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新课程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测评
前言:大家好,我是粟裕希望小学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我们学校包括现在坐在这里的比我优秀的老师比比皆是,之所以今天我能站在这个平台上跟大家交流,或许我能代表很多老师过去现在或者未来教学上的一些经历、观点、态度。
最初来到希望小学是2012年,初来这里的时候,我对一些现象很不理解,比如快退休了的张老师是什么支撑着她每天精神抖擞地走入课堂,又是什么让年近50的杨老师生病了,趴在桌子上,可以听到上课铃一响,就又能打起十二分精神面对她的学生,更弄不懂粟老师因口腔溃疡肿的不能说话了还要跑去上课,最弄不懂的是明明暗地里叫着劲是竞争对手,却又能慷慨无私地把自己教学资源放到组内分享,一方面自己牟足了劲争第一,但又生拍别人考的差影响整体。当后来自己由一个十多年里从没写过论文的人到发表论文,从不会运用多媒体上课,再直接点说,连开机都不会到后来自己自作课件;从不屑于参与任何教学活动到积极参与主持、演讲、教学比武、教研教改等教学活动,从默默无闻到学校老师戏称才女等等这些让我明白了这个团体给予我的温情、慷慨和帮助,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教书匠和教师的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在重复教学活动,后者在创新教学活动。重复的过程像陀螺会把你所有的希望憧憬消磨殆尽,而创新教学会让你体会到你每一天面对的学生是新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是新的,甚至一成不变的讲台似乎也可以演绎不一样的风采。这个过程是辛苦的、但同时又是充实而快乐的。今天我带来的是我从事课堂测评这一方面研究的点滴感悟,至于正确与否,还有待实践检验。其实最初准备的时候我到电脑里东拼西凑了一些经典的理论,准备扮学者,可自己试着讲了一遍后,实在讲不出口,因为面对的都是我的老师、朋友、同事,自己的学识水平都知根知底,姑且就把我一些粗浅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请大家见谅:
浅析新课程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测评
不记得是哪一年参加过怀化市小学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时候,听到一个专家在台上评价诸位参赛老师的课,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每堂课在每个教学环节的时候,有多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了这个教学活动,有多少学生被动参与,有多少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这个环节的设计有多少学生得到了哪些能力的锻炼,根据以上数据,评定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效还是无效等,这位专家都用精确的数据清晰地呈现在与会教师的面前,让我们在对传统的评课模式产生深深质疑的同时,也禁不住地用一种顶礼膜拜的眼神疑惑地张望着这位专家:一个人怎能同时让这么多堂课用一系列数据立体地呈现出来?
评价结束时,这位专家在揭晓答案的同时向我们介绍了他的评课团队,这是专门统计什么的那是专门统计什么的。那时我们恍然大悟,哦,原来他们是专门从事课堂测评的专家。其实讲的直白点来说就相当于用西医的B超、X光对课堂来番理性科学的数据测试,而我们传统的课堂测评就相当于中医的“望闻问切式”的感性的测评。其实这一模式的转变还是由于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定学”转变成“以学定教”决定的。而真正全面的课堂测评还是应中西医结合下感性加理性的测评,而这无疑增加了课堂测评的难度。
作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不可能也去组织一个课堂测评团队,进行专业的课堂测评。但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新课程理念的执行者、完善者、创造者,检验一位教师是否真正是新课程理念的执行者、完善者以致创造者,很大程度体现在其课堂上。因此,对课的评价就尤其重要,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形成正确的导向,才能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入,所以利用今天这个平台和大家交流一下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测评。下面我就“一堂优质的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怎样对待课堂测评”“怎样进行课堂测评”这三个方面做一下论述: 一、一堂优质的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
新课改让老师从走马光花式的“导游”,演变成因需施教的“导演”,这一角色的转变让测评者不仅停留在“导演”(授课者)对“剧本”(教学设计)的操控能力及学生对于剧作的反应,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对于教学设计的参与度,在参与过程中能力得到的训练程度。而目前课堂教学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发展。那么,一堂优质的小学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
(一)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应遵循“五实”,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扎实。“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有意义的课”。对学生学习来讲,叶澜老师认为有三级意义:初级意义——学到东西;中级意义——锻炼了能力;高级意义——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2、充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效率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来说的,对全班多少同学有效率,对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困难学生的效率是否相同。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3、丰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
4、平实。“一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不仅现在可以上,什么时候都可以上。……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真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真实也是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指标,没有真实,“好课”也失去了价值。虚假的课虽可取得一时半会的成功,但不利于教师树立研究意识,更不利于教师向研究型转变。
叶澜老师提出的“五实”评价标准为我们怎样上好一节课给出了漂亮的解答,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扎实推进课堂教学研究,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指明方向。
