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情境创设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情境创设策略研究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教师教学的主要作用不在于讲授,解释或者传递数学知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想方没法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乐于探索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呢?
一、从实际生活,特别是学生自身生活实际中创设情境
我国的数学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意义不明确,觉得数学没什么用,学习数学枯燥、乏味。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利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创设情境。
例如:在“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教学中,可利用以下实际问题来创设情境。
问题1:用一个有毛病的天平(天平的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它因素忽略)来称物体的质量,有学生说只要把物体放左右盘中各称量一次,再把所得结果相加除以2即可得到物体的质量,你认为可行吗?
问题2:在指数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指数增长速度时,如果仅提问:“
有多大?”学生可能漠不关心——其思维没有进入数学学习的情境。如果换用一种学生熟悉的语言进行设问:“某人听到一则谣言后1小时内传给2人,此2人在1小时内每人又分别传给另外2个人,……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遍一个多少人口的城市——十万、百万甚至更多?”,那么学生的直观判断和实际的计算结果间的巨大反差会使学生对指数增长速度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问题3:用一张长80cm,宽50cm的长方形铁皮,做一只无盖长方形铁皮盒(焊接厚度与损耗不计),这只铁皮盒尽可能大的体积是多少? 用学生自身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字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产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而且所设置的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探索热情空前高涨。
二、用类比猜想创设学习情境
类比、猜想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在学习旧知识的过程中,会对知识的联系产生类比联想,并提出质疑,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类比、猜想,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的思维火花,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问题1:勾股定理大家都很熟悉,当一个三角形ABC的三边之长是a,b,c满足时,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如果让指数作一些变化:如2→n,即会是什么样呢?
教师明确指出需要思考的问题,但结论留给学生自已去猜想、探求。学生首先会尝试着从具体的几个例子出发,如n=3,n=4,验证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很自然会猜想
(n>2)时,三角形会是锐角三角形,并着手去考虑如何去证明这个
时,情况猜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学生结论,创设一种学生愿意主动去经 1 历的活动,激发探索热情,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验证,这种自主发现式活动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而且培养了数学探究能力。.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可以经常利用类比平面几何来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求解立体几何问题往往有赖于平面几何的类比。”
例如在“正四面体的性质”一课中,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正三角形内任一点到各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那么在空间中有没有类似的命题呢?若有,你能给出证明吗?
在二面角与平面角,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图象与性质,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的学习中都可以进行类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三、从趣味历史典故、数学文化中创设情境。
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数学文化遗产,好好利用,可以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增光添彩。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可以给学生讲述阿凡提和国王下棋的历史故事。下棋前,阿凡提说如果我赢了,就赏给我第一个格子放一个麦粒,第二个格子放2个麦粒,第三个格子放4个麦粒,第四个格子放8个麦粒,依此类推……国王一笑,根本不放在眼里,但最后的结果呢,国王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的麦粒来,这是为什么呢?
又如:在学习“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三个臭皮匠VS诸葛亮,到底谁更厉害?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8,臭皮匠老大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5,臭皮匠老二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45,臭皮匠老三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4,且每个人都是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问题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相比,哪个更大呢?
