你讲故事给他听呢。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分享:在教关于“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很多的数,其中有一对兄弟俩长的非常相似,(板书:257.6、25.76)你能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吗?如果这兄弟俩能相互团结,和睦相处那该多好呀。可是257.6依仗自己大,对25.76不仅不爱护,反而经常欺负它,这件事被生活在它们身边的小数点知道了。小数点决定要为25.76讨回公道,机会终于来了,这天257.6又在耍威风,那神气劲儿就别提了,就在它得意洋洋的时候,小数点悄悄地从“7”的右下角来到了“2”的右下角(教师操作橡皮泥小数点),大家再看这个数(手指2.567)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呢?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小数点位置移动能使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那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点评:采用故事导入新课,可以把枯燥无味的导入新课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直观感知导入法

直观感知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教具或投影等演示,创造出有意义的语言情境,达到引起学生各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目的,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有效地观察和思维,进而学习新的知识。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教具或投影等,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案例分享: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这堂课时,就可以运用直观感知来设计导入环节。

(教师先在桌子上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的实物或模型)

师:你们喜欢玩魔术吗?(教师表演在白纸上印出圆形。)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的实物、模型来发现魔术中的奥秘。

(原来老师是拿圆柱体往印泥上一按,再在白纸上印一下,白纸上就有圆了。)点评:以上案例主要是通过解决“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这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的实物或模型进行积极地观察、研究,以达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最终目的。假如没有实物或模型的介入,凭空进行想象教学,对于初入学的孩子来讲是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的。数学教学中“空间与图形”这一块内容的学习需要像以上案例一样,经常要借助于实物与模型,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导入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一节课选用何种方法导入新课,要根据具体内容选用最恰当、最适宜的一种。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不管选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都要把握住时间,控制住课堂节奏,要保证新授课有充足的时间,不能喧宾夺主。

第四篇:如何让数学课堂导入更有效

如何让数学课堂导入更有效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性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黄梅县小池镇一小课题组邹华勇、张冬霞胡建英洪萍

一、课题概念界定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指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极状态,是上好这堂课的首要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所谓“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惟一指标。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

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

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

1、国外研究现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C.特耐(C.Turney)等人提出导入功能为:引起注意、激起动机、构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建立联系。他们认为,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导入要构建学习目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全神贯注地有意义地开展学习;导入要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

2、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外学者对课堂导入进行研究的同时,国内的学者和教育家们对此话题同样很感兴趣,并从多个方面撰文研究。胡淑珍(1996)提出导入也叫开讲,她认为导入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对导入的功能、类型及基本要求作了一些阐述。阎承利(1999)研究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导入艺术,提出了新课导入、设计导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并介绍了某些学科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些导入方法。李如密(2000)首先把课堂教学的导课环节作为教学艺术中的导课艺术,认为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住。并认为不同特点的导课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功能。王宝大(2001)等编著的《导入技能结束技能》一书中指出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时境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启导环节、领起环节。它的目的在于:导入新课,新旧衔接,启发学生,激发兴趣,说明目的,暗透动机,创造氛围,营造情境,等等。傅建明(2005)在《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一书中指出巧妙设计导课环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以至于影响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这些研究具有一个共性,即都强调了导入的重要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3、研究意义:现代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研究发现:在一堂40分钟的课时中,学生思维状态分三个阶段,即思维水平逐渐集中阶段,最佳思维阶段和思维水平逐渐下降阶段。常规教学中学生思维变化呈如下规律: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在10—30分钟内,思维处于最佳活跃状态;而在最后10分钟内思维水平则逐渐下降。这一规律揭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集中程度变化的规律,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授课时应尽量延长最佳思维活动时间。具体的在第一阶段,新课一开始,教师要加强信息强度,以最少的时间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水平、以最快的速度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遵循学生的课堂思维规律,精心设计教案,特别对新课导入的设计,要反复斟酌,力求科学合理,恰当安排,巧妙组织,灵活运用。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首因效应”。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课堂导入作为教学的一个首要环节,是一堂课的开端,所以,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期望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带来一堂课的精彩,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导入,使其产生这样的效应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研究。