(二)那么我们眼中的好课呢? 有的说应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的课;有的说目标明确,教法得当的课;有的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课;还有的说是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个性差异,促进全员发展学生的课;积极参与、投入、能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的课。其实我挺赞成语文课应是上出语文味的、灵活的、真实的、和谐的课堂这一观点。
面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我们的语文课不能拘于固定的模式,她静的时候可以是一幅画,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绘制浓墨淡彩、厚重清新,成为孩子们五彩缤纷的花园;她动的时候可以是一首歌,让灵动的音符勾勒孩子们灿烂的笑脸,让童稚的心随着乐曲怒放;她绽放的时候可以是一抹朝阳,让我们看到生命的美好,童真的可贵。她是清新脱俗的,来不得半点的虚假,无论是行为或习惯的的表露,还是情感的、教学的呈现,孩子们是最有感触的,我们希冀期待他们怎样的行为和习惯,他们就会展现怎样的人格。我们给他们怎样的情感和课堂,他们就会回馈我们怎样的人生。让我们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捍卫那份童真,尊重那些富有童趣的个性化的理解,守护他们那份爱质疑心的可贵品质,在你所能操控的范围内稍稍允许他们课堂肆无忌惮的交流。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有老庄无为而治,大智如愚的大境界大胸怀。我记得在评张桂兰老师的《学会修改,我能写得更好》里提到 “ 我们在一招一式的教学生,怎样组词造句写段谋篇,倾尽我们所有的伎俩,打造我们理想的小学作文,可是“无招胜有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些东西我们做老师的要懂,不能因为一些方法而束缚孩子们灵魂的飞翔,交给他们体验生活、碰撞情感,哪怕是广泛的涉猎后用书本上的体验也好,没有情感的文章哪怕雕琢的再华丽,也仅是一件华丽的外衣,他代替不了有血有肉的人,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忘记所有的招式,文章的最高境界也仅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往往一篇文章之所以能打动我们,不仅是华丽的辞藻,别具匠心的布局,更在于他是不是怀抱着情感作文„„” 《庄子•应帝王》一篇中记载有儵忽凿浑沌的故事,其原文如下: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当我在批改作业和试卷的时候看到主观性题目,造句、谈感受、口语交际、作文等这些题目都可以千篇一律的时候,我不禁反问我的课堂教学,这样教出的孩子还能是有思想、有见解、有自我情感、价值观的孩子吗?我们孩子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应该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希望我们能还原教育的本真,一切为了 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二、如何对待课堂测评
诚然,评课中难免发现一些不良现象:一是参评的教师囿于同事关系,一团和气,报喜不报忧;二是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缺乏正确的评判标准,不能客观评判优劣;三是照搬新课标上的条条框框,实施教条式的评判,表面上显得理论十足,实质上指导性不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课堂测评:(一)、指导与被指导
在传统评课中,评课者大多以数量上的优势略胜被评课者,他们之间大多以指导和被指导的方式呈现,众多评课者会对被评者的教学设计从头到脚呈裹脚布式的评说,更会提供N种不同的教学设计,而在此种情况下,先前授课者自认为不错的环节,在众说纷纭之后,也变得模里两可,很多时候丧失了自己的主见。
教学环节设计的优劣很多时候是动态的,同一个教学设计,任教的老师不同,学生学习的氛围不同,而呈现出来的教学效果往往是不同的。就比如一完小有两位六年级老师教授《一个这样的老师》:这两位老师教学设计的主线都是围绕同学们的感情变化来设计的,但授课老师的语言运用技巧、学生反应状态,把原本同样的教学设计变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动态课堂,如果仅从教学设计进行评价,最终的结果是个体的感性认识不同,提供的教学设计精彩纷呈,最终也就只能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式”的测评。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我们的测评方式也应有所调整,不妨结合西医的B超、X光来番科学的数据测试,从测评老师转变到测评学生,学生回答了几次问题,回答时有多少人参与思考,在这堂中学生的哪些能力得到了培养,这些都是可以有数据可寻的。从这个测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里的“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二)、辩证地对待测评
真正有深度的测评应该中西医结合,既要从这堂课所带来的感官感受进行测评,也要从理性的角度依靠切实的数据进行测评,这样的测评才不会仅限蜻蜓点水。再者评课者如果抱着对被测评者负责任的态度出发,对自己所评的观点持支持状态的话,就得充分了解本科教材,了解不同年段的教学要求,如果仅是为了评课而评课,跨年级跨科目地夸夸其谈,如“这个开头缺乏趣味性”,“这堂课读的较少”,“别讲的太多了”等,这样的缺乏针对性评语可以适用诸多的课堂,对于授课者也毫无获益可言,授课者也没必要端着谦虚的态度轻易否定自己的教学设计甚或教学观点,有时候真理也未必站在指导者或多数人手中。
就比如本校黄老师的《狼牙山五壮士》这堂课,大致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个体或小组群体根据自学提示读,讨论、说、练的形式准备的,期望通过阅读中“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但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可能是抽到的学生缺乏“自主、合作、探究”这方面的训练,所以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实施的时候显得特别吃力,学生参与度不高,于是黄老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出了调整,变成了启发式的一问一答,这样一来,阅读教学中“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被弱化了。
虽然说黄老师的这一调整确实从学生出发、从实际出发,可课堂测评时向来以音色优美,富含激情的黄老师得到的大多数评语是缺乏激情,问题太多太碎,课堂还是以老师为主体等。所以在评课之前,授课者应对本堂课进行简单的说课,帮助评课者理解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或者说这样设计的初衷,前面说到了,设计的初衷和展现出来的效果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许他这样的教学设计未必就不好,只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罢了,当然前提是授课者也是有着自己的上课理念,在钻研教材、学生后借鉴他人或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如果纯属照搬他人的教案、自己纯属傀儡式的教书匠,那就另当别论了。
(三)、重点问题和散问题的关系
听到一些老师经常这样评论,这堂课问题太多太碎了,可如果听课是呈间歇式的,这样的论断自然是有失公允的。
评定一堂课的优劣,也可从重点问题和散问题的关系入手,比方说重点问题和散问题“阶梯式”或“放射状”,如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太阳与士兵》的问题设计:(1)“想一想一共有多少次对话?(2)每次对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
(3)你从中感受到了‘东方第一哨’士兵怎样的形象?”
