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设问情景创设条件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
[内容摘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就必须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可望、可及且有利于学生建构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关 键 词] 新课程 创设课堂设问情境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及相应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从过去的旧观念下的那种“满堂灌”,到现在部分教师的“满堂问”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爱因斯坦)”,所以提问不是简单的教师提、学生答,而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相互提问。学生只有参与教学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下面笔者就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设问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谈一些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创设情境在引人中设问,激发学生兴趣
从数学学习的认知本质看,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事实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还是知识的运用,都离不开知识产生的环境和适用的范围。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要有“问题”,即当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问题,当然,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否则,至少不能称为好问题;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因此,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那么,创设引人问题情境的基本策略是什么呢?如何在引人中设问呢?
1、引疑激趣策略
教育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
案例1:“二分法”的引入
在央视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李泳主持的“非常6+1”中有一个栏目叫“竞猜价格”,你知道如何才能最快速度猜准价格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趁机我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同位同学相互合作猜生日,看那一组能用“最少的次数”猜出对方同学的生日?你共用了多少次?
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设臵坡度策略
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级别。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臵几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象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已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案例2:已知函数,(1)它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2)它的图象具有怎样的对称性?
1(3)它在((4)它在(-)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上述。还有,我们更应当考虑教师不作小结,由学生来作小结,然后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点评,甚至于还可以让部分课堂根本就不要小结,而将小结这项工作留为学生课外作业,让学生们各自课外独立完成小结后,再由教师集中整理,留待后面的课堂中完成。
总之,设问的目的不是“灌水”,而是为学生的思维“点火”。古希腊一位智者说过:“人脑不是一个可以灌注的容器,而是一只可以点燃的火把。”所以,课堂上的设问,应该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数学文化发展史中的史料、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内容等多方面的数学素材的自然结合,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数学“现实真理性”与“模式真理性”的双重价值,这样自然就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种”,从而为学生的自己学习提供生存环境。将精心设问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在疑问中开始,探索、论证、小结、发展,则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以养成,求知的热忱得以激发,学习兴趣得以培养,思维品质、能力得以全面发展。精心设问,刺 6 激学生心智不断向前追求,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2.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潘振嵘.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尝试.数学通讯.4.张晓斌.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通报.5.黄翔,李开慧 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中学数学.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1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 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
新安县第五高级中学
陈小姣
2009年8月
些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过理解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要有“问题”,即当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还不能理解或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问题,当然,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否则,至少不能被称为好问题;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说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说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因此,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精心设问。那么,创设引入问题情境的基本策略是什么呢?如何在引入中设问呢?
一、引疑激趣策略
近代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的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
案例1:“二分法”的引入
(1)已知奇函数f(X)在[a,b]上是减函数,试问:它在[-b,-a]上是减函数还是增函数?
(2)已知偶函数f(X)[a,b]上是增函数,试问:它在[-b,-a]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3)奇、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规律?
根据“解答距”的四个级别,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在面对这样一个题目时,学生心理已经有了准备,不会感觉到无从下手。同时上一个问题的解决也为一般结论的得出提高了一个思考的方向。这样知识掌握过程是一个平缓的过程,新的知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解起来就显得比较容易接受,掌握起来就会显得更加牢固。
三、巧设悬念策略
悬念是一种学习设问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设问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案例3 :
今天以后的2006星期几?这样的问题唤起了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应用的浓厚兴趣。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发起不断探究的兴趣,既唤起了学生对自身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事实上,现阶段所使用的新教材在每一章的引言均有这样的设置。同时教材增加了不少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的内容,为数学教
生活和生产的实际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的实际意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如银行的分期付款、商品打折、最优化等经济问题;市政建设与环保问题等等。在新课引入时问题情境一方面应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应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注意问题的趣味性,趣味性的知识能吸引人,趣味性的问题总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在新课引入时,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或其它有趣的知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设问的目的不是“灌水”,而是为学生的思维“点火”。古希腊的一位智者说过:“人脑不是一个可以灌注的容器,而是一支可以点燃的火把。”所以,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已有的数学能力、数学发展史中的史料、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内容等多方面的数学素材的自然结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现实真理性”与“模式真理性”的双重价值,这样自然就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种”,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生存环境,将精心设问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在疑问中开始,探索,论证,小结,发展,则学生思维习惯得以养成,求知的热忱得以激发,学习兴趣得以培养,思维品质得以全面发展,精心设问,刺激学生心智不断向前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听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及讲座心得体会
承玲学校 钟成兰
5月十二至十三日,由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在贵州师范大学大礼堂举行。听了名师们的精彩课堂及经典讲座,我感到了我离一名优秀教师差得那么远的同时,也模糊地感到我该朝什么方向去走。下面我浅谈一下我的一些感受:
无论是什么课堂,都存在着教与学的关系。从应试教育的以知识传授为目标,以学生学会知识为目标,到今天的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从根本上讲,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是这一变化的核心内容。因为教与学始终存在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学,我们学校的方方面面工作。
几位专家的讲座无外呼于课堂,如何使课堂换发生命力,让学生动起来。这都来源于当今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核心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要我们为学生设置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展示互动→检测反馈这样有效新课堂的基本框架。
