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探讨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探讨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中指出,情境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不但能显著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性和积极性,还能通过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本文首先介绍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情境教学的意义,而后提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8-007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8.047
情境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设计或引出具有生动形象或情绪色彩特点的教学场景。通过激发学生的态度体验,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生理机能发展的全新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的关键点在于教师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具体的方式有课堂游戏、角色扮演、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榜样作用等。在这些方式情境中,都潜藏着教师对学生的暗示作用,是基于心理学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小学数学中开展情境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兴趣性和积极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年级较小,自控能力不足,所以在上课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不好的行为。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又具备一个特点,就是好奇心强,特别容易关注自身感兴趣的事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开展情境教学。开展情境教学能营造出生动形象的教学场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十分容易受到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时候,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开设有效的情境,就能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性和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以数学问题为教学的重点,给学生营造一个广阔的思维创新及科学探究的空间[1]。教师通过在数学课堂中开设情境教学,一方面可以创设出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科学探究的空间,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情急中,经过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但能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还提高了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中开展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通过数学故事开展情境教学
在数学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少不了各种有趣的数学故事。教师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不但可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还能通过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还能让学生清楚了解某一数学知识的发展历史,真实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动力[2]。
例如,在“认识阿拉伯数学”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写一个数学“1”。由于这个问题十分简单,几乎全部的学生都写对了,这时候教师又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写一个汉字“壹”。由于汉字“壹”笔画十分复杂,没有一个学生能写出来。教师此时立即问道:“是数字1写起来方便还是汉字壹写起来方便?”,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数字1。”教师这时候又问:“那你们知道这么方便的数字是谁发明的吗?”,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说不知道,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说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学生出现错误,教师立刻纠正道:“阿拉伯数字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人发明的。为什么是印度人发明的又叫阿拉伯数字呢?接下来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能解决大家的疑惑。”教师通过讲数学故事的方法,创设了讲故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明白原来是印度人发明的,但是阿拉伯人使用流通到了全球,才叫阿拉伯数字。
(二)使用动画、图片开展教学情境
分析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可以发现,学生都十分喜欢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新奇事物[3]。所以特别容易被动画和图片吸引,产生学习兴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动画、图片,以此来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动画和图片,还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活、开发、启迪,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认识图形”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动画或展示图片,让学生清楚直观地认识到三角形的图形是怎样的,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三角形的,如交通标志牌、自行车的三脚架、古建筑的屋顶等。相应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教学都能使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动画和展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产生清楚的认识。
(三)通过游戏开展教学情境
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特别喜欢玩游戏,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能彻底放松心态,营造快乐、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通过做游戏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性。
例如,在“加法和减法”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开火车”的课堂游戏活动。游戏的规则是,男生算加法,女生算减法,由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数字,如数字“10”,然后教师报一个小于“10”的数学,第一男生就做加法,第二个女生就做减法。然后循环下去。如第一组学生,教师报一个数字“2”,第一个男生得出结果“12”,第二个女生得出结果“8”。教师又报一个数字“3”,第二个男生得出结果“13”,第二个女生得出结果“7”。一轮游戏结束后,男女互换,男生做减法,女生做加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小学数学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还能给学生营造科学探究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了能更好地将情境教学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开展情境教学的教学策略,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创设教学情境。同时,实践运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创设情境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用更合理、更科学的情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传花.在新课改理念下创设小学数学情境教学[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11):38-39.[2] 万晓东.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4(61):81-82.[3] 李凤云.浅议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4(12):13-14.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摘 要: 教师要让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的了解,保证了学习过程端正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6-0195-01
数学是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驾驭课堂教学呢?在此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为教学创设宽松的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教学模式。教师应当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譬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主要方式,但往往总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面上看学生似乎思维活跃,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问题的答案往往由老师预定而且是唯一的,如果所提问题质量不高,又很琐碎,就更是古人所说的“导而弗牵”的现象。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宰者,这与课改的理念相悖。