这些散问题围绕“对话”呈“阶梯式”层层递进,由现象到本质,加深学生对“太阳与士兵”对话的理解;又如这一册的《将相和》中设计的问题:
(1)“„„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是真撞还是假撞?(2)“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元。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他是真拼还是假拼?
(3)“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他是真怕还是假怕?
这些散问题以“蔺相如”这个对象为中心呈“散射状”,让学生通过“蔺相如”的语言、心理、行动深入了解他的的精神品质。
如上的散问题多几个也无妨,只要你本堂课的教学容量装得下。但如果重点问题和散问题之间成“平行状”的话,这些散问题就没有提的必要,只会像一团乱麻,越多越理不清,就好比调酒师调酒,重点问题和散问题呈“放射状'或“阶梯式”时就好比在酒中兑入不同的酒或饮料,味甘醇美,芳香四溢,越往下喝,那滋味越浓,让人欲罢不能;而当重点问题和散问题呈平行状时,就如往一杯酒中不断地加水,只会越来越冲淡酒的味道,最终乏而无味。授课者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如果让学生思索的问题过多时不妨考虑一下彼此的关系,应该有个“母问题”和“子问题”的关系,如果他们是从属关系,且通过“子问题”能简化“母问题”,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不删减也没关系,所以课堂测评的时候不要老盯着他们牵涉的问题过多,就说太碎太散,测评者也应理清一下他们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
(四)、从细节出发
细节虽然不能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的成败,但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深度,所以授课者和评课者不妨也从细节着手,这些细节包括,授课者一个手势,一个语调,甚至一个眼神,站在讲台的是老师,可他所扮演的却绝不是一个老师的身份,有时是一个演员嬉笑怒骂皆形于色;有时是一个歌者,凄婉的豪放的诵读如歌般唱响;有时是一个舞者,一徒手、一回眸营造的又是别样的舞台;有时甚至是一个将军,需要你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气魄;有时你又需要是一个隐者,退居幕后,只需张着耳朵倾听„„。大凡种种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这堂课所能营造的最佳学习情境、最大的学习氛围。《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为了推行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上,要努力培养探究学习的氛围和习惯,创设与教育内容、教育规律、学生经验相吻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参与探究的动机和自信。”这应该是授课者应该在教学设计时应该专研和预设的,这也应该是新课程教学模式下课堂测评的一大依据。
(五)、宽容和鼓励
我们经常说,课堂是一个无法达到完美的艺术,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如“不能完成既定的内容”,“出现一些口误”,“某个教学环节设计的不是很妙”等,反之,即使自认为上的一堂不错的课,课毕后在自我反思和评课者的眼中也总会遗留不少的缺憾,不是这个知识点没考虑到,就是学生的那个能力没有得到训练。可是真让我们把每个知识点都讲到,把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都去锻炼一下,这个课堂呈现出来的未必就是完美的课堂,完美的艺术。雕塑维纳斯可谓尽善尽美,每个地方都能吸引住人的眼球,目光着落点一多,就没剩下值得让人记住和回味的东西了,画家很明智地断其手臂,维纳斯以其残缺的震撼让人们永远地记住了。所以我们的课堂有些细节的残缺,又有些什么关系,只要你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打造课堂,别人能从这堂课中找到有所借鉴和推广的价值,我觉得这就不失为一堂成功的课。课改之路的的行进有快慢,我们需要有勇气探索、致力于课改的教师,所以课堂测评也应该怀抱宽容和鼓励。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思维,只有在对话中才会迸发出火花;认识,只有在对话中才会得到提升;情感,只有在对话中才会得到融合;智慧,也只有在对话中才会得到生发。”只有当测评者和被测评者处于对话的平等的地位,这样的交流和讨论才会深入课堂,才能实质性的推动新课改下的课堂的发展。当然,课堂测评不需要人云亦云,更不需要可以泛滥到诸多课堂的测评,课改需要更多教师怀抱宽容和鼓励的持个性化的测评,这样或许能更快、更好地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怎样进行课堂测评
其实我正真接触课堂测评,是在今年本校四月举行的“彰显个性,行走在课改路上”的活动中,所以也就无所谓经验之谈,但课堂测评对我个人的成长而言却又是非常大的,所以下面我就个人如何参与课堂测评的做个简要的叙述:
今年我们学校四月举行的教学活动,要求每位教师(这里的每位教师包括刚毕业的十多岁的教师也包括临近退休的50多岁的教师)都要上一堂课,说一堂课,评一堂课。“三个一”活动让老师的触动很大,先不说上课,就说说课和评课,对于说课的模式,评课的模式,很多老师摸不着头脑,说课说什么呢,怎么说呢,上网一查才知道,说教材教法,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而评课呢不光要评老师学生,还得结合新课标,由理论到实际再由实际到理论等等,这三个一活动下来老师们苦累自不必说,但在把新课程理论用到实践中去得这一过程收获是甚大的。
当然作为六年级的任课老师,参加三个一活动,我也责无旁贷。首先说说我评的语文教研组长梁铭驿老师的那堂课——《口语交际——赏析精彩语段》。评课之初我是很期待的,在很多自由选择课题的原则下很多老师是不会选口语交际,特别是农村学校,因为让农村的孩子课上有条理地讲话,其实难度很大,更何况是赏析精彩语段。我们笑话梁老师是想让孩子们直接做宇宙飞船上太空。可梁老师端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架势,为我们呈现了一趟精彩的口语交际课。为了评这堂课,课前我翻阅了新课标有关口语交际的章节并烂熟于胸,并上网查找了相关理论,及评课的格式,把这些东西装入脑海之后,自己也就形成了对于一堂优质的口语交际课的评价标准。
接着是接触他的教案,口语交际这一章节是没有教参和教案的,我们必须各自揣摩和钻研,期望能让粟裕希望小学口语交际课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在她备课的基础上进行自备,反复斟酌各自设计的优劣带着这些走入梁老师的课堂,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听课,再随着梁老师和学生动态生成的课进行第二次备课、评课,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于是课毕后评课稿《在最美的课堂遇见》已形成在自己的脑海,下午评课时自然也就能有的放矢地评课。对我而言,我知道了如何去准备评课:
一、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做基础;
二、熟悉课标,吃透所评教材;
三、了解评课教案,进行初步备课;
四、认真听课,记好笔记。
五、了解执教者的基本情况;
六、拟好提纲。当然更让我清醒地看到我的课于优秀的课之间的距离,有距离并不可怕,怕得是停止前进的步伐。这首先让我在思想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我相信获益 的不仅是我,同样也是上课的老师,他们这方面钻研的辛劳有人看到并从中获得共鸣,认可,那是辛苦劳动果实得到了证实,那是一份劳动的快乐,其次有些东西并不如评课者所讲的那么美好,或许他才初露头角,而我已把他放大,但被希冀和被期待的结果是,他们会一刻不得歇地朝着期待的方向努力,完善,做着我是教研人的角色,他们嘴角念叨着辛苦累,可他们嘴角洋溢着的笑却出卖了他们的那份充实和快乐。
