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刘冀瀛
摘 要:本文从建构主义和教育心理学角度理论出发,论述了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意义及其作用,同时针对课堂教学,提出情境创设的实施手段。最后指出创设情境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教学情境;情境创设;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
传统教学观念过分关注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教的作用,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来选择教学策略,造成学生学习没有兴趣,被动的接受知识,教与学严重分离的局面。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这一弊端,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自主的获取知识。
一、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施方法 1.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应投入一切情感,关心爱护学生,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没有顾虑的参与到学习中来。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听觉,嗅觉,和触觉都更加灵敏记忆力也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也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引人入胜的教学情节,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等等,都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成为学习的积极建构者。2.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每一次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设置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抓住时机,巧妙的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惑,发现问题。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牛顿第三定律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拔河比赛中,拔河的双方,是赢的一方受到的拉力大还是输的一方拉力大?”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赢的一方。”教师:“不对,双方所受拉力一样大。”通过设计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不但将学生的错误观念暴露出来,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创设实验情境
物理学的一切理论,往往都从观察和实验开始,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获得感性材料,探索物理规律,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实验情境出发,调动学生的感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亲自动手操作,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现象及问题进行分析。在学生在眼动,手动,脑动的过程中,完成“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规律。例如,在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将一小灯泡与一节干电池串联成一简单的闭合电路,如左图所示
观察小灯泡亮暗情况。再将同一小灯泡与两节旧电池串联构成简单的闭合电路如右图所示,比较灯泡亮度与前一实验有何变化,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看到:当两节旧电池给小灯泡供电时,小灯泡反而变暗,这跟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是相矛盾的额,头脑中充满了疑问和不解,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4.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类的五种感官学习中,视觉、听觉的学习最重要,而视觉、听觉整合对知识的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觉分别记忆之和。”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耳濡目染,感知物理世界。一方面,可以播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录像,例如,在讲授“超重和失重”时,教师可以播放在电梯升降时,站有人的体重计的示数的变化;在讲授完全失重时,教师也可以放映人们蹦极时的情景,让学生在感受视觉冲击的同时感受物理规律。另一方面,对于物理教学中,一些不易控制,或存在某种干扰,以及由于条件限制无法操作的试验,可以借助于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来实现。例如,对于α粒子散射实验,普通学校没有设备、条件。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α 粒子散射动画模拟试验,呈现实验装置,试验过程,试验现象。从而激起学生探究原子结构奥秘的兴趣。
二、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创设情境应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在日常教学中,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物理情境,然后满怀激情的激发学生,让学生探索其中的奥秘,在旁观者看来,教师似乎成功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了,然而,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早已预习新课内容,而且已经知道新课要讲什么,所有的发现与兴奋只不过是装装样子。这样类似的,“假启发”的现象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观摩课中,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设计时,关心的不是学生实际知道什么,学习的任务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实际差距,而只是从新知识点出发,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事先弄清楚学生实际已经知道了什么,从他们的潜在问题出发创设情境。
2.情境创设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产生这的误区,认为情境创设只能用在课堂导入中,而实际的为物理教学过程就是要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创设情景,再提出问题,通过这种循环,建立起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主线,因此情境创设可以出现在课堂教学的任一环节。此外,由于情境创设方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在一节课中也可以创设多种情境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潜心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从学生和教学内容出发,选择合理的方法,适时的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 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 李 红:教育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3] 宋树杰:高中物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 赵艳娟,李晶晶: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的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 2004-2-1 [5] 徐 彪:浅谈物理教学中的情景创设[J].学科教与学, 2005-7 [7] 贺丽娜,李华民:物理情境教学中的学习环境论[J].许昌师专学报, 2001-9-5 [8] 刘继盛: 浅谈物理情境教学的实施[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2-8-3 [9] 霍 华:运用CAI创设物理课堂情境[J].广西教育,2001-Z2
第二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的探讨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的探讨
作为新课程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条件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一个充满理智和情感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学应通过设计问题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在问题情景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景有具体的感受,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进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
在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一种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场景。创设问题情景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问题为载体创设学习契机,点燃学生思维的激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相互交流,亲自体验,自由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创新性及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文结合教学中的做法,就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设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
设疑问题以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机,创设“问题情境”最关键的环节是设疑,设疑的一般方法是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有计划、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各种知识基础之上,给学生心理造成一种疑问、问题或悬念,从而把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活动凝聚在一起,点燃起思维的火花。在化学新问题面前,学生通常习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进行推断,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学生对于新事物探究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使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如“燃烧的条件”:
情景创设:大家都知道,水是能灭火的,但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火炬传递最具特色的是,澳大利亚海洋生物学家邓肯手持经过特殊化学处理的火炬在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底完成了3分钟的水下火炬接力。可见水火并不一定不相容。
提出问题:你见过什么能在水里面燃烧的物质吗?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实验探究:白磷在水中燃烧的对照实验
实验一:白磷在冷水中,通入氧气,并不燃烧;实验二:白磷在热水中,不通入氧气,也不燃烧;实验三:白磷在热水中,通入氧气,白磷燃烧。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一和二中的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从而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上述情景的设计,利用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
二、亲身参与,再现真实情境。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亲身经历、感受过并获得深刻体验的东西往往令人终生不忘。因此,建构主义主张“亲临现场的教学”---让学生亲临现场,到真实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强调通过“亲临现场的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活化知识,以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当然,初中化学教学搬到田间、地头、工厂等,是不现实的,但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创设让学生有“亲临现场”感受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真实感受和体验,并积极思考、解决“真实情境”。
如 CO2实验室制法:情景创设:在CO2实验室制法中,书上只写到实验室制CO2可用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提出问题:此实验采用的石灰石能否用纯净的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代替;稀盐酸能否用稀硫酸代替。在问题的引发下,组织学生实验:取几支试管,分别放入少许等量的如下药品:块状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同时分别滴入稀盐酸,看到与稀盐酸与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反应速率快且无法控制。在盛有等量的石灰石固体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同学们观察到滴加盐酸的试管中气泡匀速放出,滴加硫酸的试管内,一开始有气泡放出,片刻反应物的表面生成许多白色固体,一段时间后反应中止。学生们感到困惑不解,为什么一个反应中止,一个反应顺利进行呢?通过一个个实验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激励他们寻求、探索其中的奥秘,使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顿时,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尔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这样可以及时将好奇心转移到教学任务和控制目标上来。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又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沏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引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在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就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沏糖水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四、光影变换,营造直观情境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储存的信息除了语言、语意之外,还有大量的直观表象(事物的具体现象),并且直观表象比语言、语意更容易接受,初中化学的概念比较抽象,若离开直观的表象,则很难使学生体会到概念和规律获得的过程,也很难使知识信息的学习成为实质上的“意义学习”。正因为如此,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和规律,有必要通过直观现象的情境将其再现出来。将抽象概念规律转化为直观表象的手段,除了化学教学挂图和活动挂图、模型等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集图、文、声、光、影于一身的计算机多媒体。如:当我们对抽象知识难以讲解或学生难以理解时,我们往往采用挂图、投影或实物模型等直观媒体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微观知识(如分子、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等),就很难通过一般媒体来达到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此时,借助于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的不同感官产生全方位的刺激,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求中来。
教育家荀况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全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当学生心潮澎湃、兴奋不易时,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提出几个思考题:1.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2.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3.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诸多旧知识点在一个新鲜的情境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
设的探讨
武 生 柱
2011.3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之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之创设问题情境
关键词:创设 情境
条件
价值
种类
误区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学习动机理论者认为:在现实的生活学习活动中,当遇到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们才会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而在引入新课,问题展示时,如何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其吸引过来,就是我要说到的创设问题情境。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条件
创设恰当的适合当堂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就必须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深挖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必须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价值
1、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中,自然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来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种类
要创设恰如其分的问题情境,我认为分四种:
1、故事化情境
案例:在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中,以小马和老牛的一段对话来引导学生怎样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我以ppt的形式来演示,它即形象又生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了。
2、生活化情境
案例:在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中,我以农民在采摘橙子的图片做引导,再以一个玩笑似地铺天盖地的橙子图片问学生想将来成为老板吗?那就找出题中所包含的等量关系,学生其乐融融地解开了。
3、问题化情境
案例:在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中,引用当地有名的古塔,以及东方明珠塔来让学生测量它们的高度,一开始,学生抓耳挠腮,欲罢不能,但又跃跃欲试,通过尝试也会了。
4、资料化情境
案例:在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的应用中,以一组极为震撼的河床干涸的图片,即引来了学生情感的关注,又引来了学生对一次函数的的应用,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误区
在新课程理念下,情境创设因而成为了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这就造成了有些老师走进了误区,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全然不顾是否脱离了教学,能否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在情境创设方面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1、情境创设有始无终
案例:有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那老师就来给你们讲个故事……”,“故事讲完了,我们来研究故事里的数学问题”。学生们刚刚听到的故事的热情一下子就给这可恶的“数学问题”浇灭了。
2、情境创设主题不明确
案例:在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六节《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中,有位老师以太阳和月亮来打比方,好像学生难以接受。
3、情境创设没有科学性
案例:在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4节《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一节中,有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老师这件衣服原价200元,实际上只花了160元,大家说说这是为什么?
