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建立理想化学课堂模式探析

时间:2019-05-12 22:5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理念下建立理想化学课堂模式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理念下建立理想化学课堂模式探析》。

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建立理想化学课堂模式探析

新课程理念下建立化学理想课堂模式探析

江苏省宝应县中学

乔梅生(225800)

摘要: 本文通过解读新课程的理念,对化学理想课堂模式做出了四点探析:借力于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等。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一.前言

新课程观理念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通过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堂模式应该是教师带着理念进课堂,是学生带着个性去探究,让课堂充满抗争与妥协、合作与竞争,让学生走向自主规划、自主探究、自主矫正、自主提升。

传统的优秀化学课,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可以说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经过老师精雕细琢的,每一个“起承转合”也都是老师连贯的,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这种课堂,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种发展的结果导致:⑴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一些适应被动发展的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一些不适应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⑵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缺少学习的主动性;⑶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师生投放的时间,精力较多,而教学质量和效率却得不到很大提高。对此,笔者提出了对建立化学理想课堂模式的四点探析,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对建立化学理想课堂模式的四点探析

1.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确定小组数,每组在6-8人最好,避免小组过大。在确定小组组员时,有成绩很好的,有成绩较差的,还有成绩中等的。将思想上进、学习刻苦、热心服务的学生定为小组长,以便组织小组学习,检查落实学习任务。同时每学科要有成绩比较突出和兴趣浓厚的学生代表,以便为本小组的学习出力、献策。合作小组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围绕共同的任务而相互合作,协调统一,贡献各自的智慧,达成统一的目标。在不同的合作学习中,各角色进行互换,使得学生各方面得到锻炼。总之,通过小组这一学习载体,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制度。在小组内通过小展示,组内质疑,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解决学生应该把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与组之间的对抗与竞争,通过班级的大展示解决知识的拓展与提升,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提升。2.借力于导学案

(1)导学案的编制:导学案的编写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导学案是按课时进行编写的,即一课一案,分这样几个版块:学习目标,指明学生学什么,用什么

方法学,学到什么程度;自学与检测,由学习通过课前阅读课本就能完成;交流与讨论,列一些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一个问题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提,解决了一个个问题,自然解决了重点问题。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多太碎,且有一定的思维量,要让学生明白: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入不行。应用与拓展,上课作为例题使用,运用已形成的知识,拓展已形成的知识,生成新的知识。质疑与反思,由学生在课前和课上提出疑难问题,等待课上和课后讨论解决或向老师求助解决。最后一个版块是巩固与补漏,作为当堂检测作业,学什么,测什么,检查学生对课上所学的知识掌握情况。

在这几个版块中,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有层次、有深度,这样的导学案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如在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和条件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问题

1、【学生实验】 实验一:向1mL Na2CO3溶液中滴加1mL CaCl2溶液;实验二: 向1mL Na2CO3溶液中滴加1mL Ca(OH)2溶液;实验三: 向1mL Na2CO3溶液中加入1mL稀盐酸;实验四:向1mL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⑴ 叙述四个反应的现象,并判断其属于何种基本反应类型?⑵实验一、二的反应物不同,但为何会产生相同的现象?⑶若从反应前后溶液中各离子数目的增减分析,实验一~四有什么共同点?问题

2、判断下列反应是否是离子反应:a、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b、氯气与水的反应;问题

3、试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1)硫酸镁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2)醋酸钠溶液和盐酸(3)醋酸溶液与氨水(4)澄清石灰水与硝酸(5)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溶液(6)氯气通入到碘化钾溶液中;问题

4、下列哪些物质能拆?哪些物质不能拆?(1)石灰乳(2)MnO2(3)CO2(4)Na2O(5)浓盐酸(6)NaHSO4 ;问题

5、已知H++OH== H2O,该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哪些物质

—间的化学反应,试写出尽可能多的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试说出该离子反应能代表哪一种类型的反应?

