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撰文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无限的精神财富。不思改革的课堂必然水波不兴,死水一潭;不思创造的教学必然机械刻板,浅薄乏味。永葆课堂教学创造性与有效性的精髓在于对课堂教学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与思考”。正是基于上述理念,我们远学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改经验,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对课堂教学先后提出了“三精一清”(学生精练、教师精讲、堂堂清)教学理念,以及“三个三分之一”(学生自学不少于三分之一,教师讲解不多于三分之一,学生训练不少于三分之一)教学要求。对各种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不断地学习、选择、判断,兼收并蓄,逐渐摸索出“自学、研讨、点拨、反思”四步教学范式,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主动,教学质量稳步增长。
一、“四步范式教学”的含义
教师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为依据,确定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以教材为蓝本,开发供学生前置学习的《自学导引》学案,在班级建立稳定的且能够互帮互助的弹性合作学习小组,培育起操作简便有效的学习过程评价机制,对不同的课型,如新授课、作业课、复习课等灵活选择应用“学生自学——分组合作研讨、交流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应用反思”四步教学模式。以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把话语权让给学生,把学习的责任也赋予给学生的生本课堂,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二、“四步教学范式”流程路线图
三、课堂基本结构 上课伊始,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根据物理学的属性和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通过某种方式引入课题。第一步:自学。(约15分钟)
1、细读教材,基础梳理。
(1)教师让学生四个明确:明确阅读内容;明确阅读时间;明确阅读方法;明确梳理要求。(2)教材和教辅或学科“自学导引”资料的配合使用。
2、问题导引,温故知新。
(1)教师满堂问,学生集体答毫无价值。
(2)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紧扣教材设计核心思考问题。
(3)设问要充分考虑学生新旧知识体系的衔接,合理设置思维的梯度。(4)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黑板呈现思考问题。(5)以问题导引学生思考,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定时训练,知能跟进。
(1)训练题要重基础,重能力。教师必须把握课标对课时内容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学生定时训练不能拔高要求,设置难路虎。重心在于熟悉基础内容。(2)布置适量的探究活动思考题或5—6个选择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定时独立完成,完不成的做好标记。
(3)教师巡视检查到位,初步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第二步:研讨。(约8分钟)
1、同桌检查,互批互改。
(1)在建构弹性合作小组时,充分考虑同桌组合的学习能力,能互帮互学,相互影响,让优生带动弱生。
(2)讨论或批改基础梳理的填空题或定时训练的选择题或探究活动中的问题。(3)若涉及验证性实验,小组内共同完成。
(4)鼓励同桌大胆交流,即使批改错了也没关系。
(5)同桌解决不了的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中组长或大组长组织讨论解决。
2、组间交流,扫清障碍。
(1)中组长与小组长迅速交流答案,并在中组内交流,解决部分小组认识中的共同错误。(2)中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认知矛盾提交大组长,大组展开交流讨论,再解决部分中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3)大组长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即将问题提交老师。
(4)各组长要同步做好记载。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好各组的学习评价。
3、小组展示,生成问题。
(1)通过组间交流,完成基础梳理和定时作业。要求学生作业用蓝色或黑色钢笔书写,小组、中组和大组批改时用红色笔书写。
(2)各组长将正确答案标示在老师指定的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或发言辩论。(3)教师摸清各大组长在组织交流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讨论中新生成的问题。第三步:点拨。(约12分钟)
1、学生发言,师生评议。
(1)通过组间交流、批改,正确的或不能确定的答案及问题已经比较清晰。
(2)教师不要忙于给出正确答案,鼓励学生发言表明对正误的再认识或看法,摸清学生思维方向和思维障碍,引导学生自解疑难。(3)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对学生中好的思维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2、教师精讲,解析疑难。(1)学生已懂的不讲。
(2)超出学生认知能力,即使讲学生也难懂的不讲。(3)发现极个别学生的问题,不集体讲,进行个别辅导。
(4)采取最优的方法,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抓住关键,抓大放小,精讲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让部分学生产生顿悟。教师的讲授必须把对方法的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而不是把结果呈现给学生,讲得透,点得活。第四步:反思。(约10分钟)
1、当堂作业,现场批阅。
(1)适量、分层布置教材中的作业或教辅(学案)上的作业,因人作业。(2)学生独立完成,不组织组间流动交流,同桌间个别问题可轻声讨论。(3)对先完成的,教师可先当面批改,以激励学生快速完成作业。(4)教师深入学生中检查、答疑、解惑,同时了解本堂课的教学效果。
2、及时整理,强化记忆。
(1)教师用1分钟时间归纳总结本节的内容,规律,公式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记住并在后面的巩固学习中进一步掌握。
(2)学生反省所学内容与方法,寻找需要进一步质疑之处,同时将所学内容与原有知识基础联结成网。
(3)学生整理笔记,及时记忆或消化理解。
四、精心设计《学案》,灵活应用模式 有效的课堂源于有效的积极的教学设计。我们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具体作法是,首先鼓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对学习内容按照教师创设的情景进行自主学习;如果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个体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果个体研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索学习,对疑难问题积极思考,不断尝试物理研究中的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再提交老师帮助。在合作研讨过程中,鼓励小组内成员间、大组集体间,将学习结果交流展示,大胆质疑,相互补充,相互竞赛,直至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师的点拨讲解要根据学情适时介入,当好导演,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积极引导好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学生已学懂的坚决不讲,无论怎样也学不懂的坚决不讲,确保课堂实现精讲、精炼、精评、堂堂清的教学佳境。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谈“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模式的构建
【摘要】: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应是广大教师思考的重点。本文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条件下高中英语的教学实际,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等方法,欲对高中英语课堂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教师角色观念转变导入互动学困生心理情感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的设计、结构、内容、教学方式等多方面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笔者认为,无论怎样改,其落脚点最终还是要求广大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着重提高他们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本文欲从教师角色和作用、学生心理与教育两个方面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作一些初步的思考,以抛砖引玉。