这些数学的历史典故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热情,更进一步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
四、从数学实验、信息技术中创设情境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数学实验是指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或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活动。在数学实验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使学生体验、感受“做”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例如: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引入中,教师可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过顶点A翻折该纸片得到折痕AD,请同学们研究:如何来翻折纸片,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垂直呢?学生通过自已动手操作,体会做数学的乐趣,并通过自已的实验直观地自已“发现”了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其对定理的理解会比老师直接给出深刻得多。
又如,在“数学归纳法”一节,教师可在课前准备道具(如20个烟盒),在课堂上请学生一起来做“多米诺骨牌”游戏,使学生很形象地理解了数学归纳法的定义和本质。数学实验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用多媒体计算机等来进行数学的探究实验,如在椭圆的教学中,不仅可以用教材介绍的实验,利用线和固定的两个钉子来画椭圆,还可以用几何画板来进行实验探究。
打开几何画板,作长为2a的线段AB,以F1为圆心,AB为半径作圆,并在该圆上任取一点为P;以F1为圆心,2c(c 让学生自已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体会图形中的几何关系,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改变图形中的几何量,如改变图形中2a及2c的大小,点F1和F2的位置,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真正在“做数学”中理解数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激发探索的热情,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当然,如何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有很多办法,上述提到的只是笔者最常用的几种方法。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好的情境应该要注意几个原则。首先,情境设置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应为内容服务。同时,创设情境应尽量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枯燥乏味。其三,创设的情境要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在“做数学”中“发现”数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另外,创设的情境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实际和“最近发展区”,不要好高骛远,学生“跳一跳”要能够够得着。 高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策略探微 [摘要]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较难也较枯燥的学科.而数学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的重要源泉,创设适当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17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时空环境,以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而创设的一种学习情境.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特别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倡让学生以已有的感性认识和知识体系为基础,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接受新的知识,并在发展、创造中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创设适当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新课程标准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意义重大.下面就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谈谈我的几点体会.一、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而创设趣味情境导入新课,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的教学引入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在央视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咏主持的“非常6+1”中有一个栏目叫“竞猜价格”,你知道如何才能快速地猜准价格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此时我趁机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分组相互合作猜小明同学刚买的一部介于1000~2000元的新手机价格,每组只允许猜5次,看哪一组在限定的次数内猜出的价格最接近手机的实际价格.通过各组成员的讨论,得出了将区间一分为二的竞猜方法是最能接近手机的真实价格的方法,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性强的数学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2.结合历史典故、数学文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可以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历史故事:相传在古代印度,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国王对发明者说:“作为对你的奖赏,我可以满足你提出的任何一个要求,你想要什么尽管说吧!”国王和群臣都以为他会要金银珠宝之类的东西,可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放下1颗麦粒,第二个格子放下2颗麦粒,第三个格子放下4颗麦粒,第四个格子放下8颗麦粒,以此类推,每个格子放的麦粒都是前一个格子放的麦粒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国王心想,这不是很容易的事吗?便欣然同意.请同学们想想,国王有能力满足发明者的上述要求吗? 原来,发明者所需的麦粒总数为:1+21+22+23+…+263=264-1= ***709551615.这些麦子究竟有多少?打个比方,如果造一个仓库来放这些麦子,仓库高4米,宽10米,那么仓库的长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两倍.而要生产这么多的麦子,全世界要两千年.尽管印度国王非常富有,但要这么多的麦子他是怎么也拿不出来的.通过历史典故创设情境,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热情,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的文化价值.二、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下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特点之一.问题情境创设的理论依据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所提出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主要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感官或交流被动获得的,而是通过认识主体的反省抽象来主动建构的.1.