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问题教学

时间:2019-05-12 19:0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问题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问题教学》。

第一篇: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问题教学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问题教学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问题教学 教学情境

论文摘要:本文从问题教学的前提、问题教学的保证、问题教学的有力保障、问题教学的目的四个方面结合实例对数学问题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创设问题情境要以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把不同问题、不同的学科知识整合起来,潜心去挖掘知识。教学活动的设计关键在于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和恰如其分的提问,因此在数学教学课堂中.问题教学尤为重要.可以说数学教学是一门具有丰富问题情境的教学。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下,问题教学有着更深一层次的突破。

一、问题教学的前提是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生动具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好方法。

1.创设现实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的学习与发展是为现实生活所服务的。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老师手中拿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由于不小心被打破成如图1所示的两块.如果照原样到店里配一块.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1)可不可以将两块全部都带过去配?

(2)可不可以带其中的一块?若能,带哪~块?

(3)从以上二.个问题中你发现什么问题?

这个情境的创设,使知识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角边角”概念。而是把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的记忆中,不是角边角,而是那块玻璃所带有的全等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知识。

2.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趣味性情境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枯燥的、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直观地趣味化,游戏化,激发学生情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三点确定一个圆时,我们可以讲一些生活琐事.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位同学家中的衣柜上的圆形玻璃镜不小心被碰碎了.这个同学仅仅找到一块带有边缘的碎片到镜店就配了一块合适的镜子,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如果

是你,你能做到吗?这个同学用什么方法完成的?这样一来,短短的几句话,就可以把学生的生活经历、动手能力、情感体验与数学有机地结合,使学生乐于听,愿意学。

3.创设悬念的教学情境

追求知识,了解知识,渴求知识。是青年学生的天性。创设悬念情境将他们引入一个心欲通而不能,口欲讲而不含的境界,将有益于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学生的感情波澜,撞击他们的求知心灵,激起他们的思维火花。例如:在学习乘方时,我采用如下故事:拉面师用较粗的一根面对折、拉直,再对折,拉直„„这样拉20次是多少根,拉次呢?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于是就产生一种渴望的心理去研究,此时他们的学习不用教师强迫,他们是自愿自发的.也容易接受新知识。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问题教学 教学情境

4.创设综合性学科的问题情境

通过近几年的数学教学发现,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这也说明了数学也接近生活,这也为自然科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在《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体积与压强的关系。这种教学情境从自然科学中反映了一种数学建模的方式,能够把自然科学的知识引申到数学中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的综合性。

二、问题教学的保证是问题的设计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问题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在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有待重新认识。

1.问题的设计应顺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师设计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问题的把握应在学生的能力范畴内,略高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任何高于或低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自觉性。

2.设计应具有开放性

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开放,顾名思义,就是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从数学角度上来讲,可以从数学问题的已知条件、结论、方案策略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余地。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在不同的角度上.不同的知识水平上,就会给出不同的见解。例如,在讲测量时,我们只需提供给学生一条皮尺

去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其余的就由学生来完成那么不同的学生就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1)用升旗的绳子拉着皮尺去测量:

(2)晴天利用身高与旗杆成影,根据相似,二角形的性质通过测量计算:

(3)也可以利用臂长与到旗杆的距离,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4)可以利用镜子成像,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5)添加测角仪,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求解。

这些方法不得不说是好方法,虽然整节课只讲测量旗杆的高度,内容虽少,但知识面广,学生兴趣也非常浓,每位学生都跃跃欲试,真正做到了教学要面向全体。

三、问题教学的有力保障是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适当、准确的提问可以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思考方向,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教者,必善问”。提问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发问的技巧。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问题教学 教学情境

1.提问应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基础上

在数学教学方面,教师提问最忌讳:“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提问只能说是哗众取宠,课堂形式搞得热热闹闹,但效果全无。问题的设计要有铺垫,有程序、有轻有重。如在探索数学规律的问题上有这么一个问题: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如图2所示。

(1)按照图2中的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棒?搭3个呢?

(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3)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4)如果我要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用n表示.你是怎么得到的?

