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下思想政治教学理想课堂的情境创设
新课程下思想政治教学理想课堂的情境创设
摘 要:新课程赋予课堂教学新的内涵,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是师生的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人格、学问、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便成为一名理想教师的有机构成部分,教师能够站在教学艺术境界的高一层,对课堂“指点江山”,在课外“激扬文字”,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人格魅力。
关键词:新课程
教育思想
课堂教学
情境
新课程理念是理想,新课堂教学是现实。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新课程倡导建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建构多层次的多维和谐互动式教育之路之上。课堂教学从教师传授的教学模式开始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形成,课堂教学充分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思维产生碰撞,情感受到熏陶,学生的演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个由新课程理念影响和引导出的充满民主、和谐、激情的理想课堂正向我们走来。
一、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思想的改变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每一课堂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教师人格、学问、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体现了教师的创造价值和人格魅力。
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教学目标不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与学法指导;教师以填鸭式的满堂灌代替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简单划一;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枯燥无味,理论与实际脱节;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严重削弱;教学手段陈旧呆板,以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应付一堂课等等。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和课堂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妨碍了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与实现,与时代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技术,优化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与传统教育思想相比较而言,新课程下的教育思想体现以下的变化:一是教师的角色在变。教师在教学中转换自己的角色,已开始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把关注点真正放在学生的身上,教师的激情、个性和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二是教学行为在变。教学从传统的“赶鸭子”满堂灌走向“放鸭子”的启发式教学,教师在学好教材的同时又超越
=
= 1教材,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超越教师,课堂师生激情四溢,民主和谐,新课程理念已转化为教师追求理想课堂的动力;三是学习方式在变。主要体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课堂教学充满悬念,充分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让学生的潜能如花绽放,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四是课程观念在变。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课程是体验,课程是对话,课程是发展资源,凡是对学生有影响、有教育意义并能促进学生成长,或说能够滋养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简言之:社会即课程、环境即课程、生活即课程;五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在变。我们从教师在已有的心理学、教育学和专业知识,积极学习计算机网络等相关,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构思与设计、课程的整合等,教师的教学视野在拓展,教师的知识品位在提升,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领悟出教学艺术的魅力。
在这种教育思想下,课堂教学应该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是要打破传统课堂的壁垒,能够制造课堂的热能效应,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拓展学习的外延,让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积淀精神,提高人文素质。也就是说,教师应给知识注入生命,让知识盥洗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使生命变得厚重。因此,每一节课都应该“形神不离”、“情韵相映”,以“情景”为亮点,以“情感”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周围世界”为源泉,通过创设和沉浸一种优美、智慧富有情趣的意境,将知识教学镶嵌在情景中,带入到艺术活动中,课堂成了虚拟的智慧宫、科技园、新闻发布会、外交舞台、演讲厅和挑战平台。并从他们的课堂教学中感悟到,课堂是“阳光地带”,课堂是“动感地带”,课堂也是“情感地带”。真正做到师生民主、互动、和谐的关系,共同打造富有激情的理想课堂。
二、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过程的新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教师在正确教学思想指导下,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使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教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并取得尽可能最大的效果。”显而易见,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离不开正确教学思想的指导和最佳教学方案的设定,而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同样也离不开教学思想这一教学灵魂的指导。新课程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学过程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幅崭新课堂教学。
第一,新课程呼唤教师对原创的提升。教材只是一个案例,一个载体。教学的依据是新课程标准,不是教材。只凭借教材的教师在新课程下的教学必定会失去学生的支持,教师不再只固守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就可以走进课堂。教师应该成为知识素材的存储器,学会把教材的信息与素材整合在一起,教材的缺憾需要依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拓展与开发要依靠教师去创造。教师不再只是将教材的内容“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而要熟悉自己的学生,=
= 2了解他们的特点,并且要对教材进行改编、选编、选用、活用,要有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达到师生有共同的激情创设一个理想的课堂。
第二,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过程要更多的精彩的回答从学生的那里表达出来,新课程渴望更多更好的课堂教学的动人场面在学生的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教育思想要把学生看成具有生命意识的人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才华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给知识,只为学生提供“鱼”,给视野、方法才是给学生“渔”,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给”,只能给学生“死”的知识,而“导”,才是给学生“活”的知识的源泉。
第三,新课程需要理想的教师教学个性,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条件下,教学条件固然重要,而教师的素质更为重要。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靠教师去创造。如课堂教学没有现代媒体,用“土媒体”也能让课堂教学生辉,呈现亮点。因此,教师的素质应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尚的人格魅力、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可贵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将教学看成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无限丰富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能够随时根据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作出应变,真正在课堂“指点江山”,在课外“激扬文字”,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人格魅力。