因为四月份对于评课的努力,在五月教学活动时,我作为高年级的评课代表参加本校面向全县的打造实效课堂,向高效课堂迈进的教学交流活动,在这活动中我完全可以继续评梁老师的口语交际,轻车熟路,无需多费大力气,可我在四月的评课中领悟到评课对于教学及自身素质的提高有莫大的益处,决定挑战新课程熟悉新的领域,于是我选择了评张桂兰老师的《学会修改——我能写的更好》这堂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课,张老师上课的这一领域其实也是很多老师所不愿涉及的,张老师备课之初也跟我谈到,没教参没教案,她的这一难题在我准备评课的过程中也同样遇到了,于是同样地又按造先前的准备方式准备了评课,受到了教研室及参与老师的好评,我觉得这番辛劳是值得的,这不仅是满足了个人的小小的虚荣心,更重要的是自己不再着眼在教书匠上,而是向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转变,这个过程是辛苦的,但同样也是充实而快乐的,我会风雨兼程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让教学生涯过的充实而有意义。我希望在坐的小语教师也都能品尝到我的那份快乐,让自己化茧成蝶向学习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转变。
很多在座的老师可能不理解,这对于我们考出优异的成绩有什么相干,无论评优晋级还是什么无不与成绩挂钩,我们撇下大把的时间从事教研成绩差了怎么办,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也曾这么困惑过,可纵观希小这几年的教学成绩,我并没有看到我们学校的成绩在下降,相较于自身教学而言,还有所进步。
睿智如你们,我在此打个比方,如果对于一方面的知识,传统教学方法第一学期用了2课时,而课改的班级由于走了许多弯路,花了5课时找到了捷径,到第二个学期,传统教学还是2课时,而课改的可能只要一课时,依次类推,结果不言而喻,课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这一过程少不得会走弯走错,最初的教学成绩或许不尽人意,但坚持一年或两年你会发现,教学是快乐的,成绩是喜人的。
也许有些老师还是不信,在此再谈谈个人在课改路上行走的历程:
关于作业的问题,城里和城边的大学校,一个班将近60-70人,而其他的学校,可能20-30人一个班,你们改完两次作业,我们可能才改完一遍,加上我们没有早晚自习,有些学校有,那么我们怎样让有限的时间完成同样多的教学任务,我第一步采取的是作业登记法,归类登记法,比如句式练习,老师先收集这一类型的题目进行归类整理,每一类型顶多两三个,然后一次做一类型,全对的这一类型的题目就不用做了,教师也就不用改了,这样学生有更多时间博览群书,教师又可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辅导,初次做这类尝试时会发现很繁琐,可半个学期后,你会发现需要登记归你辅导的学生也就那么几个人了。
还有就是后期考试的问题,需要辅导的人是少了可是考试多了需要改的试卷多了,老师还不是照样忙,我采取了以下形式进行批改;小组内改,小组交换该,分阶梯式改,快的改慢的、潜的改优的„„视试卷的深浅运用不同形式的方法批改。有些老师就会问,学生还是乐意老师改,可形成一些固定的模式和奖励措施后,学生还是乐于改的,一,不占用学生课外时间
二,学生初次改是教师要收上来对学生的批改进行逐个纠正,并对批改情况做好登记,批改无误的可适当奖励,批改出入大的可在进行指导批改
三,试卷容易的找潜能生改,这是一个可树立潜能生被重视被期待的效果。课上其他同学可另外布置学习任务,不要只让潜能生改客观题,主观题比如阅读,、作文,他们不会改就来问老师,问的多了,自己也会了,特别是作文,自己不会写也懒得写,可批改十多篇后,这类作文下次写时也不会拙荆见肘,当然,他们辛苦改试卷后可免其当天作业或家庭作业,所以对待作业这件事,他们也不是非老师改不可,效果也不是非老师改就好,其实老师改的多了难免出错,可学生改的认真,数量少的情况下也不一定会出错,即使有些出入,课上老师也会针对这些题目进行讲解,所以不用担心你的学生,会把错答案延续到最后,当然我们小语教师也应树立大语文观,语文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不能只抓着成绩不放,有时一味追求成绩反而不得,把过程做好,结果未必不美好,就好像把手攥紧了,什么也没得到,把手张开,拥抱的就是整个世界。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过程和方法,情感与价值关同样很重要,我们的语文要上出语文味,朗读,口语交际,博览群书,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等等能力的培养,同样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舍弃这些,抱着优异的成绩,我们的学生未必走的长远,没有优异的成绩抱着这些,我们的学生未必不走的长远
让我们的小语教师都能身体力行,做个在研人,进而分享课改路上的烂漫山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有人说,一个人的痛苦大家来分担也就无所谓痛苦,一个人的快乐和大家来分享,那份快乐就会无限放大。感谢这个平台,让我和老师们分享这份课改的快乐,感谢老师们让我带着这么多满满的快乐继续行走在课改的路上!
第二篇:新课程下有效教学模式探究
新课程下有效教学浅谈
凤县黄牛铺小学
陈玉娥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有: 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当前仍有不少课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方法简单、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率低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的动力系统遭到破坏,本应由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探究、寻求个性发展的“课堂”成了教师独挥教鞭、强力灌输、传道布施的“教堂”;学生学习的效果则表现为低效或无效,从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表现为
1.课堂教学模式使用僵化,导致不同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 课堂教学模式是发展变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重地注重模式,机械地套用一种模式,往往只流于形式,处于被动僵化的局面。实际上教学模式只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理论框架,实践早已证明:试图用一种教学模式去指导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是很难取得成功的。现行课堂中,教师为模式的顺利展开而忽视学生的参与,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使一部分学生课堂参与时间减少。现代教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造成的,在一系列的连续学习中,初始学习上微弱的实用时间差异可能导致后续学习实用时间差异的扩大,因此,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是当前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2.教学方法选择盲目崇尚新异
教学中要坚持以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而目前,过多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对有些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似乎粘上了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其实,没有系统地整理知识的掌握是肤浅的,方法也只是表面,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无益的。记忆性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普遍存在“有教无学”,“教多学少”,“教多少学多少”等弊端,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思维性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必须的记忆、理解,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全身心地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这固然好,但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学大于教”。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况,过于疲惫,对学习必然为产生厌倦心理。3.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