三、理论依据: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到,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

1、清晰授课。我认为教学设计的导入应清晰精炼,突出逻辑性。

2、多样化教学。课堂教学的导入也应体现多样化,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是多样化,多媒体的视觉效果应多样化。

3、任务导向。任务明确,让学生主动学。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所以导入要多考虑学生的主动参与。

5、确保学生成功率,导入应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

四、研究目的、内容、方法

目的:

1、引领教师围绕课题研究、学习、思考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3、探索教学管理新机制,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

4、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获得专业发展和支持,进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热情、又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小学数学科研队伍,推动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

内容:

1、理解导入技能的意义和导入技能的作用,掌握导入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和各种类型。

2、能设计和编制合理的导入教案。

3、能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导入类型应用于教学之中。

4、导入技能水平比训练前有提高,课堂导入效果好,导入达到目的性、针对性强。

5、能按导入的要求对本人或他人的导入技能进行评价。方法:

为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优课率,充分发挥课改所带来现代教育教学课堂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也为了保障课堂教学的科学有效,我们根据以往学校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效率不太高等存在的实际问题,确立研究课题,课题研究能促进我们围绕一个中心,有计划有重点进行研究性地工作,并有动力有信心研究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本学期,我校立项了《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有效性的研究》,已经从教育的大环境以及学校的实际论证了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我们将潜心学习,努力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作一些大胆的探索、延伸和发展,使我们的这项课题取得进展。

1、文献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浙师大图书馆、学术期刊网、天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导入设计及相关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们已经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内容分析法:大量收集数学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1)课题开展的过程中,按年份分为春学期和秋学期两个阶段开课题研究课,展示阶段性研究新经验、新成果,并对这些课进行研讨、交流,剖析,找出优点,发现不足及暴露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省。从而汲取经验教训,以利于下一阶段的开展。

(2)收集相关听课评课资料,以及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及时统计分析,听取学生对研究课,特别是“新课导入”环节的感想和建议。

(3)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新课导入”的相关研究,如课堂教学环境、教学模式、评价制度,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分析和专题总结。

3、教育实验法: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4、调查法:调查实施课堂导入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程度,学生对课堂导入的满意程度等情况。采取学生与数学老师谈心的口头问答形式进行,以说自己的课堂表现为主要内容,以对课堂导入环节的认可度为参照,让他们畅所欲言,表达心中对导入环节实施的满意和批评,以此进行反思,作为下一步研究和实践的指南。分阶段组织师生交流座谈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该课题中来,让他们成为该课题的主人和最终受益者,也让他们帮助我们认清不足,纠正错误。

5、展示法:通过撰写本课题属性的论文和案例,敢于把观点和研究性推介出去,接受更为专业更为科学的业内专家和外部同行的评价和指导。

五、研究步骤和保障措施

步骤:

1、筹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2月)

召开课题启动会,组建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初步确定实验框架,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2、课题启动阶段(2007年3月-4月)

举行开题会,课题组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方案,制定课题组课题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各种学习与培训活动。

3、课题实施阶段(2007年5月——2009年2月)

(1)2007年5月,课题组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学业成绩等进行实验测量,形成基础研究数据,建立研究档案。

(2)2007年6月——2009年2月,课题组按学期进行实践性研究,开展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研讨,积累阶段成果,作好每学期末的研究工作小结和课题阶段研究报告,调整并确定明确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4、课题深化、总结阶段(2009年3月——2009年5月)进行实验后测;对比研究数据,进行研究资料分析,撰写相关论文、案例与课题研究总报告;接受总课题组验收。

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团结协作。

2、制度保,重证。制定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使课题研究制度化、规范化,运用激励机制奖科研成果,对研究成员评优、晋级等政策倾斜,激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科研兴校。