这种问题的提问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层层设问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相应的知识。

2.提问要把握时机

一个适时的提问,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掀起轩然大波:一个巧妙的点拨,可以使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中恍然大悟。两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益。因此,要精心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1)在关键点上点拨。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对一个问题进行全身心投入思考时,遇到困难之处.这时教师应及时提问,切中要害。正如“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欲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满堂问,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影响学习效果。这个道理最简单不过了。比如

在计算(2+1)(2‘+1)(2。+1)(2。+1)(2+1)(2“+1)时学生也陷入了苦思冥想之中。在时机成熟时,教师说出了问题的关键,如果在(2+1)前边乘上一个1而且把1看成是(2一1)会如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马上想到了运用平方差公式可以解决,这就是教师的成功之处,伟大之处。

(2)在模糊处巧问。在学习中,最容易令学生感到模糊的是概念性的问题。因此当遇到学生模糊,似懂非懂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提问,使学生通过问题的回答,对概念性的知识有所了解。

(3)在重点难点处追问。在教学重点和难点时.学生可能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困难。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有层次、有步骤地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设计各种问题情境,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巧妙地提问,根据知识的情况、课型情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结合教师A身的特点.合理地进行数学问题教学,使数学课堂真正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更好地达到课堂效果和课堂目标。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新课改教学工作实验,略有收获,现把我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总结的教学体会整理如下:

一、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变了。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新课改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是我们知道,纯粹的“探究”或“讲授”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还是将二者有机结合好。讲授法是我们所熟悉的,只要我们多思考、多研究,在讲授法中融入学生探究,少讲一点,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究,并想法使学生探究与教师讲解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会探究,自己能获得一部会知识了,不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了吗?老师讲得少了,老师自己的负担也减轻了,上课轻松了,两全齐美。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只要我们上课感觉很累,我们就得反思,是不是自己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时间太少了,这节课的某些环节是否能够改进一下,改成学生活动,让学生去探究。思想一变,方法自然会有。教学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我在慢慢转变我自己,由原来的知识讲授者朝学生学习组织者、合作者转变。课堂气氛开始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展示。

第 1 页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已习惯于接受学习,不会动手实践与探究。但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最终是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

刚开始时学生不会探究,我们可以先示范,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如在《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中,我先利用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证明了积的对数等于两因子对数的和这一性质,然后要求学生类比这一思路探究其它方面的的运算性质并证明,最后将结果交流,学生除了得到书上的运算性质而外,还得到了方根的对数运算性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

三、备课方式的转变

好课是备出来的,按照新课程理念,我们的备课就不能仅仅是教教材,而是得思考如何用教材去教,怎样使我们的讲授与学生的探究有机结合,如何实施好探究,设计好学生活动。一堂好课是需要反复思考和锤炼的。在备《对数的概念》这节课时,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教学流程是:对数的概念,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对数的性质(负

第 2 页 数和零没有对数)。我经过反复考虑,认为由对数概念可直接得出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二者中间强行加入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会使教学显得生硬,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知识的连贯性,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的概念较简单也较独立,不妨放在最后轻微地点一下就行了。另外负数和零没有对数这一性质教材是直接给出的,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也略微做了改动,设计了两个题组,一组是负数的对数,一组是零的对数,由题组中的特例让学生归纳出对数的性质:负数和零没有对数。经过处理后我的本节教学流程主要是:对数的概念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对数的性质(负数和零没有对数)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练习反馈。通过后来教学反馈看,这样的处理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以上三点是本人实施新课程教学以来感受较深的几点,不妥之处恳请同行批评指正。

第 3 页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鹤壁市实验学校 徐素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鉴于此,本人就近几年来有关课改中的数学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深刻理解新《课标》,形成新的课程理念

新《课标》指出:设置数学课程的基本目的不再只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交流、验证、推理与交流”。《课标》的这一理念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领会新《课标》的内涵,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 1 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课改中的教师不应再作为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共同演绎知识认知与探究的过程。例如我市开展的“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它的要义就是通过“定向·诱导”、“自学·探究”、“讨论·解疑”、“反馈·总结”四个环节的教与学,促使学生养成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以“三勤”为手段,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之目的的教学方法,对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再如我校学习实验的“杜朗口经验”就是以“三、三、六”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其余的时间全部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间,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实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三、挖掘新《课标》的精髓,创新性使用新教材