一、“教师搭台”怎样实现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着重强调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而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归根结底还是得靠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要充分实现“教师搭台”这一概念的全部内容。首先,就得重新来认识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
过去,人们会心生敬佩地把教师认为是“园丁”、是“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随着教育资源和规模的不断发展,这些观念早已经不符合今天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教师是“园丁”,隐含着一种学生的发展类型和阶段基本不变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下,教师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通过浇水施肥来辅助其生长;教师是“蜡烛”,其精神固然可嘉,但是蜡烛的光十分有限,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反映的是一种工业模式下,似乎教师是一个万能的上帝,学生是一块没有生命、没有思想的钢板,可以由工程师来任意设计。
过去的这些教育观念已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实际上任何年代的学生都不会是一块毫无自主意识的钢板,他们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激发”和“升华”。新课程改革充分重视人的个体差异和发展,要求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要让学生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促进者。
其次,教师要摒弃“英语教学就是为了考试”这一错误观念,真正做到课堂导入与互动教学相结合,为学生主体参与搭建好广阔的舞台。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并非只是为了平时考试和高考的需要,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地学语法和做试题。
英语课堂教学要做到生动有趣,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强烈兴趣,就必须得从课堂导入开始来精心营造热情洋溢的课堂环境。课堂导入就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顺利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课堂导入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它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为当堂课的内容做好铺垫,它既能直接影响教师授课的效果,又能影响到学生整堂课的接受效果。因此,其意义对于新课标下的英语课堂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导入才能让课堂精彩起来呢?首先,课堂导入要有趣味性,导入的设计和选择要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其次,课堂导入要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切忌牵强附会,为了导入而导入。最后,导入要有生活性和启发性。选取生活中较为关注的新事物和新信息,通过一些有意识的环节设计,来激励学生课后去详细钻研。笔者经过统计,课堂教学导入的一般方法应有以下几种:生活常识导入法、音乐歌曲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悬念式导入法、趣味故事导入法、图片提示导入法、新闻焦点导入法等等。
成功的课堂导入过后,还应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跟着老师的引导来思考和学习。切莫整堂课的独自灌输、让学生当听众,那样既索然无味,又会打击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2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 课堂教学仍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途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勇于发表意见、自由想象和创造,才能让他们汲取知识、发展能力, 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学生唱戏”如何推进
“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敢于说英语、善于说英语、乐于用英语与他人交流,最终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能力。然而这一模式能否取得成功还是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依据。
高中阶段是学生在智力、身体、情感与社会行为等各个方面取得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教师和家长的关心不够,社会上的不良影响等等因素,学校里还存在着不少对英语学习感到困难和失去信心的学生。他们中多数的智力并非低下,也有学好英语的决心,并曾为之努力过一番。因此,英语教师的责任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 还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重视班上的学困生。
曾有调查表明,学习者的态度、动力和学习兴趣是学习成绩的决定因素。学生开始学英语时,尤其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一般感到新奇有趣,其爱好程度往往超过其他学科。但往往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以及其他学科压力的增大,其中一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厌倦,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情绪,甚至知难而退,采取放弃的态度。于是学生当中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学困生群体由此产生。
通常,我们可以把学困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自卑型、基础太差型、厌学型、对抗老师和家长型、无所谓型、被动型等。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去仔细分析了解学困生群体产生的根源,并去认真感受这些学困生的心理和情绪,及时开导他们,帮助他们。
传统的教学理论比较注重认知方面的研究,片面地理解为获取知识的手段是灌输系统化,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体性,导致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要,对学生的评价依然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对情感因素的评价。所以我们在解决学困生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实施情感教育,将学生情感的激发和调动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热爱学生,相信学生。教师要认识到,学困生由于学习太差已习惯了“冷遇”、“白眼”,对学习往往抱有消极态度。如果教师能从一些细小的事情入手,关心他们,信任他们,是很容易感染和激励他们的。有时候,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课后耐心的辅导,都会成为师生间相互信任的桥梁、成为学困生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2.用生动的教学来激发兴趣。一个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学起来就会精神愉快、注意力集中、越学越爱学;相反,如果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责怪学生不想学英语是不公平的,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善于结合教学对学生开导,使学生懂得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加强他们的学习动机。还应该通过各种课堂教学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愉快有趣的活动中去,促使他们对英语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转为乐学。
3.多给学生机会去体验参与活动成功后的喜悦。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环境和机会。例如:每节课开始前利用三至五分钟进行英语演讲,内容可以是讲故事、英语才艺表演、演短话剧等。这样精彩的内容既可以活跃和营造气氛,又可以让同学们在开怀一笑中,释去学习的疲惫而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在这种活动中,教师要尤其注重对学困生的帮助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多给他们一些简单的课堂提问,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