三、理想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教学的实施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技术手段,焕发教学艺术。新课程理想课堂的实施,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所谓活力,即师生生命的创造力,其课堂特征是: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应是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理想课堂就是磁力、张力、活力的和谐,且能用知识激活知识,用生命激扬生命,用心灵激动心灵,用人格激励人格;理想课堂就是能透过活泼的氛围、活跃的思维和活生生的教学环节,无处不见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无时不见活灵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这种理想课堂的实施必须在于问题的创设,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逢事问个为什么。”由此可见,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问题又是
=
= 3从疑问开始的,疑问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创设问题情境,并使这种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情感性、生活性、参与性,就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产生疑惑,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充满问题互动和活力的课堂。在政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⑴运用“现实生活中热点问题”创设情境
政治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生活性,用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创设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吸引力,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在高二哲学常识“因果联系”一节教学中,为了说明因果联系是指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叫因果联系。因果联系的特征:一是原因和结果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二是两者之间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利用多媒体呈现了一组环境污染及造成大量海洋动物死在沙滩上的情境,以这种内存的联系构成一幅因果联系图,通过教师的设问,学生的讨论达到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也比较直观地解决这一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国际互连网、宽带网、局域网、校园网等丰富的网上资源为更好地实现理想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现实生活条件。教师应该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构筑信息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新型模式,充分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存取的方便性以及交互的及时性进行学习和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扩展学生的自主性学力、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研究性学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⑵用“艺术作品”创设情境
俗话说:触景生情。呈现真实的情景,可以唤起人们的感情,引起共鸣。艺术作品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特点,诸如音乐、漫画、视频等形式,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课题、活跃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比如在“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教学中,为了说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九八抗洪’的视频剪辑并配以歌曲《为了谁》。通过这种艺术渲染,营造的氛围非常浓烈,引起了同学们的情感共鸣,自然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也就迎刃而解了。
再比如在讲到高三政治常识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一框的问题时,用了一段《黑镜头》的flash,配以Michael Jackson的慈善音乐《Heal the world》把战争、饥荒、贫穷等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震憾下对和平与发展问题有强烈的认识,教师再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从中得出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为
=
= 4什么会造成这些问题等,最终完成教学目标,也让学生从中领悟人生观、价值观等目标。
⑶用“漫画、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图片”创设情境
政治知识的信息很多是通过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和漫画呈现的,并且漫画、文字材料、图表数据也成为考察学生能力试题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运用漫画、文字材料、图表数据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漫画、材料、处理数据的能力。注意在运用漫画、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创设情境时,材料的选取要反映时代的脉搏,应当让学生感到当代的气息;同时,所选材料应尽量贴近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比如在讲授资本主义的政党的选举制度时,可以运用美国的2004年大选,布什与克里的新的《驴象之争》漫画,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这方面的知识给学生进行讲解、分析、讨论。
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关键是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动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有计划、有意识地向学生启迪寻找问题的角度及提出问题的方法途径。
总之,要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和质量,达到高中政治教学的理想课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优化,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需要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的进一步完善,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现代教育思想的树立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叶 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新基础教育网
http://
2、劳建洪 《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技术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浙江教育报刊社
3、袁振国 《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微观思考》《人民教育》2001年4月P7
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面向21世纪的教育》资料汇编
5、翁祖乐 《课堂教学要营造情境教学氛围》《中国教师报》2003年2月23日
=
= 5
第二篇:初中生物课堂情境创设教学
《初中生物课堂情境创设教学》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刘明霞
新课改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交流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针对新课改理念,结合初中生物教学自身的特点,创设初中生物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验证和掌握等一系列行为。而这些行为正符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同时教学情境还能给学生设疑,使学习者表现出愉快的心理不和谐状态,并且为解决这种不和谐迸发出潜能,进一步及时顺利地将学习引入到问题之中。在新课改中,为了实现初中生物教学向初中生物教育的转变,除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模式的改革外,更应注重初中生物情境的创设。过去有人曾提出,创设情境是为引入新课而服务的,其实,创设情境不只是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开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它是为课堂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服务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常可以创设以下六种情境。
一、创设实验情境