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获得学习乐趣 例如,在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后,学生解题时常忽视定义域问题,为了引起学生对该问题的高度注意,在教学中选用了这样一道题:已知f(x)=ax2+bx+3a为偶函数且定义域为[a-1,a+3],求f(x).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偶函数的定义,由f(-x)=f(x)得到,而对于如何求a,学生则一筹莫展.是直接告诉学生思路,还是铺设好台阶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我认为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教师设问:函数y=x2,x∈[0,1]是偶函数吗?为什么? 学生:不是,因为函数图像不关于y轴对称.教师:导致不对称的根源在哪里? 学生:因为x的值不关于原点对称.教师:偶函数定义域有何特点? 学生:定义域必须是关于原点对称的集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观察、思考以及独立的评价、选择、反思、调节,再解决原问题便易如反掌,他们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得了来自学习本身的乐趣和愉悦,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数学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和提高.2.创设多角度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例题的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要使学生在解题中打开思路,掌握规律,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角度的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图1 例如,已知AB⊥平面ACD,DE∥AB,△ACD 是正三角形,且AD=DE=2AB,求平面BCE与平面 ACD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解法一:(射影面积公式)设面BCE与面ACD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为θ,则cosθ=S△ACDS△BCE,设AD=DE=2AB=2,则BE=BC=5,CE=22,S△BCE=12×22×3 =6,S△ACD=12×2×3=3,∴cosθ=22,∴θ=45°.图2 解法二:如图2,延长EB,DA交于点F,连结CF,则面BCE∩面ACD=CF.A为DF的中点,取CF的中点G,则有AG∥CD.CF⊥CD,AG⊥CF,AB⊥面ACD,AG为BG在面ACD上的射影,BG⊥CF,∴∠AGB为面BCE与面ACD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在Rt△BAG中,AB⊥AG,AG=12CD=12AD=12DE= AB,∴∠AGB=45°,即面BCE与面ACD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为45.图3 解法三:如图3,取DE的中点M,CD的中点N,连结MA、MN,易证面MNA∥面ECB,∵MD⊥面ACD,又AN⊥ ND,∴ AN⊥MN,∴∠MND为面MNA与面AND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又∠MND=45°,所以面BCE与面ACD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为45°.解法四:(坐标法)略.实践证明,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式多用的训练,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具有良好的作用.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和美,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以及自信心.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质疑、反思、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让他们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参考文献] [1] 张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4(4).[2]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王惠玲.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6).[4]张俊红.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5. 浅析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 摘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尽可能地使学生对于一个问题做到观察、猜测、推理、实验、验证以及交流等,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所以说,教师就一定要树立起新理念,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一些理念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对于一些旧理念积极进行改进,不断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建立起全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 关键词:教师 学生 新课标 数学教学 引言:对于一名数学老师来说,要积极的运用《数学课程标准》当中所提出的相关理念,把这些新观念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不断的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迅速的根据教学形势转变教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笔者也是在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数学教学方法,不断的总结自己之前的教学经验,借鉴一些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来丰富自身,与学生一起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以下就是笔者对于在目前新课标之下进行相关的数学教学的思考。一 中学数学教学要与实际相结合 对于数学的教学工作来说,不能只是在理论上的阐述,要付诸实际行动,同时也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方法的推广。 就目前来看,在数学教学工作当中还是有一定问题的,一方面,使我们教师的原因,教师在课程上讲述的内容比较狭隘、陈旧,对于学生的关注不高,只是一味的讲,不考虑学生是否理解,是否掌握;另一方面就是学生的原因,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于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对于问题缺相应的自主思考,不能够自主进行探索,一味的听老师的传授,不会积极动脑寻找别的解决办法,对于相关知识不能够数来年的运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面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很难去培养我们学生创新精神,探索精神以及思考能力。 其实,对于学生的数学教学,不能单单的进行概念、公式以及定理的讲授,而更应该是让我们的学生自己主动的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来解决问题,进一步退出相关的公式、定理等。因此,对于目前数学教学工作进行改 革是非常必要的。在课改下,我们使用的新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基础性、普及性以及发展相统一 新教材体现了一种基础性、普及性以及发展性的特点,主要是让我们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最为基础的数学知识,使我们的全体学生都可得到提高。(2)与实际相结合 新教材更加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在素材选取之时,更加多的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反映的都是一些现实的问题,充分的体现了人的社会现实性,在真正的意义上做到了数学学习内容的现代化。(3)尊重差异 新教材在很大程度上面尊重了人的个体差异,更加注重的是在让全体学生对于基础数学知识掌握良好的情况下,对于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提高一些选学的内容,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能力,满足不同的学生的相关需求。