4.以表扬来鼓励学困生。学困生同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对于他们来说,适当的鼓励是非常必要的。对一时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决不能嫌弃、挖苦、讽刺,更不能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般地训斥。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一点进步,教师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并要求其他同学也一起鼓掌来肯定学困生的成绩。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不仅能消除学困生的自卑情绪和抵触心理,更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带给学困生们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角色的观念转变,李海云,《考试周刊》2008年第21期。
[3]引发兴趣,导入激情——浅谈新课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陈碎蕊,《考试周刊》2009年第3期。
[4] 英语新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黄文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9。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新民市公主屯学校张秀艳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过程中,兴趣是第一要素。历史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 :兴趣教法 学法
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教学模式有待探究。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教学活动且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或范型。它既不同于纯粹的教学理论,也不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看,它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方法论体系。
知识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学模式的改变为学生知识的建构服务,因而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模式也亟需改变。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朋友,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切地感到过去单靠教师满堂灌,搞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教学的需求,学生成长的需要了。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事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了。因此历史课在教学过程中,如照本宣科,只注重知识性而不注重趣味性,会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学,影响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在平时教学中,我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备足功课,在多环节上进行兴趣搭台,让学生充分地进行
自我展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境激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通过设置疑问、民谣、音乐、故事、绘画、歌曲等多种情境实施。如在讲鸦片战争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我国有一位著名的演员叫张国立,同学们知道吗?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知道。我接着又问:他有个儿子也是演员叫张默,最近被抓了,同学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吸毒。学生回答后我接着又说:鸦片也是毒品,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鸦片有关的一场战争叫《鸦片战争》。这样通过“演员”这一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
我是农村教师,我所教的都是农村孩子,在设计导言上我往往用和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图片和问题来激发他们思考。比如说在讲《工业革命》这一课时,我在多媒体的大屏幕上展示一幅农家小院里都是玉米的场景。结合场景引导学生说出给玉米脱粒所用的工具的变化,直观的说明从人工到人力机器再到全自动机器的飞跃所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个例子,同学们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就是机器生产比人工先进和优越。接着我又说:在历史上的18世纪的60年代,首先在英国出现了发明机器、使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一场变革。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的《工业革命》。这样,很自然的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二、教学过程中贯穿趣味。
孔子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创新,灵活有乐趣。
1、用讲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对比较感性的历史故事非常感兴趣,而对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知识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在教学中恰当穿插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是一条非常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途径,能增加历史课堂的生动性和
形象性,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述古代《古代罗马》时,我插入一段有关罗马城的神话故事--狼孩,再过渡到教材内容,学生就会兴趣陡增;讲述“商鞅变法”时,引入商鞅“立木赏金”的故事,来揭示商鞅变法的决心;讲述“诸侯争霸”时,引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来表明越王立志雪耻的决心;我不但自己讲故事,还让学生讲。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讲出各自所知道的有关历史故事。因为学生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 像“草船借箭”了、“三借东风”了等等故事都讲得有声有色滔滔不绝。通过历史故事情境的创设,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宽了视野,开启了思维。讲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学生对本课了解的非常深刻,记忆得非常牢固。
2、扮演历史角色体会情境
适当创设仿真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可以使学生体验到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体验和经历中,对历史的发展形成更直观、更真切的认识,在交互式体验过程中轻松掌握和积累知识,并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比如在讲“官渡之战”时,我就请几位同学进行如下的“角色扮演”:两位同学扮演向袁绍进谏的大臣,一位学生扮演袁绍。通过观看表演,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大敌当前袁绍终日饮酒作乐,一幅胜券在握的样子。再让一位学生扮演曹操,一位学生扮演许攸。通过观看表演,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把曹操和袁绍形成对比,最后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就不难理解了。并能得出结论:骄兵必败。利用“角色扮演”使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3、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在创设情景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营造逼真的教学场景,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如