就学生而言,存在着学习行为的受动化问题,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控制,学习材料靠学校来提供,学习目标靠老师来确定,学习任务靠老师来安排、学习行为靠老师来督促,学习过程靠老师来调控,学习结果靠考试来评价。缺乏个性意识,不能自觉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缺乏参与意识,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缺乏问题意识,仅仅把学习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未能看到学习其实还是一个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让学习止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习起于提出新问题;缺乏合作意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仅靠自己的冥思苦想,生生合作、生师合作的形式并不多见,多方对话的情形也不常见;缺乏情感意识,忽略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培养;缺乏反馈意识,不能自觉地、多元地反馈交流自己的学习信息,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缺失当然也就不可避免,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往往导致课程的
表面达成现象,这种表面达成现象的最终结果是产生出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因此,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
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应用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让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不仅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而且注重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选择和组合。确定合理的教学模式,新课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自信,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具体操作中,应坚持:第一,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包括:独立人格的空间,即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都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因为某个学生性格孤僻而歧视他;独立思维的空间,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生能回答的问题一
定要让学生自己回答,学生不能回答的,也要循循善诱,不能包办代替。第二,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选择是多方面的。一是认知过程中的选择。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让他把相关材料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他得以超越现象,发现规律和联系,使信息不致于流失,从而获得新的领悟。二是参与过程中的选择。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做到人人参与,双向交流,教学共振,听、说、读、写相结合,讨论、演示、操作、板书相统一。第三,给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一是展现个性,如开设“学科沙龙”;二是展现能力,如编导课本剧;三是展现学业成果,如举办小发明、小制作展等,让学生在得到展现的满足中认识、规范、评价和发展自我。总之,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其独特性,因而,不注重个性差异,没有对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培养和发展,是显示不出高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
3.活用教学方法,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到课堂上的知识传递,技能的形成,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感等诸多方面。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优化教学方法必须注意,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体现:一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如认知领域的目标,一般说来,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次的,可选用讲授法、介绍法和阅读法等;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可选用质疑法、探索法和启发讲授法等。二要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同时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发现法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就会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三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即使是同样的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不同,具体内容不同,所要求的教学方法往往也不一样。四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进行。一方面要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以引起学生强烈
追求和主动进取。另一方面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并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4.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教师为达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这样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而其有效性究竟如何,对学生的发展作用究竟有多大,都需要引起人们的思考。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应着力于: 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程标准中渗透着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真正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点。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旁观者、被动接受者,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再次,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虽然不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但积极参与引导、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通过示范、中介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把自己当做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加强教学的互动性,营造教学的和谐性