(4)增加开放试题 在进行新教材的编写过程当中,更多的加入了一些比较开放式的试题,不断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探索,自主分析,自主解决的能力,能够让我们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得到提高,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高中数学教学中要进行教学评价 教师使学生学习的一个引导者,不断引导我们学生更好地发展,所以说教师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断地推动学生的发展。同时,我们应当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相关的评价,以便促进教师及时发现自身不足之处,积极改进,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断进行教学创新。2.1树立新的评价理念 我们应当树立起全新的评价理念,教师对于相关的教学工作要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主要是以下三方面:(1)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一定的差异性的,所以说对于学生教学是不能一视同仁,要分开进行。首先要使得全体同学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这是最为基础的,其次就是对于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可以加强训练,丰富知识;而对于一些学习2 能力比较弱的,这就需要不断的让他们进行基础知识的练习,不断进行巩固。(2)对学生要多角度考评 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多角度进行思考,不能仅仅纠结于一方面,只有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思考,才可能看到不一样的天地。(3)老师教学中要投入真感情 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应当投入真感情,只有真心实意的对待学生,不断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才可以看到学生取得的成就,才可以是的教学工作更好地进行下去。 2.2 教学中明确新评价的特点 目前新课标之下新评价的主要特点就是:(1)面向大众。进行相关的教学评价是面向大众的,适合于我们每一学生的,评价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评价的方式也是比较丰富的,要求也是多层次的。(2)承认差异。进行相关评价就是为了能够比较全面的了解我们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情况,不断的激励学生的学习以及改进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朝一个目标去看齐,要使得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3)尊重个体。我们进行评价的主体并不仅仅是局限于是教师,也应当包括学生在内,只有这样作才可以被学生认可,我们的评价才会有意义。2.3 中学教学中实施新评价 对于评价的实施我们应当要注重参与,重视个人的成长经历,强调过程,逐步形成评价。要不断重视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长信精神,逐步形成评价体系。 强调过程,突出形成性评价。要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重视数学教育的过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受,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突出学生知识形成、思维形成、情感态度形成的过程,强调形成性评价。三 结论 总之,对于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去探索创新,不断提升自我能力。课堂教学最需要的就是创新精神,要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本质上的转变,不断进行探索,但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就需要不断坚持人文精神,要不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3 神,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推动新课标的实施,不断的促进课堂的教学进步。 参考文献 【1】卢亚东;;新课标下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华章;2011年18期 【2】苏新春;;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1年53期 【3】卢青茵;;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整体成绩提升策略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1年09期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为例 马海霞 摘要:我国数学课程一直都在改革,数学教育的观念、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的变革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新的教学目标由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元价值取向组成,教学对象也变得个性化。教学内容综合性加大,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在读开发,而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却未与新课改接轨,要真正实现我国新课改所预设的课堂目标,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研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教学内容的开发性,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教学方法的互动性,教学过程的反思性。数学教学设计包括数学课程教学设计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也分为宏观教学设计、微观教学设计和情景教学设计。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高中数学课程在教育理念、学科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挑战。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新的教育理念、模块课程的内容及学习目标,研究新的教法及学法。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学生的学习需要,动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本文结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特点及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正确认识高中数学新课程与原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把握新课程理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 5 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 4 个系列。新教材开辟了“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拓展性栏目,为学生提供选学素材,使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自主探究,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具有如下特点:(1)以人为本,由易至难设置课程;(2)增加问题设置,注重揭示数学概念的发现形成过程;(3)注重基础,例习题难度降低;(4)增大开放性,培养创新能力;(5)靠近生活,注重应用;(6)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高中数学新课程与原有课程不是根本对立的,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特性上的开放与封闭问题,确切地说新的模块课程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最主要的是它改变了以往课程在内容上按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线性排列,依次递进的模式;传统课程形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其特点是从概念出发,引出内容,逐步深入。