(2)导学案的批阅:导学案的批阅分两次完成,一次放在课前,主要是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后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以便在大组展示时,无需面面俱到,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只需展示学生理解不透的内容,理解有误的内容。总之,花时间,花力气解决学生共性的问题,以便学生知识的落实的能力的培养。一次放在课后,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整理、掌握情况。3.借力于学生展示

学生展示是理想课堂中的重头戏,更是理想课堂的魅力所在。在课堂上,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1)减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一切学生展示成为可能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参与课堂展示的对象总是班级里那些优等生和部分中等生。学习基础偏差的学生自信心不足,不敢大胆发言。教师让学生展示时,因人而异,设计问题由易到难,再因题问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每次回答问题后,应该积极鼓励,有时他们回答错了,教师也不能批评,反而大力赞赏他们积极参与、勇敢发言的精神,让他们

逐渐克服自卑的心理,促使其积极上进。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胆子大了,声音大了,话也敢说了。

(2)指导学生的课堂展示,让学生的主动性发挥至极致

课堂上教师应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即将展示的问题形成统一的认识,并从各小组中推出一名学生代表做精彩展示。展示时,应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指导,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也不展示,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问题才拿出来让学生展示。课堂展示不应该是学生合作过程的简单、机械的重复,要求学生力求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三思而后行,逐步做到一语中的。其中既应该有学生对学习目标下的重点内容的解读,有学生学习中新的发现和感悟,也应该有本组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更提倡有主持人就某一问题的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展示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不应该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比如可说、可写、可读、可演)。只要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发现、收获,都可以展现出来,以达到全班共享。总之通过展示,让学生的意见得以展现,学生的思想得以交流,学生的潜力得以挖掘,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4.借力于教师点拨

当教室成为学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时,“点拨”应该是教师有所作为的基本方式。它是教师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理清思路、找到最佳途径的一种艺术手段,是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什么时候应该点拨,如何点拨,如何处理好教师“点拨”与学生“展示”的尺度。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徘徊不前时,采用艺术化的指引,及时初解疑窦,让学生顺利走下去。另一方面是学生在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拨通理解上的关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得研讨结果明晰。适时点拨,还应当包括在思维过于发散之时,教师迅速捕捉方向,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教师的点拨性语言,必须准确、精炼,富有启发性和牵引性。力求起到四两拨千斤,一语开茅塞的作用。

如在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和条件时,我用了这样几句话作为点拨:

1、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实质:反应总是向着某些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2、当离子间能结合生成难溶物质、易挥发物质、难电离物质反应就能进行

3、通常能拆的物质有:难溶或难电离物质;通常不能拆的物质有:易溶且易电离;4:离子反应能代表一种类型的反应。

三.结束语

课堂“艺术性”的玄妙和神秘被重新审视和考量。一堂好课,应该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学习目标。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去创造;课堂的质量,需要结构来保障;魅力的课堂,需要学生去开发;课堂的变革,需要师生共同去推动。只有这样,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一定是学生通过思考“悟”出来的,一定是学生通过活动“生产”出来的,而且是终身受益的。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听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及讲座心得体会

承玲学校 钟成兰

5月十二至十三日,由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在贵州师范大学大礼堂举行。听了名师们的精彩课堂及经典讲座,我感到了我离一名优秀教师差得那么远的同时,也模糊地感到我该朝什么方向去走。下面我浅谈一下我的一些感受:

无论是什么课堂,都存在着教与学的关系。从应试教育的以知识传授为目标,以学生学会知识为目标,到今天的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从根本上讲,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是这一变化的核心内容。因为教与学始终存在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学,我们学校的方方面面工作。

几位专家的讲座无外呼于课堂,如何使课堂换发生命力,让学生动起来。这都来源于当今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核心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要我们为学生设置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展示互动→检测反馈这样有效新课堂的基本框架。

我们作为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转变好,我们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而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了!纵观新旧课程,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出现了情境化、生活化、平等化,学生的学习也逐渐趋向自主化、探究化、合作化。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的改变,让我们教师教得自信,学生学得精彩。