3、经费保证。学校设立专项课题研究经费,确保课题研究活动正常开展。

4、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课题研究与学校日常工作相结合,做到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六、研究过程

1、加强学习丰富理论。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课题的研究的需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全体教师广泛学习有关改革的文件、文章及各种材料形成一定的学习制度。学校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每周组织教师进行一次学习,同时,还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订阅一本教育刊物,精读一本课改书籍,摘写一本读书笔记,交流一次学习心得体会。课题组老师除了要求摘抄笔记外,还要求结合学习和教学撰写写教育故事、教学随笔和课后反思。为了提高研究人员的教研水平,我们还重视骨干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选派优秀教师带着课题(问题)、领着任务,走出校门参加培训学习。通过学习、培训、教研,增强了教师课程改革的自觉性,丰富了“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机制”的先进理论,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水平。

2、分析教材明确法则

一堂课要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要演好序幕,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重要。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平静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因此,课前导入要做到以下几点(1)、导入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突出一个“准”字。(2)、导入要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突出一个“趣”字。(3)、导入要有直观性,突出一个“形”字。(4)、导入要有启发性,突出一个“奇”字。(5)、导入要有艺术性,突出一个“巧”字。(6)、导入要有概括性,突出一个“精”字。

3、组内分析寻找问题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并不是所有的课前导入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导入设计不好也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小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学校每学期都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公开交流课,课题组教师根据听课情况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导入常见的几个问题:

(1)、谈话导入过于繁琐

有位老师执教《分苹果(分数的初步认识)》,是这样开始的: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生:夏天。师:夏天有什么特点?生:热。师: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生:喜欢。师:喜欢吃什么水果?(由于前面的引导,许多学生说喜欢吃西瓜。)师:还有吗?(终于有个学生说喜欢吃苹果。)师:老师也喜欢吃苹果。如果有两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该怎样分?生:一人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苹果”(板书课题)。老师用了7个问题,将近5分钟的时间才引出了课题。老实说,我们开始没听明白老师想问什么问题。在小学课堂,一节课一共40分钟,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课堂前半段的时间显得尤为宝贵,导入时间过长,会喧宾夺主,主次不分,会使重点内容的教学和练习时间紧张,而且像第一位老师那样繁琐的问话,离题远,问题多,对学生的思维也是一种干扰。所以,谈话导入要力求简洁,指向明确,避免繁琐。

(2)、情境导入过于生硬

我们有位老师在讲《5的乘法口诀》时,使用教材上的情境导入,问:2008年要在北京举办哪个盛会?全班学生只有2名同学知道是奥运会,更别说那个五环旗了。显然,这个导入的情境对这些学生来说显得太过陌生。情境导入是为后面的教学服务的,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现实的情境导入课题,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和已有的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教材上的情境都是比较好的,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生活出发,适当地改造情境,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现实的教学,而不是生搬硬套,闭门造车。

(3)、多媒体导入过于杂乱

信息技术普及以后,多媒体进入课堂,把枯燥的说教变成了有趣的动画,把抽象的公式进行了生动的演示,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凡事都要讲个度,工具手段都有个适用的范围,超越了这个度和范围,就会适得其反。有位老师讲《等量代换》一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含义,想出了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导入,这本来是个不错的创意,可是老师选用的动画是网上下载的QQ版,搞怪的形象和无厘头的情节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滑稽的场景中而忽视了对现象的思考,预期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还浪费了时间。所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导入要有所选择,突出主题,切不可虚图热闹,华而不实。

(4)、活动导入过于形式

学习本身就是活动,在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老师在用活动导入时要注意活动设计一定要合理,难度不宜过大,活动时间也要充分,不能徒有其表,为活动而活动,要与后续的教学活动建立有机的联系,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活动中提炼出问题,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

4、集体交流总结方法

学校每个实验阶段都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课堂导入方法的交流、总结。大家认为课堂导入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和固定的方法。作为教师应该灵活的根据各个教学内容和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最恰当、最有针对性的导入方法。下面就几个实例具体得谈一谈:(1)、简介导入力求真实

