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数学课堂情景创设(范文模版)
浅谈数学课堂情景创设
陕西省凤翔县郭店镇三岔明德小学 王红芳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思考、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与愿望,体会数学的作用,从而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投入数学学习。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模式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解决数学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创设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创设有效情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把握契机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提炼生活
素材,利用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先观察米尺上1米的长度,剪下1米长的纸条,接着去比较观察寻找生活中1米长的物体,再闭上眼睛想象1米有多长,并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学生对1米的长度体验活动来源于生活,又在体验中抽象概括出1米有多长,帮助学生提升了知识水平,建立了清晰的空间长度。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每时每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利用新旧知识的关系,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新旧知识是有联系的。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应注意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充分利用迁移的规律,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剪拼探究,如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而归纳推导出计算梯形面积的公式。学生各组通过操作,汇报出四种不同的转化方法:(1)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2)剪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长(正)方形;(3)剪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平行四边形;(4)剪一个梯形,沿两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图形转化后,我问:“通过所拼成的图形能算出原梯形的面积吗?”最后学生经过讨论得到答案。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建构对数学的理解。
三、把握学生生疑发问的时机,创设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
过程。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把握学生生疑发问的时机,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动画出示一只青蛙的画面,旁白“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再依次出示两只青蛙,旁白“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然后让学生自由说下去,此时学生情绪高昂。我适时设疑:“你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所有的内容呢?”有的学生说用图形表示,有的学生说用字母表示。学生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获得了新知识,不仅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在学生认知冲突中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认知冲突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愤”“悱”的求知状态,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当学生已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个位上的数能否被2、5整除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一组数111、234、456、229„„问:“它们能否被3整除?”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如456。”有学生立即反驳:“ 229却不能被3整除,111、234个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而它们却能被3整除。”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
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理,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真正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
五、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精巧的提问、幽默的语言,固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必要的情境,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学生有的用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去铺方格;有的用透明方格直接测量,然后一个一个数方格;还有的用直尺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在上面画方格„„我根据学生不同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创设这样的情境,就好比在抽象知识和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了一座形象的桥梁。
虽然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很多,但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内容要为目标服务,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目标,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不要为提问题而提问,为创情境而创情境,否则就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作者姓名: 王红芳
作者地址: 陕西省凤翔县郭店镇三岔明德小学 邮政编编: 721404 联系电话: ***
第二篇:数学课堂情景创设课题研究小结
《数学课堂情景创设有效性》课题研究小结
情景创设的有效性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现将小结如下
:
1、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情境的兴趣指向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年龄、心理发展的特点,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求知欲的情景。
【案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1、出示图片:
2、师:小狗和小兔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他们绕上图中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最后两人几乎同时冲过了终点线。小猪裁判也说不出谁最先冲过了终点,就判定两人并列第一名。可是小狗和小兔都认为虽然同时到达终点,但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自己才是第一名,于是他们就争吵了起来。这可让小猪裁判为难了。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猪裁判吗?
【案例】《圆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生1:听过。
生2:都不知道听过多少次了,还讲这个故事。(悄悄地)
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这一次比赛是在一个圆形的场地跑进行的„„(引出圆的周长)。(虽然教师讲的有声有色,学生却没有多大的兴趣,整堂课效果不佳。)
【分析】:合理、适度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1]是三年级的教材,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动物赛跑的情景,富有童趣,比较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小狗和小兔吵架的原因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可[案例2]中“童话情境”却为何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呢?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我认为其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位老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没有认识到: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童话之类的情境,而高段的学生更喜欢直观性,探究性的情境。
【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年龄特点等原因,的确需要生动、有趣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能否激发学习的欲望,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2、情境创设要以生活体验为出发点。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生活实际中选取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
【案例】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位教师在教完“圆、角、分的认识”之后,创设了一个去超市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小物品的买卖。
【分析】:在教学中,该教师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体验实际生活。我想,通过该活动,能使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思考】:有时,学生由于经历有限,缺少某些生活的经验,给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及时进行补充,以亲历生活体验为出发点,以回归生活应用为着陆点,这样的数学情境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3、情境创设要力求真实。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案例】有位年轻老师。上完平均数的意义后,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大家想去春游吗?