二、创设适当的教学环境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极端性等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可以创设“操作”情境,提供参与条件;可以创设“讨论”情境,营造参与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教学“0”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全班学生吹泡泡的情境。学生边吹边数教室里充满了五颜六色的泡泡,一会儿泡泡没有了。这时我抓住时机:谁能讲一讲你吹了几个泡泡?现在有几个泡泡?全破了!没有了。没有用什么数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知识,从而揭示课题。紧接着我再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数一数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小猫各钓几条鱼?当学生讲第四只猫没有钓着时用什么数表示?用“0”表示。这样把问题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鼓励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做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其次,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教师应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比如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课题时,我首先出示一道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老师到商店购物时发现一种饮料一箱54元共6瓶,另一种饮料一箱8瓶合计56元,老师想买一瓶饮料,买哪一种便宜呢?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并积极参与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
四、鼓励学生解题方法多样化
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上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具备整合教材的能力。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内容的呈现也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元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首先创设“讨论”情境,提问:老师想买一本定价32元的故事书。可是老师现在只有9元钱,老师至少还要在攒多少钱才够买这本故事书呢?问题一出学生就急不可待地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想出了6种解决问题的算法。有的学生说:先用30-9=21,再用21+2=23;有的学生是这样算的:12-9=3,20+3=23;还有的学生举手说:我是先用10-9=1,再用22+1=23的。这样选取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想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五、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如当学生初步学会统计知识后,放手让他们去统计自己的身边的数量,比如各班级的男女生人数、学校的图书数量等等。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平等地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以改变学生认知方式的单一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
总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教师要搞好数学课堂教学就要从根本上关注学生的发展,了解小学生的实际需求、性格特征、认知特点等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勇于创新,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的探讨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的探讨
作为新课程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条件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一个充满理智和情感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学应通过设计问题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在问题情景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景有具体的感受,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进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
在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一种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场景。创设问题情景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问题为载体创设学习契机,点燃学生思维的激情;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相互交流,亲自体验,自由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创新性及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本文结合教学中的做法,就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设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
设疑问题以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动机,创设“问题情境”最关键的环节是设疑,设疑的一般方法是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有计划、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各种知识基础之上,给学生心理造成一种疑问、问题或悬念,从而把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活动凝聚在一起,点燃起思维的火花。在化学新问题面前,学生通常习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进行推断,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学生对于新事物探究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使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如“燃烧的条件”:
情景创设:大家都知道,水是能灭火的,但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火炬传递最具特色的是,澳大利亚海洋生物学家邓肯手持经过特殊化学处理的火炬在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底完成了3分钟的水下火炬接力。可见水火并不一定不相容。
提出问题:你见过什么能在水里面燃烧的物质吗?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实验探究:白磷在水中燃烧的对照实验
实验一:白磷在冷水中,通入氧气,并不燃烧;实验二:白磷在热水中,不通入氧气,也不燃烧;实验三:白磷在热水中,通入氧气,白磷燃烧。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一和二中的白磷为什么没有燃烧?从而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上述情景的设计,利用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
二、亲身参与,再现真实情境。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都告诉我们,亲身经历、感受过并获得深刻体验的东西往往令人终生不忘。因此,建构主义主张“亲临现场的教学”---让学生亲临现场,到真实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强调通过“亲临现场的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活化知识,以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当然,初中化学教学搬到田间、地头、工厂等,是不现实的,但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创设让学生有“亲临现场”感受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真实感受和体验,并积极思考、解决“真实情境”。
如 CO2实验室制法:情景创设:在CO2实验室制法中,书上只写到实验室制CO2可用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提出问题:此实验采用的石灰石能否用纯净的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代替;稀盐酸能否用稀硫酸代替。在问题的引发下,组织学生实验:取几支试管,分别放入少许等量的如下药品:块状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同时分别滴入稀盐酸,看到与稀盐酸与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反应速率快且无法控制。在盛有等量的石灰石固体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同学们观察到滴加盐酸的试管中气泡匀速放出,滴加硫酸的试管内,一开始有气泡放出,片刻反应物的表面生成许多白色固体,一段时间后反应中止。学生们感到困惑不解,为什么一个反应中止,一个反应顺利进行呢?通过一个个实验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激励他们寻求、探索其中的奥秘,使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顿时,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尔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这样可以及时将好奇心转移到教学任务和控制目标上来。