例如:“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一节,一上课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比如:92600000、12亿(用数码表示)。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读好这种数和写准这种数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利用问题巧导新知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3)、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如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被如何“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这一问题牢牢吸引,积极动脑,自主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借助故事趣导新知

如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上课伊始,只见屏幕上正播映着歌曲《三个和尚》,正当大家听得正入神的时候,歌曲突然中断了,随之传来了一阵争吵声,是怎么回事呢?乍一看,原来是三个小和尚因分东西而争吵。只见他们都抢着那3/6的,不要1/2和2/4的。接着教师伺机设置了疑念‘三个小和尚所抢的那份是否真的最大呢?大家能不能帮他们证明?’由此自然地导入了新课。精彩的课堂开头,就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整堂课,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充满生机,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教师也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的。此导入使学生在故事里尽情畅游。进入故事也就进入课堂,进入了课堂也就产生了迫切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自然学得津津有味。

(5)设置悬念诱导新知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教师接着说,我们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6)、直观导入引导探究

如“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先出示“7.00元”,移动小数点,让分别读出所表示的实际钱数,使体会到小数点移动能使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再设问引入课题。

5、课堂研讨,促使进步。

开展观摩课、研讨课是课堂教学研究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课题研讨课,根据“课堂教学评价表”对教师的公开课进行评课,同时应用问卷调查、课后检测、学生访谈等方法,收集课堂教学信息,分析评价一堂课。通过专家、同伴的评点和执教者的教后反思,让教师们学会评课,从中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促进全校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七、科学研究取得成果

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展示课是我们课题组的重要项目,我们深知,新课导入属于课堂的需要,也是课堂的艺术,也需要在课堂课堂上来展示和检验。为此,我们课题组在每年春学期和秋学期分两次开研究课,并且从小学数学学习的不同领域进行研究,以期通过实践获得更泛的认识和经验。如洪萍老师主讲的《认识线段》、胡建英老师主讲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张冬霞老师主讲的《5以内的加法》、邹华勇老师主讲的《找规律》等研究课,都能够获得真切的实践体验,并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表,学生对新课导入的满意度专项调查问卷等形式来反馈和表现。

其次课题组还得到了学校教科室的支持,与全校年轻老师一起,开展了《经验之谈—新课导入》的沙龙活动,从不同学科,不同人员的层面,大家都高度重视,因为新课导入的研究不是数学学科的专利,毕竟是所有老师要涉及的课题,成功的导入也是他们追求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所以在大家的精心准备,友好而热烈的学术探讨的气氛中,取长补短,精益求精,形成了相当丰富的信息和经验汇总,形成了课题研究形式的一大特色。会后把成功经验成文,并积极向市教育信息网投稿。

付出总有回报,一份辛勤一份收获,在课题组老师的精心努力下,我们的研究初获成效。张冬霞老师撰写的课题组阶段性小结《让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课题会上交流;洪萍老师撰写的《浅谈如何实施“活动式”课堂导入教学》一文和胡建英老师撰写的《恰当的“导”才能有效的“入”》一文获得市级论文奖,课题组老师的多篇有关新课导入的论文和案例也获得了县级奖。

八、存在困惑努力方向

目前课题的研究正在进行中,我们在欣喜地看到研究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之时,也为几个方面而感到困惑:

1、各学习领域的新课导入所能够建立的模式究竟有多少,尤其是细化到什么程度,我们的研究究竟是否科学。

2、鉴于课题组年龄结构的老化,人员流动性大的事实,课题研究工作如何更优化,更富有成效。

3、在成功与失败的案例面前,我们何去何从,依托农村小学一个课题组的师资配备,是否能科学地分析清楚其中的原因,控制相关变量,变被动与主动,在现在的信息时代,如何与其他学校联手,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研究共进等。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期待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禀承求真务实的态度,勇于实践的精神,让我们左右逢源,让问题迎刃而解。