新课程的特点是以问题为核心,向周边整合辐射,并特别注重从现实出发,从真实的生活情景出发,引出问题,通过问题的整合引出数学知识,使知识结构与内容有机联系形成完整的体系。传统课程适合于教师讲授式的教学设计,新课程设计更适合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探索问题,形成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设计。两种课程的知识基础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强调获得知识的目的与方式不同,教学的要求也因此而不同。 二、数学教学设计应坚持必要的原则,渗透新课程理念,运用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在概念和性质的教学中突出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形成概念——从实例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 (1)探究实例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x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 y与 x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 x与 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 y与 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2x。 问题2: 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随时间(单位:年)变化的函数关系.设最初的质量为1,时间变量用x表示,剩留量用y表示。 学生回答: y与 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0.84)x。 用函数的观点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引出指数函数的模型做准备,以利于学生体会指数函数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 (2)归纳定义 一般地,函数的定义域是R。 (3)剖析定义 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采取学生自由讨论的形式,达到互相启发,补充,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的目的。对于底数的分类,可将问题分解为: (1)若a<0会有什么问题?(如a=-2,x=1/2则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2)若a=0会有什么问题?(对于x0,a都无意义) (3)若 a=1又会怎么样?(1x无论x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a>0且a0(4)巩固练习 问题:指出下列函数那些是指数函数: x (二)动手实践,探求新知——探索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在坐标纸上运用描点法画出指数函数 11y()xy()xx3的图象; 2、y 3、y=2x、让学生独立画图,分组讨论,交流;教师课堂巡视,个别指导,展示画得较好的部分学生的图象。 (2)运用几何画板或图形计算器作指数函数图象;(3)各小组根据图象总结图象特征和函数性质;(4)各小组派代表向全体同学汇报探究成果;(5)师生共同整理汇总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特别地,函数值的分布情况如下: (三)巩固与练习 例1: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值的大小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指数值的特征,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1)(2)两题底相同,指数不同,(3)(4)两题可化为同底的,可以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大小。 (5)题底不同,指数相同,可以利用函数的图像比较大小。(6)题底不同,指数也不同,可以借助中介值比较大小。例2:已知下列不等式 , 比较m,n的大小 : (四)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又掌握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3.你能将指数函数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吗? (五)布置作业 1、练习B组第2题;习题3-1A组第3题 2、A先生从今天开始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承担如下任务:第一天给A先生1元,第二天给A先生2元,第三天给A先生4元,第四天给A先生8元,依次下去,„,A先生要和你签定15天的合同,你同意吗?又A先生要和你签定30天的合同,你能签这个合同吗? 3、观察指数函数的图象,比较a,b,c,d,的大小。 (六)板书设计: 这样的设计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本质,尽量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可能。教学中遵循教材知识体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实例到数学,因势利导,螺旋上升,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从中体会到数学教学设计应注重坚持以下原则: 1.基础性:数学课堂教学要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制定恰当的目标,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公式的理解,重视运算、作图、处理数据以及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 2.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3.时代性与应用性: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具有时代气息的、反映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生活和建设成就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从事物中抽取“数”“形”属性,从一定的现象中寻找共性和本质内涵,并进一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结论,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利用教科书设置的“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思想性、实践性、挑战性的选学材料,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发展学生的“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4.直观性:加强几何直观,重视图形在数学语言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思考。在几何和其他内容的教学中,都应借助几何直观及实物模型等教具,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例如借助几何直观理解圆锥曲线,理解导数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等。 5.问题性与启发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6.主体性与开放性: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具备自我支配、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7.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三、数学教学设计应注重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践行新课程理念 1.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 由于教育教学观念的时代性发展和模块课程的特点,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必然要相应地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是明确的前后之间的继承和发展,也不是简单的扬弃,而是一种转变和创新,既包含对以往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发展,也包括需要在实践中创造和生成新的教学方式。