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教师在加强教学互动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绝对权威,不能以尊长的姿态与学生交往,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加入学生的交往。二是教师要建立多层次的互动,因为在教学中的互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每一方面的层次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充分利用多层次的教学互动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三是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的互动性,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证。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建立理想化学课堂模式探析
新课程理念下建立化学理想课堂模式探析
江苏省宝应县中学
乔梅生(225800)
摘要: 本文通过解读新课程的理念,对化学理想课堂模式做出了四点探析:借力于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学生展示、教师点拨等。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一.前言
新课程观理念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通过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堂模式应该是教师带着理念进课堂,是学生带着个性去探究,让课堂充满抗争与妥协、合作与竞争,让学生走向自主规划、自主探究、自主矫正、自主提升。
传统的优秀化学课,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可以说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经过老师精雕细琢的,每一个“起承转合”也都是老师连贯的,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这种课堂,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种发展的结果导致:⑴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一些适应被动发展的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注,一些不适应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⑵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缺少学习的主动性;⑶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师生投放的时间,精力较多,而教学质量和效率却得不到很大提高。对此,笔者提出了对建立化学理想课堂模式的四点探析,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对建立化学理想课堂模式的四点探析
1.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确定小组数,每组在6-8人最好,避免小组过大。在确定小组组员时,有成绩很好的,有成绩较差的,还有成绩中等的。将思想上进、学习刻苦、热心服务的学生定为小组长,以便组织小组学习,检查落实学习任务。同时每学科要有成绩比较突出和兴趣浓厚的学生代表,以便为本小组的学习出力、献策。合作小组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围绕共同的任务而相互合作,协调统一,贡献各自的智慧,达成统一的目标。在不同的合作学习中,各角色进行互换,使得学生各方面得到锻炼。总之,通过小组这一学习载体,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制度。在小组内通过小展示,组内质疑,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解决学生应该把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与组之间的对抗与竞争,通过班级的大展示解决知识的拓展与提升,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提升。2.借力于导学案
(1)导学案的编制:导学案的编写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导学案是按课时进行编写的,即一课一案,分这样几个版块:学习目标,指明学生学什么,用什么
方法学,学到什么程度;自学与检测,由学习通过课前阅读课本就能完成;交流与讨论,列一些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一个问题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提,解决了一个个问题,自然解决了重点问题。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多太碎,且有一定的思维量,要让学生明白: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入不行。应用与拓展,上课作为例题使用,运用已形成的知识,拓展已形成的知识,生成新的知识。质疑与反思,由学生在课前和课上提出疑难问题,等待课上和课后讨论解决或向老师求助解决。最后一个版块是巩固与补漏,作为当堂检测作业,学什么,测什么,检查学生对课上所学的知识掌握情况。
在这几个版块中,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有层次、有深度,这样的导学案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如在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和条件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问题
1、【学生实验】 实验一:向1mL Na2CO3溶液中滴加1mL CaCl2溶液;实验二: 向1mL Na2CO3溶液中滴加1mL Ca(OH)2溶液;实验三: 向1mL Na2CO3溶液中加入1mL稀盐酸;实验四:向1mL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⑴ 叙述四个反应的现象,并判断其属于何种基本反应类型?⑵实验一、二的反应物不同,但为何会产生相同的现象?⑶若从反应前后溶液中各离子数目的增减分析,实验一~四有什么共同点?问题
2、判断下列反应是否是离子反应:a、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b、氯气与水的反应;问题
3、试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1)硫酸镁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2)醋酸钠溶液和盐酸(3)醋酸溶液与氨水(4)澄清石灰水与硝酸(5)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溶液(6)氯气通入到碘化钾溶液中;问题
4、下列哪些物质能拆?哪些物质不能拆?(1)石灰乳(2)MnO2(3)CO2(4)Na2O(5)浓盐酸(6)NaHSO4 ;问题
5、已知H++OH== H2O,该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哪些物质
—间的化学反应,试写出尽可能多的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试说出该离子反应能代表哪一种类型的反应?