新的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规定生物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包括实验能力在内的各种综合能力。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增强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几乎100%的学生都喜欢动手做实验,特别是当他们成功地做成一个实验时,其喜悦之情难以自禁。学生这种对实验本身的心情又会迁移到相关的知识上来,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热情,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利于其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其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新教材中把各个实验分散在课本中,将实验和知识内容更加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了实验和知识是不可分割的感觉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一个重要要求,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绝不是自由学习,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因此,科任教师应与实验员共同进行实验创设,做到以下四个步骤:⑴分析实验类型,根据不同类型提出注意事项,以示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⑵引导学生将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结果、讨论、结论等项目加以系统化逻辑性阐述,以示实验的严密性;⑶在实验过程中要做好从“扶”到“放”的工作,“扶”要扶得正,“放”才能放得开。实验条件有限的学校应从“演示”和“分组”实验的分配上进行合理安排,还可以通过播放实验录像或视频,创设理想的实验情境,让学生迅速实现从“依赖”到“自主”的实验认知,从而能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条件进行动手操作;⑷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讲究“三多”,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多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多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多想。
二、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物教学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一个个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新课程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初中生物问题,验证初中生物规律,因此,初中生物问题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是为问题解决服务的,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有理论依据、有主题、有目标、有策略、有程序,问题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一个“疑问句”,也可以是一项任务或目标的陈述,更可以是一种情境的创设。
结合现实生活提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初中生物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在用问题创设初中生物情境时,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⑴在设置问题时,应力求新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⑵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对复杂的问题化整为零,分散难点,逐步深入,使每一问题都能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既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⑷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学生一时回答不出的问题,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去启发,去诱导。
三、创设简笔画情境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使用简笔画不仅能形象地说明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还能使教学的过程“活”起来,创设美好的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创设简笔画情境,有以下四个特点:⑴简笔画可以使静态的过程动态化。⑵简笔画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⑶简笔画可以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⑷简笔画可以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
四、创设故事情境
布鲁纳在《论意义行为》中告诉我们:“逻辑假设在置于正在进行的故事之中时最容易为儿童所理解。”故事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故事。我们的生活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生活有了故事,也就有了精彩;生活有了故事,也就有了意义。听故事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是一大乐趣。通过曲折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故事在课堂中介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消除差生对初中生物的恐惧感,增强初中生物的趣味性。
其实在故事的背后隐藏着很深的哲理,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挖掘、去探究。在用故事创设初中生物情境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⑴故事中要隐含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初中生物知识,讲故事是手段,引导、挖掘故事中的初中生物知识,提出初中生物问题,解决初中生物问题,探究初中生物规律是目的。⑵故事要短小情悍,内容要健康,要有科学性,趣味性,能为学生创设悬念,激发学习兴趣。⑶讲故事的过程中遇到有关初中生物内容时,要放慢速度,加强语气,引起学生注意,便于学生回答后面问题。
五、创设生活情境
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实现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的生活活动和需要。”生活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
初中生物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我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常用四个步骤:①发现并肯定学生的与知识有关的生活经验;②与学生交流、讨论相关的生活经验;③验证生活经验;④小结生活经验并指导生活。
用生活实际创设的初中生物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内容很广泛,既包括生产技术实际,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初中生物现象,还包括与初中生物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六、创设多媒体情境
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加入音乐,颜色,图片等多种因素,结合以上五种情境的创设,共同构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初中生物情境,抑或是说,多媒体是以上五种情境创设的最佳技术支持。通过创设多媒体情境,更能激起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活力,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进行教学拓展了教学空间,给单调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注入了活力,演示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1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 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
新安县第五高级中学
陈小姣
2009年8月
些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过理解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要有“问题”,即当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还不能理解或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问题,当然,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否则,至少不能被称为好问题;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说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说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因此,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精心设问。那么,创设引入问题情境的基本策略是什么呢?如何在引入中设问呢?