要做到如此,我们应朝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做: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回顾以前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学生竖着耳朵听,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在课堂中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也根本不去管学生有没有兴趣学,要不要学,只是一味的注重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就行了。而新课程十分关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因此,我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联系学生实际,强化应用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而以往有一部分数学知识都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谓的应用题有时候也是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问题,所以,新课程也提出了要结合生活实际,让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时,我们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 教学

三、师生平等,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要我们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学习伙伴,从而打破了教师掌控课堂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

在教学中,我们应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你们才是这个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学习伙伴,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发挥你们自己的聪明才干。”

教与学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我们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相信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谈“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模式的构建

【摘要】: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应是广大教师思考的重点。本文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条件下高中英语的教学实际,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等方法,欲对高中英语课堂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教师角色观念转变导入互动学困生心理情感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的设计、结构、内容、教学方式等多方面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笔者认为,无论怎样改,其落脚点最终还是要求广大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着重提高他们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本文欲从教师角色和作用、学生心理与教育两个方面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作一些初步的思考,以抛砖引玉。

一、“教师搭台”怎样实现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着重强调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而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归根结底还是得靠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要充分实现“教师搭台”这一概念的全部内容。首先,就得重新来认识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

过去,人们会心生敬佩地把教师认为是“园丁”、是“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随着教育资源和规模的不断发展,这些观念早已经不符合今天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教师是“园丁”,隐含着一种学生的发展类型和阶段基本不变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下,教师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通过浇水施肥来辅助其生长;教师是“蜡烛”,其精神固然可嘉,但是蜡烛的光十分有限,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反映的是一种工业模式下,似乎教师是一个万能的上帝,学生是一块没有生命、没有思想的钢板,可以由工程师来任意设计。

过去的这些教育观念已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实际上任何年代的学生都不会是一块毫无自主意识的钢板,他们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激发”和“升华”。新课程改革充分重视人的个体差异和发展,要求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要让学生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促进者。

其次,教师要摒弃“英语教学就是为了考试”这一错误观念,真正做到课堂导入与互动教学相结合,为学生主体参与搭建好广阔的舞台。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并非只是为了平时考试和高考的需要,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地学语法和做试题。

英语课堂教学要做到生动有趣,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强烈兴趣,就必须得从课堂导入开始来精心营造热情洋溢的课堂环境。课堂导入就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顺利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课堂导入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它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为当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它既能直接影响教师授课的效果,又能影响到学生整堂课的接受效果。因此,其意义对于新课标下的英语课堂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导入才能让课堂精彩起来呢?首先,课堂导入要有趣味性,导入的设计和选择要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其次,课堂导入要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切忌牵强附会,为了导入而导入。最后,导入要有生活性和启发性。选取生活中较为关注的新事物和新信息,通过一些有意识的环节设计,来激励学生课后去详细钻研。笔者经过统计,课堂教学导入的一般方法应有以下几种:生活常识导入法、音乐歌曲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悬念式导入法、趣味故事导入法、图片提示导入法、新闻焦点导入法等等。

成功的课堂导入过后,还应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跟着老师的引导来思考和学习。切莫整堂课的独自灌输、让学生当听众,那样既索然无味,又会打击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 课堂教学仍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途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勇于发表意见、自由想象和创造,才能让他们汲取知识、发展能力, 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学生唱戏”如何推进

“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敢于说英语、善于说英语、乐于用英语与他人交流,最终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能力。然而这一模式能否取得成功还是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依据。

高中阶段是学生在智力、身体、情感与社会行为等各个方面取得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教师和家长的关心不够,社会上的不良影响等等因素,学校里还存在着不少对英语学习感到困难和失去信心的学生。他们中多数的智力并非低下,也有学好英语的决心,并曾为之努力过一番。因此,英语教师的责任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 还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重视班上的学困生。

曾有调查表明,学习者的态度、动力和学习兴趣是学习成绩的决定因素。学生开始学英语时,尤其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一般感到新奇有趣,其爱好程度往往超过其他学科。但往往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以及其他学科压力的增大,其中一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厌倦,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情绪,甚至知难而退,采取放弃的态度。于是学生当中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学困生群体由此产生。