在学习“五四运动”时,我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段“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电影上顾维钧的扮演者用极富感染力的表演,再现了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要求收回山东主权的历史情景,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基本史实。这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无法比拟的。
4、教师本身就是“演员”
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也不是照相机,而是艺术家、创造者”,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用形神兼备的教态去打动学生,构建诗意的氛围。如讲解唐朝诗歌时,我站在讲台上给学生吟诵李白、杜甫的诗。让学生体会出他们的诗歌意境的不同,得出诗歌所体现的时代性。如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在要求学生回忆电影《开国大典》的同时,我也用湖南腔模仿毛泽东那一声庄严的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抑扬顿挫,形神兼备,极富感染力。
5、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师生互动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研讨、合作交流的过程,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学习,合作探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已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生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自主学习,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共同提高学习成绩。教学中,教师还要掌握多种学法,对症下药,以求得最佳效果。如我在讲《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时,我将全班同学被分成三个小组:宪章运动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组、巴黎公社组。我要求同学用三分钟时间分别阅读课文中三部分的内容,然后思考各部分都讲述了哪些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我提醒他们看书要做到“三动”: 动眼、动手、动脑。接着我提问:“英国宪章运动讲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宪章运动的背景,目的、过程和影响”、“对宪章运动的评价和失败的原因。”、“宪章运动的历史地位,发生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我又说:“大家的回答基本上概括出了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我们来归纳一下。” 师生共同总结了宪章运动的起因、时间、特点、中心内容、性质、结果。进而导出:“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资产阶级和工人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它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持续的时间长,但最终没有成功。为什么会失败呢?” 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样就将教师唱独角戏、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一言堂”转变成教师是导演、主持人,学生是主角的模式。课堂上老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的多了。学生变学习被动为主动,成了课堂上的主人。
三、学法中充满趣味
教学中,教师由主导转换为引导,学生依然是主体。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因此,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的学法是非常重要的,教书的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例如:讲《世界历史》中的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同学们说课文中的人多,事多不好记,我在课堂上除了讲到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看图,加深印象外,还指导学生列表总结,教给学生可列为“国家、背景、时间、人物、简单经过、影响”等进行归纳,同学们经过列表填内容后,他们高兴地说,这样我们对英、法、美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了一个完整的、有条有理地了解。另外,我还注重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官都参加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掌握学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分析能力。这些方法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如果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会变得高度有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恰当运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产生共鸣,就能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我们的教学才真正变得有效。
历史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现实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联系现实,展现情境,就是把课本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创设情景链接起来,打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库藏,激发他们对教材知识的兴趣,进而探求知识、掌握技能,解决自身生活的困扰,从而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实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我们只有立足文本,立足课堂,立足学生,才能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乐教乐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创造一个简单而有智慧的高效课堂。
2012年 3月13日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1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孙早利
(辽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辽宁 辽阳市111000)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施的关键与最终实现的途径则是课堂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又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利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物理课的教学设计,已成为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根据科学的教育观、物理新课程理念及物理学科特点,笔者认为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引入激趣化
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引起学生兴趣的规律有两条:当所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时;当所学知识揭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涵义时。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使他们感受到身边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增大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应用物理知识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圆周运动”一节时,笔者设计了“水流星”实验,当水桶旋转到倒悬在空中时,桶中的水并没流出来,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争着来做这个实验。这一现象与学生原有的认识不一致,因而产生了认知冲突,激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了学生的潜在意识来投入学习研究。
二、教学目标三维化