(2)导学案的批阅:导学案的批阅分两次完成,一次放在课前,主要是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后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以便在大组展示时,无需面面俱到,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只需展示学生理解不透的内容,理解有误的内容。总之,花时间,花力气解决学生共性的问题,以便学生知识的落实的能力的培养。一次放在课后,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整理、掌握情况。3.借力于学生展示
学生展示是理想课堂中的重头戏,更是理想课堂的魅力所在。在课堂上,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1)减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一切学生展示成为可能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参与课堂展示的对象总是班级里那些优等生和部分中等生。学习基础偏差的学生自信心不足,不敢大胆发言。教师让学生展示时,因人而异,设计问题由易到难,再因题问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每次回答问题后,应该积极鼓励,有时他们回答错了,教师也不能批评,反而大力赞赏他们积极参与、勇敢发言的精神,让他们
逐渐克服自卑的心理,促使其积极上进。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胆子大了,声音大了,话也敢说了。
(2)指导学生的课堂展示,让学生的主动性发挥至极致
课堂上教师应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即将展示的问题形成统一的认识,并从各小组中推出一名学生代表做精彩展示。展示时,应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指导,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也不展示,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问题才拿出来让学生展示。课堂展示不应该是学生合作过程的简单、机械的重复,要求学生力求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三思而后行,逐步做到一语中的。其中既应该有学生对学习目标下的重点内容的解读,有学生学习中新的发现和感悟,也应该有本组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更提倡有主持人就某一问题的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展示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不应该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比如可说、可写、可读、可演)。只要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发现、收获,都可以展现出来,以达到全班共享。总之通过展示,让学生的意见得以展现,学生的思想得以交流,学生的潜力得以挖掘,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4.借力于教师点拨
当教室成为学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时,“点拨”应该是教师有所作为的基本方式。它是教师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理清思路、找到最佳途径的一种艺术手段,是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什么时候应该点拨,如何点拨,如何处理好教师“点拨”与学生“展示”的尺度。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徘徊不前时,采用艺术化的指引,及时初解疑窦,让学生顺利走下去。另一方面是学生在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拨通理解上的关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得研讨结果明晰。适时点拨,还应当包括在思维过于发散之时,教师迅速捕捉方向,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教师的点拨性语言,必须准确、精炼,富有启发性和牵引性。力求起到四两拨千斤,一语开茅塞的作用。
如在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和条件时,我用了这样几句话作为点拨:
1、复分解型离子反应的实质:反应总是向着某些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2、当离子间能结合生成难溶物质、易挥发物质、难电离物质反应就能进行
3、通常能拆的物质有:难溶或难电离物质;通常不能拆的物质有:易溶且易电离;4:离子反应能代表一种类型的反应。
三.结束语
课堂“艺术性”的玄妙和神秘被重新审视和考量。一堂好课,应该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学习目标。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去创造;课堂的质量,需要结构来保障;魅力的课堂,需要学生去开发;课堂的变革,需要师生共同去推动。只有这样,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一定是学生通过思考“悟”出来的,一定是学生通过活动“生产”出来的,而且是终身受益的。
第四篇:新课程教学模式下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07年暑假之后,我担任了八年级的物理教学。结合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教学伊始,我便引导他们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带着对新学科的好奇,保持着对物理的浓厚的兴趣,进行物理的学习,由此产生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反思课堂收获,可归纳为“两个抓住”。
一是抓住学科自身的特点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尤其初中,可操作实验很多,所以不管实验的难易,我都精心准备,哪怕是最简单的小实验,我也结合学生实际条件,让学生参与动手实验,课下亲自动手搞小制作,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制作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物理带给他们的乐趣。
在进行引言教学中,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物理是一门什么科学,也不灌输式的告诉他们物理研究的是什么。而是给了每一个学生一个放大镜,让他们亲自观察,亲身体会放大镜的成像情况,课本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实很容易,把实验留给学生,让学生动手,让学生感受,不要怕课堂不好控制,学生只要有仪器,只要有研究的内容,他们是积极配合的。教师在适时加以引导,探究的问题都解决了。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把放大镜给了学生,通过学生的探究,我提问,用放大镜看近处的物体时,看到了什么?学生们都齐声回答,放大的像。我接着又问,看远处的物体时,看到了什么?学生兴趣很浓,有的回答说是缩小的,有的回答说是倒立的,接着有的就喊,老师,为什么啊?我没有正面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接着引导,除了看到的这些,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又看了一会。答案相当的多,几乎把凸透镜成像的情况都说出了。教学效果很好。
另外,课本中有漏斗乒乓球实验,我提前让学生用饮料瓶自己做了漏斗,找了乒乓球,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便已经把课本的实验做了,所以课上内容轻松领会,且兴趣很浓。
物理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科学,有些问题实际动手做一做,比空洞的说教更有用。
比如声现象一章中,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模拟击鼓息烛实验。我让学生动手组装,自己实验,学生兴趣很高,一切得到了一一认证,从而巩固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教学。
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在进行完光学的教学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潜望镜。时间不长,真的有一个班的学生把自己粗糙的作品交给了我,让我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仔细的看了,一个很简单的盒子,两块互相平行且与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平面镜。在下方看能够看到高处的物体,还真的不错啊!