一、引疑激趣策略
近代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的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
案例1:“二分法”的引入
(1)已知奇函数f(X)在[a,b]上是减函数,试问:它在[-b,-a]上是减函数还是增函数?
(2)已知偶函数f(X)[a,b]上是增函数,试问:它在[-b,-a]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3)奇、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规律?
根据“解答距”的四个级别,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在面对这样一个题目时,学生心理已经有了准备,不会感觉到无从下手。同时上一个问题的解决也为一般结论的得出提高了一个思考的方向。这样知识掌握过程是一个平缓的过程,新的知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解起来就显得比较容易接受,掌握起来就会显得更加牢固。
三、巧设悬念策略
悬念是一种学习设问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设问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案例3 :
今天以后的2006星期几?这样的问题唤起了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应用的浓厚兴趣。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发起不断探究的兴趣,既唤起了学生对自身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事实上,现阶段所使用的新教材在每一章的引言均有这样的设置。同时教材增加了不少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的内容,为数学教
生活和生产的实际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的实际意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如银行的分期付款、商品打折、最优化等经济问题;市政建设与环保问题等等。在新课引入时问题情境一方面应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应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注意问题的趣味性,趣味性的知识能吸引人,趣味性的问题总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在新课引入时,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或其它有趣的知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设问的目的不是“灌水”,而是为学生的思维“点火”。古希腊的一位智者说过:“人脑不是一个可以灌注的容器,而是一支可以点燃的火把。”所以,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已有的数学能力、数学发展史中的史料、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内容等多方面的数学素材的自然结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现实真理性”与“模式真理性”的双重价值,这样自然就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种”,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生存环境,将精心设问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在疑问中开始,探索,论证,小结,发展,则学生思维习惯得以养成,求知的热忱得以激发,学习兴趣得以培养,思维品质得以全面发展,精心设问,刺激学生心智不断向前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之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之创设问题情境
关键词:创设 情境
条件
价值
种类
误区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学习动机理论者认为:在现实的生活学习活动中,当遇到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们才会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而在引入新课,问题展示时,如何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其吸引过来,就是我要说到的创设问题情境。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条件
创设恰当的适合当堂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就必须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深挖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必须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价值
1、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中,自然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来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种类
要创设恰如其分的问题情境,我认为分四种:
1、故事化情境
案例:在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中,以小马和老牛的一段对话来引导学生怎样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我以ppt的形式来演示,它即形象又生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了。
2、生活化情境
案例:在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中,我以农民在采摘橙子的图片做引导,再以一个玩笑似地铺天盖地的橙子图片问学生想将来成为老板吗?那就找出题中所包含的等量关系,学生其乐融融地解开了。
3、问题化情境
案例:在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中,引用当地有名的古塔,以及东方明珠塔来让学生测量它们的高度,一开始,学生抓耳挠腮,欲罢不能,但又跃跃欲试,通过尝试也会了。
4、资料化情境
案例:在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的应用中,以一组极为震撼的河床干涸的图片,即引来了学生情感的关注,又引来了学生对一次函数的的应用,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误区
在新课程理念下,情境创设因而成为了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这就造成了有些老师走进了误区,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全然不顾是否脱离了教学,能否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在情境创设方面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1、情境创设有始无终
案例:有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那老师就来给你们讲个故事……”,“故事讲完了,我们来研究故事里的数学问题”。学生们刚刚听到的故事的热情一下子就给这可恶的“数学问题”浇灭了。
2、情境创设主题不明确
案例:在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六节《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中,有位老师以太阳和月亮来打比方,好像学生难以接受。
3、情境创设没有科学性
案例:在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4节《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一节中,有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老师这件衣服原价200元,实际上只花了160元,大家说说这是为什么?