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又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沏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引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在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就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沏糖水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四、光影变换,营造直观情境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储存的信息除了语言、语意之外,还有大量的直观表象(事物的具体现象),并且直观表象比语言、语意更容易接受,初中化学的概念比较抽象,若离开直观的表象,则很难使学生体会到概念和规律获得的过程,也很难使知识信息的学习成为实质上的“意义学习”。正因为如此,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和规律,有必要通过直观现象的情境将其再现出来。将抽象概念规律转化为直观表象的手段,除了化学教学挂图和活动挂图、模型等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集图、文、声、光、影于一身的计算机多媒体。如:当我们对抽象知识难以讲解或学生难以理解时,我们往往采用挂图、投影或实物模型等直观媒体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微观知识(如分子、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等),就很难通过一般媒体来达到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此时,借助于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的不同感官产生全方位的刺激,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求中来。
教育家荀况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全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当学生心潮澎湃、兴奋不易时,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提出几个思考题:1.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2.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3.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诸多旧知识点在一个新鲜的情境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
设的探讨
武 生 柱
2011.3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新课改教学工作实验,略有收获,现把我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总结的教学体会整理如下:
一、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变了。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新课改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是我们知道,纯粹的“探究”或“讲授”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还是将二者有机结合好。讲授法是我们所熟悉的,只要我们多思考、多研究,在讲授法中融入学生探究,少讲一点,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并想法使学生探究与教师讲解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会探究,自己能获得一部会知识了,不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了吗?老师讲得少了,老师自己的负担也减轻了,上课轻松了,两全齐美。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只要我们上课感觉很累,我们就得反思,是不是自己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时间太少了,这节课的某些环节是否能够改进一下,改成学生活动,让学生去探究。思想一变,方法自然会有。教学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我在慢慢转变我自己,由原来的知识讲授者朝学生学习组织者、合作者转变。课堂气氛开始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展示。
第 1 页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已习惯于接受学习,不会动手实践与探究。但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最终是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
刚开始时学生不会探究,我们可以先示范,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如在《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中,我先利用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证明了积的对数等于两因子对数的和这一性质,然后要求学生类比这一思路探究其它方面的的运算性质并证明,最后将结果交流,学生除了得到书上的运算性质而外,还得到了方根的对数运算性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三、备课方式的转变
好课是备出来的,按照新课程理念,我们的备课就不能仅仅是教教材,而是得思考如何用教材去教,怎样使我们的讲授与学生的探究有机结合,如何实施好探究,设计好学生活动。一堂好课是需要反复思考和锤炼的。在备《对数的概念》这节课时,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教学流程是:对数的概念,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对数的性质(负
第 2 页 数和零没有对数)。我经过反复考虑,认为由对数概念可直接得出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二者中间强行加入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会使教学显得生硬,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知识的连贯性,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的概念较简单也较独立,不妨放在最后轻微地点一下就行了。另外负数和零没有对数这一性质教材是直接给出的,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也略微做了改动,设计了两个题组,一组是负数的对数,一组是零的对数,由题组中的特例让学生归纳出对数的性质:负数和零没有对数。经过处理后我的本节教学流程主要是:对数的概念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对数的性质(负数和零没有对数)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练习反馈。通过后来教学反馈看,这样的处理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以上三点是本人实施新课程教学以来感受较深的几点,不妥之处恳请同行批评指正。
第 3 页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鹤壁市实验学校 徐素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鉴于此,本人就近几年来有关课改中的数学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深刻理解新《课标》,形成新的课程理念
新《课标》指出:设置数学课程的基本目的不再只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交流、验证、推理与交流”。《课标》的这一理念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领会新《课标》的内涵,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 1 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课改中的教师不应再作为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共同演绎知识认知与探究的过程。例如我市开展的“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它的要义就是通过“定向·诱导”、“自学·探究”、“讨论·解疑”、“反馈·总结”四个环节的教与学,促使学生养成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以“三勤”为手段,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之目的的教学方法,对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再如我校学习实验的“杜朗口经验”就是以“三、三、六”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其余的时间全部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间,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实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三、挖掘新《课标》的精髓,创新性使用新教材
新《课标》的精髓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参与模式,它着意于数学思想的渗透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转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即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教师应在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 择出教材中的典型题目,并努力创设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意境,设计多种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与满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使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掘例题的思维性、发散性,启迪并引导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从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挖掘不同层次数学知识潜在功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已学习过的知识能力和获得的创造力得以高度统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真正地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想学”“能学”之舟顺利到达“会学”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