生:想!(大家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
师:出于安全考虑,学校只同意我们在江郎山、仙霞关、浮盖山、月亮湖四个景点作一选择。老师考虑了一下,决定选择游客最少的一处作为我们春游的景点。我想请同学们帮忙完成这项工作。接着,老师出示了各景区最近一周的游客人数统计表,让学生计算各景区最近一周平均每天的游客量。整堂课,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也取得了较好的学校效果。但在下课之后,当学生知道刚才老师说的都不是真的,大家都表露出了失望的神情。
【案例】同样也是“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某教师在本节课的前一周有意的安排了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歌咏比赛。在教学中,他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周歌咏比赛的成绩已经出来了,请同学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成绩最好。出示:
组别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
第一组9694979
4第二组95969692
第三组94959794
第四组9694969
3【分析】:情境[4]编造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境——春游,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设计意图分析,是好的。但这毕竟是一个“假情境”,可以想象,以后学生面对这种人为编造的“假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是不可充满激情的。而在情境[5]中,教师创设的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过的生活情境,他们一定急于知道比赛结果,这就能很好的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思考】: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老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了。
由上而知,创设有效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要遵循这样三个原则:
一是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数学活动的学习。
第三篇:高中化学课堂情景创设
谈谈高中化学课堂情景创设
贵州省桐梓县第二高级中学
戴正裕
563200 摘要:在化学课堂情景创设中,要满足几个要求:创设情景要具有亲和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结合学习目标。创设情景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利用生活实例,利用实验,利用旧知识的转换,利用知识网络,利用问题等来创设情景。
关键词:新化学课程标准
情景创设
认知
亲和性
求知欲
学习目标
生活
实验
逆向思维
知识网络
问题
情景创设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一种事物背景,把学生引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迫切心情,诱发出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新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化学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可见,教学情景的创设是多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呢?
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及学习目标等具体情况,我认为情景创设需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第一、创设的情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要具有亲和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接触到的各类知识比较局限。因此教师创设的情景力求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学习情景中主动参与,积极实践探索,体会化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强调生活中的化学,课本内容的设计也结合了许多生产、生活有关的化学知识,这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亲和性。
第二、创设的情景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情景的创设不但要联系学生实际,最关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引入盐类的水解时,为什么有的盐溶液显酸性?为什么有的盐溶液显中性?为什么有的盐溶液显碱性?学生想探个究竟,从而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探索得出盐类水解的实质和规律。
第三、创设的情景要结合学习目标
学习情景创设是为内容和学习目标服务的。教师所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应有指向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能够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同时本身又融入活动和内容之中,成为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教学情景的创设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服务的,在一堂课中情景创设要保持一个度,并非多多益善,并非每一个知识点都去创设情景。
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景有以下途径: 第一、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景
根据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创设情景,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时时有化学,处处用化学,认识到化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必要性。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铵盐的化学性质”前,我提问:你们知道化肥不翼而飞的故事吗?众生摇头,但又新奇,急于想知道究竟。于是向他们介绍一位农妇将潮湿的化肥(碳酸氢铵)搬到自家
房顶上去晒干的故事,当讲到碳酸氢铵晒到一定时候却莫名其妙的消失了时,学生嘎然而止,把“偷”走碳酸氢铵的“贼”是谁这一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
巧设悬念,扣人心弦,谁不想知道碳酸氢铵消失的原因呢?要想知道原因,请看铵盐的化学性质——受热易分解。
第二、利用实验来创设情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直观、形象、学生能获得感性认识,利用实验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折思维和探索,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探索化学规律,设置一系列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分折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Na2O2的化学性质”时,让学生观察“滴水生火”实验,学生感到诧异,怎么水能点火呢?这是什么原理?这一悬念的情景使学生感到惊讶,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另外还有“魔棒点灯”、“空杯生火”等实验均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经过探究,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深刻理解反应原理,增强学的求知欲,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
第三、利用旧知识的逆向思维创设情景
学习任何一个新知识,在引入过程中设法寻求它与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知识增长点和出发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利用原有知识创设情景,有助于启发逆向思维,诱发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原电池原理”时,先演示铜片和锌片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只发现锌片上有气泡,然后铜片和锌片上端接触,此时只发现铜片上有气泡,学生感到很奇怪,似乎老师在玩魔术,学生思维高度集中,迫切希望得到答案,学生带着疑问讨论激烈,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何在?简直不可思议,要想找到答案,请看“原电池原理”。再如讲到碱金属的性质时,先演示光亮铁钉置于硫酸铜溶液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后分析“为什么铁钉表面会变成红色?”并进而发问:“如将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呢?”学生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思维定势下,很容易得出生成Cu和Na2SO4 的结论,此时再演示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实验,却得到气体和蓝色沉淀,学生也感到很奇怪,也很兴奋。