第五篇:如何进行有效课堂导入

如何进行有效课堂导入

严惠

成功的教学就是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导入环节作为课堂的开端,理想的状态在于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摈弃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后续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如何在课堂的短短几分钟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兴趣,在导入话题和导入方式的选择上我们要做细致,要

实现导入话题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把握住话题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一.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导入方式: 1. 快速问答 Quick-response 这项练习主要训练学生对于日常语言会话中所用句型的熟练及掌握程度。是英语考试中,听力部分必考题。训练这类题目的优点在于,可以让学生对于英语常 用口语句型有所积累。2.小游戏 Small games 此处的小游戏可设计成英语单词接龙,造句比赛或者分小组进行typhoon游戏。这些游戏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输出,方便教师结合所教内容设计 复习性游戏。3.多媒体的应用

通过多媒体展现精彩的吸引人的图片,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受到吸引,产生好奇,从而有效地向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4.每日演讲 Daily talk 这个方法是本人在教学中沿用至今的方法。其优点在于,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预 先所给的话题,进行演说。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班级里受到广泛欢迎。

5.话题讨论 Free talk 话题讨论作为较为高层次的导入部分训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由于目前学生的词汇量有限,有时无法将自己想要表达的语句转换成英语流畅说出,因此,这个活动适合于作为特定话题的导入,而不适宜每日活动。

二.在导入过程中教师需注意:

1.兼顾学生个体差异,话题的展开难易适中

新课导入环节,导入内容设计的难度不易把握,任务整体性和延展性的控制也是难点。

英语课堂的小班化教学在很多地区难以实现,英语课堂绝大部分的形式是班大学生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加以充分注意,让处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需要让他们听懂教师的意图和要求,能按要求加以实施,可以让他们回答较易的问题以检验其思维是否与课堂进程同步,同时也是在激发其继续跟进教师的课堂导入的信心;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要鼓励并给予他们机会自由表达思想,或者回答较难的提问。对性格外向富于表现力的学生可以提供机会让他们做一些现场表演或形体示范,这既是对他们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同时对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也是不无裨益的。2.适当控制导入时间,力求整堂课时间分布合理

每节新课可以分配给导入部分的时间是有限的,以45分钟一课时为例,导入部分只能控制在几分钟之内,否则整堂课会是头重脚轻,主题不突出,长久以往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3.尽可能融合英语语言文化的导入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 也包括文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先导环节, 虽说时间不长, 但若能在导入训练中有意识地穿插一些英国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内容, 引导学生把文化内容和语言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认识到英语与母语的区别并具备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吸收两种文化的精华, 学会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 避免跨文化交际的错误, 学到地道的英语, 进一步提高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可以作为教学研究的试点,它虽然只占用了整个课堂的八分之一时间,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精心设计小学数学课堂导入

    成功在一个好的开端 泸县福集镇金银学校 万明树 邮政编码:646106 “在记忆实践中,存在列在表中最前面的几个字比中间的字易于记住的倾向。”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

    小学数学课堂情景导入

    小学课堂导入技巧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新课的技巧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万事都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在一堂课的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导入 俗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发地调动全部感官,积......

    课堂导入精彩案例

    微信公众平台:校长视野 微信号:xzsy365 每日三篇干货推荐!校长视野,精彩不容错过!课堂导入精彩案例(纯干货) 第1招——解读课题:自主设问攻疑惑 【课题】《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导......

    一年级课堂的有效导入

    一年级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 点评人:陆日勇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良好的开端等于成......

    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新的课程改革犹如春风吹进了校园,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作为奋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年轻教师,对此有颇多体会,也有几分收获。于此,本文来谈谈“......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责疑激趣,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责......

    数学课堂导入语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语设计 一、动画导入 在教学三年级《重叠问题》时,播放《喜羊羊与灰太郎》动画片和《熊出没》主题歌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师问: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郎》的请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