讲授式本身不可能随着新课程而消亡,在新课程教学中仍然有自己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特别是不能集中代表模块课程的教学要求,必然要发生一定的转变,因此数学教学应提倡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如: (1)互动交流。主要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展开教学。从问题出发,师生双方是教学活动的平等的参加者,在交流中启发引导,在交流中共享信息与资源,在交流中分享思考、见解、知识与情感,在分享中实现教学相长。 (2)合作探讨。从真实的生活出发,面对真实的问题,不存在谁是问题答案的拥有者,教师的经验、思考与见解以及组织能力等决定教师在合作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2.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根据模块课程强调以问题为核心,注重真实情景和实际问题的解决,突出问题单元,重视专题教学,以及周边辐射、内容整合的特点,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高中数学新课程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应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自主化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自我学习过程的把握与认识,实际探索和锻炼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同时有利于学生调控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自我反思。 (2)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和活动共同体,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围绕共同研究的问题,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经验、知识优势和思维特点,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寻找解决办法,形成共同的研究成果。 (3)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以研究和探讨的方式开展学习,在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研究探讨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要树立并坚持科学的数学教学观,领悟并形成科学的数学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构建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侯晓娟.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初探——对“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反思[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卷缺失(6): 103-105.[2] 李晓梅.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卷缺失(2): 50-54.[3] 胡小松,朱德全.论数学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J].数学教育学报, 2000, 卷缺失(3): 33-36.[4] 朱燕,张红军.论建构主义观下的数学教学设计[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卷缺失(2): 148-152.[5] 李红婷.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设计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卷缺失(7): 64-67.[6] 张昆.整合数学教学设计的取向——基于知识发生的逻辑取向与心理取向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1, 卷缺失(6): 52-55.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实证研究 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一、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出现“情境”二字多达28次,其中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应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归结为数学模型,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等等。可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重视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作为一种新课程理念,创设问题情境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不是所有的问题情境都能够真正地发挥出理想的教学功用。不少教师在创设了问题情境后感到“创设问题情境难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问题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创设问题情境浪费时间,教学任务无法当堂完成”等等。许多教师不清楚怎样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才是有效的,所以迫切需要分析清楚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有效性的内涵,并制定相关的评价工具来检测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程度。 二、数学问题情境的界定 数学问题情境是指为了完成某个既定的数学教学任务,由教师联结起来的一组背景化的信息,其构成部分包含数学情境和数学问题,数学情境提供给学生知识呈现的背景,数学问题提供给学生一个障碍或者一个有待完成的任务。 数学问题情境分为问题显现型和问题隐含型两种,前者直接呈现出明确的数学问题,后者不直接呈现明确的数学问题,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和提出隐藏在数学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三、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评价工具 笔者查阅了有关问题情境创设的著作和文献,在提炼归纳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制定了《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课堂观察量表》和《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测试问卷》。 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测试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请仔细阅读下面每一个问题,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认真选择,不能相互讨论。此表无需署名,与你的学习成绩、各种鉴定无关,也不会提交给你们的老师。 1.问题情境是否你所熟悉或感兴趣的?A.是 B.否 2.问题情境是否新颖、独特?A.是B.否 3.问题情境是否既不过于简单浅显又不感到晦涩难懂?A.是B.否 4.你是否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A.是B.否 5.你的注意力是否因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而更加集中?A.是B.否 6.老师给出问题情境后,你是否会很容易想起有关的数学问题?A.是B.否 7.老师给出问题情境后,你能想到的相关数学问题是否不止一个?A.是B.否 8.你希望解决你自己或老师根据问题情境提出的数学问题吗?A.是B.否 9.你根据问题情境想到的数学问题答案是否不唯一?A.是B.否 10.你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是否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在积极思考?A.是B.否 11.