通过上述旧知识的复习逆转创设情景,激起学生大胆探索,促进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利用知识网络来创设情景
高中化学知识不仅要学会,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规律。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除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之外,还要重视掌握基本规律。在掌握基本规律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网络创设情景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学习元素及化合物内容时,可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学习具体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思路,又可从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学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第五、利用问题来创设情景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思维更加活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利用的问题可以是学生预习中产生的,也可以是作业中出现的,将这些问题及时让全班同学思考分析解决,是一种很好的情景创设,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巩固。
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景,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努力创设情景,优化课堂结构。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创新能力渗透到整个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探索能力。
.参考文献:1.毕华林 主编《化学探究学习论》。
2.《文苑》月刊
2006年第1期第65页
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7年第4期第1页 作者简介:戴正裕
男
中共党员
1973年1月
1996年毕业于贵州教育学院化学系,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化学学会理事,青年岗位能手,兼职教研员。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堂情景创设的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课堂情景创设的教学反思
王学胜
从教十几年,听了很多教师的课,我留意教师们的课堂情景创设。看到优秀的,也碰到不足的。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下面谈谈本人对数学课堂情景创设的反思。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模式,其中“创设问题情境”环节是一节数学课是否有效的关键。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但可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用生活实例创设情景
在引入新课时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情景引入新课,使学生觉得数学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激起他们强烈好奇心和迫切探究的欲望,与教师一起步入数学的课堂。如:在《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中,如何理解10+(-4)=6 呢?可这样说的:“把10看作原有10元钱,把-4看作用了4元,则手里还剩下6元钱,故等于6。”通过这个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例子,学生对抽象、难理解的有理数加法法则,有了感性、直观的认识。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创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自然、真切、实用,学生们才会满腔热诚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再比如:《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一课,可这样进行引入:进入教室你们怎么找到座位的?学生答:找排数和一排上的座位数。然后,教师组织把班级的座位用图形表示出来。请同学到黑板上圈点出自己的座位,在此基础上补充坐标,进一步得到直角坐标系。这样引入,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对直角坐标系新知识的建构。
二、善用数学故事导入
数学方面的故事非常多,适当的向学生讲述故事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所以,善于运用数学故事进行情境引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浓厚兴趣,对下一步教学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笨汉拿着竹竿进城门,可是横拿竖拿都进不去,横着拿比门宽4尺,竖着比门高2尺。这时,有一个聪明的人,教给他斜着拿竹竿对城门两角,笨汉试一试,不多不少刚好进去了。学生们听到这个故事后,非常好奇,一下子激起了他们探究结果的强烈欲望。再比如可以用中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被这种有趣的问题吸引,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不但能诱发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还能增长知识,了解了我国古代的数学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游戏化情景引入 爱玩是人的天性,所以将游戏与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是满足初中学生数学学习需求的重要实践。游戏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是极具有吸引力的,利用游戏的开展对数学知识进行传递,可以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游戏,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完,实现初中数学的改革。例如:“不等式及其解集”一课的导入。学“幸运52”,以数学小游戏“猜中即奖”开场,教师(拿着礼物):“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小礼物,送给谁好呢?——由游戏来确定吧!规则是:谁猜中了礼物的价格,就送给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过来了,有的犹豫地观望,有的急于举手,学生1(投石问路):“4.5元”,教师“低了”,学生2(突发念头)“20元”,教师“高了”,学生3(心存期待)“10元”,教师“高了”,学生4(满怀希望)“6元”,教师“低了”,学生5(十分兴奋)“8元”,教师“还高了”,学生6(非常肯定)“7元”,教师“还高了点”,学生7(恍然大悟)“6.5元”,教师“还低了点”,学生8(胜算在握)“6.6元”教师“低了”,学生9(迫不及待)“6.8元”教师“还低了点”学生10(脱口而出)“6.9元”。教师让第一排的同学验证标签,学生顿时鸦雀无声,等待报价。
教师(送出礼物):“让我们祝贺这位幸运的同学。”然后把学生们从游戏中引领到数学中来:“刚才的游戏中,我们看到,一部分同学猜的价格大于标价,一部分同学猜的价格小于标价,只有一位同学猜的等于标价,可见,生活中有相等关系,但更多的是不等关系!在数学中相等关系用等号表示,那么不等关系又该这样刻画呢?这就是我们本章要学习的内容——不等式。
总之,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具体现象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以问题情景为主线,通过创造问题情景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到学习状态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创设生动情景,构建灵动课堂