通常,我们可以把学困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自卑型、基础太差型、厌学型、对抗老师和家长型、无所谓型、被动型等。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去仔细分析了解学困生群体产生的根源,并去认真感受这些学困生的心理和情绪,及时开导他们,帮助他们。

传统的教学理论比较注重认知方面的研究,片面地理解为获取知识的手段是灌输系统化,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体性,导致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要,对学生的评价依然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对情感因素的评价。所以我们在解决学困生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实施情感教育,将学生情感的激发和调动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热爱学生,相信学生。教师要认识到,学困生由于学习太差已习惯了“冷遇”、“白眼”,对学习往往抱有消极态度。如果教师能从一些细小的事情入手,关心他们,信任他们,是很容易感染和激励他们的。有时候,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课后耐心的辅导,都会成为师生间相互信任的桥梁、成为学困生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2.用生动的教学来激发兴趣。一个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学起来就会精神愉快、注意力集中、越学越爱学;相反,如果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责怪学生不想学英语是不公平的,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善于结合教学对学生开导,使学生懂得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加强他们的学习动机。还应该通过各种课堂教学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愉快有趣的活动中去,促使他们对英语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转为乐学。

3.多给学生机会去体验参与活动成功后的喜悦。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环境和机会。例如:每节课开始前利用三至五分钟进行英语演讲,内容可以是讲故事、英语才艺表演、演短话剧等。这样精彩的内容既可以活跃和营造气氛,又可以让同学们在开怀一笑中,释去学习的疲惫而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在这种活动中,教师要尤其注重对学困生的帮助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多给他们一些简单的课堂提问,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

4.以表扬来鼓励学困生。学困生同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对于他们来说,适当的鼓励是非常必要的。对一时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决不能嫌弃、挖苦、讽刺,更不能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般地训斥。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一点进步,教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并要求其他同学也一起鼓掌来肯定学困生的成绩。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不仅能消除学困生的自卑情绪和抵触心理,更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带给学困生们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角色的观念转变,李海云,《考试周刊》2008年第21期。

[3]引发兴趣,导入激情——浅谈新课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陈碎蕊,《考试周刊》2009年第3期。

[4] 英语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黄文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9。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新民市公主屯学校张秀艳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过程中,兴趣是第一要素。历史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 :兴趣教法 学法

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教学模式有待探究。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教学活动且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或范型。它既不同于纯粹的教学理论,也不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看,它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方法论体系。

知识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学模式的改变为学生知识的建构服务,因而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模式也亟需改变。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朋友,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切地感到过去单靠教师满堂灌,搞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教学的需求,学生成长的需要了。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事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了。因此历史课在教学过程中,如照本宣科,只注重知识性而不注重趣味性,会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学,影响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在平时教学中,我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备足功课,在多环节上进行兴趣搭台,让学生充分地进行

自我展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境激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通过设置疑问、民谣、音乐、故事、绘画、歌曲等多种情境实施。如在讲鸦片战争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我国有一位著名的演员叫张国立,同学们知道吗?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知道。我接着又问:他有个儿子也是演员叫张默,最近被抓了,同学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吸毒。学生回答后我接着又说:鸦片也是毒品,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鸦片有关的一场战争叫《鸦片战争》。这样通过“演员”这一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

我是农村教师,我所教的都是农村孩子,在设计导言上我往往用和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图片和问题来激发他们思考。比如说在讲《工业革命》这一课时,我在多媒体的大屏幕上展示一幅农家小院里都是玉米的场景。结合场景引导学生说出给玉米脱粒所用的工具的变化,直观的说明从人工到人力机器再到全自动机器的飞跃所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个例子,同学们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就是机器生产比人工先进和优越。接着我又说:在历史上的18世纪的60年代,首先在英国出现了发明机器、使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一场变革。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的《工业革命》。这样,很自然的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二、教学过程中贯穿趣味。