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使你更容易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A.是B.否 12.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是否使你感觉到学习的过程并不枯燥?A.是B.否 测量问卷说明:每个题目两个选项,选择A选项则记2分,选择B选项记0分,问卷最高分24分。 四、实证研究 限于论文的篇幅,本文只列出一次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其他实证研究类似。 1.研究目的 根据已制定的测量工具,检验两位不同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的有效程度。 预期的结果:两位数学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效程度不同,并且易于通过本研究制定的测量工具进行有效性评价。 2.基本思路 根据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内涵,利用制定的评价工具,采取课堂观察法、问卷测试法、个别访谈法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对两位高中数学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有效性评价。 3.研究对象 贵阳市第十四高级中学(一所普通公办高中)2011级高一(3)班和高一(5)班。两个班级为平行班级,均为普通班,中考班级平均成绩及成绩分布相似,学生人数及男女生比例接近。数学授课教师不同,但教学章节、教学时间、教学环境相似。 4.选用教材 根据贵阳市普通高中数学2011~2012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使用教材版本,本研究选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 5.测量工具 本研究制定的《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课堂观察量表》和《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测试问卷》,并经过专家审查通过。 6.测试过程 (1)前期工作 研究前与高一(3)班和高一(5)班两位数学任课教师简单沟通,使得两位教师按照平时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方式,针对同一教学章节进行教学设计,包含情境问题的教学设计。其他如例题讲解、课堂练习、数学活动、教学方法和策略等大致相同。不对学生介绍本研究相关事宜,使得学生保持平时的听课状态和习惯。 (2)具体实施 两位数学教师授课的课题同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A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第2课时),属于新课程中新增的内容。 高一(3)班由H老师授课,上课时间为当天上午第一节。H老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问题情境1)如下: 2011年6月5日凌晨,贵州省望谟县发生特大洪灾,该县迅速成立了抗洪抢险指挥部,紧急组织多方力量进行抗洪抢险救灾。汛情灾情十分危急,人命关天,时间就是生命。可就在这紧急时刻,从某水库闸门到抗洪指挥部的10km长的电话线路(每隔50m有一根电线杆)发生了故障,无法正常通讯,抗洪指挥工作受到了极大影响,需要立即进行抢修,尽快恢复正常通讯。 高一(5)班由Z老师授课,上课时间为当天上午第二节。Z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2)如下: 假设我有12个外表看上去一模一样的乒乓球和一座无砝码的天平,其中有一个乒乓球属于不合格产品,已知不合格的乒乓球比合格的乒乓球略轻一点。 笔者和另外一位教龄15年、教学经验丰富的L老师共同进行课堂观察,并单独对照制定的观察量表,对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 授课结束后,分别向两个班学生发放测量问卷,共发放测量问卷113份,收回112份,1份丢失,收回的问卷全部有效。 7.数据处理与分析 (1)课堂观察量表统计结果与分析 从t-检验结果来看,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L老师与笔者打分的差异性不大,打分结果信度较高。从有效性指数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都属于高效问题情境,但问题情境1的有效程度高于问题情境2。 (2)测量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两个班的测量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然后进行横向差异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看出,高一(3)班的测量问卷成绩高出高一(5)班的测验成绩;统计量(Z)值远大于1,P值小于0.05,两班测量问卷成绩差异显著。 依据对学生的测试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得出:H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学效果要优于高一(5)的Z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学效果。 8.实证研究结论 实证研究中使用了两种评价工具对两位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的有效性进行测量,结果均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从而可以确定问题情境1的有效性高于问题情境2的有效性,该结论与教学经验丰富的L老师和笔者做出的定性判断相一致。 本研究在提炼归纳前人研究成果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制定了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的评价工具,对评价工具本身做了大量论证工作,反复修改和邀请专家评审,尽可能地使其能够对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做出真实、客观、准确地评价。但任何一个理论和评价工具的成熟与完善都需要经过一个长期不断的检验与修正的过程,这也将是作者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 夏小刚,汪秉彝.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教育学报,2003(1).[3]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 姚静.情境问题教学对学生数学认知的作用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6] 夏小刚.基于提出问题的数学教学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7] 唐小丹.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探讨.教学与管理,2011(27).[8] 冷平,梅松竹,王燕荣.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误区.教学与管理,2011(31).[9] XavierRoegiers.为了整合学业获得情景的设计和开发.汪凌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责任编辑 刘永庆) 阅读相关报告总结文档:再论教师的班级管理角色 创新班级管理工作的探索和实践 过程理论视域下的教师素养 基于校园文化软实力培育视角的师德建设 论学校管理的增值之美 例谈类比推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三只老虎等3则 雪人来参加化装舞会 蚂蚁和麦粒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1)解决入园焦虑 从现在开始准备 等5则 产权制度改革刍议 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探微 谈计算机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教学质量 谈职业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于上好中职校德育课的思考 高师院校创造学课程实践教学 *本文收集或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论文中心】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第二篇:高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策略探微
第三篇:浅析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第五篇: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