创设生动情境 构建灵动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 情境 构建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在这个建构过程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这要求我们要尽量整合教师的经验、学生的经验、教材等资源,为学生的成功学习设计良好的环境,这种人为设计的教学环境,我们称之为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情境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和“情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思考与认识。
一、创设活动情境,给学生愉悦的空间
皮亚杰说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教师可以把符合初中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活动引进课堂,将新知寓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玩中探求和应用新知。如教学“两个数的平方和与平方差”,教师可与学生开展形如“a2±b2”的计算竞赛活动,活动中教师总是领先与学生,于是对老师的“高速”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于向往。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迫切需要,激活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切入“玩中学、学中玩”的境界。
二、创设操作情境,给学生动手的空间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直观操作情境,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形成表象,靠已经形成的表象作为进行抽象、概括的支点,理解记忆知识,并用语言把思维过程表达出来,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深化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教师应给予学生充 分的自由度,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教师则只须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这样更能锻炼学生动手、合作交流、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让学生探索、发现,给学生提供了活动的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创设故事情境,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学生对故事都很感兴趣,百听不厌,好的故事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如教学“无理数”时,给学生讲述“2000多年前希巴斯因发现无理数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故事,不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无理数的热情,更可以充分体现数学的科技价值和人文价值,有效实现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再如教学“乘方”时,可以先讲述故事“棋盘上的学问”,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愿望,再引出问题:国王有那么多的米吗?学生此时感到非常好奇,注意力特别集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通过这样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的到了数学的无限神奇和乐趣。
四、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自己的空间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从生活中来的数学肯定是“活”的数学,运用于生活的数学肯定是“有意义”的数学。过去的数学教育更多的强调“应试”,大多是就题论题和纸上谈兵,学生碰到现实中的数学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新课程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挖掘数学资源,创设生活或者准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学习和应用数学,使“数学成为生活的数学、生活成为数学的生活”。如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得出了横轴、纵轴、横坐标、纵坐标等概念后,以班级座位的某一排为x轴,某一列为y轴,并且分别规定它们的正方向,随着x轴和y轴的不断变化,让学生找自己的位置,并说出自己所代表点的坐标。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比单纯出题让学生解答的效果明显好很多。
五、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研究的空间
“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可以使我们从中体会到问题的重要性。学启于思,思源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数学又是思维的体操,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充满问题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围绕着“问题”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思维或围绕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和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地解决问题。例如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将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矩形空地改造成为花坛,要 2 求花坛所占的面积,恰为空地面积的一半。试给出你的设计方案,要求是:美观,合理,实用,给出设计效果图,并附设计说明和详细数据。”这是应用数学的典型实例,学生必须整合所学知识并融入个人的独特见解,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六、结束语
除了上述各种情境,教师还可根据需要创设其他情境,诗画、音乐、游戏、实验、任务等都可以成为创设情境的资源。把一些对于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素材,采用多种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与现实相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得到发展。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业已表明,学生对学习具有如下三个显著倾向:①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②对掌握主动权的学习很感兴趣;③对学习有鲜明的情感。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关注学生的这三个倾向,要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让他们体验到“跳一跳”就能够“摘得果子”的成功之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自我激励、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使其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部动力。另外,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但要注意情境事实的真实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数学美,切不可人为编造虚假事实。生动的教学情境应该追求以下的价值目标:
1、应该让学生明白将要学到什么或将要具备什么能力,这是对学生学习新知的最好“诱惑”。
2、应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产生冲破认知不平衡的心理欲望。
3、应该为学生所熟知且难度适宜,切忌虚幻莫测或高不可攀。
4、应该体现数学美,具有人文价值,能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
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师找准知识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实际,为学生创设体现科学性和数学美的生动情境,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可以引领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实现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转变,并最终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