4、情境创设不符合实际,也忽视了学生的年龄段特点
案例:在讲到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5节《为什么是0.618》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引入的:现在流行以帅哥靓妹来形容一个人长得好看,为什么呢?答案是人的眼睛如果处于黄金分割点上是就好看。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接着又说到为什么女同胞总喜欢穿高跟鞋,也是因为当人的下身与全长的比构成黄金分割时,就显得苗条。结果,很多初三女生穿起来了高跟鞋。其实老师若再提醒一句,你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现在穿会影响骨骼的发育生长,会变成畸形,相信她们女生就不会再去要爱美了吧。
总之,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而且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的技能,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努力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阴影,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两方面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堂中情境教学(1)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特点;(2)几种典型的创设情境方法。
关键词: 情境 激发 兴趣
信息技术新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活动中去。而传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新课程春风下的教师,要努力走出传统教学的阴影,把信息技术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我通过这两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也作了一些探索,下面就教学过程中情境设计谈谈我的一点个人己见。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特点
生动形象的情境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找到了一个好的载体,从而给学生更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
一个好的情境应具有以下特点
(1)可接受性:情境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恰当地设置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问题要设计合适的“路径”和“梯度”,便于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2)开放性:情境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入口宽,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学生思维和创造的空间大。
(3)挑战性:情境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方向,激发其学习兴趣,为其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促进积极参与,接受情境问题的挑战。
(4)真实性: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觥筹交错的知识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起作用,越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几种典型的创设情境方法(1)生活情境中“找”信息技术
新课程十分强调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学如果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 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信息技术和理解信息技术,体会到信息技术就在身边,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趣味和作用,也体验了信息技术的魅力。
[案例1]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我以“天上会掉馅饼吗?”为例设计这样一个情境:
文字展示:你的手机上突然收到一条以香港某公司的名义发来的信息:“恭喜,你的手机得了三千元大奖!请您先把600元的纳税金汇寄给我们,我们将马上给您汇去奖金。汇款帐号410***********”
思考:收到此信息后你会按提示去做吗?为什么? 提示:“天上会掉馅饼吗?”这条信息是哪里发来的?这个信息源可靠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 ……
[点评]情境导入生动平实,贴近学生生活,能从学生的身边触手可及的资源入手,让学生感同身受。也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各类信息纷繁,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只有会对信息进行鉴别和评价,才不会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迷失自己。
(2)在游戏情境中“玩”信息技术
学生对单调、抽象的概念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新颖的游戏情境,把知识寓于其中,就能帮他们从厌学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激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是《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为了避免陷入理论学习枯燥、乏味,设计如下情境:
教师活动:……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信息技术发展的整个历史。在这一趟历史之旅中,由我担任此行的列车长,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勇于表达。现在让我们出发吧!