孔子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创新,灵活有乐趣。

1、用讲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对比较感性的历史故事非常感兴趣,而对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知识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在教学中恰当穿插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是一条非常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途径,能增加历史课堂的生动性和

形象性,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述古代《古代罗马》时,我插入一段有关罗马城的神话故事--狼孩,再过渡到教材内容,学生就会兴趣陡增;讲述“商鞅变法”时,引入商鞅“立木赏金”的故事,来揭示商鞅变法的决心;讲述“诸侯争霸”时,引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来表明越王立志雪耻的决心;我不但自己讲故事,还让学生讲。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讲出各自所知道的有关历史故事。因为学生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 像“草船借箭”了、“三借东风”了等等故事都讲得有声有色滔滔不绝。通过历史故事情境的创设,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宽了视野,开启了思维。讲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学生对本课了解的非常深刻,记忆得非常牢固。

2、扮演历史角色体会情境

适当创设仿真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可以使学生体验到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体验和经历中,对历史的发展形成更直观、更真切的认识,在交互式体验过程中轻松掌握和积累知识,并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比如在讲“官渡之战”时,我就请几位同学进行如下的“角色扮演”:两位同学扮演向袁绍进谏的大臣,一位学生扮演袁绍。通过观看表演,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大敌当前袁绍终日饮酒作乐,一幅胜券在握的样子。再让一位学生扮演曹操,一位学生扮演许攸。通过观看表演,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把曹操和袁绍形成对比,最后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就不难理解了。并能得出结论:骄兵必败。利用“角色扮演”使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3、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在创设情景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营造逼真的教学场景,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如

在学习“五四运动”时,我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段“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电影上顾维钧的扮演者用极富感染力的表演,再现了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要求收回山东主权的历史情景,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基本史实。这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无法比拟的。

4、教师本身就是“演员”

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也不是照相机,而是艺术家、创造者”,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用形神兼备的教态去打动学生,构建诗意的氛围。如讲解唐朝诗歌时,我站在讲台上给学生吟诵李白、杜甫的诗。让学生体会出他们的诗歌意境的不同,得出诗歌所体现的时代性。如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在要求学生回忆电影《开国大典》的同时,我也用湖南腔模仿毛泽东那一声庄严的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抑扬顿挫,形神兼备,极富感染力。

5、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师生互动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研讨、合作交流的过程,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学习,合作探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已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生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自主学习,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共同提高学习成绩。教学中,教师还要掌握多种学法,对症下药,以求得最佳效果。如我在讲《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时,我将全班同学被分成三个小组:宪章运动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组、巴黎公社组。我要求同学用三分钟时间分别阅读课文中三部分的内容,然后思考各部分都讲述了哪些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我提醒他们看书要做到“三动”: 动眼、动手、动脑。接着我提问:“英国宪章运动讲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宪章运动的背景,目的、过程和影响”、“对宪章运动的评价和失败的原因。”、“宪章运动的历史地位,发生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我又说:“大家的回答基本上概括出了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我们来归纳一下。” 师生共同总结了宪章运动的起因、时间、特点、中心内容、性质、结果。进而导出:“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资产阶级和工人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它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持续的时间长,但最终没有成功。为什么会失败呢?” 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样就将教师唱独角戏、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一言堂”转变成教师是导演、主持人,学生是主角的模式。课堂上老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的多了。学生变学习被动为主动,成了课堂上的主人。

三、学法中充满趣味

教学中,教师由主导转换为引导,学生依然是主体。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因此,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的学法是非常重要的,教书的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例如:讲《世界历史》中的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同学们说课文中的人多,事多不好记,我在课堂上除了讲到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看图,加深印象外,还指导学生列表总结,教给学生可列为“国家、背景、时间、人物、简单经过、影响”等进行归纳,同学们经过列表填内容后,他们高兴地说,这样我们对英、法、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了一个完整的、有条有理地了解。另外,我还注重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官都参加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掌握学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分析能力。这些方法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如果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会变得高度有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恰当运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产生共鸣,就能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我们的教学才真正变得有效。