物理课堂教学目标是对物理课堂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结果的表述,它确定了教学工作的方向,制约着物理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新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物理课程目标,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世界,并结合物理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遵循四个原则,即课堂教学目标与物理课程目标一致性原则,三维目标纵横贯穿的整体性原则,高层次目标中包含低层次目标的层次性原则,教学目标的难度适中、明确、可测量、易操作的具体性原则。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物理课堂教学,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其关键是从知识教学转向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探究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式学习、情景学习、活动学习、技能操作学习、体验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物理调查和物理专题研究,使学生在更广泛的空间去体验物理的乐趣,发掘物理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四、教学手段信息化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信息呈现方式,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系统或教学课件,突显课堂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因为多媒体教学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灵活地放大和缩小场景,化无形于有形,化抽象为形象,所以借助多媒体能让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在效果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等方面,比以往常用的幻灯、挂图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五、教学过程互动化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着活动、民主、自由。要实现民主,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引导者不仅要引导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要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
互动的方式很多,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式来看,有以教师为主的互动(“问话式”,教师问学生答)和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对话式”,互问互答)。就互动的内容来看,主要是通过“问题——操作、思考——回答”的方式来展现。例如高一新教材《力的合成》课堂教学,老师问“一桶水,可以由两个人提起,也可以一个人提起,这两个过程相同吗?” “已知分力求合力就叫做力的合成。那么如何去求合力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二力合成进行研究,例如:“3N和4N的力,合力是多少?” “可以等于5N吗?可以等于3N吗?可以等于1N吗?”“合力与分力之间到底遵循着什么样的关系,如何验证?”通过师生互动、实验研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六、教学小结反思化
课堂小结是教学基本环节之一,如果处理得当,则是“画龙点睛”。课堂小结,应促进学生学会归纳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为此,应将小结交由学生自己完成。要留足够时间给学生自我总结反思,反思的内容可以是: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问题? 你还想知道什么?要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教师可做适当的引伸与提高。
七、教学板书审美化
按照认识论的规律,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而教学板书设计的目的,一是引起学生注意,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能有提示。二是方便学生记忆和运用。教学板书要有新意,条理分明的板书应融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让学生享受板书美的同时,接受新的知识。
八、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三部分。物理新课程倡导以评价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为中心,其评价标准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张综合地、积极地、真实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在评价中,一是要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二是要体现评价途径的多元化,既要评价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情况,也要重视评价学生在探究能力、科学情感、科学态度与科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在教学评价设计时,不但要制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标准,而且要制定评价探究能力、实验技能、兴趣爱好、批判性思想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差异等方面发展的标准,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总之,高中物理新课程课堂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探索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过程。在课堂实践中不要拘泥于预先的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手脚,一切以学生为主,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景变而变,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为全面提高物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联系:sunzaoli@sina.com
0419-4990422 通讯地址:辽宁辽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111000
第五篇: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
《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改对课程的性质、功能、内容、实施以及评价都进行了重新定位。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要求的提出就势必要引发旧的教学模式的变革,在这个环境背景下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及时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概念界定:
1、新课程改革:新世纪之初,在全国推行的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以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为切入口,实现了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2、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它由“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和“活动程序”四个要素构成。
三、研究目标和理论价值
1、研究目标
(1)通过学习和培训,重新理解和认识课堂。课堂不只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师生互动的场所;课堂不只是训练学生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引导学生的场所;课堂不只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成为知识探究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执行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2)通过探索与研究,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3)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通过改革和创新,建立新型评价制度,强调评价功能的转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平时的阶段性评价。(5)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并在各学科教学中实践和探索新课程理念和思路,勇于探索,不断进取,推动大批优质课堂的涌现。
2、理论价值