4、情境创设不符合实际,也忽视了学生的年龄段特点
案例:在讲到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5节《为什么是0.618》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引入的:现在流行以帅哥靓妹来形容一个人长得好看,为什么呢?答案是人的眼睛如果处于黄金分割点上是就好看。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接着又说到为什么女同胞总喜欢穿高跟鞋,也是因为当人的下身与全长的比构成黄金分割时,就显得苗条。结果,很多初三女生穿起来了高跟鞋。其实老师若再提醒一句,你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现在穿会影响骨骼的发育生长,会变成畸形,相信她们女生就不会再去要爱美了吧。
总之,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而且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的技能,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第五篇:浅析新课程视界下历史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析新课程视界下历史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叶建华
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在课堂,新理念落实的关键也在课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辅助条件,去构建新的思想和概念。而当学习者已不足以生成和建构新的思想和新的概念时,将有一段距离。问题也随之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教学活动,应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创设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开始,去激发学生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知需要,以形成学生真正的、内部的认知动机,以间接方式影响学生能动的学习过程。新课程实施中,中学历史教学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上。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课堂提问和学生讨论的“热闹”情景。事实上,这是教师检查学生已获得的信息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教师通常预设正确答案,表面上学生“各抒己见”,却是在硬把学生引导到教师思考的轨迹上,若学生回答不出或讨论后的结果与教师预设的不一致,教师则赶紧说出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答案。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单纯的认知需要,而问题才是学习的根本动力。传统层面教师的提问题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创设问题情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问题和惊讶开始。思维起始于问题,这是人认识的基本特征。当人提出并解决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之时,思维也就产生了。思维又以解决问题为其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思维过程就是思维的主体与被认识的客体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是一个高度动态性的活跃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对新事物的探索、发现与发明。因此,思维具有创新性的特征。知识的获得是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的,是以对问题的分析和综合力为前提的,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历史课程改革,一个相当重要的使命是改变求同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散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历史问题要为学生创新思维创造条件,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上。如讲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坚持的“求同存异”方针时,可设计一问:“求什么同?存什么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教师不必给予所谓的唯一的闭合式的“标准答案”,而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求同存异看似朴实简单,实则蕴涵着很高的外交智慧和技巧。在当今的外交实践中也有很高的价值。请同学课后继续探究,自选角度,写一篇小论文。”传统的历史教学认为历史都有标准答案,将历史教学框束在答案之中,才使其缺乏生命力。事实历史是复杂的,历史是可以有多种答案多种解释的。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无法找到现成的答案,迫使他们放弃对课本的依赖,主动与自己已由的知识结构实现对接,实现同化和顺应,自主建构答案,学生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过分强调以“纲“为纲,以教材为本。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时代,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思维是具有一定动机、经验、知识及个别特征的主体的具体的认识活动,思维主体性的特征决定了研究的个性方面,所以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从思维的主体——学生出发。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从学生个体出发。历史问题情境是学习者在思维上与历史的客观现象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与类型,它反映的是学习主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或建构知识,或智力动作方式运作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与体验。在历史问题情境中的未知知识的探索、发现与建构,是建立在认知主体的认知需要与相应的知识可能性的基础上,与传统的教师提问或历史习题是有差异的。传统的教师提问是与认知主体——学生无直接关系的,表现为“要我学”,问题情境中的未知知识对于认知主体——学生具有现实意义,表现为“我要学”;教师提问的未知知识大多是具体的知识点,强调记忆,解决“是什么”一类的具体性问题,问题情境中的未知知识大多是概括性问题,强调理解,解决“为什么”一类的概括性问题。如用辨证法思想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谈历史事件的启示来体现历史的现实意义等。