电学教学完成后,我让学生课下自行设计门铃。很快,学生们就有了回音。有一个学生拿着制作的门铃,找到我,说明了思路。我惊讶于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有许多的小制作,都是教学中实际遇到的,我不在一一列举。
通过和他们的交流和沟通,我越发的感觉到,把实验交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学生会给你一个惊喜,你会诧异于他们的奇思妙想。
二是抓住学生的感情。
我尽量课前提早进入教室和课后也不急着离开,为自己创造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我知道,学生亲其师,才信其道。
每一届学生我都是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我性格外向,比较幽默,很容易便与学生打成一片。他们与我没有距离,说话很随便。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回答问题时都抢着回答。
上课时,我总是笑着走向讲台。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和友好的眼神影响学生。有学生说,上物理课提神,不是学科本身提神,是他愿意以一种欢乐的气氛去学习。回答问题时,特别是全部回答时,有的学生说一句“废话”,学生们被逗乐了,我也没有责怪的意思,总是以一种友好的态度去看待他们,肯定废话中的有用的知识点,用幽默的语言指出其不足。达到让他们敢于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敢于发言也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是不容易的。由于有我的宽容,学生们积极发言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效果很好。,可见老师和学生的感情交流的好坏,在一定的成分上决定的教学的成败。有的学生由于不喜欢某一科老师,导致不学习这一科,他们不管后果,不管是不是应该的,初中学生就有这样的特点,遇到这样的情况要疏导而不是强制。
这是我在进行八年级物理教学时的一点粗浅体会,希望和同仁共同探讨,以求提高。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
浅谈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
摘要: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旨在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要达到这个要求,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更应根据当前中学生的基础与学情设计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积极组织学生交流与合作,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为新型、适应新课程要求、更适合高中学生要求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新课程改革宗旨要求教学必须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教师要彻底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完成课堂教学中自身角色的转换。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与思考,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学生、不同内容设计符合需要的教学模式,才能在原有基础上最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笔者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9年,对如何上好课、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做了一些思考。特别是近来,在学习与推进“昌乐教学模式”后,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与做法,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愉快式教学模式
适用范围: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如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三章《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实施理由:基础知识理论课对每一学科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听,又要能掌握知识与技能,这是所有科目当中都会面临的问题。特别是信息技术课,许多理论知识与术语,学生平常接触的多,但是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这就更有必要改变教学方法,制定出适合我校高中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方法:教师利用语言、图片、实物、音乐以及社会时事和教学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情绪,把学知识接受的过程变成自然而又享受的过程。
实际案例:在预备讲授第三章第三节《信息的智能化加工》的课程内容之前,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做了两件准备工作,一是剪辑电影《我的机器人》等精彩片段,在上课开始时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人工智能的概念。
2.设置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适用范围: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加工和表达信息的教学。如教育科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四、五章。
实施理由:这三个章节的内容涉及相关软件的使用与具体的操作较多,而每一个软件的操作与使用过程都是非常烦琐的,讲解起来有时显得较为啰嗦:但另一方面,在窗口操作系统中,大部分软件操作有许多的一致性,学生只要掌握一种软件的规律,就会有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特点,再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通过若干有目的、分层次的题目的设置,让学生自己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摸索,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又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收获成功的喜悦。具体方法:以完成某一个具体的主题任务为线索,由教师设置分支任务,把教学内容融入实际主题任务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经过自主探索和教师的点拨,自主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得到了培养。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或把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
教学案例:设置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可有四个步骤:根据内容设置主题任务——学生自主或协作完成主题任务——学生成果展示交流——教师合理而又充满激情地评价。
设置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知识主题任务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爱好,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例如,笔者在讲授《信息的获取》、《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与《多媒体信息加工》这些章节时,以“最美家乡——武安”为主题,要求每位学生制作一个旨在宣传武安这座美丽城市的电子文稿(格式不限)。完成主题任务
完成任务是“设置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过程。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小步骤:
学生应当先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手段。当运用以往的方法与技能不能得到所需的信息时,教师应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及时完成教材第二章内容的学习,并适时提供一些课外的操作技巧,让学生既完成书本内容的学习,又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在获取信息后,要利用或尝试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得到的各种信息进行鉴别、评价、分析、保存,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过程。
接着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收集到的各方面信息来初步完成自己的作品,这就要求学生学习与使用恰当的工具软件,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完成教材第四章与第五章内容的学习,边学习边制作,逐步完成书本内容的学习。
成果交流展示
每一名学生的作品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完成的,特别是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教师必须要花一定的时间以保证学生对作品的交流与展示,让学生有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才能让他们保持这份学习热情,继续完成后面的教学内容。
2.4 教师鼓励性评价
教师精心审阅学生的作品并给出合理的评价。学生的作品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别,但教师需要尽量发现亮点,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就感,还可选出特别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其他班的学。
3.不拘一格——混合教学模式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混合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习“昌乐教学模式”不能生搬硬套,而要学习其精神与宗旨。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合理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效率。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学生的学习才会是快乐的。我们的教育才是育才更是育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