新课程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是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学生观,形成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
它的理论价值:该课题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面向学生的生活回归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凸现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本价值取向,从而更切实有效的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深化。
它的实践价值:新课改增大了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条件和需要以新的教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使我校师生能在实践中进一步树立新型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观、学生观,逐步形成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优质课堂教学模式。
四、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1、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教育文献的研究,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2)调查法:在初一年级及家长学校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查。(3)行动研究法:在对初一年级学生的课堂学习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预案,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充实和改进,提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
(4)个案研究方法:对一门学科作具体研究,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分析档案,及时汇总。
2、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6——2007.6)
①加强市三中课改领导小组及课题组建设,明确人员职责和分工 ②制定实施方案,确定重点实施学科及年级班级
③查找、收集、借鉴相关课题的研究方法,组织课题人员学习、探讨
(二)实验阶段(2007.7——2008.7)①抽样调查摸底,了解实际跟踪情况 ②逐项改革,边实验边操作,积累材料
③教科室合理调控,修订计划与方案,实行阶段验收
(三)总结评价阶段(2008.8——2009.8)
①将实践所取得的材料分析研究,进行科学评价和经验总结 ②撰写研究报告,召开结题会,邀请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指导和评估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措施
1、新课程下教师教学理念和角色意识的转变(1)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育工作者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教学信念,它是教育工作者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系统反映,来自其对教学实践的理性认识,也是其教学行为的基本准则,对教学行为起着统率和指导作用。学校将通过专家讲座,理论学习、下发材料、观摩公开课、教研组、备课组研讨互动等形式从思想上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以使每位老师接受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中心的课改理念,真正树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思想。(2)定位教师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我校教师将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方式,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完成课改下教师的角色转换。
2、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的转变
中国的传统教育强调“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可控制、可操作、可移植的清晰状态,是提高知识传承效率和质量的快捷手段和形式,但它使在学习过程中人的情绪、情感、个性、能力、创造性等受到忽视甚至压抑。而新课程环境下建构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讨论对话、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三年中,我们将围绕课改中心,大力探索各学科新型的教学模式,使之日趋完善和成熟;大力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力求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成为其能力形成、人格完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过程。以上理念体现在课堂上具体为三个原则和六个优化: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以能力为中心的全面性原则,以活动教学为重点的活动性原则,使课堂根本摒弃传统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注入式”,“填鸭式”,“地毯式”而实现知能结构优化、时间结构优化、认知结构优化、信息结构优化、训练结构优化和创新结构优化。
3、新课程下教师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
(1)学校将开展各项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提高各年龄段教师对新课改课堂教学的认识,如“五四”青年教师大练兵、备课组长引路课、教研组长精品课,骨干教师展示课等。在这些活动中,各个年龄阶段的教师都能得到锻炼,提高参与课改、参与探索课堂模式建构的积极性。
(2)学校提倡备课组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力求提高备课的质量。学校明确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即课堂教学结束时要使学生达到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明理到导行,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要求;为此,该目标是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高度统一。(3)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节课都要写教后记,并定期进行检查。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反思,总结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作为今后完善教案、改进教学和探索规律的依据。
(4)学校建立完善的随堂听课制度,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规定青年教师每学期不少于25节,加入“导师”制的年轻教师每学期不少于30节,其他教师每学期不少于20节,每堂课后及时写听课评价并上交教导处。通过听课制度的推行,尤其是让所有行政干部(特别是校级领导)始终坚持关注第一线的教学实际,及时掌握课堂教学情况,并准确记录。每周一的例会上由教导主任汇报听课情况并作简单评价与分析。以此把科研视点转移到课堂教学上来,尝试将新型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为学生营造被接纳、被信任、被尊重及真诚对待的课堂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被肯定和欣赏。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
(5)每学期学校都将召开学生座谈会,通过发放学生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各位任课教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对教师的常规教学工作做全面了解,及时发现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六、组织管理
1、在校长直接领导下,学校教科室全面负责,各教研组密切配合,课题组人员具体操作。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与开拓性,同时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力争快出成果,早出成果。
2、建立课题信息库,课题人员经常进行情况、资料和数据的统计分析,定期交流学习。
3、时间、经费、设施向课题组适度倾斜,使组员有充分的研究条件和研究设施开展研究工作。
4、确立子课题,分组实施。我们确立了如下三个子课题:
(1)新课程下教师教学理念和角色意识的转变(2)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的转变研究(3)新课程下教师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
5、定期进行总结、鉴定、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