问题情境的创设更多表现为“我要学”,这必须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在问题情境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不足,发现自己已有知识中的缺陷,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历史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内在的需要,有一定的进取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对于历史学生拥有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很多是通过非课本渠道、非课堂渠道获得的,与生活经验、体验感悟息息相关,一旦进入师生的认知领域,便会潜隐着蓄势待发。当学生致力于未知知识的探索、发现和建构时,教师适时、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缄默知识”,让学生真正面对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便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创设问题情境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更要考虑到学生的潜能和发展的最大效果,要将问题置于学生学习的边缘区,即“最近发展区”,简单的以检查学生记忆为基础的“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是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当然,复杂的、超越学生学习潜能的问题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可能。如在教学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时,引用19世纪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话:“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设问:(1)联系中美、中日关系的演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2)请你举出当前国际关系中能验证这句话的具体实例。这类问题基于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缄默知识”,高中学生关心时事特别多,是他们年龄增长和认知发展的明显例证,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学生的需求应纳入教师的教学视野,力求使历史学习成为学生智慧、知识、激情和能力交织出的不可重复、不可再生的具体情境。
(三)创设问题情境,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键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建立在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解决的过程中。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应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两种不同形式,二者互不可缺。学生的问题意识建立在新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的结合点上,教师生动具体的讲授有助于学生认识历史。传统的教学教师教教材,学生记教材,师生关系实质上是“权力——服从”的关系,现代教学强调师生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创设宽松的问题探究的学习氛围,平等地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不作简单的是非评判,更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同时,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有教师为追求课堂气氛,进行“牧羊式”教学,抛出问题后,一味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分析、思考、讨论”这些问题,把自己仅作为一名“旁观者”,这样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教学处于放任自任状态,学生不仅不能有效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其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难以得到训练和发展。
(四)创设问题情境,应注重“神入”的学习方法。
“神入”(Empathy)一词从西方史学界传入我国,意思为“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等。“神入”的学习方法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基本上分两种,一种是编演历史剧,以增强学生学史的兴趣;一种是编制习题,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胡适先生曾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史原则,基于“神入”学习方法的情境问题的创设也应遵循这一原则。(1)将学生置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下,考察学生的能力。如关于汉武帝与匈奴战争的内容,可设计一题:汉武帝时代的一位中级军官,参加征伐匈奴的重大战役,期间,他写了一封家书,叙述所见到的事物和感想。请你来完成这封家书。(2)将历史学研究中的“假设”方法引入历史习题设计中。如设问:北匈奴强大起来,如那时没有汉武帝的讨伐,中国的局面会是怎样呢?(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注重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设问“周秦时代国防上最重要的建筑是什么?于现在的国防也有关系吗”“汉匈奴西进和现在的欧洲的政局有什么关系?”。运用“神入”法创设的问题情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体现了创新的特点,充分挖掘了历史教育的人文价值,闪耀着历史的智慧。
传统的历史教学,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结论,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其前提和关键,历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主动适应新课程,全面落实新理念。
参考文献:
1. 李静,历史课堂辩论式学习初探,历史教学,2001.4 2. 郭祖彬, 透视中学课堂教学中的“伪创新”现象
教学与管理,2004.1 3. 孙伟儿, 试论历史教育与智慧教育,教学研究 2005.1 4. 梁励, 论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课程、教材、教法 2005.5 5. 杨斌, 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策略的探讨
教学研究 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