历史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现实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联系现实,展现情境,就是把课本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创设情景链接起来,打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库藏,激发他们对教材知识的兴趣,进而探求知识、掌握技能,解决自身生活的困扰,从而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实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们只有立足文本,立足课堂,立足学生,才能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乐教乐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创造一个简单而有智慧的高效课堂。

2012年 3月13日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清泉学校肖世洪

一. 理想的课堂是生活化得课堂

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

教育的内容也来源于生活实践,但它不能等同于生活实践,教育黑受教育者以科学的理性,但任何科学的理性又终究离不开感性的生活实践。教育就是沟通科学理性与生活实践的桥梁。如果课堂教育离开了对生活的 理解与感悟,那么,课堂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以,必须清醒而鲜明地认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连接起来。世新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新课程强调突破学科本位,砍掉学科内容的繁、难、偏、旧、窄,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活中的数理化,读生活中的语文,理解生活中的政治、经济与哲学,在生活中把握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体验与感悟道德的力量,成为能动的道德主体。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引领学生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获得合作的乐趣。生活融入甚至成为课堂教学,课堂本身就是生活,是师生的生命历程。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思考,构成了教学目标的最为重要的行为动词。

同时,回归生活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否定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不要间接经验的教学,恰恰相反,教学回归生活,可以使既定的教材知识也生动起来,使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孩子们得直接经验,与他们更亲近。这样,教材内容和其他的间接经验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价值,为学生所吸引,所接受,所融入。

二.理想的课堂是师生心灵相通的课堂

至今,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抱着这样的概念: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实现设计好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完成教案设计的过程,教材是教学的圣经,课堂是教师演讲的舞台,教学是我将你听,教学活动主要就是教师完成知识传授而极少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

于是,在一些公开课或研究课上,上课的老师往往要上演事先准备好的精彩节目。面对自己熟悉的学生,教师笑容可掬、从容不迫、有板有眼地开始上课,师生之间以短平快的一问一答为主,一切顺着事先设计好的方案推进,教学环节丝丝相扣,衔接的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 老师的身上,全神贯注于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这时的授课老师更像一位牧羊人。课毕,在一片掌声和赞叹中,学生们满载着标准答案走出教室。

这样的课堂教学在不知不觉中被异化了。异化为教师的精彩表演。再也不是学生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

只有焕发出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只有让学生在理想的活动境界中去主动自觉地体验与感悟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师生共同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规定方向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

三.理想的课堂是人性化的课堂

在新课程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不仅要面向学生的现在,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潜能如鲜花般绽放,师生之间智

慧和谐交融。这样的课堂必然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它乐意向这些不确定性开放。一个对新课程理念融会贯通的教师明白,这些不确定性很可能具有独特的价值,更能体现教育对不同特性受教育者学习行为的认可、理解与尊重。而且它们本身就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建立理想化学课堂模式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建立理想化学课堂模式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撰文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无限的精神财富。不思改革的课堂必然水波不兴,死水一潭;不思创造的教学必然机械刻板,浅薄......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 摘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构成新课程标准的支撑点,新的数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大众教育,也是培养数学家的精英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李平军单位:重庆室璧山来凤中学校 1.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激发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互动课堂浅谈论文

    论文摘要:面对新课标的呼声,几十年甚至可以说几千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填鸭式”、“满堂灌”的陈旧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代羊等学子的需求,应彻底改变。中学语文新课标中所提......

    浅析新课程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测评

    前言:大家好,我是粟裕希望小学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我们学校包括现在坐在这里的比我优秀的老师比比皆是,之所以今天我能站在这个平台上跟大家交流,或许我能代表很多老师过去现在或......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模式、课堂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小组学习、协作学习摘 要: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由以学习软件的使用与操作为主......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传统的“一言堂”注入式教学模式主宰着课堂,教师任劳任怨地主动灌输,学生神情漠然地被动......

    新课程理念下对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新课程理念下对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要】建构主义最早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发展认识论”中提出来的,并在维果茨基的“智力发展基础”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