新《课标》的精髓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参与模式,它着意于数学思想的渗透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转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即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教师应在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 择出教材中的典型题目,并努力创设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意境,设计多种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与满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使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掘例题的思维性、发散性,启迪并引导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从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挖掘不同层次数学知识潜在功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已学习过的知识能力和获得的创造力得以高度统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真正地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想学”“能学”之舟顺利到达“会学”的彼岸。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感想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感想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学习数学不仅仅是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数学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思想”。整合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开放式教学方法走进数学课堂,是实现师生相互交流,提高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培养;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9-0097-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教学植根于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只有如此,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探索。

实施中的课程改革,让我们在机遇与挑战中和全新的理念同步成长。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变化的,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培育创新精神上下功夫,使课堂充满生趣,充满孜孜不倦的探索。本文就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教学开展谈一些体会。

一、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

利用课本原型知识,从暴露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经验的主要渠道,在编排体系上,以教育理论为依据,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特别是数学定理的教学,教师应抓住原型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创设情境,为学生的思维加梯、搭桥,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例: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完成命题证明的前三步骤:1根据命题含义画图;2写出已知项;3写出求证项)

命题:三角形三个角的和为180°。

已知:如图Ⅰ―1,△ABC

求证:∠A+∠B+∠C=180°

学生在初接触定理证明时,极易产生如下疑问。

疑问一:三个并不角的度数和怎能恰好为180°

疑问二:三角形形状的任意性,并不能体现出三角的特殊位置而决定度数和。

疑问三:三角形三内角和为180°,以前是在实验中,通过撕纸拼图体会结论,无法符号化逻辑推理。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思索,寻求解决疑问的方法,这是教学的关键。

引导学生思考:已学过哪些几何知识,能产生180°的角的关系?

分析一:一个平角为180°。

分析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这样学生的思维自然就将三角形的三个角转化成①一个平角、②平行直线中的同旁内角上来了。当图形结构不符合条件要求时,也就顺理成章的出现添加辅助线,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探索。

如图Ⅰ―

2、3中通过辅助线将三个角转移到三角形的某一顶点处;

图Ⅰ―4、5、6中通过平行将三个角转移到三角形的某一边上、三角形内任一点处、三角形外任一点处。方法的多种形式紧紧抓住了“把三个角搬到一起,让三个顶点重合,两边形成一条直线。”暴露的是“平角为180°”的这一原型知识。

而(图Ⅰ―7)中将三角形的三个角经过平行转化成平行直线中的同旁内角。暴露的是“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的这一原型知识。

通过上述灵活多变的形式分析,引导学生抓住课本“原型知识”不变之根本,充分联系新旧知识间关系,化解难易知识间矛盾,在发生、发展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二、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脱离了需求的数学是无用的,而脱离了实践的课堂教学也是无用的,而这正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严重弊端。数学是抽象出的关于秩序与模式的学科,是对世界与生活的理性思考及终值判断。而很少有学生从这些枯燥的内容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生活的观察与认识,以及对理性精神的认同、强化与提升。数学不但没有起到明智的作用,反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数学课堂教学应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数学的意义,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三、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教师用书,七年级数学(下):163页-164页.[2] 资源与学案.七年级数学(下),(北师大)49页.[3] 教师资源网.

第五篇: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设计理念有哪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基本理念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来。《新课程标准》中还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三个目标。因此,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实、活、新、美、趣。

(一)、实实,即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过程要稳固扎实,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注重实效,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活新编的北师大版教材内容丰富、灵活多变,并且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生活中的知识开放,比如说一年级的“观察与测量”、“统计”,和二年级的“方向与位置”,还有“猜测”等,让学生学习的是生动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但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还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课堂教学也充分体现出对学生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一人性化目标。

下载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问题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问题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讨 摘 要: 教师要让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

    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

    浅谈如何组织开放式的数学教学 遂平县玉山中学梁保同 开放式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培育创新精神......

    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 2007年9月24日 来源:网友供稿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数学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的数学教学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学习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面对初中体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挑战,如何提高普通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如何在教学进程中整合运用,是体现体......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作者:廖运章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0432 更新时间:2009-4-5 文章录入:fdlcp12 ]【字体:】 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一、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读后感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读后感]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读后感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

    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思考

    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思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佚名 点击数: 243 更新时间:2006-9-7 15:25:30 一、提高对数学的认识,贯彻新课程的理念 1.如何认识数学 贯彻新课程的理念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