我们作为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转变好,我们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而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了!纵观新旧课程,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出现了情境化、生活化、平等化,学生的学习也逐渐趋向自主化、探究化、合作化。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的改变,让我们教师教得自信,学生学得精彩。
要做到如此,我们应朝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做: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回顾以前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学生竖着耳朵听,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在课堂中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也根本不去管学生有没有兴趣学,要不要学,只是一味的注重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就行了。而新课程十分关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因此,我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联系学生实际,强化应用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而以往有一部分数学知识都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谓的应用题有时候也是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问题,所以,新课程也提出了要结合生活实际,让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时,我们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 教学
三、师生平等,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要我们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学习伙伴,从而打破了教师掌控课堂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
在教学中,我们应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你们才是这个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学习伙伴,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发挥你们自己的聪明才干。”
教与学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我们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相信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清泉学校肖世洪
一. 理想的课堂是生活化得课堂
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
教育的内容也来源于生活实践,但它不能等同于生活实践,教育黑受教育者以科学的理性,但任何科学的理性又终究离不开感性的生活实践。教育就是沟通科学理性与生活实践的桥梁。如果课堂教育离开了对生活的 理解与感悟,那么,课堂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以,必须清醒而鲜明地认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连接起来。世新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新课程强调突破学科本位,砍掉学科内容的繁、难、偏、旧、窄,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数理化,读生活中的语文,理解生活中的政治、经济与哲学,在生活中把握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体验与感悟道德的力量,成为能动的道德主体。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引领学生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获得合作的乐趣。生活融入甚至成为课堂教学,课堂本身就是生活,是师生的生命历程。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思考,构成了教学目标的最为重要的行为动词。
同时,回归生活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否定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不要间接经验的教学,恰恰相反,教学回归生活,可以使既定的教材知识也生动起来,使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孩子们得直接经验,与他们更亲近。这样,教材内容和其他的间接经验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价值,为学生所吸引,所接受,所融入。
二.理想的课堂是师生心灵相通的课堂
至今,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抱着这样的概念: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实现设计好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完成教案设计的过程,教材是教学的圣经,课堂是教师演讲的舞台,教学是我将你听,教学活动主要就是教师完成知识传授而极少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
于是,在一些公开课或研究课上,上课的老师往往要上演事先准备好的精彩节目。面对自己熟悉的学生,教师笑容可掬、从容不迫、有板有眼地开始上课,师生之间以短平快的一问一答为主,一切顺着事先设计好的方案推进,教学环节丝丝相扣,衔接的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 老师的身上,全神贯注于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这时的授课老师更像一位牧羊人。课毕,在一片掌声和赞叹中,学生们满载着标准答案走出教室。
这样的课堂教学在不知不觉中被异化了。异化为教师的精彩表演。再也不是学生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
只有焕发出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只有让学生在理想的活动境界中去主动自觉地体验与感悟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师生共同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规定方向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三.理想的课堂是人性化的课堂
在新课程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不仅要面向学生的现在,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潜能如鲜花般绽放,师生之间智
慧和谐交融。这样的课堂必然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它乐意向这些不确定性开放。一个对新课程理念融会贯通的教师明白,这些不确定性很可能具有独特的价值,更能体现教育对不同特性受教育者学习行为的认可、理解与尊重。而且它们本身就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之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之创设问题情境
关键词:创设 情境
条件
价值
种类
误区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学习动机理论者认为:在现实的生活学习活动中,当遇到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们才会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而在引入新课,问题展示时,如何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其吸引过来,就是我要说到的创设问题情境。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条件
创设恰当的适合当堂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就必须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深挖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必须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价值
1、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中,自然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来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种类
要创设恰如其分的问题情境,我认为分四种:
1、故事化情境
案例:在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中,以小马和老牛的一段对话来引导学生怎样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我以ppt的形式来演示,它即形象又生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了。
2、生活化情境
案例:在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中,我以农民在采摘橙子的图片做引导,再以一个玩笑似地铺天盖地的橙子图片问学生想将来成为老板吗?那就找出题中所包含的等量关系,学生其乐融融地解开了。
3、问题化情境
案例:在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中,引用当地有名的古塔,以及东方明珠塔来让学生测量它们的高度,一开始,学生抓耳挠腮,欲罢不能,但又跃跃欲试,通过尝试也会了。
4、资料化情境
案例:在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的应用中,以一组极为震撼的河床干涸的图片,即引来了学生情感的关注,又引来了学生对一次函数的的应用,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误区
在新课程理念下,情境创设因而成为了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这就造成了有些老师走进了误区,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全然不顾是否脱离了教学,能否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在情境创设方面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1、情境创设有始无终
案例:有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那老师就来给你们讲个故事……”,“故事讲完了,我们来研究故事里的数学问题”。学生们刚刚听到的故事的热情一下子就给这可恶的“数学问题”浇灭了。
2、情境创设主题不明确
案例:在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六节《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中,有位老师以太阳和月亮来打比方,好像学生难以接受。
3、情境创设没有科学性
案例:在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4节《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一节中,有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老师这件衣服原价200元,实际上只花了160元,大家说说这是为什么?
4、情境创设不符合实际,也忽视了学生的年龄段特点
案例:在讲到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5节《为什么是0.618》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引入的:现在流行以帅哥靓妹来形容一个人长得好看,为什么呢?答案是人的眼睛如果处于黄金分割点上是就好看。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接着又说到为什么女同胞总喜欢穿高跟鞋,也是因为当人的下身与全长的比构成黄金分割时,就显得苗条。结果,很多初三女生穿起来了高跟鞋。其实老师若再提醒一句,你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现在穿会影响骨骼的发育生长,会变成畸形,相信她们女生就不会再去要爱美了吧。
总之,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而且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的技能,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