展示课件:旅行出发图(意图:使学生身临其境信息技术之旅,注意力跟着教师这位“列车员”出发。)
第一站:远古的信息技术
教师活动:投影显示游戏活动“你演我猜”
活动规则:班级分成四个小组,由各组成员代表抽题,每组派两名选手,一个表演,一个猜。时间限定在60秒之内。
教师活动:投影显示思考题,远古人类肢体动作目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信息的传递)
教师活动:信息除了肢体传递,还有何种方式?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第二站去瞧瞧!
…… [点评]采用学生喜爱的游戏进行学习,使原来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充满了情趣,不仅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内容、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增进师与生,生与生的了解和互动,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3)在实践情境中“用”信息技术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在教学时创设情境,让学生有目的性动手探索、实践、创新,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信息技术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真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案例4]在讲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五章中《数字化图像的采集和加工》一节时,我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和建议: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恰当的多媒体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设计如下实践情境:
师:2008奥运会虽然结束了,但奥运健儿的精彩瞬间令我们回味无穷,让我们共同回味一下(播放事先制作好的短片)
师:在刚才的短片中,我们重温了奥运健儿的英姿也领略奥运的精神,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制作这样一个短片呢?
师:要制作这样的作品,我们首先得有制作的素材——图像。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这些图像?
1、学生讨论:采集数字化图像的几种途径。
2、学生现场实践以上几种获取图片的方法
师:很好,我们获取数字图像,可以通过数码相机或者通过扫描仪扫描获取,当然还可以通过网络。今天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分工合作来完成一个作品。
3、提供学习支架:
(1)、可以使用“我形我速”的“帮助”(2)、参考图像加工的范例(3)、图像资源可以到http://10.10.0.2下载
[点评]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协作、探究与实践,实现了以问题解决为线索、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的支持下,学生通过协作、自主探究、,大胆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总之,情境教学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中已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阴影,将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改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主编李艺
高等教育出版社(2)《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主编刘芳 主审钟启泉)(3)《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主编樊志华(4)《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魏雄鹰 编著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1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 设问情境创设的策略
新安县第五高级中学
陈小姣
2009年8月
些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过理解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要有“问题”,即当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还不能理解或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问题,当然,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否则,至少不能被称为好问题;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说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说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因此,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精心设问。那么,创设引入问题情境的基本策略是什么呢?如何在引入中设问呢?
一、引疑激趣策略
近代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的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
案例1:“二分法”的引入
(1)已知奇函数f(X)在[a,b]上是减函数,试问:它在[-b,-a]上是减函数还是增函数?
(2)已知偶函数f(X)[a,b]上是增函数,试问:它在[-b,-a]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3)奇、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规律?
根据“解答距”的四个级别,层层设问,步步加难,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高度。在面对这样一个题目时,学生心理已经有了准备,不会感觉到无从下手。同时上一个问题的解决也为一般结论的得出提高了一个思考的方向。这样知识掌握过程是一个平缓的过程,新的知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理解起来就显得比较容易接受,掌握起来就会显得更加牢固。
三、巧设悬念策略
悬念是一种学习设问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设问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案例3 :
今天以后的2006星期几?这样的问题唤起了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应用的浓厚兴趣。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发起不断探究的兴趣,既唤起了学生对自身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事实上,现阶段所使用的新教材在每一章的引言均有这样的设置。同时教材增加了不少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的内容,为数学教
生活和生产的实际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的实际意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如银行的分期付款、商品打折、最优化等经济问题;市政建设与环保问题等等。在新课引入时问题情境一方面应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应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注意问题的趣味性,趣味性的知识能吸引人,趣味性的问题总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在新课引入时,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或其它有趣的知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设问的目的不是“灌水”,而是为学生的思维“点火”。古希腊的一位智者说过:“人脑不是一个可以灌注的容器,而是一支可以点燃的火把。”所以,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已有的数学能力、数学发展史中的史料、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内容等多方面的数学素材的自然结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现实真理性”与“模式真理性”的双重价值,这样自然就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种”,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生存环境,将精心设问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在疑问中开始,探索,论证,小结,发展,则学生思维习惯得以养成,求知的热忱得以激发,学习兴趣得以培养,思维品质得以全面发展,精心设问,刺激学生心智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